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er-ABC
投机如同火中取粟
- 注册
- 2002-01-20
- 消息
- 1,753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一、查士丁尼身后的拜占庭帝国――希拉克略、利奥三世的统治直到马其顿王朝兴起
565年的冬天,对于每一个君士坦丁堡的市民来说,都非同寻常――曾经叱咤风云,铁马金戈,横扫西欧,复兴了往昔罗马帝国大业的铁腕强人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去世了,曾最为他信任,被百姓视为国家栋梁的战功卓著的贝利萨留将军此前8个月已经被宫廷的阴谋和皇帝的猜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人们抢购面包,人们紧闭门户,人们在哀叹一个时代的逝去……就象樱花凋谢一般不可挽回。那雄才大略的谋划,高瞻远瞩的运筹,百战百胜的将星,卷佚浩繁的法典,一句话,代表着这位享年83岁的皇帝成就的一切,都已成为过眼烟云――留给继承者查士丁二世的,是一个由于过度扩张、穷兵黩武,国库空空如也,四境狼烟不绝,军队疲于奔命,与阿瓦尔人、斯拉夫人、伦巴底人、波斯人战事不断的满目创痍的国家。在这个王朝剩下来不到40年的统治中,查士丁二世、提比略二世、莫里斯三位皇帝注定要为查士丁尼的世界帝国之梦付出惨重的代价,最后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
568年,伦巴底人入侵北意大利,从此帝国在意大利的属地不过拉凡纳周围的可怜的几块领地和要塞,意大利由于皇帝的忽视、蛮族的再次入侵逐渐从帝国分离出去。被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在色雷斯的劫掠搞得焦头烂额的查士丁二世哪有时间去管这些肘腋之痈呢!他为了克服巨大的财政困难,平衡帝国的收支,不得不偿还借款,克扣军饷与救济金,拒绝支付给周边国家以巨额贡金,从而陷入了苦战之中。到577年,斯拉夫人大批涌入巴尔干南部,进而在此居留,拜占庭政府无力将他们驱逐,只好默认这个事实。到582年莫里斯皇帝即位时,他发现自己自己正陷入与萨珊波斯、阿瓦尔人、斯拉夫人的战争之中,而最要命的是,军队这时也越来越不能忍受微薄的军饷和这位皇帝多次试图加强的纪律。莫里斯尝试着组建一支基于地区的民军,主要由当地居民补充人力,这样既减少了开支又加强了国防,可是他的改革注定不会成功。尽管莫里斯皇帝执政期间,帝国获得了不少军事胜利,591年莫里斯胜利地结束了同波斯所进行的20年苦战。他把逃来避难的库斯老二世重新安置在伊朗的皇位上,还乘机吞并了大片的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领土。601年,拜占庭统帅普里斯克先在威米那齐后在的萨河岸上大败阿瓦尔人。602年拜占庭军队渡过多瑙河,在斯拉夫人的本土上,进行了多次的讨伐,在西方,莫里斯皇帝联合法兰克人制止了伦巴底人对意大利的劫掠。可是离开国内的稳定,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白搭。下层民众的反抗起义连绵不断,军队也在588年、594年、600年和602年不断骚动。最后,602年,民众和军队的不满使事态终于发展到最后悲惨的结局。当军队奉命在多瑙河彼岸敌人境内过冬时,他们在百夫长福卡斯的率领下,公然地暴动起来,向君士坦丁堡挺进去收拾莫里斯皇帝。军队这次暴动得到君士坦丁堡群众的充分支持。莫里斯皇帝和他的子女以及政府中最仇恨军队的代表人物都被斩首。于是,百夫长福卡斯登极结束了查士丁尼王朝的统治,带来的,是8年的血腥内战和世界帝国梦想的最终崩溃。
由军队和市民拥立的福卡斯,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内帝国元老院、大贵族和行政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的反对以内战的形式在东方各省:叙利亚、巴勒斯坦、西里西亚、小亚细亚、埃及烈火般爆发出来。这个倒霉的篡位者还被迫陷入与萨珊波斯的生死决战中去:603年,拜占庭帝国谴使萨珊伊朗,通告新皇帝福卡斯的登极,库思老二世认为这是干涉拜占庭的良机,遂以为莫里斯报仇为借口,对拜占庭宣战。604年,库思老亲自率兵出征,随军带有一名自称莫里斯皇帝之子狄奥多西的傀儡,利用拜占庭国内混乱之机,相继攻下十几年前被迫割让的亚美尼亚、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大片地区。面对各地的反抗,福卡斯皇帝的政府只能采用残酷的杀戮来对付帝国的名门贵族,结果使得东方的大贵族对波斯军队不加抵抗,更多的是夹道欢迎。国内的血腥的内战使得帝国的军队和行政系统几乎瓦解。609年,帝国的粮仓埃及行省也爆发了民乱,君士坦丁堡的居民被迫忍饥挨饿。610年,阿非利加省督之子希拉克略将军进军帝都,夺取王冠,福卡斯倒台并被斩首。同年秋,希拉克略登极称帝,建立了希拉克略王朝(610-717)。
希拉克略推翻福卡斯,夺取帝位后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内部行政机构无法马上从所遭受的严重打击中恢复过来,国库更是空虚无钱。一代枭雄希拉克略能屈能伸,遣使向库思老求和。但波斯王决意乘机扩张,继续进行战争。613年,萨珊波斯军队在安条克大败拜占庭军,攻占大马士革。614年,萨珊波斯大将沙赫贝拉兹攻占耶路撒冷,夺得基督教最重要的圣物"真十字架",传说耶酥基督就是钉死在这个十字架上的。不久,萨珊波斯军队进入非洲,征服了埃及。而另一支军队则在沙辛的指挥下,在攻占亚美尼亚、伊比里亚、两河流域之后,由小亚细亚攻入拜占庭帝国腹地。615年,沙辛攻陷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卡尔西顿,直接威胁海峡对面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但波斯人没有渡海工具,不得不放弃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想法。后来,波斯人又再度进攻了博斯普鲁斯。
就在这时,族开始由西北进攻拜占庭。拜占庭国内一片混乱,希拉克略处境艰难,遣使向库思老求和又被拒绝。库思老决心要彻底战胜拜占庭,重振阿赫美尼德帝国的雄风。希拉克略和拜占庭上层决定尽一切努力来挽救危局,他对拜占庭军队实行重大改革,全国被划分为若干军区,每个军区都加强了机动作战和防御力量。教会也捐输金银资助希拉克略。622年,拜占庭海军击攻萨珊波斯军队,解除君士坦丁之围。623年,拜占庭在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取得一系列胜利。收复阿米达和马尔蒂罗等城。库思老也进行了有力的反击。625年,萨珊波斯军队重新攻入小亚细亚,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库思老又鼓动阿瓦尔人结盟,共同进攻拜占庭。萨珊波斯军队兵分两路,第一支在小亚细亚与希拉克略作战,第二支与阿瓦尔人共同进攻君士坦丁堡。第一支军队由沙辛统帅,为希拉克略的兄弟西奥多所败。第二支军队由于拜占庭控制了海上,进攻君士坦丁堡也遭到失败。萨珊波斯军队退回叙利亚。626年,希拉克略开始第二次远征。这一次他得到可萨突厥人的援助,由伊比里亚攻入伊朗。627年,希拉克略再次向库思老求和遭到拒绝。他击败萨珊波斯军队,占领阿特罗帕特斯米底亚的首府甘扎克。破坏了祆教最主要的拜火祠之一――阿图尔・居什那什普火祠[这是波斯国内王室和武士专门敬拜祆神的神祠]。库思老急忙带着圣火撤退了。拜占庭军队随后在亚述古城尼尼微再败萨珊波斯,洗劫了达斯特卡尔特王宫。库思老又慌忙逃到泰西封,拜占庭军队也尾随而至。
这时萨珊波斯发生了宫廷政变――库思老为了替他的失败寻找替罪羊,企图杀死大批萨珊波斯将领,他又大肆迫害以前支持他的基督教徒。沉重的赋税和连年不断的战争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就在拜占庭军队兵临城下之际,库思老染病在床,决定立其子马尔丹沙赫为王位继承人,但贵族反对国王的决定并将其投入监狱。卡瓦德二世(库思老与拜占庭公主马利亚所生)被拥立为王。628年2月底,根据卡瓦德的命令,库思老被杀于狱中。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他又杀死了所有的兄弟,据说共17人。希拉克略听说库思老已死,不想再进攻泰西封,便率领军队回国了。不久,两国签订和约,630年以前,萨珊波斯撤出了从埃德萨到亚历山大里亚的领土,两国交换俘虏,归还“真十字架”。至此,拜占庭帝国所面临的危机可以说暂时告一段落。
让我们利用这个间歇,回头看看希拉克略皇帝所建立的军区(Theme)制吧!
希拉克略的统治并未能完全恢复查士丁尼再征服运动所攻克的所有领土――616年,西班牙永远地从帝国割裂出去,落入西哥特蛮人之手;伦巴底人也在意大利节节胜利,侵夺了帝国的利古里亚地区,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已经在巴尔干半岛定居,赶也赶不走他们。面对这种危急形势,希拉克略皇帝被迫步查士丁尼王朝诸帝的后尘,开始逐步建立军区,以图建立一支更加符合当前帝国财政、人口状况的军队。他最先在亚洲领土上建立亚美尼亚和奥普西金军区,其后,在靠近首都的色雷斯建立基维莱奥冬、阿纳多利亚和色雷斯军区。这几个军区在反击波斯人人侵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希拉克略深感军区制的好处。他以此为基地屯兵东征,最终击败波斯人。
此后,军区制在帝国境内逐步推行,至8世纪中期,大部分拜占庭国土均被置于军区制管理之下,全国共建立6大军区,除上述5个军区外,新建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军区。此后不久,又逐步组建起海上军区,辖治爱琴海上大小岛屿。
亚美尼亚军区包括从幼发拉底河上游和黑海西南岸至小亚细亚中部卡帕多利亚的广大地区,辖治17个防区,统兵不足万人。亚美尼亚军区以西,自阿里斯河中下游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地区为奥普西金军区,统兵约6000人。亚美尼亚军区西南至爱琴海沿岸地区为阿纳多利亚军区,有34个要塞,统兵15000人。色雷斯军区的辖区位于首都君士坦丁堡西侧。基维莱奥冬军区为拜占庭帝国小亚细亚沿海军区,负责沿海要塞和海军基地,兵力仅3000人。拜占庭帝国大部分被纳人军区制。
拜占庭军区制是按军区、师、团、营等军队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域。这种军政兼容,兵农合一的制度,对加强拜占庭帝国国防力量,稳定社会经济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军区制的推行意味着拜占庭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
各军区建立后,首先着手重新确定军事等级编制,调整军队内各级官兵的关系。由于各军区建立的时间有先后,其人数也有不同,因此在编制上也不一样。但是,一般看来,军区是由2-4个师组成。师由5-7个团组成,还设有营、队等下级单位。团级单位依据不同兵种人数又有区别,若为骑兵,则人数在50-11人,若为步兵,人数在200-400人之间。人数最多的师级单位大约有3000人左右。
在军区建立过程中,军队组织自上而下地取代了地方行政管理系统,使过去行省、地区和村社的行政管理机构或是向军事序列靠拢,或是被军事机构所取代。在此基础上,军队各级官兵的经济关系得以确定,军区将军的年收人为36-40金镑,师长的年收入为24金镑,团长、营长和队长分别为12、6、1金镑,一般士兵年收人为12-18金币[拜占庭发行的金币,名索里德],相当于1/6-1/4金镑。[当时货币稀少,试比较,严厉的《查理大帝的撒克森敕令》和《军事敕令》里,对自由人的罚款,一般最高不过60索里德]
军区编制重新确定后,希拉克略仍然面临另一个难题,他并没有足够的金钱发放军风由于当时拜占庭领土丧失严重,使国库年收入减少了1/2以上,于是拜占庭中央政府只好以田代饷,将大量闲散弃耕土地充作军饷,按照军种和级别颁发给各级官兵,从而将弃耕土地变为军役土地,即负有军役义务的田产。这一无奈之举竟然歪打正着,不仅解了希拉克略的难题,还成为此后帝国稳定的基础。
按照新制度,士兵都把经营军役田产的收人作为经济来源。他们定居在其部队驻守的地区,平时经营田产,军区将军以下各级官兵自给自足、自备兵器装备。在服役期(一般为15年)内,其土地不可剥夺,享有免税权。
这种“士兵田产”,土兵可永久占有,可以买卖,也可以赠送他人,还可以将田产连同军役义务一同转给继承人。履行兵役土地义务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由经营田产的士兵亲自服役,二是由一户或几户提供足够维持一个士兵的给养。经营军役田产的农兵仍然保持军队编制,随时听从军区将军的命令,随时集中,从事军事工程劳役或随军作战。这样,除了要支付一些高级军官的年薪以外,其他各级官兵均自备武器、装备和粮秣,大大缓解了帝国政府的财政困难,同时,军队作战,是保卫自己的家园与土地,士气也大为提高。
军区制度将全国成年公民按照军队的编制重新组织起来,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管理,军队屯田于边疆地区,平时垦荒种地,战时应招出征,平时以生产为主,战时以打仗为主,使军队具有了广泛而稳定的兵源。与此同时,拜占庭政府还大量组织移民,将归顺的斯拉夫人大量迁徙到小亚,以弥补西部人口中心大量丧失给帝国兵源造成的影响。军区制度后来成为拜占庭帝国稳定的核心,在10世纪的马其顿王朝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虽然进行了这么多强有力的改革,希拉克略皇帝还是要面对宗教问题:东部重新占领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异端教派问题如何处理?还有,以前波斯人兵临城下时为了度过危机向教会借的钱财,总是要还的,可是到哪里开辟新的财源呢?
作为一代枭雄,他的确有自己的办法:希拉克略皇帝提出了他自己的“二性一意”教义,企图通过承认基督具有二性但只有一个意志,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东部叙利亚-埃及的“基督一性论”派的异端教徒,同时,皇帝慷慨地拿出了在对萨珊波斯作战中的战利品,力图满足来自贪得无厌的教会的索债呼声。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这位精力过人的皇帝无疑将获得内政方面的成功,从他推行军区制的决心上应该让我们可以做这样的预期。可是,希拉克略的噩梦就是,他生活在穆罕默德先知的时代,而且,此时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势力过于庞大,占有的财富达到整个国家的1/2!他的上述努力完全没有收到效果――以罗马教皇为首的正统派教会人士大骂皇帝的“二性一意”教义是异端邪说;东部重征服地区的民众更是因陷于贪官污吏的残酷压榨和帝国政府为了偿还剩余的教会借款而摊派的大量捐税的重压下痛苦挣扎――哪里会有一个人注意到希拉克略皇帝重整河山,绥靖四方的良苦用心呢?
同样也没有一个人,包括希拉克略陛下在内,注意到帝国东南部莽莽阿拉伯沙漠中的威胁:阿拉伯-伊斯兰教帝国的兴起。最后的打击就要落在世界帝国的头上,可是帝国的一众僧俗领主贵族正忙于压榨百姓,而皇帝本人也正为抚平20年内外战争的伤痕忙的焦头烂额,偶尔有空休息的时候,相信他绝对没时间关注在远离帝国巴勒斯坦行省的汉志地区两座小城里面,两个阿拉伯部族的小规模冲突。
穆罕默德和他的宗教,由骑着骏马和骆驼的半野蛮的阿拉伯部族携带着,冲出贫瘠的阿拉伯半岛,征服了半个世界,改变了旧大陆1/3居民的信仰,也永远改变了古典时代诸文明的地理分布,并直接导致了拜占庭文明的灭亡,这无疑是中古时代最伟大的历史事件。可是在后人看来充满着伟大和荣耀的事件,在当时人看来,有时却是灾难和悲痛的化身。
在拜占庭人看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公元632年3月,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薨。其岳父艾布・伯克尔立,僭号哈里发[蛮语“继承人”]。
632年-633年夏 ,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平定半岛部落之乱。
633年夏,萨珊波斯合兵以逐境上改信伊斯兰教之舍伊班人,其酋长木桑纳走保阿拉伯半岛,求兵于艾布・伯克尔,遂使哈立德・本・瓦立德将兵8000,会同木桑纳攻拔安巴尔,降希拉王,是为阿拉伯大扩张之先声。
633年秋,艾布・伯克尔谴军寇叙利亚,贼将阿慕尔・本・阿绥、舒尔哈比勒、叶齐德、艾布・欧拜德・本・查拉哈各将一军,四路并进,犯我耶路撒冷、布斯拉、大马士革、霍姆斯。贼势甚大,又各地“基督一性派”乱民阴蓄异志,所在多有响应者。
634年,贼寇略外约旦,围总督于波斯拉,克,总督谢吉尔以身殉。上遣御弟提奥多拉败贼军,贼势小挫。
3月,艾布・伯克尔别遣其猛将哈立德[别号“安拉之剑”]以9000精锐,越千里戈壁,大会贼众于布斯拉,遂克之,王师北走。艾布・伯克尔授哈立德以主帅,节制四军。
7月,贼众大战王师于巴勒斯坦之艾支那丹,王师败绩,御弟提奥多拉独骑来投上。自是巴勒斯坦之地,贼抚有其大半,大马士革危矣。会艾布・伯克尔崩,欧麦尔继立,易主帅为艾布・欧拜德・本・查拉哈,贼师遂留于巴勒斯坦越冬。
635年2月贼围大马士革,至11月,大马士革降贼。贼师进克霍姆斯城。上尽遣六军,并以金帛子女贿西北戎狄,乞师伐贼。仍拜御弟提奥多拉为帅,克复霍姆斯、大马士革等城,6月,进与贼师峙于约旦河之雅尔穆克河口。贼师深沟高垒,四出游骑劫掠王师粮秣,王师渐老。8月2日,会天大风雨,走石飞沙,贼师大呼,乘风以击,王师逆战败北,伏尸约旦河槽,河为之断,御弟提奥多拉没于是役。贼师遂横扫东土,于是霍姆斯、大马士革、埃德萨、阿勒颇、安条克、亚历山大里亚尽陷贼手,至641年,托罗斯山脉以外不复为国家所有矣!
相传希拉克略皇帝逃离叙利亚时,泪流满面,唏嘘不已地回首这大好河山,说:“啊!叙利亚!永别了,永别了!这样美丽的锦绣河山,如今尽归他人之手了!”颇有点宋文帝“北顾涕泗流”的感慨啊!经历了这次灾难性的打击,希拉克略皇帝心力憔悴,于641年去世,给继承者留下的,是一个疆土大为收缩,在阿拉伯人入侵的惊涛骇浪中挣扎的国家。
好在这个王朝的继承人不都是窝囊废,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以斯拉夫人和外高加索的亚美尼亚人等民族移民大量补充兵员,提拔军官,造成了一批对皇帝效忠的军事贵族。利用这宝贵的军队,并且借助于新发明的“希腊火”,希拉克略的重孙君士坦丁四世在位期间成功的挫败了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对君士坦丁堡的两次围困,大大提高了帝国的威望。但是当他在685年去世之后不久,军区制的缺点就第一次显示出来了,各地军阀并起,争权夺利,帝国又陷入32年的长期内战的大旋涡之中。
下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是以创建了“圣像破坏者王朝”闻名于青史的伊索里亚人利奥三世[714-740]。他出身于伊索里亚地区的新兴军事贵族,本是小亚城市阿马里耶的守城司令,利用倭马亚人第三次进攻君士坦丁堡帝国面临严重内忧外患的机会登上了皇位。可惜宝座还没坐热,哈里发的儿子麦斯莱麦率领的8万步军就跨过赫底斯滂海峡,在君士坦丁堡对面扎下大营,不久又有欧麦尔・本・胡白赖率领的叙利亚、埃及联合舰队从海上封锁了君士坦丁堡,包围攻城战从717年8月持续到718年8月,这虽然不是君士坦丁堡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围困,但绝对是最有名的一次。阿拉伯人面对高耸的提奥多西城墙无计可施,时值冬季,后勤不足,经过一年的围困,帝国奇迹般的击退了穆斯林的凶悍进攻――正好倭马亚王朝苏莱曼哈里发去世,国内形势不稳,这也直接导致了阿拉伯人的撤退――利奥三世凭借坚城挫败阿拉伯人的进攻,使他们损失了15军士,1800艘战舰组成的叙埃联合舰队也只有10艘得以生还――这直接导致了倭马亚王朝的崩溃。[字母曰:真会吹啊!不过也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活教材啊!]利奥从前朝皇帝们的成败中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凭借他获得的“帝国救星”的巨大名声,利奥经过详细准备,于726年发布了《禁止偶像崇拜法令》,由此揭开了长达117年的“圣像破坏运动”的序幕。[这次影响深远的运动的详细讨论可见本论坛字母所整理的《查理曼大帝――历史与传说4 加洛林朝的教会》的第一节“破坏圣像运动与教会和法兰克人的勾结”,在此不重复。]我们只需在此指出,圣像破坏者王朝[史称伊索里亚王朝]暴风骤雨般的政治史,就是一部拜占庭国家机器与教会势力的斗争史,封建国家力图加强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商业财富的控制,以充实自身军事实力,加强对所面临的严重危机的抵御能力;而教会,由于修道院和名下财产的畸形发展,在疆土已经大大缩小的帝国中就越发的显得刺眼,利奥三世和他的继承者们联合小亚细亚的众多新兴军事贵族,瓜分了大宗的教会地产[这和同时代的查理・马特的政策很是相象,不知他们两个谁学谁?],而广大下层农民的基本权利,也在这种不同统治集团的激烈斗争中得到了法令的明确保护。基本上,当人们漫步在9世纪的拜占庭市场上,欣赏着光彩夺目的精致丝绸,迷人的宝石和象牙工艺品,充满热带情调的香料以及帝国官员一丝不苟地征抽着所有货物10%的关税时,我们摸到了这个帝国生机勃勃的心跳,我们也知道这个帝国国库充盈的原因,不仅来自皇帝和税吏们的巧取豪夺,更来自那南来北往,四通八达的商业路线:当米哈伊尔三世的母亲,就是那位宣布废除《禁止偶像崇拜法令》的提奥多拉皇后退隐修行之前,她向公众公开她所积累的财富:10.9万磅黄金和30万磅白银!
我们的英雄,来自色雷斯山区的半野蛮人巴西尔一世皇帝,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登上历史舞台的。
565年的冬天,对于每一个君士坦丁堡的市民来说,都非同寻常――曾经叱咤风云,铁马金戈,横扫西欧,复兴了往昔罗马帝国大业的铁腕强人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去世了,曾最为他信任,被百姓视为国家栋梁的战功卓著的贝利萨留将军此前8个月已经被宫廷的阴谋和皇帝的猜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人们抢购面包,人们紧闭门户,人们在哀叹一个时代的逝去……就象樱花凋谢一般不可挽回。那雄才大略的谋划,高瞻远瞩的运筹,百战百胜的将星,卷佚浩繁的法典,一句话,代表着这位享年83岁的皇帝成就的一切,都已成为过眼烟云――留给继承者查士丁二世的,是一个由于过度扩张、穷兵黩武,国库空空如也,四境狼烟不绝,军队疲于奔命,与阿瓦尔人、斯拉夫人、伦巴底人、波斯人战事不断的满目创痍的国家。在这个王朝剩下来不到40年的统治中,查士丁二世、提比略二世、莫里斯三位皇帝注定要为查士丁尼的世界帝国之梦付出惨重的代价,最后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
568年,伦巴底人入侵北意大利,从此帝国在意大利的属地不过拉凡纳周围的可怜的几块领地和要塞,意大利由于皇帝的忽视、蛮族的再次入侵逐渐从帝国分离出去。被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在色雷斯的劫掠搞得焦头烂额的查士丁二世哪有时间去管这些肘腋之痈呢!他为了克服巨大的财政困难,平衡帝国的收支,不得不偿还借款,克扣军饷与救济金,拒绝支付给周边国家以巨额贡金,从而陷入了苦战之中。到577年,斯拉夫人大批涌入巴尔干南部,进而在此居留,拜占庭政府无力将他们驱逐,只好默认这个事实。到582年莫里斯皇帝即位时,他发现自己自己正陷入与萨珊波斯、阿瓦尔人、斯拉夫人的战争之中,而最要命的是,军队这时也越来越不能忍受微薄的军饷和这位皇帝多次试图加强的纪律。莫里斯尝试着组建一支基于地区的民军,主要由当地居民补充人力,这样既减少了开支又加强了国防,可是他的改革注定不会成功。尽管莫里斯皇帝执政期间,帝国获得了不少军事胜利,591年莫里斯胜利地结束了同波斯所进行的20年苦战。他把逃来避难的库斯老二世重新安置在伊朗的皇位上,还乘机吞并了大片的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领土。601年,拜占庭统帅普里斯克先在威米那齐后在的萨河岸上大败阿瓦尔人。602年拜占庭军队渡过多瑙河,在斯拉夫人的本土上,进行了多次的讨伐,在西方,莫里斯皇帝联合法兰克人制止了伦巴底人对意大利的劫掠。可是离开国内的稳定,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白搭。下层民众的反抗起义连绵不断,军队也在588年、594年、600年和602年不断骚动。最后,602年,民众和军队的不满使事态终于发展到最后悲惨的结局。当军队奉命在多瑙河彼岸敌人境内过冬时,他们在百夫长福卡斯的率领下,公然地暴动起来,向君士坦丁堡挺进去收拾莫里斯皇帝。军队这次暴动得到君士坦丁堡群众的充分支持。莫里斯皇帝和他的子女以及政府中最仇恨军队的代表人物都被斩首。于是,百夫长福卡斯登极结束了查士丁尼王朝的统治,带来的,是8年的血腥内战和世界帝国梦想的最终崩溃。
由军队和市民拥立的福卡斯,从一开始就受到国内帝国元老院、大贵族和行政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的反对以内战的形式在东方各省:叙利亚、巴勒斯坦、西里西亚、小亚细亚、埃及烈火般爆发出来。这个倒霉的篡位者还被迫陷入与萨珊波斯的生死决战中去:603年,拜占庭帝国谴使萨珊伊朗,通告新皇帝福卡斯的登极,库思老二世认为这是干涉拜占庭的良机,遂以为莫里斯报仇为借口,对拜占庭宣战。604年,库思老亲自率兵出征,随军带有一名自称莫里斯皇帝之子狄奥多西的傀儡,利用拜占庭国内混乱之机,相继攻下十几年前被迫割让的亚美尼亚、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大片地区。面对各地的反抗,福卡斯皇帝的政府只能采用残酷的杀戮来对付帝国的名门贵族,结果使得东方的大贵族对波斯军队不加抵抗,更多的是夹道欢迎。国内的血腥的内战使得帝国的军队和行政系统几乎瓦解。609年,帝国的粮仓埃及行省也爆发了民乱,君士坦丁堡的居民被迫忍饥挨饿。610年,阿非利加省督之子希拉克略将军进军帝都,夺取王冠,福卡斯倒台并被斩首。同年秋,希拉克略登极称帝,建立了希拉克略王朝(610-717)。
希拉克略推翻福卡斯,夺取帝位后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危机,内部行政机构无法马上从所遭受的严重打击中恢复过来,国库更是空虚无钱。一代枭雄希拉克略能屈能伸,遣使向库思老求和。但波斯王决意乘机扩张,继续进行战争。613年,萨珊波斯军队在安条克大败拜占庭军,攻占大马士革。614年,萨珊波斯大将沙赫贝拉兹攻占耶路撒冷,夺得基督教最重要的圣物"真十字架",传说耶酥基督就是钉死在这个十字架上的。不久,萨珊波斯军队进入非洲,征服了埃及。而另一支军队则在沙辛的指挥下,在攻占亚美尼亚、伊比里亚、两河流域之后,由小亚细亚攻入拜占庭帝国腹地。615年,沙辛攻陷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卡尔西顿,直接威胁海峡对面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但波斯人没有渡海工具,不得不放弃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想法。后来,波斯人又再度进攻了博斯普鲁斯。
就在这时,族开始由西北进攻拜占庭。拜占庭国内一片混乱,希拉克略处境艰难,遣使向库思老求和又被拒绝。库思老决心要彻底战胜拜占庭,重振阿赫美尼德帝国的雄风。希拉克略和拜占庭上层决定尽一切努力来挽救危局,他对拜占庭军队实行重大改革,全国被划分为若干军区,每个军区都加强了机动作战和防御力量。教会也捐输金银资助希拉克略。622年,拜占庭海军击攻萨珊波斯军队,解除君士坦丁之围。623年,拜占庭在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取得一系列胜利。收复阿米达和马尔蒂罗等城。库思老也进行了有力的反击。625年,萨珊波斯军队重新攻入小亚细亚,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库思老又鼓动阿瓦尔人结盟,共同进攻拜占庭。萨珊波斯军队兵分两路,第一支在小亚细亚与希拉克略作战,第二支与阿瓦尔人共同进攻君士坦丁堡。第一支军队由沙辛统帅,为希拉克略的兄弟西奥多所败。第二支军队由于拜占庭控制了海上,进攻君士坦丁堡也遭到失败。萨珊波斯军队退回叙利亚。626年,希拉克略开始第二次远征。这一次他得到可萨突厥人的援助,由伊比里亚攻入伊朗。627年,希拉克略再次向库思老求和遭到拒绝。他击败萨珊波斯军队,占领阿特罗帕特斯米底亚的首府甘扎克。破坏了祆教最主要的拜火祠之一――阿图尔・居什那什普火祠[这是波斯国内王室和武士专门敬拜祆神的神祠]。库思老急忙带着圣火撤退了。拜占庭军队随后在亚述古城尼尼微再败萨珊波斯,洗劫了达斯特卡尔特王宫。库思老又慌忙逃到泰西封,拜占庭军队也尾随而至。
这时萨珊波斯发生了宫廷政变――库思老为了替他的失败寻找替罪羊,企图杀死大批萨珊波斯将领,他又大肆迫害以前支持他的基督教徒。沉重的赋税和连年不断的战争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就在拜占庭军队兵临城下之际,库思老染病在床,决定立其子马尔丹沙赫为王位继承人,但贵族反对国王的决定并将其投入监狱。卡瓦德二世(库思老与拜占庭公主马利亚所生)被拥立为王。628年2月底,根据卡瓦德的命令,库思老被杀于狱中。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他又杀死了所有的兄弟,据说共17人。希拉克略听说库思老已死,不想再进攻泰西封,便率领军队回国了。不久,两国签订和约,630年以前,萨珊波斯撤出了从埃德萨到亚历山大里亚的领土,两国交换俘虏,归还“真十字架”。至此,拜占庭帝国所面临的危机可以说暂时告一段落。
让我们利用这个间歇,回头看看希拉克略皇帝所建立的军区(Theme)制吧!
希拉克略的统治并未能完全恢复查士丁尼再征服运动所攻克的所有领土――616年,西班牙永远地从帝国割裂出去,落入西哥特蛮人之手;伦巴底人也在意大利节节胜利,侵夺了帝国的利古里亚地区,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已经在巴尔干半岛定居,赶也赶不走他们。面对这种危急形势,希拉克略皇帝被迫步查士丁尼王朝诸帝的后尘,开始逐步建立军区,以图建立一支更加符合当前帝国财政、人口状况的军队。他最先在亚洲领土上建立亚美尼亚和奥普西金军区,其后,在靠近首都的色雷斯建立基维莱奥冬、阿纳多利亚和色雷斯军区。这几个军区在反击波斯人人侵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希拉克略深感军区制的好处。他以此为基地屯兵东征,最终击败波斯人。
此后,军区制在帝国境内逐步推行,至8世纪中期,大部分拜占庭国土均被置于军区制管理之下,全国共建立6大军区,除上述5个军区外,新建巴尔干半岛的希腊军区。此后不久,又逐步组建起海上军区,辖治爱琴海上大小岛屿。
亚美尼亚军区包括从幼发拉底河上游和黑海西南岸至小亚细亚中部卡帕多利亚的广大地区,辖治17个防区,统兵不足万人。亚美尼亚军区以西,自阿里斯河中下游至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地区为奥普西金军区,统兵约6000人。亚美尼亚军区西南至爱琴海沿岸地区为阿纳多利亚军区,有34个要塞,统兵15000人。色雷斯军区的辖区位于首都君士坦丁堡西侧。基维莱奥冬军区为拜占庭帝国小亚细亚沿海军区,负责沿海要塞和海军基地,兵力仅3000人。拜占庭帝国大部分被纳人军区制。
拜占庭军区制是按军区、师、团、营等军队序列管理帝国各级行政区域。这种军政兼容,兵农合一的制度,对加强拜占庭帝国国防力量,稳定社会经济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军区制的推行意味着拜占庭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新调整。
各军区建立后,首先着手重新确定军事等级编制,调整军队内各级官兵的关系。由于各军区建立的时间有先后,其人数也有不同,因此在编制上也不一样。但是,一般看来,军区是由2-4个师组成。师由5-7个团组成,还设有营、队等下级单位。团级单位依据不同兵种人数又有区别,若为骑兵,则人数在50-11人,若为步兵,人数在200-400人之间。人数最多的师级单位大约有3000人左右。
在军区建立过程中,军队组织自上而下地取代了地方行政管理系统,使过去行省、地区和村社的行政管理机构或是向军事序列靠拢,或是被军事机构所取代。在此基础上,军队各级官兵的经济关系得以确定,军区将军的年收人为36-40金镑,师长的年收入为24金镑,团长、营长和队长分别为12、6、1金镑,一般士兵年收人为12-18金币[拜占庭发行的金币,名索里德],相当于1/6-1/4金镑。[当时货币稀少,试比较,严厉的《查理大帝的撒克森敕令》和《军事敕令》里,对自由人的罚款,一般最高不过60索里德]
军区编制重新确定后,希拉克略仍然面临另一个难题,他并没有足够的金钱发放军风由于当时拜占庭领土丧失严重,使国库年收入减少了1/2以上,于是拜占庭中央政府只好以田代饷,将大量闲散弃耕土地充作军饷,按照军种和级别颁发给各级官兵,从而将弃耕土地变为军役土地,即负有军役义务的田产。这一无奈之举竟然歪打正着,不仅解了希拉克略的难题,还成为此后帝国稳定的基础。
按照新制度,士兵都把经营军役田产的收人作为经济来源。他们定居在其部队驻守的地区,平时经营田产,军区将军以下各级官兵自给自足、自备兵器装备。在服役期(一般为15年)内,其土地不可剥夺,享有免税权。
这种“士兵田产”,土兵可永久占有,可以买卖,也可以赠送他人,还可以将田产连同军役义务一同转给继承人。履行兵役土地义务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由经营田产的士兵亲自服役,二是由一户或几户提供足够维持一个士兵的给养。经营军役田产的农兵仍然保持军队编制,随时听从军区将军的命令,随时集中,从事军事工程劳役或随军作战。这样,除了要支付一些高级军官的年薪以外,其他各级官兵均自备武器、装备和粮秣,大大缓解了帝国政府的财政困难,同时,军队作战,是保卫自己的家园与土地,士气也大为提高。
军区制度将全国成年公民按照军队的编制重新组织起来,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控制管理,军队屯田于边疆地区,平时垦荒种地,战时应招出征,平时以生产为主,战时以打仗为主,使军队具有了广泛而稳定的兵源。与此同时,拜占庭政府还大量组织移民,将归顺的斯拉夫人大量迁徙到小亚,以弥补西部人口中心大量丧失给帝国兵源造成的影响。军区制度后来成为拜占庭帝国稳定的核心,在10世纪的马其顿王朝时期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虽然进行了这么多强有力的改革,希拉克略皇帝还是要面对宗教问题:东部重新占领的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的异端教派问题如何处理?还有,以前波斯人兵临城下时为了度过危机向教会借的钱财,总是要还的,可是到哪里开辟新的财源呢?
作为一代枭雄,他的确有自己的办法:希拉克略皇帝提出了他自己的“二性一意”教义,企图通过承认基督具有二性但只有一个意志,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东部叙利亚-埃及的“基督一性论”派的异端教徒,同时,皇帝慷慨地拿出了在对萨珊波斯作战中的战利品,力图满足来自贪得无厌的教会的索债呼声。如果给他足够的时间,这位精力过人的皇帝无疑将获得内政方面的成功,从他推行军区制的决心上应该让我们可以做这样的预期。可是,希拉克略的噩梦就是,他生活在穆罕默德先知的时代,而且,此时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势力过于庞大,占有的财富达到整个国家的1/2!他的上述努力完全没有收到效果――以罗马教皇为首的正统派教会人士大骂皇帝的“二性一意”教义是异端邪说;东部重征服地区的民众更是因陷于贪官污吏的残酷压榨和帝国政府为了偿还剩余的教会借款而摊派的大量捐税的重压下痛苦挣扎――哪里会有一个人注意到希拉克略皇帝重整河山,绥靖四方的良苦用心呢?
同样也没有一个人,包括希拉克略陛下在内,注意到帝国东南部莽莽阿拉伯沙漠中的威胁:阿拉伯-伊斯兰教帝国的兴起。最后的打击就要落在世界帝国的头上,可是帝国的一众僧俗领主贵族正忙于压榨百姓,而皇帝本人也正为抚平20年内外战争的伤痕忙的焦头烂额,偶尔有空休息的时候,相信他绝对没时间关注在远离帝国巴勒斯坦行省的汉志地区两座小城里面,两个阿拉伯部族的小规模冲突。
穆罕默德和他的宗教,由骑着骏马和骆驼的半野蛮的阿拉伯部族携带着,冲出贫瘠的阿拉伯半岛,征服了半个世界,改变了旧大陆1/3居民的信仰,也永远改变了古典时代诸文明的地理分布,并直接导致了拜占庭文明的灭亡,这无疑是中古时代最伟大的历史事件。可是在后人看来充满着伟大和荣耀的事件,在当时人看来,有时却是灾难和悲痛的化身。
在拜占庭人看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公元632年3月,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薨。其岳父艾布・伯克尔立,僭号哈里发[蛮语“继承人”]。
632年-633年夏 ,哈里发艾布・伯克尔平定半岛部落之乱。
633年夏,萨珊波斯合兵以逐境上改信伊斯兰教之舍伊班人,其酋长木桑纳走保阿拉伯半岛,求兵于艾布・伯克尔,遂使哈立德・本・瓦立德将兵8000,会同木桑纳攻拔安巴尔,降希拉王,是为阿拉伯大扩张之先声。
633年秋,艾布・伯克尔谴军寇叙利亚,贼将阿慕尔・本・阿绥、舒尔哈比勒、叶齐德、艾布・欧拜德・本・查拉哈各将一军,四路并进,犯我耶路撒冷、布斯拉、大马士革、霍姆斯。贼势甚大,又各地“基督一性派”乱民阴蓄异志,所在多有响应者。
634年,贼寇略外约旦,围总督于波斯拉,克,总督谢吉尔以身殉。上遣御弟提奥多拉败贼军,贼势小挫。
3月,艾布・伯克尔别遣其猛将哈立德[别号“安拉之剑”]以9000精锐,越千里戈壁,大会贼众于布斯拉,遂克之,王师北走。艾布・伯克尔授哈立德以主帅,节制四军。
7月,贼众大战王师于巴勒斯坦之艾支那丹,王师败绩,御弟提奥多拉独骑来投上。自是巴勒斯坦之地,贼抚有其大半,大马士革危矣。会艾布・伯克尔崩,欧麦尔继立,易主帅为艾布・欧拜德・本・查拉哈,贼师遂留于巴勒斯坦越冬。
635年2月贼围大马士革,至11月,大马士革降贼。贼师进克霍姆斯城。上尽遣六军,并以金帛子女贿西北戎狄,乞师伐贼。仍拜御弟提奥多拉为帅,克复霍姆斯、大马士革等城,6月,进与贼师峙于约旦河之雅尔穆克河口。贼师深沟高垒,四出游骑劫掠王师粮秣,王师渐老。8月2日,会天大风雨,走石飞沙,贼师大呼,乘风以击,王师逆战败北,伏尸约旦河槽,河为之断,御弟提奥多拉没于是役。贼师遂横扫东土,于是霍姆斯、大马士革、埃德萨、阿勒颇、安条克、亚历山大里亚尽陷贼手,至641年,托罗斯山脉以外不复为国家所有矣!
相传希拉克略皇帝逃离叙利亚时,泪流满面,唏嘘不已地回首这大好河山,说:“啊!叙利亚!永别了,永别了!这样美丽的锦绣河山,如今尽归他人之手了!”颇有点宋文帝“北顾涕泗流”的感慨啊!经历了这次灾难性的打击,希拉克略皇帝心力憔悴,于641年去世,给继承者留下的,是一个疆土大为收缩,在阿拉伯人入侵的惊涛骇浪中挣扎的国家。
好在这个王朝的继承人不都是窝囊废,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以斯拉夫人和外高加索的亚美尼亚人等民族移民大量补充兵员,提拔军官,造成了一批对皇帝效忠的军事贵族。利用这宝贵的军队,并且借助于新发明的“希腊火”,希拉克略的重孙君士坦丁四世在位期间成功的挫败了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对君士坦丁堡的两次围困,大大提高了帝国的威望。但是当他在685年去世之后不久,军区制的缺点就第一次显示出来了,各地军阀并起,争权夺利,帝国又陷入32年的长期内战的大旋涡之中。
下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是以创建了“圣像破坏者王朝”闻名于青史的伊索里亚人利奥三世[714-740]。他出身于伊索里亚地区的新兴军事贵族,本是小亚城市阿马里耶的守城司令,利用倭马亚人第三次进攻君士坦丁堡帝国面临严重内忧外患的机会登上了皇位。可惜宝座还没坐热,哈里发的儿子麦斯莱麦率领的8万步军就跨过赫底斯滂海峡,在君士坦丁堡对面扎下大营,不久又有欧麦尔・本・胡白赖率领的叙利亚、埃及联合舰队从海上封锁了君士坦丁堡,包围攻城战从717年8月持续到718年8月,这虽然不是君士坦丁堡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围困,但绝对是最有名的一次。阿拉伯人面对高耸的提奥多西城墙无计可施,时值冬季,后勤不足,经过一年的围困,帝国奇迹般的击退了穆斯林的凶悍进攻――正好倭马亚王朝苏莱曼哈里发去世,国内形势不稳,这也直接导致了阿拉伯人的撤退――利奥三世凭借坚城挫败阿拉伯人的进攻,使他们损失了15军士,1800艘战舰组成的叙埃联合舰队也只有10艘得以生还――这直接导致了倭马亚王朝的崩溃。[字母曰:真会吹啊!不过也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活教材啊!]利奥从前朝皇帝们的成败中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凭借他获得的“帝国救星”的巨大名声,利奥经过详细准备,于726年发布了《禁止偶像崇拜法令》,由此揭开了长达117年的“圣像破坏运动”的序幕。[这次影响深远的运动的详细讨论可见本论坛字母所整理的《查理曼大帝――历史与传说4 加洛林朝的教会》的第一节“破坏圣像运动与教会和法兰克人的勾结”,在此不重复。]我们只需在此指出,圣像破坏者王朝[史称伊索里亚王朝]暴风骤雨般的政治史,就是一部拜占庭国家机器与教会势力的斗争史,封建国家力图加强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商业财富的控制,以充实自身军事实力,加强对所面临的严重危机的抵御能力;而教会,由于修道院和名下财产的畸形发展,在疆土已经大大缩小的帝国中就越发的显得刺眼,利奥三世和他的继承者们联合小亚细亚的众多新兴军事贵族,瓜分了大宗的教会地产[这和同时代的查理・马特的政策很是相象,不知他们两个谁学谁?],而广大下层农民的基本权利,也在这种不同统治集团的激烈斗争中得到了法令的明确保护。基本上,当人们漫步在9世纪的拜占庭市场上,欣赏着光彩夺目的精致丝绸,迷人的宝石和象牙工艺品,充满热带情调的香料以及帝国官员一丝不苟地征抽着所有货物10%的关税时,我们摸到了这个帝国生机勃勃的心跳,我们也知道这个帝国国库充盈的原因,不仅来自皇帝和税吏们的巧取豪夺,更来自那南来北往,四通八达的商业路线:当米哈伊尔三世的母亲,就是那位宣布废除《禁止偶像崇拜法令》的提奥多拉皇后退隐修行之前,她向公众公开她所积累的财富:10.9万磅黄金和30万磅白银!
我们的英雄,来自色雷斯山区的半野蛮人巴西尔一世皇帝,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登上历史舞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