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龙
〖文章来源 http://www.cqzg.cn 版权所有 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 CAWOQw〗
今天讲的题目是“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大家知道,道家的大宗师老子与孔子一样,被后世尊为“圣人”,供奉在庙观里享受香火。道家与儒家、佛家一起,并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家“综罗百代,博大精微”,其流被所及,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至深至巨。现代人对道家的智慧也仰慕不已。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道德经》(即《老子》),在近代以来信奉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欧美国家,已出版了一百多种译本。现代人对道家思想的应用颇多发挥,已有如“道家与现代物理学”、“道家与环境保护”、“道家与生物全息论”、“道家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阐述,甚至有人用之于股市操作也屡获成功。今天我也凑凑热闹,以老子的思想为主干,结合我个人的学习经历,讲一讲道家智慧对英语学习的指引,请大家洗耳恭听。
主要讲“无为”和“专一”两个方面。“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贯穿着《道德经》全书。“无为”,是不是什么事也不干呢?当然不是,否则人活着做什么。其实,老子在书中处处教人做事。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艺术家,各个时代、各行各业的人都向老子学到了做事的本领。老子的“无为”其实是大有作为、大有成功,他这个“无为”的“为”是谁也比不上的大为。比如《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似乎无所作为,却生养了万物;地球上欣欣向荣的生命现象,似乎并没有任何力量专门为它们运筹、布置,可是它们亘古以来就生生不息地存在着。再比如我们的身体,结构何其复杂、精密,我们主观上并没有去操什么心,其生理机能却能有条不紊地工作,使我们保持健康。这些都是“无为”。只有这种“无为”才能无所不为。《道德经》一书将“无为”的命旨阐述得相当透彻。如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以上引文的涵义,大家一时不太明白可以找注解来看。从这些引文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是顺应天理而为,不刻意而为,随其自然而为,不当为不必为时不妄为,这样往往能达到最佳效果。道家的另外一种重要著作《阴符经》开篇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也是此意。
“无为”用之于生活例子很多。比如有失眠经历的人知道,我们很着急,想尽了办法,数数,深呼吸,听音乐,结果却是越想睡着越睡不着。最终能入睡,多半是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我要睡着”的意念的时候。练习静坐的人都有体验,一坐下来往往脑子里开运动会,妄念纷飞,越想静越静不下来。放松了,把“我要入静”的念头抛开,什么也不去管它,也许就渐渐进入状态了。
再比如医生告诫我们,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养病的时候应平心静气,顺其自然,把想尽快痊愈的心思放下来,不着急倒有可能好了。越着急往往越好不了病。
东非的肯尼亚出了不少优秀的长跑选手,开奥运会拿了金牌。肯尼亚,去过的一位朋友说“穷得一塌胡涂”,照理说先进的体育学校他们办不起。那他们的运动员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据说是在打猎时练出来的。野羊什么的跑得多快,腿脚功夫不好就撵不上,打不着猎物就没有饭吃。这些“乡下人”打猎是为了糊口,并没有想着练长跑参加奥运,却无意间成为田径高手。
再讲个笑话,前不久有个小姑娘到外地探望她姐姐,在小铺里买东西,店主零钱不够,顺手找她一张彩票。结果拿去兑奖,一下子中了500万。这位小姐的运气人人羡慕,但她绝不是指望兑大奖才让人家把彩票找给她的。这些都是“无为”的道理。无为,其为者大也矣!
大家都想学好英语,为什么中学学六年,大学学两年乃至四年,许多人怎么也学不好呢?症结之一在于他们太“有为”,急功近利,希求“速成”,没有以从容的心态和理智的头脑来学习。这样学习是短视的,违背了学习的基本规律,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全面的提高,同时这样学习也缺乏乐趣。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的时候报考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专业分数相当可观,但没有被录取,原因是英语差两分。工作以后他问我,我要接着再考一次,英语怎么才能搞好?他的情况我比较了解,大学几年英语学习多半功夫花在做题、应付考试上,记单词靠背生词表,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有限,语感相当贫弱;考试客观题本就做不好,写作和翻译又都是玩不得巧要见真功夫的,难怪他一败涂地。我告诉他,把考研的心思先收一收,少做题,照我说的方法好好学上一年,尔后再考,应当没有大问题。他说不行,这一次一定要考,还剩下三个月复习时间,那我还是多做点题吧。果然“这一次”他又败一阵,还是缺在英语上。再下一年,旧习不改,模拟题做了几本书,还是没能考上。我见到不少象我这位朋友一样的英语学习者,为了考试而学习,想速成,搞得自己心力交瘁而没有多大成效。老师呢,也很苦!我认识一位很敬业的老师,曾把四级大纲里没有出现的词一个个地从精读教材的单词表里圈掉,仿佛记了“超纲词”要遭雷劈似的。照这样的搞法,当然也有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暂时的成功,但我以为,他们如能摈弃急功近利的思维定势,摈弃短期行为,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习,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听、说、读、写、译的水平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工作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四六级证书为小。将来工作了陪老板出国谈判,他会不会光找几张卷子教你做。《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理在此。
大学生们误得很苦!我在大学教书,给大一的学生上第一次课,就有不少人问我:老师,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考四级?怎样才能最快地通过四级?我告诉他们,学英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考试,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习,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我上大学念的是英语专业,那时候某些成绩好的同学并没有为考试争高分、为奖学金而学习的念头,但什么考试都不怵头。有人与我谈到英语学习,在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是《苔丝》等经典影片的对白,是漂亮的外教小姐与我们交谈时的愉快场景。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会联想到几本倍感乏味的教科书,一张张模拟试卷,一道道ABCD的选择题。他们考试或许稍可对付,碰到实际应用则往往是“黔驴技穷”,一筹莫展。问题非常严重!好多学生是稀里胡涂的,好象很“实际”,考什么学什么,什么有用学什么,其实什么叫有用呢?他有用未必你有用;干这行工作有用干那行工作未必有用;现在没有用的说不定将来有大用。大家看得到,大学里的所谓热门专业,这些年风水轮流转,有的专业新生入学时被视作热门,毕业时学生已分不出去了。往前推八九年,考研究生的被认为是傻子,现在呢,没有高学历人家愣不认你。当然这种趋势将来可能又有新的转变。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新潮学什么,什么时髦追什么,这样的人反倒可能被潮流、被时尚所抛弃。他们活得没有自我。在“实际”面前,心理素质、艺术修养、纯净的友谊等等,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但这些正是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快乐源于斯,幸福赖于斯。英语学习道理是一样的。“有用”与“无用”的界限不可能分得那么清。《道德经》第二章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事万物相互为用,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没有绝对的分界。大家眼光要放远大些。
考试本身用意良美。但而今与考试“挂钩”的东西太多,为了考试学生们争得头破血流,到头来学生自己吃亏,英语教学也被搞得一片混乱。《道德经》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现在许多人惯于追求表面的事绩和眼前利益,以耍小聪明为乐事。真功夫、真本领这样子学到手了,我输你一块钱。
大家都想又快又好地掌握英语。有的外语班招生广告说一个半月达到熟练,几周就能掌握,按这个速度,大学四年学二三十门外语没有问题,毕业都给派到联合国去上班,各国的同声传译一锅端。办班的哥们儿不过哄哄外行,迎合人们急利的心理,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说不定什么速成班就是某人我主讲。我的水平,“水”得很,英语自己都还不能说已经掌握,几周时间让学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梦。学员结业,课时费拿到,我就“撒油拉拉”了,再叫“上当”那是你活该。学习能不能速成呢?不能。学习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有的人两个月可以背上万个单词,但他绝不可能训练出良好的语感,讲、写地道流畅的英语,而且多半的单词背了不久又会忘掉。《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这里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以上兼采南怀瑾先生说。)急近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我们国家的大学生,学了八年英语一大半人过不了四级,倘若学得对路子,哪至于到这般田地?
急功近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英语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就业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老师的个人魅力和课堂组织很重要,调整功利心态是另一方面,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也有文章可做。著名学者L.G.Alexander曾经说过,英语教材所选课文应当是short, amusing and entertaining。 他的名著《新概念英语》,完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尤其第三册,60篇课文多是精悍的幽默故事,文笔诙谐,用词精当,真可谓是字字珠玑,美不胜收。早期发行的一套英式口音的录音带,念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很有味道。比较起来,我们现行教材课文一般篇幅比较长,趣味性较差,学生不容易产生兴趣。某些教材不少课文写得相当粗糙,文采、立意一无可取。有的文章生词一口气印几页,还没开始就把学生给吓住了。有几种教材课文的文体、题材涵盖领域太广,包括科技、文化、教育、文学、社会等方方面面,难以引起所有学生全面的兴趣。我个人认为,对于初等、中等程度的学习者来说,奠基阶段不必让他们把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各类别的专业词汇都见识一通。英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现象也就那么多,不同选材标准的课本都能将它们大半涵盖进去。所以各国使用的教材千差万别,可是都能考托福、GRE;国内各高校英语专业的教材各有侧重,照样有统一的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一上来就让学生学他们未必感兴趣的文章,积极性便难以调动。基本词汇掌握了,语感出来了,兴趣也有了,剩下的,比如文科学生要读懂科普文章,多认些单词,多找点材料“泛读”就够了。另外还有一类学生,为将来工作及早打算,一开始就捧着什么饭店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麻将英语不放手,没有必要,英语其实只有一个,将来多记点词汇就能应付种种专门用途的英语。
有的朋友问我,学到一定程度,不上英语课了,该用什么教材提高水平?未必用教材,找几篇好文章就可以,首先一点文章的内容你应该有兴趣。比如我喜欢地理,当初曾从美国“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上复印一两篇长文,逢生词必查、必记,后来差不多全文都背得下来。如果是我不感兴趣的如法学、经济方面的文章,学着就不会这么大的劲头了。读这样的文章有乐趣,能找着“感觉”。首先收获的是阅读的愉悦、对信息的摄取,至于记单词什么的,则是在不经意间“妙手偶得之”。
语言是活生生的,切不要学死。除了用书面教材,可以多借助声像资料。后者更活泼,更贴近生活。我们看相声,马季赵炎、冯巩牛群,笑得前俯后仰,无形地台词就记住了。光看文字脚本印象没那么深。看京剧演出,听戏带子,受到大师们唱腔艺术的感染,戏文自然记得住。这时艺术享受是第一位的,记住台词、戏文是无意间的收获。我本人喜欢看卡通片,把《白雪公主》《绿野仙踪》看30遍,台词都能背诵,无形之中收获多多。其实并没有刻意去学,是一种轻松简淡的“无为”的心态。
再如,结识外国友人,交友、交流是第一位的,英语水平同时得到提高。
上边提到了记单词的问题。我不常“背”单词,好多词是听着磁带、收音机记下来的。较之书面文字,听力材料更有特点,更“好玩”,易于记忆。而且英语是表音体系的语言,知道发音一般可以把单词写下来,不会拼错、拼漏。有人会说英语单词有大约一半发音不规则,其实不规则中含有规则。如果“感觉”出来了自然会写。记单词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要在语境中记。我上中学时下过点功夫,过去一二十年,初中高中好多课文还能背上几段,不少单词出现在哪一课依然记忆犹新;某个单词的意思可能一时不大想得起来,但是它出现的那一课的大意记得,再加以联想,印象就出来了。大约是1989年左右,《读者文摘》杂志,现在叫《读者》,登过一篇讲记忆方法的文章,里边说如果要记一大串互不相干的词语,可以编个情节把它们串起来。我们的课文是有情节、有内容的,生词都串进去了,可是我发现不少同学更乐于直接按单词表去背,支离破碎,很容易忘掉,记住了也未必会用。
〖文章来源 http://www.cqzg.cn 版权所有 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 CAWOQw〗
今天讲的题目是“道家智慧与英语学习”。大家知道,道家的大宗师老子与孔子一样,被后世尊为“圣人”,供奉在庙观里享受香火。道家与儒家、佛家一起,并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家“综罗百代,博大精微”,其流被所及,对我国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影响至深至巨。现代人对道家的智慧也仰慕不已。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道德经》(即《老子》),在近代以来信奉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欧美国家,已出版了一百多种译本。现代人对道家思想的应用颇多发挥,已有如“道家与现代物理学”、“道家与环境保护”、“道家与生物全息论”、“道家与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阐述,甚至有人用之于股市操作也屡获成功。今天我也凑凑热闹,以老子的思想为主干,结合我个人的学习经历,讲一讲道家智慧对英语学习的指引,请大家洗耳恭听。
主要讲“无为”和“专一”两个方面。“无为”是道家的核心思想,贯穿着《道德经》全书。“无为”,是不是什么事也不干呢?当然不是,否则人活着做什么。其实,老子在书中处处教人做事。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艺术家,各个时代、各行各业的人都向老子学到了做事的本领。老子的“无为”其实是大有作为、大有成功,他这个“无为”的“为”是谁也比不上的大为。比如《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似乎无所作为,却生养了万物;地球上欣欣向荣的生命现象,似乎并没有任何力量专门为它们运筹、布置,可是它们亘古以来就生生不息地存在着。再比如我们的身体,结构何其复杂、精密,我们主观上并没有去操什么心,其生理机能却能有条不紊地工作,使我们保持健康。这些都是“无为”。只有这种“无为”才能无所不为。《道德经》一书将“无为”的命旨阐述得相当透彻。如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第六十六章:“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以上引文的涵义,大家一时不太明白可以找注解来看。从这些引文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是顺应天理而为,不刻意而为,随其自然而为,不当为不必为时不妄为,这样往往能达到最佳效果。道家的另外一种重要著作《阴符经》开篇的“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也是此意。
“无为”用之于生活例子很多。比如有失眠经历的人知道,我们很着急,想尽了办法,数数,深呼吸,听音乐,结果却是越想睡着越睡不着。最终能入睡,多半是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我要睡着”的意念的时候。练习静坐的人都有体验,一坐下来往往脑子里开运动会,妄念纷飞,越想静越静不下来。放松了,把“我要入静”的念头抛开,什么也不去管它,也许就渐渐进入状态了。
再比如医生告诫我们,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养病的时候应平心静气,顺其自然,把想尽快痊愈的心思放下来,不着急倒有可能好了。越着急往往越好不了病。
东非的肯尼亚出了不少优秀的长跑选手,开奥运会拿了金牌。肯尼亚,去过的一位朋友说“穷得一塌胡涂”,照理说先进的体育学校他们办不起。那他们的运动员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据说是在打猎时练出来的。野羊什么的跑得多快,腿脚功夫不好就撵不上,打不着猎物就没有饭吃。这些“乡下人”打猎是为了糊口,并没有想着练长跑参加奥运,却无意间成为田径高手。
再讲个笑话,前不久有个小姑娘到外地探望她姐姐,在小铺里买东西,店主零钱不够,顺手找她一张彩票。结果拿去兑奖,一下子中了500万。这位小姐的运气人人羡慕,但她绝不是指望兑大奖才让人家把彩票找给她的。这些都是“无为”的道理。无为,其为者大也矣!
大家都想学好英语,为什么中学学六年,大学学两年乃至四年,许多人怎么也学不好呢?症结之一在于他们太“有为”,急功近利,希求“速成”,没有以从容的心态和理智的头脑来学习。这样学习是短视的,违背了学习的基本规律,不可能有根本性的、全面的提高,同时这样学习也缺乏乐趣。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的时候报考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专业分数相当可观,但没有被录取,原因是英语差两分。工作以后他问我,我要接着再考一次,英语怎么才能搞好?他的情况我比较了解,大学几年英语学习多半功夫花在做题、应付考试上,记单词靠背生词表,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有限,语感相当贫弱;考试客观题本就做不好,写作和翻译又都是玩不得巧要见真功夫的,难怪他一败涂地。我告诉他,把考研的心思先收一收,少做题,照我说的方法好好学上一年,尔后再考,应当没有大问题。他说不行,这一次一定要考,还剩下三个月复习时间,那我还是多做点题吧。果然“这一次”他又败一阵,还是缺在英语上。再下一年,旧习不改,模拟题做了几本书,还是没能考上。我见到不少象我这位朋友一样的英语学习者,为了考试而学习,想速成,搞得自己心力交瘁而没有多大成效。老师呢,也很苦!我认识一位很敬业的老师,曾把四级大纲里没有出现的词一个个地从精读教材的单词表里圈掉,仿佛记了“超纲词”要遭雷劈似的。照这样的搞法,当然也有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暂时的成功,但我以为,他们如能摈弃急功近利的思维定势,摈弃短期行为,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习,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听、说、读、写、译的水平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工作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四六级证书为小。将来工作了陪老板出国谈判,他会不会光找几张卷子教你做。《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理在此。
大学生们误得很苦!我在大学教书,给大一的学生上第一次课,就有不少人问我:老师,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考四级?怎样才能最快地通过四级?我告诉他们,学英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考试,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习,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我上大学念的是英语专业,那时候某些成绩好的同学并没有为考试争高分、为奖学金而学习的念头,但什么考试都不怵头。有人与我谈到英语学习,在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是《苔丝》等经典影片的对白,是漂亮的外教小姐与我们交谈时的愉快场景。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会联想到几本倍感乏味的教科书,一张张模拟试卷,一道道ABCD的选择题。他们考试或许稍可对付,碰到实际应用则往往是“黔驴技穷”,一筹莫展。问题非常严重!好多学生是稀里胡涂的,好象很“实际”,考什么学什么,什么有用学什么,其实什么叫有用呢?他有用未必你有用;干这行工作有用干那行工作未必有用;现在没有用的说不定将来有大用。大家看得到,大学里的所谓热门专业,这些年风水轮流转,有的专业新生入学时被视作热门,毕业时学生已分不出去了。往前推八九年,考研究生的被认为是傻子,现在呢,没有高学历人家愣不认你。当然这种趋势将来可能又有新的转变。我们不难发现,什么新潮学什么,什么时髦追什么,这样的人反倒可能被潮流、被时尚所抛弃。他们活得没有自我。在“实际”面前,心理素质、艺术修养、纯净的友谊等等,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但这些正是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快乐源于斯,幸福赖于斯。英语学习道理是一样的。“有用”与“无用”的界限不可能分得那么清。《道德经》第二章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事万物相互为用,互为因果,互相转化,没有绝对的分界。大家眼光要放远大些。
考试本身用意良美。但而今与考试“挂钩”的东西太多,为了考试学生们争得头破血流,到头来学生自己吃亏,英语教学也被搞得一片混乱。《道德经》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现在许多人惯于追求表面的事绩和眼前利益,以耍小聪明为乐事。真功夫、真本领这样子学到手了,我输你一块钱。
大家都想又快又好地掌握英语。有的外语班招生广告说一个半月达到熟练,几周就能掌握,按这个速度,大学四年学二三十门外语没有问题,毕业都给派到联合国去上班,各国的同声传译一锅端。办班的哥们儿不过哄哄外行,迎合人们急利的心理,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说不定什么速成班就是某人我主讲。我的水平,“水”得很,英语自己都还不能说已经掌握,几周时间让学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梦。学员结业,课时费拿到,我就“撒油拉拉”了,再叫“上当”那是你活该。学习能不能速成呢?不能。学习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有的人两个月可以背上万个单词,但他绝不可能训练出良好的语感,讲、写地道流畅的英语,而且多半的单词背了不久又会忘掉。《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这里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以上兼采南怀瑾先生说。)急近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凡事依天理而行,不妄求速成,倒有可能真的速成。我们国家的大学生,学了八年英语一大半人过不了四级,倘若学得对路子,哪至于到这般田地?
急功近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英语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就业的压力才去学,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不如好之者乐之者。那么怎样做到好之乐之呢?老师的个人魅力和课堂组织很重要,调整功利心态是另一方面,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也有文章可做。著名学者L.G.Alexander曾经说过,英语教材所选课文应当是short, amusing and entertaining。 他的名著《新概念英语》,完美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尤其第三册,60篇课文多是精悍的幽默故事,文笔诙谐,用词精当,真可谓是字字珠玑,美不胜收。早期发行的一套英式口音的录音带,念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很有味道。比较起来,我们现行教材课文一般篇幅比较长,趣味性较差,学生不容易产生兴趣。某些教材不少课文写得相当粗糙,文采、立意一无可取。有的文章生词一口气印几页,还没开始就把学生给吓住了。有几种教材课文的文体、题材涵盖领域太广,包括科技、文化、教育、文学、社会等方方面面,难以引起所有学生全面的兴趣。我个人认为,对于初等、中等程度的学习者来说,奠基阶段不必让他们把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各类别的专业词汇都见识一通。英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现象也就那么多,不同选材标准的课本都能将它们大半涵盖进去。所以各国使用的教材千差万别,可是都能考托福、GRE;国内各高校英语专业的教材各有侧重,照样有统一的专业四级、八级考试。一上来就让学生学他们未必感兴趣的文章,积极性便难以调动。基本词汇掌握了,语感出来了,兴趣也有了,剩下的,比如文科学生要读懂科普文章,多认些单词,多找点材料“泛读”就够了。另外还有一类学生,为将来工作及早打算,一开始就捧着什么饭店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麻将英语不放手,没有必要,英语其实只有一个,将来多记点词汇就能应付种种专门用途的英语。
有的朋友问我,学到一定程度,不上英语课了,该用什么教材提高水平?未必用教材,找几篇好文章就可以,首先一点文章的内容你应该有兴趣。比如我喜欢地理,当初曾从美国“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上复印一两篇长文,逢生词必查、必记,后来差不多全文都背得下来。如果是我不感兴趣的如法学、经济方面的文章,学着就不会这么大的劲头了。读这样的文章有乐趣,能找着“感觉”。首先收获的是阅读的愉悦、对信息的摄取,至于记单词什么的,则是在不经意间“妙手偶得之”。
语言是活生生的,切不要学死。除了用书面教材,可以多借助声像资料。后者更活泼,更贴近生活。我们看相声,马季赵炎、冯巩牛群,笑得前俯后仰,无形地台词就记住了。光看文字脚本印象没那么深。看京剧演出,听戏带子,受到大师们唱腔艺术的感染,戏文自然记得住。这时艺术享受是第一位的,记住台词、戏文是无意间的收获。我本人喜欢看卡通片,把《白雪公主》《绿野仙踪》看30遍,台词都能背诵,无形之中收获多多。其实并没有刻意去学,是一种轻松简淡的“无为”的心态。
再如,结识外国友人,交友、交流是第一位的,英语水平同时得到提高。
上边提到了记单词的问题。我不常“背”单词,好多词是听着磁带、收音机记下来的。较之书面文字,听力材料更有特点,更“好玩”,易于记忆。而且英语是表音体系的语言,知道发音一般可以把单词写下来,不会拼错、拼漏。有人会说英语单词有大约一半发音不规则,其实不规则中含有规则。如果“感觉”出来了自然会写。记单词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要在语境中记。我上中学时下过点功夫,过去一二十年,初中高中好多课文还能背上几段,不少单词出现在哪一课依然记忆犹新;某个单词的意思可能一时不大想得起来,但是它出现的那一课的大意记得,再加以联想,印象就出来了。大约是1989年左右,《读者文摘》杂志,现在叫《读者》,登过一篇讲记忆方法的文章,里边说如果要记一大串互不相干的词语,可以编个情节把它们串起来。我们的课文是有情节、有内容的,生词都串进去了,可是我发现不少同学更乐于直接按单词表去背,支离破碎,很容易忘掉,记住了也未必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