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b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8-06
- 消息
- 1,29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交谈背景
黄德明这个名字读者不会陌生。他领衔提交的“关于全国改革身份证制度、加强人口管理的议案”,提出可用全国联网IC卡的形式管理人口,获公安部答复,已经开始实施;他提出“关于严厉打击足球运动中的犯罪行为的建议”,要求司法部门介入调查“黑哨”,轰动一时;电白高考作弊案后,为不“株连”后面的考生,人大代表提出恢复电白考场的建议,虽不是他直接提出,却与他有莫大的关系……
本报9月2号A1版推出的《自掏2000万办起一流学校》,主人公也是他。身为教育门外汉的他,居然首期就掏了2000万,办起了一间“豪华”学校,设施设备一流,却按国家规定的“一费制”收费,还收了300多贫困学生!
从临时工到千万身家的老板;从被国企“炒鱿鱼”后“自立门户”,到盘回破产的工厂,挽救了企业;从只管“挣钱”的普通老板,到心系公益的全国人大代表。黄德明的传奇人生令人感叹。
******
关于办学――“这是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的锁厂办得好好的,为什么会想到办学?
黄德明(以下简称“黄”):去年6月13日,省人大视察电白的教育,我也参加了。这才知道,电白教育战线面临学生流失、教育欠债的情况,很严峻。我们这里没什么好学校,许多学校都是早年建的,不少危房,台风一来,课都上不了。县里说希望我能支持,我说可以尝试,但也要县里支持,因为教育的事我不懂,我可以出钱建学校,但聘请老师、管理学校都得县教育部门来搞。7月份,就决定了,搞一个“混血儿”,民办公助,以省一级的标准来建校。
记:投入这么大,您是出于什么考虑?按我们常人的理解,都觉得做这种无利可图的事很不可思议,何况您还是商人!
黄:目前是一点不考虑经济效益的,最多能解决我们工厂部分工人子弟读书问题。其实,我的“野心”是―――办茂名地区最好的民办学校,让本地的学校都向我看齐,你追我赶,有竞争才有提高,最终把整个茂名的教育质量提上去。现在效应已经出来了,镇里有的学校很紧张,马上在广州开校友会,筹钱改善学校的设施。当然,长远来看,几年后,学校名气出来了,可能可以尝试走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记:家人理解吗?(朋友插话:不理解,连我们都觉得难以理解。)黄:老实说,没办学校以前,谁知道搞个学校要投入这么大的金钱、精力?以前荷包胀鼓鼓的,现在掏完了,扁啦!(大笑)不过,苦中还是找到了甜蜜的人生乐趣。家人不理解,我就安慰他们―――你看,我们做企业的,以前干什么事都是我求人,这回办起学校,咦,这回有人来求我了,(笑)而且是真心实意来求,我们招800学生,报名来了1900多人,可见办学校是得民心的事,群众真的需要。
记:办学和您以前的事业完全不相干,您觉得这件事在您人生中能占个什么样的位置?
黄:这是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决定办学到现在建成学校,我瘦了12斤,可人总是要有点追求的,是吧?从我自己的企业成长过程中,我知道人材缺乏的可怕,社会要发展,教育最重要。可能我自己的文化不多―――我们这一代,读书被文革耽误了,我心里有个“结”,教育“情结”。1995年的时候,我就在公司里设立了教育基金,凡实行计划生育的员工,子女从入托到大学,都能得到公司提供的助学金。几年来已支出了30多万,400多个孩子受益。这是公司福利的一部分。
我常说,我在电白的经济实力可能挤不进前1000名,但我的社会贡献要达到前5名!等我年纪大的时候,能看到学校培养出了人才,自豪地说“我是汉山学校毕业的”,你说该有多高兴!
关于企业――“不讲诚信,是自取灭亡”
记:看您的简历,您当过十多年临时工,从临工到开创自己的事业,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黄:我在电白县二轻马踏农具厂当了11年的临时工。1982年,农机行业不景气,工厂转产铁锁,因管理不善,积压了50多万把锁,连续5个多月发不出工资,工人叫苦连天。
我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搞推销,要求厂里借180元给我当路费,厂里只肯借100元,我想,100元就100元吧。我马不停蹄,10天跑了十几个地方,下雷州、进广西、过海南,不知是我这人很能给人以信任感还是怎么的,我讲话,居然别人都信,10天就把这50万把锁全部推销出去了。
那时的国营企业,你做出了成绩,也没有什么奖励,我还是临时工。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病根”未除,锁厂越走越艰难,1984年,负债几十万元,濒临死火。我毛遂自荐,承包了工厂,成了二轻系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居然把工厂给“救活”了。
这方面我成功了,但另一方面我又“失败”了,厂领导觉得:这还得了?一个临时工把死火工厂玩得风生水起,让他们的面子往哪放?再说“好处”不能让我一个人吞了,怕我“抢班夺权”,所以他们搞了个突然袭击,宣布终止承包,收回集体经营,我被“扫地出门”,只得“自立门户”。
记:您一走,原来的工厂又不行了?黄:是啊!反而我自己的企业蒸蒸日上。记:您在国企干过十几年,现在办私企也有十几年,对两者都可以说很有发言权,您觉得为什么许多国企往往没有私企那么有活力?
黄:(沉吟片刻)我看关键是有没有发挥出主人翁精神,两者都得“锁住人心”。有的国企,从上到下都觉得企业不是自己的,领导也是这样,反正都是“阿爷”的,这种想法影响了大家全情投入。这是体制上的弊端,大家都吃大锅饭,权责利不分明。有的领导,想着做两三年就退了,无过即是有功,没有责任感,不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有很多短期行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以前我们厂的老厂长就是这样。还有一些是管理、理念上的问题,但核心还是体制。
而私企,企业赚多一分钱都是看得到的、摸得到的,老板要工人肯替他干活、赚钱,就得想方设法激发他的积极性。当然,民营企业也有不少是昙花一现的,多半都是老板的问题,如判断失误、投资失败,还有一些不守法,搞假冒伪劣,不讲诚信,你就是自取灭亡嘛!今天不死,明天也会死。
关于家庭――“儿孙自有儿孙福。”
记:听说您立了不少“家规”?黄:不多!一是老婆子女全下车间,从基层干起;另外,我的股份―――我占了集团65%的股份,一律不继承、不转让,全部投入企业的再发展。我老婆这两年从车间退下来了,现在每月只领几百元退休金。我的女儿现在也在车间干,我都没给她转到办公室。
记:您怎么这么“不近人情”啊?黄:(笑)很多人这样说我。其实我还是讲感情的。以前炒我“鱿鱼”的老厂长,他看好的“接班人”卷款逃跑,他连退休金都没着落,我就把他返聘回厂,让他抓他以前较熟悉的党建工作。
对亲戚我也不是不照顾,开始的时候,我可以“任人唯亲”,我的亲友,我给你机会,但过一段时间我就得“任人唯贤”了。你做得好,留下来,甚至升职加薪;你不行,对不起,请你“走人”。这两年我已经炒了5个亲戚了。我老婆这人对人特别好,我让她下车间她没意见,但我炒她亲戚的“鱿鱼”她就不高兴。我只能跟她说,厂政家政要分开。
记:股份不继承是怎么一回事?黄:公司有今天,靠的不是我一人,大家都有贡献。最紧要的一点,儿孙自有儿孙福嘛,何须为他做牛马?我儿子找我要2000元都要不到,他要,我就翻开口袋给他看,里面还不够10块钱(大笑,翻给记者看)。我跟他们说,你读书,多少钱我都出,我以后走了,住的房子可以给你一套,其他的就免谈。当我的儿子,也得凭实力吃饭,自食其力,你是出类拔萃的,你要的东西以后都会得到。
关于人大代表――“我是勤能补拙。”
记:您既是企业家,又是全国人大代表,还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现在又办起了学校,您怎么在这几个重角色中游走?还能游刃有余?
黄:可能是我这人应变能力比较强吧。工厂上了轨道,只用抓大的方面,不在家的时候,我就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通讯工具,电话指挥;在家的时候,我一般也是白天忙社会事务,下午晚上回厂,一般晚上10时你都能在厂里找到我。
记:能者多劳吗?
黄:不是,我是勤能补拙。以前我没事天天泡在车间里,这一年建学校,“泡车间”变成“泡工地”了。我文化不高,只能勤力些,没事做好像周身不舒服,天生的“劳碌命”(笑)。
记:听人大的工作人员说您履行代表职责很积极,提了那么多有影响力的议案建议,而且几乎每逢视察、检查从不缺席,您怎么看自己的代表身份?
黄:我差不多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更是改革开放的得益者,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我的今天。所以,能当上人大代表,我无比自豪,也觉得责任重大。作为身处基层的代表,我的优势在于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为多听到百姓呼声,我还设了“黄德明代表信箱”,连贵州省都有群众写信来反映问题。
记:您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黄:可能是我对人比较公正、做事勤恳、为人果断吧。“敬业、勤奋、友爱、正派”是我给学校老师定的“校规”,可以说也是我的准则。
黄德明这个名字读者不会陌生。他领衔提交的“关于全国改革身份证制度、加强人口管理的议案”,提出可用全国联网IC卡的形式管理人口,获公安部答复,已经开始实施;他提出“关于严厉打击足球运动中的犯罪行为的建议”,要求司法部门介入调查“黑哨”,轰动一时;电白高考作弊案后,为不“株连”后面的考生,人大代表提出恢复电白考场的建议,虽不是他直接提出,却与他有莫大的关系……
本报9月2号A1版推出的《自掏2000万办起一流学校》,主人公也是他。身为教育门外汉的他,居然首期就掏了2000万,办起了一间“豪华”学校,设施设备一流,却按国家规定的“一费制”收费,还收了300多贫困学生!
从临时工到千万身家的老板;从被国企“炒鱿鱼”后“自立门户”,到盘回破产的工厂,挽救了企业;从只管“挣钱”的普通老板,到心系公益的全国人大代表。黄德明的传奇人生令人感叹。
******
关于办学――“这是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的锁厂办得好好的,为什么会想到办学?
黄德明(以下简称“黄”):去年6月13日,省人大视察电白的教育,我也参加了。这才知道,电白教育战线面临学生流失、教育欠债的情况,很严峻。我们这里没什么好学校,许多学校都是早年建的,不少危房,台风一来,课都上不了。县里说希望我能支持,我说可以尝试,但也要县里支持,因为教育的事我不懂,我可以出钱建学校,但聘请老师、管理学校都得县教育部门来搞。7月份,就决定了,搞一个“混血儿”,民办公助,以省一级的标准来建校。
记:投入这么大,您是出于什么考虑?按我们常人的理解,都觉得做这种无利可图的事很不可思议,何况您还是商人!
黄:目前是一点不考虑经济效益的,最多能解决我们工厂部分工人子弟读书问题。其实,我的“野心”是―――办茂名地区最好的民办学校,让本地的学校都向我看齐,你追我赶,有竞争才有提高,最终把整个茂名的教育质量提上去。现在效应已经出来了,镇里有的学校很紧张,马上在广州开校友会,筹钱改善学校的设施。当然,长远来看,几年后,学校名气出来了,可能可以尝试走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
记:家人理解吗?(朋友插话:不理解,连我们都觉得难以理解。)黄:老实说,没办学校以前,谁知道搞个学校要投入这么大的金钱、精力?以前荷包胀鼓鼓的,现在掏完了,扁啦!(大笑)不过,苦中还是找到了甜蜜的人生乐趣。家人不理解,我就安慰他们―――你看,我们做企业的,以前干什么事都是我求人,这回办起学校,咦,这回有人来求我了,(笑)而且是真心实意来求,我们招800学生,报名来了1900多人,可见办学校是得民心的事,群众真的需要。
记:办学和您以前的事业完全不相干,您觉得这件事在您人生中能占个什么样的位置?
黄:这是我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决定办学到现在建成学校,我瘦了12斤,可人总是要有点追求的,是吧?从我自己的企业成长过程中,我知道人材缺乏的可怕,社会要发展,教育最重要。可能我自己的文化不多―――我们这一代,读书被文革耽误了,我心里有个“结”,教育“情结”。1995年的时候,我就在公司里设立了教育基金,凡实行计划生育的员工,子女从入托到大学,都能得到公司提供的助学金。几年来已支出了30多万,400多个孩子受益。这是公司福利的一部分。
我常说,我在电白的经济实力可能挤不进前1000名,但我的社会贡献要达到前5名!等我年纪大的时候,能看到学校培养出了人才,自豪地说“我是汉山学校毕业的”,你说该有多高兴!
关于企业――“不讲诚信,是自取灭亡”
记:看您的简历,您当过十多年临时工,从临工到开创自己的事业,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黄:我在电白县二轻马踏农具厂当了11年的临时工。1982年,农机行业不景气,工厂转产铁锁,因管理不善,积压了50多万把锁,连续5个多月发不出工资,工人叫苦连天。
我看不下去了,主动提出搞推销,要求厂里借180元给我当路费,厂里只肯借100元,我想,100元就100元吧。我马不停蹄,10天跑了十几个地方,下雷州、进广西、过海南,不知是我这人很能给人以信任感还是怎么的,我讲话,居然别人都信,10天就把这50万把锁全部推销出去了。
那时的国营企业,你做出了成绩,也没有什么奖励,我还是临时工。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方面“病根”未除,锁厂越走越艰难,1984年,负债几十万元,濒临死火。我毛遂自荐,承包了工厂,成了二轻系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居然把工厂给“救活”了。
这方面我成功了,但另一方面我又“失败”了,厂领导觉得:这还得了?一个临时工把死火工厂玩得风生水起,让他们的面子往哪放?再说“好处”不能让我一个人吞了,怕我“抢班夺权”,所以他们搞了个突然袭击,宣布终止承包,收回集体经营,我被“扫地出门”,只得“自立门户”。
记:您一走,原来的工厂又不行了?黄:是啊!反而我自己的企业蒸蒸日上。记:您在国企干过十几年,现在办私企也有十几年,对两者都可以说很有发言权,您觉得为什么许多国企往往没有私企那么有活力?
黄:(沉吟片刻)我看关键是有没有发挥出主人翁精神,两者都得“锁住人心”。有的国企,从上到下都觉得企业不是自己的,领导也是这样,反正都是“阿爷”的,这种想法影响了大家全情投入。这是体制上的弊端,大家都吃大锅饭,权责利不分明。有的领导,想着做两三年就退了,无过即是有功,没有责任感,不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有很多短期行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以前我们厂的老厂长就是这样。还有一些是管理、理念上的问题,但核心还是体制。
而私企,企业赚多一分钱都是看得到的、摸得到的,老板要工人肯替他干活、赚钱,就得想方设法激发他的积极性。当然,民营企业也有不少是昙花一现的,多半都是老板的问题,如判断失误、投资失败,还有一些不守法,搞假冒伪劣,不讲诚信,你就是自取灭亡嘛!今天不死,明天也会死。
关于家庭――“儿孙自有儿孙福。”
记:听说您立了不少“家规”?黄:不多!一是老婆子女全下车间,从基层干起;另外,我的股份―――我占了集团65%的股份,一律不继承、不转让,全部投入企业的再发展。我老婆这两年从车间退下来了,现在每月只领几百元退休金。我的女儿现在也在车间干,我都没给她转到办公室。
记:您怎么这么“不近人情”啊?黄:(笑)很多人这样说我。其实我还是讲感情的。以前炒我“鱿鱼”的老厂长,他看好的“接班人”卷款逃跑,他连退休金都没着落,我就把他返聘回厂,让他抓他以前较熟悉的党建工作。
对亲戚我也不是不照顾,开始的时候,我可以“任人唯亲”,我的亲友,我给你机会,但过一段时间我就得“任人唯贤”了。你做得好,留下来,甚至升职加薪;你不行,对不起,请你“走人”。这两年我已经炒了5个亲戚了。我老婆这人对人特别好,我让她下车间她没意见,但我炒她亲戚的“鱿鱼”她就不高兴。我只能跟她说,厂政家政要分开。
记:股份不继承是怎么一回事?黄:公司有今天,靠的不是我一人,大家都有贡献。最紧要的一点,儿孙自有儿孙福嘛,何须为他做牛马?我儿子找我要2000元都要不到,他要,我就翻开口袋给他看,里面还不够10块钱(大笑,翻给记者看)。我跟他们说,你读书,多少钱我都出,我以后走了,住的房子可以给你一套,其他的就免谈。当我的儿子,也得凭实力吃饭,自食其力,你是出类拔萃的,你要的东西以后都会得到。
关于人大代表――“我是勤能补拙。”
记:您既是企业家,又是全国人大代表,还担任了许多社会职务,现在又办起了学校,您怎么在这几个重角色中游走?还能游刃有余?
黄:可能是我这人应变能力比较强吧。工厂上了轨道,只用抓大的方面,不在家的时候,我就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通讯工具,电话指挥;在家的时候,我一般也是白天忙社会事务,下午晚上回厂,一般晚上10时你都能在厂里找到我。
记:能者多劳吗?
黄:不是,我是勤能补拙。以前我没事天天泡在车间里,这一年建学校,“泡车间”变成“泡工地”了。我文化不高,只能勤力些,没事做好像周身不舒服,天生的“劳碌命”(笑)。
记:听人大的工作人员说您履行代表职责很积极,提了那么多有影响力的议案建议,而且几乎每逢视察、检查从不缺席,您怎么看自己的代表身份?
黄:我差不多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更是改革开放的得益者,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我的今天。所以,能当上人大代表,我无比自豪,也觉得责任重大。作为身处基层的代表,我的优势在于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为多听到百姓呼声,我还设了“黄德明代表信箱”,连贵州省都有群众写信来反映问题。
记:您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黄:可能是我对人比较公正、做事勤恳、为人果断吧。“敬业、勤奋、友爱、正派”是我给学校老师定的“校规”,可以说也是我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