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之福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3-08-19
- 消息
- 750
- 荣誉分数
- 2
- 声望点数
- 0
寻回民族智慧 重植文化之根
――重视对中华文化元典的诵读和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齐家
1995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由九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提出议案,以焦急迫切的文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忧思:“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传统经典)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的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去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就说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八十年代,叶圣陶进而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国学大师南怀谨也说:“从儿童时期开始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据我所知,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
有人说,我们现在推行素质教育是“轰轰烈烈”,但在有些地方“应试教育”仍搞得“扎扎实实”。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趋向于功利主义,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甚至畸形发展,学生们的母语水平不高,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君子之风渐行渐远。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儿童青少年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是想使他们被“应试教育”所埋葬的良知和自尊有一扇可以透光的门。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与时俱进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的人文关怀,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源头活水。
如果一位留学西方的中国学生,先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应该不会妨碍他的专业成就,反而会因此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如杨振宁、李政道、丘成桐就是这样。有自我文化素养的人才有鉴识别国文化的眼光,才有吸取别国文化精髓的能力。否则他的学习将是肤浅的,或者是“工匠”式的。一个没有自我文化的民族,一个丧失了自我文化的个人,纵然有再大的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世界文明的创建,并为他人所轻贱。
要健全自我的文化体质,我认为,诵读传统经典正是便捷有效的路径。提倡儿童青少年“读经”,正是恢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契机,或许我们也可以从这里找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突破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内聚力、渗透力、融合力和再生力,元典的根本精神当中也蕴涵着原创力,它必将根据系统进化的功能而不断形成新的结构,并依靠自身的活力,向异彩纷呈的现代化形式转化发展。东方西方汇通,传统现代结合,科技人文配合,是理性文化的复活,这样的中华文化的复兴是可以期待的。而那样的中国将是真正的礼仪之邦,是一个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爱”的民族,会真正地“仁者无敌”。
让我们承接文化,开启生命,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之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重视对中华文化元典的诵读和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齐家
1995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由九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提出议案,以焦急迫切的文字,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忧思:“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传统经典)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的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去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就说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八十年代,叶圣陶进而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国学大师南怀谨也说:“从儿童时期开始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据我所知,欧美国家也开始反思现代教育中的流弊而逐渐恢复传统的诵读法了。”
有人说,我们现在推行素质教育是“轰轰烈烈”,但在有些地方“应试教育”仍搞得“扎扎实实”。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趋向于功利主义,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甚至畸形发展,学生们的母语水平不高,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依归,理想不敢坚持,君子之风渐行渐远。
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儿童青少年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是想使他们被“应试教育”所埋葬的良知和自尊有一扇可以透光的门。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与时俱进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的人文关怀,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也是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源头活水。
如果一位留学西方的中国学生,先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应该不会妨碍他的专业成就,反而会因此有更丰富的创造及文化心灵。如杨振宁、李政道、丘成桐就是这样。有自我文化素养的人才有鉴识别国文化的眼光,才有吸取别国文化精髓的能力。否则他的学习将是肤浅的,或者是“工匠”式的。一个没有自我文化的民族,一个丧失了自我文化的个人,纵然有再大的本事,终究不能参与世界文明的创建,并为他人所轻贱。
要健全自我的文化体质,我认为,诵读传统经典正是便捷有效的路径。提倡儿童青少年“读经”,正是恢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契机,或许我们也可以从这里找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创新教育的突破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内聚力、渗透力、融合力和再生力,元典的根本精神当中也蕴涵着原创力,它必将根据系统进化的功能而不断形成新的结构,并依靠自身的活力,向异彩纷呈的现代化形式转化发展。东方西方汇通,传统现代结合,科技人文配合,是理性文化的复活,这样的中华文化的复兴是可以期待的。而那样的中国将是真正的礼仪之邦,是一个有“天地之心”、有“生民之爱”的民族,会真正地“仁者无敌”。
让我们承接文化,开启生命,寻回民族智慧,重植文化之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