情何以堪
总瓢把子
- 注册
- 2002-03-24
- 消息
- 1,753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为期7天的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8月30日在老工业城市沈阳隆重开幕。中国正在成为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的下一个世界制造业中心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许多企业管理人和专家学者频频发出一个声音:中国制造业正在急切地需要突破瓶颈。
世界制造工厂近了,技能人才远了
钳工,缺!铣工、缺!磨工、缺!车工、缺!刨工、缺!数控操作工:更缺!这就是当今中国制造业的写照。深圳前几年流行一句话,叫:“硕士诚可贵,钳工价更高”。几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并没有改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主任陈宇告诉记者:他刚刚参观了沈阳飞机制造集团,有一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沈飞居然在沈阳找不到所需要的数控机床操作工。陈宇提供了这样一个数字,目前全国数控机床操作工短缺总量达到60万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
人员流失和技术人才结构不对称也是大问题。沈阳市副市长李佳告诉记者:目前沈阳全市缺口最大的10个岗位,技工就占据7席。现有的技工存量年龄偏高,多在40岁以上,技能水平也偏低。在2001年的求职人员中,无等级和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3.4%,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比重为18.2%,技能人才断档已成定局。
技能人才奇缺、流失和结构不对称并非技能人才问题的全部。“许多朋友都说中国劳动力便宜,但如果我每日付10美元给不合格的员工,生产出来的产品客户不满意,我的劳动成本其实更加昂贵。”中国―――欧盟工业职业培训项目办公室专家杰克告诉记者:不要总强调中国劳动力低廉的相对优势,如果不提高员工素质,相对优势也会变成相对劣势。中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会长林用三指出:“眼下工人技术素质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他列举出一些数据: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
企业需求增长,学校供给迟缓
我国当前出现的技能人才的短缺,有其深刻的社会性、经济性和历史性原因。陈宇认为,它反映了带有等级制度特征的我国传统社会观念和带有“科举制度的背影”的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他说,“比如,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是干部还是工人?这种身份差别就是等级差别。等级社会主要看的是人的身份和地位。在那种背景下,生产者、劳动者总是处在从属的、低下的位置。所以,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和等级意识中长期存在鄙薄技术工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象院长也向记者介绍,去年8月,陕西省省级技校招生统考,虽然有800名考生报名,可到考试时,却只有两名学生应试。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人们还是不愿进行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就是已经学成毕业的学生也不愿意从事技工工作。
“如果体制不变,即使你口头上把工人捧上天,那也改变不了眼下的恶劣现状。”陈宇指出,解决好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问题,不但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改造,还关系到就业、社会稳定,因此,从观念和体制上解决好这个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市场的手段,加上行动的脚步
近期,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发布了《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陈宇说,这个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沈阳工业学院院长贾春德说,由于先进制造技术本身多学科、高技术、高密度的特点,决定了要想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必须加强和提高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李佳副市长介绍说,沈阳为提高职工技能已制定了多项措施:一是要加快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全面推行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使职工的技能水平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以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工人和技师。三是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构筑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和衔接。
有资料显示,我国有近一亿的技术工人,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技能人才的劳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的劳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更不可能有经济的腾飞。科学技术是财富,操作技能也是财富。让技能人才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中坚力量,将使我们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快速和稳健。
世界制造工厂近了,技能人才远了
钳工,缺!铣工、缺!磨工、缺!车工、缺!刨工、缺!数控操作工:更缺!这就是当今中国制造业的写照。深圳前几年流行一句话,叫:“硕士诚可贵,钳工价更高”。几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并没有改观。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主任陈宇告诉记者:他刚刚参观了沈阳飞机制造集团,有一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沈飞居然在沈阳找不到所需要的数控机床操作工。陈宇提供了这样一个数字,目前全国数控机床操作工短缺总量达到60万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数字。
人员流失和技术人才结构不对称也是大问题。沈阳市副市长李佳告诉记者:目前沈阳全市缺口最大的10个岗位,技工就占据7席。现有的技工存量年龄偏高,多在40岁以上,技能水平也偏低。在2001年的求职人员中,无等级和初级工所占比例高达63.4%,中级工和高级工的比重为18.2%,技能人才断档已成定局。
技能人才奇缺、流失和结构不对称并非技能人才问题的全部。“许多朋友都说中国劳动力便宜,但如果我每日付10美元给不合格的员工,生产出来的产品客户不满意,我的劳动成本其实更加昂贵。”中国―――欧盟工业职业培训项目办公室专家杰克告诉记者:不要总强调中国劳动力低廉的相对优势,如果不提高员工素质,相对优势也会变成相对劣势。中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会长林用三指出:“眼下工人技术素质低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他列举出一些数据:目前我国的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
企业需求增长,学校供给迟缓
我国当前出现的技能人才的短缺,有其深刻的社会性、经济性和历史性原因。陈宇认为,它反映了带有等级制度特征的我国传统社会观念和带有“科举制度的背影”的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他说,“比如,你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是干部还是工人?这种身份差别就是等级差别。等级社会主要看的是人的身份和地位。在那种背景下,生产者、劳动者总是处在从属的、低下的位置。所以,中国传统社会心理和等级意识中长期存在鄙薄技术工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曾湘象院长也向记者介绍,去年8月,陕西省省级技校招生统考,虽然有800名考生报名,可到考试时,却只有两名学生应试。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人们还是不愿进行职业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就是已经学成毕业的学生也不愿意从事技工工作。
“如果体制不变,即使你口头上把工人捧上天,那也改变不了眼下的恶劣现状。”陈宇指出,解决好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问题,不但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改造,还关系到就业、社会稳定,因此,从观念和体制上解决好这个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市场的手段,加上行动的脚步
近期,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发布了《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计划》。陈宇说,这个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
沈阳工业学院院长贾春德说,由于先进制造技术本身多学科、高技术、高密度的特点,决定了要想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必须加强和提高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李佳副市长介绍说,沈阳为提高职工技能已制定了多项措施:一是要加快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全面推行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使职工的技能水平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以高级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培养技术工人和技师。三是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构筑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和衔接。
有资料显示,我国有近一亿的技术工人,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技能人才的劳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的劳动,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更不可能有经济的腾飞。科学技术是财富,操作技能也是财富。让技能人才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中坚力量,将使我们现代化的步伐更加快速和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