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 sch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4-12-14
- 消息
- 366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从“中部崛起”看中国的发展,从地域上来看,这是中国有待发展的最后一个区域。
文章来源: 郑州晚报 于 2004-12-14 12:59:13
核心提示 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6项任务当中。经历了珠三角、长三角、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一波波区域开发浪潮之后,现在轮到中部发力了。
从此间官方和民间的热议来看,中部崛起的过程注定要烽烟四起,“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中部五省频频出招推销各自对中部崛起的理解,五省的省会更是摩拳擦掌,图谋抢占中部的制高点。有专家指出,无论中部的中心城市或者城市集群中心最终圈定是谁,中部要突破,必须尽快地建立一个类贫?康牡厍?行摹5???崾侵胁康厍?闹行哪兀?幽稀⒑?薄⒑?稀⒔?鳌?不?省,谁将享受最后的盛宴?《郑州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独家调查。
五省争雄拉开帷幕
扫一眼中国版图,沿海地区总是得到格外的青睐,但本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部崛起的口号空前响亮,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5个中部省份开始暗中发力。
湖南很早就提出了“湖南向南”的概念,大有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圈的意图;安徽显然在地理位置上,更倾向于“大长三角城市带”;江西又早早跻身于西部大开发中成为享有优惠政策的一员;湖北发展的心情更加急迫,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两会上疾呼:“武汉在哪里?”中部大省河南也在去年正式提出了“中原崛起”的目标。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必争之地,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梁与纽带,东西南北交通的融会贯通地,它在全国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一头陷入泥沼的牯牛,任凭你提头拽尾,如果你不垫起牛肚子,它是不可能走出泥沼的。此次中部崛起不同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是,中部5省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在中央明确提出“中部崛起”之前就规划了各自经济圈的蓝图。
“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说。如今的局面是,每一个城市群都想抢占制高点,做中部“霸主”。中部崛起,既是合纵连横,又是相互对决。
五大经济圈比拼
如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这场比拼首先是将军与将军的对决。在中部5省中,这场将军的对决,主要是5个经济带的对决:郑州(中原城市群)、武汉(武汉经济圈)、长沙(长株潭城市群)、南昌(昌九工业走廊)、合肥(合肥-芜湖都市带)。
11月中旬,一份名为“武汉城市圈周边产业发展蓝图”的规划性文件出台,标志武汉的1+8计划正式实行,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9城市,直径为200公里,总面积占全省的33%,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湖北省的73%和74%。湖南全力打造的“长株潭一体化”是该省发展水平最高、投资效益最好的地区,经济总量占湖南省的比重较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省。去年,人口占湖南省13.3%的长株潭三市,GDP达到1578.4亿元,占湖南省的33.2%。江西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要从中部崛起,并规划了“昌九工业走廊”,提出建成广东的“后花园”,在此基础上,该省提出打造省内“4小时经济圈”和省(市)际“8小时经济圈”,形成南昌与赣州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以全面拉动江西的全局发展。安徽最近召开了一场名为“安徽崛起之路”的理论研讨会,该省省长王金山提出“安徽可以在中部崛起进程中率先突破”,这个目标鼓舞了安徽人,目前,该省正全力打造以合肥―――芜湖为中心的带状都市圈,使之成为安徽经济腾飞的增长极。中原城市群建设是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手段,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城市为结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中原城市群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872万,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全省60%的城市分布于此。2001年中原城市群的GDP占全省的46.4%。
目前,信息共享、市场同体、科教同兴、旅游同线,城市间的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各经济圈内都加快了全面合作的步伐。我省的中原城市群业已建立了城市间协调机制,定期举办9城市书记、市长联席会议,已着手编制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生态环境、金融资源整合、产业发展、现代物流、科教文化资源共享等专项规划。区域内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始建设。黄河二桥、许平南高速相继建成通车,黄河三桥将于年内动工兴建,四桥的建设正在规划之中。郑、汴、洛黄河两岸生态和防护林工程业已启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改造工程已拉开序幕,郑州至西安高速客运铁路郑洛段年内开工。
五省竞VS争合作
由于各种原因,中部没有形成像珠三角和长三角那样的中心城市,因此在这场较量中,各个城市都想把对方踩在脚下。目前武汉整体实力相对较强,各城市均把武汉当做对手,湖南就明确提出,中部崛起,长株潭必须赶超武汉。武汉虽长期自诩为中部老大,但目前显然不具备领袖之势,它作为中心城市群的辐射力和聚集效应都将大打折扣。相比武汉,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地区已经具备相当实力。2003年,其生产总值占中部9省的11%,河南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要做中部龙头,成为沿海三大经济区之后又一大经济区。
从现实来看,中部5省在崛起过程中还将面临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就是同质化竞争。5省都宣称自己的优势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具体的产业规划上有太多的相同之处,比如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包括芜湖都把汽车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中部崛起究竟谁牵头,虽然官方不轻易表态,但民间和媒体早已吵成一团,在激烈争吵的背后,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中部5省当实行区域一体化,以交通、旅游、金融等领域为突破口,协同共进。其实,中部5省需要的合作远大于竞争。一个例子是,中部科技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区内拥有占全国20%的科技人员和2l%的高等院校,还有一大批各级各类科研机构。相对西部开发,科技、人才优势应成为中部经济跳跃式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中部各省要加强合作,充分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和人力资本,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继续推进现代化工业的同时,实现向知识经济高科技产业化时代的跨越。只有这样,才能后来居上,才能在尽快赶上和超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同时,带动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崛起。中部5省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农业资源优势,发挥中部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似乎更具可操作性。
郑州的机会有多少?
5省竞争的背后,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谁更具“大哥气派”,谁将称雄中部?
中原城市群就像一个九星钻石。中心城市郑州处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间部位,是全国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和通信枢纽之一。随着连霍、京珠、阿深等高速公路的贯通和国家规划建设的陇海、京广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在郑州的形成,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此外,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河南财经学院教授史璞认为,从全国发展的现状来看,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仍然是河南的优势所在。因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可能是跨越式的发展,不会是东部沿海发展起来之后西部快速发展而越过中部地区,一定是渗透型的发展。
武汉城市圈,其特色是武汉一城独大,武汉城区人口达400多万,而周边8市基本属于二三十万人口的小城,城市体系断层明显,缺乏中等规模城市的衔接配套。武汉对周边城市资源的吸纳远大于二者的互补性。武汉最近几年发展并不慢,但对于前途仍感到一丝迷茫,因为武汉作为从计划经济中过来的大城市,对于政策的依赖比中部其他城市更加敏感,武汉的产业结构和整个国家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武汉似乎早已习惯了国家政策的扶持。
湖南一直标榜“长株潭一体化”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天然绝配,理由是三城距离最近。但有湖南学者提出,今年11月民政部确定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建设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等10个城市,长三角都市圈包括上海、南京等15个城市,对照以上两个都市圈,如果“长株潭”也算一个城市群的话,长三角可以分成5个城市群,每个都比“长株潭”大。
合肥―芜湖都市圈,今年10月,安徽组织庞大的招商团赴山东,意欲通过山东而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在不遗余力地推进“融入长三角”战略之余,安徽政府官员忽然转道北上,与山东方面进行“亲密接触”。这背后透露的信息似乎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之路并不顺畅,长三角是以制造业支撑,以安徽现有的装备技术水平显然难以有效对接。
昌九工业走廊是江西省自上个世纪90年代全力打造的拳头组合,虽经过多年建设,但并没有在全国形成大的影响。现在江西又提出打造“广东后花园”,试图以另一种形式突围。但有江西学者指出,江西不同于海南、云南有着天然优势的旅游大省,万不可以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三亚的烂尾楼可以看出没有实业做支撑的旅游业是如何掐死地方经济的。
相比之下,以郑州为核心组成的中原城市群在规划上“进可攻、退可守”,中原城市群拥有郑州、洛阳、开封这样的国内外知名城市。郑州是南北东西大通道的交会点,发展物流业、商贸业、金融业和信息业有优势。西面洛阳是我国制造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工业结构极具优势。南部许昌有电力设备、烟草、金刚石、发制品等优势产业;漯河有食品、纺织、造纸、制革制鞋、化工、机械制造等;平顶山则以煤炭、机械、电力、化工、烟草、纺织为支柱产业。北有新乡的纺织、电子、电器、机械、化工、医药、建材;焦作的化工、能源工业和汽车零部件;济源的电力和铝工业。东面开封作为历史名城,可以把文化、旅游业和国际汇展业做好。这一区域内拥有宇通客车、日产汽车、三全食品、思念食品、新飞电器、双汇食品、许继集团、洛阳一拖、洛玻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
此外,该地区还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北宋以前的数千年间,本区域长期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郑汴洛组成的古都群和沿黄旅游带更是国内外少有的黄金旅游线路。
专家指出,中原一带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互补效应,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文化上便于多样性的充分交融,系统上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
河南兴则中部兴
无论是区位、人口、经济总量、工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河南在中部地区都当属首位。在“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中,河南可谓举足轻重。以河南近1亿人口的规模,它的崛起对全国也是重大贡献。
与中原城市群建设相呼应的是,国家对郑州的建设给予了充分支持。12月1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河南省省长李成玉签署《会谈纪要》:计划在2010年前,以郑州为中心,新建4条客运专线。届时,郑州至西安、北京、上海、武汉将通过铁路连成一个3小时快速通道。刘志军说,河南铁路加快建设,既是河南自身的需要,也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因为河南地处中国中部,这是中国铁路真正的心脏,区位优势十分重要。此外,郑东新区的建设、郑汴洛一体化进程都将增添郑州冲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砝码。以河南的经济总量,对中原城市群的支持力度远大于湖北、湖南对武汉、长沙的支持。
按照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如果能确保2020年的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那不仅是河南的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对国家的发展也是一个重大贡献。届时,中原城市群将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有综合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城市密集区之一,成为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引擎之一,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竞争。
河南要当中部代言人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在此间召开的“中部崛起与中原崛起”研讨会上提出,国家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这对我省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巧借促进中部崛起之势。他提出建议,河南要发挥召集人作用,积极把中部各省召集起来研究问题,探讨争取优惠政策的思路和建议。这不仅指河南省委、省政府要当召集人,各个系统、各个部门也要在本系统、本部门发挥召集人的作用,河南人必须有这种主动性。
刘道兴还提出,河南还要起到发起人作用,把中部各省组织起来,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反映中部的要求和声音。既要把中部各省联谊到河南,也要敢于以中部身份出面与东部、西部和国家部委联谊,共同探讨中部崛起的各层次问题,促进方方面面的友谊和协作。中部崛起是一个大开发的概念,刘道兴还提出,省会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要有大开放意识,敢于代表中部诚邀天下客,把国际朋友邀到河南,邀到郑州来,共同探讨中国的中部崛起问题,要勇于代表中部当好东道主。
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谷建全也表示,中原崛起要从“立足河南,站位中部,放眼全国”的原则出发,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考虑长远,他说,一方面河南应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极,另一方面应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使其成为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部崛起呼吁更多政策支持
今年4月底,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深圳举行了“城市经营与土地利用论坛”。河南省许昌市副市长王泽河在会上发言时建议,中部崛起需中央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王泽河认为,其一,应成立中部开发银行和中部发展银行。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部地区的分支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惜贷”现象普遍,甚至受市场引导和利益驱使,通过上下级行之间的资金调拨将资金投向东部。若在中部设立区域性的中部开发银行和中部发展银行,由于其分支机构和总行在同一区域内,对本地经济在资金上的贡献必定会大大高于一般银行的分支行,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资金“孔雀东南飞”的状况。中部开发银行和中部发展银行可由中部省份有实力的企业发起成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作管理。他举例说,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都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其二,要优先考虑到土地使用政策。中部地区要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块状”经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大量土地,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区域内基本农田面积稳定、耕地占补平衡和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之后,通过整理复垦、提高利用效率等措施获得的用地指标,应该优先用于工业园区建设。
其三,中央和地方税收大部分应留给地方。王泽河认为,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央在税收上给予的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也不例外。中部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客观上由于这种分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三农”问题表现突出。对中部地区采取税收倾斜政策,有利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符合国家整体利益。
文章来源: 郑州晚报 于 2004-12-14 12:59:13
核心提示 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部崛起”的提法,首次出现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6项任务当中。经历了珠三角、长三角、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一波波区域开发浪潮之后,现在轮到中部发力了。
从此间官方和民间的热议来看,中部崛起的过程注定要烽烟四起,“城市群”、“经济圈”、“一体化”,中部五省频频出招推销各自对中部崛起的理解,五省的省会更是摩拳擦掌,图谋抢占中部的制高点。有专家指出,无论中部的中心城市或者城市集群中心最终圈定是谁,中部要突破,必须尽快地建立一个类贫?康牡厍?行摹5???崾侵胁康厍?闹行哪兀?幽稀⒑?薄⒑?稀⒔?鳌?不?省,谁将享受最后的盛宴?《郑州晚报》记者对此进行了独家调查。
五省争雄拉开帷幕
扫一眼中国版图,沿海地区总是得到格外的青睐,但本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部崛起的口号空前响亮,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5个中部省份开始暗中发力。
湖南很早就提出了“湖南向南”的概念,大有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圈的意图;安徽显然在地理位置上,更倾向于“大长三角城市带”;江西又早早跻身于西部大开发中成为享有优惠政策的一员;湖北发展的心情更加急迫,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两会上疾呼:“武汉在哪里?”中部大省河南也在去年正式提出了“中原崛起”的目标。中部自古以来就是必争之地,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梁与纽带,东西南北交通的融会贯通地,它在全国各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一头陷入泥沼的牯牛,任凭你提头拽尾,如果你不垫起牛肚子,它是不可能走出泥沼的。此次中部崛起不同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的是,中部5省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在中央明确提出“中部崛起”之前就规划了各自经济圈的蓝图。
“大城市圈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说。如今的局面是,每一个城市群都想抢占制高点,做中部“霸主”。中部崛起,既是合纵连横,又是相互对决。
五大经济圈比拼
如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这场比拼首先是将军与将军的对决。在中部5省中,这场将军的对决,主要是5个经济带的对决:郑州(中原城市群)、武汉(武汉经济圈)、长沙(长株潭城市群)、南昌(昌九工业走廊)、合肥(合肥-芜湖都市带)。
11月中旬,一份名为“武汉城市圈周边产业发展蓝图”的规划性文件出台,标志武汉的1+8计划正式实行,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天门、仙桃和潜江9城市,直径为200公里,总面积占全省的33%,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占湖北省的73%和74%。湖南全力打造的“长株潭一体化”是该省发展水平最高、投资效益最好的地区,经济总量占湖南省的比重较大,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省。去年,人口占湖南省13.3%的长株潭三市,GDP达到1578.4亿元,占湖南省的33.2%。江西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要从中部崛起,并规划了“昌九工业走廊”,提出建成广东的“后花园”,在此基础上,该省提出打造省内“4小时经济圈”和省(市)际“8小时经济圈”,形成南昌与赣州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以全面拉动江西的全局发展。安徽最近召开了一场名为“安徽崛起之路”的理论研讨会,该省省长王金山提出“安徽可以在中部崛起进程中率先突破”,这个目标鼓舞了安徽人,目前,该省正全力打造以合肥―――芜湖为中心的带状都市圈,使之成为安徽经济腾飞的增长极。中原城市群建设是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手段,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9城市为结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中原城市群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872万,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全省60%的城市分布于此。2001年中原城市群的GDP占全省的46.4%。
目前,信息共享、市场同体、科教同兴、旅游同线,城市间的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各经济圈内都加快了全面合作的步伐。我省的中原城市群业已建立了城市间协调机制,定期举办9城市书记、市长联席会议,已着手编制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生态环境、金融资源整合、产业发展、现代物流、科教文化资源共享等专项规划。区域内一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始建设。黄河二桥、许平南高速相继建成通车,黄河三桥将于年内动工兴建,四桥的建设正在规划之中。郑、汴、洛黄河两岸生态和防护林工程业已启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改造工程已拉开序幕,郑州至西安高速客运铁路郑洛段年内开工。
五省竞VS争合作
由于各种原因,中部没有形成像珠三角和长三角那样的中心城市,因此在这场较量中,各个城市都想把对方踩在脚下。目前武汉整体实力相对较强,各城市均把武汉当做对手,湖南就明确提出,中部崛起,长株潭必须赶超武汉。武汉虽长期自诩为中部老大,但目前显然不具备领袖之势,它作为中心城市群的辐射力和聚集效应都将大打折扣。相比武汉,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地区已经具备相当实力。2003年,其生产总值占中部9省的11%,河南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要做中部龙头,成为沿海三大经济区之后又一大经济区。
从现实来看,中部5省在崛起过程中还将面临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就是同质化竞争。5省都宣称自己的优势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在具体的产业规划上有太多的相同之处,比如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包括芜湖都把汽车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中部崛起究竟谁牵头,虽然官方不轻易表态,但民间和媒体早已吵成一团,在激烈争吵的背后,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中部5省当实行区域一体化,以交通、旅游、金融等领域为突破口,协同共进。其实,中部5省需要的合作远大于竞争。一个例子是,中部科技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科研基地,区内拥有占全国20%的科技人员和2l%的高等院校,还有一大批各级各类科研机构。相对西部开发,科技、人才优势应成为中部经济跳跃式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中部各省要加强合作,充分利用自己的科技优势和人力资本,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继续推进现代化工业的同时,实现向知识经济高科技产业化时代的跨越。只有这样,才能后来居上,才能在尽快赶上和超过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同时,带动整个中西部地区经济崛起。中部5省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农业资源优势,发挥中部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似乎更具可操作性。
郑州的机会有多少?
5省竞争的背后,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谁更具“大哥气派”,谁将称雄中部?
中原城市群就像一个九星钻石。中心城市郑州处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间部位,是全国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和通信枢纽之一。随着连霍、京珠、阿深等高速公路的贯通和国家规划建设的陇海、京广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在郑州的形成,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此外,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本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河南财经学院教授史璞认为,从全国发展的现状来看,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仍然是河南的优势所在。因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可能是跨越式的发展,不会是东部沿海发展起来之后西部快速发展而越过中部地区,一定是渗透型的发展。
武汉城市圈,其特色是武汉一城独大,武汉城区人口达400多万,而周边8市基本属于二三十万人口的小城,城市体系断层明显,缺乏中等规模城市的衔接配套。武汉对周边城市资源的吸纳远大于二者的互补性。武汉最近几年发展并不慢,但对于前途仍感到一丝迷茫,因为武汉作为从计划经济中过来的大城市,对于政策的依赖比中部其他城市更加敏感,武汉的产业结构和整个国家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武汉似乎早已习惯了国家政策的扶持。
湖南一直标榜“长株潭一体化”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天然绝配,理由是三城距离最近。但有湖南学者提出,今年11月民政部确定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建设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等10个城市,长三角都市圈包括上海、南京等15个城市,对照以上两个都市圈,如果“长株潭”也算一个城市群的话,长三角可以分成5个城市群,每个都比“长株潭”大。
合肥―芜湖都市圈,今年10月,安徽组织庞大的招商团赴山东,意欲通过山东而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在不遗余力地推进“融入长三角”战略之余,安徽政府官员忽然转道北上,与山东方面进行“亲密接触”。这背后透露的信息似乎是安徽融入长三角之路并不顺畅,长三角是以制造业支撑,以安徽现有的装备技术水平显然难以有效对接。
昌九工业走廊是江西省自上个世纪90年代全力打造的拳头组合,虽经过多年建设,但并没有在全国形成大的影响。现在江西又提出打造“广东后花园”,试图以另一种形式突围。但有江西学者指出,江西不同于海南、云南有着天然优势的旅游大省,万不可以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三亚的烂尾楼可以看出没有实业做支撑的旅游业是如何掐死地方经济的。
相比之下,以郑州为核心组成的中原城市群在规划上“进可攻、退可守”,中原城市群拥有郑州、洛阳、开封这样的国内外知名城市。郑州是南北东西大通道的交会点,发展物流业、商贸业、金融业和信息业有优势。西面洛阳是我国制造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工业结构极具优势。南部许昌有电力设备、烟草、金刚石、发制品等优势产业;漯河有食品、纺织、造纸、制革制鞋、化工、机械制造等;平顶山则以煤炭、机械、电力、化工、烟草、纺织为支柱产业。北有新乡的纺织、电子、电器、机械、化工、医药、建材;焦作的化工、能源工业和汽车零部件;济源的电力和铝工业。东面开封作为历史名城,可以把文化、旅游业和国际汇展业做好。这一区域内拥有宇通客车、日产汽车、三全食品、思念食品、新飞电器、双汇食品、许继集团、洛阳一拖、洛玻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
此外,该地区还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在北宋以前的数千年间,本区域长期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郑汴洛组成的古都群和沿黄旅游带更是国内外少有的黄金旅游线路。
专家指出,中原一带用组团式城市群代替单一城市扩张,经济上可以取得互补效应,社会上可加速消除二元结构,生态上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文化上便于多样性的充分交融,系统上形成等级有序的效率体系。
河南兴则中部兴
无论是区位、人口、经济总量、工业基础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河南在中部地区都当属首位。在“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中,河南可谓举足轻重。以河南近1亿人口的规模,它的崛起对全国也是重大贡献。
与中原城市群建设相呼应的是,国家对郑州的建设给予了充分支持。12月1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河南省省长李成玉签署《会谈纪要》:计划在2010年前,以郑州为中心,新建4条客运专线。届时,郑州至西安、北京、上海、武汉将通过铁路连成一个3小时快速通道。刘志军说,河南铁路加快建设,既是河南自身的需要,也是国家利益的需要,因为河南地处中国中部,这是中国铁路真正的心脏,区位优势十分重要。此外,郑东新区的建设、郑汴洛一体化进程都将增添郑州冲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砝码。以河南的经济总量,对中原城市群的支持力度远大于湖北、湖南对武汉、长沙的支持。
按照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如果能确保2020年的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那不仅是河南的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对国家的发展也是一个重大贡献。届时,中原城市群将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具有综合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城市密集区之一,成为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引擎之一,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竞争。
河南要当中部代言人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在此间召开的“中部崛起与中原崛起”研讨会上提出,国家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这对我省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历史机遇。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巧借促进中部崛起之势。他提出建议,河南要发挥召集人作用,积极把中部各省召集起来研究问题,探讨争取优惠政策的思路和建议。这不仅指河南省委、省政府要当召集人,各个系统、各个部门也要在本系统、本部门发挥召集人的作用,河南人必须有这种主动性。
刘道兴还提出,河南还要起到发起人作用,把中部各省组织起来,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反映中部的要求和声音。既要把中部各省联谊到河南,也要敢于以中部身份出面与东部、西部和国家部委联谊,共同探讨中部崛起的各层次问题,促进方方面面的友谊和协作。中部崛起是一个大开发的概念,刘道兴还提出,省会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要有大开放意识,敢于代表中部诚邀天下客,把国际朋友邀到河南,邀到郑州来,共同探讨中国的中部崛起问题,要勇于代表中部当好东道主。
河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谷建全也表示,中原崛起要从“立足河南,站位中部,放眼全国”的原则出发,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考虑长远,他说,一方面河南应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极,另一方面应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使其成为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部崛起呼吁更多政策支持
今年4月底,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在深圳举行了“城市经营与土地利用论坛”。河南省许昌市副市长王泽河在会上发言时建议,中部崛起需中央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王泽河认为,其一,应成立中部开发银行和中部发展银行。国有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部地区的分支机构,由于体制原因,“惜贷”现象普遍,甚至受市场引导和利益驱使,通过上下级行之间的资金调拨将资金投向东部。若在中部设立区域性的中部开发银行和中部发展银行,由于其分支机构和总行在同一区域内,对本地经济在资金上的贡献必定会大大高于一般银行的分支行,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资金“孔雀东南飞”的状况。中部开发银行和中部发展银行可由中部省份有实力的企业发起成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运作管理。他举例说,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都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其二,要优先考虑到土地使用政策。中部地区要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发展“块状”经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大量土地,要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区域内基本农田面积稳定、耕地占补平衡和农用地总量动态平衡,之后,通过整理复垦、提高利用效率等措施获得的用地指标,应该优先用于工业园区建设。
其三,中央和地方税收大部分应留给地方。王泽河认为,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央在税收上给予的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也不例外。中部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长期以来为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客观上由于这种分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三农”问题表现突出。对中部地区采取税收倾斜政策,有利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符合国家整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