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在9.11这场残忍的劫难面前,很多在场的人都经历了生命中难以磨灭的震惊、恐惧、无助、崩溃、绝望、渴求…… 那是一场人类灵魂赤裸裸的搏击。有一位华裔青年,在这场灾难中,人们看到了他身上那世间最美的东西。他就是,曾?。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康德
曾? 28岁 华裔美籍青年
1973年10月1日出生在中国广州,1988年15岁时随父母哥哥移居美国。
1995年从罗彻斯特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之后边工作边学习。
1998年获MBA学位,进入华尔街1号的纽约银行任职经理,负责外国公司在纽约的上市工作。
2001年9月11日世贸中心遭飞机撞击,本身是义务救护员的曾?在脱险后主动返回现场救助他人,几分钟后,世贸大厦坍塌,曾?遇难。美国FOX电视台无意中拍下了他在现场救人的场面,曾?的事情才为人们所知。
2002年9月初纽约当局经过DNA核实,在灾场找到曾?的部分尸骨,时隔一年之久,曾?的亲友才得以9月7日在纽约华埠为他举行了葬礼。
在9.11那天……
曾?工作的纽约银行和世贸大厦仅仅隔了两个街区,那天他和上司像平时一样坐着地铁去纽约银行上班。据其同事回忆,一出地铁口,他们就看到了世贸大厦的滚滚浓烟,当时第一架飞机撞到了世贸大厦。
当地时间9时15分,曾?银行的同事看到他在救助被飞机残骸砸伤的路人。由于世贸中心现场的电话亭和曾?的手机都失灵了,9时25分,曾?离开现场,跑回银行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打了电话:“妈妈,现在周围很乱,我要去救人。”随后,曾?也给女友打了同样内容的电话。这是曾妈妈最后一次听到儿子的声音。
9时40分,纽约银行人员全部撤离,所有的人都前往安全地带,只有曾?一个人向出事现场奔去。10时27分左右,110层的世贸大楼倒塌了。从此,曾?的家人和朋友与他永远失去了联系。
曾?的母亲岑娇娴对记者讲,9月11日那天,她家的电话响了一整天。自从接了儿子那个电话后,曾妈妈一直忐忑不安的在等待消息。当地时间10时20分多,曾?的女朋友打电话过来说世贸大厦倒塌了。“当时我一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就像沉到了谷地。我预感到阿?出事。”那一天曾妈妈一直守在电话机的旁边,希望能够再次听到儿子熟悉的声音。但令她失望的是,话筒传来的都是亲朋好友询问曾?下落的声音。“下午15时30分,阿?在西雅图的同学打来电话,说在电视上看到了阿?在救人。其实就算没人看到,我也知道阿?一定在救人。”
从电视台拍下来的画面来看,当时曾?正蹲在一位亚裔妇女身边实施救护。妇女的脸上可以清晰地看见大块的血污,地面上满是掉落的瓦砾和飞机的残片。曾?穿白衬衫卡其裤,带着胶皮手套。他表情镇静,蹲在地上,面对躺在地上的伤员。伤员的另一侧是一位美国救援工作者。这段电视节目上有关他的镜头持续了10秒钟之久。不幸的是就在曾?为伤者实施急救时,世贸大楼坍塌了,数千吨的瓦砾埋葬了曾?年轻的身体。所幸的是美国FOX电视台无意中拍下了他救人的场面,从而曾?的名字才有可能被千万的美国人和华人铭记。
曾妈妈说:“我好心痛,但他这么勇敢,我好自豪。他是纽约银行唯一在逃生后又主动参加救援的人,也是唯一失踪的人。我觉得,他向美国人证明了华人的勇气。我们从来就不是自扫门前雪,他们不要小看我们。曾?没给华人丢脸。”
曾?的28年生命
1988年曾?一家移民到美国,当时曾?只有15岁。刚到美国时,曾妈妈岑娇娴和她的兄妹都住在波士顿。考虑到孩子的学习前途问题,岑娇娴决定迁居纽约。
刚迁居纽约时,曾?由于英语不好而选择就读于中英双语班。半年后,他就解决了语言问题,转入正常班学习,而且在数学等科目上出类拔萃。从苏城柏高中毕业时,他在全校400多名应届毕业生中名列第二,并获得纽约“双语教学奖学金”一等奖。曾?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全体毕业生做了发言。
曾?中学就在参加了业余义务救护队,对救护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曾妈妈说,由于曾?父亲是因为突发性心脏病过世的。为了以后能挽救像他父亲这样需要急救的人,曾?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急救知识,并参加急救队担当义工。“平时阿?的汽车里总是放着急救箱,公文包里就放着装有听诊器、血压器等物品的急救袋。阿?是准备随时去帮助需要急救的人的。 ”
1995年,曾?从罗彻斯特大学毕业,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当时已经有不少大公司想聘用他,而学校也非常希望能留住这位“实验室里的优等人才”,于是学校和公司之间竟然展开了一场价格竞争战。有公司开给他年薪3.9万美元---那时,这对于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本科生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而学校居然也表示:公司开多少价,他们也同样出多少价格。直到最后,曾?出于今后发展考虑,选择出来工作,双方这才偃旗息鼓。
然而,工作后的曾?从来就没有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他选择了白天上班,晚上念书,尽管这绝对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岑娇娴告诉记者,那段日子她特别心疼。
自幼孝顺的曾吉吉遂了母亲的心愿,1998年他顺利拿到MBA学位,如愿走进华尔街1号---纽约银行,主要负责帮助外国公司在纽约上市的工作,年薪7万。华尔街,无数人憧憬和梦想的地方,一个华人做到了……
曾?进入纽约银行后,曾?家在纽约买了大屋。父母出了首期,哥哥曾申已经成家,曾?就一肩挑起供楼和养家的任务。
2002年9月11日,世贸中心被飞机撞击,本身是义务救护员的曾?跑回现场奋力救人,轰然坍塌的大厦压在了这位年轻的身体上……
我们纪念你--9.11的华人英雄
2002年元旦,纽约州州长柏德基在发表州情咨文时,列举了世贸中心救难的十四位英雄的事迹,曾?是获得这一英雄称号的14人中唯一的华裔。柏德基特别提及曾?移民美国后的奋斗经历和九一一当日的英勇行为,形容他是“美国的英雄”。纽约州长柏德基在给曾?母亲的中文慰问信中说:“您的儿子是所有纽约人和所有美国人的真正英雄。请接受感恩的纽约州对您儿子英勇行为的谢意。”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也给曾?的母亲发出了慰问信。
《纽约时报》采访撰文,称曾?是一个“完全忘我的人,他的行为是真正的英雄表现”。
曾?所在的纽约银行预托证券部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该部两间会议室中的一间(另一间以纽约银行创办人的名字命名)。曾?的上司基尼说:“我们将在会议室标牌上刻上曾?的事迹╋让全球各地来这里出差的客户代表知道我们银行有位不平凡的员工。”纽约银行最近特地为纪念曾?举行了一场高尔夫球义赛╋募集了数千美元捐给曾?生前服务过的罗彻斯特市郊布赖顿救护队╋并决定今后每年都举行这一活动。
如今曾?曾经服务过的急救队将队里新买的急救车命名为“曾?”以表示对其的怀念,他们说曾?是他们的骄傲。
还有一群被曾?在“911”救难义举感动的朋友合作编辑制做成彩色小册《义勇悲歌》,以此纪念曾?。
曾?的故事在美国主流社会已被广为接受,在华人圈子里更是家喻户晓。岑娇娴说,过去十二个月为儿子的后事奔走时,还是遇上不少不合理的情况,她深深感受少数族裔在美国面对的困难。不过还好,也得到很多华人的帮助。
千人参加曾?葬礼
2002年9月7日晚9点,上千名华人华侨及纽约市民赶往纽约华埠五福殡仪馆,参加曾?的遗体告别仪式。纽约市议会在仪式上向曾?追赠颁发了“社区贡献奖”,曾?成为美国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二人。
出席追悼会的纽约州州长代表说,曾?并不在世贸中心工作,但他临危不惧、主动救人直至牺牲生命,表现了一切为了他人的崇高精神,这就是人们今天要纪念他的原因。
美国政府及纽约州的多名政要都出席了曾?的遗体告别仪式,还有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总领事张宏喜、曾?生前所在纽约银行行长、曾经就读过的罗彻斯特大学校长、曾经义务服务过的布赖顿救护队队长等人士。
曾妈妈也已经被邀请参加今年9月11日在世贸大厦废墟上举行的大型纪念活动。
曾妈妈告诉记者,自从曾?的事迹广为流传之后,她每天都接到好几个电话表示慰问或提出资助的愿望,有不少都是素不相识的华人华侨和纽约市民打来的。据遗体告别仪式的组织者之一、纽约新上海出版公司的王世道先生介绍,公司已经专门准备了1000本纪念册、150个根据曾?救人场面制作的仿象牙浮雕,还有数百张精装照片等纪念品,免费发放给各界人士悼念曾?。
寻访童年和少年的踪迹
在曾?遇难一周年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车晓蕙刘茜来到曾?的家乡广州。
穿过几条弯曲的街道,在广州老城区一条幽深的小巷里,记者找到了荔湾区逢庆首约小学--曾?的母校。
曾?1973年出生在广州,先后在逢庆首约小学和广州市第一中学就读。1988年,15岁的他随父母哥哥移民美国。
在逢庆首约小学,记者见到了当年担任曾?小学班主任的梁业华老师。这位老教师还清楚记得那个机灵懂事的孩子:“他个子不太高,瘦瘦的,眼睛很大,透着精灵劲儿。”幼年时曾?跟着妈妈住在广州郊区的农村,直到上小学才回到城里,所以晒得比一般孩子黑,老师们都亲切地叫他“小猴子”。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孩儿定八十’。曾?从小家教很好,在学校也是一个上进的孩子,他能做出舍身救人的义举不是一时冲动,因为在小时候他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梁业华老师回忆说。每天上学,曾?都要经过一个陡坡,由于旁边有一个农贸市场,很多菜农拉车路过时都很费力,曾?每次看到都要过去帮着推车。他家附近还住着一对盲人夫妇,上班要穿过一条繁忙的马路,曾?看见后总让他们扶着他肩头过马路,粱老师动情地说。
在逢庆首约小学曾?很受老师喜爱,他母亲当时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后来调到别的小学任教,办手续时母亲对校长说要把曾?带走,校长一听就急了:“你不能把‘小猴子’带走,他可是学校的宝贝。”就这样,曾?在这里一直读到小学毕业,直到1985年考取广州一中。
广州一中位于逢庆首约小学两三个街区外一条繁忙的马路旁,是广州市最早建立的公立中学,一所有70多年历史的老校、名校。在学校历史悠久、中西合璧的教学楼门柱上醒目地写着“立志、勤奋、求实、奉献”的校训。
陈锦桓是曾?上初三的老师,他告诉记者,曾?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不仅自己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还经常帮助同学学习,是老师的好帮手。曾?的舅舅早年移民美国,1988年曾?一家也办好移民手续。离开广州之前,曾?送给陈老师一个陶瓷工艺品,上面写着“永远健康”。“师生情深未减,可惜曾?已离开人间”,陈锦桓语音哽咽。
在曾?曾就读的这所学校,学生们在今年新学期刚刚开始就准备以主题班会的形式纪念这位学长,学生会还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书:向曾?校友学习。
学校校长廖晓翔说:“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一贯思想,曾?的义举震动全球华人,是一种大勇气。”廖校长对曾?不幸遇难感到惋惜,同时也为广州一中曾经拥有这样一位学生而感到骄傲。
他证明了华人的勇气
曾?,是9.11中的华人英雄。正如曾妈妈所说的,“他向美国人证明了华人的勇气”。
当人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会再次想起这位华裔青年吗?会的,因为曾?让我们看见了人性的光辉,看见了人的崇高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有两个,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康德
曾? 28岁 华裔美籍青年
1973年10月1日出生在中国广州,1988年15岁时随父母哥哥移居美国。
1995年从罗彻斯特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之后边工作边学习。
1998年获MBA学位,进入华尔街1号的纽约银行任职经理,负责外国公司在纽约的上市工作。
2001年9月11日世贸中心遭飞机撞击,本身是义务救护员的曾?在脱险后主动返回现场救助他人,几分钟后,世贸大厦坍塌,曾?遇难。美国FOX电视台无意中拍下了他在现场救人的场面,曾?的事情才为人们所知。
2002年9月初纽约当局经过DNA核实,在灾场找到曾?的部分尸骨,时隔一年之久,曾?的亲友才得以9月7日在纽约华埠为他举行了葬礼。
在9.11那天……
曾?工作的纽约银行和世贸大厦仅仅隔了两个街区,那天他和上司像平时一样坐着地铁去纽约银行上班。据其同事回忆,一出地铁口,他们就看到了世贸大厦的滚滚浓烟,当时第一架飞机撞到了世贸大厦。
当地时间9时15分,曾?银行的同事看到他在救助被飞机残骸砸伤的路人。由于世贸中心现场的电话亭和曾?的手机都失灵了,9时25分,曾?离开现场,跑回银行给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打了电话:“妈妈,现在周围很乱,我要去救人。”随后,曾?也给女友打了同样内容的电话。这是曾妈妈最后一次听到儿子的声音。
9时40分,纽约银行人员全部撤离,所有的人都前往安全地带,只有曾?一个人向出事现场奔去。10时27分左右,110层的世贸大楼倒塌了。从此,曾?的家人和朋友与他永远失去了联系。
曾?的母亲岑娇娴对记者讲,9月11日那天,她家的电话响了一整天。自从接了儿子那个电话后,曾妈妈一直忐忑不安的在等待消息。当地时间10时20分多,曾?的女朋友打电话过来说世贸大厦倒塌了。“当时我一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就像沉到了谷地。我预感到阿?出事。”那一天曾妈妈一直守在电话机的旁边,希望能够再次听到儿子熟悉的声音。但令她失望的是,话筒传来的都是亲朋好友询问曾?下落的声音。“下午15时30分,阿?在西雅图的同学打来电话,说在电视上看到了阿?在救人。其实就算没人看到,我也知道阿?一定在救人。”
从电视台拍下来的画面来看,当时曾?正蹲在一位亚裔妇女身边实施救护。妇女的脸上可以清晰地看见大块的血污,地面上满是掉落的瓦砾和飞机的残片。曾?穿白衬衫卡其裤,带着胶皮手套。他表情镇静,蹲在地上,面对躺在地上的伤员。伤员的另一侧是一位美国救援工作者。这段电视节目上有关他的镜头持续了10秒钟之久。不幸的是就在曾?为伤者实施急救时,世贸大楼坍塌了,数千吨的瓦砾埋葬了曾?年轻的身体。所幸的是美国FOX电视台无意中拍下了他救人的场面,从而曾?的名字才有可能被千万的美国人和华人铭记。
曾妈妈说:“我好心痛,但他这么勇敢,我好自豪。他是纽约银行唯一在逃生后又主动参加救援的人,也是唯一失踪的人。我觉得,他向美国人证明了华人的勇气。我们从来就不是自扫门前雪,他们不要小看我们。曾?没给华人丢脸。”
曾?的28年生命
1988年曾?一家移民到美国,当时曾?只有15岁。刚到美国时,曾妈妈岑娇娴和她的兄妹都住在波士顿。考虑到孩子的学习前途问题,岑娇娴决定迁居纽约。
刚迁居纽约时,曾?由于英语不好而选择就读于中英双语班。半年后,他就解决了语言问题,转入正常班学习,而且在数学等科目上出类拔萃。从苏城柏高中毕业时,他在全校400多名应届毕业生中名列第二,并获得纽约“双语教学奖学金”一等奖。曾?在毕业典礼上代表全体毕业生做了发言。
曾?中学就在参加了业余义务救护队,对救护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曾妈妈说,由于曾?父亲是因为突发性心脏病过世的。为了以后能挽救像他父亲这样需要急救的人,曾?利用周末时间学习急救知识,并参加急救队担当义工。“平时阿?的汽车里总是放着急救箱,公文包里就放着装有听诊器、血压器等物品的急救袋。阿?是准备随时去帮助需要急救的人的。 ”
1995年,曾?从罗彻斯特大学毕业,获得电子工程学士。当时已经有不少大公司想聘用他,而学校也非常希望能留住这位“实验室里的优等人才”,于是学校和公司之间竟然展开了一场价格竞争战。有公司开给他年薪3.9万美元---那时,这对于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本科生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而学校居然也表示:公司开多少价,他们也同样出多少价格。直到最后,曾?出于今后发展考虑,选择出来工作,双方这才偃旗息鼓。
然而,工作后的曾?从来就没有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他选择了白天上班,晚上念书,尽管这绝对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岑娇娴告诉记者,那段日子她特别心疼。
自幼孝顺的曾吉吉遂了母亲的心愿,1998年他顺利拿到MBA学位,如愿走进华尔街1号---纽约银行,主要负责帮助外国公司在纽约上市的工作,年薪7万。华尔街,无数人憧憬和梦想的地方,一个华人做到了……
曾?进入纽约银行后,曾?家在纽约买了大屋。父母出了首期,哥哥曾申已经成家,曾?就一肩挑起供楼和养家的任务。
2002年9月11日,世贸中心被飞机撞击,本身是义务救护员的曾?跑回现场奋力救人,轰然坍塌的大厦压在了这位年轻的身体上……
我们纪念你--9.11的华人英雄
2002年元旦,纽约州州长柏德基在发表州情咨文时,列举了世贸中心救难的十四位英雄的事迹,曾?是获得这一英雄称号的14人中唯一的华裔。柏德基特别提及曾?移民美国后的奋斗经历和九一一当日的英勇行为,形容他是“美国的英雄”。纽约州长柏德基在给曾?母亲的中文慰问信中说:“您的儿子是所有纽约人和所有美国人的真正英雄。请接受感恩的纽约州对您儿子英勇行为的谢意。”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也给曾?的母亲发出了慰问信。
《纽约时报》采访撰文,称曾?是一个“完全忘我的人,他的行为是真正的英雄表现”。
曾?所在的纽约银行预托证券部决定以他的名字命名该部两间会议室中的一间(另一间以纽约银行创办人的名字命名)。曾?的上司基尼说:“我们将在会议室标牌上刻上曾?的事迹╋让全球各地来这里出差的客户代表知道我们银行有位不平凡的员工。”纽约银行最近特地为纪念曾?举行了一场高尔夫球义赛╋募集了数千美元捐给曾?生前服务过的罗彻斯特市郊布赖顿救护队╋并决定今后每年都举行这一活动。
如今曾?曾经服务过的急救队将队里新买的急救车命名为“曾?”以表示对其的怀念,他们说曾?是他们的骄傲。
还有一群被曾?在“911”救难义举感动的朋友合作编辑制做成彩色小册《义勇悲歌》,以此纪念曾?。
曾?的故事在美国主流社会已被广为接受,在华人圈子里更是家喻户晓。岑娇娴说,过去十二个月为儿子的后事奔走时,还是遇上不少不合理的情况,她深深感受少数族裔在美国面对的困难。不过还好,也得到很多华人的帮助。
千人参加曾?葬礼
2002年9月7日晚9点,上千名华人华侨及纽约市民赶往纽约华埠五福殡仪馆,参加曾?的遗体告别仪式。纽约市议会在仪式上向曾?追赠颁发了“社区贡献奖”,曾?成为美国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二人。
出席追悼会的纽约州州长代表说,曾?并不在世贸中心工作,但他临危不惧、主动救人直至牺牲生命,表现了一切为了他人的崇高精神,这就是人们今天要纪念他的原因。
美国政府及纽约州的多名政要都出席了曾?的遗体告别仪式,还有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总领事张宏喜、曾?生前所在纽约银行行长、曾经就读过的罗彻斯特大学校长、曾经义务服务过的布赖顿救护队队长等人士。
曾妈妈也已经被邀请参加今年9月11日在世贸大厦废墟上举行的大型纪念活动。
曾妈妈告诉记者,自从曾?的事迹广为流传之后,她每天都接到好几个电话表示慰问或提出资助的愿望,有不少都是素不相识的华人华侨和纽约市民打来的。据遗体告别仪式的组织者之一、纽约新上海出版公司的王世道先生介绍,公司已经专门准备了1000本纪念册、150个根据曾?救人场面制作的仿象牙浮雕,还有数百张精装照片等纪念品,免费发放给各界人士悼念曾?。
寻访童年和少年的踪迹
在曾?遇难一周年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车晓蕙刘茜来到曾?的家乡广州。
穿过几条弯曲的街道,在广州老城区一条幽深的小巷里,记者找到了荔湾区逢庆首约小学--曾?的母校。
曾?1973年出生在广州,先后在逢庆首约小学和广州市第一中学就读。1988年,15岁的他随父母哥哥移民美国。
在逢庆首约小学,记者见到了当年担任曾?小学班主任的梁业华老师。这位老教师还清楚记得那个机灵懂事的孩子:“他个子不太高,瘦瘦的,眼睛很大,透着精灵劲儿。”幼年时曾?跟着妈妈住在广州郊区的农村,直到上小学才回到城里,所以晒得比一般孩子黑,老师们都亲切地叫他“小猴子”。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孩儿定八十’。曾?从小家教很好,在学校也是一个上进的孩子,他能做出舍身救人的义举不是一时冲动,因为在小时候他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梁业华老师回忆说。每天上学,曾?都要经过一个陡坡,由于旁边有一个农贸市场,很多菜农拉车路过时都很费力,曾?每次看到都要过去帮着推车。他家附近还住着一对盲人夫妇,上班要穿过一条繁忙的马路,曾?看见后总让他们扶着他肩头过马路,粱老师动情地说。
在逢庆首约小学曾?很受老师喜爱,他母亲当时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后来调到别的小学任教,办手续时母亲对校长说要把曾?带走,校长一听就急了:“你不能把‘小猴子’带走,他可是学校的宝贝。”就这样,曾?在这里一直读到小学毕业,直到1985年考取广州一中。
广州一中位于逢庆首约小学两三个街区外一条繁忙的马路旁,是广州市最早建立的公立中学,一所有70多年历史的老校、名校。在学校历史悠久、中西合璧的教学楼门柱上醒目地写着“立志、勤奋、求实、奉献”的校训。
陈锦桓是曾?上初三的老师,他告诉记者,曾?是班上的学习委员,不仅自己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还经常帮助同学学习,是老师的好帮手。曾?的舅舅早年移民美国,1988年曾?一家也办好移民手续。离开广州之前,曾?送给陈老师一个陶瓷工艺品,上面写着“永远健康”。“师生情深未减,可惜曾?已离开人间”,陈锦桓语音哽咽。
在曾?曾就读的这所学校,学生们在今年新学期刚刚开始就准备以主题班会的形式纪念这位学长,学生会还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书:向曾?校友学习。
学校校长廖晓翔说:“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一贯思想,曾?的义举震动全球华人,是一种大勇气。”廖校长对曾?不幸遇难感到惋惜,同时也为广州一中曾经拥有这样一位学生而感到骄傲。
他证明了华人的勇气
曾?,是9.11中的华人英雄。正如曾妈妈所说的,“他向美国人证明了华人的勇气”。
当人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会再次想起这位华裔青年吗?会的,因为曾?让我们看见了人性的光辉,看见了人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