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 2004年美中台三角关系盘点
台湾岛内在2004年经历了两场强烈激化的选战,从领导人陈水扁在3月总统大选时的连任成功,到泛蓝阵营在12月立委选举中的意外过半,泛蓝和泛绿两阵营的激烈交锋每每创造出报纸头条,不仅吸引了岛内民众全心全力投入,也都成为海峡对岸和太平洋另一头--美国--上至政府、下至学界和智库的关注焦点。美中台三方在政治、文化、军事和经济上的角力经过2004年一连串事件的强力拉扯,似乎在一年将尽时,又回到一个危机四伏的微妙平衡点。
政治:大陆能不能依靠美国的“预防外交”?
美国政府对台湾主体意识高涨造成的台海紧张形势,也感到头痛不已。美国一方面必须基于其立国理念及国会约束,出面维护台湾的民主自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从自身利益出发,维持和中国大陆的良好外交、经贸关系,并避免卷入两岸一触即发的军事冲突。美国在与两岸政府多次交手后,学会了充分运用其对台湾的影响力,来约束台湾领导人的种种“台独言行”。从布什于2003年12月在温家宝总理访华时的“反对台湾片面改变现状”,到鲍威尔2004年10月所说的“台湾不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美方的“抑制台独”外交言论似乎有逐渐升温的趋势。
“美国对台湾领导的态度转变仅在于‘说得比较白一点’,因为美国终于理解到为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美国势必得这样做,”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员葛来仪(Bonnie Glaser)如此解释道,“美国的做法是事出有因的(justified),也与布什政府一直以来对台政策的路线相符(consistent)。”
容安澜(Alan Romberg)曾担任前美国副助理国务亲兼国务院副发言人,目前是华府智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高级研究员兼中国研究部门主任。他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美方的强硬表态和其政策一贯,并没有太大的变动。他也指出,美方2004年连番的军事演习和售台军备的动作皆是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并非视中国为军事威胁,更非要“遏制(contain)”中国。他的分析与葛来仪的解释几乎如出一辙。
王维正教授对美方过去一年来对台逐渐强硬的外交语言有自己的解释:“美国在全球军队部署吃紧的情况下,当然不希望两岸发上军事冲突,所以采取的是‘预防外交’手段,”王教授如此分析道,“大陆方面没有更好的方法,但发现通过华盛顿到台北是(外交途径上的)最短距离,又有效果,两国遂在‘台海危机处理’上合作了起来。”
王维正也警告,两国的合作只可能到某一程度,“美国管的太多反而给人实行双重标准的怀疑,所以美方应会谨慎使用它的影响力,不会倾全力替北京做事。同样,大陆也不可能完全依赖美国。”
容安澜也同意王的说法,表示中国虽然必须靠美国约束“台独”走向,但大陆方面也要负些责任,“这并不是叫大陆改变‘一中原则’,而是希望大陆至少减低对台湾当局的严厉批评,或许对两岸关系的改善会有帮助。”
文化:去中国化是台湾的走向?
“两岸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是很低的(slim),” 葛来仪说,“大陆想要阻止的是台湾暗地里搞台独(creeping toward independence),所以要靠美国搞定陈水扁,但大陆也不希望台湾问题用武力来解决。”她认为两岸政治关系的确紧张,但已不如一年以前那么严重。
“虽然台海一旦有战事爆发,结果将十分惨烈,但我对两岸的紧张形势并不感到特别忧心,至少,没有像陈水扁提出‘新宪说’时那么忧心,”容安澜如此说道。他表示,他不特别忧虑的原因有二,一是3月时的公投没过关,表示台湾人民还是有所顾虑的(caution is still well alive);此外,陈水扁5月的就职演说内容十分谨慎,例如使用“修宪”(constitution amendment)而非“制宪”,是很重要的一点。
“台湾‘拥独’势力的抬头和‘去中国化’的趋势倒是值得北京注意的焦点,”容安澜指出,“虽然国家认同这个议题不会直接带来战争,但却十分重要。”
从2004年初的“公投绑大选”,到“立委选举”期间的“正名运动”,台湾领导人提出的种种政策、口号虽然被许多国内外观察家评为“竞选花招”、“选举语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产生了“上行下效”的作用。“总统”大选时,陈水扁虽仅以区区三万票胜选,但民进党的得票率(50%)却较2000年的总统大选(39%)成长了11个百分点;此次立委选举,泛绿虽未过半,但席次是较上届增加了一席,得票率也与上届不相上下。此外,民调也显示,越来越多的岛内居民认同自己“只是台湾人”。台湾的“主体意识”的确在稳定形成中。
“台湾内部的‘去中国化’过程,包括‘正名’等等运动,都是台湾主体意识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来自台湾的王维正评论道,“就美中台三方而言,台湾的脚步最快,要停下来也是不太可能的,反而是大陆和美方应加快脚步,跟上台湾的步调。”
军事:台湾军事挑衅,等于自杀
台湾在对岸和美国双重的政治夹击下,也时时刻刻在寻找破除两岸僵局的“解药”。台湾军方近年来为提高战力更是不遗余力,从战略规划、军备采购到军事演习,无不绞尽脑汁,除了预备向美国采购先进防御武器和潜舰外,更有人提出“攻打三峡大坝”和“导弹袭击上海”,甚至发展核武等等极端的攻击型手段,不仅引来对岸大哗,多数华府观察家也对台湾政府日渐升高的“军事挑衅”言语不以为然。
“我认为这是一些台湾政客不负责任的说法(irresponsible),”对台湾军力甚有研究的葛来仪对这个议题十分感兴趣,主动多加说明:“台湾军队应该提升的是在对岸主动开火的情况下,对解放军攻击能力的反击力(counter forces),而不是拥有同样破坏力的(counter-value forces)‘先发制人(pre-emptive)’武器,”葛来仪解释道,“美国也不会帮助台湾发展、取得这样的攻击性武器。”
“两岸一旦开战,大陆一定是把美国当成主要假想敌,台湾有(发展攻击性武器)这样的想法只会让自己成为靶心,对情况并没有帮助,”容安澜分析道,“若台湾政客认为取得先发制人的攻击性武器会达成某种遏止的效果,那么他们是言过其实了。”
“台湾的军方发展防御军事计画是合适的,毕竟,台湾有理由尽其所能保护自己,”王维正教授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虽不反对台湾发展这样的计画,但也强调台湾政治人物公开地谈论这些战略,有“耀武扬威”之嫌,是缺乏政治智能的,“台湾不可能主动在军事上挑衅大陆,那无疑等于‘自杀’。”
经济:两岸经贸关系高度依存是把双刃剑
海峡两岸都有不少学者和民众期盼台湾和大陆在经贸往来逐渐频繁的趋势下,可以缓和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然而2004年的总统大选结果似乎说明了两岸经贸往来不足以成为解决两岸问题的“万灵丹”,号称在大陆的近百万台商对缓和两岸紧张气氛到底有没有帮助?专家们有不同的见解。
“两岸经济互赖所产生的影响力对双方都可能起到作用,我不认为大陆会真的笨到压挤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经营空间,台湾虽然经济体比大陆小很多,受伤会比较重,但那毕竟对大陆自身也是有害的,”容安澜道。
葛来仪也对台湾当局提出建言:“台湾应该利用两岸紧密的经贸往来,为自己制造机会,”她接着分析道,“台湾不应该过于害怕大陆会因此抓住台湾的小辫子,而自排除于东亚经济整合过程之外,这样做只能让台湾更加边缘化。全球都因大陆的经济腾飞而获利,台湾为何不能?”
王维正教授的解释或许回答了葛来仪的质疑:“两岸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虽然经济依存度持续升高,但除非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能够正常化,也就是两岸能建立某种军事互信,甚至于签订停火协议等等,两岸的经济才有可能长足的进步。”
台湾岛内在2004年经历了两场强烈激化的选战,从领导人陈水扁在3月总统大选时的连任成功,到泛蓝阵营在12月立委选举中的意外过半,泛蓝和泛绿两阵营的激烈交锋每每创造出报纸头条,不仅吸引了岛内民众全心全力投入,也都成为海峡对岸和太平洋另一头--美国--上至政府、下至学界和智库的关注焦点。美中台三方在政治、文化、军事和经济上的角力经过2004年一连串事件的强力拉扯,似乎在一年将尽时,又回到一个危机四伏的微妙平衡点。
政治:大陆能不能依靠美国的“预防外交”?
美国政府对台湾主体意识高涨造成的台海紧张形势,也感到头痛不已。美国一方面必须基于其立国理念及国会约束,出面维护台湾的民主自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从自身利益出发,维持和中国大陆的良好外交、经贸关系,并避免卷入两岸一触即发的军事冲突。美国在与两岸政府多次交手后,学会了充分运用其对台湾的影响力,来约束台湾领导人的种种“台独言行”。从布什于2003年12月在温家宝总理访华时的“反对台湾片面改变现状”,到鲍威尔2004年10月所说的“台湾不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美方的“抑制台独”外交言论似乎有逐渐升温的趋势。
“美国对台湾领导的态度转变仅在于‘说得比较白一点’,因为美国终于理解到为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美国势必得这样做,”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研究员葛来仪(Bonnie Glaser)如此解释道,“美国的做法是事出有因的(justified),也与布什政府一直以来对台政策的路线相符(consistent)。”
容安澜(Alan Romberg)曾担任前美国副助理国务亲兼国务院副发言人,目前是华府智库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高级研究员兼中国研究部门主任。他也提出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美方的强硬表态和其政策一贯,并没有太大的变动。他也指出,美方2004年连番的军事演习和售台军备的动作皆是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并非视中国为军事威胁,更非要“遏制(contain)”中国。他的分析与葛来仪的解释几乎如出一辙。
王维正教授对美方过去一年来对台逐渐强硬的外交语言有自己的解释:“美国在全球军队部署吃紧的情况下,当然不希望两岸发上军事冲突,所以采取的是‘预防外交’手段,”王教授如此分析道,“大陆方面没有更好的方法,但发现通过华盛顿到台北是(外交途径上的)最短距离,又有效果,两国遂在‘台海危机处理’上合作了起来。”
王维正也警告,两国的合作只可能到某一程度,“美国管的太多反而给人实行双重标准的怀疑,所以美方应会谨慎使用它的影响力,不会倾全力替北京做事。同样,大陆也不可能完全依赖美国。”
容安澜也同意王的说法,表示中国虽然必须靠美国约束“台独”走向,但大陆方面也要负些责任,“这并不是叫大陆改变‘一中原则’,而是希望大陆至少减低对台湾当局的严厉批评,或许对两岸关系的改善会有帮助。”
文化:去中国化是台湾的走向?
“两岸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是很低的(slim),” 葛来仪说,“大陆想要阻止的是台湾暗地里搞台独(creeping toward independence),所以要靠美国搞定陈水扁,但大陆也不希望台湾问题用武力来解决。”她认为两岸政治关系的确紧张,但已不如一年以前那么严重。
“虽然台海一旦有战事爆发,结果将十分惨烈,但我对两岸的紧张形势并不感到特别忧心,至少,没有像陈水扁提出‘新宪说’时那么忧心,”容安澜如此说道。他表示,他不特别忧虑的原因有二,一是3月时的公投没过关,表示台湾人民还是有所顾虑的(caution is still well alive);此外,陈水扁5月的就职演说内容十分谨慎,例如使用“修宪”(constitution amendment)而非“制宪”,是很重要的一点。
“台湾‘拥独’势力的抬头和‘去中国化’的趋势倒是值得北京注意的焦点,”容安澜指出,“虽然国家认同这个议题不会直接带来战争,但却十分重要。”
从2004年初的“公投绑大选”,到“立委选举”期间的“正名运动”,台湾领导人提出的种种政策、口号虽然被许多国内外观察家评为“竞选花招”、“选举语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产生了“上行下效”的作用。“总统”大选时,陈水扁虽仅以区区三万票胜选,但民进党的得票率(50%)却较2000年的总统大选(39%)成长了11个百分点;此次立委选举,泛绿虽未过半,但席次是较上届增加了一席,得票率也与上届不相上下。此外,民调也显示,越来越多的岛内居民认同自己“只是台湾人”。台湾的“主体意识”的确在稳定形成中。
“台湾内部的‘去中国化’过程,包括‘正名’等等运动,都是台湾主体意识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来自台湾的王维正评论道,“就美中台三方而言,台湾的脚步最快,要停下来也是不太可能的,反而是大陆和美方应加快脚步,跟上台湾的步调。”
军事:台湾军事挑衅,等于自杀
台湾在对岸和美国双重的政治夹击下,也时时刻刻在寻找破除两岸僵局的“解药”。台湾军方近年来为提高战力更是不遗余力,从战略规划、军备采购到军事演习,无不绞尽脑汁,除了预备向美国采购先进防御武器和潜舰外,更有人提出“攻打三峡大坝”和“导弹袭击上海”,甚至发展核武等等极端的攻击型手段,不仅引来对岸大哗,多数华府观察家也对台湾政府日渐升高的“军事挑衅”言语不以为然。
“我认为这是一些台湾政客不负责任的说法(irresponsible),”对台湾军力甚有研究的葛来仪对这个议题十分感兴趣,主动多加说明:“台湾军队应该提升的是在对岸主动开火的情况下,对解放军攻击能力的反击力(counter forces),而不是拥有同样破坏力的(counter-value forces)‘先发制人(pre-emptive)’武器,”葛来仪解释道,“美国也不会帮助台湾发展、取得这样的攻击性武器。”
“两岸一旦开战,大陆一定是把美国当成主要假想敌,台湾有(发展攻击性武器)这样的想法只会让自己成为靶心,对情况并没有帮助,”容安澜分析道,“若台湾政客认为取得先发制人的攻击性武器会达成某种遏止的效果,那么他们是言过其实了。”
“台湾的军方发展防御军事计画是合适的,毕竟,台湾有理由尽其所能保护自己,”王维正教授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虽不反对台湾发展这样的计画,但也强调台湾政治人物公开地谈论这些战略,有“耀武扬威”之嫌,是缺乏政治智能的,“台湾不可能主动在军事上挑衅大陆,那无疑等于‘自杀’。”
经济:两岸经贸关系高度依存是把双刃剑
海峡两岸都有不少学者和民众期盼台湾和大陆在经贸往来逐渐频繁的趋势下,可以缓和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然而2004年的总统大选结果似乎说明了两岸经贸往来不足以成为解决两岸问题的“万灵丹”,号称在大陆的近百万台商对缓和两岸紧张气氛到底有没有帮助?专家们有不同的见解。
“两岸经济互赖所产生的影响力对双方都可能起到作用,我不认为大陆会真的笨到压挤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经营空间,台湾虽然经济体比大陆小很多,受伤会比较重,但那毕竟对大陆自身也是有害的,”容安澜道。
葛来仪也对台湾当局提出建言:“台湾应该利用两岸紧密的经贸往来,为自己制造机会,”她接着分析道,“台湾不应该过于害怕大陆会因此抓住台湾的小辫子,而自排除于东亚经济整合过程之外,这样做只能让台湾更加边缘化。全球都因大陆的经济腾飞而获利,台湾为何不能?”
王维正教授的解释或许回答了葛来仪的质疑:“两岸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虽然经济依存度持续升高,但除非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能够正常化,也就是两岸能建立某种军事互信,甚至于签订停火协议等等,两岸的经济才有可能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