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疫苗名称及解释
2 MESES---DIFTERIA(白喉). diphtheria(in English)
TÉTANOS(破伤风) tetanus(in English)
TOSFERINA(百日咳) whooping cough(in English)
POLIO ORAL(小儿麻痹症) infantile paralysis;polio/Poliomyelitis(in English)也叫“脊髓灰质炎”
HEPATITIS B(B型肝炎) hepatitis(in English)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IPO b(B型血友病)hemophlia/haemophilia(in English)血友病;出血素质
MENINGOCOCO C(C型脑膜炎) meningitis(in English)
4 MESES---DIFTERIA. TÉTANOS. TOSFERINA
POLIO ORAL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IPO b
MENINGOCOCO C
6 MESES---DIFTERIA. TÉTANOS. TOSFERINA
POLIO ORAL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IPO b
MENINGOCOCO C
15 MESES---SARAMPIÓN(麻疹) Measles(in English)
RUBEOLA(风疹) rubella;german measles(in English)
PAROTIDITIS (腮腺炎) MUMPS(in English)也叫“耳下腺炎”
18 MESES---DIFTERIA. TÉTANOS. TOSFERINA
POLIO ORAL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IPO b
6 AÑOS---DIFTERIA. TÉTANOS. TOSFERINA
POLIO ORAL
SARAMPIÓN. RUBEOLA. PAROTIDITIS
12 AÑOS---HEPATITIS B(3 dosis)
14 AÑOS---*DIFTERIA(Adultos) *TÉTANOS
* Revacunar cada 10 años
分个解释:
1.DIFTERIA(白喉). diphtheria(in English)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中医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本病。
传染源为病人与带菌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以及食物传播并造成流行。多见于秋冬季节,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2.TÉTANOS(破伤风) tetanus(in English)
病因
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后产生毒素而引起的急性感染。这种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泥土和人畜大便中均有存在,它可通过伤口、开放性骨折、烧伤、木刺或锈钉刺伤、而侵入人体。新生儿接生时消毒不严世可发生本病。
破伤风梭菌(C. tetani)是破伤风的病原菌,为外源性感染。发病后机体呈强直性痉挛、抽搐,可因窒息或者呼吸衰竭而死亡。
一般在伤后6~10天发病,也有伤后24小时或数周后才发病的。发病时间短,症状越严重,病人的危险性也就越大。起初先有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驱症状。接着可出现强烈能的肌肉收缩。首先是面部肌肉开始,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痉挛,病人出现“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如发生呼吸肌或喷痉挛,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这种全身肌肉痉挛持续几分钟不等,间隔一段时间又反复发作。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说话、吹风均可诱发。
3.TOSFERINA(百日咳) whooping cough(in English)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小儿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末有鸡啼声,未经治疗的病人,病程可延续2~3月,故名“百日咳”。婴儿及重症者易并发肺炎及脑病。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染。人群对百日咳具有普遍易感性,但以婴幼儿为最强。
百日咳杆菌侵入呼吸道后,附着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毛上繁殖并产生内毒素,引起纤毛运动障碍和纤毛细胞的破坏。支气管粘膜广泛炎症,粘液分泌物增多,纤毛损伤:积聚的分泌物不断地刺激呼吸道神经末梢,刺激传入至大脑皮层,反射地引起痉挛性咳嗽在大脑皮层咳嗽中枢形成了兴奋灶。因此在恢复期或病愈数月后,由于哭闹等因素仍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4.POLIO ORAL(小儿麻痹症) infantile paralysis;polio/Poliomyelitis(in English)也叫“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幼儿,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故又名“小儿麻痹症”。临床特征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头痛、肢体疼痛与瘫痪。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痿疫”、“软脚瘟”等。
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属微小RNA肠道病毒,直径24-30nm,耐冷,60℃半小时可灭活,病毒分Ⅰ型、Ⅱ型、Ⅲ型,无交叉免疫,预防接种时,三型疫苗均需应用。
5.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较高,乙、丙、丁三型易演变成慢性,或发展为肝硬化并有发生肝细胞癌的可能。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郁证”、“百积”等范畴。
甲肝病毒(HAV)疫苗已研制成功.
乙肝病毒(HBV)乙肝疫苗接种已纳入计划免疫。
丙肝病毒(HCV)疫苗正在研制。
丁肝病毒(HDV)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戊肝病毒(HEV)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6.SARAMPIÓN(麻疹) Measles(in English)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疹(Koplik's spots)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并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好发于冬春季节,其它季节也有散在发生。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近年来成人发病有增长趋势。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
因本病疹点高出皮肤,如触麻粒,故中医名麻疹,又称痧子等,属温病范畴.
7.RUBEOLA(风疹) rubella;german measles(in English)
风疹是由外感风热时邪所引起的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又名“风痧”、“风瘾”。临床特点是病程短、麻疹样皮疹、颈、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本病多见于冬春两季,5岁以内小儿较易发病,成年人也偶有发生。孕妇患风疹后能引起胎儿畸形,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本病病原体为风疹病毒。病毒存在于患儿出疹前5-7日及出疹后8日的鼻咽部、血及尿中。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较弱,气温37℃中仅存活1小时,对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潜伏期:14-21日。
8.PAROTIDITIS (腮腺炎) mumps;epidemic parotitis(in English)也叫“耳下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痄腮”,俗称“蛤蟆瘟”.
临床以发热、耳下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见昏迷、抽搐变证。青春期后,患本病虽不多见,但感染后,往往出现兼证,男性易并发睾丸肿痛,女性易并发少腹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
病原体:腮腺炎病毒属粘病毒组,核糖核酸(RNA)型,存在于患者唾液、血、尿和脑脊液。在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乙醇、甲醇液中2-5分钟即被杀死。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流脑全年均有发病,但以2-4月多见,因冬春季节气候因素致人群密集及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本病。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以6个月~2岁发病率最高,青壮年皆可发病。本病属中医“温病”“温疫”范畴。
传染源主要为带菌者,病人为次,通过飞沫传播,细菌局限于鼻咽部成为带菌状态,或出现上呼吸道炎。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时则侵入血流形成菌血症或败血症。此期间,细菌侵犯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产生瘀斑。暴发性败血症是细菌脂多糖内毒素引起的血管痉挛及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部分病菌透过血脑屏障,侵袭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可由于脑组织充血、水肿引起惊厥、意识障碍。当水肿的脑组织向颅内裂孔突出时,形成脑疝,使患者呼吸、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少数因脑室孔阻塞,发生脑积水,视神经、听神经及面神经受损,分别造成视力、听力障碍与面瘫。
补充:
10.水痘(varicella, chicken pox)
病毒经口鼻进入人体,首先在呼吸道粘膜细胞内繁殖,然后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水痘的疱疹只限于表皮的棘状细胞层,有退行性病变和细胞内水肿,形成囊状细胞,由于细胞的裂解、液化、和组织液的涌入,形成单房性水疱疹(天花则形成多房性疱疹),真皮层有毛细血管扩张和音核细胞浸润。粘膜疹病变与皮疹相似。
前驱期:起病急,幼儿前驱期症状常不明显,开始即见皮疹。年长儿常有发热,可达39-40℃,常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可见前驱疹如猩红热或麻疹样皮疹,24小时消失。
潜伏期:7-17天。
发疹期:在起病当日或第2日出现,初起为红色斑丘疹,数小时后很快变为水疱疹,直径0.3-0.8mm水滴状小水疱,其周围有红晕。24小时内水疱液体变混浊,易于破损,疱疹持续3-4日而后结痂,痂盖于5-10日脱落,短期内留有椭贺形浅疤。水痘皮疹一般在起病的3-5日内分批出现,每批皮疹的发展均有以上的过程,因此,同时可见到斑丘疹,水疱疹与结痂。皮疹有瘙痒感。皮疹主要见于驱干与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呈向心性分布,为水痘发疹的特征之一。皮疹数量不一,多为数十个,多可达数百个。粘膜水痘疹可发生于口腔、眼结合膜、外阴部等,破溃后可成浅溃疡,迅速愈合。若疱疹发生在角膜,则对视力有潜在危险。
少数呈重型,见于体质虚弱幼小婴儿,免疫缺陷患儿,或正在进行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如风湿热或肾病患儿)患水痘时常可加重病情,偶可致命,临床表现疱疹数量多,密布全身,往往融合形成大疱型疱疹,或出血性皮疹,或伴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少数患儿发生恶性紫癜,多发生在起病7日左右,紫癜可伴有坏死性病变。
先天性水痘,发生在出生后5-10日内,是由于母亲在妊娠末期患水痘,病情常较严重,病死率可达20%。
11.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
病毒性出血热是由虫媒病毒引起的自然免疫源性传染病。主要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或休克及肾损害等为特征。鼠类为本病主要传染源。感染鼠的排泄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引起发病。多见于青壮年。依据病源分型,可分为野鼠(黑线姬鼠)和家鼠型两型,病死率分别为10%与3%左右,前者发病季节高峰为秋冬(10-1月),后者为3-5月,但一年四季均可散发。
12.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由蚊虫媒介而传播。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于6~10月,集中于7、8、9三个月,十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临床上以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本病属于中医温病的“暑温”、“伏暑”、“湿温”等范围。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叮咬传播。同时蚊虫也是本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越冬蚊可带病毒过冬到第2年,从蚊卵、蚊幼虫体亦可分离出病毒。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发病率更高。病后能产生稳固免疫力,故成人常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6个月以下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发病较少。
13.感 冒
流感病毒主要由空气飞沫传入呼吸道
感冒是指感受触冒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常见外感病。又称“伤风”,如见广泛流行,症状较重,则又称为“时行感冒”。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年龄、性别之间发病无明显差异,有时可呈一定范围的流行。
“时行感冒”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程短、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秋轻度呼吸道症状。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性大,易引起暴发及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因抗原转变而产生新亚型时,即能引起大流行,约每隔10-15年1次,乙型为4-6年1次,丙型则常呈散发。
14.伤 寒(typhoid)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远端回肠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痛、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及缓脉。伤寒病人及带菌者都是传染源,病源随粪、尿、呕吐物等排出体外,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病后常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原贴地址:http://babyclub.women.sohu.com/read-overseas-8190-0-5.html
2 MESES---DIFTERIA(白喉). diphtheria(in English)
TÉTANOS(破伤风) tetanus(in English)
TOSFERINA(百日咳) whooping cough(in English)
POLIO ORAL(小儿麻痹症) infantile paralysis;polio/Poliomyelitis(in English)也叫“脊髓灰质炎”
HEPATITIS B(B型肝炎) hepatitis(in English)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IPO b(B型血友病)hemophlia/haemophilia(in English)血友病;出血素质
MENINGOCOCO C(C型脑膜炎) meningitis(in English)
4 MESES---DIFTERIA. TÉTANOS. TOSFERINA
POLIO ORAL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IPO b
MENINGOCOCO C
6 MESES---DIFTERIA. TÉTANOS. TOSFERINA
POLIO ORAL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IPO b
MENINGOCOCO C
15 MESES---SARAMPIÓN(麻疹) Measles(in English)
RUBEOLA(风疹) rubella;german measles(in English)
PAROTIDITIS (腮腺炎) MUMPS(in English)也叫“耳下腺炎”
18 MESES---DIFTERIA. TÉTANOS. TOSFERINA
POLIO ORAL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IPO b
6 AÑOS---DIFTERIA. TÉTANOS. TOSFERINA
POLIO ORAL
SARAMPIÓN. RUBEOLA. PAROTIDITIS
12 AÑOS---HEPATITIS B(3 dosis)
14 AÑOS---*DIFTERIA(Adultos) *TÉTANOS
* Revacunar cada 10 años
分个解释:
1.DIFTERIA(白喉). diphtheria(in English)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中医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本病。
传染源为病人与带菌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以及食物传播并造成流行。多见于秋冬季节,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2.TÉTANOS(破伤风) tetanus(in English)
病因
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杆菌侵入伤口后产生毒素而引起的急性感染。这种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泥土和人畜大便中均有存在,它可通过伤口、开放性骨折、烧伤、木刺或锈钉刺伤、而侵入人体。新生儿接生时消毒不严世可发生本病。
破伤风梭菌(C. tetani)是破伤风的病原菌,为外源性感染。发病后机体呈强直性痉挛、抽搐,可因窒息或者呼吸衰竭而死亡。
一般在伤后6~10天发病,也有伤后24小时或数周后才发病的。发病时间短,症状越严重,病人的危险性也就越大。起初先有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前驱症状。接着可出现强烈能的肌肉收缩。首先是面部肌肉开始,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表情肌痉挛,病人出现“苦笑”面容;背部肌肉痉挛,头后仰出现所谓的“角弓反张”;如发生呼吸肌或喷痉挛,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这种全身肌肉痉挛持续几分钟不等,间隔一段时间又反复发作。任何轻微的刺激如光线、声响、说话、吹风均可诱发。
3.TOSFERINA(百日咳) whooping cough(in English)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小儿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末有鸡啼声,未经治疗的病人,病程可延续2~3月,故名“百日咳”。婴儿及重症者易并发肺炎及脑病。
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通过飞沫传染。人群对百日咳具有普遍易感性,但以婴幼儿为最强。
百日咳杆菌侵入呼吸道后,附着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毛上繁殖并产生内毒素,引起纤毛运动障碍和纤毛细胞的破坏。支气管粘膜广泛炎症,粘液分泌物增多,纤毛损伤:积聚的分泌物不断地刺激呼吸道神经末梢,刺激传入至大脑皮层,反射地引起痉挛性咳嗽在大脑皮层咳嗽中枢形成了兴奋灶。因此在恢复期或病愈数月后,由于哭闹等因素仍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4.POLIO ORAL(小儿麻痹症) infantile paralysis;polio/Poliomyelitis(in English)也叫“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幼儿,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神经麻痹,故又名“小儿麻痹症”。临床特征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头痛、肢体疼痛与瘫痪。相当于中医学中的“痿疫”、“软脚瘟”等。
病原体:脊髓灰质炎病毒属微小RNA肠道病毒,直径24-30nm,耐冷,60℃半小时可灭活,病毒分Ⅰ型、Ⅱ型、Ⅲ型,无交叉免疫,预防接种时,三型疫苗均需应用。
5.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较高,乙、丙、丁三型易演变成慢性,或发展为肝硬化并有发生肝细胞癌的可能。病毒性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郁证”、“百积”等范畴。
甲肝病毒(HAV)疫苗已研制成功.
乙肝病毒(HBV)乙肝疫苗接种已纳入计划免疫。
丙肝病毒(HCV)疫苗正在研制。
丁肝病毒(HDV)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戊肝病毒(HEV)疫苗尚未研制成功。
6.SARAMPIÓN(麻疹) Measles(in English)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疹(Koplik's spots)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并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
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好发于冬春季节,其它季节也有散在发生。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尤其是6个月~5岁幼儿发病率最高(占90%)。近年来成人发病有增长趋势。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见。
因本病疹点高出皮肤,如触麻粒,故中医名麻疹,又称痧子等,属温病范畴.
7.RUBEOLA(风疹) rubella;german measles(in English)
风疹是由外感风热时邪所引起的一种较轻的发疹性传染病,又名“风痧”、“风瘾”。临床特点是病程短、麻疹样皮疹、颈、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本病多见于冬春两季,5岁以内小儿较易发病,成年人也偶有发生。孕妇患风疹后能引起胎儿畸形,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本病病原体为风疹病毒。病毒存在于患儿出疹前5-7日及出疹后8日的鼻咽部、血及尿中。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较弱,气温37℃中仅存活1小时,对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潜伏期:14-21日。
8.PAROTIDITIS (腮腺炎) mumps;epidemic parotitis(in English)也叫“耳下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痄腮”,俗称“蛤蟆瘟”.
临床以发热、耳下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见昏迷、抽搐变证。青春期后,患本病虽不多见,但感染后,往往出现兼证,男性易并发睾丸肿痛,女性易并发少腹疼痛。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
病原体:腮腺炎病毒属粘病毒组,核糖核酸(RNA)型,存在于患者唾液、血、尿和脑脊液。在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乙醇、甲醇液中2-5分钟即被杀死。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流脑全年均有发病,但以2-4月多见,因冬春季节气候因素致人群密集及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本病。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以6个月~2岁发病率最高,青壮年皆可发病。本病属中医“温病”“温疫”范畴。
传染源主要为带菌者,病人为次,通过飞沫传播,细菌局限于鼻咽部成为带菌状态,或出现上呼吸道炎。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细菌毒力强,数量多时则侵入血流形成菌血症或败血症。此期间,细菌侵犯皮肤血管内壁,引起栓塞、坏死、出血及细胞浸润,产生瘀斑。暴发性败血症是细菌脂多糖内毒素引起的血管痉挛及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内毒素休克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部分病菌透过血脑屏障,侵袭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炎症,可由于脑组织充血、水肿引起惊厥、意识障碍。当水肿的脑组织向颅内裂孔突出时,形成脑疝,使患者呼吸、循环衰竭而迅速死亡。少数因脑室孔阻塞,发生脑积水,视神经、听神经及面神经受损,分别造成视力、听力障碍与面瘫。
补充:
10.水痘(varicella, chicken pox)
病毒经口鼻进入人体,首先在呼吸道粘膜细胞内繁殖,然后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水痘的疱疹只限于表皮的棘状细胞层,有退行性病变和细胞内水肿,形成囊状细胞,由于细胞的裂解、液化、和组织液的涌入,形成单房性水疱疹(天花则形成多房性疱疹),真皮层有毛细血管扩张和音核细胞浸润。粘膜疹病变与皮疹相似。
前驱期:起病急,幼儿前驱期症状常不明显,开始即见皮疹。年长儿常有发热,可达39-40℃,常伴有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可见前驱疹如猩红热或麻疹样皮疹,24小时消失。
潜伏期:7-17天。
发疹期:在起病当日或第2日出现,初起为红色斑丘疹,数小时后很快变为水疱疹,直径0.3-0.8mm水滴状小水疱,其周围有红晕。24小时内水疱液体变混浊,易于破损,疱疹持续3-4日而后结痂,痂盖于5-10日脱落,短期内留有椭贺形浅疤。水痘皮疹一般在起病的3-5日内分批出现,每批皮疹的发展均有以上的过程,因此,同时可见到斑丘疹,水疱疹与结痂。皮疹有瘙痒感。皮疹主要见于驱干与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呈向心性分布,为水痘发疹的特征之一。皮疹数量不一,多为数十个,多可达数百个。粘膜水痘疹可发生于口腔、眼结合膜、外阴部等,破溃后可成浅溃疡,迅速愈合。若疱疹发生在角膜,则对视力有潜在危险。
少数呈重型,见于体质虚弱幼小婴儿,免疫缺陷患儿,或正在进行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如风湿热或肾病患儿)患水痘时常可加重病情,偶可致命,临床表现疱疹数量多,密布全身,往往融合形成大疱型疱疹,或出血性皮疹,或伴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少数患儿发生恶性紫癜,多发生在起病7日左右,紫癜可伴有坏死性病变。
先天性水痘,发生在出生后5-10日内,是由于母亲在妊娠末期患水痘,病情常较严重,病死率可达20%。
11.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
病毒性出血热是由虫媒病毒引起的自然免疫源性传染病。主要病变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或休克及肾损害等为特征。鼠类为本病主要传染源。感染鼠的排泄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引起发病。多见于青壮年。依据病源分型,可分为野鼠(黑线姬鼠)和家鼠型两型,病死率分别为10%与3%左右,前者发病季节高峰为秋冬(10-1月),后者为3-5月,但一年四季均可散发。
12.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由蚊虫媒介而传播。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于6~10月,集中于7、8、9三个月,十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临床上以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本病属于中医温病的“暑温”、“伏暑”、“湿温”等范围。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叮咬传播。同时蚊虫也是本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越冬蚊可带病毒过冬到第2年,从蚊卵、蚊幼虫体亦可分离出病毒。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发病率更高。病后能产生稳固免疫力,故成人常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6个月以下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发病较少。
13.感 冒
流感病毒主要由空气飞沫传入呼吸道
感冒是指感受触冒风邪,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一种常见外感病。又称“伤风”,如见广泛流行,症状较重,则又称为“时行感冒”。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年龄、性别之间发病无明显差异,有时可呈一定范围的流行。
“时行感冒”即现代医学所称的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临床特点是起病急、病程短、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秋轻度呼吸道症状。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性大,易引起暴发及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因抗原转变而产生新亚型时,即能引起大流行,约每隔10-15年1次,乙型为4-6年1次,丙型则常呈散发。
14.伤 寒(typhoid)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持续菌血症,网状内皮系统受累,远端回肠微小脓肿及溃疡形成为基本病理特征。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腹痛、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部分病人有玫瑰疹及缓脉。伤寒病人及带菌者都是传染源,病源随粪、尿、呕吐物等排出体外,直接或间接污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病后常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原贴地址:http://babyclub.women.sohu.com/read-overseas-81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