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达背景: 1979年自北京第七十二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在校期间曾在“北大剧社”担任导演及组织工作。198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东城师范学校担任教育心理学教员。 (chinesenewsnet.com)
1984年前往美国康州尤金奥涅尔戏剧中心深造,1985年进入密苏里大学戏剧系(UNIVERSITY OF MISSOURI)攻读硕士学位。 (chinesenewsnet.com)
1987年回国,1990年分配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88年正式进入中国影视圈,曾参加谢晋影片《最后的贵族》、滕文骥影片《黄河谣》等片拍摄工作,并在电视剧《围城》、《爱你没商量》等片中任主要演员。1993年执导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1995年成立“英氏公司”,先后拍摄了《起步停车》、《百老汇一百号》、《候车大厅》、《新七十二家房客》等电视作品。 (chinesenewsnet.com)
英达录音: (chinesenewsnet.com)
我是1960年出生的,生日挺好记的,7月7号。 (chinesenewsnet.com)
我中学上的是北京七十二中,这是一个特别糟糕的学校,也是一个特别古怪的学校,是1964年在特别奇怪的一个前提之下由从北京二中分出的一个侧院和一幢破楼组成。 (chinesenewsnet.com)
最早,我们是北京二中的初中部,后来因为二中嫌我们太差就把我们分出去了,另外成立了七十二中。到了89年或者90年的时候这个学校又被取消了,七十二中又并回到北京二中去了,二中把院子修了修就又成了一个学校。 所以,我上的这个七十二中只存活了短短的一段时间。 (chinesenewsnet.com)
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七十二中还真出了一些人,演员里有姜文、濮存昕;作家里有张辛欣;导演里有夏钢,大概因为这个学校离史家胡同人艺宿舍比较近,因为就近入学的关系,学生中文艺子弟比较多。 (chinesenewsnet.com)
即便有这么多的文艺子弟,但我进了这个学校之后的第一个想法还是“我得赶快转学”。 (chinesenewsnet.com)
我的中学时代纯粹是胡闹过来的,经常干的事情是从外面偷一块沥青,或者从校办工厂里偷一块焦炭塞到炉膛里面,大家的课没上到一半,炉子就已经被烧出一个大洞了。 那时候,我跟老师吵架、打架也是常有的事。 (chinesenewsnet.com)
我上到初三的时候,青年人可以考大学的事情就开始传出来了,在此之前我基本上就没怎么念书,我们那个年代的生活就象姜文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描述的那样。那个电影里的有些人物就是我们班的人,有些事就是发生在我们班的事。比如说“往帽子里放煤球”这件事,就是当年我们班一个姓王的同学干的。 (chinesenewsnet.com)
大家在班里闹归闹,但是知道恢复高考之后,大家就都赶紧复习功课了。结果,我考上了北京大学,专业是心理学。 (chinesenewsnet.com)
我去学这个专业其实挺奇怪的,因为我当年决定要考大学的时候,头一个反应就是要考艺术院校,因为我小时候一直在少年宫学画画和雕塑。这也是我后来在中学里一直没有好好上课的原因,因为那时候的孩子有了一技之长,觉得有点有恃无恐,而且想到反正将来要下乡插队,文化学习一下子变得没什么用处,就不想好好上课了。 我画画一画就是很多年,水平在我这个年龄的人里面算是不错的。 (chinesenewsnet.com)
1979年我高中毕业,但是在77年的时候我就面临著是考普通院校还是考艺术院校的选择,但我也相当明白,我的美术水平和社会上积累了十多年相关经验的人比起来实在是很幼稚的,因为我看到在报考中央美院和工艺美院的考生中,居然有辅导我们的老师,我哪里能画得过他们。 后来我和家里人反复商量,最终还是决定考普通院校。 (chinesenewsnet.com)
我们那时候学生考大学完全是重理轻文,“考文科”就基本上是“考不上理工科”的代名词,所以象我这样的人也就很奇怪地、稀里糊涂地跟著开始学起了数理化。 (chinesenewsnet.com)
我这样刻苦地补习了两年数理化之后最终考过了分数线,而且考分不错,能进好学校。但是在选专业的时候我又开始头痛,象我这样的人如果去学计算数学或者应用力学那真是实在不可想象。也有的人劝我去学医,但是我一看那些医书,想到自己一生将从事这样的事情,实在觉得非我所为。 (chinesenewsnet.com)
后来,因为我一直比较喜欢小动物,就报考了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专业,最后,北大心理学系录取了我。 (chinesenewsnet.com)
当然,真正进了学校之后学起来的心理学和我想象中的心理学非常不一样,我学的这种理科心理学基本上就是神经生理学,跟我希望的那种横跨文理两边的学科完全不是一回事。 (chinesenewsnet.com)
在北大,头两年我没怎么好好学,成绩上混个及格,只在重要的课上下下功夫,心里头老是想著怎样才能尽快转校。 这时候的我又想到了父辈从事的行业。 (chinesenewsnet.com)
我其实一直想当演员,我相信人人都有过演员梦,尤其象我这种天生喜好表现的人。但是我也知道从自己的整个形象上来说,当演员都是很吃亏的。我个子太高,身高一米八五,这样的个子让我当演员的父亲那一辈人认为是很不合适在舞台上演出的,他们说“你在舞台上那么高,谁能和你配戏啊”? (chinesenewsnet.com)
因此,我一直明白,即便我真的当上了演员,也只能演一些很奇怪的角色。后来我多少也想通了,与其靠身体和面孔吃饭,我不如用脑子吃饭更好一点。 (chinesenewsnet.com)
因为自己想当演员的关系,我在学校里搞起了业余剧社,名字就叫“北大剧社”,我在里面做导演,还做一些组织工作。我觉得北大剧社对我后来的演艺生活经历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在这里,我看清了表演和演出的一些本质,而且也把自己一生的方向选定了。 我是1983年毕业的,毕业以后的经历就更可笑了。 (chinesenewsnet.com)
我原来是准备报考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但是我发现当时报考研究生的招生简章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规定,要求报考戏剧、航海、光学仪器制造等专业的考生一律不能是近视眼,裸眼视力必须在一点二以上。 我的近视有五百多度,这一下又把我给限制住了。 (chinesenewsnet.com)
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我的研究生就没有考成,只能按照心理学的方向被分配到北京东城师范学校去教教育心理学。 (chinesenewsnet.com)
东城师范方面为此很高兴,因为分配来了一个北大学生。记得我去报到的第一天,是他们的教务长出面接待的,这是一位老中学教师,他握著我的手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是北大本校的吧?”(chinesenewsnet.com)
我在那个学校里教了一年半将近两年的书,直到我后来出国。那段时间是我生命中比较低潮的一段,整个人的感觉非常不好,做任何事情都觉得非常无望,好像自己只能一辈子在那里教书了。考研究生,我的视力缺陷是改变不了的,最终的目标不是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转行想转到艺术方面上去比登天还难。 (chinesenewsnet.com)
英达档案照。(多维社)
而且,现实情况根本不象外人想象的那么容易让我如愿以偿,不会因为自己的父亲或者家里有人干文艺,就能有任何便利方便我转行,这里面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来因为我的家庭比较古板;再一个,我父亲当时不过是一个比较著名的话剧演员,既不可能通过他的关系把我调到人艺去当一名导演或者演员,更不可能把我推荐到影视界中去,因为他自己在影视界都是客人。 (chinesenewsnet.com)
那一段日子我的心情非常灰。但是我人际关系一直特别好,与这个地方的同事相处比在大单位容易,师范学校莺歌燕舞的还大部分都是女生,起码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chinesenewsnet.com)
咱们国家有一位老导演、编剧、演员,反正他什么都干过,他叫黄宗江,我后来一直称他为我的“教父”。我生命后来的转机基本上是从他给我提供的一个机会宣告开始的。 (chinesenewsnet.com)
1984年,我在他家里间接地遇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去美国学习。在美国东海岸的康州曾经出现过本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尤金奥涅尔,人称他为“美国戏剧之父”。他出生在康州的新伦敦市,他去世后很多年后,人们在他的家乡成立了一个“尤金奥涅尔戏剧中心”。我后来要去的,就是这个中心。 (chinesenewsnet.com)
这是一个学校性质的机构,每年从世界各地招收两届学员,一个是春季班,一个是秋季班。我在黄宗江老师的家里碰到了这个中心的总裁,叫做乔治怀特,他正好到中央戏剧学院来执导一个尤金奥涅尔的戏,黄宗江老师要我多多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广泛地接触一些人。 在他的帮助下,我就开始和乔治怀特一起排戏,逐渐和他混熟了。他觉得我是一个热爱戏剧、懂一点英语、人品还算不错的中国青年,临走的时候他对便我说:欢迎你来参加我们1985年的春季班。 (chinesenewsnet.com)
他回到美国后果真给我发了一个邀请,并给了我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免学费的优惠,实际上他们的学费一直非常高,因为他们的学员一般都是在戏剧学院毕业之后或者在剧团里已经干了很长时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才来学的。 (chinesenewsnet.com)
再有一个,他给我寄来一个东西,这东西告诉我可以免考托福。这下子可算把我救了,不然当时让我去考托福或者GRE,那真的是可怕极了的过程。 办完手续之后我就从东城师范辞职,直接开赴美国。 (chinesenewsnet.com)
我们中心1985年1月份开学,我84年底就走了。 从此之后,我的戏剧生涯算是正式开始了。没想到,这件事情的开始,是在美国。 (chinesenewsnet.com)
在戏剧中心学习的时候,我又联系了美国的另外一些学校,最终联系到密苏里大学戏剧系,我申请到了他们的一个奖学金,名叫“艾德嘉斯诺奖学金”,就是以我们熟悉的那个“斯诺”命名的奖学金。这个奖学金每年只有一个名额,条件是只给中国学生。 我在密苏里大学念硕士,拿到硕士学位之后我就回国了。 (chinesenewsnet.com)
我实际上是1987年年底回国的,按照正常的进度我是提前半年结束学业回国的。 其实,我从自己出国留学的第一天起就知道最终是要回国的,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到美国学戏剧就是为了回国发展的,而不是为了能到美国。我心里明白自己完全是为了想转行才到美国去学习的,在国内我直接转行转不了。如果在国内就能转行,那我去都不用去美国。 (chinesenewsnet.com)
在美国生活确实很方便,环境也很干净,但是我觉得物质生活丝毫不能成为我今后选择定居地点的重要因素。由于我有一个非常悲惨的童年,因此我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苛求,好的或者坏的生活我都能处之泰然。 (chinesenewsnet.com)
我当然也希望能生活得好一点,但并没有觉得这方面的事情那么重要。 (chinesenewsnet.com)
其次,我觉得我们搞戏剧的人,不管搞舞台剧还是影视,不管搞表演还是导演,在美国一定不如在国内发展得好。我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这问题的,我这么设身处地地去想事情:一个外国人如果想在中国发展,没有很好的中文基础,也没有很好的中国背景,他想在中国的文化事业里面发展成为一个佼佼者,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 中国人在国外发展,和这个情形几乎是一样的。可想而知,那不是我想要的前途。 (chinesenewsnet.com)
也就是在这时候,我的第一次婚姻宣告结束了。 我的第一次婚变是有原因的,但与其说这是婚变的原因,不如说是结果。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我婚变了所以我想回国了,是因为我一直要回国所以婚姻便维持不下去了。 (chinesenewsnet.com)
我和我那一位前妻并没有发生冲突,也并不是她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或者我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也不是我们在某一个问题上性格矛盾得不可调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想回国,不论是我跟她留在那里还是她和我一起回国,对两个人来说都是受委屈,这种委屈不是靠两个人感情好就能够弥补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选择。 (chinesenewsnet.com)
她是学理科的,学的是生化,是我的北大同学,虽然我们结婚了,但是我们结婚时都很年轻,心理状态都还不成熟。我是在84年出国之前和她结婚,然后才出去的,85年,我把她也办出去了。 (chinesenewsnet.com)
说实话,我刚到美国时对未来回国的打算还没有那么坚定,我妈妈倒是老说“今后你还是要回来的”之类的话,但是我一到美国之后就觉得自己非常适应那里的情形。我是属于到西方应该如鱼得水的一种人,因为我们家从小就施行的是“二毛子”教育,使得我成为一个比较适合欧美生活的人。我的家庭成员中还有一个姐姐,我姐姐现在还在外面,我的前妻如今也还在美国。 (chinesenewsnet.com)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即便我和美国之间有这么多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最终还是回国了。 刚回国的时候,现在想想,真挺难的。 (chinesenewsnet.com)
我回国的同时就和我现在的前妻宋丹丹在一起了,但说实话,我并不是为她而回国的。 在回国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概有两年的光景吧,我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可干。在这样的情形下,我还是不愿去干自己不愿干的事,比如如果再让我回到东城师范去教书,那我这些年来的东奔西跑所为何来呢? (chinesenewsnet.com)
那些年我确实在外面飘荡了一段时间,什么也没干,每天看看戏,或者试图写写东西,然后就在家里呆著。这么晃荡了有几个月,这里拱一拱,那里拱一拱,觉得哪里都对我不合适。 (chinesenewsnet.com)
当时我手里拿著自己的毕业文凭,其实我如果把文凭送到国家教委去,他们也有义务要对我进行分配,那时候国内的归国留学生非常少,可以说几乎没有,我如果去了,就是头一个。 (chinesenewsnet.com)
我后来还真去过那里,那时候是1989年底,去过之后一直没有消息,直到90年我才得到分配函,分配我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 (chinesenewsnet.com)
这时的我已经开始一门心思地想去搞影视了,但我自己在国内的影视圈子里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圈子里没有任何人认识我,不能说因为你是英若诚的儿子,或者你手里晃著一张美国文凭就能所向披靡。这一行其实非常冷酷。 现在回忆起来,我进入国内影视圈子里的第一块敲门砖还是导演谢晋给我的。 (chinesenewsnet.com)
当时,宋丹丹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了,整天忙这个忙那个,看到我一天到晚无所事事的样子就说:你的博士学位还没有拿下来,要不你就重新考考读个博士? 但我对这个提议没什么兴趣,我还是想自己再试一试。 (chinesenewsnet.com)
有一天我看报纸新闻,知道中国的政协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开,国内著名的文艺界代表包括谢晋、潘虹等人都在那里开会,我想我似乎应该自报家门去找一找谢晋,也许他需要我这样的年轻人给他当助手。 (chinesenewsnet.com)
这个想法出现之后我立即出门。我当时连出租车都没有打,坐著小公共汽车就奔香山了。 那一阵正是政协会议刚开始的时候,香山饭店住的都是政协代表,有站岗的在那里把门,我知道自己还得打一个电话进去先蒙一下。蒙来蒙去,直到最后我才套出了谢晋的房间号,然后我打电话给他,先是自报家门,然后说想跟他聊聊。 (chinesenewsnet.com)
我的运气不错,谢晋那天跟门卫打了一个招呼就让我进去了。进去之后,谢晋真的向我问了一些有关的问题,中午还留我在那里吃了一顿饭。 (chinesenewsnet.com)
吃饭的时候,因为大家都是在专门为政协会议代表准备的饭厅吃饭,所以我们周围有很多文艺界的人。曹禺当时也在场,他和我妈妈非常熟,看到我之后他当即对我表扬了一番。谢晋一直是管曹禺叫“老师”的,因此,这样的表扬对我来说非常有用。 (chinesenewsnet.com)
当时谢晋正在筹拍一部电影,叫做《最后的贵族》,这部戏准备去美国拍,我后来就在这部戏中出镜了。那次是我第一次上银幕。其实我本来没准备上镜头,谢晋看我英文不错、对美国也熟,刚开始希望我能当他的助手。我靠著这样的原因就参加到剧组里去了。 (chinesenewsnet.com)
这个戏在美国的拍摄过程不是特别理想,我在里面也无能为力,但是我一生的机会就藏在这里头了。 我们剧组到了美国之后,有一个角色临时找不到人来演就让我上了。这是一个小角色,是电影里潘虹演的那个角色的男朋友之一,总共只有四句台词。 (chinesenewsnet.com)
按照剧情发展,潘虹演的角色在多少年之后变得放荡了,曾经在带著她一个老实巴交的男朋友参加宴会时又碰到了她旧日的情人。我演的,就是这个“老实巴交的男朋友”。 (chinesenewsnet.com)
当时,有一个我叫做“大表哥”的人也在我们剧组里,他叫颜彼得,是国内的一位老演员,他告诉我: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角色,我演出的角色在银幕上从来都是没有多少戏的,但我在银幕上永远会把电影胶片一格一格地演,一点都不浪费。 (chinesenewsnet.com)
我特别相信他的话,就开始仔细设计我的这点戏,想来想去我想起自己上大学时看到过一本小说《围城》,里面有一个情节如果放在我这个戏里可能挺合适的。 (chinesenewsnet.com)
当然,把这个偷来的细节付诸实施还需要做得没人看得出来我是在抄袭。我相信我周围当时没有人看过这本书,但我还是有点心虚,就问剧组的人是不是看过《围城》?他们说没有。我又问他们是不是听说过这本书?他们说“听说过,好像是说抗日战争的事儿”。 于是,我决定偷《围城》中的这个情节。 (chinesenewsnet.com)
这个情节出现在刚开始的时候,方鸿渐和鲍小姐在船上有一个鲍小姐直接用烟到方的嘴上点烟的情节,钱钟书把这个称为“间接亲嘴”,我想要偷的就是这个情节。 我最后就是这么演的。也就是说,潘虹在戏里想点烟的时候,就是在我嘴上点的。 (chinesenewsnet.com)
这个电影后期制作完成之后按规矩要在上影厂先放,全厂的人照例都要去看。当时,上影厂的另一位导演黄蜀芹也看了这部片子,她看了我那段露了一面的表演后,立即要别人“帮我找找这个人是谁”? 她手下的副导演就开始找我,先是问到谢晋,知道我是英若诚的儿子,那时候的我已经回北京了,他们马上打电话打到北京来。我当时拍完了《最后的贵族》后除了去给人家帮点小忙之外又没别的事干了,黄蜀芹的人恰恰在这时找到了我,他们在电话里告诉我,黄导下一步要拍《围城》,为了这戏,她想请我演出。 (chinesenewsnet.com)
黄蜀芹在《围城》电视剧里想让我演的角色是“赵辛楣”,这个角色非常重,也是我真正进入中国影视界的上马石。 (chinesenewsnet.com)
在这个片子演完之后,我忽然被国内观众认为是一个演员了,而且是在某一级别上有名有姓的演员了。 从那以后,我的事情就都好办了。 (chinesenewsnet.com)
当然,很长一段时间我已经不能再干导演了,因为做演员来得直接、干得也顺,而且荣誉和知名度之类的得来都比干导演要快捷得多,所以我有三、四年的时间就再也没有想自己要干导演这事了。 (chinesenewsnet.com)
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不停地参加演出,一直到拍电视连续剧《爱你没商量》时,我觉得自己演“栽”了。其实,问题主要出在这个戏“栽”了,但这样的事情发生后,还是让我觉得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 (chinesenewsnet.com)
经过这几年拍戏,我重新冷静下来之后想到了很多东西,我后来总结出一些心得:人有出镜率和曝光率的问题,我如果长成巩俐那种样子,出镜一百次,别管演什么,老百姓看了都会高兴。但是如果我长得就是我这个样子,哪怕演得比天还好,出镜十来次人家就烦了,说“怎么老是他妈那个大胖子出来,真烦人”。 所以我在珍惜自己表演黄金时段段的同时,也明白自己过了这个“村”再怎么演,也没有用。 (chinesenewsnet.com)
与此同时,我还深深体会到只有做演员的人才能感受到的一些苦恼。在拍戏过程中,有时演出对手不能和你默契配合,但我作为另外一个演员在身份上不能去指导人家,这也让我觉得非常难办。更而且,作为一个学过导演的人参加拍戏,我有时总在想“这部戏如果让我来处理我会采取另外一种方法”。但由于导演理解能力的问题,甚至由于他水平的问题,使得你作为一个演员即便花费了很多力气最终还是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更让我觉得难办。 (chinesenewsnet.com)
在《爱你没商量》演“栽”了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导演的问题,我时常问自己:如果是我自己来弄这部戏会怎么样?我说的这个“弄”字包括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包括选择演员、处理气氛、协调调子等等等等。我和编剧王朔坐下来痛定思痛地想这个问题,觉得这么下去不算回事。 (chinesenewsnet.com)
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比较早地接触过美国的情景喜剧,当时中国还没人知道这种戏剧形式,没人知道情景喜剧的现场是怎么拍摄和工作的。而我能够接触到情景喜剧是因为我有一段曾经在纽约实习的经历。 (chinesenewsnet.com)
当时我正好在美国劳里玛影视公司拍电影,我们在纽约的奥斯托里亚摄影棚里拍,我们的棚很大,剧组旁边的几个空间里都在拍情景喜剧,我们这边的人没事就到他们那里去看热闹。 (chinesenewsnet.com)
我记得当时他们在拍的是美国很有名的一个戏,叫做《COSBY SHOW》。后来,我们一来二去的和他们的工作人员成为朋友了,逐渐就把他们方方面面的工作全过程全都研究下来了。 所以在这个痛定思痛的时刻,我对王朔说的头一个想法就是关于情景喜剧的,我说:“中国早该搞这一套了。”(chinesenewsnet.com)
也就是在这个时刻,我想我一定能够把情景喜剧引进到中国来。 我生命中曾经有过的四年美国生活中,美国给我的多半是文化上的震撼。我觉得,美国人并不是一个智商比我们高的民族,绝对不是。我们如果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和他们竞争的话,不会比他们差。但是我去美国之后的感觉就是乡下的一个小保姆进了大城市,而当我从大城市再回乡下的时候,可了不得了,美国给我的很多很多震撼和教育都可以用出来了。所以现在我在国内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国内有很多人认为英达是一个有很多创造能力的人,能够发明出很多新的东西,脑子里有很多想法,其实我没有。我的很多东西都是在把美国现成的成果转化为中国的东西,只不过我转化得相对巧妙一些。 (chinesenewsnet.com)
但很多玩艺我如果和人们说其实这些东西在美国都有,他们听了会兴味索然。事实上,不光单单是语言,其它的比如概念、手法、观念等方面的很多事情,我的角色都算是在搞翻译。 (chinesenewsnet.com)
情景喜剧实际上是一种在剧场内表演的室内剧,我们后来拍的《我爱我家》都是真正的情景喜剧,也就是说剧场里都是真正坐著观众的,拍摄的时候就象在搞一场演出一样,一口气拍下来。 但是国外也有一种是现场不坐观众而用“罐装笑声”代替笑声的“情景喜剧”,演出效果也不错。 (chinesenewsnet.com)
于是,我和王朔一起策划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为了这部东西,我和另外两个编剧梁左和英壮直奔西山了,搞封闭写作。当然,虽然是三个人一起奔的西山,但我们的剧本总的来说是梁左写的。 那段时间过得比较苦,我们先写出了前四十集,然后就开始拍了。片子拍出来之后各方面的反应都不错,我们第二年又拍了八十集,前后相加,《我爱我家》总共一百二十集。 (chinesenewsnet.com)
导演《我爱我家》是在1993年,那次也是我第一次当导演。这片子拍了两年,一直拍到94年。95年,我们自己成立了公司,叫做“英氏公司”,姓英的人基本上都加入到里面去了,拍摄资金哪里来的都有,有的是用别人的钱拍,有的是用自己的钱拍,这时候的局面基本上已经成为我们想拍什么就可以拍什么了。 (chinesenewsnet.com)
到目前为止,我拍的戏从来没有赔过钱,不但没赔过,多数还都赚钱了,有的还赚了大钱。1995年我拍了《起步停车》,1996年拍了《百老汇一百号》,1998年拍了《候车大厅》,如今又在拍《新七十二家房客》。 (chinesenewsnet.com)
对于《百老汇一百号》我想多说两句,这实在是让我非常倒霉的一部片子,这部片子拍得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因为就是在拍戏期间,确切地说是我在后来去剪片子和在上海配音期间,我家里就“后院著火”了。当然,也可以说基本上我们两人出现状况是同时的事情。 (chinesenewsnet.com)
直到今天,我对我和宋丹丹离婚的原因也不想多说,因为我和她在离婚时曾经约定彼此不向媒体透露我们之间的事情,哪怕某一方说的是事实也不行,因为从某人嘴里说出的事实肯定有偏向性。其实,在我和宋丹丹共同生活的这十年当中,我们共同的私生活实在太少了,很多不该说甚至不是自己意思的东西都顺著媒体的意思走了。 (chinesenewsnet.com)
拍完《我爱我家》之后,从94年直到97年之间我们等于没搞情景喜剧,在这两年之中,国内有人就开始学拍“情景喜剧”了。在这些摹仿的东西中,有些和我们的东西弄得挺象,水平也还可以,但大部分都弄得非常差。我希望我们第一个带头弄出的东西能星火燎原,日后人家一提起来都说我们带的头不错,可以达到水涨船高的效果。但是后来国内弄得常常是“假冒伪劣”,这样我们就只好自己拼了老命出来苦哈哈地再拍。 (chinesenewsnet.com)
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导过电影,我虽然开始干这行是从电影开始的,但是我对电影一直有一种敬畏,不敢轻易地尝试。 另外,我也在尽量地克服自己的话剧痕迹。话剧一方面给了我一些便利,等于让我柱了一支话剧手杖,但是我在很多问题上摆脱不了它的影响。 (chinesenewsnet.com)
陈燕妮著《美国之后--五十位旅美人士的归国之路》上册封面。(多维社)
我未来的打算是走一步看一步,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我下面可会接著搞一段时间的情景喜剧。 (chinesenewsnet.com)
走到今天这一步如果让我回过头来重新细看自己的成长过程,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我不是英若诚的儿子,还别说这样的情况,如果我的父母没从监狱里被放出来,或者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杀了,那我今天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虽然在我人生非常痛苦的几个关口我都没能得到家里的重大帮助,但是我间接地还是因为父亲的原因走上了坦途。 (chinesenewsnet.com)
我父亲1986年当官,我1987年年底回国,我在这个圈子里混,又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确实得到了一些无形的便利。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我父母给我最大的财富其实是在教育上,我的知识积累、兴趣培养、情感铸造,实际上都是我父母给我的,这才真是我得到的最大“便利”。 (chinesenewsnet.com)
我的英语是自学的,稍微有一点家学,从小由我母亲教我英文,但也没有系统地学过。但是这些东西还包括后来热衷画画、学习表演、热爱体育、在自然科学方面有过训练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身外之物,都是可以通过人为培养的。但是真正人性中的灵魂,也就是我的那个“核”,完全得益于我的家庭。 我庆幸自己能有这样一个家庭。 (chinesenewsnet.com)
“家庭”这词其实涵义挺深的,我是个打碎过家庭又重组过家庭的人,而且这种聚合还不止一次。但是,我过往的多少次婚姻波折都没能让我不去崇拜婚姻和家庭。 虽然曾经失败,但我仍是一个婚姻主义者。 对这点,你意外吗? (chinesenewsnet.com)
陈燕妮思绪: (chinesenewsnet.com)
除了和宋丹丹离婚的实质因为他们两人有约在先的缘故不能多说之外,他算是一个“行必实言”的人了。挺好,一付无所戒备的样子,反而彰显出这样人和这样人生的不俗。 (chinesenewsnet.com)
我们的谈话进行得相当赶紧,利用的完全是他拍戏间断一个多小时的空档,这空档还曾被他“到车里听录下来的录音带”占去若干,接著又被吃晚饭吃去若干,还有剧组演员为了“能否立即开拍”疑问推门反复询问把他的思路扰乱了若干,剩下的从头说起,则局促了。 我们之间相对私密的谈话应该是事涉他减肥的。 (chinesenewsnet.com)
面我而坐时候的他躯重已经飙达两百五十多磅,也就是折合二百二十多市斤的份量,这时候的他甚至完全不以为意,相反还指天发誓说自己已经完全放弃与减肥过招了:“减肥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会把人的生活搞得特没意思,使人整天想到的就是一个字,那就是‘吃’。我时常这么想:我童年时经常吃不饱饭,过得相当惨,如今真正到了可以敞开吃的时候,我干嘛还自己饿著自己?”(chinesenewsnet.com)
他承认自己的确曾经为了拍戏反复减肥过,但是“拍戏”的目的一消失,他立即又吃回来了。 (chinesenewsnet.com)
演《围城》的时候他即曾认真减肥,直减到一百六十多斤,在演《爱你没商量》的时候他减肥的成效也算可圈可点,最终体重不到一百八十,但是他说那时的自己“银幕形象出来还不算瘦”。“我那时已经减掉了五、六十斤的份量了,相当不容易,我相信所有减过肥的人都会为这个数字吃惊。”(chinesenewsnet.com)
对这样一个数字的认证他做得非常周到:“你知道这五、六十斤是什么概念?如果是一盆肉的话,它够一个连的人包饺子吃的。”减肥无用的论据,此其一。 (chinesenewsnet.com)
其二听上去更顺乎情理:“我算看透了,我这样的人哪怕再减肥,人家看我还是一个胖子。”(chinesenewsnet.com)
他举例说:曾经有很多人对他声称“我们单位有一个人长得特别特别象你”,但等他去人家那里真的一看,见那个“特别象”的人不过是个戴著眼镜的胖子。 (chinesenewsnet.com)
肥胖可以荼毒艺术生涯的很多忧虑,他扎扎实实的这论据一和二,一脚全踹了。 (chinesenewsnet.com)
采访的时候他一直咳嗽,有时候真个是咳得地动山摇。看著他硕大的身躯随同这一小小病态一起摇憾的时候,旁观者会觉得不忍。 摇憾的紧张间隙,他短暂解释说:“支气管炎,童年生活的痕迹。”(chinesenewsnet.com)
那时我正想把手里的记录本翻折一页,他那边猛然出言,不由得让人抬眼对他重新打量。 (chinesenewsnet.com)
也是,家庭、身体、艺术,三位一体的一些波折,能经营得不俗,已经了得。 (chinesenewsnet.com)
他可回忆与可前瞻的滋补系统,虽涉视觉也不涉视觉。
1984年前往美国康州尤金奥涅尔戏剧中心深造,1985年进入密苏里大学戏剧系(UNIVERSITY OF MISSOURI)攻读硕士学位。 (chinesenewsnet.com)
1987年回国,1990年分配进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1988年正式进入中国影视圈,曾参加谢晋影片《最后的贵族》、滕文骥影片《黄河谣》等片拍摄工作,并在电视剧《围城》、《爱你没商量》等片中任主要演员。1993年执导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1995年成立“英氏公司”,先后拍摄了《起步停车》、《百老汇一百号》、《候车大厅》、《新七十二家房客》等电视作品。 (chinesenewsnet.com)
英达录音: (chinesenewsnet.com)
我是1960年出生的,生日挺好记的,7月7号。 (chinesenewsnet.com)
我中学上的是北京七十二中,这是一个特别糟糕的学校,也是一个特别古怪的学校,是1964年在特别奇怪的一个前提之下由从北京二中分出的一个侧院和一幢破楼组成。 (chinesenewsnet.com)
最早,我们是北京二中的初中部,后来因为二中嫌我们太差就把我们分出去了,另外成立了七十二中。到了89年或者90年的时候这个学校又被取消了,七十二中又并回到北京二中去了,二中把院子修了修就又成了一个学校。 所以,我上的这个七十二中只存活了短短的一段时间。 (chinesenewsnet.com)
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七十二中还真出了一些人,演员里有姜文、濮存昕;作家里有张辛欣;导演里有夏钢,大概因为这个学校离史家胡同人艺宿舍比较近,因为就近入学的关系,学生中文艺子弟比较多。 (chinesenewsnet.com)
即便有这么多的文艺子弟,但我进了这个学校之后的第一个想法还是“我得赶快转学”。 (chinesenewsnet.com)
我的中学时代纯粹是胡闹过来的,经常干的事情是从外面偷一块沥青,或者从校办工厂里偷一块焦炭塞到炉膛里面,大家的课没上到一半,炉子就已经被烧出一个大洞了。 那时候,我跟老师吵架、打架也是常有的事。 (chinesenewsnet.com)
我上到初三的时候,青年人可以考大学的事情就开始传出来了,在此之前我基本上就没怎么念书,我们那个年代的生活就象姜文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描述的那样。那个电影里的有些人物就是我们班的人,有些事就是发生在我们班的事。比如说“往帽子里放煤球”这件事,就是当年我们班一个姓王的同学干的。 (chinesenewsnet.com)
大家在班里闹归闹,但是知道恢复高考之后,大家就都赶紧复习功课了。结果,我考上了北京大学,专业是心理学。 (chinesenewsnet.com)
我去学这个专业其实挺奇怪的,因为我当年决定要考大学的时候,头一个反应就是要考艺术院校,因为我小时候一直在少年宫学画画和雕塑。这也是我后来在中学里一直没有好好上课的原因,因为那时候的孩子有了一技之长,觉得有点有恃无恐,而且想到反正将来要下乡插队,文化学习一下子变得没什么用处,就不想好好上课了。 我画画一画就是很多年,水平在我这个年龄的人里面算是不错的。 (chinesenewsnet.com)
1979年我高中毕业,但是在77年的时候我就面临著是考普通院校还是考艺术院校的选择,但我也相当明白,我的美术水平和社会上积累了十多年相关经验的人比起来实在是很幼稚的,因为我看到在报考中央美院和工艺美院的考生中,居然有辅导我们的老师,我哪里能画得过他们。 后来我和家里人反复商量,最终还是决定考普通院校。 (chinesenewsnet.com)
我们那时候学生考大学完全是重理轻文,“考文科”就基本上是“考不上理工科”的代名词,所以象我这样的人也就很奇怪地、稀里糊涂地跟著开始学起了数理化。 (chinesenewsnet.com)
我这样刻苦地补习了两年数理化之后最终考过了分数线,而且考分不错,能进好学校。但是在选专业的时候我又开始头痛,象我这样的人如果去学计算数学或者应用力学那真是实在不可想象。也有的人劝我去学医,但是我一看那些医书,想到自己一生将从事这样的事情,实在觉得非我所为。 (chinesenewsnet.com)
后来,因为我一直比较喜欢小动物,就报考了生物学和心理学两个专业,最后,北大心理学系录取了我。 (chinesenewsnet.com)
当然,真正进了学校之后学起来的心理学和我想象中的心理学非常不一样,我学的这种理科心理学基本上就是神经生理学,跟我希望的那种横跨文理两边的学科完全不是一回事。 (chinesenewsnet.com)
在北大,头两年我没怎么好好学,成绩上混个及格,只在重要的课上下下功夫,心里头老是想著怎样才能尽快转校。 这时候的我又想到了父辈从事的行业。 (chinesenewsnet.com)
我其实一直想当演员,我相信人人都有过演员梦,尤其象我这种天生喜好表现的人。但是我也知道从自己的整个形象上来说,当演员都是很吃亏的。我个子太高,身高一米八五,这样的个子让我当演员的父亲那一辈人认为是很不合适在舞台上演出的,他们说“你在舞台上那么高,谁能和你配戏啊”? (chinesenewsnet.com)
因此,我一直明白,即便我真的当上了演员,也只能演一些很奇怪的角色。后来我多少也想通了,与其靠身体和面孔吃饭,我不如用脑子吃饭更好一点。 (chinesenewsnet.com)
因为自己想当演员的关系,我在学校里搞起了业余剧社,名字就叫“北大剧社”,我在里面做导演,还做一些组织工作。我觉得北大剧社对我后来的演艺生活经历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在这里,我看清了表演和演出的一些本质,而且也把自己一生的方向选定了。 我是1983年毕业的,毕业以后的经历就更可笑了。 (chinesenewsnet.com)
我原来是准备报考戏剧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但是我发现当时报考研究生的招生简章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规定,要求报考戏剧、航海、光学仪器制造等专业的考生一律不能是近视眼,裸眼视力必须在一点二以上。 我的近视有五百多度,这一下又把我给限制住了。 (chinesenewsnet.com)
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我的研究生就没有考成,只能按照心理学的方向被分配到北京东城师范学校去教教育心理学。 (chinesenewsnet.com)
东城师范方面为此很高兴,因为分配来了一个北大学生。记得我去报到的第一天,是他们的教务长出面接待的,这是一位老中学教师,他握著我的手问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是北大本校的吧?”(chinesenewsnet.com)
我在那个学校里教了一年半将近两年的书,直到我后来出国。那段时间是我生命中比较低潮的一段,整个人的感觉非常不好,做任何事情都觉得非常无望,好像自己只能一辈子在那里教书了。考研究生,我的视力缺陷是改变不了的,最终的目标不是通过努力就能实现的,转行想转到艺术方面上去比登天还难。 (chinesenewsnet.com)
英达档案照。(多维社)
而且,现实情况根本不象外人想象的那么容易让我如愿以偿,不会因为自己的父亲或者家里有人干文艺,就能有任何便利方便我转行,这里面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来因为我的家庭比较古板;再一个,我父亲当时不过是一个比较著名的话剧演员,既不可能通过他的关系把我调到人艺去当一名导演或者演员,更不可能把我推荐到影视界中去,因为他自己在影视界都是客人。 (chinesenewsnet.com)
那一段日子我的心情非常灰。但是我人际关系一直特别好,与这个地方的同事相处比在大单位容易,师范学校莺歌燕舞的还大部分都是女生,起码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chinesenewsnet.com)
咱们国家有一位老导演、编剧、演员,反正他什么都干过,他叫黄宗江,我后来一直称他为我的“教父”。我生命后来的转机基本上是从他给我提供的一个机会宣告开始的。 (chinesenewsnet.com)
1984年,我在他家里间接地遇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去美国学习。在美国东海岸的康州曾经出现过本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尤金奥涅尔,人称他为“美国戏剧之父”。他出生在康州的新伦敦市,他去世后很多年后,人们在他的家乡成立了一个“尤金奥涅尔戏剧中心”。我后来要去的,就是这个中心。 (chinesenewsnet.com)
这是一个学校性质的机构,每年从世界各地招收两届学员,一个是春季班,一个是秋季班。我在黄宗江老师的家里碰到了这个中心的总裁,叫做乔治怀特,他正好到中央戏剧学院来执导一个尤金奥涅尔的戏,黄宗江老师要我多多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广泛地接触一些人。 在他的帮助下,我就开始和乔治怀特一起排戏,逐渐和他混熟了。他觉得我是一个热爱戏剧、懂一点英语、人品还算不错的中国青年,临走的时候他对便我说:欢迎你来参加我们1985年的春季班。 (chinesenewsnet.com)
他回到美国后果真给我发了一个邀请,并给了我两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一个是免学费的优惠,实际上他们的学费一直非常高,因为他们的学员一般都是在戏剧学院毕业之后或者在剧团里已经干了很长时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才来学的。 (chinesenewsnet.com)
再有一个,他给我寄来一个东西,这东西告诉我可以免考托福。这下子可算把我救了,不然当时让我去考托福或者GRE,那真的是可怕极了的过程。 办完手续之后我就从东城师范辞职,直接开赴美国。 (chinesenewsnet.com)
我们中心1985年1月份开学,我84年底就走了。 从此之后,我的戏剧生涯算是正式开始了。没想到,这件事情的开始,是在美国。 (chinesenewsnet.com)
在戏剧中心学习的时候,我又联系了美国的另外一些学校,最终联系到密苏里大学戏剧系,我申请到了他们的一个奖学金,名叫“艾德嘉斯诺奖学金”,就是以我们熟悉的那个“斯诺”命名的奖学金。这个奖学金每年只有一个名额,条件是只给中国学生。 我在密苏里大学念硕士,拿到硕士学位之后我就回国了。 (chinesenewsnet.com)
我实际上是1987年年底回国的,按照正常的进度我是提前半年结束学业回国的。 其实,我从自己出国留学的第一天起就知道最终是要回国的,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到美国学戏剧就是为了回国发展的,而不是为了能到美国。我心里明白自己完全是为了想转行才到美国去学习的,在国内我直接转行转不了。如果在国内就能转行,那我去都不用去美国。 (chinesenewsnet.com)
在美国生活确实很方便,环境也很干净,但是我觉得物质生活丝毫不能成为我今后选择定居地点的重要因素。由于我有一个非常悲惨的童年,因此我对物质生活没有什么苛求,好的或者坏的生活我都能处之泰然。 (chinesenewsnet.com)
我当然也希望能生活得好一点,但并没有觉得这方面的事情那么重要。 (chinesenewsnet.com)
其次,我觉得我们搞戏剧的人,不管搞舞台剧还是影视,不管搞表演还是导演,在美国一定不如在国内发展得好。我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这问题的,我这么设身处地地去想事情:一个外国人如果想在中国发展,没有很好的中文基础,也没有很好的中国背景,他想在中国的文化事业里面发展成为一个佼佼者,究竟有多大的可能性? 中国人在国外发展,和这个情形几乎是一样的。可想而知,那不是我想要的前途。 (chinesenewsnet.com)
也就是在这时候,我的第一次婚姻宣告结束了。 我的第一次婚变是有原因的,但与其说这是婚变的原因,不如说是结果。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我婚变了所以我想回国了,是因为我一直要回国所以婚姻便维持不下去了。 (chinesenewsnet.com)
我和我那一位前妻并没有发生冲突,也并不是她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或者我做了什么对不起她的事,也不是我们在某一个问题上性格矛盾得不可调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想回国,不论是我跟她留在那里还是她和我一起回国,对两个人来说都是受委屈,这种委屈不是靠两个人感情好就能够弥补的。 这实际上是一种选择。 (chinesenewsnet.com)
她是学理科的,学的是生化,是我的北大同学,虽然我们结婚了,但是我们结婚时都很年轻,心理状态都还不成熟。我是在84年出国之前和她结婚,然后才出去的,85年,我把她也办出去了。 (chinesenewsnet.com)
说实话,我刚到美国时对未来回国的打算还没有那么坚定,我妈妈倒是老说“今后你还是要回来的”之类的话,但是我一到美国之后就觉得自己非常适应那里的情形。我是属于到西方应该如鱼得水的一种人,因为我们家从小就施行的是“二毛子”教育,使得我成为一个比较适合欧美生活的人。我的家庭成员中还有一个姐姐,我姐姐现在还在外面,我的前妻如今也还在美国。 (chinesenewsnet.com)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即便我和美国之间有这么多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最终还是回国了。 刚回国的时候,现在想想,真挺难的。 (chinesenewsnet.com)
我回国的同时就和我现在的前妻宋丹丹在一起了,但说实话,我并不是为她而回国的。 在回国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概有两年的光景吧,我一直没有正式工作可干。在这样的情形下,我还是不愿去干自己不愿干的事,比如如果再让我回到东城师范去教书,那我这些年来的东奔西跑所为何来呢? (chinesenewsnet.com)
那些年我确实在外面飘荡了一段时间,什么也没干,每天看看戏,或者试图写写东西,然后就在家里呆著。这么晃荡了有几个月,这里拱一拱,那里拱一拱,觉得哪里都对我不合适。 (chinesenewsnet.com)
当时我手里拿著自己的毕业文凭,其实我如果把文凭送到国家教委去,他们也有义务要对我进行分配,那时候国内的归国留学生非常少,可以说几乎没有,我如果去了,就是头一个。 (chinesenewsnet.com)
我后来还真去过那里,那时候是1989年底,去过之后一直没有消息,直到90年我才得到分配函,分配我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 (chinesenewsnet.com)
这时的我已经开始一门心思地想去搞影视了,但我自己在国内的影视圈子里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圈子里没有任何人认识我,不能说因为你是英若诚的儿子,或者你手里晃著一张美国文凭就能所向披靡。这一行其实非常冷酷。 现在回忆起来,我进入国内影视圈子里的第一块敲门砖还是导演谢晋给我的。 (chinesenewsnet.com)
当时,宋丹丹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了,整天忙这个忙那个,看到我一天到晚无所事事的样子就说:你的博士学位还没有拿下来,要不你就重新考考读个博士? 但我对这个提议没什么兴趣,我还是想自己再试一试。 (chinesenewsnet.com)
有一天我看报纸新闻,知道中国的政协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开,国内著名的文艺界代表包括谢晋、潘虹等人都在那里开会,我想我似乎应该自报家门去找一找谢晋,也许他需要我这样的年轻人给他当助手。 (chinesenewsnet.com)
这个想法出现之后我立即出门。我当时连出租车都没有打,坐著小公共汽车就奔香山了。 那一阵正是政协会议刚开始的时候,香山饭店住的都是政协代表,有站岗的在那里把门,我知道自己还得打一个电话进去先蒙一下。蒙来蒙去,直到最后我才套出了谢晋的房间号,然后我打电话给他,先是自报家门,然后说想跟他聊聊。 (chinesenewsnet.com)
我的运气不错,谢晋那天跟门卫打了一个招呼就让我进去了。进去之后,谢晋真的向我问了一些有关的问题,中午还留我在那里吃了一顿饭。 (chinesenewsnet.com)
吃饭的时候,因为大家都是在专门为政协会议代表准备的饭厅吃饭,所以我们周围有很多文艺界的人。曹禺当时也在场,他和我妈妈非常熟,看到我之后他当即对我表扬了一番。谢晋一直是管曹禺叫“老师”的,因此,这样的表扬对我来说非常有用。 (chinesenewsnet.com)
当时谢晋正在筹拍一部电影,叫做《最后的贵族》,这部戏准备去美国拍,我后来就在这部戏中出镜了。那次是我第一次上银幕。其实我本来没准备上镜头,谢晋看我英文不错、对美国也熟,刚开始希望我能当他的助手。我靠著这样的原因就参加到剧组里去了。 (chinesenewsnet.com)
这个戏在美国的拍摄过程不是特别理想,我在里面也无能为力,但是我一生的机会就藏在这里头了。 我们剧组到了美国之后,有一个角色临时找不到人来演就让我上了。这是一个小角色,是电影里潘虹演的那个角色的男朋友之一,总共只有四句台词。 (chinesenewsnet.com)
按照剧情发展,潘虹演的角色在多少年之后变得放荡了,曾经在带著她一个老实巴交的男朋友参加宴会时又碰到了她旧日的情人。我演的,就是这个“老实巴交的男朋友”。 (chinesenewsnet.com)
当时,有一个我叫做“大表哥”的人也在我们剧组里,他叫颜彼得,是国内的一位老演员,他告诉我: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个角色,我演出的角色在银幕上从来都是没有多少戏的,但我在银幕上永远会把电影胶片一格一格地演,一点都不浪费。 (chinesenewsnet.com)
我特别相信他的话,就开始仔细设计我的这点戏,想来想去我想起自己上大学时看到过一本小说《围城》,里面有一个情节如果放在我这个戏里可能挺合适的。 (chinesenewsnet.com)
当然,把这个偷来的细节付诸实施还需要做得没人看得出来我是在抄袭。我相信我周围当时没有人看过这本书,但我还是有点心虚,就问剧组的人是不是看过《围城》?他们说没有。我又问他们是不是听说过这本书?他们说“听说过,好像是说抗日战争的事儿”。 于是,我决定偷《围城》中的这个情节。 (chinesenewsnet.com)
这个情节出现在刚开始的时候,方鸿渐和鲍小姐在船上有一个鲍小姐直接用烟到方的嘴上点烟的情节,钱钟书把这个称为“间接亲嘴”,我想要偷的就是这个情节。 我最后就是这么演的。也就是说,潘虹在戏里想点烟的时候,就是在我嘴上点的。 (chinesenewsnet.com)
这个电影后期制作完成之后按规矩要在上影厂先放,全厂的人照例都要去看。当时,上影厂的另一位导演黄蜀芹也看了这部片子,她看了我那段露了一面的表演后,立即要别人“帮我找找这个人是谁”? 她手下的副导演就开始找我,先是问到谢晋,知道我是英若诚的儿子,那时候的我已经回北京了,他们马上打电话打到北京来。我当时拍完了《最后的贵族》后除了去给人家帮点小忙之外又没别的事干了,黄蜀芹的人恰恰在这时找到了我,他们在电话里告诉我,黄导下一步要拍《围城》,为了这戏,她想请我演出。 (chinesenewsnet.com)
黄蜀芹在《围城》电视剧里想让我演的角色是“赵辛楣”,这个角色非常重,也是我真正进入中国影视界的上马石。 (chinesenewsnet.com)
在这个片子演完之后,我忽然被国内观众认为是一个演员了,而且是在某一级别上有名有姓的演员了。 从那以后,我的事情就都好办了。 (chinesenewsnet.com)
当然,很长一段时间我已经不能再干导演了,因为做演员来得直接、干得也顺,而且荣誉和知名度之类的得来都比干导演要快捷得多,所以我有三、四年的时间就再也没有想自己要干导演这事了。 (chinesenewsnet.com)
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不停地参加演出,一直到拍电视连续剧《爱你没商量》时,我觉得自己演“栽”了。其实,问题主要出在这个戏“栽”了,但这样的事情发生后,还是让我觉得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 (chinesenewsnet.com)
经过这几年拍戏,我重新冷静下来之后想到了很多东西,我后来总结出一些心得:人有出镜率和曝光率的问题,我如果长成巩俐那种样子,出镜一百次,别管演什么,老百姓看了都会高兴。但是如果我长得就是我这个样子,哪怕演得比天还好,出镜十来次人家就烦了,说“怎么老是他妈那个大胖子出来,真烦人”。 所以我在珍惜自己表演黄金时段段的同时,也明白自己过了这个“村”再怎么演,也没有用。 (chinesenewsnet.com)
与此同时,我还深深体会到只有做演员的人才能感受到的一些苦恼。在拍戏过程中,有时演出对手不能和你默契配合,但我作为另外一个演员在身份上不能去指导人家,这也让我觉得非常难办。更而且,作为一个学过导演的人参加拍戏,我有时总在想“这部戏如果让我来处理我会采取另外一种方法”。但由于导演理解能力的问题,甚至由于他水平的问题,使得你作为一个演员即便花费了很多力气最终还是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更让我觉得难办。 (chinesenewsnet.com)
在《爱你没商量》演“栽”了之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导演的问题,我时常问自己:如果是我自己来弄这部戏会怎么样?我说的这个“弄”字包括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包括选择演员、处理气氛、协调调子等等等等。我和编剧王朔坐下来痛定思痛地想这个问题,觉得这么下去不算回事。 (chinesenewsnet.com)
我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比较早地接触过美国的情景喜剧,当时中国还没人知道这种戏剧形式,没人知道情景喜剧的现场是怎么拍摄和工作的。而我能够接触到情景喜剧是因为我有一段曾经在纽约实习的经历。 (chinesenewsnet.com)
当时我正好在美国劳里玛影视公司拍电影,我们在纽约的奥斯托里亚摄影棚里拍,我们的棚很大,剧组旁边的几个空间里都在拍情景喜剧,我们这边的人没事就到他们那里去看热闹。 (chinesenewsnet.com)
我记得当时他们在拍的是美国很有名的一个戏,叫做《COSBY SHOW》。后来,我们一来二去的和他们的工作人员成为朋友了,逐渐就把他们方方面面的工作全过程全都研究下来了。 所以在这个痛定思痛的时刻,我对王朔说的头一个想法就是关于情景喜剧的,我说:“中国早该搞这一套了。”(chinesenewsnet.com)
也就是在这个时刻,我想我一定能够把情景喜剧引进到中国来。 我生命中曾经有过的四年美国生活中,美国给我的多半是文化上的震撼。我觉得,美国人并不是一个智商比我们高的民族,绝对不是。我们如果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和他们竞争的话,不会比他们差。但是我去美国之后的感觉就是乡下的一个小保姆进了大城市,而当我从大城市再回乡下的时候,可了不得了,美国给我的很多很多震撼和教育都可以用出来了。所以现在我在国内所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国内有很多人认为英达是一个有很多创造能力的人,能够发明出很多新的东西,脑子里有很多想法,其实我没有。我的很多东西都是在把美国现成的成果转化为中国的东西,只不过我转化得相对巧妙一些。 (chinesenewsnet.com)
但很多玩艺我如果和人们说其实这些东西在美国都有,他们听了会兴味索然。事实上,不光单单是语言,其它的比如概念、手法、观念等方面的很多事情,我的角色都算是在搞翻译。 (chinesenewsnet.com)
情景喜剧实际上是一种在剧场内表演的室内剧,我们后来拍的《我爱我家》都是真正的情景喜剧,也就是说剧场里都是真正坐著观众的,拍摄的时候就象在搞一场演出一样,一口气拍下来。 但是国外也有一种是现场不坐观众而用“罐装笑声”代替笑声的“情景喜剧”,演出效果也不错。 (chinesenewsnet.com)
于是,我和王朔一起策划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为了这部东西,我和另外两个编剧梁左和英壮直奔西山了,搞封闭写作。当然,虽然是三个人一起奔的西山,但我们的剧本总的来说是梁左写的。 那段时间过得比较苦,我们先写出了前四十集,然后就开始拍了。片子拍出来之后各方面的反应都不错,我们第二年又拍了八十集,前后相加,《我爱我家》总共一百二十集。 (chinesenewsnet.com)
导演《我爱我家》是在1993年,那次也是我第一次当导演。这片子拍了两年,一直拍到94年。95年,我们自己成立了公司,叫做“英氏公司”,姓英的人基本上都加入到里面去了,拍摄资金哪里来的都有,有的是用别人的钱拍,有的是用自己的钱拍,这时候的局面基本上已经成为我们想拍什么就可以拍什么了。 (chinesenewsnet.com)
到目前为止,我拍的戏从来没有赔过钱,不但没赔过,多数还都赚钱了,有的还赚了大钱。1995年我拍了《起步停车》,1996年拍了《百老汇一百号》,1998年拍了《候车大厅》,如今又在拍《新七十二家房客》。 (chinesenewsnet.com)
对于《百老汇一百号》我想多说两句,这实在是让我非常倒霉的一部片子,这部片子拍得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因为就是在拍戏期间,确切地说是我在后来去剪片子和在上海配音期间,我家里就“后院著火”了。当然,也可以说基本上我们两人出现状况是同时的事情。 (chinesenewsnet.com)
直到今天,我对我和宋丹丹离婚的原因也不想多说,因为我和她在离婚时曾经约定彼此不向媒体透露我们之间的事情,哪怕某一方说的是事实也不行,因为从某人嘴里说出的事实肯定有偏向性。其实,在我和宋丹丹共同生活的这十年当中,我们共同的私生活实在太少了,很多不该说甚至不是自己意思的东西都顺著媒体的意思走了。 (chinesenewsnet.com)
拍完《我爱我家》之后,从94年直到97年之间我们等于没搞情景喜剧,在这两年之中,国内有人就开始学拍“情景喜剧”了。在这些摹仿的东西中,有些和我们的东西弄得挺象,水平也还可以,但大部分都弄得非常差。我希望我们第一个带头弄出的东西能星火燎原,日后人家一提起来都说我们带的头不错,可以达到水涨船高的效果。但是后来国内弄得常常是“假冒伪劣”,这样我们就只好自己拼了老命出来苦哈哈地再拍。 (chinesenewsnet.com)
我到现在都还没有导过电影,我虽然开始干这行是从电影开始的,但是我对电影一直有一种敬畏,不敢轻易地尝试。 另外,我也在尽量地克服自己的话剧痕迹。话剧一方面给了我一些便利,等于让我柱了一支话剧手杖,但是我在很多问题上摆脱不了它的影响。 (chinesenewsnet.com)
陈燕妮著《美国之后--五十位旅美人士的归国之路》上册封面。(多维社)
我未来的打算是走一步看一步,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我下面可会接著搞一段时间的情景喜剧。 (chinesenewsnet.com)
走到今天这一步如果让我回过头来重新细看自己的成长过程,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我不是英若诚的儿子,还别说这样的情况,如果我的父母没从监狱里被放出来,或者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杀了,那我今天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虽然在我人生非常痛苦的几个关口我都没能得到家里的重大帮助,但是我间接地还是因为父亲的原因走上了坦途。 (chinesenewsnet.com)
我父亲1986年当官,我1987年年底回国,我在这个圈子里混,又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确实得到了一些无形的便利。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我父母给我最大的财富其实是在教育上,我的知识积累、兴趣培养、情感铸造,实际上都是我父母给我的,这才真是我得到的最大“便利”。 (chinesenewsnet.com)
我的英语是自学的,稍微有一点家学,从小由我母亲教我英文,但也没有系统地学过。但是这些东西还包括后来热衷画画、学习表演、热爱体育、在自然科学方面有过训练之类的东西,这些都是身外之物,都是可以通过人为培养的。但是真正人性中的灵魂,也就是我的那个“核”,完全得益于我的家庭。 我庆幸自己能有这样一个家庭。 (chinesenewsnet.com)
“家庭”这词其实涵义挺深的,我是个打碎过家庭又重组过家庭的人,而且这种聚合还不止一次。但是,我过往的多少次婚姻波折都没能让我不去崇拜婚姻和家庭。 虽然曾经失败,但我仍是一个婚姻主义者。 对这点,你意外吗? (chinesenewsnet.com)
陈燕妮思绪: (chinesenewsnet.com)
除了和宋丹丹离婚的实质因为他们两人有约在先的缘故不能多说之外,他算是一个“行必实言”的人了。挺好,一付无所戒备的样子,反而彰显出这样人和这样人生的不俗。 (chinesenewsnet.com)
我们的谈话进行得相当赶紧,利用的完全是他拍戏间断一个多小时的空档,这空档还曾被他“到车里听录下来的录音带”占去若干,接著又被吃晚饭吃去若干,还有剧组演员为了“能否立即开拍”疑问推门反复询问把他的思路扰乱了若干,剩下的从头说起,则局促了。 我们之间相对私密的谈话应该是事涉他减肥的。 (chinesenewsnet.com)
面我而坐时候的他躯重已经飙达两百五十多磅,也就是折合二百二十多市斤的份量,这时候的他甚至完全不以为意,相反还指天发誓说自己已经完全放弃与减肥过招了:“减肥是非常漫长的过程,会把人的生活搞得特没意思,使人整天想到的就是一个字,那就是‘吃’。我时常这么想:我童年时经常吃不饱饭,过得相当惨,如今真正到了可以敞开吃的时候,我干嘛还自己饿著自己?”(chinesenewsnet.com)
他承认自己的确曾经为了拍戏反复减肥过,但是“拍戏”的目的一消失,他立即又吃回来了。 (chinesenewsnet.com)
演《围城》的时候他即曾认真减肥,直减到一百六十多斤,在演《爱你没商量》的时候他减肥的成效也算可圈可点,最终体重不到一百八十,但是他说那时的自己“银幕形象出来还不算瘦”。“我那时已经减掉了五、六十斤的份量了,相当不容易,我相信所有减过肥的人都会为这个数字吃惊。”(chinesenewsnet.com)
对这样一个数字的认证他做得非常周到:“你知道这五、六十斤是什么概念?如果是一盆肉的话,它够一个连的人包饺子吃的。”减肥无用的论据,此其一。 (chinesenewsnet.com)
其二听上去更顺乎情理:“我算看透了,我这样的人哪怕再减肥,人家看我还是一个胖子。”(chinesenewsnet.com)
他举例说:曾经有很多人对他声称“我们单位有一个人长得特别特别象你”,但等他去人家那里真的一看,见那个“特别象”的人不过是个戴著眼镜的胖子。 (chinesenewsnet.com)
肥胖可以荼毒艺术生涯的很多忧虑,他扎扎实实的这论据一和二,一脚全踹了。 (chinesenewsnet.com)
采访的时候他一直咳嗽,有时候真个是咳得地动山摇。看著他硕大的身躯随同这一小小病态一起摇憾的时候,旁观者会觉得不忍。 摇憾的紧张间隙,他短暂解释说:“支气管炎,童年生活的痕迹。”(chinesenewsnet.com)
那时我正想把手里的记录本翻折一页,他那边猛然出言,不由得让人抬眼对他重新打量。 (chinesenewsnet.com)
也是,家庭、身体、艺术,三位一体的一些波折,能经营得不俗,已经了得。 (chinesenewsnet.com)
他可回忆与可前瞻的滋补系统,虽涉视觉也不涉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