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耻辱------关于抗日战争中几个焦点问题之探讨[zt]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234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234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04-27
消息
497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光荣与耻辱------关于抗日战争中几个焦点问题之探讨
文章来源: 寻梦1001 于 2004-12-15 12:54:04



光荣与耻辱
------关于抗日战争中几个焦点问题之探讨

关于中国抗战史,其实本是个民族气节问题,但因为被政治化了,所以才引来诸多争议,我本不想多论政治,但因看到有人将其丑化为“耻辱史”才不由得提笔写下此文。一场世人都为之欢呼颂扬的反法西斯战争为何到了中国人这里却成了“耻辱史”呢?是中国人与众不同还是另有原由?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中国抗战史中几个长期争论的问题。

一,东北沦陷:应该说对于东北的沦陷,蒋介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他的对日绥靖政策导致了东北的沦陷甚至可能是日后的战争的扩大化。那么这个绥靖政策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现在我先对中日双方作个简单比较,单从国力就不用说了,中日当时相差至少60年,而就军事和政治上,中国也是问题多多,1937年9.18事变刚好是发生在中原大战后一年,此战争蒋和各地军阀共动用了120万军队伤亡25万人,可谓劳民伤财。政治上汪精卫一直在谋划倒蒋,共产党也借机做大,发动武装暴动,并说服19路军和吉鸿昌等人进行武力倒蒋(这在当时是稀疏平常的事,和打中原大战的李宗仁,阎锡山一样,他们都属地方军阀,说变就变了,不同的是他们投向了共产党,所以蒋要彻底剿灭他们,为什么蒋如此仇恨共产党倒是件有趣的事)。综上所述,当时国内危机重重,能不打最好是不打,这种绥靖思想并非蒋一人所有,在东北万宝山事件后,张学良对东北军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在欧洲斯大林,张伯伦对德国绥靖,罗斯富对日本也有过。当然我并不是为蒋推脱责任,重提这段历史只是想告诉大家缘由何来,事实上蒋自己也在他的〈敌乎?友乎?〉一文中表示对东北一事附有责任并随之下野。我想东北9.18事变不仅仅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的耻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耻辱。

二,接连失败,丢城失地:这有指战略上的也有指战役上的,但在讨论此之前我想先对中日两国军力作个对比。

1937年中日军力比较

陆军(万)
中国 日本
现役 170 38
预备役 无 73.8
后备役 无 87.9
补充兵 50 248.4
合计 220 448.1

师级单位装备

人员 11000人 22000人
马匹 不祥(多为自备) 5800匹
步枪 3800支 9500支
机枪 328挺 600挺
火炮 46门 108门
战车 无 24辆

海军

6万余吨 190万吨

空军
300架 2700架

当然这只是个简单的数字比较,在质量上还有着很大差异,陆军中日本方有名枪“三八大盖”,海军不用说了中国的6万吨里没有多少真正有战力的,多数在战争爆发后自沉了(不然也没有合适的军港可停泊),空军里日本有名机“零”式战机,中国300架飞机里可作战的应该为1/3而且空军还无法国产化,战斗损耗无法补充。看了这些大家心里应该有个谱了吧。有人说国军有德械师,但有多少呢?对整个战争有决定性意义吗?还有一个问题是美援,美援是从1941年美国参战后才有的而且并不多1941年欧亚美援比例为100:1.7,如果你认为这1.7全是飞机大炮那就又错了,这1.7大多为民用物资,军队不垮首先得国家不垮,国民经济不垮,作为一个政府除了要养军队外,还有一大帮的科研,卫生,文化,教育等部门,这是国共两党的不同,真正意义的美援应是从1943年新1军(由杀到印度的中国入缅远征军接受美式装备后改编而成)从缅甸一路杀回来,打通中缅公路后开始的,但此时抗战已经打了七年了。

中国地域广阔,这是我们最终战胜日本的有利因素之一,但在抗战初期也成了我们部队难以积聚的不利原因之一,最典型的就是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但直到战役结束仍有20多个师未能赶到战场。不能集结好兵力再打吗?答案是没有时间。日本人可以在一个月内集结18万人从本土赶到华北战场,你快还是他快?各地军阀虽然在抗日大旗下聚集起来,但在指挥和调度上仍难一致,冯玉祥在淞沪会战中曾为无法调动多年的老部下而羞愧不已,山东韩复渠更是不战而逃,这种现象直到韩复渠被枪毙后才有所好转。现代战争讲究高机动性和协调性,无法在短时间内集结兵力,装备又差,不好协调,在抗战初期丢城失地,也是在所难勉的。以空间换取时间,把争取到的宝贵时间应用到部队的集结,训练,换装和统一协调上,以大西南的高山险峻阻挡日本机械化部队的优势,这些都是很成功的战略。

另外,从国力上说,中日相差60年实际还不止这么多,当时的国民素质和意识我看还差得更多,低的国民素质直接影响到兵员素质,例如:当时国军还没见过坦克,怎么打都不知道,有的士兵甚至用铁镐去敲。各地地方军队的指挥训练的不统一,还有很多象共产党一样根本不听指挥的部队。所以应该说只有1/4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在和日本打。要赢,机会渺茫;能打成这样已是相当的成功。不要忘了在二战初期苏联丢了多少领土,高加索,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些重要的经济,工业,产粮区几乎全丢了,有人说过苏联卫国战争史是耻辱史吗?诚然,美国人会把珍珠港当成他们的耻辱,但他们会憎恨侵略者而把尊敬和敬仰留给那些战士,英国人也会,还有法国人,事实上99%的国家都是这样,独独到了中国却变了,侵略者象没事人一样,抗击侵略的战士却成了罪人遭到憎恨和辱骂,何解???

至于有人说国军在抗日战争中伤亡惨重却没有打赢过一仗,没有收复过一寸领土。在这里我不想再重复国军的英勇和他们为每一寸领土所附出的几倍于敌人的牺牲,因为他们是军人,这是他们的职责也是他们的荣耀,应该为他们骄傲和自豪,就算不立块碑,至少至少也应该给以他们尊敬,就象日本人尊敬他们的对手托姆・菲利普中将(“威尔士亲王”号舰长,遭日机攻击后与舰同沉),美国人也尊敬他们的对手伊藤整一中将(“大和”号舰长,同前),更何况这些战士还是我们自己同胞。 我建议他回去复习一下历史(当然是真正的历史),重点看一看长沙会战,承德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昆仑关会战,万家岭大捷,当然不要忘了台儿庄会战(连这个都不知道,怎么念的中学),腾冲是怎么收复的,还有保山,芒市,福州(事实上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城市现在还在日本人手里)。记住:出国在外却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是会让人笑话的,

三,伤及无辜,生灵涂炭:其实每一场战争都难免伤及无辜,不然就不叫战争,战争的残酷性正在于此。要想不生灵涂炭有三个办法:一是不在自己本土打,像美国。但很遗憾这不可能,侵略者和我们是如此之近,仅一水之隔,他们窥视我们的领土由来已久。事实上在开战之前,他们就已经踏上了我们的土地;二是投降,像法国,等着老美来救。这也不可能,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是龙的子孙。我们要自救,不能打垮他也要拖住他,耗干他,和他死缠烂打的拼到底;三是不开战,但不开战就要丢领土,开了战就要血战到底,却又不让死人,这战怎么打?大家知道有多少平民死于伦敦空袭,又有多少平民饿死在列宁格勒。这些还只是法西斯铁蹄未涉足的地区。这种指责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理性的范围,而是一种歇斯底里的攻击。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对其中两个焦点作个说明,但这根本不是为国军官兵开脱罪责,他们无罪之有,侵略的日寇都不遭指责为残暴,守土的将士为何要面对审判,天理何在?公正何存?如果罪名成立,将来谁还会拿枪守土。我在此作说明的目的仅仅是告诉大家事情发生的缘由和背景。

第一个焦点是南京屠城:没有背景而单纯的谈一个事件,明显是愚蠢和错误的,那么先让我们看一看之前的那个战役--凇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凇沪会战打响,到了10月下旬战役接近尾声,整个战役国军共动用了70万人参战,连云南,四川的部队都调动了。但正如前面我所说的,由于交通地理因素,这70万军队是分批调入的,许多部队还未赶到战场,战役已经结束了。凇沪会战在战略上是成功的(如果讨论这个问题,难免偏离主题,有兴趣的可以另文探讨),但在战役本身是失败了。我还记得中学历史课本是这样评论凇沪会战的,“国民党军队不应该和日军进行逐城逐地的争夺,以便让日军的飞机,大炮充分发挥优势”。这当然是正确的战略方针,但未免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很难想象百万大军在各地转进游记是个什么概念,另外国军是国防正规军,必须要和日军进行正面接触,明知不可为仍要为,但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每个人都很清楚,国军和日军实力相差悬殊。言归正传,国军投入了大量部队进行凇沪会战,此时的南京已是空城一座。11月中旬,国军着手准备南京保卫战,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长官下辖13个师约10余万人,这13个师从哪里来的呢?其中80%是刚从凇沪会战中撤退下来的,只有完整的四个师是从湖北赶来参战,但战役已经结束,随之转入南京保卫战。凇沪会战之惨烈我不想多说了,大家设想一下10多英寸的舰炮对岸猛轰是个什么样的情形。总之南京守城的13个师中的大部分已是疲惫之师,不但编制不满而且士气低落,但仗还得打下去。11月15日左右,国军全部撤离凇沪地区。12月5日,日军三路大军九个师团共计近30万人兵临南京城下。上海和南京大概有300公里,以今天的“京沪高速公路”计只需一个多小时,但在当时国军只有两条腿,没有给养,伴随着的是日军猛烈的炮火,一路狂奔到南京,实属不易。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南京攻防之间的优劣,南京保卫战实际上就象我前面说的“明知不可为仍要为”的一场战。12月7日蒋介石离开南京,临走前告诉唐生智“坚守两星期”,蒋也知道守不住,两星期只是为了国军的面子,唐表示“与南京共存亡”。12月8日,日军发动全面进攻,战斗之激烈也是我们后人难以想象的。国军士兵为了阻挡日军坦克,把战友的尸体堆在路中间,其中甚至包括那些奄奄一息的战友。城外激战了4天4夜,12月11日,松井石根下达总攻击令,12日南京各城门相继失守,12日晚唐生智下达撤退命令后就自己跑掉了。之后,群龙无首,部队大败,南京失守。如果有人要骂唐生智是“败类”,我毫无异议,作为卫戍司令官就这样丢下部队逃跑当属失职,但如果你还要怀着你那龌龊的动机延伸下去,那么我希望你闭嘴。一个唐生智,一个韩复渠能代表整个国军吗?看看那数以百计的国军高级将官阵亡名单吧。共产党常说:“99%的党员是好的,只有1%的腐败分子”,用在这里倒很合适。至于南京屠城是不是国军的错,大家自己去想一想吧。

事实上关于‘南京大屠杀’本身就是个极为敏感的焦点话题,还有不少其他种种的说法和看法。因此,我深觉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在‘南京大屠杀’中有关国军士兵贪生怕死的观点还有一个:面对屠杀,为什么不做拼死抵抗?对此,我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讨论:从日方来说,日军在13日攻入南京时,面对的是人口远远超过他们部队的一座城市,50万平民和近10万的中国部队,他们当然明白这些人一旦闹起事来必然是个大麻烦,因此日本人采取了极其阴险狠毒的办法,“先假装答应要公平对待中国人,以换取他们结束抵抗,哄骗他们向日本征服者投降,把每一百或两百个中国人分为一群,然后再将他们诱骗到南京近郊不同的地方杀掉。”欺骗,这是古往今来最简单但又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像纳粹骗犹太人进毒气室是洗澡消毒一样。从中方来说,一,南京陷落时士气已经降到了最底点,而士气是和士兵手中的枪一样在战争中是不可缺少的。二,尽管战争是极其残酷和不择手段的,但始终还是有一些规则的存在,比如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以及现代文明中的‘日内瓦公约’。一面是死地而另一面不说是生地但却有希望,面对日本人的谎言,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在这里,我希望我们以人的思想去想他们,而不是圣人或是阶级敌人的思想,仅仅是简单的人的思想。

二战后四十多年里,世界一直对‘南京大屠杀’保持着沉默。许多世界知名的军事家和史学家都出过回忆录或历史书,但对‘南京大屠杀’不是根本不提就是寥寥几句。原因之一是受害者一直保持沉默。二战后国共两党先打内战,后又为争取日本在政治经济上的支持而将此问题压制下来。‘南京大屠杀’就这样被政治这个肮脏的黑幕盖住了。八十年代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宣传,但这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宣传却将民众引到了不同方向。现今日本右翼势力正以教科书为基础,从各方面否认‘南京大屠杀’,而我们一些人把‘南京大屠杀’归咎于当年的国军,这无疑和日本右翼势力的行为有着异曲同工之效。我在此只能善良的把这些人的动机理解为‘无知’或‘政治目的’。在这篇文章里我一直试图回避政治这个敏感话题,但有些地方还是无法回避,历史和政治本来就是紧密相连的。我一直都希望我们自己对‘南京大屠杀’先有个公正的认识。‘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人永远是个深重的创伤,曾几何时我们认真的面对过他。我也希望大家多读点书,从各个角度去了解我们的历史。

第二个焦点就是黄河花园口决堤:写到这里我实际上已是很不耐烦了,有些人怀着主观的思想去想问题,戴着有色的眼镜去看问题,我深知无论我再做怎样多的努力也是白搭,我也只能想着让更多有此疑虑的“中间”人士看到事情的本来面目聊以自慰。说到“黄河花园口决堤”我就不禁想起1812年俄国亚历山大击败法国拿破仑时所采用的“坚壁清野”。在本国实施“焦土”政策,无论怎样都是个痛苦的选择,但在战争中要想保存力量继续拼下去,有时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不在其位,不知其苦”,很多人只看到掌权者高高在上,却不知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这一点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喊出‘打倒,推翻,造反’这些口号之前,是否也应该想想当局者的苦衷。要讲清“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就要从之前的“徐州会战”讲起,以前的教科书剪头去尾,只说贻害一方,却不说其中背景及苦衷,让人不明就里,产生误解,但要从头说起,洋洋洒洒,恐怕又是万言。我本非“专业”写手,如此“工程”对我而言难免太过费时费力。在此我转载一篇我认为比较中肯的讲述“黄河花园口决堤”事件内幕的文章,是非公正还是让大家自己评断。

转载 花园口决堤内幕
陆茂清
花园口决堤,与长沙大火,陪都防空隧道窒息,并称为抗战期间三大惨案,其中祸
及地域之广,罹难人数之多,国内外反响之大,当以花园口决堤为最。
长期以来,由于国民党当局借口“军事机密”严禁外泄,知情者讳莫如深,不敢言
及,军民百姓但知惨祸酿成,系日机轰炸所致,其真相鲜为人知。
“以水代兵”的提出
上海失陷后,南京暴露在日军炮口之下,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宣言,决
定迁都重庆。事实上,政府各机关及蒋介石等中枢要人,先移驻武汉办公,以后再迁往
重庆。
1938年5月19日,徐州陷于敌手,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向豫东、豫南撤退。日本华北
派遣军土肥原师团,由菏泽北面董口强渡黄河,向陇海线挺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
指挥所部拦截阻击。
郑州,战区司令部灯火通明,电话铃声此起彼落,参谋人员匆匆进出。程潜时而电
话对话,时而口授电报,了解前线战况,下达战守指令……
武汉,委员长办公室,蒋介石伫立军用地图前,反搂双手凝思一阵后,用红蓝铅笔
勾划起来。
侍从室主任林蔚递上前线急电,蒋介石接过电报一看,不禁眉中打锁。电报是第
一战区前敌总指挥薛岳所发,大意谓:鲁西南下之敌正向归德挺进,意图与华中派遣军
会合。
“敌之企图,不仅在支援土肥原兵团,更在进犯平汉路许昌、郑州一带。”蒋介
石自言自语,随之在青砖地踱来踱去,考虑对策。
林蔚拔出自来水笔,翻开本子,等候指令。
蒋介石踱至地图前,沉思片刻,转过身,目视林蔚,“告诉程潜,即刻停止对土肥原
部攻击,除留一部守备开封一线阻敌西进外,主力迅速转移豫西山地。”
时为1938年5月31日。
程潜接到命令后,马上与参谋长晏勋甫、副参谋长张胥行决策西撤步骤:以20集
团军的32军作掩护,主力部队连夜撤退。
电话铃响,晏勋甫拎起话筒,传来了林蔚的声音:“阻敌西进之部队,必须确保郑
州至许昌一线,以为大武汉之屏障,委员长要战区司令部日内拿出具体计划,报军事委
员会审批。”
“一定遵办。”晏勋甫搁下话筒,向程潜转达了林蔚的话,三人紧张商讨。
程潜分析战场形势后说:“敌夺郑州、许昌,不仅为切断我平汉路郑汉段运输联
络,更在于南进武汉,西迫洛阳、西安,进而窥视我西南大后方。故能否守住郑州至许
昌一线,与整个抗战局势关系极大,20集团军任重而艰巨。”
晏勋甫脸呈难色:“20集团军与土肥原师团激战旬日,伤亡颇大,即令有略事整顿
的时间,也一时难以恢复战力。何况敌人在短时间内即可逼近,不容我有徘徊余地。”
“敌武器精良,锐气正盛,32军阻击能否奏效?”张胥行望了望晏勋甫,“参谋长
不是有过设想嘛?眼下正是时候了。”
晏勋甫沉吟着道:“此非上策,非万不得已时,不可采用。”
“且道来听之。”程潜颇感兴趣。
“早先在武汉行营时,曾拟过两个方案,一是必要时将郑州付之一炬,使敌人徒占
废墟无可利用。二是水攻。”晏勋甫见程潜听得很认真,和盘托出设想,“学关云长
水淹七军,挖掘黄河堤岸,以水淹敌。”
“以一炬付郑州,只能起坚壁清野作用。决堤,既可以水淹死敌之先头部队,更可
将敌人主力隔绝在西进路上,不战而达战略目标。”张胥行显然同意第二方案。晏勋
甫接口道:“敌相当部分是机械化部队,装甲车、卡车、火炮牵引车多至千余辆,滔滔
大水中,必寸步难行。”他转向程潜,“此乃不成熟之设想,当否,请总司令裁定。”
程潜默默抽烟,半晌无话,观其神志,显然在作缜密考虑。
蒋介石作出决策
电话铃又响,晏勋甫听了听,对程潜说:“林主任询问阻敌西进方案。”
程潜随后告之“以水代兵”。
晏勋甫于是回话道:“我们拟掘开黄河堤岸,放水阻遏敌军。”
“决堤放水?”林蔚的口气显得几分惊讶,停顿了一下又问:“你们计划在哪里掘?”
“赵口至花园口一线。”晏勋甫根据程潜提示,又补充了一句:“请林主任报告
委员长定夺。”
林蔚搁下话筒,便去向蒋介石报告。蒋介石听后,淡淡一句:“知道了。”
见蒋介石半晌未置可否,林蔚以为他不会同意了:“决口之后,黄水一泻千里,受
灾百姓必多……”他瞥见蒋介石脸色不对,把后面的话咽了下去。
“上学要付学费,经商要垫本,不花代价怎么行?这是以小的牺牲,换取大的胜利。”
蒋介石本也有以水淹敌的想法,程潜他们的方案,正合本意。只是作为最高统帅的他,
对决口带来的严重后果,不能不有所考虑。“至于灾民嘛,政府应尽力救济。”
林蔚连忙转向:“委员长说的对,百姓深恨日寇暴虐,为达抗战建国之胜利,他们
会心甘情愿作出牺牲的。”
蒋介石立即召集最高军事会议。由于情势紧急,不容拖拉,他在林蔚介绍程潜所
提方案后,率先表示赞同。众人自然不再有异议,咸趋声附和。末了蒋介石关照此为
最高军事机密,务须秘而不宣,事前也不许组织百姓转移。
“事前及进行过程中保密容易,大水漫淹后,必有记者报道,舆论也必究询原
因,届时如何说法呢?”军委政治部长陈诚问。
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提出,可下达指令,加强新闻检查,一律不许报道。
“不。”蒋介石立即否定,“任其报道,且要如实报道灾情。”
何应钦道:“那决口原因呢?总得自圆其说,总不能暴露真相,以防引起舆论
诘责。”
“真相必须隐瞒。”蒋介石已是成竹在胸,微微一笑道。“日机不是到处狂轰
滥炸嘛?”
众人一下子明白了蒋介石的言下之意。
未及一个钟头,晏勋甫就接到林蔚回电:“你们的掘堤计划,最高军事会议已
作研究,委员长已表同意。”
程潜以电报形式,再作书面请示。他的用心是:掘堤后,必有无数百姓罹难,
一旦泄漏真相,将为千夫所指,舆论压力下,很可能被蒋介石推出来当替罪羊。电
话口说无凭,故而欲取得书面批复,以预留后路。
6月1日,蒋介石回电批准,令在中牟以北黄河南岸选定地点决堤,让河水在郑
州、中牟之间向东南泛滥,以阻敌西犯,并要求在4日子夜放水。
赵口决堤三次失败
程潜将掘堤任务交给了第20集团军,集团军总司令商震,经与参谋长魏汝霖商
酌,派53军一个团具体执行,决口地点定在赵口。
一应准备就绪,6月4日早上6点,赵口掘堤破土。由于估计不足,对坚厚的基石
与护坡石力不从心,更在于,时值枯水,水位偏低,未能如期完成。
当时是,日军正拚力攻打开封,蒋介石心甚焦急,于6月5日凌晨命令商震:
“此次决口,有关国家命运,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就?在此紧要关头,切戒
妇人之仁,必须打破一切顾忌,克竟全功。”
商震与魏汝霖安敢怠慢?即赴赵口现场督察,下午8时,工兵实施爆破,炸毁基
石,然因斜面过陡而发生严重倾塌,决口悉数堵塞,前功尽弃!
商震又派一团生力军,在第一决口东50米处,开挖第二个缺口,工兵则挖凿坑
道,深入堤坝中,意在加强爆破威力。他还悬赏千元,要求迅速放水。费了九牛二
虎之力,口是开成了,较之第一缺口宽大,但放不出水。原因是水位继续下降,开
掘之初,主流接近南岸,完工时,口外有暗沙阻隔的缘故,主流已北移数十米,只
有少量河水流出。且又不急。一小时后坑道凿成,装填炸药起爆,泥石纷飞,缺口
变大变深,水哗哗涌出。正欲向上报捷时,轰响声声,接连塌方,又把决口堵塞,
虽数次疏流,终不奏效。赵口第三次掘堤,又告失败!6日凌晨,日军攻占了开封,
兵锋直指郑州,蒋介石从商震处得报赵口三次掘堤劳而无功,又急又气,一日数次

问进展情况。在堤上督促的魏汝霖急得似热锅上蚂蚁,程潜、商震也都忧心如焚,
除了严厉催促外,又有什么办法呢?
蒋师长“毛遂自荐”
一辆吉普风驰电掣进了20集团司令部,车门开处,跨下参谋长魏汝霖。在他身
后,紧跟着新8师师长蒋在珍。
蒋在珍师奉命守备荥泽以下至赵口堤防,他对河工水利颇感兴趣,并有所研究,
赵口掘堤期间,常去那里观看,见三次掘堤未成,便来了个“毛遂自荐”,向魏汝
霖要求,由他负责在花园口开掘。魏汝霖不敢擅作主张,经向商震请示后,忙忙驱
车司令部面谈。
情况紧急,蒋在珍问候甫毕,直求任务。
“有把握吗?”商震问。
“绝对有把握,如是不成,军法从事。”蒋在珍斩钉截铁。
6日深夜11点,蒋在珍在师部召集参谋处、副官处及团以上官佐会议,作如下布
置:决口地点,花园口龙王庙西侧;动工时间,7日上午7点,投入兵力,二个团加
一个工兵连,副官处连夜筹集铁镐、铁铲、扁担、箩筐。
7日三更天,负警戒之责的官兵,以花园口为中心,由近及远,把一家又一家居
民叫起来,令迁往10里之外,但称日军行将进攻,为保安全,必须撤离。脸带饥色
的男男女女,听说是日本鬼子,二话不说就走。整整一个团,组成了一道严密的警
戒线,10华里内,不许百姓进入。
拂晓,蒋在珍在花园口设立指挥部,架设专线与商震保持联系,随后传令破土。
由他选定的800名精壮士兵,编为5个组作业,每2小时一轮换;每个组又分作2班,
分司挖掘与搬运之责。
由于分工得当,有劳有逸。进展甚快。夜幕降临时,开来了4辆军用大卡车,开
亮车前照明灯,挑灯夜战。
蒋在珍决策在先,破土时,令将决口上方加宽至50米,既为防赵口塌方再现,
又可拉出斜面成便于站立作业的阶梯状,以随时增加挖掘人数。
不论白天还是夜间,蒋在珍与副师长朱振民、参谋处长熊先煜,轮班在工地上
往来巡视,不断指点调遣,严督之下,官兵安敢稍怠?
日军占领开封后,沿通许、尉氏公路向新郑挺进,以图快速打通平汉、津浦、
陇海三线,造成直指武汉之势。魏汝霖奉商震之命,赶来花园口督察,告诉蒋在珍:
“新郑已发现日军便衣,集团军司令部已迁往巩县,委员长催问数四,令尽快决堤。”
蒋在珍看了看表:“争取提前在9日午时放水。”他迅即调来两个营增援,并改
为两个班轮流作业。又把师政治部的战地服务团召来,作慰问演出:男女演员演唱
了一首又一首救亡歌曲,为掘堤官兵鼓劲打气。
传来一阵“嗡嗡”声,两架日机自北方飞来,在花园口上空盘旋,恐是担心遭
高射炮射击的缘故,不敢低飞。卫兵一见敌机,便要蒋在珍躲避,他坚立不动,官
兵深受感奋,奋力挖掘如前。敌机在附近村庄投下几颗炸弹后,向来的方向去了。
9日一大早,魏汝霖又来花园口,登高大声喊道:“我已把弟兄们挖堤的情况,
向统帅部作了报告,统帅部感到满意,随时在电话上等着你们的捷报。战区程长官
要我告诉弟兄们,如能在今天12点钟前放水,奖励法币3千元。”
官兵们意气倍增,快掘快跑快运,气氛紧张而又热烈。已掘至基石,蒋在珍令
工兵连运来填塞炸药的大缸,亲自划定爆破点,巨晌连声,硝烟与碎石齐飞。只1个
多小时,所有炸起碎石清理完毕,只剩下一米多厚的堤坎,暂时阻水流出。
上宽50米,下宽5米的缺口挖成。放水在即,为安全计,蒋在珍将部队向东撤往
安全地带。9时正,实施最后决口,军士划船至堤坎旁,将坎挖开,顿时,黄水汹涌
而出,激流冲刷之下,堤坎自行消失,水势愈趋激烈。
“决堤成功啦!”官兵们欢欣雀跃。蒋在珍三步并作两步跑去指挥部,向商震
报告喜讯。他要求商震调来炮兵,对准已挖薄的堤岸,平射轰击,连开六七十炮,
缺口迅速扩大了七八米,水成排山倒海之势,咆哮直下!
“此次决堤,蒋师长功推第一,当为蒋师长请功。”魏汝霖抑制不住内心喜悦,
笑呵呵地说。
望着堤内汪洋中茅舍漂流,牲畜扑腾,蒋在珍唱然而叹:“是功是过,且让后
人评说吧。”
中日互指对方是决堤者
“师长,你的电话。”参谋处长熊先煜把听筒给了蒋在珍。
传来了商震的声音:“蒋师长吗?委员长以你决堤有功,授予勋章一枚,奖励
3干元。”
“感谢委员长恩赐。”蒋在珍立正回答。
商震的声音忽然变小:“派人把龙王庙和附近的房屋、大树炸倒一些。”
蒋在珍真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迟疑着问:“这是为什么呀?”
“这是命令,必须执行。”商震紧接着说,“你直接向军事委员会发一份电报,
就说大批日军飞机轰炸花园口黄河堤岸。时间6月9日。”
“卑职明白。”蒋在珍这才恍然大悟。
6月12日,汉口出版的《大公报》以及《申报》等大小报纸,纷纷刊出了骇人听
闻的消息:前线大雨黄河决口中央社郑州11日上午9时电,敌军于9日猛攻中牟附近
我军阵地时,因我军左翼依据黄河坚强抵抗,敌遂不断以飞机大炮猛烈轰炸,将该
处黄河堤垣轰毁一段,致成决口。水势泛滥,其形严重。黄河南岸大堤披暴敌决口
后,滔滔黄水由中牟、白沙间向东南泛滥,水势所至,庐舍荡然,罹难民众,不知
凡几。故此种惨无人道之暴举,既不能消灭我抗战力量,且更增加我杀敌之决心。
6月13日,中央社又发电讯:敌机30余架,12日晨飞黄河南岸赵口一带,大肆轰
炸,共投炸弹数十枚,炸毁村庄数座。更在黄河决口处扩大轰炸,至水势愈猛,无
法挽救。
日机炸毁黄河堤岸的消息,通过现代通讯工具,飞传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人
无分男女老幼,地无分南北东西,举国同愤,同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
日本政府立即作出反响,电台、报纸同一口径,矢口否认,称中方嫁祸于日本。
双方各执一词,海外舆论难明是非,如坠入五里云雾。而饱受日寇侵略的中国
民众,早就领教了日人的惯用伎俩,对中央社的消息深信不疑,同声一致声讨日军
暴行,谴责日本政府贼喊捉贼.
6月13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陈诚,在汉口举行中外记者招持会,他通报了日
机轰炸花园口河堤经过后说:“历来黄河水患,均出于天灾。日本狂暴军部,竟以
文明的利器,以人力决口黄河,企图淹没我前线将士和战区居民,如此惨无人道之
行为,真可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实为全世界人类之共敌!”
美联社记者问道:“日本方面声称,决口是中国政府自已炮制的恶作剧,对此,
部长先生有何评论?”
“无耻之尤!”陈诚正色厉颜:“日寇惯用欺骗宣传,他不但不知悔忏,反而
血口喷人,把毁堤罪行移解到我们身上。令人愤慨之至!此种诬报,毋庸辩驳,相
信并且希望,是绝对不会淆惑世界公正人士视听的。”
“对已决堤口,中国政府是否准备堵塞?”法新社记者问。
“据前线消息,由于上游连日大雨,黄河暴涨,加之日机在决口处扩大轰炸,
致决口愈大,水势愈猛,一时无法挽救。”陈诚一变低沉语调,“我战区居民被淹
者日多一日,无家可归,在死亡线上挣扎,政府岂能撒手不管?政府将不惜代价,
尽早堵塞决口,以减少战区居民痛苦,此刻,前线将士正着手进行。”
《申报》记者道:“报载郑州附近已麇集数万灾民,衣食皆无,情况堪怜,政
府有否救援措施?”
陈诚答道:“行政院、中央赈灾会于施以急救的同时,正在制定更有力之方略,
日内即有行动。”
“日军决堤,最受其害者,为我战区居民。但也有国外军事专家评论,由于大
水泛滥,日军也必遭严重损失,于中国可谓因祸得福,陈部长的看法呢?”发问的
是香港《南华日报》的记者。
陈诚点燃了一支烟:“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于敌,属罪
有应得,于我,属天助神辅。”
“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希望能在花园口现场采访,以便把日军暴行进一步公诸
于世界。”英国记者一经提议,众记者齐表赞同。
“这个嘛……可以考虑。”陈诚沉吟着说,“只是近日日机常去花园口轰炸扫
射,且待稍为平静后再去,以保各位安全。”
中外记者现场采访
记者招待会结束后,陈诚立即去委员长办公室见蒋介石,告之以记者要去花园
口采访事。
“你已答应了?”蒋介石问。
陈诚点点头:“让他们去看一下,正好借他们的笔为我们宣传。”
“嗯,我也是这个意思。”蒋介石指示林蔚:“准备一份日机炸堤的书面材料,
要详细些,由花园口守军军官向记者宣读。”他踱了一圈又说:“布置好日机轰炸
现场,令20集团军安排好人力物力,让记者看到堵塞决口现场。”
商震及郑州专署闻风而动,调集民工及新八师官兵。水陆并进,运来高粱杆、
树木、石头,堆积决口附近,记者团到来的前一天,军民进行了抢堵决口演习。
6月22日午后,一群中外记者由行政院干事曹仲植、郑州专署专员罗震陪同,驱
车前往花园口,在离决口处不远下车,被领进了新八师政治处。副师长朱振民负责
接待,表欢迎之意后,团长彭镇珍把材料念了一遍,有日机来去方向、飞机架次、
投弹时间、中弹地点,颇为详尽。记者们耳听手记,一片“沙沙”声。
介绍既毕,同去决口现场。一记者用树枝往弹坑里量了量,问道:“弹坑深不
足2米,而堤岸厚达20米,能炸毁吗?”
彭团长回答道:“这是日机投下的威力最小的一种炸弹。”
罗震接口道:“决口在河道弯曲部,长年累月水流冲击之故,堤岸本已塌蚀。”
“原来是这样。”记者点点头,相信两人的解释。
无数赤裸着上身的军士和民工,正在奋力堵塞决口。他们有的在岸上,有的在
船上,把包着石块的高粱杆捆,用劲往水里推,石头似雨滴般抛落。大小木船被拖
着、推着,向决口处移动,号子声高昂而有节奏,景像十分壮观。记者们感动之余,
不停地记录着,拍着照片,有的还作了现场写生。
应记者要求,十多个士兵和民工被朱振民叫来座谈。记者们问这问那,他们的
回答话虽不多,却很在理,一时回答不出的也有,说是听不懂。事实是,参加座谈
的人,都是预先指定并经再三演练的。
经过小半天时间记者们满意而归负陪同之责的曹干事、罗专员、朱副师长才算
松了一口气。
花园口决堤,淹没了豫、苏、皖三省1.5万平方公里土地,由于国民党当局借
口军事机密,未事先动员迁移,致使500万人流离失所,50万人死于非命。而从军事
观点看,达到了蒋介石的预期目标,日军约4个师团陷于黄泛区,损失2个师团以上,
其沿陇海线两侧进犯武汉的计划被粉碎,不得不改变部署,由长江进犯武汉。据日
本军部透露,由于黄河决口,日军夺取武汉的时间推迟了3个月。
真相的披露
对花园口决堤的真相,国民党当局守口如瓶,退守台湾后仍秘而不宣,依然坚
持日机轰炸的说法。
随着时间推移。决堤真相逐渐揭示。最早改变“日机轰炸”既定说法的,是抗
战期间曾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的董显光。晚年,董显光寓居美国,闭门著作。他
在1967年出版的《蒋总统传》中写道:“日军进攻郑州……中国方面对于日军之前
进,早有惊人之准备,我方将郑州的黄河堤炸毁,以滔滔之水对抗侵略之敌,数千
日军为水所截,致遭淹死。”以后出版的《蒋总统秘录》亦如是记载:“6月上旬,
日军主力攻陷开封,8日进犯中牟、尉氏。此时,中国军队准备了一个秘密的策略,
就是掘开黄河堤防,以人工洪水阻遏日军进攻。”内中简单介绍了花园口决堤经过。
然而,上述两书中,均未点明决堤决策者,只是笼统地称“中国方面”、“我
方”、“中国军队”,这与蒋介石健在,统治着台湾不无关系。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死,其子蒋经国主政台湾,政治环境渐显宽松。
当年主司决堤的20集团军参谋长魏汝霖,到台湾后一直缄口不言。蒋介石死后,
鉴于《蒋总统传》和《蒋总统秘录》两书中,已将真相基本公开,遂于1981年《生
平自述》中,披露了蒋介石决策决堤的机密:“徐州会战后,先总统蒋公决定掘开
黄河堤防,造成泛滥阻止日军西进,自策划至完成,悉由汝霖主持之,时值季春,
正当枯水时期,先在赵口掘堤,失败三次,最后始在花园口成功。失败为成功之母,
信不虚也。抗战八年,黄泛阻敌西进,保障西北,功不可没。”次年,他在《战史
会刊》上发表了《抗战时期黄河决口纪实》一文,以日记形式写道:“6月4日,第
53军一个团奉先总统蒋公电令,在中牟县境赵口掘堤,并限本日夜12点时放水。先
总统蒋公以决口事关重要,提出第20集团军商总司令负责执行,汝霖时任总司令部
参谋长,奉命前往河堤主管其事,昼夜监临,知之最详……”
至此,花园口决堤由策划到完成真相大白。
最后还得说明一点,下令决堤的是蒋介石,而造成这一惨剧的魁首,是日本侵
略者。

---转载完

结束语:这篇文章算是我最长的一贴了,我一向懒散,如此劳神之动力完全来自于对这些先烈的敬佩和感激之心情。每当我多了解一些先烈的事迹,这心情就多增加一份,而这敬佩和感激是完全没有任何的政治动机和经济利益的,他完全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迸发。对于中共十大元帅,有两人我也是极为推崇和敬佩的,大家也许猜得到,那就是林彪和彭德怀,其他的我认为只是一般而已,再是“天才的军事家”又怎样呢?毛泽东,很天才吧,还有粟裕,号称“十大元帅外的元帅”,好钢没有用在刀口上,杀自己人再大的贡献也是垃圾。不错蒋介石杀了不少共产党,这是他垃圾的一面,但他领导中国八年抗战,这是他金子的一面。国党,共党,在我一小百姓眼里,能让人民有好日子就是最好,其他并无两样。以前读这段历史,我总会觉得很难过,很屈辱,而今越接近历史的真相,这种感觉就越少,而代之的是自豪感的上升,所以我特别热衷于收集这方面的英雄事迹。每每看完这些事迹,我就会在心里说:“够了,先辈们,你们做的够多了,安息吧,我们中国人,都是好样的。”现在的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已经很不以为然了,大家经常看到报道:少女们穿着日军军服得意洋洋的拍照;少男们兴致勃勃的讨论着影片《屠城血证》里的强暴镜头;新婚闹洞房时,新郎扮演“鬼子”进村扫荡找“花姑娘”(新娘扮),更有甚者,还要表演“强暴”。我就参加过这样的婚礼,据说还是“传统”剧目,看着观众们形形色色的表情,我愕然。这“传统”何时开始已不得而知,但我想造成这“传统”的罪魁祸首,恐怕是中共多年的失败教育。政府善于回避历史,百姓也亦然。中共把他描写成“耻辱史”,百姓就说:“那不是我们的历史,我们可以尽情的取笑,尽情的辱骂。因为那已不在是我们的历史了,是国民党的历史了,看啊,国民党现在连中国人都不是了。”多么可笑,多么阿Q,又是多么的悲凉,中国的自欺欺人已经从上到下一体化了。八年抗战我们是靠什么支撑到最后的?飞机,大炮?人口众多?幅员辽阔?都不是。我们靠的是一股气,中华民族之气节。飞机,大炮是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造的,买的,而这股气却是我们所特有的,是龙的气。有些人认为侮辱和诋毁中国的抗战史是泯灭国民党在民众中的形象,我告诉你错了,你所泯灭的是民族的自尊和气节,你正在做一件当年日本人用了八年时间,上百万军队都没能做到的事。这股气越短,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郝梦龄这样的人就会越少,而韩复渠,唐生智,汪精卫这样的人就会越多。也许你会认为中共是不同的,是无敌的,但我告诉你毛泽东当年正是利用了这股气,但他把它用在了错误的方向上,长期的民众内耗已使这股气变得很短了,如果它消散了,我就真不知道当年抗战还有什么意义,干脆投降日本做日属支那算了,还不用死那么多人。最后我想再次重申我写此文之目的:不是要教育或说服什么人,只是想以我的方式缅怀一下先烈,为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有机会,我会在他们的碑前献一束花。我也欢迎与我有同样心境的朋友将此文或此观点转发散播。另外,向上帝祈祷:让那些不停侮辱和诋毁英雄们的人-----SHUT UP!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