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大遣返:中国人以德报怨
http://www.nen.com.cn 2005-08-01 09:43:57 东北新闻网
59年前,1946年5月7日,汽笛鸣响,两艘轮船缓缓驶离中国辽宁西部的葫芦岛港,2489名日本侨民和战俘从这里踏上了遣返回国之路。
此后3年,仅仅从这个当时鲜为人知的小港,就有超过105万日本人被遣返回国。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侨民最大规模的遣返行动之一。
间濑收芳:老奶奶的善良温暖了我的心
如豆烛光下,瘦小的日本少年间濑收芳苏醒过来,发现一位中国老奶奶在不停地用热水擦拭自己的双腿。
“老奶奶的善良温暖了我的心。”60年岁月变迁,当年的日本少年间濑已经成为年逾古稀的中国古代史教授。少年时代那段亡命旅途中收获的善意和恩情,却始终在他的记忆中萦回不去。
那是在1945年,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11日,时年15岁的间濑收芳和120多名日本少年“开拓团”团员,其实不过是被征调抵挡苏联红军的诱饵兵,向着东南方拼命奔走数日后,来到石头村(现黑龙江宁安市石头村)。这时,他们已是饥渴交加。
因体力不支,瘦小的间濑收芳晕倒在村口。深秋的黑龙江,天气已经转凉,醒来的间濑却感到人间的温暖。夜里,老奶奶一家人都睡在冰冷的地上,却让虚弱的间濑收芳舒服地躺在炕上。
和间濑一样,120多名日本少年被石头村村民三个一群、五个一户安置下来,在这个地图上都没有标识的小村,度过了一个安全、温暖和改变命运的夜晚。
次日清晨,这些日本少年带着善良的石头村村民赠予的干粮又上路了。一路奔波,他们过长春,到葫芦岛,从这个小港被遣返回国,彻底告别了给他们留下复杂记忆的中国和一段沉重的岁月。
中国人民以德报怨,协助遣返日侨顺利回乡
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国策的重要补充。20世纪前40多年,日本有组织、分批次地向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
通过移民大量掠夺土地矿产资源,垄断市场,遏制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种蓄意的移民行动成为战后近200万日本侨民滞留中国的肇始。
1945年10月25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共同制定了《中国战区日本官兵与侨俘遣送归国计划》,决定先遣返关内的日本侨俘,再遣返东北的日本人。
1946年初,经有关方面反复协商,决定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经朝鲜遣返丹东的7.5万日侨,苏联红军负责直接遣返大连的27万日侨,而在东北地区的其他全部日本侨民将集中到葫芦岛分批遣返。
当时负责日侨俘管理的李修业撰文回忆说:“为保证日侨健康,我们在各集中待运站设置了急诊医疗所,选定有经验的日侨内外科医生担任治疗,由各地方政府供应药物。……行车途中,我们都按时供应干粮和茶水,各地待运站都及时供应必要的粮食、菜蔬和柴火。”
日本一家学术机构自己编撰的史志中也记载:“战争后期……,中国人对满洲国,进而对日本人的反感情绪不断增长一事乃是事实……但是,并没有发生由于战争结束对日本人进行民族报复的事情,倒是各地的中国人、朋友们,同情日本人的悲惨处境,救济危难,庇护以安全,或者主动给以生活上帮助的事情层出不穷。”
后来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杂贺一人当年是被好心的葫芦岛人给的一根大麻花挽救了生命。2002年重游葫芦岛,看到服务员特意准备的大麻花,老人泪流满面。
《熄不灭的火焰》《仔羊们的战争》《葫芦岛大遣返》……从这里离开的日本人写下多部著作,回忆他们当年的特殊经历,控诉军国主义的愚民和弃民政策。
历史档案表明,从1946年5月7日至1948年9月20日,共有1051047名日本侨俘经葫芦岛被遣返回国。
6棵银杏树和刻着“恩”字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渔港葫芦岛今天已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而59年前的那段往事却仍然留存在这个城市的记忆里。在市中心的龙湾公园里,6棵繁茂的银杏树和一块刻着“恩”字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
树和碑是耄耋之年的茶道博士、现居日本北海道的佐佐木宗春老人特别捐资种植和镌刻的。2001年和2002年,老人曾两次回葫芦岛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恩人没有找到,但看到葫芦岛巨大的变化,老人特意留下树和碑,寄托对恩人的感谢。
已是73岁,曾经见证了大遣返,仍居住在葫芦岛的陈云生老人回忆说:“当时日本人战败了,但咱们中国人仁慈、宽厚。对他们不侵犯、不报复,把他们都放回去了。”
中共葫芦岛市委宣传部长钱福云还记得国弘威雄说过的一段话:“葫芦岛的名字也将消失在战后50多年的历史峡谷中了。不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而不是详细知道那场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现在日本有三分之二的人是战后出生的,我觉得有必要让这些人重新认识一下战争留下的灾难。”
谈到这段历史,中共葫芦岛市委书记张东生说,葫芦岛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承载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日本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伤害,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葫芦岛大遣返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以德报怨、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往事重提,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距离当年第一批遣返日侨离开中国整整59年后,在葫芦岛港的遣返旧址矗立着一座碑,碑文中写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面向未来,以史为鉴,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再战。”
( 新华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liaoning.nen.com.cn/77978464153501696/20050816/1741161.shtml
日侨俘葫芦岛大遣返大事记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颁布“宸翰”,其中写道:“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日本自此确立了以朝鲜和中国为侵略目标,进而称霸亚洲,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
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公然提出:国家独立自卫之途有二:一曰防守主权线;二曰保护利益线。何谓利益线,同我主权线安全相关之区域是也。
1908年第一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向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提出备忘录称:“进入满洲之我国移民,以今后十年为期,至少为五十万人,若有可能则应达到100万人以上。”
1915年日本在大连金州大魏家屯建立第一个移民村――“爱川村”,安排来自日本山口县玫珂郡的爱岩村和川下村的19户农民进住。这种移民形式为后来集团移民开了先河。
1932年日本拓务省召开“满洲移民问题恳谈会”,并制定了《满蒙移殖民计划》。关东军大尉东宫铁男进一步提出了“以日本在乡军人组建屯垦军基本部队”,永驻东北的武装移民建议。
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正式宣布: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七大国策”之一,提出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的庞大计划,由此形成了以农业移民为主的第三次移民高潮。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
1945年9月29日,中美联合参谋长会议在致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的备忘录中,即提到“东北(满洲)日本人遣送计划”。截至1944年9月,居住在东北各地的日本移民有1662234人。
1946年经当时的“军调处三人小组”(美国马歇尔、中共周恩来、国民党政府张群)协调决定,丹东日本侨民7.5万人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经朝鲜遣返;大连的日本侨民27万人由苏军直接遣返;东北地区其余日本侨俘全部集中到葫芦岛港进行遣返。
1946年5月7日满载2489名日本侨民的两艘轮船驶离葫芦岛,“葫芦岛大遣返”拉开序幕。
1946年9月4日第105批日侨回国,这一天共发4船计15908人,是单日遣返最多的一天。
1946年12月25日当年最后一批3695名日本侨民离开葫芦岛。至此,总计1017549人被遣返。
1947年12批29627名日本侨民被遣返回国。
1948年6月4日-9月20日最后几批日侨共3871人从沈阳空运到锦州,后从葫芦岛乘船回国。历时三载,东北日侨俘全部遣返完毕,总数为1051047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遣返之感恩碑
http://www.nen.com.cn 2005-08-02 10:15:20 东北新闻网
1946年8月,佐佐木宗春随遣返队伍来到葫芦岛。她在葫芦岛得了重病,危难之时,三个葫芦岛人将她从死神的手中救护下来,给她食品,还鼓励她克服困难,令她深受感动。1996年,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自传《熄不灭的火焰》,在书中,她把葫芦岛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2001年和2002年,年逾八十的佐佐木宗春先后两次来到葫芦岛寻找恩人。然而,岁月悠悠,早已物是人非。虽然恩人没有找到,但葫芦岛发生的巨大变化却让她欣喜不已。她从自己为数不多的养老金中捐出8万日元,购买了4株成年银杏树,栽在葫芦岛的龙湾公园,并立了一块感恩碑,寄托着自己对恩人、对葫芦岛的感激之情。
http://www.nen.com.cn 2005-08-01 09:43:57 东北新闻网
59年前,1946年5月7日,汽笛鸣响,两艘轮船缓缓驶离中国辽宁西部的葫芦岛港,2489名日本侨民和战俘从这里踏上了遣返回国之路。
此后3年,仅仅从这个当时鲜为人知的小港,就有超过105万日本人被遣返回国。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侨民最大规模的遣返行动之一。
间濑收芳:老奶奶的善良温暖了我的心
如豆烛光下,瘦小的日本少年间濑收芳苏醒过来,发现一位中国老奶奶在不停地用热水擦拭自己的双腿。
“老奶奶的善良温暖了我的心。”60年岁月变迁,当年的日本少年间濑已经成为年逾古稀的中国古代史教授。少年时代那段亡命旅途中收获的善意和恩情,却始终在他的记忆中萦回不去。
那是在1945年,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11日,时年15岁的间濑收芳和120多名日本少年“开拓团”团员,其实不过是被征调抵挡苏联红军的诱饵兵,向着东南方拼命奔走数日后,来到石头村(现黑龙江宁安市石头村)。这时,他们已是饥渴交加。
因体力不支,瘦小的间濑收芳晕倒在村口。深秋的黑龙江,天气已经转凉,醒来的间濑却感到人间的温暖。夜里,老奶奶一家人都睡在冰冷的地上,却让虚弱的间濑收芳舒服地躺在炕上。
和间濑一样,120多名日本少年被石头村村民三个一群、五个一户安置下来,在这个地图上都没有标识的小村,度过了一个安全、温暖和改变命运的夜晚。
次日清晨,这些日本少年带着善良的石头村村民赠予的干粮又上路了。一路奔波,他们过长春,到葫芦岛,从这个小港被遣返回国,彻底告别了给他们留下复杂记忆的中国和一段沉重的岁月。
中国人民以德报怨,协助遣返日侨顺利回乡
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国策的重要补充。20世纪前40多年,日本有组织、分批次地向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
通过移民大量掠夺土地矿产资源,垄断市场,遏制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这种蓄意的移民行动成为战后近200万日本侨民滞留中国的肇始。
1945年10月25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共同制定了《中国战区日本官兵与侨俘遣送归国计划》,决定先遣返关内的日本侨俘,再遣返东北的日本人。
1946年初,经有关方面反复协商,决定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经朝鲜遣返丹东的7.5万日侨,苏联红军负责直接遣返大连的27万日侨,而在东北地区的其他全部日本侨民将集中到葫芦岛分批遣返。
当时负责日侨俘管理的李修业撰文回忆说:“为保证日侨健康,我们在各集中待运站设置了急诊医疗所,选定有经验的日侨内外科医生担任治疗,由各地方政府供应药物。……行车途中,我们都按时供应干粮和茶水,各地待运站都及时供应必要的粮食、菜蔬和柴火。”
日本一家学术机构自己编撰的史志中也记载:“战争后期……,中国人对满洲国,进而对日本人的反感情绪不断增长一事乃是事实……但是,并没有发生由于战争结束对日本人进行民族报复的事情,倒是各地的中国人、朋友们,同情日本人的悲惨处境,救济危难,庇护以安全,或者主动给以生活上帮助的事情层出不穷。”
后来一直致力于中日友好的杂贺一人当年是被好心的葫芦岛人给的一根大麻花挽救了生命。2002年重游葫芦岛,看到服务员特意准备的大麻花,老人泪流满面。
《熄不灭的火焰》《仔羊们的战争》《葫芦岛大遣返》……从这里离开的日本人写下多部著作,回忆他们当年的特殊经历,控诉军国主义的愚民和弃民政策。
历史档案表明,从1946年5月7日至1948年9月20日,共有1051047名日本侨俘经葫芦岛被遣返回国。
6棵银杏树和刻着“恩”字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
时光荏苒,当年的小渔港葫芦岛今天已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而59年前的那段往事却仍然留存在这个城市的记忆里。在市中心的龙湾公园里,6棵繁茂的银杏树和一块刻着“恩”字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
树和碑是耄耋之年的茶道博士、现居日本北海道的佐佐木宗春老人特别捐资种植和镌刻的。2001年和2002年,老人曾两次回葫芦岛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恩人没有找到,但看到葫芦岛巨大的变化,老人特意留下树和碑,寄托对恩人的感谢。
已是73岁,曾经见证了大遣返,仍居住在葫芦岛的陈云生老人回忆说:“当时日本人战败了,但咱们中国人仁慈、宽厚。对他们不侵犯、不报复,把他们都放回去了。”
中共葫芦岛市委宣传部长钱福云还记得国弘威雄说过的一段话:“葫芦岛的名字也将消失在战后50多年的历史峡谷中了。不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只是模模糊糊地知道,而不是详细知道那场战争是什么样的战争?现在日本有三分之二的人是战后出生的,我觉得有必要让这些人重新认识一下战争留下的灾难。”
谈到这段历史,中共葫芦岛市委书记张东生说,葫芦岛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承载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日本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伤害,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葫芦岛大遣返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以德报怨、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往事重提,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距离当年第一批遣返日侨离开中国整整59年后,在葫芦岛港的遣返旧址矗立着一座碑,碑文中写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面向未来,以史为鉴,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再战。”
( 新华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liaoning.nen.com.cn/77978464153501696/20050816/1741161.shtml
日侨俘葫芦岛大遣返大事记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睦仁颁布“宸翰”,其中写道:“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日本自此确立了以朝鲜和中国为侵略目标,进而称霸亚洲,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
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公然提出:国家独立自卫之途有二:一曰防守主权线;二曰保护利益线。何谓利益线,同我主权线安全相关之区域是也。
1908年第一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向日本内阁总理大臣提出备忘录称:“进入满洲之我国移民,以今后十年为期,至少为五十万人,若有可能则应达到100万人以上。”
1915年日本在大连金州大魏家屯建立第一个移民村――“爱川村”,安排来自日本山口县玫珂郡的爱岩村和川下村的19户农民进住。这种移民形式为后来集团移民开了先河。
1932年日本拓务省召开“满洲移民问题恳谈会”,并制定了《满蒙移殖民计划》。关东军大尉东宫铁男进一步提出了“以日本在乡军人组建屯垦军基本部队”,永驻东北的武装移民建议。
1936年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正式宣布: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七大国策”之一,提出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的庞大计划,由此形成了以农业移民为主的第三次移民高潮。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
1945年9月29日,中美联合参谋长会议在致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的备忘录中,即提到“东北(满洲)日本人遣送计划”。截至1944年9月,居住在东北各地的日本移民有1662234人。
1946年经当时的“军调处三人小组”(美国马歇尔、中共周恩来、国民党政府张群)协调决定,丹东日本侨民7.5万人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经朝鲜遣返;大连的日本侨民27万人由苏军直接遣返;东北地区其余日本侨俘全部集中到葫芦岛港进行遣返。
1946年5月7日满载2489名日本侨民的两艘轮船驶离葫芦岛,“葫芦岛大遣返”拉开序幕。
1946年9月4日第105批日侨回国,这一天共发4船计15908人,是单日遣返最多的一天。
1946年12月25日当年最后一批3695名日本侨民离开葫芦岛。至此,总计1017549人被遣返。
1947年12批29627名日本侨民被遣返回国。
1948年6月4日-9月20日最后几批日侨共3871人从沈阳空运到锦州,后从葫芦岛乘船回国。历时三载,东北日侨俘全部遣返完毕,总数为1051047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遣返之感恩碑
http://www.nen.com.cn 2005-08-02 10:15:20 东北新闻网
1946年8月,佐佐木宗春随遣返队伍来到葫芦岛。她在葫芦岛得了重病,危难之时,三个葫芦岛人将她从死神的手中救护下来,给她食品,还鼓励她克服困难,令她深受感动。1996年,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自传《熄不灭的火焰》,在书中,她把葫芦岛称为自己的第二故乡。2001年和2002年,年逾八十的佐佐木宗春先后两次来到葫芦岛寻找恩人。然而,岁月悠悠,早已物是人非。虽然恩人没有找到,但葫芦岛发生的巨大变化却让她欣喜不已。她从自己为数不多的养老金中捐出8万日元,购买了4株成年银杏树,栽在葫芦岛的龙湾公园,并立了一块感恩碑,寄托着自己对恩人、对葫芦岛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