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海好汉大喝一声彩!

halfyoyo

初级会员
注册
2004-11-27
消息
4,407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作践同胞取媚国外 丑化国人的所谓艺术必须打住

2005/04/22 10:32 文汇报


  作者:汪涌豪


  ●丑化中国人的作品之所以受追捧,是与其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某种想象
有关的,说确切些,这是一种有偏见的想象


  ●创作不能以丑为美,更不必专以蹈隙发覆,标新立异,乃或“为了大伙儿
能够记住 ”,以及诱人的海外商业市场而降格取媚,既自毁自戕,又糟践了同胞



  ●我们强调丑应首先被征服然后才能收容于艺术。当此真正的艺术气息日渐
消散,艺术的否定功能日渐被削弱和淡化的时候,拥有这样的心态尤其重要


  在当今中国画坛,有这样一群画家,说起来,他们的画艺并不高明,大多属
无笔触的薄画法,但所画的人物形象却特别刺眼:无论大人小孩,单个还是成群
,一例光头、板寸,穿中山装,着土布衫。最奇怪的是面部表情也一样,不是张
嘴哈欠,就是龇齿傻笑,而眼睛却经常是眯缝着的,如醉似睡,呆滞乏神。


  现在,这些将表情雷同的人脸当作创作唯一主题的画家,已被行内称为“中
国新艺术潮流的代表”,其作品在国外更是广有影响,有的还上了《时代》杂志
封面。对此,已有论者指出,这种对中国人的丑化,实际移植自100年前西方对“
中国脸”的歪曲表达。笔者深以为然,想到几年前在国外就见有人对它大力追捧
,忍不住有话要说。


  我们要直接地指出,这类作品之所以受追捧,是与其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的
某种想象有关的,说确切些,这是一种有偏见的想象。早在十六世纪,随着中西
交流的开启,西方人开始建立自己心目中的中国映象。虽也有学者对中国文化表
示由衷敬佩,但因封建社会的积贫积弱,中国的形象被不断地败坏和丑化。中国
人是穿马褂着旗装,留辫子裹小脚,吃土鼠吸鸦片,既狡猾又愚笨的丑陋一群的
观感,更被一些人无限地放大,以致到后来成了西方人集体性的想象原型与形象
符码。故当郭嵩焘出使英国,伦敦《Punch》杂志会登出一只猴子顶着清朝官帽这
样污辱性的漫画;纽约上演马克・吐温的《阿辛》,剧中丹碧丝夫人会用“傻头
傻脑,笨手笨脚”来介绍身份为中国人的丑角形象。


  今天,不断进步的中国正向世界展示醒狮雄起的风姿,那种基于居高临下的
优越感,丑化中国人的行为已不多见,但这并不表明正面的形象已经得到确立。
相反,在顽固的成见以及无奈、惧怕等复杂心理的作用下,一种将中国“异类化
”甚至“妖魔化” 的鼓噪开始在西方出现。一些人希望藉此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更多的人受制于种种条件,尽管身处全球化时代,中国对他们来说仍仅意味着
古老与神秘,有时还可能是动荡与落后。这也就是直到今天,我们还要在国外不
断回答“你们的城市是否有电”、“写字用不用铅笔”这类提问的原因。这一切
说明,中国的国门还得继续敞开,中国人对自己的推介力度还要加大,努力正未
有穷期。


  但通过上面的艺术创造,我们把怎样的自己推介出去了呢?那些被画家反复
复制的中国脸中国人,无论是打着一尺见方哈欠的光头小脑,还是抱着咧嘴傻笑
的大脸无目的奔跑的肢体,还有笼罩在灰色调里沉闷而凄凉的革命时代的脸谱化
肖像,它们代表中国人吗?


  据画家的解释,之所以选择这种绘画策略,是为了隐喻对过去时代的反叛,
包含着一种不甘再受欺骗,拒绝思考,调侃崇高的用意。可真如胡塞尔所说:“
没有现实中的形象,只有解释中的形象”,你有这样的意图埋设,不等于别人一
定会照此理解。譬如,你画中的人物永远都眯缝着眼,做出什么也不想看的姿态
,别人就完全可以解读为他们其实什么也看不到。进而,从头大脑小的固定化脸
型,解读出他们原是如何的浑噩懵懂,无自觉意志;从由傻笑者拼合成的现代兵
马俑式的成排构图,想到那是“经常在亚洲人脸上看到的不安的笑容”,由此作
“深度解读”,认定他们在本质上集体性地表征了中国人的被湮没和不自由。就
这样,这些画最终成了一种“政治波普”。这时节,你能怪谁?更不要说,这种
一成不变的痴愚呆懒形象,还有其背后所含示的对高尚的拒斥、对责任的躲避,
对命运的不承担,本身就与西方世界一部分观者对中国人一盘散沙的历史性认识
相撞合。至于画家毫不掩饰地称笔下的人物为“泼皮”,评论家跟着将其哄抬为
“泼皮现实主义”,就更足以带给人时间的连锁,让人们联想到很多了。


  遗憾的是,这样自溺的艺术创造还见诸其他艺术领域。譬如一些影像作品对
过去年代格式化的集体照、标准照的片面取用,一些小说创作对人物愚昧麻木津
津有味的过细展示,一些影视剧对粗鄙落后的着意抖落以及对丑星谐星的夸张运
用,等等。至于戏曲、小品中以丑为美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明明演的是当代的
都市故事,却硬是穿旧中山装,戴破鸭舌帽,如此说疯话,走歪步,挤眉弄眼,
以斗嘴忽悠为能事,且一人爆红了,带出一群学样的。外国朋友都不理解,为什
么你们中国人会觉得这有意思。由此一端,足可见这种自我丑化已成了一种集体
无意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我们无意于要求艺术家放弃中国的经验,掩饰变革时代带给人的迷茫和无奈
,更不是主张以小头锐面的酷哥俊脸,充为新一代中国人的标准和典型。我们是
说,你不能以丑为美,更不必专以蹈隙发覆,标新立异,乃或“为了大伙儿能够
记住”,以及诱人的海外商业市场而降格取媚,既自毁自戕,又糟践了同胞。我
们注意到那位老画光头泼皮的画家在作客新浪网时,面对网友“究竟外国人看中
你什么”、“为什么你的画在国外更有市场”的提问,只能王顾左右而言他。从
中我们看到了成长中的中国人,他们健康的心态和自信的面孔。


  正如开放的中国不等于会忘记苦难与耻辱,要求不忘耻辱也并不意味着走不
出过去,有时候正相反,是为了走得更好,更正大和堂皇。我们强调丑应首先被
征服然后才能收容于艺术,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当此真正的艺术气息日渐消散
,艺术的否定功能日渐被削弱和淡化的时候,拥有这样的心态尤其重要。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