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祸猛于天灾,五千亚齐华人逃亡
发布者 yq 在 05-01-10 08:54
林友顺
历经天灾后,印尼亚齐约五千名华人或因商店被抢、或因受不住尸臭遍野,纷纷逃至华人集居地的棉兰暂避。他们在家园尽毁、亲人离世、身份证都掉失的情况下,以强烈的求生意志,冲出绝望的阴影。
十多天前的「一二二六」印尼九级大地震及其掀起的世纪大海啸,已经证实导致超过十五万人死亡,无数人口失踪,受影响人数更高达数百万人。然而,天灾未了,人祸却凶猛追袭。这场世纪灾难发生迄今,人性受着最严厉的挑战,有人将世间温暖的普世关怀加温,但也有人露出了人性最阴险狰狞的面目。
当各国政府、红十字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无国界医生,以及源源不绝的各地民间捐款及物资已经累计总值数十亿美元,成为历史以来第一次最大规模的全球化救灾行动之际,不少人性里的自私、贪婪、暴戾的一面也同时爆发。
这些天灾后的人为祸难,原本可以降低甚或避免,然而,在人性的劣根性作祟下,却仍然如海啸般汹涌袭来。在印尼地震重灾区的亚齐省,就至少有五千多华人,逃亡至华人集居地的棉兰市,或投靠亲友,或寄住难民收容所,在混乱中陷身家庭失散、离乡别井之苦。
地震及海啸发生后,亚齐省传出了有商店被不法分子抢劫、有民宅被搜掠一空;在斯里兰卡,有十七岁孤女在逃过天灾,进住难民营后,却被数名丧心病狂之徒轮暴,身心两度重创;在泰国、印度,分别传出有儿童在医院和收容所被拐带、绑架,恐成为人口贩子的生财工具。除了不法歹徒的冷血行径,不少商家也埋没人性要趁这趟天灾发一笔横财。
在泰国,有旅行社组织了另类旅行的「滨海灾区观光团」,领队到灾区「看看死亡的真面目」;在印尼,国营航空公司嘉鲁达将往来亚齐和棉兰的机票价格调涨一倍,此外,灾区也到处可见「净水涨价三成」、「香烟涨七成」、「汽油加价三成」的景象,这一切一切,都与灾后尸横遍野、颓垣败瓦的荒芜残迹形成讽刺的对照画面。
值得安慰的是,在印尼亚齐省南端,还有一个叫棉兰的城市,在那里,华人可以暂时找到心灵的慰藉。棉兰是印尼苏门答腊岛最大的城市,灾难发生后,当地华人社会已经形成一个后援资助灾区,以及救济逃难到棉兰的华裔灾民的大规模救济中心。「一二二六」地震及海啸发生后,来自北部亚齐的华裔灾民不断涌进。在距离棉兰市六公里,有一条美德村,人口约二千七百人。一九六五年印尼发生流血政变,当时亚齐约有八万名华人,数以千计华人被杀,四分三人口被赶离家园,财物被掠夺,亚齐华人纷纷逃离到最接近的棉兰,当地热心华人感同身受,捐出一块地充当难民所,收容逃难的亚齐华人,并为他们提供精神及人道援助,成为今日的美德村。
目前留在美德村的约有二千七百人。在一九九八年印尼再次发生排华事件时,当印尼其他地区华人默默承受坏分子的欺压时,美德村华人却选择联手守卫家园,对抗企图入村掠夺的坏分子,这个举动不仅令他们成功保住家园,也为其他地区的华人树立榜样。
在热心的棉兰华商黄进华夫妇的协助下,亚洲周刊记者抵达棉兰后直奔美德村,当时已是晚上七时,美德村礼堂却见人头涌涌,无数的义工忙碌地为灾民提供救援工作:治疗、煮食、登记灾民资料及捐款、安排住宿及机场接送。被形容为「热心人士」的苏北印华百家姓副主席张家楚在天灾发生后格外忙碌,每天都往机场跑,接送成功从亚齐逃难出来的同胞到美德村赈灾中心。
美德村赈灾中心总协调人陈培志医生也放下手上工作,每晚都往美德村走。他指出,在棉兰华团的呼吁下,数百名村民及市民主动到中心当义工,为灾区及灾民提供各类援助。从「一二二六」灾难以来,共有逾六千名亚齐灾民,其中绝大部分是华裔,通过各种方式逃难到美德村。
华妇千里寻夫
在篮球场临时搭建而成的赈灾中心堆满了人们捐助的米粮、衣物及食水,村民也把村内空置的房屋改为收容所,充作灾民的临时住所,让灾民得以摆脱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困境。在赈灾中心的协助下,许多灾民都联络上住在棉兰的亲戚,暂时安顿在亲戚家,不过仍有逾两百名灾民因各种原因继续留在赈灾中心,面对茫茫的前路。
现年四十四岁的李新春自出世就居住在印尼的大亚齐(班达亚齐),数十年来她与四十七岁的丈夫及两名女儿幸福地生活,并以制作糕点为生。灾难发生当天,她出外接洽糕点生意,不料途中发生强烈地震阻挡她的去路,接踵而来的海啸几乎令她溺毙。在与深及颈项的海水搏斗后,她幸免于难,却也从此回不了家。
李新春在海水消退后逃难到朋友家不久,即被告知其在大亚齐的家已被海啸摧毁,丈夫与两名分别是二十岁及十九岁的女儿也失踪了,相信凶多吉少。李新春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摧毁了她幸福的家庭痛不欲生,也对经营了一辈子的生活在一夕之间失去深感前途茫茫。好心的友人把她收容在家里居住,两天后,友人「好辛苦」以高于市价的价格弄来了机票,与她一起逃离水电供应中断、遍地尸体、尸臭薰天、已经变成「死城」的亚齐市,最靠近亚齐的棉兰市,则是她与其他灾民逃难的目的地。她指飞机上坐满了急于逃难的人,「机上有华人,也有不少印尼人」。
满脸神伤的李新春出示身上带着的两名孩子的照片,灾难发生后,她至今仍未能见到丈夫及孩子的尸体,她说:「整个城市遍布数千具尸体,我又如何寻找他们呢?」
只身逃到棉兰的李新春不仅思念失去的亲人,更对未来的人生忧心忡忡。「我的所有证件都在海啸中遗失了,没有证件,我不能工作,也无法到马来西亚求生计。」
灾民得重新寻找生计
李新春目前被棉兰华人社团收容在美德村亚齐赈灾中心,免于餐风宿露,然而,她认为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她仍需面对无数的明天。虽然亚齐为她带来那么多的苦难,在她心里,仍希望能回返这个留有其儿时甜蜜回忆的亚齐。「我很想回亚齐,如果有人资助那是最好的事,否则我只能留在棉兰寻找工作。」
不会讲华语、只知道本身的华文名是「阿德」的华裔Alwin,在亚齐开摩托车修理店,海啸发生时,他与孩子逃到两层高的屋顶,然而他的太太、岳母、婆婆及妻姨逃亡不及被海水卷走,至今下落不明。
现年三十七岁的阿德在海水消退后逃到市内朋友家,面对被摧毁的家园、犹如废墟的死城,人们无从求生。他指印尼当局的救灾工作缓慢、遍地尸体没有处理导致尸臭薰天,迫使他们必须尽快逃离。「城里水电供应中断、粮食缺乏,我们的生活成了很大的问题。没有处理的尸体发放的臭味也使你无法忍受下去,逃难成为唯一的活路。」三天后他带着受伤的一岁大孩子与朋友一道冲到机场,挤上运送救济品的军机逃难到棉兰。
如今已是「一贫如洗」的阿德表示,一夜间家园没了、亲人也没了,他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失去生计的阿德很清楚,以目前的印尼经济情况及他的低教育水平,他要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所以他说:「我暂时不会返回亚齐,我现在希望在棉兰寻找工作养活自己,养活孩子。」不过,当他储蓄足够的资金后,他准备重返亚齐,重新打造新的生活。
相对于李新春及阿德,现年四十六岁的马达族奴哈雅依逃难就没有那么幸运。「一二二六」灾难当天,她离开家途中遇到地震与海啸,慌忙中只一味想到逃难,当大地平静及海啸离去后,她不敢回家,驾着摩托车往南逃,最后被亚齐郊外的亲戚收容。奴哈雅依在灾难中失去两名孩子,让她感到一些欣慰的是,与她失去联系的华裔丈夫及另一名孩子却奇迹般生存下来。她曾尝试回到灾区寻找丈夫及孩子,不过没有成功,最后她让亲戚协助联络丈夫后,驾着摩托车继续往南逃难,并在三天后抵达棉兰赈灾中心。
「我的泪水已经流乾,我的伤痛无法抚平。」目前被安置在美德村的奴哈雅依受访时提及逃难的处境仍然伤痛不已,目前她也为未来的生活、为仅有十岁的孩子的教育忧心忡忡。「他们(当局)说会让孩子到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可是灾难已让我身无分文,我又怎么有能力送孩子读书呢?」
感受于同胞的苦难,棉兰逾三十个华团第一时间即展开救灾工作,仅仅是棉兰市,华裔捐助的义款至今高达十三亿印尼盾(约十四万美元)。苏北华团日前也召开会议,同意统一救灾工作,收集所有救灾物资及义款后统一发放,使救灾工作得以更顺畅地进行。
印尼华人人口约六百万,占总人口比率的百分之三点八。在前总统苏哈图时期,华人在印尼受到非常不公道的压制,成为二等公民,同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者,不过这却未能迫使求生毅力非常强的印尼华人离开这块他们熟悉的土地生存。居住在激进回教势力强大的亚齐的华人,则比印尼其他地区的华人受到更多的苦难,他们在过去半个世纪来经受三次排华,此次再受地震与海啸的欺负,上苍显然不近人情。
印尼航空有人炒黄牛
曾在亚齐居住、一九六五年排华事件后逃难到棉兰的黄广政说,面对此次逃难到棉兰的亚齐同胞,感受非常强烈,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他们逃难的情景;他相信许多棉兰华裔此次自动自发救济亚齐华裔,也带有类似的心理,除了救济受难的同胞,也希望能为比一般印尼人承受多一层不公平对待的同胞打气。
在逃难过程中,许多华裔为了逃出亚齐,不惜花钱打通路。讽刺的是,当世人捐助亚齐时,印尼国营航空公司嘉鲁达却把亚齐飞往棉兰的机票价格调高一倍,大发国难财。个别华裔也投诉,他们未能获得当局分发的救济品,必须花钱才能获得所需的食水与食物。许多逃难的华裔也发现,他们的商店虽然没有受到海啸的冲毁,不过,在他们接获假警报,逃离家园后,他们的商店已被留在亚齐饥饿的灾民破坏,物品被抢掠一空。
黄广政表示,在灾难发生初期,由于当局的救援工作缓慢,许多灾民未能获得粮食,迫使饥饿的灾民攻击商店,抢夺粮食,而这些商店恰好大部分是华人经营。不过他指这种情况已在当局的干预下平静下来。
在灾祸发生后,大部分华裔皆逃离亚齐,仅留下数百人留在家园,有传言指一些华裔欲逃难时被当局阻止,只允许老幼离开,年轻人则被迫留在亚齐协助救灾工作。印尼华社另有一股声音,他们担忧由于大部分华人在灾祸发生后逃离,没有协助救灾工作,反而是国际及印尼其他地区的人民涌入亚齐提供人道援助,这可能引起印尼社会的反弹。
在赈灾中心当义工的曾繁德同意,虽然曾受不公平对待,华人应回返亚齐,与印尼人一道协助灾后重建工作。黄广政则希望,这次逃难到棉兰的亚齐华裔在灾祸处理后回返亚齐重建家园。他强调,华人很辛苦才在亚齐建立立足点,他们不应该因为灾祸的发生就放弃阵地。
安顿灾民、提供物资援助只是救灾的第一步,印尼华社前头更大的挑战是灾民的灾后家园重建、灾民的生计及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庞大的金钱,也需要良好的规划及长期的资助。无论如何,一场灾祸体现了印尼华社的人道精神及同胞情,让人感受到印尼华人越是受压迫,他们越能团结,共同面对充满变数的明天。
□ 亚洲周刊
发布者 yq 在 05-01-10 08:54
林友顺
历经天灾后,印尼亚齐约五千名华人或因商店被抢、或因受不住尸臭遍野,纷纷逃至华人集居地的棉兰暂避。他们在家园尽毁、亲人离世、身份证都掉失的情况下,以强烈的求生意志,冲出绝望的阴影。
十多天前的「一二二六」印尼九级大地震及其掀起的世纪大海啸,已经证实导致超过十五万人死亡,无数人口失踪,受影响人数更高达数百万人。然而,天灾未了,人祸却凶猛追袭。这场世纪灾难发生迄今,人性受着最严厉的挑战,有人将世间温暖的普世关怀加温,但也有人露出了人性最阴险狰狞的面目。
当各国政府、红十字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无国界医生,以及源源不绝的各地民间捐款及物资已经累计总值数十亿美元,成为历史以来第一次最大规模的全球化救灾行动之际,不少人性里的自私、贪婪、暴戾的一面也同时爆发。
这些天灾后的人为祸难,原本可以降低甚或避免,然而,在人性的劣根性作祟下,却仍然如海啸般汹涌袭来。在印尼地震重灾区的亚齐省,就至少有五千多华人,逃亡至华人集居地的棉兰市,或投靠亲友,或寄住难民收容所,在混乱中陷身家庭失散、离乡别井之苦。
地震及海啸发生后,亚齐省传出了有商店被不法分子抢劫、有民宅被搜掠一空;在斯里兰卡,有十七岁孤女在逃过天灾,进住难民营后,却被数名丧心病狂之徒轮暴,身心两度重创;在泰国、印度,分别传出有儿童在医院和收容所被拐带、绑架,恐成为人口贩子的生财工具。除了不法歹徒的冷血行径,不少商家也埋没人性要趁这趟天灾发一笔横财。
在泰国,有旅行社组织了另类旅行的「滨海灾区观光团」,领队到灾区「看看死亡的真面目」;在印尼,国营航空公司嘉鲁达将往来亚齐和棉兰的机票价格调涨一倍,此外,灾区也到处可见「净水涨价三成」、「香烟涨七成」、「汽油加价三成」的景象,这一切一切,都与灾后尸横遍野、颓垣败瓦的荒芜残迹形成讽刺的对照画面。
值得安慰的是,在印尼亚齐省南端,还有一个叫棉兰的城市,在那里,华人可以暂时找到心灵的慰藉。棉兰是印尼苏门答腊岛最大的城市,灾难发生后,当地华人社会已经形成一个后援资助灾区,以及救济逃难到棉兰的华裔灾民的大规模救济中心。「一二二六」地震及海啸发生后,来自北部亚齐的华裔灾民不断涌进。在距离棉兰市六公里,有一条美德村,人口约二千七百人。一九六五年印尼发生流血政变,当时亚齐约有八万名华人,数以千计华人被杀,四分三人口被赶离家园,财物被掠夺,亚齐华人纷纷逃离到最接近的棉兰,当地热心华人感同身受,捐出一块地充当难民所,收容逃难的亚齐华人,并为他们提供精神及人道援助,成为今日的美德村。
目前留在美德村的约有二千七百人。在一九九八年印尼再次发生排华事件时,当印尼其他地区华人默默承受坏分子的欺压时,美德村华人却选择联手守卫家园,对抗企图入村掠夺的坏分子,这个举动不仅令他们成功保住家园,也为其他地区的华人树立榜样。
在热心的棉兰华商黄进华夫妇的协助下,亚洲周刊记者抵达棉兰后直奔美德村,当时已是晚上七时,美德村礼堂却见人头涌涌,无数的义工忙碌地为灾民提供救援工作:治疗、煮食、登记灾民资料及捐款、安排住宿及机场接送。被形容为「热心人士」的苏北印华百家姓副主席张家楚在天灾发生后格外忙碌,每天都往机场跑,接送成功从亚齐逃难出来的同胞到美德村赈灾中心。
美德村赈灾中心总协调人陈培志医生也放下手上工作,每晚都往美德村走。他指出,在棉兰华团的呼吁下,数百名村民及市民主动到中心当义工,为灾区及灾民提供各类援助。从「一二二六」灾难以来,共有逾六千名亚齐灾民,其中绝大部分是华裔,通过各种方式逃难到美德村。
华妇千里寻夫
在篮球场临时搭建而成的赈灾中心堆满了人们捐助的米粮、衣物及食水,村民也把村内空置的房屋改为收容所,充作灾民的临时住所,让灾民得以摆脱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困境。在赈灾中心的协助下,许多灾民都联络上住在棉兰的亲戚,暂时安顿在亲戚家,不过仍有逾两百名灾民因各种原因继续留在赈灾中心,面对茫茫的前路。
现年四十四岁的李新春自出世就居住在印尼的大亚齐(班达亚齐),数十年来她与四十七岁的丈夫及两名女儿幸福地生活,并以制作糕点为生。灾难发生当天,她出外接洽糕点生意,不料途中发生强烈地震阻挡她的去路,接踵而来的海啸几乎令她溺毙。在与深及颈项的海水搏斗后,她幸免于难,却也从此回不了家。
李新春在海水消退后逃难到朋友家不久,即被告知其在大亚齐的家已被海啸摧毁,丈夫与两名分别是二十岁及十九岁的女儿也失踪了,相信凶多吉少。李新春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摧毁了她幸福的家庭痛不欲生,也对经营了一辈子的生活在一夕之间失去深感前途茫茫。好心的友人把她收容在家里居住,两天后,友人「好辛苦」以高于市价的价格弄来了机票,与她一起逃离水电供应中断、遍地尸体、尸臭薰天、已经变成「死城」的亚齐市,最靠近亚齐的棉兰市,则是她与其他灾民逃难的目的地。她指飞机上坐满了急于逃难的人,「机上有华人,也有不少印尼人」。
满脸神伤的李新春出示身上带着的两名孩子的照片,灾难发生后,她至今仍未能见到丈夫及孩子的尸体,她说:「整个城市遍布数千具尸体,我又如何寻找他们呢?」
只身逃到棉兰的李新春不仅思念失去的亲人,更对未来的人生忧心忡忡。「我的所有证件都在海啸中遗失了,没有证件,我不能工作,也无法到马来西亚求生计。」
灾民得重新寻找生计
李新春目前被棉兰华人社团收容在美德村亚齐赈灾中心,免于餐风宿露,然而,她认为这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她仍需面对无数的明天。虽然亚齐为她带来那么多的苦难,在她心里,仍希望能回返这个留有其儿时甜蜜回忆的亚齐。「我很想回亚齐,如果有人资助那是最好的事,否则我只能留在棉兰寻找工作。」
不会讲华语、只知道本身的华文名是「阿德」的华裔Alwin,在亚齐开摩托车修理店,海啸发生时,他与孩子逃到两层高的屋顶,然而他的太太、岳母、婆婆及妻姨逃亡不及被海水卷走,至今下落不明。
现年三十七岁的阿德在海水消退后逃到市内朋友家,面对被摧毁的家园、犹如废墟的死城,人们无从求生。他指印尼当局的救灾工作缓慢、遍地尸体没有处理导致尸臭薰天,迫使他们必须尽快逃离。「城里水电供应中断、粮食缺乏,我们的生活成了很大的问题。没有处理的尸体发放的臭味也使你无法忍受下去,逃难成为唯一的活路。」三天后他带着受伤的一岁大孩子与朋友一道冲到机场,挤上运送救济品的军机逃难到棉兰。
如今已是「一贫如洗」的阿德表示,一夜间家园没了、亲人也没了,他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失去生计的阿德很清楚,以目前的印尼经济情况及他的低教育水平,他要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所以他说:「我暂时不会返回亚齐,我现在希望在棉兰寻找工作养活自己,养活孩子。」不过,当他储蓄足够的资金后,他准备重返亚齐,重新打造新的生活。
相对于李新春及阿德,现年四十六岁的马达族奴哈雅依逃难就没有那么幸运。「一二二六」灾难当天,她离开家途中遇到地震与海啸,慌忙中只一味想到逃难,当大地平静及海啸离去后,她不敢回家,驾着摩托车往南逃,最后被亚齐郊外的亲戚收容。奴哈雅依在灾难中失去两名孩子,让她感到一些欣慰的是,与她失去联系的华裔丈夫及另一名孩子却奇迹般生存下来。她曾尝试回到灾区寻找丈夫及孩子,不过没有成功,最后她让亲戚协助联络丈夫后,驾着摩托车继续往南逃难,并在三天后抵达棉兰赈灾中心。
「我的泪水已经流乾,我的伤痛无法抚平。」目前被安置在美德村的奴哈雅依受访时提及逃难的处境仍然伤痛不已,目前她也为未来的生活、为仅有十岁的孩子的教育忧心忡忡。「他们(当局)说会让孩子到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可是灾难已让我身无分文,我又怎么有能力送孩子读书呢?」
感受于同胞的苦难,棉兰逾三十个华团第一时间即展开救灾工作,仅仅是棉兰市,华裔捐助的义款至今高达十三亿印尼盾(约十四万美元)。苏北华团日前也召开会议,同意统一救灾工作,收集所有救灾物资及义款后统一发放,使救灾工作得以更顺畅地进行。
印尼华人人口约六百万,占总人口比率的百分之三点八。在前总统苏哈图时期,华人在印尼受到非常不公道的压制,成为二等公民,同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者,不过这却未能迫使求生毅力非常强的印尼华人离开这块他们熟悉的土地生存。居住在激进回教势力强大的亚齐的华人,则比印尼其他地区的华人受到更多的苦难,他们在过去半个世纪来经受三次排华,此次再受地震与海啸的欺负,上苍显然不近人情。
印尼航空有人炒黄牛
曾在亚齐居住、一九六五年排华事件后逃难到棉兰的黄广政说,面对此次逃难到棉兰的亚齐同胞,感受非常强烈,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年他们逃难的情景;他相信许多棉兰华裔此次自动自发救济亚齐华裔,也带有类似的心理,除了救济受难的同胞,也希望能为比一般印尼人承受多一层不公平对待的同胞打气。
在逃难过程中,许多华裔为了逃出亚齐,不惜花钱打通路。讽刺的是,当世人捐助亚齐时,印尼国营航空公司嘉鲁达却把亚齐飞往棉兰的机票价格调高一倍,大发国难财。个别华裔也投诉,他们未能获得当局分发的救济品,必须花钱才能获得所需的食水与食物。许多逃难的华裔也发现,他们的商店虽然没有受到海啸的冲毁,不过,在他们接获假警报,逃离家园后,他们的商店已被留在亚齐饥饿的灾民破坏,物品被抢掠一空。
黄广政表示,在灾难发生初期,由于当局的救援工作缓慢,许多灾民未能获得粮食,迫使饥饿的灾民攻击商店,抢夺粮食,而这些商店恰好大部分是华人经营。不过他指这种情况已在当局的干预下平静下来。
在灾祸发生后,大部分华裔皆逃离亚齐,仅留下数百人留在家园,有传言指一些华裔欲逃难时被当局阻止,只允许老幼离开,年轻人则被迫留在亚齐协助救灾工作。印尼华社另有一股声音,他们担忧由于大部分华人在灾祸发生后逃离,没有协助救灾工作,反而是国际及印尼其他地区的人民涌入亚齐提供人道援助,这可能引起印尼社会的反弹。
在赈灾中心当义工的曾繁德同意,虽然曾受不公平对待,华人应回返亚齐,与印尼人一道协助灾后重建工作。黄广政则希望,这次逃难到棉兰的亚齐华裔在灾祸处理后回返亚齐重建家园。他强调,华人很辛苦才在亚齐建立立足点,他们不应该因为灾祸的发生就放弃阵地。
安顿灾民、提供物资援助只是救灾的第一步,印尼华社前头更大的挑战是灾民的灾后家园重建、灾民的生计及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庞大的金钱,也需要良好的规划及长期的资助。无论如何,一场灾祸体现了印尼华社的人道精神及同胞情,让人感受到印尼华人越是受压迫,他们越能团结,共同面对充满变数的明天。
□ 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