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写忏悔书的原广东省揭阳市委常委兼普宁市委书记丁伟斌这样说:“我自己走着,干部队伍中一些人把我推着,亲人们把我护着,社会上亲近的人把我哄着,使我朝这腐化堕落之路一直走着,而且越走越快,越走越远,最终滑入了不可挽救的万丈深渊!”谁在“推”?谁在“护”?谁在“哄”?谁都说不?这究竟是“谁”,但是却让腐败的官员清清楚楚地感受到这个“谁” ,明明白白地知道这个“谁”就在他的周围,这个“谁”就是由他的同僚、他的亲人、他的亲信组成的“氛围”,这一“氛围”迫使这些官员向腐败的方向发展,迫使他用亲情代替党性、用友情代替政策、用恩情代替原则。
正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所指出的:在这些官员的周围已经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腐败的民俗学”(即笔者所说的“腐败文化”),它“容易使人们认为,掌握权力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家庭利益或他觉得应当忠于的社会集团的利益来利用权力”。
这样说,我决不是要为那些大小贪官污吏鸣不平,为他们鸣冤叫屈,贪官走上腐败之路,自有他的?因,自有他的世界观、价值观问题,譬如,一个劲儿地想当高官,发财欲望特别旺盛,见了漂亮的女人就心动等,然而作为外因的“氛围”,作为外因的“文化”,却起着不可小视的催化作用。
平心而论,并不是所有的贪官从一开始就那样高高兴兴受贿的,也有一个心惊肉跳的、瞻前顾后的“推辞阶段”,但是在“下级给上级送礼”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腐败氛围”下,就顶不了、无法顶,也根本不能顶。用丁伟斌的话来说,“有一次上缴的钱物太多,就有了不少议论,连一些外地的老领导都说他不应上缴那么多,以免影响左邻右舍的关系,在领导层中受孤立、遭冷落。”安徽省利辛县原县委书记夏一松,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收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礼金22万元,生病期间又收到“慰问费”40余万元。但是,夏一松很是洁身自好,不贪不沾,他将这些钱全部退回或者上缴财政,结果是捅了马蜂窝,得到了“不懂礼数”的名声,与他一起共过事的人都“与他保持距离”,没有一个副县级以上的领导愿意和他交流和沟通,由于太“脱离群众”,变成了“孤家寡人”,于是,他在当了180天的县委书记后就“撤离”了利辛。
湖北黄石市河口镇有一个名叫董阳的外派镇长,上任之后图谋“新政”,推行“变法”,一年多的“革新”硬是将小小的的河口镇搞得个“天翻地覆”,很是有一点变革者的气势,老百姓欢迎极了,然而“强龙”就是硬斗不过“地头蛇”,地方的“权势人物”联手告状,而那些能管河口镇的领导竟一屁股坐到地方“权势人物”一边,尽管董阳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在最后竟被莫名其妙地免职了,这些“权势人物”所说的、做的、行的就构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氛围”。
还有湖北省监利县原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写了一份“农民真苦、农民真穷、农民真危险”的信直寄国务院,引发了监利县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全年可节约非生产性开支四百余万,李应该是有功之臣,但是,在监利却呆不下去了,选择了一条辞官弃职之路?为何?就是因为他的上书、因上书而引发的一场改革触犯了当地“既得利益集团”,他周围的那些认识不认识的同僚、同事、同乡、亲爱者不满了,这些同僚、同事、同乡、亲爱者的家属不满了,漫骂的有之,冷嘲热讽的有之,平时很热切的同事疏远了,顶头上司不仅变得爱理不理的样子,反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限制他、打击他……总之,用李昌平的话说“有些人将怨气全搬到我头上”,让李昌平感到很孤独,很绝望,就好像是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政治大错误一样,面对整个来自“体制性压力”,该怎么办?“众怒”实在“难犯”啊,李昌平只能选择一条“下野”、出走的道路……这个“体制性压力”是什么?就是所谓“氛围”的力量。
而那个与贪官河南平顶山市政法委书记李长河斗了五年,被李长河雇凶杀伤致残的吕净一,谁都认为他是一身正气的反腐英雄,谁都认为他是顽强的治贪斗士,然而在李长河被镇压法办之后,吕净一的命运也不见得好多少,调到哪里哪里都不要,一些有权势的人物认为吕净一是一个“爱捣乱的人”,有的领导甚至说:“要吕净一,就先把我免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里的“氛围”有点古怪,容不得一身正气人的存在。
为什么不贪不沾、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官员会被孤立?为什么一些“反腐斗士”会被周围人所不容?原因简单,就是像董阳、李昌平、吕净一这样的人触犯了看不见的“权势阶层”的利益,触犯了官场的“潜规则”,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与已经形成的“腐败氛围”格格不入,这类人的自律行为“破坏”了整个群体的“游戏规则”,说得白一点,由于他的“众皆沉睡我独醒,众皆污浊我独清”,因而断送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财路,触犯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于是就犯了“众怒”,就会“集体无意识”地联合起来对付像董阳、李昌平、吕净一这样的人,这个“腐败氛围”会“垄断”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群体的舆论,制造各种各样的压力,给这些人脸色看,给小鞋穿,给各种各样的冷嘲热讽,让他们感到不自在,感到孤立,感到小环境实在容不了自己,感到无法工作和生活,感到无法生存下去…… “腐败氛围”就是“小群体”中的“腐败文化”,就是一些单位的“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其最终功能是“贪官蹑高位,廉吏沉下僚”,其后果很是可怕的。
所以,反腐败不仅仅是将一些腐败分子揪出来示众,还要下大力去反那种逼良为娼的“腐败氛围”,去改变那种“好的不香、坏的不臭”的“腐败文化”,去治理黑白颠倒的歪风邪气,去纠正那种廉政勤政干部吃亏、受气、被打击的不正常局面,去改造那种香臭不分的“腐败土狼”,旗帜鲜明地宣传、保护和支持廉洁奉公的干部,惟有这样才能使反腐败健康地发展下去。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6/3134111.html
正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所指出的:在这些官员的周围已经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腐败的民俗学”(即笔者所说的“腐败文化”),它“容易使人们认为,掌握权力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家庭利益或他觉得应当忠于的社会集团的利益来利用权力”。
这样说,我决不是要为那些大小贪官污吏鸣不平,为他们鸣冤叫屈,贪官走上腐败之路,自有他的?因,自有他的世界观、价值观问题,譬如,一个劲儿地想当高官,发财欲望特别旺盛,见了漂亮的女人就心动等,然而作为外因的“氛围”,作为外因的“文化”,却起着不可小视的催化作用。
平心而论,并不是所有的贪官从一开始就那样高高兴兴受贿的,也有一个心惊肉跳的、瞻前顾后的“推辞阶段”,但是在“下级给上级送礼”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腐败氛围”下,就顶不了、无法顶,也根本不能顶。用丁伟斌的话来说,“有一次上缴的钱物太多,就有了不少议论,连一些外地的老领导都说他不应上缴那么多,以免影响左邻右舍的关系,在领导层中受孤立、遭冷落。”安徽省利辛县原县委书记夏一松,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收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礼金22万元,生病期间又收到“慰问费”40余万元。但是,夏一松很是洁身自好,不贪不沾,他将这些钱全部退回或者上缴财政,结果是捅了马蜂窝,得到了“不懂礼数”的名声,与他一起共过事的人都“与他保持距离”,没有一个副县级以上的领导愿意和他交流和沟通,由于太“脱离群众”,变成了“孤家寡人”,于是,他在当了180天的县委书记后就“撤离”了利辛。
湖北黄石市河口镇有一个名叫董阳的外派镇长,上任之后图谋“新政”,推行“变法”,一年多的“革新”硬是将小小的的河口镇搞得个“天翻地覆”,很是有一点变革者的气势,老百姓欢迎极了,然而“强龙”就是硬斗不过“地头蛇”,地方的“权势人物”联手告状,而那些能管河口镇的领导竟一屁股坐到地方“权势人物”一边,尽管董阳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在最后竟被莫名其妙地免职了,这些“权势人物”所说的、做的、行的就构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氛围”。
还有湖北省监利县原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写了一份“农民真苦、农民真穷、农民真危险”的信直寄国务院,引发了监利县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全年可节约非生产性开支四百余万,李应该是有功之臣,但是,在监利却呆不下去了,选择了一条辞官弃职之路?为何?就是因为他的上书、因上书而引发的一场改革触犯了当地“既得利益集团”,他周围的那些认识不认识的同僚、同事、同乡、亲爱者不满了,这些同僚、同事、同乡、亲爱者的家属不满了,漫骂的有之,冷嘲热讽的有之,平时很热切的同事疏远了,顶头上司不仅变得爱理不理的样子,反而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限制他、打击他……总之,用李昌平的话说“有些人将怨气全搬到我头上”,让李昌平感到很孤独,很绝望,就好像是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政治大错误一样,面对整个来自“体制性压力”,该怎么办?“众怒”实在“难犯”啊,李昌平只能选择一条“下野”、出走的道路……这个“体制性压力”是什么?就是所谓“氛围”的力量。
而那个与贪官河南平顶山市政法委书记李长河斗了五年,被李长河雇凶杀伤致残的吕净一,谁都认为他是一身正气的反腐英雄,谁都认为他是顽强的治贪斗士,然而在李长河被镇压法办之后,吕净一的命运也不见得好多少,调到哪里哪里都不要,一些有权势的人物认为吕净一是一个“爱捣乱的人”,有的领导甚至说:“要吕净一,就先把我免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里的“氛围”有点古怪,容不得一身正气人的存在。
为什么不贪不沾、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官员会被孤立?为什么一些“反腐斗士”会被周围人所不容?原因简单,就是像董阳、李昌平、吕净一这样的人触犯了看不见的“权势阶层”的利益,触犯了官场的“潜规则”,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与已经形成的“腐败氛围”格格不入,这类人的自律行为“破坏”了整个群体的“游戏规则”,说得白一点,由于他的“众皆沉睡我独醒,众皆污浊我独清”,因而断送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财路,触犯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于是就犯了“众怒”,就会“集体无意识”地联合起来对付像董阳、李昌平、吕净一这样的人,这个“腐败氛围”会“垄断”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群体的舆论,制造各种各样的压力,给这些人脸色看,给小鞋穿,给各种各样的冷嘲热讽,让他们感到不自在,感到孤立,感到小环境实在容不了自己,感到无法工作和生活,感到无法生存下去…… “腐败氛围”就是“小群体”中的“腐败文化”,就是一些单位的“政治文化生态环境”,其最终功能是“贪官蹑高位,廉吏沉下僚”,其后果很是可怕的。
所以,反腐败不仅仅是将一些腐败分子揪出来示众,还要下大力去反那种逼良为娼的“腐败氛围”,去改变那种“好的不香、坏的不臭”的“腐败文化”,去治理黑白颠倒的歪风邪气,去纠正那种廉政勤政干部吃亏、受气、被打击的不正常局面,去改造那种香臭不分的“腐败土狼”,旗帜鲜明地宣传、保护和支持廉洁奉公的干部,惟有这样才能使反腐败健康地发展下去。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6/3134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