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悼念父亲程思远 作者:程华 法学博士

usactv

新手上路
注册
2004-11-21
消息
1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悼念父亲程思远

程华


二零零五年八月四日清晨7:20, 父亲的灵车在警车的导引下缓缓驶出北京医院的大门, 驶上宽广的长安街. 平日繁忙,拥挤的长安街上今晨分外空旷, 每一路段的交警会提前将每一路口的交通指示灯转绿, 并适时控制着东西和南北向的行车流量. 这是一条父亲太熟悉的街道, 几十年来不知来来往往几多回. 今天在他人生的最后旅程, 他默默向他曾经开会办公的人民大会堂, 向这座他度过人生最后四十`载的城市作最后的告别.

农家子弟

父亲出身贫寒. 生于广西山区农民家庭, 身为长子的他, 九岁就要下田劳作, 扶犁放牛. 但他聪慧好学, 靠私塾接受了基本教育, 继而徒步往返县城求学. 十八岁那年, 北伐军路过县城, 一纸公开张贴的征文书告示吸引了父亲的注意力. 他毫不犹豫地参考, 并以一首即兴打油诗荣登榜首. 当日, 父亲未及回村辞别双亲, 便匆匆跟随北伐军离开了家乡, 投身于大世纪中. 孰能料, 此后八十年, 他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之风云人物.


统战功绩

父亲一生不乏建树, 但其功绩最伟在于一九六五年促成原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由美国回到中国大陆, 当年此举震惊中外, 中国共产党誉之为共和国成立之后其政治上的两大胜利之一 (另一个是改造了末代皇帝溥仪).

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李宗仁以疗病为由, 出走美国, 与蒋政权决裂. 父亲作为追随李宗仁多年的左膀右臂, 遵李之嘱留守香港, 伺机而动. 五十年代起, 父亲成为共产党与李宗仁之间的桥墚, 他奔走于间, 五上北京, 两赴欧洲, 其过程不乏惊险曲折, 终于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日陪同李宗仁夫妇由欧洲绕道, 经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辗转抵京, 周恩来总理督导全过程, 并亲往机场迎接.


政治伟人

父亲的政治生涯始于北伐军中一小小文员, 机遇加之智慧和努力令他在数年间便崭露头角, 受到广西桂系高层的青睐. 三十年代, 他被桂系选派赴欧留学, 几年后, 捧回了意大利罗马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的文凭. 抗战时期, 他在重庆, 南京国民政府任职, 是国民党少壮派的代表.

父亲纵横近一个世纪的中国. 早在一九四七年, 以未到不惑之年的年纪出任国民党政府中央常委. 八十年代末, 父亲又以八十高龄的年纪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领导人之一, 先后担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和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他一生从政, 阅历丰厚, 从蒋李时代国民党的最高层人物至当今台湾资深的立法委员, 都曾与父亲过从甚密; 从毛泽东, 周恩来时代, 历经邓小平, 两代领导人, 直至当今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 父亲都曾建立深厚的友谊. 在对他 “盖棺论定”的生平介绍中, 他被称之为 “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中国共产党值得信任的挚友和诤友”, 父亲当之无愧.

父亲独特的经历, 丰富的人生, 以及不凡的历史功绩, 使其在海内外享有与众不同的声誉. 他在世时任职于诸多社会团体, 跨政,经,文,史,教各界, 其社会关系之广, 社会影响之深, 无远弗界, 令人望尘莫及.


夫妻情笃

母亲石泓, 一九四八年与父亲结婚, 此后夫妻相濡以沫五十年. 母亲更是父亲当年助李归国的的关键而得力的助手. 一九九九年母亲不幸病逝北京, 父亲强忍巨大的悲痛, 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低落的日子. 一年多后, 我们几个子女筹备出版一纪念文集追念母亲, 父亲由衷支持. 他亲自为文集选定了书名-- <<忆石泓>>, 并亲笔题写了封面书名. 在序文中他写到: “五十年来我们生活在一起, 战斗在一起, 饱经患难, 历尽沧桑, 互相支持, 久而弥笃. 今日追源溯流, 我所以能有今日, 端赖她的大力支助, 回首前尘, 缅怀不已.” 已逾九十的父亲以寥寥数语生动勾画了半个世纪夫妻情深, 患难与共的岁月..



千人送别

父亲坚信: “凡为国家有过贡献的人, 党都不会忘记.” (引自程思远为<<忆石泓>>一书序言) 在父亲最后的岁月里, 党和国家向父亲表达了最高的敬意. 在他患病之期, 弥留之际, 及丧礼之时, 党和政府多位领导人, 包括最高层领导人均以不同方式表示了关切之意, 哀悼之情.

父亲的身后事由国家一手以国家领导人的最高规格操办. 七月二十九日晨, 在官方尚未公布讣告前, 许多人已经从不同渠道获知消息. 此前父亲卧病已近四年, 其间在政?销声匿迹. 但人们并未忘却他及他的史绩. 从七月二十九日晨至八月三日, 亲临程府吊唁者络绎不绝. 据北京最大的花卉市场所言, 一周来他们的业务几乎都是送往程府的花圈和花兰. 八月四日, 千人在北京八宝山的告别大厅送别程老, 除熟知程老的由地方至中央的党政各级领导和与程老交往过的商界名流, 文教精英, 其中还不乏父亲多年的旧友, 同僚, 他曾经关怀,体恤的晚辈, 及尊敬,爱戴他的年轻一代. 中国的第一官方报人民日报以头版报道了父亲的讣闻及告别式, 人民日报刊载了父亲的生平和他与中国四代党的领导人的相片, 中央电视台在父亲告别式当晚在 “东方时空”的节目中以一新闻短片追念父亲不凡的一生.

父亲五十年代的老朋友,香港富商林先生夫人为父亲送上的挽联对父亲的一生作了精辟解读: “思社稷无言凝志, 远世俗有口皆碑.”


用父亲自己的话, 他 “出生于晚清, 生长于民国”, 目睹了中国历史的变喵, 亲历了中国的沧桑与崛起. 父亲辞世前, 应该是最后一位原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常委, 又是首位中国共产党史上最为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他的仙逝, 标志着一段历史的落幕, 一个时代的终结.

历史的巧合在于, 父亲生于1908年, 恸于19:08时. 整整四十年前的七月, 他决定陪同李宗仁先生回到北京. 今年的七月, 他选择永远离去. 那天傍晚, 夕阳西下, 北京的天空出现了奇异, 绚丽的漫天红霞, 父亲乘鹤西去. 正如一位前来吊唁者所言: “程思老是追随中山先生而去, 当他见到中山先生时可言, ‘我无愧于你.’ 程思老是去长伴德邻 (李宗仁字德邻)公, 当他见到德邻公时可言, ‘你没有做到的事, 我做到了.’ 程思老是去向毛(泽东), 周(恩来), 邓(小平)禀报, ‘我已用毕生致力于国家富?, 河山一统.’”

近日得悉, 父亲几年前在家乡捐资兴建的一所小学在广西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将于九月一日正式启用. 父亲泉下有知, 当万分欣慰.





完稿于二零零五年八月十一日 洛杉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