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六岁的儿子在看“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他往往为能“赢”得三、五百块而沾沾自喜。这时,电视中传来了REGIS那熟悉的男中音:“在1935至1936年间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跋涉被称为‘长征’,它发生在哪个国家?”(他当然不会说中国话)我瞟了一眼那精干的小老头,停下手上的活儿,随口答道:“CHINA”。儿子有点儿惊讶,“ARE YOU SURE?”选择答案还没出来呀!这时那位坐在台上答题的胖太太开始犯愁了。“长征,可没听说过呀” 她一定这样想著,于是决定用一个LIFELINE:50/50。
电脑去掉了两个错误答案,只剩下俄国和中国了。可那位太太竟选了俄国!这一错,就丢了已经到手的$16,000。儿子似乎明白了老爸为什么那么“聪明”,回过头来微微一笑。于是我抓住时机开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你看,做中国人好吧…”(虽然有点儿牵强)还没等我正式开讲,儿子就冒出一句:“TOO BAD I AM NOT CHINESE” 我心中顿时掠过一丝惊恐,跟著又有一缕困惑,因为这话可有两种解释,他的意思是,“可惜我不是中国人”呢,还是“好了,我又不是中国人”?如果是前者,还有药可救,如是后者,便已“病入膏肓”了
不管怎样,我准备好好教训一下这小子。然而转念一想,他没错
儿子生在加拿大,长在枫叶旗下,难怪他在中文学校学“祖国”两字,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它的含义。后来我乾脆告诉他,你的祖国就是加拿大。可不是吗?“祖国”不就是我们生与斯,长与斯的那一片土地吗?爱国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孩子的爱是纯洁无暇的,是实实在在的。祖国,应该是一个看得见,摸得著的东西。加拿大明亮的天空,碧绿的草地,夏天路边的小动物,冬季满天的大雪,这不都值得儿子爱吗?相反,中国对他来说,实在太遥远了。虽然他已回去过三次,可脑海中的印象就是“地上太脏,夏天太热”。这是他真实的感性认识,我们总不能强迫一个孩子去爱啊,虽然那个国家有著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每当填写入学申请表时总有“籍贯”一栏。我当时不解,去问父亲,答曰,“江阴”。江阴为何方圣土?对于我这个生在上海,又在甘肃呆了五年的半大孩子来说,怎么也产生不起对“老家”的崇敬感。后来跟父亲回过几次江阴,每次总能感到父亲望著祖居那虔诚的神态,他与家中长辈们攀谈时那情不自禁的兴奋之情。对于他们的谈话我毫不在意,唯一使我感兴趣的是,当初解放军的渡江战役便是从江阴打响的。后来每次和小夥伴们提起老家,总忘不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心中曾产生过一时的自豪感。除此之外,直到今天,脑海中的老家只是那一片低矮的老房子和狭小的碎石路。对了,还有那鲜美的清蒸鲥鱼。当然,如今江阴出了个华西村,已是闻名遐迩了
记得当年父亲也极力想让我“爱”老家,讲了许多江阴的典故与历史,可我哪里会产生一丝一毫的同感呢?江阴对我来说,还不如甘肃的河西走廊。那儿的黄羊镇,多么贫瘠的土地,可那儿夏天的西瓜,冬天的雪,树上的杏儿房上的雀…。当年,每次回上海探亲,上海人把我当乡下人(我还不会说上海话),回到甘肃,土包子们又嘲笑我这个上海人(穿戴尚算整洁,不吃辣)。今天,每当同胞们问我是哪儿人时,我总回答“上海人”。有时,正宗的上海人妻子取笑我不正宗的上海话时,我又自嘲是甘肃人。我在内心从来没把自己和江阴联起来过。
如今的这些香蕉孩子们,不正是经历著和我当年相仿的IDENTITY CRISIS吗?好在加拿大是个文化多元的社会,没有人再敢歧视华人,可我们为什么老要反复提醒自己的后代“你是中国人”呢?也许中国人是不善于包容的。北京人瞧不上外地人,上海人看不起乡下人,更不提新疆人,西藏人了。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而不该给他/她们贴上种族的标签。做个中国人值得骄傲,做个加拿大人也值得自豪。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其所长。我知道长征,可对于那些有关北美文化的问题,我这个当爹的,有时还真不如六岁的儿子嘛!我们既然来到这块土地上扎根,就应设法去热爱这块土地,为她奉献。大人们有时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忍受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痛,为什么要把这份痛苦与困惑强加给下一代呢?他们生与斯,长与斯,已完全认同了这儿的文化,这里有他们的未来。我们自己也应该奋发图强,作为第一代移民,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是努力进取,融入主流社会
由此联想起教孩子学中文,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学习中文的兴趣,不能强迫他们,更不能禁止他们在家说英语。要让他们感到,在外,我和你们没什么两样,都是加拿大社会的一员,虽然长著黑头发黄皮肤,可英文一样棒。在家里,我还会说中文,爸爸妈妈也能和我说英文,他们能理解我。
是的,孩子,爸爸理解你。你说你是加拿大人,爸爸不责怪你,毕竟这儿有你爱去的公园,有你爱吃的薯条鸡块,你电视上看的是WINNIE THE POOH和POKEMON,你钢琴弹的是OH,CANADA。爸爸希望你在这块土地上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过,爸爸也想告诉你,在这个星球的另一端,也有一个同样美丽的国家,哪儿有黄山,黄河,还有长江,长城,她的名字叫--中国。
电脑去掉了两个错误答案,只剩下俄国和中国了。可那位太太竟选了俄国!这一错,就丢了已经到手的$16,000。儿子似乎明白了老爸为什么那么“聪明”,回过头来微微一笑。于是我抓住时机开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你看,做中国人好吧…”(虽然有点儿牵强)还没等我正式开讲,儿子就冒出一句:“TOO BAD I AM NOT CHINESE” 我心中顿时掠过一丝惊恐,跟著又有一缕困惑,因为这话可有两种解释,他的意思是,“可惜我不是中国人”呢,还是“好了,我又不是中国人”?如果是前者,还有药可救,如是后者,便已“病入膏肓”了
不管怎样,我准备好好教训一下这小子。然而转念一想,他没错
儿子生在加拿大,长在枫叶旗下,难怪他在中文学校学“祖国”两字,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它的含义。后来我乾脆告诉他,你的祖国就是加拿大。可不是吗?“祖国”不就是我们生与斯,长与斯的那一片土地吗?爱国主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孩子的爱是纯洁无暇的,是实实在在的。祖国,应该是一个看得见,摸得著的东西。加拿大明亮的天空,碧绿的草地,夏天路边的小动物,冬季满天的大雪,这不都值得儿子爱吗?相反,中国对他来说,实在太遥远了。虽然他已回去过三次,可脑海中的印象就是“地上太脏,夏天太热”。这是他真实的感性认识,我们总不能强迫一个孩子去爱啊,虽然那个国家有著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每当填写入学申请表时总有“籍贯”一栏。我当时不解,去问父亲,答曰,“江阴”。江阴为何方圣土?对于我这个生在上海,又在甘肃呆了五年的半大孩子来说,怎么也产生不起对“老家”的崇敬感。后来跟父亲回过几次江阴,每次总能感到父亲望著祖居那虔诚的神态,他与家中长辈们攀谈时那情不自禁的兴奋之情。对于他们的谈话我毫不在意,唯一使我感兴趣的是,当初解放军的渡江战役便是从江阴打响的。后来每次和小夥伴们提起老家,总忘不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七律、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心中曾产生过一时的自豪感。除此之外,直到今天,脑海中的老家只是那一片低矮的老房子和狭小的碎石路。对了,还有那鲜美的清蒸鲥鱼。当然,如今江阴出了个华西村,已是闻名遐迩了
记得当年父亲也极力想让我“爱”老家,讲了许多江阴的典故与历史,可我哪里会产生一丝一毫的同感呢?江阴对我来说,还不如甘肃的河西走廊。那儿的黄羊镇,多么贫瘠的土地,可那儿夏天的西瓜,冬天的雪,树上的杏儿房上的雀…。当年,每次回上海探亲,上海人把我当乡下人(我还不会说上海话),回到甘肃,土包子们又嘲笑我这个上海人(穿戴尚算整洁,不吃辣)。今天,每当同胞们问我是哪儿人时,我总回答“上海人”。有时,正宗的上海人妻子取笑我不正宗的上海话时,我又自嘲是甘肃人。我在内心从来没把自己和江阴联起来过。
如今的这些香蕉孩子们,不正是经历著和我当年相仿的IDENTITY CRISIS吗?好在加拿大是个文化多元的社会,没有人再敢歧视华人,可我们为什么老要反复提醒自己的后代“你是中国人”呢?也许中国人是不善于包容的。北京人瞧不上外地人,上海人看不起乡下人,更不提新疆人,西藏人了。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而不该给他/她们贴上种族的标签。做个中国人值得骄傲,做个加拿大人也值得自豪。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有其所长。我知道长征,可对于那些有关北美文化的问题,我这个当爹的,有时还真不如六岁的儿子嘛!我们既然来到这块土地上扎根,就应设法去热爱这块土地,为她奉献。大人们有时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忍受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痛,为什么要把这份痛苦与困惑强加给下一代呢?他们生与斯,长与斯,已完全认同了这儿的文化,这里有他们的未来。我们自己也应该奋发图强,作为第一代移民,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而是努力进取,融入主流社会
由此联想起教孩子学中文,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学习中文的兴趣,不能强迫他们,更不能禁止他们在家说英语。要让他们感到,在外,我和你们没什么两样,都是加拿大社会的一员,虽然长著黑头发黄皮肤,可英文一样棒。在家里,我还会说中文,爸爸妈妈也能和我说英文,他们能理解我。
是的,孩子,爸爸理解你。你说你是加拿大人,爸爸不责怪你,毕竟这儿有你爱去的公园,有你爱吃的薯条鸡块,你电视上看的是WINNIE THE POOH和POKEMON,你钢琴弹的是OH,CANADA。爸爸希望你在这块土地上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过,爸爸也想告诉你,在这个星球的另一端,也有一个同样美丽的国家,哪儿有黄山,黄河,还有长江,长城,她的名字叫--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