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翁恋风波回放[分享]

闲得慌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02-10-02
消息
9,389
荣誉分数
257
声望点数
193
【翁杨恋风波回放之一】

再看杨振宁

唐夫

以年青英俊的克林顿被拉链公司和雪茄老板警告的例子来看,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杰,又一次受害于香港的弃妇,但我们不能坐视这样的滑稽讽刺,让行将就木的耄耋先生,一脸皱纹,满身麻皮,筋络暴露,黑癍密布,前列腺肥大,肾功能衰竭,来经受最后的考验,这也是我们全体同胞应该关注的头等大事。

有人考虑王光美是门当户对的旗手,其实,柴玲更是最佳人选,一个是人性更变,一个是道德易位,使千千万万的耄耋纷纷效仿此技,弄出更多的今古奇观,使我中华民族貌似雄赳赳的软弱倒立当代,说不尽的后浪推前浪,这到是最好的减低人口办法。

现在流行整容,只要有的钱,弄张人皮披上,换几个死人的器官不难,让杨振宁定居中国,带动雄风,气喘喘的拉着佳人,笑盈盈的为人师表,为我党培养出千千万万蠢不可赖的笨才,为中国永远让贤于世,作出最好的表率,这样的千秋功德,岂是长江浪涛可比。这样移风易俗的破四旧,才是今天每个华人值得推荐和学习的榜样。

道德这东西是没有法庭可判的,中国更是无法无天的社会,人口多得可以让沽名钓誉者为所欲为。这么看,倒会让那些制造金枪不倒的壮阳药行乐呵呵的看好前景,未必不是在四化的进步中获得极大的社会效益。

我说呀,祝其早得贵子,还不如让他们随便办饲养场的好。钱使鬼推磨的克隆时代,什么人间奇迹没有?!
 
【杨翁恋风波回放之二】

杨振宁!你连累死我们这帮老头子啦!

我们是一帮由七十岁左右组成的老头子们,我们中间有的老伴巳去见了马克思,有的仍双栖双飞,有的与儿女同住,有的过独居生活……平常没事我们这帮老头常聚在一起,打牌下棋,唱唱戏,公园里跳跳舞,到钟点还帮儿女接送孙子孙女和他们邻居的孩子上学放学,日子过得倒是乐也融融,无甚忧虑!

不料一夜间好日子到了头,一桩82岁老汉迎聚28少妇的新闻弄得满城风雨,我们的处境一下子险恶起来。由于敌情出现,阶级斗争的弦被绷紧,我们这些本巳被视作对异性失去威胁,属于安全无虞的老头子一下子又成了需监管、怀疑的对象。为了洗脱我们的嫌疑,尽管我们举出翁父的言论,证明他女儿完全是因为杨振宁曾为中国做出重大贡献,令世人所争相仰慕。现在夫人又先他而去,确需要有人在生活上照顾他。而婚后的主要工作是为他整理资料并不涉其它云云。但是拥有丰富斗敌经验的老太婆率先揭穿了这种谎言,老太婆说去照顾他和整理资料是用不着结婚这种形式的,要结婚就是因为有些事是要结了婚才能做的!也说明杨老头子具备结婚后做那些事的能力,起码可以动手动脚吧!一番话窒得我们哑口无言。

为防患于未然,于是有老伴的宣布纪律,以后一般不得单独外出,尤其年青人多的地方不准去,跳舞绝对禁止。夜里真有那想法,老太婆我还能应付二三把!

做儿女的宣布纪律,妈虽然不在了,但生活上我们可以照顾你,资料可以帮你整理(如果你也有的话)。另外再孝敬个成人玩具给您老消遣,实在要找老婆年纪不得小过60岁,否则不是媳妇不放心、就是女儿不放心。没准引狼入室,后妈成了情敌!

邻居也来凑热闹,说:“大爷,咱家孙女以后不用您接送了,怕累着您”!“不怕,大爷我身子骨结实着呢”。“唉!怕的就是您这身体好!这几年接来送去难免弄出点感情,十年后您老八十,还生龙活虎的,我孙女正好十七八。万一她死活要嫁给您,我就成您妈了!”
 
【杨翁恋风波回放之三】

杨振宁的“黄昏恋”为何让我如此震撼

宁波晚报 曹林

  现年82岁的第一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今年11月与芳龄28岁的广东某大学翻译系硕士生翁帆在北京订婚,预计明年1月结婚。两人相识于一次国际物理学家会议。杨振宁形容翁帆为“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给我的老灵魂,一个重回青春的欢喜。”媒体称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公开后,势必在国际学术圈引发震撼(前日、昨日《宁波晚报》)。

  印象中的名人“老少恋”有两段: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81岁时和他的21岁的学生结婚,大文豪梁实秋与比他小30岁的歌星韩菁清的忘年之恋。而对杨翁的忘年之恋,我不知道国际学术圈将为何震撼,我只知道我震撼的理由。

  首先,震撼于大师身上散发着的人性化光辉和超越世俗的勇气。杨振宁以超越世俗的勇气告诉我们,这样做绝非“道德上有问题”,恰恰是人格完全的一种表现:爱可以超越年龄,科学的理性与科学家的感性是并行不悖的,科学家也有常人的爱―――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充满感性的杨振宁比纯粹学术意义的杨振宁更让人尊敬,因为我们从感性的他身上触摸到了人性的温度。

  我们这个时代并不缺少忘年之恋,可那些泛滥的忘年之恋是由什么连结起来的呢?其中充满了金钱的狂妄和恶俗的横行。翻翻报纸的社会新闻版,昨天是事业有成的千万富翁铺张征婚,明确要求年少漂亮的“处女”;今天是某总嫌弃妻子不生育,公开征“二奶”;明天又是哪个老板踢开“黄脸婆”迎娶“小蜜”。民间流行着各种版本的“少女傍年老大款”,各种版本的“一到周末高校门口就停着许多豪华轿车”。

  杨翁的忘年之恋让我们在污浊之气中嗅到一丝清新:这份爱是人格魅力的引力,洋溢着知性之美。

  另外,我还震撼于这份爱“柏拉图之恋”的纯净和高贵。看看影视中上演着的,看看街头巷尾流行着的,那些赤裸裸的肉欲之爱,那些见面没几天就上床的爱―――灵与肉的分离让爱变得非常庸俗。而杨翁的忘年之恋唤醒了我们对精神之恋美感的记忆。
 
我来帮你转个更闲得慌的帖子

处男与非处男的区别

有医学书证明,在男孩子的手臂关节内侧,往手掌方向大约一寸左右的地方,有一道类似于刀痕或手指甲划痕的狙,一般都很明显,这就是所谓的处男狙了。如果有过性生活,这条狙就会消失,如同处女的守宫砂一样,很科学,识别方法也很简单,广大妇女同志只要把男孩子的手臂?起来一看,就什麽也清楚了。
 
【杨翁恋风波回放之四】

翁帆,你连累死我们这些姑娘了!

奇谈怪论


我是一个20岁出头的姑娘,生活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里。爷爷(奶奶巳去世)、爸爸、妈妈和我。从我小的时候起,由于爸妈的工作忙,几乎是爷爷奶奶把我照顾大的,所以和他们的感情很深。

一年前,奶奶去世了,我非常伤心。爷爷就更不用说了,失去了数十年相濡以沫的老伴令他受到很大的打击,我们都知道,奶奶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无人能替代的。为了多安慰他,已经参加了工作的我尽量在晚上不安排活动,争取在晚饭后多陪爷爷出去散步,代替了这个原本属于奶奶的职责,令他减轻点丧偶的哀伤。

不料,当报纸报道了28岁的翁帆爱上82岁的杨振宁老爷爷的消息,并在一夜间传遍大江南北,弄得家喻户晓后,我们刚刚平复的宁静被打破了!
在灯火阑珊的夜色中,当我挽着爷爷的胳膊又一次走在马路上漫步时,周围行人投来那种怪异的眼光令我们不知所措,那眼光中有怜悯、有鄙夷、有冷笑、有不屑……爷俩正茫然间,身后传来窃窃的议论声:“你们看看这老不要脸的”!“那也是个小骚货”!“原来现今还真流行老少恋哪?这世道真变了”!“杨振宁老先生是名人教授,他做的事不会有错”!“对!那肯定是党的政策允许的”!“人家婚姻恋爱自由,咱管不着。不过这两人睡一张床上算怎么回事啊?总觉得恶心”!“两人爱干嘛干嘛,但这事儿就不应该上报公开,这不教坏年青人吗?我呸!”“要亲热回家亲热,满大街溜达现眼个啥?”……

我和爷爷慌不择路地逃回家去,一路上头也不敢抬,真觉得自己是做了亏心事似的。爷爷忍不叹息道:这杨老先生是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住久了,人情也淡薄了。那有老伴刚死就急着找女人结婚的,还是个小姑娘……我说:那翁帆更不象话!因十年前工作上接待了几天,就爱上这个82岁的老头?谁信?把中国女孩的形象都毁了!

甫入家门,就看见爸爸带着讪讪的笑容迎上来说:“爸爸,我看以后我陪您去散步好吗?孙女大了,还是让她多和年青人在一起玩玩吧,单位的人都在议论现在年青人的心态健康问题呢,我觉得有道理。”爷爷没搭理,沉重地叹息了一声径自回房去了,一晚上再没出来。

翁帆,你连累死我们这些姑娘了!
 
【杨翁恋风波回放之五】

杨振宁是一个油尽灯枯的危害国家稳定的老汉奸

原作者:奇谈怪论
首发热血汉奸论坛


杨振宁已经背叛祖国加入美藉多年,受美帝国主义思想影响极深、战犯国民党上将的女婿、西方用来歧视、羞辱中国人的诺贝尔奖(凡中国藉的一律不颁)获得者、中华民族大浩劫―文化大革命的忠实拥护者、精神鸦片―西方宗教的虔诚信仰者杨振宁老汉,是心怀叵测地潜回中国大陆,从事分裂祖国、破坏对马列主义信仰的彻头彻尾的大汉奸!

杨振宁在40年代受祖国西南联大的教育,为他打下了良好的科学文化基础。但他不思报效祖国,反倒在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人民进行要求民主自由、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的斗争,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重要关头,逃离革命跑到美国―帝国主义的大本营。学业结束后,在自己年富力强的年代里,他兢兢业业、忠心耿耿地为提高美帝国主义的科学水平贡献力量,获得由美帝国主义一手控制?专门用来表彰西方奴才????的?中国政府鄙夷不屑的所谓什么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即是一例)。以此来聒不知耻地向生养他、培育他的祖国人民示威,显示出不做中国人才能拥有的光荣。

为美帝奉献了罪恶的一生后,杨振宁到了风烛残年之际,本应享受美帝国主义政权的社保、医疗等福利,但他为了尽量替巳赤字高垒,又被伊拉克战争拖入财困,快要喘不过气来的布什政权省下金钱,竟然厚颜无耻地回到曾被他背叛的祖国来养老,来消耗当今世上唯一可以与美帝抗衡的社会主义中国的资源。其用心十分恶毒!

更令人发指的是,在胡温新政,强调以人为本,社会气氛日趋和谐、风气逐渐好转的时候,年届82岁,丧妻尚不足一年的他,竟石破天惊地宣布要和28岁的翁帆女士结婚。还装神弄鬼地说这是上帝恩赐给他最后的礼物,似乎上帝真是那样的灵验,可以求妻得妻!

但这事究竟是伤风败俗还是尊重人权自由?事件引起激烈争论,严重造成了社会的分化和对立,令年青人和年青人、年青人和老年人、老年人和老年人、男人和女人等等之间都出现极大分歧,破坏了安定团结。尤为人忧虑的是,许多爱国爱党青年原本是理解中国人的素质还差,不宜搞什么民主、人权,但见到他们心目中的偶象杨老汉奸娶小妻一事受到崇尚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人们批判,一气之下都举起民主、人权的大旗来捍卫杨老汉奸的爱情,令赞同立即实施民主制度,反对一党专制的人激增,眼看一场政治风波又将重演。

更没想到的是,中国现有过亿光棍,因各种原因娶不上老婆。其中不乏共产党员、工人阶级、贫下中农,这些人原本都是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但现在看到国宝、大科学家杨振宁因多年来保持对上帝的信仰和虔诚,上帝果然于他82岁高龄时,召回巳陪伴了他数十年,但人老珠黄的杜女士上天,再恩赐给他一个所有老男人都期待的最后礼物―“没心机但活泼、漂亮的年青女人”这个铁的事实,都觉得自己受了马列主义的欺骗,于是纷纷倒戈相向,转而信仰上帝。连有了老婆但已厌倦了的男人也去信仰上帝,求上帝眷顾他最后的愿望。令党面临了从未有过的信仰危机。

够了!够了!这个油尽灯枯的老汉奸的罪行已是罄竹难书,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行跑掉。让我们举起马列主义的大扫帚把杨振宁这种老色狼汉奸、政治垃圾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杨翁恋风波回放之六】

老树着花无丑枝

作者:沈塘

某年高德耆,换个词叫“德高望重”,82岁之某大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日前忽传新婚之禧,与一年方28的女研究生喜结“百年之好”。想起一句古诗―― “老树着花无丑枝”,大科学家可谓“老树”,女研究生则可谓“着”在“老树”上的花。从来都以为“老树着花”是“老树发新芽”的意思,但以今例古,才知大谬不然。可以想象,“老树着花”之后“花枝招展”,将是怎样一种摇曳之状。

有关报道说,上述事件“势必在国际学术圈引发震撼”,而这位老科学家则在“心理上已经有了准备”。将引发什么“震撼”呢?推想而言,无非是年龄相差54岁,一个垂垂老矣,而另一个灼灼其华,不免让人对老科学家的私德(比如是否爱护花草)产生怀疑。但结婚是你情我愿的事,干卿底事呢?再说了,老科学家自言“人老心不老”,“青春并不只和年纪有关,也和精神有关。虽然岁数上已经年老,但精神上还是保持年轻。”像你我二三十岁人,看上去朝气蓬勃,但比起老科学家的 “精神”来,可能就是“暮气沉沉”了。

其实,正如老科学家自言,该女研究生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既然是“上帝恩赐”,当然是“却之不恭”,“恭敬不如从命”,老科学家纵有惜花之心,但又如“上帝恩赐”何?这就如赵匡胤黄袍加身一样无奈!

尽管老科学家“心理上已经有了准备”,还是不乏“支持”“鼓励”之声,一位物理学家就写信给他,举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八十一岁时和他的二十一岁学生结婚为例,作为“祝福”。正所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又不是你自己”,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卡萨尔斯何许人也?我真还一无所知。不过说起“前有古人”,我倒想起另一位“古人”――明末清初――应该说是明朝清朝之大学问家钱谦益,还有那位绝代佳人柳如是,而柳如是在嫁给钱之前,二人也正是以师弟相称的。清人王应奎《柳南随笔》有一则趣闻:“某宗伯既娶柳夫人,特筑一精舍居之,而额之日 ‘我闻室’,以柳字如是,取《金刚经》‘如是我闻’之义也。一日,坐室中,(钱谦益)目注如是,如是问曰:‘公胡我爱?’曰:‘爱汝之黑者发,而白者面耳。然则汝胡我爱?’柳曰:‘即爱公之白者发,而黑者面也。’侍婢皆为匿笑。”我想,侍婢的“匿笑”,当是由于“精神”上的低层次使然,正如我等普通人要对老科学家娶少研究生说三道四一样。


钱谦益是大诗人,老科学家也是。诗人嘛,就总有一颗年轻的心,正如老科学家题赠女弟子的诗句:“是的,永远的青春。”可谓一脉相承。

不知怎么的,想起了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在《谁之罪》一诗中,对被自己“粗鲁地推开了”的、“年轻、可爱的”她,说道:“你,正青春;我,已老年。”
 
【杨翁恋风波回放之七】

义和团的愚昧无知的行动和骄傲的中国人的愤怒的感情促成了八国联军进占北京

杨振宁在颁发诺贝尔奖贺宴上的讲话(1957)

首先,请允许我感谢诺贝尔基金会和瑞典科学院,由于他们的亲
切款待,杨夫人和我过得极其愉快。我还特别要感谢卡琼(Karlgren)
教授,听了他用中文说的引述和一段话,我感到心中格外温暖。
颁发诺贝尔奖金的制度开始于1901年,在这同一年里,另一个具
有历史重要性的大事件发生了。凑巧,这个事件对于我个人的生活历
程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对于我现在出席1957年度的诺贝尔贺宴是有关
联的。借着您的允许,我想花几分钟就这件事说几句。

在上一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和经济体系扩张影响的冲击给中国
人带来了剧烈的矛盾和冲突。人们激烈辩论的问题是:中国应当在多
大程度上引进西方文化。然而,在答案得出之前,理智被感情所压倒,
在1890年代兴起了在中国称之为义和团的民团,在英语里称作
Boxers,他们声称能赤身抵挡现代武器的攻击。

他们对于在中国的西方人所采取的愚昧无知的行动促成了1900
年许多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军队进占北京,这个事件被称之为义和团
战争。其特点是双方的野蛮的屠杀和可耻的掠夺。归根结柢,这个事
件起因于骄傲的中国人的愤怒的感情:他们遭受着外来的日益加重的
压榨和内部的腐化与堕落。同时,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可被看作是加速
地解决了中国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引进西方文化的这场大辩论。

这个战争在1901年结束,当时签订了一个条约,条约中的一项规
定,中国要赔偿列强总数为五亿盎司的白银,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
数目。大约10年后,以一个典型的美国姿态,美国决定把赔款总数中
其分享的部分归还中国。这笔钱用来建立了一项基金,创建一座大学,
即清华大学;另外还设立了留美研究生奖金。我是这两个项目的直接
受益者。我成长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学院气氛浓郁的大学校园里,我
的父亲是这所学校的一位教授,我享受着宁静的童年。这一切,与我
同时代的大多数中国青少年不幸是享受不到的。后来,就在清华大学
里,我接受了出色的头二年的研究生教育。而后,又得到留美研究生
奖金的资助到美国继续我的学业。

今天,我站在这儿向你们叙述这一切时,我以沉重的心情体会到
这一事实:从不只一层意义上说,我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共同的产
物,二者既有冲突,也有协调。我想说,我既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
感到骄傲,也为我献身于现代科学而感到满意,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
起源于西方的一部分――对于它,我将继续奉献我的努力。

原载杨振宁《选集与后记》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