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07
- 消息
- 402,190
- 荣誉分数
- 76
- 声望点数
- 0
<HTML>中共十大元帅最后一位聂荣臻先生辞世,终年九十三岁。本来这消息并无什么惊人之处
,人老了总是要死的。倒是杨尚昆的一段悼词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并引出了本文。
杨尚昆的悼词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和荣臻同
志先后抵达山西抗日前线。他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率部匆匆赴晋东北,抵
御南进日军。当时,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军长驱直入,骄横一时。出师不久的一一五师
战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千多人,创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
如果我们将这一段文字给当今的少先队员或共青团员看的话,他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平型
关一战是聂荣臻指挥的,再加上杨尚昆。但是文革中长大的一代都知道,平型关大捷是林彪
的成就。《中国之春》四月号马怡阳的文章《对林彪的再评价》中说:“抗战初期一九三七
年林彪在山西平型关指挥战役歼灭日军三千多人,是为第一场对日大军团作战的胜利。当时
林彪采用机动和伏击战术,利用山地抑制了日军飞机、火炮和坦克的优势,是一次以低劣装
备战胜精良敌军的范例。”
在大陆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在百家学科中,最难念的绝不是数理化,而是中共党史。理科书
籍可以数年不变,但中共党史课本却一年可好几变,叫人越念越糊涂。象赫赫有名的平型关
战役,一下就可读到两个版本,不能不令人好奇:究竟是歼敌一千还是三千?此战役中,日
军究竟动没动用飞机、坦克?凭着这点好奇,笔者查阅了一下中共出版的一些资料。相信你
也会有兴趣读读。
平型关一战是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上午开打,持续约一天。第二天,九月二十六日,朱
德司令就打电报给南京蒋委员长、军事委员会、中央日报等等,报告战果:“九月二十五日
,我八路军住晋北平型关与敌万余激战,将进攻之敌全部击溃,一部分被俘缴械,获汽车、
坦克车,等等。”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由中共所属的抗战出版社发行的《第八路军》一书是这样报导的:
“二十五号那天,敌人著名的板垣师团的第十和二十二联队,进入平型关……战毕,我军俘
获敌人一千余人,敌伤亡在五千以上,我军又夺得坦克车、装甲车及马车共七十四辆。”
文革中或之前出版的资料记载是:“九月二十五日,天色微明,日军进攻平型关的兵力部属
已隐约可见。这时板垣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约四千人,一百余辆汽车,两百余辆大车,走
入我们的伏击圈内,大约五时半光景,战斗开始了。……在这次战斗中,歼灭日军三千多,
毁汽车一百多辆,大车二百辆……我军伤亡近千人。”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大事记》也沿用了以上说
法:“歼敌三千”云云。
但是,一九八三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龚古今、唐培吉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稿》却是这
样记载的:“二十五日拂晓,日军第五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和辎重部
队一部进入我军伏击圈…据统计,此次战役,歼灭日军一千多人,毁敌汽车八十余辆,我军
伤亡六百余人。”
由此我们看到三处重大修改:
⒈“第二十一旅团”改为“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和辎重部队”
⒉“歼敌三千,毁汽车一百多辆,大车二百辆”改为“歼敌一千,毁汽车八十余辆,”两百
多辆大车也删除了。
⒊“我军伤亡近千人”改为“我军伤亡六百人”。
可以看出,一九三七年发表的数字过为离谱,故再无人引用。马怡阳的数字是以前发表的宣
传数,显然夸大了,而杨尚昆引用的数字则是经过修改了的,相对来说,更具权威性。为了
这点好奇,费时半天。毕竟有所获,故也踌躇满志。不料这踌躇心不久被重重捅了一下。话
说有一次教会集会完毕,大家在一起用午餐。与我同桌者恰好是两名国民党军队退休将军。
闲聊中,他俩大叹大陆的青年对八年抗战史所知几乎为零。笔者听了极不服气,当即掷地有
声地回答:“平型关大捷,抗日第一战,是我八路军所成就。”此两位老人听了神色黯然,
但清楚地说道:“不错,八路军是参加了平型关战役,但指挥官和主力军都是国民党军队。
”这一席话叫我好不惶惑。什么?平型关一战竟也有国民党军队的份?这摘桃子摘得也太离
谱了。不过两位老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不该说谎才是,另外,中共篡改历史,编造历史倒
也是路人皆知,莫非本秀才又被中共骗了一次?出于谨慎,又跑去了东亚图书馆,查翻了十
来本书,补课的结果如下:
抗战初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是太原会战。这一次大会战历时几乎两个月(九月十二日至十一
月八日)。在战争学上,会战是指双方参加兵力皆在十万人以上。太原会战时,国军投入约
三十万兵力。日军投入约十二万兵力。
太原会战由两个主要战场构成,一是晋北战场,有日军五万。二是晋东战场,有日军七万。
晋北战场有如下重要作战构成:
⒈广灵、灵邱作战(九月十二日至九月二十日)
⒉平型关作战(九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九日)
⒊淳县平原作战(十月一日至十月十一日)
⒋忻口作战(十月十一日至十一月五日)
平型关一战是晋北战场的一个重要战役。林彪率领的第一一五师就是九月二十五日投入这八
天战役中的一个伏击战。
在稍微详细介绍平型关作战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中共的八路军是怎样
与国军并肩作战的。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发生,国共开始再次合作。
三七年七月中共致电蒋介石委员长:“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抗日
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八月九日中共部队总司令朱德随周恩来抵南京晤蒋。
八月二十二日,中共部队改编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辖一一五师林彪,
一二0师贺龙,一二九师刘伯承。每师兵力约一万五千人。归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
。
同日中共提出四大诺言:
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指中共)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㈡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力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
㈢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
㈣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之统辖。
红军接受改编成八路军后才半个月,便爆发了太原会战。
现在回到平型关战役:
九月十五日,国军主力第六集团(总司令杨爱源)及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开赴平型
关一带。九月二十二日拂晓,有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四至五千人,由灵邱向平型关前
进,薄暮,日军被国军一九七旅王恩田所击退。九月二十三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主动向平
型关口一带发动更猛烈的攻击。国军伤亡惨重。
二十四日九时,傅作义,杨爱源与一一五师林彪联络,并决定:⒈第七十一师与新编第二师
为主攻部队。⒉独立第八旅协同七十一师攻击。⒊第一一五师担任敌后攻击,以东河南,蔡
家峪为目标。这一作战计划由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发布。
二十五日,林彪率领的一一五师伏击一日军运输队。据林彪当时最原始的报告是“歼敌一营
”估计为五、六百左右。
二十六日,日军大批军队压向平型关增援。林彪从蒋家峪搬退。
二十七日到二十九日,日军与国军又有相当激烈的交战。国军出境不佳,阎锡山乃令各部队
转移。平型关战事结束。接着展开淳县,原平、忻口之战。
平型关战役,国军参战总兵力为十五万人。第一一五师约一万四千人,占参战总兵力百分之
八点八五。国军伤亡甚惨,达三万多人。中共的一一五师参加了一天的战斗。不管是看整体
的会战,还是局部的平型关一战,我们都应实事求是地承认,国军是这次抗战的主力,为民
族流的血也最多。八路军也有勇有谋,为民族立有大功。
本来此文写到此便可结束,但在查阅这些资料时,有若干感想,现不揣浅陋,一并写出,就
教于各位:
⒈国军与日军正面大会战计有二十三次之多。每次国军都有惨重损失。特别是前期战役,国
军伤亡人数总是在日军五倍至八倍之上。何如此呢?届因为日军装备大大优于国军。日本人
处心积虑几十年,大力发展军工业,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军事强国。日本人当然有常识:中
国地大人多,如果战胜中国没有把握的话,它是不会贸然去发动这场战争的。如果没有美国
人的卷入,抗日再打八年也是可能的事。根据日本公布的数字,日本人八年阵亡不到五十万
人。而国军阵亡官兵差不多三百万人。可见双方实力悬殊相当大。
难怪日本人要叫嚣“三个月之内消灭中国”。战争一开始,日本人就希望与中国主力决战。
在强敌面前如果立即决战,吃亏的无疑是中国军队。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策,国军
提出以我之长,攻敌之短,即“主动的诱敌进入更大范围的全面战,更长期的持久战。”因
此“持久战”立即获得全民的共识与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日后共产党宣传说抗日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指引
的结果,这真是天大的笑话。这就好象民主已成为潮流,我艾暮思写一篇“论民主”,日后
民主成功了,我就说这成功归功于我的那一篇文章。毛的文章固然写得好,但不过是千百篇
优秀文章中之一篇,如此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国军作出有计划的搬退。这就是杨尚昆和共党宣传所说的:“国民党军队节
节败退”,及“不抗日”。毛泽东曾有一“辉煌”思想。“敌进我退”(其实这不过是套用
了孙子兵法),如果八路军在强敌面前可以搬退,国军为什么不能搬?我们可以从均势的角
度探讨国军搬退的利弊,但要以此去全盘否认国军就不合事实了。
⒉近年来,大陆学者开始正面对待国军在抗战中的作用,例如拍出了《血战台儿庄》的电影
,第一次歌颂了国军的功绩。但这方面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中共宣传的主调仍是抗日战争
是中共领导下获胜的。事实上大陆出版的抗日著作寥寥无几,而且都很单薄。为什么呢?很
简单,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乏善可陈。中共的主要精力用在扩大自己的武力。按林彪的话说
:“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已经成了百万大军,并且还有二百多万民兵。”
大家还记得抗战初期中共仅有军队三万多。难怪毛泽东对田中角荣说:要不是日军侵华,中
共就不可能打败国军,取得政权。所以要谢谢日本人,谢谢的办法之一就是不要战争赔款。
如果中共真是将日寇打得落花流水,战果频传的话,中共为什么只拍有《地雷战》、《地道
战》?与此相比较的是,中共不时推出描写内战的片子,最近推出的是战争巨片《大决战》
三部六集,放映时间长达十一个小时。此片耗时六年多才摄制完成(国共内战才打了四年)
。马怡阳的资料说:“投资六千万人民币”。实际投资肯定远远超出此数。《人民日报》介
绍说:“计有三百二十万人投入拍摄”。如果每人一日补贴金是二十元的话,就要人民币六
千四百万。
中共一方面要与国民党“相逢一笑泯恩仇”,要接受台湾上亿美元的救灾巨款,要欢迎台商
投资大陆,一面又推出这样的战争片,给国民党颜色看。杨尚昆更发绝话,“绝不签两岸互
不侵犯条约”(抗战初,中共弱小时,不就签过一次吗?见前文),摆好架子,时刻要去“
解放台湾”。
中国人与日本人已和解,但却仍有自相残杀的可能,这不是民族的悲剧是什么?
⒊抗日战争期间,国共的合作,史称“第二次合作”。但八年抗日战争时,其实只真正合作
过一次,那就是这次平型关战役。这是一件可叹的事实。不过从积极的一面去思考,这里面
则是可挖掘一些启人的题材:要拍战争片,何不拍平型关战役?将国共在民族存亡的关头,
愿意携手,同仇敌忾,血流一处的英勇精神体现出来!这对两岸和平共处、谈判也有些实际
帮助。不知哪位导演有如此的胆量?</HTML>
,人老了总是要死的。倒是杨尚昆的一段悼词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并引出了本文。
杨尚昆的悼词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和荣臻同
志先后抵达山西抗日前线。他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率部匆匆赴晋东北,抵
御南进日军。当时,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日军长驱直入,骄横一时。出师不久的一一五师
战平型关,一举歼灭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千多人,创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
如果我们将这一段文字给当今的少先队员或共青团员看的话,他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平型
关一战是聂荣臻指挥的,再加上杨尚昆。但是文革中长大的一代都知道,平型关大捷是林彪
的成就。《中国之春》四月号马怡阳的文章《对林彪的再评价》中说:“抗战初期一九三七
年林彪在山西平型关指挥战役歼灭日军三千多人,是为第一场对日大军团作战的胜利。当时
林彪采用机动和伏击战术,利用山地抑制了日军飞机、火炮和坦克的优势,是一次以低劣装
备战胜精良敌军的范例。”
在大陆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在百家学科中,最难念的绝不是数理化,而是中共党史。理科书
籍可以数年不变,但中共党史课本却一年可好几变,叫人越念越糊涂。象赫赫有名的平型关
战役,一下就可读到两个版本,不能不令人好奇:究竟是歼敌一千还是三千?此战役中,日
军究竟动没动用飞机、坦克?凭着这点好奇,笔者查阅了一下中共出版的一些资料。相信你
也会有兴趣读读。
平型关一战是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五日上午开打,持续约一天。第二天,九月二十六日,朱
德司令就打电报给南京蒋委员长、军事委员会、中央日报等等,报告战果:“九月二十五日
,我八路军住晋北平型关与敌万余激战,将进攻之敌全部击溃,一部分被俘缴械,获汽车、
坦克车,等等。”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由中共所属的抗战出版社发行的《第八路军》一书是这样报导的:
“二十五号那天,敌人著名的板垣师团的第十和二十二联队,进入平型关……战毕,我军俘
获敌人一千余人,敌伤亡在五千以上,我军又夺得坦克车、装甲车及马车共七十四辆。”
文革中或之前出版的资料记载是:“九月二十五日,天色微明,日军进攻平型关的兵力部属
已隐约可见。这时板垣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约四千人,一百余辆汽车,两百余辆大车,走
入我们的伏击圈内,大约五时半光景,战斗开始了。……在这次战斗中,歼灭日军三千多,
毁汽车一百多辆,大车二百辆……我军伤亡近千人。”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大事记》也沿用了以上说
法:“歼敌三千”云云。
但是,一九八三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龚古今、唐培吉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稿》却是这
样记载的:“二十五日拂晓,日军第五板垣师团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和辎重部
队一部进入我军伏击圈…据统计,此次战役,歼灭日军一千多人,毁敌汽车八十余辆,我军
伤亡六百余人。”
由此我们看到三处重大修改:
⒈“第二十一旅团”改为“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第三大队和辎重部队”
⒉“歼敌三千,毁汽车一百多辆,大车二百辆”改为“歼敌一千,毁汽车八十余辆,”两百
多辆大车也删除了。
⒊“我军伤亡近千人”改为“我军伤亡六百人”。
可以看出,一九三七年发表的数字过为离谱,故再无人引用。马怡阳的数字是以前发表的宣
传数,显然夸大了,而杨尚昆引用的数字则是经过修改了的,相对来说,更具权威性。为了
这点好奇,费时半天。毕竟有所获,故也踌躇满志。不料这踌躇心不久被重重捅了一下。话
说有一次教会集会完毕,大家在一起用午餐。与我同桌者恰好是两名国民党军队退休将军。
闲聊中,他俩大叹大陆的青年对八年抗战史所知几乎为零。笔者听了极不服气,当即掷地有
声地回答:“平型关大捷,抗日第一战,是我八路军所成就。”此两位老人听了神色黯然,
但清楚地说道:“不错,八路军是参加了平型关战役,但指挥官和主力军都是国民党军队。
”这一席话叫我好不惶惑。什么?平型关一战竟也有国民党军队的份?这摘桃子摘得也太离
谱了。不过两位老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不该说谎才是,另外,中共篡改历史,编造历史倒
也是路人皆知,莫非本秀才又被中共骗了一次?出于谨慎,又跑去了东亚图书馆,查翻了十
来本书,补课的结果如下:
抗战初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是太原会战。这一次大会战历时几乎两个月(九月十二日至十一
月八日)。在战争学上,会战是指双方参加兵力皆在十万人以上。太原会战时,国军投入约
三十万兵力。日军投入约十二万兵力。
太原会战由两个主要战场构成,一是晋北战场,有日军五万。二是晋东战场,有日军七万。
晋北战场有如下重要作战构成:
⒈广灵、灵邱作战(九月十二日至九月二十日)
⒉平型关作战(九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二十九日)
⒊淳县平原作战(十月一日至十月十一日)
⒋忻口作战(十月十一日至十一月五日)
平型关一战是晋北战场的一个重要战役。林彪率领的第一一五师就是九月二十五日投入这八
天战役中的一个伏击战。
在稍微详细介绍平型关作战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中共的八路军是怎样
与国军并肩作战的。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发生,国共开始再次合作。
三七年七月中共致电蒋介石委员长:“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命抗日
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八月九日中共部队总司令朱德随周恩来抵南京晤蒋。
八月二十二日,中共部队改编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辖一一五师林彪,
一二0师贺龙,一二九师刘伯承。每师兵力约一万五千人。归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
。
同日中共提出四大诺言:
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指中共)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
㈡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力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
㈢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
㈣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之统辖。
红军接受改编成八路军后才半个月,便爆发了太原会战。
现在回到平型关战役:
九月十五日,国军主力第六集团(总司令杨爱源)及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开赴平型
关一带。九月二十二日拂晓,有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四至五千人,由灵邱向平型关前
进,薄暮,日军被国军一九七旅王恩田所击退。九月二十三日拂晓,日军第五师团主动向平
型关口一带发动更猛烈的攻击。国军伤亡惨重。
二十四日九时,傅作义,杨爱源与一一五师林彪联络,并决定:⒈第七十一师与新编第二师
为主攻部队。⒉独立第八旅协同七十一师攻击。⒊第一一五师担任敌后攻击,以东河南,蔡
家峪为目标。这一作战计划由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发布。
二十五日,林彪率领的一一五师伏击一日军运输队。据林彪当时最原始的报告是“歼敌一营
”估计为五、六百左右。
二十六日,日军大批军队压向平型关增援。林彪从蒋家峪搬退。
二十七日到二十九日,日军与国军又有相当激烈的交战。国军出境不佳,阎锡山乃令各部队
转移。平型关战事结束。接着展开淳县,原平、忻口之战。
平型关战役,国军参战总兵力为十五万人。第一一五师约一万四千人,占参战总兵力百分之
八点八五。国军伤亡甚惨,达三万多人。中共的一一五师参加了一天的战斗。不管是看整体
的会战,还是局部的平型关一战,我们都应实事求是地承认,国军是这次抗战的主力,为民
族流的血也最多。八路军也有勇有谋,为民族立有大功。
本来此文写到此便可结束,但在查阅这些资料时,有若干感想,现不揣浅陋,一并写出,就
教于各位:
⒈国军与日军正面大会战计有二十三次之多。每次国军都有惨重损失。特别是前期战役,国
军伤亡人数总是在日军五倍至八倍之上。何如此呢?届因为日军装备大大优于国军。日本人
处心积虑几十年,大力发展军工业,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军事强国。日本人当然有常识:中
国地大人多,如果战胜中国没有把握的话,它是不会贸然去发动这场战争的。如果没有美国
人的卷入,抗日再打八年也是可能的事。根据日本公布的数字,日本人八年阵亡不到五十万
人。而国军阵亡官兵差不多三百万人。可见双方实力悬殊相当大。
难怪日本人要叫嚣“三个月之内消灭中国”。战争一开始,日本人就希望与中国主力决战。
在强敌面前如果立即决战,吃亏的无疑是中国军队。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策,国军
提出以我之长,攻敌之短,即“主动的诱敌进入更大范围的全面战,更长期的持久战。”因
此“持久战”立即获得全民的共识与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日后共产党宣传说抗日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指引
的结果,这真是天大的笑话。这就好象民主已成为潮流,我艾暮思写一篇“论民主”,日后
民主成功了,我就说这成功归功于我的那一篇文章。毛的文章固然写得好,但不过是千百篇
优秀文章中之一篇,如此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国军作出有计划的搬退。这就是杨尚昆和共党宣传所说的:“国民党军队节
节败退”,及“不抗日”。毛泽东曾有一“辉煌”思想。“敌进我退”(其实这不过是套用
了孙子兵法),如果八路军在强敌面前可以搬退,国军为什么不能搬?我们可以从均势的角
度探讨国军搬退的利弊,但要以此去全盘否认国军就不合事实了。
⒉近年来,大陆学者开始正面对待国军在抗战中的作用,例如拍出了《血战台儿庄》的电影
,第一次歌颂了国军的功绩。但这方面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中共宣传的主调仍是抗日战争
是中共领导下获胜的。事实上大陆出版的抗日著作寥寥无几,而且都很单薄。为什么呢?很
简单,中共在抗日战争期间乏善可陈。中共的主要精力用在扩大自己的武力。按林彪的话说
:“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已经成了百万大军,并且还有二百多万民兵。”
大家还记得抗战初期中共仅有军队三万多。难怪毛泽东对田中角荣说:要不是日军侵华,中
共就不可能打败国军,取得政权。所以要谢谢日本人,谢谢的办法之一就是不要战争赔款。
如果中共真是将日寇打得落花流水,战果频传的话,中共为什么只拍有《地雷战》、《地道
战》?与此相比较的是,中共不时推出描写内战的片子,最近推出的是战争巨片《大决战》
三部六集,放映时间长达十一个小时。此片耗时六年多才摄制完成(国共内战才打了四年)
。马怡阳的资料说:“投资六千万人民币”。实际投资肯定远远超出此数。《人民日报》介
绍说:“计有三百二十万人投入拍摄”。如果每人一日补贴金是二十元的话,就要人民币六
千四百万。
中共一方面要与国民党“相逢一笑泯恩仇”,要接受台湾上亿美元的救灾巨款,要欢迎台商
投资大陆,一面又推出这样的战争片,给国民党颜色看。杨尚昆更发绝话,“绝不签两岸互
不侵犯条约”(抗战初,中共弱小时,不就签过一次吗?见前文),摆好架子,时刻要去“
解放台湾”。
中国人与日本人已和解,但却仍有自相残杀的可能,这不是民族的悲剧是什么?
⒊抗日战争期间,国共的合作,史称“第二次合作”。但八年抗日战争时,其实只真正合作
过一次,那就是这次平型关战役。这是一件可叹的事实。不过从积极的一面去思考,这里面
则是可挖掘一些启人的题材:要拍战争片,何不拍平型关战役?将国共在民族存亡的关头,
愿意携手,同仇敌忾,血流一处的英勇精神体现出来!这对两岸和平共处、谈判也有些实际
帮助。不知哪位导演有如此的胆量?</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