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b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8-06
- 消息
- 1,29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人民网10月2日讯 《华盛顿邮报》1日在头版发表文章,描述了该报记者在乘坐伊拉克民航客机从首都巴格达前往南部城市巴士拉期间,冒险穿越美英两国划定的所谓“禁飞区”的经历。文章中同时介绍了在美国不断叫嚣要让伊拉克“改朝换代”的大背景下,普通伊拉克人的日常生活,并认为同20年前相比,伊拉克人简直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2年9月30日,一架波音747客机从巴格达机场腾空而起,机长通过麦克风对乘客通报说,本次航班目的地是巴士拉,飞行时间大约50分钟,巡航高度25000英尺,并希望乘客能“享受本次旅行的乐趣”。不过,机长并没有强调飞机直接将穿越150英里宽的“禁飞区”。根据美英两国的“命令”,任何敢于越过北纬32度的伊拉克飞机都将成为两国战机的“靶子”。
就在记者担心不已的时候,同行的伊拉克新闻部门官员安慰大家说,美英两国飞行员“工作十分规律”,每天按时出来两次,从来没有改变过,因此不必害怕。的确,尽管这架有着30年历史的老飞机正在“气喘吁吁”的费力前进,头等舱内的其他乘客却显得非常安祥,有人在小睡,有人在看报,旁边则不时有空中服务人员及时为大家送来茶水和咖啡。
虽然面临美国的“战争威胁”,但是伊拉克人却没有显示出什么慌乱不堪、大作准备的样子,人们照常生活。当记者问他们手中的食物在美国空袭后是否够吃时,伊拉克人往往要哈哈大笑一番。他们认为,要是美国一诈唬,自己就出去买东西,那好,当地人一整天就不要干别的了,全都要泡在市场里了。巴格达居民这样形容自己的做法,因为我们想过一种“正常的生活”。
对经历了20年战争和国际制裁的伊拉克人来说,什么叫做“正常生活”呢?在巴格达,普通政府官员一个月工资不到3美元,由于通货膨胀,买什么东西要都用塑料袋装上大把现金才行。政府手里虽然没钱修学校,但依然对重要的“奢侈品”――香烟采取免税政策。当地人对此表示,政府本来就不应该对“镇定剂”收税。不过,1980年以前的伊拉克可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在萨达姆发动对伊朗的八年战争前,伊拉克被联合国称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同其他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相比,萨达姆更多将石油收入用于社会福利事业上。当年,伊政府对儿童施行义务教育并为成年妇女设立了免费的夜校,伊拉克人的识字率一下高达80%以上。巴格达和其他地区的医院内全是来自欧洲的器械和药品。政府还对许多高档进口商品给予了“补贴销售措施”。
说起这些,同行的伊拉克人不无感慨地表示,“当年我们的生活和欧洲人差不多,简直是要什么有什么”。据说,那时一个普通的中级公务员可以举家乘伊拉克航空公司飞机前往伦敦、巴黎或者罗马度假。现代化的巴格达也和美国西南部沙漠中的大城市一样:干燥炎热却充满活力。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新建筑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政府帮助下,大家几乎做到了“人手一车”。
后来两伊战争爆发,伊拉克除了付出37.5万人的伤亡外,大笔金钱变成了隆隆炮声。等到海湾战争结束,伊拉克遭到了联合国的10年制裁,更让经济雪上加霜,政府依靠多印钞票来弥补赤字,普通中产伊拉克人不得不将一切值钱东西卖掉以维持生活,巴格达的市场因此变成了世界上“各种小商品和古董”最多的地方,许多孩子不得不辍学赚钱补贴家用。
尽管生活困难,伊拉克人从未放弃争取“正常生活”的努力。虽然百事可乐公司撤走了,但伊拉克人依然能喝到这种好味道的饮料。据说,当地工厂已经完全破译了这种“世界饮品”的绝密配方。同样,伊拉克境内的“世界知名酒店”,如谢尔顿饭店也照常营业,不过,这已经和其“老祖宗”没有任何关系了。巴士拉机场也重新开放,每天有两个航班前往巴格达。
在海湾战争结束后,人们如果想进入伊拉克,不得不从约旦首都安曼乘10个小时的汽车。现在,约旦皇家航空公司每周往返巴格达四次。此外,叙利亚也开通了前往巴格达的包机业务。在伊拉克,人们可以从电视上收看到好莱坞的最新电影,不过,这些都是盗版的。
现在巴格达市场上能买到各种“水货”,从家用电器、电脑、冰激淋、可乐到化妆品无所不有,伊拉克人表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毙”。由于巴士拉国际机场的民航飞机导航雷达系统被美英飞机以“军事目标”为由摧毁,飞机就在没有雷达引导的情况下,依靠驾驶员的“高超技术”平安降落了。对此,乘客表示,这很正常,我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这点麻烦算什么呢?(
2002年9月30日,一架波音747客机从巴格达机场腾空而起,机长通过麦克风对乘客通报说,本次航班目的地是巴士拉,飞行时间大约50分钟,巡航高度25000英尺,并希望乘客能“享受本次旅行的乐趣”。不过,机长并没有强调飞机直接将穿越150英里宽的“禁飞区”。根据美英两国的“命令”,任何敢于越过北纬32度的伊拉克飞机都将成为两国战机的“靶子”。
就在记者担心不已的时候,同行的伊拉克新闻部门官员安慰大家说,美英两国飞行员“工作十分规律”,每天按时出来两次,从来没有改变过,因此不必害怕。的确,尽管这架有着30年历史的老飞机正在“气喘吁吁”的费力前进,头等舱内的其他乘客却显得非常安祥,有人在小睡,有人在看报,旁边则不时有空中服务人员及时为大家送来茶水和咖啡。
虽然面临美国的“战争威胁”,但是伊拉克人却没有显示出什么慌乱不堪、大作准备的样子,人们照常生活。当记者问他们手中的食物在美国空袭后是否够吃时,伊拉克人往往要哈哈大笑一番。他们认为,要是美国一诈唬,自己就出去买东西,那好,当地人一整天就不要干别的了,全都要泡在市场里了。巴格达居民这样形容自己的做法,因为我们想过一种“正常的生活”。
对经历了20年战争和国际制裁的伊拉克人来说,什么叫做“正常生活”呢?在巴格达,普通政府官员一个月工资不到3美元,由于通货膨胀,买什么东西要都用塑料袋装上大把现金才行。政府手里虽然没钱修学校,但依然对重要的“奢侈品”――香烟采取免税政策。当地人对此表示,政府本来就不应该对“镇定剂”收税。不过,1980年以前的伊拉克可绝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在萨达姆发动对伊朗的八年战争前,伊拉克被联合国称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同其他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相比,萨达姆更多将石油收入用于社会福利事业上。当年,伊政府对儿童施行义务教育并为成年妇女设立了免费的夜校,伊拉克人的识字率一下高达80%以上。巴格达和其他地区的医院内全是来自欧洲的器械和药品。政府还对许多高档进口商品给予了“补贴销售措施”。
说起这些,同行的伊拉克人不无感慨地表示,“当年我们的生活和欧洲人差不多,简直是要什么有什么”。据说,那时一个普通的中级公务员可以举家乘伊拉克航空公司飞机前往伦敦、巴黎或者罗马度假。现代化的巴格达也和美国西南部沙漠中的大城市一样:干燥炎热却充满活力。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新建筑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政府帮助下,大家几乎做到了“人手一车”。
后来两伊战争爆发,伊拉克除了付出37.5万人的伤亡外,大笔金钱变成了隆隆炮声。等到海湾战争结束,伊拉克遭到了联合国的10年制裁,更让经济雪上加霜,政府依靠多印钞票来弥补赤字,普通中产伊拉克人不得不将一切值钱东西卖掉以维持生活,巴格达的市场因此变成了世界上“各种小商品和古董”最多的地方,许多孩子不得不辍学赚钱补贴家用。
尽管生活困难,伊拉克人从未放弃争取“正常生活”的努力。虽然百事可乐公司撤走了,但伊拉克人依然能喝到这种好味道的饮料。据说,当地工厂已经完全破译了这种“世界饮品”的绝密配方。同样,伊拉克境内的“世界知名酒店”,如谢尔顿饭店也照常营业,不过,这已经和其“老祖宗”没有任何关系了。巴士拉机场也重新开放,每天有两个航班前往巴格达。
在海湾战争结束后,人们如果想进入伊拉克,不得不从约旦首都安曼乘10个小时的汽车。现在,约旦皇家航空公司每周往返巴格达四次。此外,叙利亚也开通了前往巴格达的包机业务。在伊拉克,人们可以从电视上收看到好莱坞的最新电影,不过,这些都是盗版的。
现在巴格达市场上能买到各种“水货”,从家用电器、电脑、冰激淋、可乐到化妆品无所不有,伊拉克人表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毙”。由于巴士拉国际机场的民航飞机导航雷达系统被美英飞机以“军事目标”为由摧毁,飞机就在没有雷达引导的情况下,依靠驾驶员的“高超技术”平安降落了。对此,乘客表示,这很正常,我们经历了那么多苦难,这点麻烦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