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
2004年12月3日夜,南开大学数千名学生自发地聚集在校园内新开湖畔,手捧蜡烛,烛光守夜,缅怀刚刚去世的国际数学大师、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先生。 3日晚19时14分,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先生在天津病逝,享年93岁。
新华网天津12月3日电 -- 国际数学大师、中科院外籍院士陈省身3日晚在天津病逝,享年93岁。陈省身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4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研究院,其后赴德国汉堡大学深造。他曾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
陈省身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他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今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2000年,陈省身定居南开大学,现为南开大学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和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天津科技馆名誉馆长。
11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贡献。
人生犹如数学,风雨相伴几何
昨天(2004-12-12)上午,天津北仓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此举行。在黑底白字“沉痛悼念陈省身先生”的横幅下,悬挂着陈省身先生的遗像。陈省身先生安卧在翠柏丛中,遗体上覆盖着他生前喜爱的红掌花。而前一天晚上,南开大学特别举行了一场“陈省身先生告别音乐会”。当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的同学轻轻哼唱起先生生前最喜欢的《茉莉花》和《送别》时,在座师生已经是热泪盈眶,大师的音容笑貌仿佛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由著名指挥家丁乙留执棒的南开大学学生交响乐团深情地演绎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每一个人都默默祈祷大师一路走好,一路平安。
2004年10月28日,陈省身在南开大学宁园寓所平静地度过了他的93岁寿辰。第二天,他来到南开数学研究所,作了题为“六维球面上的复结构问题”的学术报告,与师生分享他最新的研究发现:六维球面上不存在复结构。没想到仅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2月3日晚,这位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的大师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于他而言,人生犹如数学,风雨相伴几何……
■和夫人在宁园定居
在南开大学东南隅,有一幢淡黄色的二层建筑,这就是陈省身生前的寓所“宁园”。小楼有草木相伴,而无车马之喧。
2000年,世界华人的骄傲、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归国定居。他“叶落归根”的地点,并没选择祖籍嘉兴,而是回到了母校南开大学。宁园,便成为他永久的居所。
对于当初为什么没有把数学研究所设在北大、清华,甚至也没有选择文化中心北京,而是来到了天津南开大学,陈省身自有道理。他认为做学问就是应该有宁静的心态:“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个常数,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易,多一些宁静,比什么都要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陈省身把自己的小楼命名为“宁园”。
新千年伊始,当陈省身正忘我地工作时,家中发生了不幸。2000年1月12日上午,他的夫人郑士宁像往常一样,午饭后回卧室休息,没料到竟在睡梦中心脏病发作而悄然离世。事情发生得如此突然,陈省身的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一时难以相信这是无情的现实还是个噩梦?
回想1930年从南开大学毕业,考入清华研究院时,比他小4岁的郑士宁正在燕京大学生物系读书。两人本不相识,是郑士宁的父亲、清华数学系创系元老郑桐荪教授十分赏识才华横溢的陈省身。他的好友、清华数学系教授杨武之(杨振宁之父)看出其心意,也觉得陈省身和郑士宁两人很般配。杨、郑两家关系十分好,便由杨武之夫妇促成了这桩婚事。其实,陈省身与杨家有着较长的交往,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陈省身的老师,而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当学生的时候,陈省身给他上过课。陈省身吐露过:“我其实没有谈过恋爱,因为她父亲要招女婿,觉得我不错,可以做他女儿的丈夫。她也很听父亲的话,所以我们就结婚了。”陈省身出国留学回来,1939年与郑士宁在昆明西南联大结婚。
1940年,郑士宁从昆明到上海父母家分娩,生下儿子“伯龙”。不料“珍珠港事变”发生,交通中断,她与丈夫一别就是数不尽的日日夜夜。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陈省身才几经周折,从欧洲风尘仆仆地回到上海,同阔别多年的妻子和还未见过面、已经6岁的儿子团聚。重逢的时候,郑士宁流下悲喜交集的泪水。陈省身向她许诺:从今以后一家人永不分离。后来,他们果然再也没有分开。
追忆往昔,陈省身感慨万千,悲从中来,无论是在平和、宁静的日子,还是在颠沛流离的岁月,夫人始终伴随在
自己左右。60多年相随相伴、意笃情深的夫人突然离去,令他一时无措。几经思考,他决定将士宁骨灰安葬在南开数学所,并在其侧为自己留一个墓穴,准备百年后与爱妻合葬在这块他深深热爱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土地上。夫人去世6天后,天津市公安局授予陈省身在华享有的最高荣誉―――永久居留资格。这件事稍稍冲淡了他丧失亲人的悲痛,只是惋惜士宁早走了一步,没能等到她企盼已久的这一天!
不久,陈省身将夫人的大幅照片悬挂在客厅的墙上,每一位来访的客人,都能感受到陈夫人那慈善温和的目光。陈省身自己也说:“很容易想她,时常我一个东西找不着了,从前我就说你给我找找,她就找出来。现在找不着就是找不着了。”“她去世之前,我们庆祝我们结婚60年。60年是钻石婚了!请了些朋友,我们60年没有吵过架。她管家,我不管,我就做我的数学,所以我们家里生活很简单。”
老伴因病离去以后,他用充实的生活冲淡心中的悲伤,用加紧工作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时光。他每天早晨6时起床,晚上10时睡觉,其余的时间是数学、科研、看书、写作。他说:“我爱看书,什么书都看,当然主要是数学书,但文学、历史和其他方面的书我都看,很杂;中文的,外文的,一看上书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在中学跳过两级
1911年,陈省身出生在浙江嘉兴秀水河畔的一个书香世家。陈省身的父亲陈宝桢是晚清秀才。父亲为儿子取名源自《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因其出生的年份是辛亥年,所以号“辛生”。
幼时因为祖母的宠爱,陈省身一直没有上学,只在家里跟随祖母、姑姑识字、背唐诗。小的时候,父亲给他带回了一套1892年首次印行的、美国传教士写的《笔算数学》,他很新奇,借识得的一些文字,又听了父亲的一些解释,居然在短时间读完了《笔算数学》上中下3册,并能做完所有的练习题。这成为日后的大师接触数学之始。
陈省身曾撰文回忆说:“1919年秋天,祖母觉得我实在不该不上学了,就把我送到县立小学,但只上了一天我就再不肯去学校了,在家又玩了一年。”
1920年,陈省身考入秀州中学,只上过一天小学的他硬是凭着自学的底子和后来的刻苦与好胜,不但跟了上去,而且是班里的数学尖子。1985年,陈省身在阔别故乡60多年后首次访问母校秀州中学时,一再勉励学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1992年,他为母校秀中设立了“陈省身奖学金”。1994年,第三次访问母校时,陈省身十分关切地询问学校的教育质量,并题写了“百年树人,钟声远扬”。
1922年,陈省身随全家从浙江嘉兴来到天津。次年,进入扶轮中学(现天津铁路一中)。当时的校长顾赞庭很看重数学,亲自教几何,“而且教得很凶”。因此,陈省身在自述中曾说:“我数学学得比较好,当时我是他一个很得意的学生。他很看得起我。”当时,陈省身的数学天才已经崭露头角。陈省身承认:“我念数学不觉得困难,感到特别容易。我不是一个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念书的学生,我要有兴趣,我就可以做做。分数好坏不大在乎。反正我的数学分数总很好,其他功课平平常常,但总能及格,比及格还好点。花点劲也可以很好,但我懒得花劲。我书看得很多,喜欢去图书馆看杂书,什么书拿来就看。我喜欢看历史、文学、掌故,乱七八糟的书都看。时常跑到书库一呆就几个钟头,这本看看,那本看看。数学书也看,但并不光看数学书。有些数学书,有些数学杂志,有些数学家,我都知道。”
在学习中他习惯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要看什么参考书才去看。在中学,陈省身跳了两级。15岁时,在父亲的朋友钱宝琛先生的建议下,陈省身报考南开大学理学院。录取后,才知道自己的数学成绩是全体考生中的第二名。当时的南开大学理学院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分别由姜立夫、饶树人、邱宗岳、李继侗4位先生主持。但由于当时对这些学科的了解甚少,也不知道毕业后可以做什么,加上是连跳两级后考的大学,陈省身对于自己的目标实在是很茫然。大学一年级的一次化学实验课,内容是“吹玻璃管”。陈省身对着手中的玻璃片和面前用来加热的火焰一筹莫展。后来由实验老师帮忙,总算勉强吹成了,但他觉得吹成后的玻璃管太热,就用冷水去冲,瞬间玻璃管“哗啦啦”全碎了。这件事对陈省身触动很大,他发现自己缺乏动手能力,于是作出了他人生第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放弃物理、化学,专攻数学。这成了他终身献身数学的起点。
在南开大学,他的数学老师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中国第二位数学博士、中国现代几何学的开山祖师姜立夫。在这位名教授的指导下,陈省身领悟了数学王国的旖旎风光。陈省身曾经风趣地说,“学数学并不是我刻意的选择,实在是因为我除了数学之外,什么都学不好。”1930年,陈省身从南开大学毕业。当时数学系毕业生的出路,通常是做中学教师。也是凑巧,正遇上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孙光远要招收中国第一名硕士研究生,陈省身抓住这个机会,选择了清华。他是和吴大任两人同时考取的,但为了一些别的原因,他先做了助教,一年后才作为硕士研究生正式入学。
■同另外几位数学大师的缘分
清华大学规定,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校方可以资助出国留学。不过这经费是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所以一般都须去美国。陈省身成绩优异,自然是选派对象。但是他认准当时世界数学的中心在欧洲,几何学研究的重镇则在德国与法国,因此他选择了德国汉堡大学。
1934年9月,陈省身到达汉堡。他不会德语,又适逢中国领馆休假,一时十分艰难。在那里,陈省身师从德国最有名的几何学家布拉施克。头一次见到布拉施克,老师就给了他一大叠自己最新的论文。但这位德国老师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来自中国的青年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一篇论文中的漏洞,这让他感到又惊又喜,立刻让陈省身就此问题写篇论文。很快,论文就发表了。结果,布拉施克对陈省身大为欣赏,不到一年半,他就拿到了博士学位。他那时就已经认识到嘉当的数学天才,尽管嘉当的研究是超时代的。1936年,陈省身放弃了留在汉堡大学研究代数数论的好机会,做出了又一次重大选择―――追随嘉当,研究几何。在法国巴黎大学,在跟随嘉当的10个月中,陈省身从这位伟大的几何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使他终身受用,他与嘉当也结下了终生之谊。美国著名数学家卡普兰斯基曾评论说:“如果陈省身选择了代数数论,20世纪数学的历史将会有重大改变。”而从数学史的观点来看,正是“微分几何得益,代数数论受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第3天,陈省身接受清华大学的聘请回到中国。由于战争,清华南迁,陈省身从香港辗转到了长沙,在由北大、南开、清华合并而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一年之后,他随学校迁往重庆,在新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执教,不但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在学术研究上也是硕果累累。陈省身从在清华的时候起,就一直跟华罗庚很熟,后来在西南联合大学又是同事,在昆明时还住一个屋子。陈省身生前说:“华罗庚和我是很好的朋友,他是很值得佩服的,他非常用功,比我用功。方面也很广,学问也很好。”
1943年,陈省身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邀请,到这里作学术访问。在普林斯顿,陈省身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他与爱因斯坦同在一个研究所,所以常常见面,彼此聊天。他回忆说:“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论,用到四维的黎曼几何,与数学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我们也常常谈到当时的物理学和数学。”在这样的环境里,陈省身攀登几何学主峰的主客观条件都成熟了,他全身心地投入大范围微分几何的研究,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出色的工作―――为高维的高斯邦内公式做出新证明,发表了几篇匠心独运的微分几何论文,其中包括现在被称为“陈类”的理论。他的划时代的工作将微分几何和拓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整体微分几何奠定了基础。1945年,陈省身返回中国,负责筹备和主持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他不遗余力地提携青年,使他们日后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中坚力量。
■伟大的几何学家难了思乡情
1960年,陈省身迁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教学研究,一直到退休。在芝加哥大学,他培养了10名博士。来到伯克利,他更加勤奋,培养出31名博士,数量之多,载誉学府。陈省身尽管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如日中天,物质生活也十分富有,但他却愈加怀念故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刚结束对峙,这年秋陈省身偕夫人与孩子回到离别24年的故园。当踏上祖国大地的那一瞬间,他禁不住两眼湿润了。
1975年,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发现了物理学中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和陈省身构建的纤维丛理论,“原来是一只大象的两个不同部分”。在感叹造化之工、宇宙之妙之余,杨振宁写下了在海内外广为传诵的诗篇:“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千古存心事,欧高黎嘉陈。”在诗中把陈省身列为继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之后最伟大的几何学家。
1979年,当陈省身以68岁之龄功成身退的时候,加州大学为他举行了为期5天的国际微分几何会议,300多位数学家会聚伯克利校园。陈省身退休了,可他的数学事业并没有终止。1981年,他申请、筹办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并出任第一任所长。1972年后的30多年,他数十次往返于大洋两岸,利用其国际数学界的广泛影响,加强国内外数学界联系。
当今世界数坛,设有两项奖励,可谓举世瞩目,堪与诺贝尔奖相比。一项是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的菲尔兹(Fields)奖,这项奖只授予年龄不超过40岁的年轻数学家;另一项是由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于1978年开始颁发的沃尔夫(Wolf)奖,奖金10万美元(数目最初与诺贝尔奖接近),授予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1983年,旅美中国年轻数学家丘成桐荣获菲尔兹奖,而他的老师、美籍中国数学家陈省身则荣获沃尔夫奖。陈省身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
1984年,陈省身在伯克利的美国数学研究所所长任期届满,时任中国教育部部长的何东昌向他发出聘书,请他创办并担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陈省身1926年到南开大学开始数学生涯,58年后又回到南开数学所任职,这也是他所参与创立的第3个数学研究所。他说:“办南开数学研究所的目的,就是要让研究数学的人看到,到这里来和到国外去是一样的。现在数学所已经基本形成了这个环境。”中科院吴文俊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陈先生有一种可能在世界上都很少见的功力,他能一下子就把学生送到数学研究的最前沿。”
从美国国家数研所退休后应邀回到母校南开大学时,陈省身接受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接见,他提出要把中国建成“21世纪数学大国”的设想和建议,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赞同。近20年来,由陈省身协助聘请的10多位世界第一流数学大师来南开讲学,从全国选拔的青少年数学尖子在南开大学基地已毕业10届共520多名。他在一次讲演中又说:“愿中国的青年和未来的数学家放开眼光、展开壮志,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创立了世界一流的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他运用自己在国际数学界的崇高威望,大力推动中国数学现代化的进程。这些年来,以南开大学为基地,他积极倡导、协助实施了中国数学界三项大的活动,即召开“国际微分几何、微分方程会议”,举办了“暑期数学研究生教学中心”,组织了中国数学研究生赴美参加“陈省身项目”的研读。时至今日,南开数学研究所已成为国内外一个“数学重镇”。前不久,国家投资1.292亿元建设的南开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体建筑竣工,在陈省身的规划中,中心大楼将成为南开和中国未来冲击世界数学中心地位的“桥头堡”。
■大师题字:数学好玩
在仅有200个座位的南大数学楼报告厅,时常聚满了300多位来自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莘莘学子,而吸引这些学子的主讲人便是数学大师陈省身。每当陈省身坐在轮椅上被助手推上讲台,报告厅内外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清晰地响彻在报告厅内外后,会场内立刻鸦雀无声,学生们无不凝神敛气、屏息静听。他们来自天大、南大各院系的各年级。和学生一同坐在台下认真听讲的,还有我国著名的青年数学家陈永川、张伟平、龙以明。
也许有人会说,如此高龄、身坐轮椅的老人还要登台讲课,难道是在“作秀”吗?不,陈省身说,人们越来越重视应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却忽视了基础数学的重要性,所以他要以身示范,讲解学好基础数学知识对于一个人知识面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多大的帮助。陈省身认为数学学科,尤其是基础数学知识应用的范围很广,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人们推理、归纳和分析的思维能力。此外,他还要以自己对于数学学科高屋建瓴的把握,告诉大学生数学领域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向,帮助大学生理清数学学科的发展脉络,认清数学学科的发展方向。
2002年8月20日至28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这次大会的名誉主席的陈省身在开幕式上作了精彩发言,更为精彩的是他还为论坛题了字:“数学好玩。”这让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少年数学论坛活动的中小学生感觉非常亲切。
11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贡献。刚刚度过93岁生日的陈省身在“授星”仪式上说:“把我的名字跟天上的星星联系在一起,我很荣幸。我是研究数学的,其实我对天文学也很有兴趣,早年在德国汉堡大学念数学的时候,我就选修天文学的课,读天文学的书,数学与天文学有着很多方面的联系。数学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是高斯,而他最早的工作就是研究小行星。现在我有机会跟小行星有联系,觉得非常快乐。”陈省身曾向来访的客人幽默地说过:“我给自己的年龄定了一个极限―――100岁。1999年是负12岁,2000年负11岁。若超过了100岁,那就赚了,再从1岁算起。”他的豁达和睿智令人惊叹!
人的生命终归有限,但陈先生对数学领域的贡献可谓无限。
央视陈省身访谈录
http://www.qiji.cn/news/ 奇迹报道
---------------------------------------------------------------
主持人:大家好,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哥德巴赫猜想。但是在数学界还有一个陈省身猜想,那就是中国必将成为数学大国,这就是被誉为当今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陈省身的断言。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创立了世界一流的天津南开数学研究所。并且促成了有百年历史的国际数学大会,在中国召开。2002年他落叶归根,选择了天津作为他永久的定居地。
陈省身的少年时光是在天津度过的,南开大学是他成就数学大师的起点。今年是他定居南开的第二年,由于身体原因,如今他很少出门,在南开大学的校园里,过着安静的生活,陈省身的名字真正让人们所熟悉,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上。
主持人: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它开创了有一百年历史的大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的先河,那么这个大会能够在中国主办与您的申请和您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是分不开的。那您为了这个大会举办的成功积极奔走,这一切都是出于什么样的一个动机呢?
陈省身:我们这个大会就是最初开始的时候呢,就是对于数学研究有成就有活动的数学家。那时候这些人都是在西欧的,美国也没有的。那么他们觉得有这个需要,有个聚会的机会,很要紧的一次的会就是1900年的会。那时候世界上最伟大的有两个数学家:一个是法国的庞加莱,一个是德国的希尔伯特,请他们都做了报告。希尔伯特的报告,他提了23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范围非常广,这个问题是全新的问题,并且很容易懂的问题。结果他这个问题是在数学界有很多的影响。我想到现在,一半以上的问题都解决了。还有几个没有解决的。
主持人:那您觉得这次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对整个中国数学的发展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推动作用呢?
陈省身:我希望能够鼓励中国有些人,将来拿数学作为他的职业。很少人了解有数学这么一个工作,甚至有这么一行。我想一般的社会不知道数学家做什么工作。
国际数学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每四年举行一次,由国际数学联盟主办,瑞士苏黎世是首届大会的举办地。105年后,第24届国际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陈省身是大会的名誉主席,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约4000名数学家会聚一堂,回顾和总结了4年来数学各分支领域的最新进展,而中国数学的发展状况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主持人:那么中国的数学在世界上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这个就得你看这个答案你看问谁了?个人的结论不太一样,您个人认为呢?
陈省身:我个人认为是前途无量的前途很好,现在有多么好就很难说,中国最近数学建设成绩非常好。中国从1986年开始参加一共参加十几次。中国有十次得到第一,可惜今年没有得到。今年是中国第二,所以中国是有这个基础的。那么这些人得到第一的参赛的人,后来都没有拿数学做成他的职业。
主持人:您一直在提让数学变得好玩,那是不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可能也要让这些孩子对数学觉得非常有兴趣,而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
陈省身:那当然数学好玩就是数学是有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数学问题。有一点跟下棋有关系。你如果你下棋能够达到某一个阶段,你觉得某一步棋你要看见了,觉得某一步棋是妙棋下得对方一点办法也没有。
主持人:中国是一个数学大国。我们的老祖宗是从0创造了10,包括以前的几何学和方程组都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可是现在呢,我们不能忽略一个现实就是中国在世界的数学水平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
陈省身:我想落后的是。不要说数学了,你就整个的科学整个科学中国也落后了。物理也落后。现在大家都热心于研究生物学,生物学中国差得也很远。
主持人:那您能回答我,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您觉得是教育体制啊,还是我们的教育方式,还是别的什么?因为我们也不缺人才像您华罗庚、陈景润这样的世界级的大数学家都是中国人,但是为什么中国的整体数学水平会比较落后呢?
陈省身:就是中国对于自然界的了解不太有兴趣,比方说有些外国人如果到了天津,他可以说研究天津小虫子有什么?中国没有人做这个事情,中国人很实际如果你要跟他讲,说我这个深圳、纽约的股票怎么样?大家有兴趣。因为你投资了之后,立刻就会变成钱当然很有意思。你比方说天津有什么小虫,可以很值得研究把它完全研究一下,或者小的植物,比方像我们南开大学,也有相当大的校园。校园里头有什么样的花是好看的为什么?是什么东西?中国人都没有兴趣,所以引起孩子、引起学生对数学或者科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那么您认为中国发展数学的关键是什么?
陈省身:我想我是很乐观的数学在中国是很有希望的。因为这个科学需要的经费最低,所以不需要钱。一个其他的科学往往有实验实验就要有房子,要实验室,要仪器这就要经费这样我们搞数学的人一回到家,睡觉起来拿支笔、拿几张纸就可以做。
2002年,陈省身决定回国定居,受到了热情的接待,20多年前,南开大学在校园里,建了一栋叫宁园的别墅,恭候这位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世界数学发展,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陈省身的到来。
主持人:在1984年的时候您获得了沃尔夫奖,这个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数学界的。因为诺贝尔本身并没有数学奖。沃尔夫奖那时候给奖的时候,他的奖额是跟诺贝尔奖一样。他也有意要跟诺贝尔奖同样的地位。您获沃尔夫奖主要是3个方面大的贡献:一个是您对高斯・邦尼公式的证明,还有您对美国整个的微分几何的贡献,再有就是您的纤维丛的几何理论。那么首先我们来谈一下高斯・邦尼的公式,据说这是19世纪最经典的几何公式。
陈省身:国际上最有名的一个几何学家叫做霍普夫。霍普夫( H O P F),他本来是柏林大学的,后来在瑞士的高工大学。瑞士的高工大学,爱因斯坦在那儿念书的。那么他就做这个问题,他是做这个问题要把几何学的范围推广。那么他曾经他自己把高斯・邦尼公式的一部分推广了。然后他说这个是当前微分几何最重要最难的问题。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过不但解决了。我的发展现在成为陈省身示性类。
主持人:据我了解您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它解答了。这听起来有点神奇。
陈省身:是啊,一个人许多事情靠运气。有时候你一做就很顺利,除了运气。
主持人:您觉得还是因为什么?您能够在两个月时间把它解答出来呢?
陈省身:我们搞这个数学跟其他科学有点不大一样,我们是整个都想的这个问题很多。有几个基本、有几个困难都想的。所以我在昆明西南联大教课的时候,高斯・邦尼公式简单的情形。我有个新证明然后一下子刚巧我到了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当时是世界上国际上最要紧的一个中心。爱因斯坦在那里,爱因斯坦那时已经不太有用。爱因斯坦想推广他的相对论什么的。爱因斯坦跟我很熟,他希望他就要做微分几何。可是我就决定,我这微分几何不跟爱因斯坦做没关系,为什么?他那个东西没道理。他老了,他的名气大极了。但是我就跟他谈谈就是了。
除了爱因斯坦,普林斯顿大学还有另一位数学天才纳什,这部美国影片描写了他的一段传奇生活,陈省身上世纪四十年代大部分时间,都在普林斯顿度过,在他眼里,这些国际数学界声名显赫的人物,都有一些缺陷。
主持人:我们前两年看了奥斯卡获奖影片,我们这边翻译《美丽心灵》。
陈省身:这个数学家叫纳什。
主持人:他有一种对数学的热爱是让人非常感悟的,您看过这个电影吗?
陈省身:数学家叫,他跟我很熟。
主持人:我们看了这个电影以后非常感动,对他执著的追求的精神。那么他的生活也就是说从他的身影当中,我们能看到您的生活也是这样吗?
陈省身: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我跟他很熟,常一起谈谈。他在普林斯顿,我们常看见。他是个怪人极有能力的数学家,他的数学是很好的,是有能力的。我跟他完全不一样我是正常的。他始终要做难题想做难题出名,他现在还在做难题做得一塌糊涂,没有成功。做难题是他的追求。
主持人:那您对于数学的追求是什么?
陈省身:因为他对数学不大懂,他是知道哪几个是难问题大家注意的。他的态度就要知道这个难问题,他就去做,我是了解整个数学各个方面。
主持人:数学范围大得不得了并且也很有意思。数学就好像一棵树,树上有很多枝。这些枝都是像代数、几何不同的学科。但是您就几乎把所有数学能延伸的范围,您都有所了解?
陈省身:数学就像一个大观园在里头好玩,东西多得很多。有些个问题比方说数学,你拿一个曲线包一个面积要圆周的时候呢?这个面积最大怎么证明?这就很浅的问题,也很有意思。所以我对于这个东西,所以我觉得数学好玩非常好玩。
主持人:那么对您来说数学的美是体现在哪?
陈省身:主要有新的东西就是说老的东西,我真正有新的观念加进去就改样了。要变化,要有新的东西,我对这有兴趣。
1911年,陈省身在浙江嘉兴出生。小时候,因为害怕老师戒尺打人,陈省身只上了一天的小学。11岁他随父亲迁往天津,那时陈省身已经会做复杂算术题,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主持人:艺术是需要天分的,但是我觉得数学更需要天分。听说您还没上小学,父亲给您看《笔算数学》,您就能解答了是吗?
陈省身:我那时候最小的时候第一部书看的是《笔算数学》。《笔算数学》是三大厚本,是维亚利编的。有很难的地方我就会,有些地方不会做,不过我看了大致都懂。
主持人:而且当时您是不是以为其他小孩也都像您一样能做出来。
陈省身:并不。我一个人,我家里头跟别的小孩玩不谈数学。我父亲教我怎么写12345,仅此而已。我一直到大学毕业之后,南开毕业之后,我才要念高深的数学,并且那时候我就知道,我了解这个数学在国内没法学,所以一定要留学。可是我家里不能供给我留学,我就要找公费。
主持人:很多人喜欢把数学当作一个工具,当作一个基础学科。他会去选择物理和化学,而您为什么选择数学呢?
陈省身:我不喜欢实验,我不会动手。
陈省身15岁考入南开大学数学系,那时,中国的数学还很薄弱,当时全国以数学为主科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只有两位,而南开数学系的教授姜立夫是其中的一位,南开四年,在姜立夫的影响下,陈省身的读书生活和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主持人:当时南开大学,您的导师是姜立夫。他是我国一代,数学大教育家,胡适对他的评价是:他总能使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觉得数学非常有前途,但是您对他的评价呢,就更高了,认为他是近代史上的一代圣人,那么我很想知道,他圣人的体现是在什么地方?
陈省身:主要的他人很简单,他是个教授,规规矩矩教书,别的事情都不管。他当时是系主任,他也不要做院长,更不要做校长,所以我叫他是圣人。
主持人:您说到您的所有的数学的基础训练都是由他口授的。
陈省身:他讲书讲得很好。那时候我的同班叫吴大任,书念得很好的。所以他班上我们两个人书念得都不错,所以因此,姜立夫开比较高深的课我们都念。
主持人:后来你们俩一起在西南联大教学,等于关系从师生变成了同事,您还经常向他请教吗?
陈省身:我们住在一块,他那时候不能教我了。
主持人:您认为自己的水平当时已经超过他了?
陈省身:当然!
1930年,陈省身考入清华研究院,因为只有陈省身一名研究生,研究院停办。19岁的陈省身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助教。那时他确定了把微分几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得到了两年公费留学的机会,来到欧洲,从师于近代抽象代数的开创者之一的布拉施克和法国数学天才嘉当。
主持人:您还记得您第一次见嘉当时的情景吗?
陈省身:第一次见他,他就给我三个题。嘉当他是很有名的数学家,不过他有种种的问题。一见他给三个题,我不会做。
主持人:您当时尴尬吗?
陈省身:啊?
主持人:您当时尴尬吗?不会做?
陈省身:我不会做,所以我不去看他了。我没法看他,有一次在学校碰到,他说你好不好?我说没什么我很好,我说但是你的问题我不会做。他说你到我这来谈谈,所以我跟他谈了一阵子。后来慢慢他总有问题,有些我会做,所以后来我能够做到每两个星期我看他一次。他讲法文,我的法文当然不好了,那时候在德国就要讲德文,在法国就要讲法文,不像现在用英文差不多通行。所以每次我就把我的结果我的问题用法文写在一张纸上,就给他,他就看。他讲我懂,我一共在巴黎待了10个月,学了很多东西,嘉当是很伟大的。
主持人:那您觉得这10个月有什么是让您终身受益的呢?
陈省身:我整个学的东西,因为嘉当,他的工作是有名的难度。大家觉得看不懂,我10个月待下来之后,跟他做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会,我把他这套学了很有用处。
主持人:人们都说您是嘉当的学术继承人,虽然您从来没有跟他正式成为师生关系,但是对他的评价,他是超越这个时代的。您觉得您和嘉当相比,您超越他的又是什么?
陈省身:不,我不超越他。嘉当是超越不了。超越嘉当超越不了,他的数学能力绝对比我高。我跟他学了很多,学了很多之后,我在国际的几何学,我就很有地位。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在几何学整个发展的历程中,存在着四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欧几里的高斯嘉当,作为现代微分几何的奠基人,陈省身被称为数学界划时代的人物。
主持人:人们把您列为人类数学史上第五位,按照时间顺序。
陈省身:是杨振宁开玩笑。
主持人:杨振宁有首诗。
陈省身:我知道。
主持人:您还记得他最后一句,怎么说的吗?
陈省身:历史上真正伟大的几何学家,不止五个人?
主持人:他写的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这都是比较伟大的几何学家,那么嘉就是嘉当,陈就是您?
陈省身:这是他跟我开玩笑,我做了些要紧的工作。我想历史上有地位究竟一定要比,说这个好,你是不是比他好,这种很难说。比如嘉当我比不上,他是好的。
主持人:您觉得您能够在历史上都为自己赢得这样一个地位,赢得这样一个荣誉,那么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陈省身:就糊里糊涂做,后来这个东西变成要紧了。我是在主要的方面,我做了一个主要的进展,我跟嘉当学了一阵,然后我知道许多其他东西。当时我对微分几何很熟悉,那时候其实我已经是一个国际上要紧的微分学家,国内不一定知道。
主持人:我想您能够有今天的成功,天分加您的勤奋,同时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
陈省身:你这话对,要有点天分,没有天分不行。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这是1950年,他刚从美国回来与清华大学学生交谈的情景。他是陈省身在西南联大时的同事,他们也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而那时,陈省身却选择留在美国继续他的数学研究。
主持人:所以您看您的人生,相对姜立夫和华罗庚他们这些人,还是比较顺的。
陈省身:华罗庚是另外一个时代,因为中国的数学跟国际差得很远。那时候文章杂志进来,看不懂啊!谁都看不懂,学生看不懂,教授也看不懂。那么华罗庚能够看懂了,把它推广。这个是很不得了的工作,这是华罗庚做的工作,他真正创造性的不多。
主持人:1950年的时候,华罗庚决定回国了。当时他决定回国还特意去看了您,您对他回国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陈省身:我一向的原则,这是他的决定。他要回国就回国,他不要回国就不回国。他考虑了很久我知道,考虑了很久。他那时候我们住得很近,我在芝加哥大学,他在伊里诺大学。坐火车也就一个多钟头,他有时候甚至在我家里住,我们照样聊天。
主持人:那您同学这么多年,当他决定要回国的时候面对他的选择,您是什么反应?
陈省身:这个很难讲,这个很复杂了。
主持人:您愿意跟我说说吗?
陈省身:不是不愿意,这个是很难说。因为那时候,我们不讨论这些问题。因为我在芝加哥的时候,我在美国数学界有很高的地位。例如说1950年国际数学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开会,我是做一小时报告的。那时很难,因为是十几年不开会,可以做报告的人很多。那时候公认是微分几何我最要紧,所以我做1小时报告。
主持人:是不是也因为您当时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您最后没有选择回国。
陈省身:他们那时候选我做一小时报告,我还在南京,我在中国,他就选了我。
主持人:那看到华罗庚回国您没有动心吗?
陈省身:我动心,我当然考虑这个问题。不过我看出来,我说中国这个政权改变是要有很大的变化。我不见得能够适应。所以我说,我待在芝加哥很舒服。那时候芝加哥是数学的黄金时代。因为芝加哥数学界,有个斯通时代,斯通是系主任,他请了几个很好的人。安德维西格蒙孟科维还有我。
主持人:您还是比较留恋美国学术的一个范围,学术界的一个环境?
陈省身:我没考虑这个问题,我是考虑回国的,不过我觉得那个时候时机不成熟。
主持人:但是您跟华罗庚再见面的时候已经是22年了,用您在书中写的话是:人生如梦啊!
陈省身:是。
主持人:那么今年您已经是92岁的老人了,您怎么看待您和华罗庚,你们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不同的命运?
陈省身:这个东西是这很有意思。我对于回国有兴趣始终在想着,所以例如说,我是准备要回国的。例如说那时候一种退休制度,在芝加哥大学的退休制度,我都没有参加,我是预备。我说做几年我就不做了。
主持人:我想对于华先生回国的这个选择。我们是敬佩的,因为他毕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但是您今天能够落叶归根,同样把您的晚年生活全部奉献给这个国家,我想你们这个选择都是基于一个同样的目的。
陈省身:我想这实际上影响很小,究竟怎么个决定。他回来了,那么数学研究所,陈景润跟他的工作有关系了,也培养什么人,也培养不少人。
1972中美关系开始解冻,陈省身是第一批回国的科学家。这是他相隔24年后的首次回国,以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回来,每次回来他都会住上一段时间。1984年,陈省身把沃尔夫奖获得的五万美元奖金,捐给了自己的母校南开大学,并开始组建数学研究所。
主持人:您前后办了三所数学研究所第一次是解放以前,中央研究院的数学研究所。当时人家对您的评价是:您把一个研究所办成了一个研究生院,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陈省身:因为你找一群人来,你叫他做研究,他不会做研究,他不知道怎么做。一定要先教他,所以我就教他,我开课,我找了一群人。我在南京办中央研究院的数学研究所,名义上我不是所长,我不要所长,所有的所长我都不做的。但是我说有什么事可做呢?我就写信,给大一点的数学系请他们推荐,三年内最好的学生。大家都推荐,推荐了然后我写信这些学生都来,我们有20多个人好像当时……
主持人:吴文俊也在这个研究所里吧?
陈省身:吴文俊就在这里,他是那时候很好的一个。以后我们出了好几个人。
吴文俊,2001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500万元大奖的获得者。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946年,陈省身在上海筹办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吴文俊听到了这个消息,大学毕业五年,他已渐渐远离了数学,没想到一次见面改变了他的命运,陈省身把他安排到图书馆工作。让他安心学习,一年后,陈省身找到正在图书馆看书的吴文俊。
吴文俊:后来他到图书馆里来说是要还债,我问他什么叫还债,他就解释了我搞不懂。你看人家前人写的书,写的著作。这是前人的债,这个债你得还就这个意思。那么我说怎么还呢?他说你自己得写论文,用这种方式来还欠前人古人的债。
在陈省身的影响下,吴文俊日后成了一位闻名的数学家,1956年,在我国首届自然科学奖的颁发仪式上,37岁的吴文俊和钱学森、华罗庚一起获得一等奖。他在示性类、示嵌类等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和70年代创立了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引起数学研究方式的变革。
吴文俊:没有陈先生,我在拓扑学上面不会有这样的成功。因为在见陈先生之前,我自己在暗中摸索,当时考虑的拓扑是所谓的点性拓扑。陈先生就说你这个方向不对,这个方向不对,这是非常重要的指示了,扭转方向。如果照这个方向走下去,永远不会有什么成绩可言。
1981年,陈省身组建了第二所数学研究中心,美国伯克莱数学研究所,几十年来,由于他的存在,世界数学研究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而他也无可争议地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主持人:后来,30年以后您又在美国办了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
陈省身:是的。我告诉你最近我接到这个消息,她的国家研究所大楼要用我的名字。
主持人:您听了心里特别开心吧?
陈省身:也没什么。当然好玩,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数学所我做第一任所长?原因是这是美国第一个国家设立的数学研究所。全美国第一个,历史上没有的。因为美国一切东西的发展,教育方面的发展,都是私人捐款。哈佛大学、普林斯顿、耶鲁都是私人的学校,这是一。所以国家就请各个学校来申请了,开过会。每个学校说应该设在我这个学校,大家都在抢了。因为是政府支持,有一大笔钱。伯克莱大学得到这个数学研究所,我做了一件事情,我向来不活动。我们有一个申请的,一个文章给基金会。然后,我也不跟任何人打电话来往,我不管,我说你要不给我,我没事了更好,结果他给了我。
主持人:您看,您能够在这么多竞争者的情况下得到了这个机会,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年代,您又是华人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我觉得您更成功的是:您很快就把这个数学研究所变成了世界数学的中心。
陈省身:我想你有了钱,好的人一请来就有名了,简单得很。
主持人:所以对您来说办学也好,研究数学也好并不是一个特别沉重复杂的事情,您觉得非常简单,甚至很开心是吗?
陈省身:开心,就是开心!有什么事情可以做的,我就做做。
主持人:那么您前两所学校,一个是在战争年代解放前了,另外一所是在大洋彼岸。那么第三所学校,对您个人来说,它的意义和前两所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陈省身:不一样。因为第三所学校最需要办的要怎么样把中国数学提高。现在的地位不高,所以怎么样提高,需要工作对于我讲,这是我的本国了。我觉得现在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了不得的一个时代。中国成立国家至少有两三千年,两三千年以往这段历史是压制得很厉害,现在开放了。
南开数学研究所成立之后,每年围绕一个数学重点方向,从全国各地选拔优秀学生和教师进行培养,对一些前沿课题进行攻关。陈省身利用自己的影响,引进国际著名学者来学校讲学。2004年,南开大学将建造一个世界最大的数学研究基地。
主持人:我听说在南开您掀起了一个教授大牌教授,也教本科生的风潮?
陈省身:我觉得本科跟其他科是一样的,你想办法对这门学问了解了,怎么样讲出来给大家听,很有意思,浅的课也很有意思。
主持人:那您在讲课的时候,您别出心裁的地方是什么?
陈省身:学生跟我很好的。因为课讲得很清楚,讲课我一定要先懂。老师讲有些老师讲课他不大懂,没有深刻地了解。所以我这个讲得很清楚,学生喜欢我。
主持人:听说您要求新建的数学楼连走廊上都是黑板,是吗?
陈省身:数学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走路或者聊天,或者吃饭,也许就想想数学。
主持人:难道走路、谈天、说话还跟数学有关系吗?
陈省身:当然!
主持人:怎么讲?
陈省身:我跟你这么谈,我还想我的数学问题。
主持人:所以您是每时每刻都在想数学问题,都在想
陈省身:所以有人问我,每天工作多少小时?没法子说,我一直在想。
主持人:连睡觉也在想吗?
陈省身:连睡觉也在想,别的不会想这个最熟悉。
研究数学是陈省身一生的追求,让中国成为世界数学大国,是他由来已久的梦想,90多岁了,他还在给学生上课,他说:这么大年纪我的思维仍然敏捷,每周还能给学生上几节课,我感到非常幸福!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关心您生活过得好吗?因为我们知道,您老伴前两年去世了,您在天津生活的愉快吗?
陈省身:我生活还愉快,老伴去世当然很伤心了。因为我老伴人很好,我们结婚,她去世之前,我们庆祝我们结婚60年。60年是钻石婚了!请了些朋友,我们60年没有吵过架。她管家,我不管,我就做我的数学,所以我们家里生活很简单。
主持人:您到了晚年,把自己的钱,您自己的生活全部留给了中国,留给了您的母校南开。那么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圆一个什么梦呢?
陈省身:因为我,一般中国人觉得我们不如外国人,所以我要把这个心理给改过来,某些事情可以做得跟外国人同样好,甚至于更好。中国人有能力的,我要把这个心理改过来。
弥留之际称“去希腊” 陈省身最后时刻留下谜团
--------------------------------------------------------------------------------
2004年12月11日 16:12
中新网12月11日电 数学泰斗、一代大师陈省身院士已在12月3日19时左右离开人世。而据城市快报报道,陈省身在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说:“送……我……去希腊”,留下谜团。
据了解,在陈省身生前几天再次从死神那里逃离时,他明显已经感觉到自己生命力的衰微,他嘴角嗫嚅着,似有话要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负责抢救的干部保健部主任张蕴和副主任张明义,生怕听不清老人微弱的声音,急忙俯下身去。“送我……去……希腊。”身边的人都听清了,但不解其意。
入院第四天,陈老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12月3日,也就是入院的第五天,陈老的神志有一段比较清醒。10时许,他向医护人员要过笔和纸,用颤抖的手写出了两个字,字迹十分模糊……据猜测,这两个模糊的字正是―――“希腊”。陈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反复地提到希腊,到底意味着什么?
报道说,古代希腊曾是数学家辈出的国度,曾孕育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等举世闻名的数学巨人。人们猜测,在“微分几何”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陈省身先生,在弥留之际,仍向往着神圣的数学天堂,或许他已感觉到了那些数学大师们的召唤,或许他想在死后继续沿着国际数学先哲们的足迹走下去……
2004年12月3日夜,南开大学数千名学生自发地聚集在校园内新开湖畔,手捧蜡烛,烛光守夜,缅怀刚刚去世的国际数学大师、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先生。 3日晚19时14分,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先生在天津病逝,享年93岁。
新华网天津12月3日电 -- 国际数学大师、中科院外籍院士陈省身3日晚在天津病逝,享年93岁。陈省身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4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研究院,其后赴德国汉堡大学深造。他曾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
陈省身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他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今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2000年,陈省身定居南开大学,现为南开大学教授、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和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天津科技馆名誉馆长。
11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贡献。
人生犹如数学,风雨相伴几何
昨天(2004-12-12)上午,天津北仓殡仪馆大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省身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此举行。在黑底白字“沉痛悼念陈省身先生”的横幅下,悬挂着陈省身先生的遗像。陈省身先生安卧在翠柏丛中,遗体上覆盖着他生前喜爱的红掌花。而前一天晚上,南开大学特别举行了一场“陈省身先生告别音乐会”。当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的同学轻轻哼唱起先生生前最喜欢的《茉莉花》和《送别》时,在座师生已经是热泪盈眶,大师的音容笑貌仿佛再次浮现在人们眼前。由著名指挥家丁乙留执棒的南开大学学生交响乐团深情地演绎了莫扎特的《安魂曲》,每一个人都默默祈祷大师一路走好,一路平安。
2004年10月28日,陈省身在南开大学宁园寓所平静地度过了他的93岁寿辰。第二天,他来到南开数学研究所,作了题为“六维球面上的复结构问题”的学术报告,与师生分享他最新的研究发现:六维球面上不存在复结构。没想到仅一个月之后,也就是12月3日晚,这位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的大师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于他而言,人生犹如数学,风雨相伴几何……
■和夫人在宁园定居
在南开大学东南隅,有一幢淡黄色的二层建筑,这就是陈省身生前的寓所“宁园”。小楼有草木相伴,而无车马之喧。
2000年,世界华人的骄傲、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归国定居。他“叶落归根”的地点,并没选择祖籍嘉兴,而是回到了母校南开大学。宁园,便成为他永久的居所。
对于当初为什么没有把数学研究所设在北大、清华,甚至也没有选择文化中心北京,而是来到了天津南开大学,陈省身自有道理。他认为做学问就是应该有宁静的心态:“一个人一生中的时间是个常数,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易,多一些宁静,比什么都要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陈省身把自己的小楼命名为“宁园”。
新千年伊始,当陈省身正忘我地工作时,家中发生了不幸。2000年1月12日上午,他的夫人郑士宁像往常一样,午饭后回卧室休息,没料到竟在睡梦中心脏病发作而悄然离世。事情发生得如此突然,陈省身的精神受到很大刺激,一时难以相信这是无情的现实还是个噩梦?
回想1930年从南开大学毕业,考入清华研究院时,比他小4岁的郑士宁正在燕京大学生物系读书。两人本不相识,是郑士宁的父亲、清华数学系创系元老郑桐荪教授十分赏识才华横溢的陈省身。他的好友、清华数学系教授杨武之(杨振宁之父)看出其心意,也觉得陈省身和郑士宁两人很般配。杨、郑两家关系十分好,便由杨武之夫妇促成了这桩婚事。其实,陈省身与杨家有着较长的交往,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陈省身的老师,而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当学生的时候,陈省身给他上过课。陈省身吐露过:“我其实没有谈过恋爱,因为她父亲要招女婿,觉得我不错,可以做他女儿的丈夫。她也很听父亲的话,所以我们就结婚了。”陈省身出国留学回来,1939年与郑士宁在昆明西南联大结婚。
1940年,郑士宁从昆明到上海父母家分娩,生下儿子“伯龙”。不料“珍珠港事变”发生,交通中断,她与丈夫一别就是数不尽的日日夜夜。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春天,陈省身才几经周折,从欧洲风尘仆仆地回到上海,同阔别多年的妻子和还未见过面、已经6岁的儿子团聚。重逢的时候,郑士宁流下悲喜交集的泪水。陈省身向她许诺:从今以后一家人永不分离。后来,他们果然再也没有分开。
追忆往昔,陈省身感慨万千,悲从中来,无论是在平和、宁静的日子,还是在颠沛流离的岁月,夫人始终伴随在
自己左右。60多年相随相伴、意笃情深的夫人突然离去,令他一时无措。几经思考,他决定将士宁骨灰安葬在南开数学所,并在其侧为自己留一个墓穴,准备百年后与爱妻合葬在这块他深深热爱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土地上。夫人去世6天后,天津市公安局授予陈省身在华享有的最高荣誉―――永久居留资格。这件事稍稍冲淡了他丧失亲人的悲痛,只是惋惜士宁早走了一步,没能等到她企盼已久的这一天!
不久,陈省身将夫人的大幅照片悬挂在客厅的墙上,每一位来访的客人,都能感受到陈夫人那慈善温和的目光。陈省身自己也说:“很容易想她,时常我一个东西找不着了,从前我就说你给我找找,她就找出来。现在找不着就是找不着了。”“她去世之前,我们庆祝我们结婚60年。60年是钻石婚了!请了些朋友,我们60年没有吵过架。她管家,我不管,我就做我的数学,所以我们家里生活很简单。”
老伴因病离去以后,他用充实的生活冲淡心中的悲伤,用加紧工作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时光。他每天早晨6时起床,晚上10时睡觉,其余的时间是数学、科研、看书、写作。他说:“我爱看书,什么书都看,当然主要是数学书,但文学、历史和其他方面的书我都看,很杂;中文的,外文的,一看上书就什么也顾不上了。”
■在中学跳过两级
1911年,陈省身出生在浙江嘉兴秀水河畔的一个书香世家。陈省身的父亲陈宝桢是晚清秀才。父亲为儿子取名源自《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因其出生的年份是辛亥年,所以号“辛生”。
幼时因为祖母的宠爱,陈省身一直没有上学,只在家里跟随祖母、姑姑识字、背唐诗。小的时候,父亲给他带回了一套1892年首次印行的、美国传教士写的《笔算数学》,他很新奇,借识得的一些文字,又听了父亲的一些解释,居然在短时间读完了《笔算数学》上中下3册,并能做完所有的练习题。这成为日后的大师接触数学之始。
陈省身曾撰文回忆说:“1919年秋天,祖母觉得我实在不该不上学了,就把我送到县立小学,但只上了一天我就再不肯去学校了,在家又玩了一年。”
1920年,陈省身考入秀州中学,只上过一天小学的他硬是凭着自学的底子和后来的刻苦与好胜,不但跟了上去,而且是班里的数学尖子。1985年,陈省身在阔别故乡60多年后首次访问母校秀州中学时,一再勉励学生好好学习,报效祖国。1992年,他为母校秀中设立了“陈省身奖学金”。1994年,第三次访问母校时,陈省身十分关切地询问学校的教育质量,并题写了“百年树人,钟声远扬”。
1922年,陈省身随全家从浙江嘉兴来到天津。次年,进入扶轮中学(现天津铁路一中)。当时的校长顾赞庭很看重数学,亲自教几何,“而且教得很凶”。因此,陈省身在自述中曾说:“我数学学得比较好,当时我是他一个很得意的学生。他很看得起我。”当时,陈省身的数学天才已经崭露头角。陈省身承认:“我念数学不觉得困难,感到特别容易。我不是一个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念书的学生,我要有兴趣,我就可以做做。分数好坏不大在乎。反正我的数学分数总很好,其他功课平平常常,但总能及格,比及格还好点。花点劲也可以很好,但我懒得花劲。我书看得很多,喜欢去图书馆看杂书,什么书拿来就看。我喜欢看历史、文学、掌故,乱七八糟的书都看。时常跑到书库一呆就几个钟头,这本看看,那本看看。数学书也看,但并不光看数学书。有些数学书,有些数学杂志,有些数学家,我都知道。”
在学习中他习惯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要看什么参考书才去看。在中学,陈省身跳了两级。15岁时,在父亲的朋友钱宝琛先生的建议下,陈省身报考南开大学理学院。录取后,才知道自己的数学成绩是全体考生中的第二名。当时的南开大学理学院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分别由姜立夫、饶树人、邱宗岳、李继侗4位先生主持。但由于当时对这些学科的了解甚少,也不知道毕业后可以做什么,加上是连跳两级后考的大学,陈省身对于自己的目标实在是很茫然。大学一年级的一次化学实验课,内容是“吹玻璃管”。陈省身对着手中的玻璃片和面前用来加热的火焰一筹莫展。后来由实验老师帮忙,总算勉强吹成了,但他觉得吹成后的玻璃管太热,就用冷水去冲,瞬间玻璃管“哗啦啦”全碎了。这件事对陈省身触动很大,他发现自己缺乏动手能力,于是作出了他人生第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放弃物理、化学,专攻数学。这成了他终身献身数学的起点。
在南开大学,他的数学老师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中国第二位数学博士、中国现代几何学的开山祖师姜立夫。在这位名教授的指导下,陈省身领悟了数学王国的旖旎风光。陈省身曾经风趣地说,“学数学并不是我刻意的选择,实在是因为我除了数学之外,什么都学不好。”1930年,陈省身从南开大学毕业。当时数学系毕业生的出路,通常是做中学教师。也是凑巧,正遇上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孙光远要招收中国第一名硕士研究生,陈省身抓住这个机会,选择了清华。他是和吴大任两人同时考取的,但为了一些别的原因,他先做了助教,一年后才作为硕士研究生正式入学。
■同另外几位数学大师的缘分
清华大学规定,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校方可以资助出国留学。不过这经费是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所以一般都须去美国。陈省身成绩优异,自然是选派对象。但是他认准当时世界数学的中心在欧洲,几何学研究的重镇则在德国与法国,因此他选择了德国汉堡大学。
1934年9月,陈省身到达汉堡。他不会德语,又适逢中国领馆休假,一时十分艰难。在那里,陈省身师从德国最有名的几何学家布拉施克。头一次见到布拉施克,老师就给了他一大叠自己最新的论文。但这位德国老师怎么也没想到,一个来自中国的青年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其中一篇论文中的漏洞,这让他感到又惊又喜,立刻让陈省身就此问题写篇论文。很快,论文就发表了。结果,布拉施克对陈省身大为欣赏,不到一年半,他就拿到了博士学位。他那时就已经认识到嘉当的数学天才,尽管嘉当的研究是超时代的。1936年,陈省身放弃了留在汉堡大学研究代数数论的好机会,做出了又一次重大选择―――追随嘉当,研究几何。在法国巴黎大学,在跟随嘉当的10个月中,陈省身从这位伟大的几何学家那里学到的东西使他终身受用,他与嘉当也结下了终生之谊。美国著名数学家卡普兰斯基曾评论说:“如果陈省身选择了代数数论,20世纪数学的历史将会有重大改变。”而从数学史的观点来看,正是“微分几何得益,代数数论受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的第3天,陈省身接受清华大学的聘请回到中国。由于战争,清华南迁,陈省身从香港辗转到了长沙,在由北大、南开、清华合并而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一年之后,他随学校迁往重庆,在新成立的西南联合大学执教,不但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在学术研究上也是硕果累累。陈省身从在清华的时候起,就一直跟华罗庚很熟,后来在西南联合大学又是同事,在昆明时还住一个屋子。陈省身生前说:“华罗庚和我是很好的朋友,他是很值得佩服的,他非常用功,比我用功。方面也很广,学问也很好。”
1943年,陈省身受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邀请,到这里作学术访问。在普林斯顿,陈省身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他与爱因斯坦同在一个研究所,所以常常见面,彼此聊天。他回忆说:“爱因斯坦建立的相对论,用到四维的黎曼几何,与数学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我们也常常谈到当时的物理学和数学。”在这样的环境里,陈省身攀登几何学主峰的主客观条件都成熟了,他全身心地投入大范围微分几何的研究,完成了自己一生中最出色的工作―――为高维的高斯邦内公式做出新证明,发表了几篇匠心独运的微分几何论文,其中包括现在被称为“陈类”的理论。他的划时代的工作将微分几何和拓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整体微分几何奠定了基础。1945年,陈省身返回中国,负责筹备和主持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他不遗余力地提携青年,使他们日后成为中国数学界的中坚力量。
■伟大的几何学家难了思乡情
1960年,陈省身迁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教学研究,一直到退休。在芝加哥大学,他培养了10名博士。来到伯克利,他更加勤奋,培养出31名博士,数量之多,载誉学府。陈省身尽管在国际上的学术声誉如日中天,物质生活也十分富有,但他却愈加怀念故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刚结束对峙,这年秋陈省身偕夫人与孩子回到离别24年的故园。当踏上祖国大地的那一瞬间,他禁不住两眼湿润了。
1975年,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发现了物理学中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这和陈省身构建的纤维丛理论,“原来是一只大象的两个不同部分”。在感叹造化之工、宇宙之妙之余,杨振宁写下了在海内外广为传诵的诗篇:“天衣岂无缝,匠心剪接成。浑然归一体,广邃妙绝伦。造化爱几何,四力纤维能。千古存心事,欧高黎嘉陈。”在诗中把陈省身列为继欧几里得、高斯、黎曼、嘉当之后最伟大的几何学家。
1979年,当陈省身以68岁之龄功成身退的时候,加州大学为他举行了为期5天的国际微分几何会议,300多位数学家会聚伯克利校园。陈省身退休了,可他的数学事业并没有终止。1981年,他申请、筹办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并出任第一任所长。1972年后的30多年,他数十次往返于大洋两岸,利用其国际数学界的广泛影响,加强国内外数学界联系。
当今世界数坛,设有两项奖励,可谓举世瞩目,堪与诺贝尔奖相比。一项是国际数学家大会颁发的菲尔兹(Fields)奖,这项奖只授予年龄不超过40岁的年轻数学家;另一项是由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于1978年开始颁发的沃尔夫(Wolf)奖,奖金10万美元(数目最初与诺贝尔奖接近),授予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1983年,旅美中国年轻数学家丘成桐荣获菲尔兹奖,而他的老师、美籍中国数学家陈省身则荣获沃尔夫奖。陈省身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
1984年,陈省身在伯克利的美国数学研究所所长任期届满,时任中国教育部部长的何东昌向他发出聘书,请他创办并担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陈省身1926年到南开大学开始数学生涯,58年后又回到南开数学所任职,这也是他所参与创立的第3个数学研究所。他说:“办南开数学研究所的目的,就是要让研究数学的人看到,到这里来和到国外去是一样的。现在数学所已经基本形成了这个环境。”中科院吴文俊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陈先生有一种可能在世界上都很少见的功力,他能一下子就把学生送到数学研究的最前沿。”
从美国国家数研所退休后应邀回到母校南开大学时,陈省身接受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接见,他提出要把中国建成“21世纪数学大国”的设想和建议,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赞同。近20年来,由陈省身协助聘请的10多位世界第一流数学大师来南开讲学,从全国选拔的青少年数学尖子在南开大学基地已毕业10届共520多名。他在一次讲演中又说:“愿中国的青年和未来的数学家放开眼光、展开壮志,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创立了世界一流的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他运用自己在国际数学界的崇高威望,大力推动中国数学现代化的进程。这些年来,以南开大学为基地,他积极倡导、协助实施了中国数学界三项大的活动,即召开“国际微分几何、微分方程会议”,举办了“暑期数学研究生教学中心”,组织了中国数学研究生赴美参加“陈省身项目”的研读。时至今日,南开数学研究所已成为国内外一个“数学重镇”。前不久,国家投资1.292亿元建设的南开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体建筑竣工,在陈省身的规划中,中心大楼将成为南开和中国未来冲击世界数学中心地位的“桥头堡”。
■大师题字:数学好玩
在仅有200个座位的南大数学楼报告厅,时常聚满了300多位来自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莘莘学子,而吸引这些学子的主讲人便是数学大师陈省身。每当陈省身坐在轮椅上被助手推上讲台,报告厅内外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清晰地响彻在报告厅内外后,会场内立刻鸦雀无声,学生们无不凝神敛气、屏息静听。他们来自天大、南大各院系的各年级。和学生一同坐在台下认真听讲的,还有我国著名的青年数学家陈永川、张伟平、龙以明。
也许有人会说,如此高龄、身坐轮椅的老人还要登台讲课,难道是在“作秀”吗?不,陈省身说,人们越来越重视应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却忽视了基础数学的重要性,所以他要以身示范,讲解学好基础数学知识对于一个人知识面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多大的帮助。陈省身认为数学学科,尤其是基础数学知识应用的范围很广,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人们推理、归纳和分析的思维能力。此外,他还要以自己对于数学学科高屋建瓴的把握,告诉大学生数学领域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向,帮助大学生理清数学学科的发展脉络,认清数学学科的发展方向。
2002年8月20日至28日,有百年历史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作为这次大会的名誉主席的陈省身在开幕式上作了精彩发言,更为精彩的是他还为论坛题了字:“数学好玩。”这让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加少年数学论坛活动的中小学生感觉非常亲切。
11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1998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贡献。刚刚度过93岁生日的陈省身在“授星”仪式上说:“把我的名字跟天上的星星联系在一起,我很荣幸。我是研究数学的,其实我对天文学也很有兴趣,早年在德国汉堡大学念数学的时候,我就选修天文学的课,读天文学的书,数学与天文学有着很多方面的联系。数学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是高斯,而他最早的工作就是研究小行星。现在我有机会跟小行星有联系,觉得非常快乐。”陈省身曾向来访的客人幽默地说过:“我给自己的年龄定了一个极限―――100岁。1999年是负12岁,2000年负11岁。若超过了100岁,那就赚了,再从1岁算起。”他的豁达和睿智令人惊叹!
人的生命终归有限,但陈先生对数学领域的贡献可谓无限。
央视陈省身访谈录
http://www.qiji.cn/news/ 奇迹报道
---------------------------------------------------------------
主持人:大家好,我们都知道有一个哥德巴赫猜想。但是在数学界还有一个陈省身猜想,那就是中国必将成为数学大国,这就是被誉为当今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陈省身的断言。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创立了世界一流的天津南开数学研究所。并且促成了有百年历史的国际数学大会,在中国召开。2002年他落叶归根,选择了天津作为他永久的定居地。
陈省身的少年时光是在天津度过的,南开大学是他成就数学大师的起点。今年是他定居南开的第二年,由于身体原因,如今他很少出门,在南开大学的校园里,过着安静的生活,陈省身的名字真正让人们所熟悉,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上。
主持人: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召开,它开创了有一百年历史的大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的先河,那么这个大会能够在中国主办与您的申请和您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是分不开的。那您为了这个大会举办的成功积极奔走,这一切都是出于什么样的一个动机呢?
陈省身:我们这个大会就是最初开始的时候呢,就是对于数学研究有成就有活动的数学家。那时候这些人都是在西欧的,美国也没有的。那么他们觉得有这个需要,有个聚会的机会,很要紧的一次的会就是1900年的会。那时候世界上最伟大的有两个数学家:一个是法国的庞加莱,一个是德国的希尔伯特,请他们都做了报告。希尔伯特的报告,他提了23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范围非常广,这个问题是全新的问题,并且很容易懂的问题。结果他这个问题是在数学界有很多的影响。我想到现在,一半以上的问题都解决了。还有几个没有解决的。
主持人:那您觉得这次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对整个中国数学的发展会起到一个什么样的推动作用呢?
陈省身:我希望能够鼓励中国有些人,将来拿数学作为他的职业。很少人了解有数学这么一个工作,甚至有这么一行。我想一般的社会不知道数学家做什么工作。
国际数学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每四年举行一次,由国际数学联盟主办,瑞士苏黎世是首届大会的举办地。105年后,第24届国际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陈省身是大会的名誉主席,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约4000名数学家会聚一堂,回顾和总结了4年来数学各分支领域的最新进展,而中国数学的发展状况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主持人:那么中国的数学在世界上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这个就得你看这个答案你看问谁了?个人的结论不太一样,您个人认为呢?
陈省身:我个人认为是前途无量的前途很好,现在有多么好就很难说,中国最近数学建设成绩非常好。中国从1986年开始参加一共参加十几次。中国有十次得到第一,可惜今年没有得到。今年是中国第二,所以中国是有这个基础的。那么这些人得到第一的参赛的人,后来都没有拿数学做成他的职业。
主持人:您一直在提让数学变得好玩,那是不是我们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可能也要让这些孩子对数学觉得非常有兴趣,而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
陈省身:那当然数学好玩就是数学是有许多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数学问题。有一点跟下棋有关系。你如果你下棋能够达到某一个阶段,你觉得某一步棋你要看见了,觉得某一步棋是妙棋下得对方一点办法也没有。
主持人:中国是一个数学大国。我们的老祖宗是从0创造了10,包括以前的几何学和方程组都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可是现在呢,我们不能忽略一个现实就是中国在世界的数学水平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
陈省身:我想落后的是。不要说数学了,你就整个的科学整个科学中国也落后了。物理也落后。现在大家都热心于研究生物学,生物学中国差得也很远。
主持人:那您能回答我,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您觉得是教育体制啊,还是我们的教育方式,还是别的什么?因为我们也不缺人才像您华罗庚、陈景润这样的世界级的大数学家都是中国人,但是为什么中国的整体数学水平会比较落后呢?
陈省身:就是中国对于自然界的了解不太有兴趣,比方说有些外国人如果到了天津,他可以说研究天津小虫子有什么?中国没有人做这个事情,中国人很实际如果你要跟他讲,说我这个深圳、纽约的股票怎么样?大家有兴趣。因为你投资了之后,立刻就会变成钱当然很有意思。你比方说天津有什么小虫,可以很值得研究把它完全研究一下,或者小的植物,比方像我们南开大学,也有相当大的校园。校园里头有什么样的花是好看的为什么?是什么东西?中国人都没有兴趣,所以引起孩子、引起学生对数学或者科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那么您认为中国发展数学的关键是什么?
陈省身:我想我是很乐观的数学在中国是很有希望的。因为这个科学需要的经费最低,所以不需要钱。一个其他的科学往往有实验实验就要有房子,要实验室,要仪器这就要经费这样我们搞数学的人一回到家,睡觉起来拿支笔、拿几张纸就可以做。
2002年,陈省身决定回国定居,受到了热情的接待,20多年前,南开大学在校园里,建了一栋叫宁园的别墅,恭候这位影响了半个多世纪世界数学发展,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陈省身的到来。
主持人:在1984年的时候您获得了沃尔夫奖,这个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数学界的。因为诺贝尔本身并没有数学奖。沃尔夫奖那时候给奖的时候,他的奖额是跟诺贝尔奖一样。他也有意要跟诺贝尔奖同样的地位。您获沃尔夫奖主要是3个方面大的贡献:一个是您对高斯・邦尼公式的证明,还有您对美国整个的微分几何的贡献,再有就是您的纤维丛的几何理论。那么首先我们来谈一下高斯・邦尼的公式,据说这是19世纪最经典的几何公式。
陈省身:国际上最有名的一个几何学家叫做霍普夫。霍普夫( H O P F),他本来是柏林大学的,后来在瑞士的高工大学。瑞士的高工大学,爱因斯坦在那儿念书的。那么他就做这个问题,他是做这个问题要把几何学的范围推广。那么他曾经他自己把高斯・邦尼公式的一部分推广了。然后他说这个是当前微分几何最重要最难的问题。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不过不但解决了。我的发展现在成为陈省身示性类。
主持人:据我了解您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它解答了。这听起来有点神奇。
陈省身:是啊,一个人许多事情靠运气。有时候你一做就很顺利,除了运气。
主持人:您觉得还是因为什么?您能够在两个月时间把它解答出来呢?
陈省身:我们搞这个数学跟其他科学有点不大一样,我们是整个都想的这个问题很多。有几个基本、有几个困难都想的。所以我在昆明西南联大教课的时候,高斯・邦尼公式简单的情形。我有个新证明然后一下子刚巧我到了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当时是世界上国际上最要紧的一个中心。爱因斯坦在那里,爱因斯坦那时已经不太有用。爱因斯坦想推广他的相对论什么的。爱因斯坦跟我很熟,他希望他就要做微分几何。可是我就决定,我这微分几何不跟爱因斯坦做没关系,为什么?他那个东西没道理。他老了,他的名气大极了。但是我就跟他谈谈就是了。
除了爱因斯坦,普林斯顿大学还有另一位数学天才纳什,这部美国影片描写了他的一段传奇生活,陈省身上世纪四十年代大部分时间,都在普林斯顿度过,在他眼里,这些国际数学界声名显赫的人物,都有一些缺陷。
主持人:我们前两年看了奥斯卡获奖影片,我们这边翻译《美丽心灵》。
陈省身:这个数学家叫纳什。
主持人:他有一种对数学的热爱是让人非常感悟的,您看过这个电影吗?
陈省身:数学家叫,他跟我很熟。
主持人:我们看了这个电影以后非常感动,对他执著的追求的精神。那么他的生活也就是说从他的身影当中,我们能看到您的生活也是这样吗?
陈省身:不一样,完全不一样。我跟他很熟,常一起谈谈。他在普林斯顿,我们常看见。他是个怪人极有能力的数学家,他的数学是很好的,是有能力的。我跟他完全不一样我是正常的。他始终要做难题想做难题出名,他现在还在做难题做得一塌糊涂,没有成功。做难题是他的追求。
主持人:那您对于数学的追求是什么?
陈省身:因为他对数学不大懂,他是知道哪几个是难问题大家注意的。他的态度就要知道这个难问题,他就去做,我是了解整个数学各个方面。
主持人:数学范围大得不得了并且也很有意思。数学就好像一棵树,树上有很多枝。这些枝都是像代数、几何不同的学科。但是您就几乎把所有数学能延伸的范围,您都有所了解?
陈省身:数学就像一个大观园在里头好玩,东西多得很多。有些个问题比方说数学,你拿一个曲线包一个面积要圆周的时候呢?这个面积最大怎么证明?这就很浅的问题,也很有意思。所以我对于这个东西,所以我觉得数学好玩非常好玩。
主持人:那么对您来说数学的美是体现在哪?
陈省身:主要有新的东西就是说老的东西,我真正有新的观念加进去就改样了。要变化,要有新的东西,我对这有兴趣。
1911年,陈省身在浙江嘉兴出生。小时候,因为害怕老师戒尺打人,陈省身只上了一天的小学。11岁他随父亲迁往天津,那时陈省身已经会做复杂算术题,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主持人:艺术是需要天分的,但是我觉得数学更需要天分。听说您还没上小学,父亲给您看《笔算数学》,您就能解答了是吗?
陈省身:我那时候最小的时候第一部书看的是《笔算数学》。《笔算数学》是三大厚本,是维亚利编的。有很难的地方我就会,有些地方不会做,不过我看了大致都懂。
主持人:而且当时您是不是以为其他小孩也都像您一样能做出来。
陈省身:并不。我一个人,我家里头跟别的小孩玩不谈数学。我父亲教我怎么写12345,仅此而已。我一直到大学毕业之后,南开毕业之后,我才要念高深的数学,并且那时候我就知道,我了解这个数学在国内没法学,所以一定要留学。可是我家里不能供给我留学,我就要找公费。
主持人:很多人喜欢把数学当作一个工具,当作一个基础学科。他会去选择物理和化学,而您为什么选择数学呢?
陈省身:我不喜欢实验,我不会动手。
陈省身15岁考入南开大学数学系,那时,中国的数学还很薄弱,当时全国以数学为主科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只有两位,而南开数学系的教授姜立夫是其中的一位,南开四年,在姜立夫的影响下,陈省身的读书生活和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主持人:当时南开大学,您的导师是姜立夫。他是我国一代,数学大教育家,胡适对他的评价是:他总能使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觉得数学非常有前途,但是您对他的评价呢,就更高了,认为他是近代史上的一代圣人,那么我很想知道,他圣人的体现是在什么地方?
陈省身:主要的他人很简单,他是个教授,规规矩矩教书,别的事情都不管。他当时是系主任,他也不要做院长,更不要做校长,所以我叫他是圣人。
主持人:您说到您的所有的数学的基础训练都是由他口授的。
陈省身:他讲书讲得很好。那时候我的同班叫吴大任,书念得很好的。所以他班上我们两个人书念得都不错,所以因此,姜立夫开比较高深的课我们都念。
主持人:后来你们俩一起在西南联大教学,等于关系从师生变成了同事,您还经常向他请教吗?
陈省身:我们住在一块,他那时候不能教我了。
主持人:您认为自己的水平当时已经超过他了?
陈省身:当然!
1930年,陈省身考入清华研究院,因为只有陈省身一名研究生,研究院停办。19岁的陈省身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助教。那时他确定了把微分几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得到了两年公费留学的机会,来到欧洲,从师于近代抽象代数的开创者之一的布拉施克和法国数学天才嘉当。
主持人:您还记得您第一次见嘉当时的情景吗?
陈省身:第一次见他,他就给我三个题。嘉当他是很有名的数学家,不过他有种种的问题。一见他给三个题,我不会做。
主持人:您当时尴尬吗?
陈省身:啊?
主持人:您当时尴尬吗?不会做?
陈省身:我不会做,所以我不去看他了。我没法看他,有一次在学校碰到,他说你好不好?我说没什么我很好,我说但是你的问题我不会做。他说你到我这来谈谈,所以我跟他谈了一阵子。后来慢慢他总有问题,有些我会做,所以后来我能够做到每两个星期我看他一次。他讲法文,我的法文当然不好了,那时候在德国就要讲德文,在法国就要讲法文,不像现在用英文差不多通行。所以每次我就把我的结果我的问题用法文写在一张纸上,就给他,他就看。他讲我懂,我一共在巴黎待了10个月,学了很多东西,嘉当是很伟大的。
主持人:那您觉得这10个月有什么是让您终身受益的呢?
陈省身:我整个学的东西,因为嘉当,他的工作是有名的难度。大家觉得看不懂,我10个月待下来之后,跟他做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会,我把他这套学了很有用处。
主持人:人们都说您是嘉当的学术继承人,虽然您从来没有跟他正式成为师生关系,但是对他的评价,他是超越这个时代的。您觉得您和嘉当相比,您超越他的又是什么?
陈省身:不,我不超越他。嘉当是超越不了。超越嘉当超越不了,他的数学能力绝对比我高。我跟他学了很多,学了很多之后,我在国际的几何学,我就很有地位。
数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在几何学整个发展的历程中,存在着四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欧几里的高斯嘉当,作为现代微分几何的奠基人,陈省身被称为数学界划时代的人物。
主持人:人们把您列为人类数学史上第五位,按照时间顺序。
陈省身:是杨振宁开玩笑。
主持人:杨振宁有首诗。
陈省身:我知道。
主持人:您还记得他最后一句,怎么说的吗?
陈省身:历史上真正伟大的几何学家,不止五个人?
主持人:他写的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这都是比较伟大的几何学家,那么嘉就是嘉当,陈就是您?
陈省身:这是他跟我开玩笑,我做了些要紧的工作。我想历史上有地位究竟一定要比,说这个好,你是不是比他好,这种很难说。比如嘉当我比不上,他是好的。
主持人:您觉得您能够在历史上都为自己赢得这样一个地位,赢得这样一个荣誉,那么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陈省身:就糊里糊涂做,后来这个东西变成要紧了。我是在主要的方面,我做了一个主要的进展,我跟嘉当学了一阵,然后我知道许多其他东西。当时我对微分几何很熟悉,那时候其实我已经是一个国际上要紧的微分学家,国内不一定知道。
主持人:我想您能够有今天的成功,天分加您的勤奋,同时机遇也是非常重要的。
陈省身:你这话对,要有点天分,没有天分不行。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这是1950年,他刚从美国回来与清华大学学生交谈的情景。他是陈省身在西南联大时的同事,他们也是关系很好的朋友。而那时,陈省身却选择留在美国继续他的数学研究。
主持人:所以您看您的人生,相对姜立夫和华罗庚他们这些人,还是比较顺的。
陈省身:华罗庚是另外一个时代,因为中国的数学跟国际差得很远。那时候文章杂志进来,看不懂啊!谁都看不懂,学生看不懂,教授也看不懂。那么华罗庚能够看懂了,把它推广。这个是很不得了的工作,这是华罗庚做的工作,他真正创造性的不多。
主持人:1950年的时候,华罗庚决定回国了。当时他决定回国还特意去看了您,您对他回国是一个什么态度呢?
陈省身:我一向的原则,这是他的决定。他要回国就回国,他不要回国就不回国。他考虑了很久我知道,考虑了很久。他那时候我们住得很近,我在芝加哥大学,他在伊里诺大学。坐火车也就一个多钟头,他有时候甚至在我家里住,我们照样聊天。
主持人:那您同学这么多年,当他决定要回国的时候面对他的选择,您是什么反应?
陈省身:这个很难讲,这个很复杂了。
主持人:您愿意跟我说说吗?
陈省身:不是不愿意,这个是很难说。因为那时候,我们不讨论这些问题。因为我在芝加哥的时候,我在美国数学界有很高的地位。例如说1950年国际数学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开会,我是做一小时报告的。那时很难,因为是十几年不开会,可以做报告的人很多。那时候公认是微分几何我最要紧,所以我做1小时报告。
主持人:是不是也因为您当时在美国学术界的地位,您最后没有选择回国。
陈省身:他们那时候选我做一小时报告,我还在南京,我在中国,他就选了我。
主持人:那看到华罗庚回国您没有动心吗?
陈省身:我动心,我当然考虑这个问题。不过我看出来,我说中国这个政权改变是要有很大的变化。我不见得能够适应。所以我说,我待在芝加哥很舒服。那时候芝加哥是数学的黄金时代。因为芝加哥数学界,有个斯通时代,斯通是系主任,他请了几个很好的人。安德维西格蒙孟科维还有我。
主持人:您还是比较留恋美国学术的一个范围,学术界的一个环境?
陈省身:我没考虑这个问题,我是考虑回国的,不过我觉得那个时候时机不成熟。
主持人:但是您跟华罗庚再见面的时候已经是22年了,用您在书中写的话是:人生如梦啊!
陈省身:是。
主持人:那么今年您已经是92岁的老人了,您怎么看待您和华罗庚,你们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不同的命运?
陈省身:这个东西是这很有意思。我对于回国有兴趣始终在想着,所以例如说,我是准备要回国的。例如说那时候一种退休制度,在芝加哥大学的退休制度,我都没有参加,我是预备。我说做几年我就不做了。
主持人:我想对于华先生回国的这个选择。我们是敬佩的,因为他毕竟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但是您今天能够落叶归根,同样把您的晚年生活全部奉献给这个国家,我想你们这个选择都是基于一个同样的目的。
陈省身:我想这实际上影响很小,究竟怎么个决定。他回来了,那么数学研究所,陈景润跟他的工作有关系了,也培养什么人,也培养不少人。
1972中美关系开始解冻,陈省身是第一批回国的科学家。这是他相隔24年后的首次回国,以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回来,每次回来他都会住上一段时间。1984年,陈省身把沃尔夫奖获得的五万美元奖金,捐给了自己的母校南开大学,并开始组建数学研究所。
主持人:您前后办了三所数学研究所第一次是解放以前,中央研究院的数学研究所。当时人家对您的评价是:您把一个研究所办成了一个研究生院,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陈省身:因为你找一群人来,你叫他做研究,他不会做研究,他不知道怎么做。一定要先教他,所以我就教他,我开课,我找了一群人。我在南京办中央研究院的数学研究所,名义上我不是所长,我不要所长,所有的所长我都不做的。但是我说有什么事可做呢?我就写信,给大一点的数学系请他们推荐,三年内最好的学生。大家都推荐,推荐了然后我写信这些学生都来,我们有20多个人好像当时……
主持人:吴文俊也在这个研究所里吧?
陈省身:吴文俊就在这里,他是那时候很好的一个。以后我们出了好几个人。
吴文俊,2001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500万元大奖的获得者。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946年,陈省身在上海筹办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吴文俊听到了这个消息,大学毕业五年,他已渐渐远离了数学,没想到一次见面改变了他的命运,陈省身把他安排到图书馆工作。让他安心学习,一年后,陈省身找到正在图书馆看书的吴文俊。
吴文俊:后来他到图书馆里来说是要还债,我问他什么叫还债,他就解释了我搞不懂。你看人家前人写的书,写的著作。这是前人的债,这个债你得还就这个意思。那么我说怎么还呢?他说你自己得写论文,用这种方式来还欠前人古人的债。
在陈省身的影响下,吴文俊日后成了一位闻名的数学家,1956年,在我国首届自然科学奖的颁发仪式上,37岁的吴文俊和钱学森、华罗庚一起获得一等奖。他在示性类、示嵌类等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和70年代创立了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引起数学研究方式的变革。
吴文俊:没有陈先生,我在拓扑学上面不会有这样的成功。因为在见陈先生之前,我自己在暗中摸索,当时考虑的拓扑是所谓的点性拓扑。陈先生就说你这个方向不对,这个方向不对,这是非常重要的指示了,扭转方向。如果照这个方向走下去,永远不会有什么成绩可言。
1981年,陈省身组建了第二所数学研究中心,美国伯克莱数学研究所,几十年来,由于他的存在,世界数学研究的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而他也无可争议地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主持人:后来,30年以后您又在美国办了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
陈省身:是的。我告诉你最近我接到这个消息,她的国家研究所大楼要用我的名字。
主持人:您听了心里特别开心吧?
陈省身:也没什么。当然好玩,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数学所我做第一任所长?原因是这是美国第一个国家设立的数学研究所。全美国第一个,历史上没有的。因为美国一切东西的发展,教育方面的发展,都是私人捐款。哈佛大学、普林斯顿、耶鲁都是私人的学校,这是一。所以国家就请各个学校来申请了,开过会。每个学校说应该设在我这个学校,大家都在抢了。因为是政府支持,有一大笔钱。伯克莱大学得到这个数学研究所,我做了一件事情,我向来不活动。我们有一个申请的,一个文章给基金会。然后,我也不跟任何人打电话来往,我不管,我说你要不给我,我没事了更好,结果他给了我。
主持人:您看,您能够在这么多竞争者的情况下得到了这个机会,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年代,您又是华人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我觉得您更成功的是:您很快就把这个数学研究所变成了世界数学的中心。
陈省身:我想你有了钱,好的人一请来就有名了,简单得很。
主持人:所以对您来说办学也好,研究数学也好并不是一个特别沉重复杂的事情,您觉得非常简单,甚至很开心是吗?
陈省身:开心,就是开心!有什么事情可以做的,我就做做。
主持人:那么您前两所学校,一个是在战争年代解放前了,另外一所是在大洋彼岸。那么第三所学校,对您个人来说,它的意义和前两所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陈省身:不一样。因为第三所学校最需要办的要怎么样把中国数学提高。现在的地位不高,所以怎么样提高,需要工作对于我讲,这是我的本国了。我觉得现在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了不得的一个时代。中国成立国家至少有两三千年,两三千年以往这段历史是压制得很厉害,现在开放了。
南开数学研究所成立之后,每年围绕一个数学重点方向,从全国各地选拔优秀学生和教师进行培养,对一些前沿课题进行攻关。陈省身利用自己的影响,引进国际著名学者来学校讲学。2004年,南开大学将建造一个世界最大的数学研究基地。
主持人:我听说在南开您掀起了一个教授大牌教授,也教本科生的风潮?
陈省身:我觉得本科跟其他科是一样的,你想办法对这门学问了解了,怎么样讲出来给大家听,很有意思,浅的课也很有意思。
主持人:那您在讲课的时候,您别出心裁的地方是什么?
陈省身:学生跟我很好的。因为课讲得很清楚,讲课我一定要先懂。老师讲有些老师讲课他不大懂,没有深刻地了解。所以我这个讲得很清楚,学生喜欢我。
主持人:听说您要求新建的数学楼连走廊上都是黑板,是吗?
陈省身:数学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走路或者聊天,或者吃饭,也许就想想数学。
主持人:难道走路、谈天、说话还跟数学有关系吗?
陈省身:当然!
主持人:怎么讲?
陈省身:我跟你这么谈,我还想我的数学问题。
主持人:所以您是每时每刻都在想数学问题,都在想
陈省身:所以有人问我,每天工作多少小时?没法子说,我一直在想。
主持人:连睡觉也在想吗?
陈省身:连睡觉也在想,别的不会想这个最熟悉。
研究数学是陈省身一生的追求,让中国成为世界数学大国,是他由来已久的梦想,90多岁了,他还在给学生上课,他说:这么大年纪我的思维仍然敏捷,每周还能给学生上几节课,我感到非常幸福!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关心您生活过得好吗?因为我们知道,您老伴前两年去世了,您在天津生活的愉快吗?
陈省身:我生活还愉快,老伴去世当然很伤心了。因为我老伴人很好,我们结婚,她去世之前,我们庆祝我们结婚60年。60年是钻石婚了!请了些朋友,我们60年没有吵过架。她管家,我不管,我就做我的数学,所以我们家里生活很简单。
主持人:您到了晚年,把自己的钱,您自己的生活全部留给了中国,留给了您的母校南开。那么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圆一个什么梦呢?
陈省身:因为我,一般中国人觉得我们不如外国人,所以我要把这个心理给改过来,某些事情可以做得跟外国人同样好,甚至于更好。中国人有能力的,我要把这个心理改过来。
弥留之际称“去希腊” 陈省身最后时刻留下谜团
--------------------------------------------------------------------------------
2004年12月11日 16:12
中新网12月11日电 数学泰斗、一代大师陈省身院士已在12月3日19时左右离开人世。而据城市快报报道,陈省身在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说:“送……我……去希腊”,留下谜团。
据了解,在陈省身生前几天再次从死神那里逃离时,他明显已经感觉到自己生命力的衰微,他嘴角嗫嚅着,似有话要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负责抢救的干部保健部主任张蕴和副主任张明义,生怕听不清老人微弱的声音,急忙俯下身去。“送我……去……希腊。”身边的人都听清了,但不解其意。
入院第四天,陈老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12月3日,也就是入院的第五天,陈老的神志有一段比较清醒。10时许,他向医护人员要过笔和纸,用颤抖的手写出了两个字,字迹十分模糊……据猜测,这两个模糊的字正是―――“希腊”。陈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反复地提到希腊,到底意味着什么?
报道说,古代希腊曾是数学家辈出的国度,曾孕育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等举世闻名的数学巨人。人们猜测,在“微分几何”领域有突出贡献的陈省身先生,在弥留之际,仍向往着神圣的数学天堂,或许他已感觉到了那些数学大师们的召唤,或许他想在死后继续沿着国际数学先哲们的足迹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