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work

HeroKill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10-10
消息
2,874
荣誉分数
1
声望点数
0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用毅力之光驱散生命的黑暗〗

http://www.grassy.org/View/CNContent.asp?CultureNewsID=14385
来源:北京青年报2002年6月27日
文/卢勇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诞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个城镇。她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


海伦・凯勒是举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韧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在一岁零七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产生的高烧使海伦失明、失聪,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由于聋盲儿童没有获取正确信息的途径,心灵之窗被禁锢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气暴躁。7岁那一年,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此后半个世纪一直与海伦朝夕相伴,用爱心和智慧引导她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寂。海伦一生创造的奇迹,都与这位年轻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伦在她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她对莎利文老师的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莎利文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的那一天,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娃娃,并用手指在海伦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复地拼写“d-o-l-l”(玩具娃娃)这个单词。海伦立刻对这种游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从此开始懂得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伦・凯勒)。此后,海伦陆续学习并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聋盲却能掌握五门语言,海伦的成功被称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海伦的“哑”是因为丧失听力而造成,声带并没有受损。十岁那年,海伦开始学习说话,因听不到别人和自己的声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师发音时喉咙、嘴唇的运动,然后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模仿和纠音。当首次像正常人那样说出“天气真热”这句话时,惊喜之余,她和莎利文老师都意识到,在她们顽强的毅力面前,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海伦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甚至成为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表演艺术,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海伦学会了唇读,可以通过“手”听到马克・吐温为她朗诵的短篇小说,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学业。读书不但使海伦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灵。


她喜欢信马由缰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欢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莲散发出的芬芳来辨别方向。她还喜欢骑着双人自行车兜风,在飞驰中体会力量和速度,并像男孩子一样喜欢在国际象棋的较量中斗智斗勇……她还爱大自然,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前虽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间胜景,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却可以从空气的震颤中领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壮观。


在博物馆和艺术品商店里,海伦就像用手指去“观察”写在人们脸上的喜怒哀乐一样,可以用灵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腊雕塑之美,从那些变幻的线条中“看到”月亮女神狄安娜的清新和维纳斯的秀美。1937年,海伦访问日本时受到特殊礼遇,被允许用手抚摸皇室的艺术珍藏和被视为日本国宝的中国鉴真和尚塑像。


■马克・吐温称她和拿破仑是19世纪最杰出的两个人物


海伦师从莎利文学习三个月后,就开始尝试用稚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写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封信。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许多人不相信,如此优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个聋盲人之手。虽有马克・吐温为此作证,还是平息不了怀疑。不过海伦平生的成就对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专著14部。一个世纪以来,《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曾有专家称其“就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毫不逊色。”如果说海伦那种紧紧扼住命运喉咙的顽强毅力令人鼓舞的话,那么她的爱心更是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刚开始跟莎利文老师学习的时候,聪颖的小海伦很容易就学会了拼写身边许多物品的名称,可是却理解不了“爱”这种非常抽象的名词。年轻的莎利文把她的爱心化作无比的耐心,使得海伦越过了盲聋学生学习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小海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莎利文老师的爱心。凭着这份爱心,10岁的海伦为一个5岁聋盲儿童成功地募集到了两年的教育费用。也许从那时起,她就已经立志要帮助世界上所有像她这样需要帮助的人。


她给世界以爱心,世界回报她崇高的荣誉。1919年,海伦的故事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荣获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受此殊荣的妇女。


从海伦童年时起,每一任美国总统都邀请她到白宫做客,还被政府称为全美三十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之一,荣获过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 “自由奖”,并被誉为美国的高级公民。1959年,联合国在全球发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伦・凯勒”运动,以资助世界各地的聋盲儿童。1960年,描写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的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电影。同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在海伦八十岁生日那天,宣布颁发“国际海伦・凯勒奖金”,以奖励那些为盲人公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1968年6月1日,88岁高龄的海伦走完了传奇般的一生。


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有着许多宝贵的共同点。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制度下的人们都能从海伦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励斗志,这是因为那种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海伦・凯勒


去了的海伦・凯勒(Helen Keller)

http://www.grassy.org/Star/FPRec.asp?FPID=6998&RecID=1
(文・jasmine)

(一)海伦说“爱”

一天早晨,少年海伦送紫罗兰给安妮・苏利文老师,老师在她的手心写“老师爱海伦”。“爱是什么?”海伦问(写),老师指她的心,“就从这里爱”,海伦第一次留意到心在跳动。她问:“爱是花香吗?”老师答:“不是。”

海伦想到阳光,“太阳的光和热是爱吗?”她想太阳的势力可以滋长万物,似乎没有东西能够取代太阳的。

老师说(写):“‘爱’像云彩一样不可捉摸。在经过一天的酷热,花草和干涸的大地都渴望雨水的降临,‘爱’也是一样,它带给我们内心甜美的感觉,就好象雨水滋润大地万物一样。如果没有‘爱’,你不会快乐,甚至连玩的兴致也没有。”

海伦终于明白了:原来所有人之间的那和彼此心意相连的感觉,就是爱呀!


(二)在贫困中生存

海伦和老师的生活费很拮据,公益性质的演讲酬劳不高。海伦的穷困并不是秘密。常有人主动捐款给她们,她却宁愿自力更生。她想:“我不必倚仗别人,照样可以活下去。”有位富有的安德鲁・卡内基先生表示,只要她有需要,随时随地地愿意提供捐款,海伦婉转拒绝。秋天,老师生病,她的稿费所剩无几。无奈,海伦只好向卡内基先生求援。卡内基先生很快奉上支票和信。信中说:“坦白说,我觉得命运之神对我太厚爱了,你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是如此崇高,竞肯给我帮你的机会!‘施比受更有福’。因此,该说感谢的是我而不是你呀!”

海伦和老师大部分时候是靠慈善基金维护生活,海伦的稿酬并不高,她们有一段时期只能靠讲演谋生。

她们还拍过电影。天真的海伦认为把自己的故事拍成电影,就可以鼓舞更多不幸的人。片名是《救济》,电影公司为了增加票房,不忠于事实,加了许多戏剧化的情节,其结果是,此电影并不卖座。

海伦看着老师日渐年老,她想:必须为老师存一笔养老金。因此想到去杂技场客串演出。众人包括老师都强烈反对。甚至于有人说海伦为了出名而不择手段。海伦耐心地说服了老师。她们就在杂技团做了将近四年的演出,有了固定收入。那里的观众多半是充满热情和讲义气,有时,他们会慷慨解囊,令海伦很感动。海伦也很愉快,她自问表演的内容一点也不低俗,因此她很坦然。


(三)老师眼中的海伦

海伦的身上没有苍白和优雅。她个子挺高、健壮、面色红润。奔跑的时候毫无束缚,就象一头小马驹。她丝毫没有一般盲童身上的明显的神经质的习惯和痛苦。她的脸很难描述。这是一张聪明的脸,但缺乏变化或者灵性什么的,乍一看就能看出她是个盲人。一只眼睛比另一只大,而且明显地突出来。她极少微笑。除了她的母亲,她对别人的爱抚没有反应,甚至很不耐烦。她非常容易发脾气和任性。――第一印象

在过去我们相处的一年中,海伦的触觉有了明显的改观,变得敏锐、灵巧。她的身体构造非常完美。她似乎以它(身体)为中介与别人密切相联。她不仅能够准确无误地区分各种声音和运动引起的空气的波动和地板的振动,一触摸手或衣服就能认出她的朋友和熟人。甚至她还能感受到周围的人的心情,任何一个与海伦交谈的人,如果非常高兴或是伤心,是无法瞒住她的。

听觉正常的儿童学说话不需要特别的努力;他们能在空中轻松地原封不动地捕捉到别人嘴里吐出来的语词。而幼小的耳聋儿童却要慢慢地常常地通过痛苦的过程才能做到,走完了从结结巴巴发音节到像莎士比亚那样思维的遥远路程。――忆海伦学说话

虽然现在来预测海伦的将来会怎么样是靠不住的,但是我知道她注定要成为世上最好的使者,她会不仅激发起人们心中的同情心、善良的情感,而且教会他们面对最巨大的困难,一个人仍然能够取得多么大的成就,告诉他们在最浓重的乌云下,依然可以拥有怎样的纯洁、甜美和欢乐。――海伦的第一本书发表之际

能够亲眼目睹一个活的心灵的诞生、成长和初时微弱的博动是难得的荣耀,上天给予我这份荣耀,是为了让我帮助、指引这颗聪慧的心灵。

有一次,海伦问道:“灵魂是什么?”我说:“没人知道。但它不是身体,它是我们用以思考、爱恋、希冀的那一部分,它是看不见的。”海伦接着这样说:“但是我把我的灵魂,和所想的写出来,那它就变成看得见的了,语词就是灵魂的躯体。”


(四)海伦的演讲词(其中一篇)

“我要对你们说的话很简单,我的老师已经告诉你们。经由她的手所表达的一个词如何照亮了我没见过光明的心灵,使我感觉到生活的快乐。我曾经是个哑巴,但我现在开口说话了。我把这一切归功于别人对我的关心和给予我的帮助。由于他们的爱,使我发现了自己的心灵、上帝和幸福。难道你们看不出来这意味着什么吗?我们彼此依赖、互相帮助、团结起来,我们就无所不能。只有爱能使我们消弭彼此的隔阂,跨越通向幸福的障碍。‘彼此相爱’是人类至高无上的律令。我要大声感谢上帝,感谢他赐予的爱、欢乐和未来的生活。”


(五)海伦的闲谈

“书籍告诉我很多我无法看到的有趣的东西,它们永远不会像人那样感到厌倦、麻烦。它们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我想知道的东西。”

“各种课程所用的书籍中,只有极少数印成盲文,我在用手阅读时满怀激情。当然,我在准备功课的时候,要花比其它人更多的时间。”

“有时候,必须专心致志苦读的日子令我很苦闷,想到不能和别的女孩子一起开心、唱歌、跳舞,却要一连几个小时读几章节书,不禁使我真想不干了;但是我一会儿就能恢复愉快的心情,用笑声驱走心中的不快。”

“它们(病)夺去了我的双眼(但我牢记了弥尔顿的伊甸园);它们夺去了我的舌头(但我幼年时已和上帝对话);他(上帝)不会让它们夺去我的心灵――拥有心灵,我依然拥有一切。”

“当我们尽力做好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从来不知道要我们或其它人的生命中有什么奇迹。”


(六)海伦的唯一一次恋爱

海伦勇敢在社会中争取平等的权利,虽然她用她的学业成就骄傲地向世人证明她的能力,但是她仍不时地怀疑她是否能够结婚。她知道她需要爱和被爱,但她有权利期望任何一个男人能够容忍她的残疾吗?

29岁的法岗――她的雇员(秘书),当时海伦36岁,他们相爱了!

海伦说:“我……他的爱像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我无助、孤独的心灵。被人爱的甜蜜使我着魔,我产生了急切想成为一个男人的生活的一部分的愿望……”

正如海伦所料,母亲和其他家人一起,尽其所能阻止这场婚姻。苏利文老师又在住院。母亲把她监护起来。法岗虽然也是想尽办法见她,与她联系,但是都不成功,最后他放弃了。

海伦说:“我给我所爱的人带来的不快使我产生了不宜和那年青人继续保持关系的想法。”她还说:“我开始相信婚姻与我无缘,恰如音乐和阳光。”

海伦的余生始终没有忘记彼得・法岗,她形容他们的关系:“一个快乐的小岛,周围是黑色的水流。”


(七)海伦忆自己的父母

“我最早对父亲的清晰的记忆是沿着一大堆报纸,摸索到他的身边,发现他一个人在面前举着张报纸。我感到不可思议,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我模仿他的样子,甚至把他的眼镜也戴上,以为它能帮我解开谜底。”

“我母亲成功地让我明白了许多东西。我只能知道她要我拿什么东西,我会照她说的跑到楼上或随便什么地方去。我真的应该感谢她睿智的爱,这一切是我在漫长黑夜中的光明和财富。她与我是那么的贴近,甚至于似乎我都不应该和别人谈论她。”

有时,回忆起母亲的爱,海伦泪流满脸地默祷:“亲爱的母亲呀!您为了我担心一生,现在您到了天堂,应该可以宽心了吧!您一定明白,我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上帝的旨意,请您安息吧!这样我才能得到安慰!”


(八)海伦已经实现了的心愿

“美国盲人事业协会”成立,在其推动下,第一座国立盲人图书馆成立。

“海伦・凯勒基金”成立,海伦和苏利文老师为此而赴欧洲访问。向各国政府陈情,请他们重视盲人的福利,这么一来,海伦对盲人的关怀,已经扩大到美国以外的地区了。

在海伦八十岁生日时,创设“海伦・凯勒国际奖”,每年颁发一笔资金给对各地盲哑教育有卓越贡献的个人或团体。这也是她对恩师安妮・苏利文衷心的感念。

海伦写了十多本著作。


(九)世人眼中的海伦

“海伦令到我和人们明白,既聋又瞎的人并不是怪物,我们和看得见,听得到的人有一样的思想。我们和他们一样有目标会幻想。既聋又哑的人能作很多的贡献。我们要得到与其他人相同的对待。当然我们做有些事情的时候需要帮助,但是每个人在某些时候都有时会需要帮助的,我们要社会承认我们能做的事。”――安因达・巴塔卡亚(一个印度加尔各答的既聋又瞎的儿童)

“海伦是少数几个将永远活在人们记忆中的人之一,她的名字是不朽的。只要人们会阅读,她的精神就将永存,这个女人的故事昭示世人勇气和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美国参议院议员李斯特・希尔

“海伦是善良和快乐的化身,至于罪恶、不洁、恶毒、邪恶、卑贱、随落,则与她毫无相干。她就象山谷里的百合花一样纯洁,象天空中的小鸟,象田野里的羊羔一样的单纯、快乐。”――神父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拍电影
http://www.grassy.org/Star/FPRec.asp?FPID=6998&RecID=8
《中华读书报》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熬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

海伦・凯勒的故事感动过无数的人。值其自传《我的生活》出版100周年之际,华文出版社将其作品重新编译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出版。我们从中摘录了有关海伦・凯勒曾经拍摄电影的片断,以飨读者。   离开连杉,在国内旅行了一段很短的时间后,我们最后决定住在纽约市郊长岛的佛拉斯特丘陵区。在这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们买下一栋外表不俗的小屋,它有着类似古代城堡的外貌,到处是凸出的棱角,我们替它取了个名字叫“沼泽之城”。

在此所说的“我们”是指莎莉文老师、汤姆斯、我,以及一只名叫吉兰的小狗。

新居还没完全安顿好,我们却接到了一封十分意外的信。

信是法兰西斯・米拉博士所写,他表示有意将我的《少女时代》拍成电影,而且希望我参加。我接到信后满心欢喜,因为我认为把自己个人的这段经历拍成电影,一定可以鼓舞那些不幸的人,而且能在这个互相憎恶、充满暴戾之气的世界里引起深省。如此好的机会我怎能放过?改编后的电影名为《救济》。

当年不辞跋涉、千里迢迢跑到好莱坞去拍片的那股劲儿,现在想起来真有点不可思议!或许因为我当时太天真了,一心以为自己的故事感人至深,观众们在欣赏此片时必然聚精会神,连呵欠都不敢打。那种过分的自信自大,使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电影公司的建议。奇怪的是,我当时一点也没有考虑到,以我这样一个残缺的人,怎能担任电影的主角呢?

一般的女明星莫不身材健美,如花似玉,而我呢?又肥又胖,长得又不好看,根本无法跟一般女明星相提并论。而且我又缺乏能赚观众眼泪,或者逗观众发笑的演技,凭什么去演戏呢?不过,撇开这些不谈,我在好莱坞的那段日子倒过得多彩多姿。老实说,我对于那段拍戏的经历一点也不觉得后悔。

在好莱坞,我经历了许多过去从未遭遇的事情,那种刺激的生活,时时都带给我惊喜,从来不知道踏出大门后将会遇到什么事。每当我漫步在开满天竺葵的小径上,会突然有一个骑士从斜地里冲出;我走在马路上,会见到一辆卖冰的车子猛然四脚朝天;在远处的山丘半腰上,说不准什么时候会有一栋被熊熊烈火包围的小木屋……

汤姆斯小姐与我时常在天没亮前就出去骑马,在露珠晶莹的草原上可以闻到麝香草及尤加利树的芳香,清晨的徐风令人心旷神怡,好不舒畅!就这样,我在比佛利山的小路上度过了许多愉快的清晨。

以《少女时代》为剧本的《救济》一片终于要开拍了,导演是因《青鸟》一片而闻名的乔治・郝斯特・普拉特先生。首先进行片头摄影,普拉特先生以敲打桌子为信号与我沟通。我们工作的过程通常是:汤姆斯小姐看过剧本后,并听取导演的指示,然后把这些写在我手上,等我完全了解后,再听导演敲桌子指挥进行。

有时,导演会亲自在我手上写几句话,例如:“不要害怕,在笼子里的不是狮子,只不过是一只小金丝雀而已。知道了吗?好,再来一次。”导演越是关照我,我越觉得紧张不安。

老实说,要在摄影机前自然地表演,着实不容易,不论是站着或坐着,总是有强烈的灯光聚集在身上,老是觉得全身热烘烘的,汗水直往下流,这时还得留意脸上的妆是否已被汗水弄脱,否则银幕上所见的将是鼻尖太亮,或是额头反光,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要经常补妆。

我一站到摄影机前就浑身不自在,偏偏导演一下子要求我笑,一下子又要我皱眉沉思,我的情绪怎么可能转弯得如此快呢?因此,有时在乍听指令后只有茫然发呆的份了。

一开始时,大家都未进入角色,因此,有许多不尽理想的地方。幸好那位扮演我少女时代的女性十分称职,她本人当然既不聋也不哑,可是却能把这个角色演得惟妙惟肖。为此我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好感;而她由于扮演我,也很喜欢我。

另一位长得很美,笑起来尤其迷人的女星饰演大学时代的我。这位女星一开始是以闭着眼睛表示眼睛看不见,可是她往往一不留神就霍地张开眼睛,使得场边的工作人员忍不住捧腹大笑,她这时的表情实在太滑稽了。

再下来就要介绍那些在我生命中有重要影响的朋友上场了。问题是,那些曾经给我很大帮助的善心朋友如亨利・庄梦德先生、马克・吐温先生以及布鲁克斯大主教等人都已去世,仍然活着的几位也都年事已高,与初遇我时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我曾经写信给贝尔博士,他很快就回信了,他在信上表示:“看了你的信,让我回想起在华盛顿的那位小姐,在我眼中,你一直是当年的那位女娃儿。只要你乐意,任何事情我都可以去做,只是目前我身处异国,一时之间还无法返美。可是,你绝不能忘了我喔!想起我们首次见面时,我可不是个71岁的老头子,那时的我头上一根白头发也没有。你呢?当时只有7岁,如果真要拍写实电影的话,我想非得由别人来饰演不可。请你去找个没有白头发的英俊青年来扮演我。等到拍摄结尾时,我们再以目前的姿态登场好了。如此前后对照,我想一定很有趣吧?”

看了信后,我忽然想起一个很好的主意:“对了!何不以象征性的场景介绍我的朋友出场呢?这也许效果更好。例如,安排我在两边都是洋槐的马路上散步,然后偶尔遇见贝尔博士与庄梦德先生,大家边聊边走,既有湖光山色之美,又显得比较自然。”洋槐的树荫下,对又瞎又聋的我而言是最合适不过了,我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

可惜电影公司没有采纳我的建议,而是安排了一个大聚会的场面,让所有曾经协助过我的人都一起出现在宴会上,包括那些已经去世的好友在内。

其中还有已经死了20年的我最怀念的父亲。当然,如布鲁克斯主教、霍姆斯博士、亨利・庄梦德博士等都各有“替身”。最令我欣喜的是,我又见到了有近20年不曾碰面的约瑟夫先生,他比我刚认识他时显得更活泼快乐。

置身在这样一个场合中,令我感到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到了天国,而与这些又熟悉又亲爱的好友们欢聚一堂。不过,当我与他们握手时,他们的手虽然都很温暖,但他们讲话的语气与神态,却与我熟知的那些朋友完全不一样,当他们猛地开口对我说话时,我有一种刚从梦中被惊醒的错愕感。宴会将结束时,我有一段台词:“目前全国约有8万名的盲人正处在可怜的景况中,他们孤苦无援,而我们的社会目前又没有完善的制度可以帮助他们……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在从不知生存喜悦的情况下含恨而终!……因此,我们应该决心为这些人谋求更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幸福、更快乐。”

影片拍完一大半,大家忽然发现这部片子缺乏高潮,换句话说,不够戏剧性。

“海伦一辈子没有发生过罗曼史,当然也没有伟大的恋人,她的一生太平淡了!”

“是嘛!干脆我们替她捏造一个恋人好了,让他们来上一段恋爱戏如何?因为现在的电影如果没有这些插曲,似乎就注定不受欢迎。”

不过,导演自始就反对这种论调,认为是画蛇添足,反而会弄巧成拙。几经考虑、斟酌,最后决定穿插几场比较戏剧性的场面。

加上去的几场戏,有一场是在一个名为“时间”的洞窟前,有一位脸色苍白、代表“知识”的小姐,与一位身材魁梧、代表“无知”的大汉互搏,结果“知识”赢了,抱起了幼小的海伦。

另一个场合是莎莉文老师试过各种方法而年幼的海伦仍然听不懂时,她不禁跌入了灰心失望的深渊中,此时基督出现了,他对老师说:“要协助幼小的心灵来到我这儿,不要放弃她。”于是莎莉文老师再度鼓起了勇气。

还有不少略嫌牵强的戏,例如:一位伤心的母亲擎着一把火炬出场,目的是为不幸的伤残者请命;又如四大强国的领袖聚集在法国开会,准备决定全世界人类的命运时,海伦出现了,恳求他们千万不要发动战争等等。最后这场戏他们也觉得太牵强,结果又删掉了。

由于掺入了各种突发奇想,使得影片的情节越来越离谱,变得缺乏真实感。尤其是结尾的一场戏,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可笑,简直是异想天开。他们要我扮成和平使者,像圣女贞德一样骑着白马,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谁知片场找来的这只白马十分活泼,跑起来的冲劲非常惊人。当时我一手握着喇叭,一手操纵缰绳,好几次都差点被摔下马来,因此我越来越紧张,一颗心七上八下,全身冒汗。头上的太阳又毫不留情地直射下来,额上的汗水像旋开了的水龙头直往下淌,连放在唇边的喇叭都满是汗水,吹起来咸咸的。

战战兢兢地骑了段路后,在没有任何前兆,没有任何命令的情况下,我胯下的这匹马忽做人立状,一时间把我吓坏了,幸好旁边有位摄影记者眼明手快,一个箭步冲到马前,拉住马,使它再度站好,否则我一定会摔个大跟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