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娘:八十五年的坚韧歌唱: 理解、和谐、前进
http://www.china.cn/chinese/feature/979109.htm
梅娘,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对于今人略显神秘的作家。这位成名于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国沦陷区的文坛才女,当年曾拥有“南玲(张爱玲)北梅(梅娘)”之誉。然世事沧桑,新中国后的梅娘,在文坛上沉寂了半个多世纪。近日,85岁高龄的梅娘先生出版新书《梅娘近作及书简》。书中汇录梅娘先生散文近作60篇,书信88封,有关于赵树理、萧红、张爱玲、关露、遇罗克、刘索拉的描写,以及致丁景唐、丁东、成幼殊、釜屋修、岸阳子等中外名家信札,文字炉火纯青。而这位文坛奇女子“生活流程中的许多故事,也都在这本书中。”
这是一位出土文物般的作家――梅娘,原名孙嘉瑞。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国沦陷区文坛有两位文学才女光芒照人,一位是成名于上海的张爱玲,另一位便是在北平成名的梅娘,一时有“南玲北梅”之誉。
然而,梅娘却很快在文坛上销声匿迹。几十年以后,这位曾被打为“汉奸”、“右派”的作家终被平反,她恢复了写作的权利,也开始在文学史上“复活”。1997年,梅娘被列入现代文学百家,她的大幅照片,如今也高踞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板的醒目位置。
往事并不如烟。关于自己在抗战时期,以及反右和‘文革’时期的经历,今年85岁的梅娘先生并不刻意回避。而她至今笔耕不辍。今年8月,《梅娘近作及书简》一书出版,书中汇录了梅娘先生散文近作60篇,书信88封,文字别具魅力,炉火纯青。
“我生活流程中的许多故事,都在这本书中”。梅娘这样说。
现代文学史“沦陷区作家”里,梅娘是依然健在的为数不多的一位。已届耄耋之年的她,谈到自己的童年经历及青年时期经历过的那场战争,平静的语气陡然换为激动。
“说起我和日本,真是恩怨相叠”。梅娘回忆道,她在日本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那场战争,让我家破人亡。”
出身豪门的梅娘刚两岁,身为偏室的母亲被正房驱逐,从此生死不明。经受了失亲之痛的她,长大后自定笔名“梅娘”,取谐音“没娘”。
梅娘之父,是东北实业巨子孙志远。“九一八”事变,粉碎了他实业救国的壮志。不久,孙志远拒绝受聘担任“满洲国”中央银行副总裁和“通产大臣”的职位,举家辗转华北,他联络石友三、韩复榘等各地军政大员共谋抗日,终无结果,后被迫回到被日军占领的故土。1936年,孙志远在忧愤中病逝。这一年,梅娘16岁。
孙志远生前好友张鸿鹄(周恩来好友,周总理那首“大江歌罢掉头东”的名诗即是赠给他),时任哈尔滨电业局局长,他说服了孙家,送梅娘赴日留学。
梅娘进入东亚日本语学校高级班学习。创办该校的松本老人,是个中国通,一直反对日本侵华。松本老人对梅娘说,“日本进满洲,是趁菩萨瞌睡,小鬼偷吃了供奉给菩萨的油豆腐”。梅娘后来回忆,“侵略者造成的各种伤害,是嵌在我们的骨髓之中的。松本老人给我的启迪,至今难忘。”
正当梅娘坠入书海,勤奋阅读鲁迅、郭沫若、朱光潜、邹韬奋、萧红、萧军等人的作品时,卢沟桥的炮声使她坐不安席,彷徨无措。此时,梅娘认识了在日本内山书店打工的中国留学生柳龙光,二人开始了为孙家所不容的自由恋爱。
孙家断绝了对梅娘的经济援助,但这并没有动摇梅娘追求爱情和自由的信念,她选择随柳流浪。“我们如饥似渴地寻觅着救国之路,究竟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才能打败侵略者?我们互相辩论,互相启示,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梅娘和柳龙光身边,聚集了一批中日反战作家。与此同时,梅娘笔下流淌出的文字,也浸透了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残酷野蛮的战争,不仅祸害了我的故土,也无情地吞噬了日本善良的百姓”,“我的好朋友澄子,我善良的山口妈妈,包括那从遥远的烽火后方运中国书来京都的日本经理,我确信,他们都不需要战争。我不知道战争怎么才能结束,在异国的星空下,我的心困惑地战栗着。”
1942年,梅娘发表《鱼》、《蟹》及大量短篇小说,她的写作在这一年达到巅峰。当时北平马德增书店和上海宇宙风书店联合发起了“读者喜爱的女作家”的调查活动,梅娘和张爱玲,被读者评为最受欢迎的青年女作家。
对梅娘的作品,已经去世的北大教授、知名学者张中行评价甚高,“实感之一是,也是值得惊诧的,作者其时是个大姑娘,而竟有如此深厚而鲜明的悲天悯人之怀。我一向认为,走文学的路,面貌可以万端,底子却要是这个,她有这个,所以作品的成就高,经历的时间长仍然站得住。”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张泉认为,梅娘的小说“通过朦胧的女权主义,实现了梅娘描写现实、暴露现实的目标。她对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女孩子的状况做了真实的描述”。
1942年成名的梅娘,其时才22岁。而她后来的荣辱沉浮和悲欢离合,却也都在这一年埋下伏笔。
正是这一年,梅娘与柳龙光回北平定居,她受聘北平《妇女》杂志做编辑记者。当时梅娘只知道丈夫应日本友人龟谷利一的约请主持一份杂志,却不知道他还肩负着中共北平地下党员的秘密使命。龟谷本想通过办杂志扫却战争阴霾、化解中日仇恨,结果被扣上宣传“大东亚共荣共存”不力的诸多罪名遣送回国。
这一年,梅娘怀上了大女儿柳青,6年后,柳龙光遇海难身亡,梅娘从此与孩子相依为命。
1957年,梅娘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公职,写作权力被剥夺,被送进地处北京昌平的一处劳改农场。因无人照料,她体弱多病的二女儿被强制送进福利院,不久因病夭折,家中只剩正念中学的柳青带着年幼的弟弟艰难度日。文革中,梅娘的儿子染上肝炎,治疗不及时,于1972年死去,从此,梅娘只剩下柳青一个亲人。柳青被作家史铁生视为“自己写作的领路人”。在史铁生看来,正是这位大女儿,让“梅姨”(史铁生这样称呼梅娘)有了决心活下去并且“独自歌唱”的理由。
1978年平反后的梅娘,回到农业电影制片厂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出版社寄给“梅娘”的信,传达室都称“查无此人”,因为,整个单位没人知道“梅娘”就是孙嘉瑞,更没人知道当年名震文坛的“南玲北梅”。
经过一些文学史研究学者上下求索,终于在茫茫人海中考古般地“发现”了尚在人间的梅娘。曾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一席的她,重新浮出水面。
“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能理解我们那一代人的处境呢?”梅娘说,“青空悠悠,时序袅袅,强力压顶时我敢于按着良知行事,可以说已经炼就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坦荡。我只执着于人类的共同愿望,那就是理解、和谐、前进。”
《北京青年报》2005 年9 月19 日
http://www.china.cn/chinese/feature/979109.htm
梅娘,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对于今人略显神秘的作家。这位成名于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国沦陷区的文坛才女,当年曾拥有“南玲(张爱玲)北梅(梅娘)”之誉。然世事沧桑,新中国后的梅娘,在文坛上沉寂了半个多世纪。近日,85岁高龄的梅娘先生出版新书《梅娘近作及书简》。书中汇录梅娘先生散文近作60篇,书信88封,有关于赵树理、萧红、张爱玲、关露、遇罗克、刘索拉的描写,以及致丁景唐、丁东、成幼殊、釜屋修、岸阳子等中外名家信札,文字炉火纯青。而这位文坛奇女子“生活流程中的许多故事,也都在这本书中。”
这是一位出土文物般的作家――梅娘,原名孙嘉瑞。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国沦陷区文坛有两位文学才女光芒照人,一位是成名于上海的张爱玲,另一位便是在北平成名的梅娘,一时有“南玲北梅”之誉。
然而,梅娘却很快在文坛上销声匿迹。几十年以后,这位曾被打为“汉奸”、“右派”的作家终被平反,她恢复了写作的权利,也开始在文学史上“复活”。1997年,梅娘被列入现代文学百家,她的大幅照片,如今也高踞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展板的醒目位置。
往事并不如烟。关于自己在抗战时期,以及反右和‘文革’时期的经历,今年85岁的梅娘先生并不刻意回避。而她至今笔耕不辍。今年8月,《梅娘近作及书简》一书出版,书中汇录了梅娘先生散文近作60篇,书信88封,文字别具魅力,炉火纯青。
“我生活流程中的许多故事,都在这本书中”。梅娘这样说。
现代文学史“沦陷区作家”里,梅娘是依然健在的为数不多的一位。已届耄耋之年的她,谈到自己的童年经历及青年时期经历过的那场战争,平静的语气陡然换为激动。
“说起我和日本,真是恩怨相叠”。梅娘回忆道,她在日本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那场战争,让我家破人亡。”
出身豪门的梅娘刚两岁,身为偏室的母亲被正房驱逐,从此生死不明。经受了失亲之痛的她,长大后自定笔名“梅娘”,取谐音“没娘”。
梅娘之父,是东北实业巨子孙志远。“九一八”事变,粉碎了他实业救国的壮志。不久,孙志远拒绝受聘担任“满洲国”中央银行副总裁和“通产大臣”的职位,举家辗转华北,他联络石友三、韩复榘等各地军政大员共谋抗日,终无结果,后被迫回到被日军占领的故土。1936年,孙志远在忧愤中病逝。这一年,梅娘16岁。
孙志远生前好友张鸿鹄(周恩来好友,周总理那首“大江歌罢掉头东”的名诗即是赠给他),时任哈尔滨电业局局长,他说服了孙家,送梅娘赴日留学。
梅娘进入东亚日本语学校高级班学习。创办该校的松本老人,是个中国通,一直反对日本侵华。松本老人对梅娘说,“日本进满洲,是趁菩萨瞌睡,小鬼偷吃了供奉给菩萨的油豆腐”。梅娘后来回忆,“侵略者造成的各种伤害,是嵌在我们的骨髓之中的。松本老人给我的启迪,至今难忘。”
正当梅娘坠入书海,勤奋阅读鲁迅、郭沫若、朱光潜、邹韬奋、萧红、萧军等人的作品时,卢沟桥的炮声使她坐不安席,彷徨无措。此时,梅娘认识了在日本内山书店打工的中国留学生柳龙光,二人开始了为孙家所不容的自由恋爱。
孙家断绝了对梅娘的经济援助,但这并没有动摇梅娘追求爱情和自由的信念,她选择随柳流浪。“我们如饥似渴地寻觅着救国之路,究竟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才能打败侵略者?我们互相辩论,互相启示,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梅娘和柳龙光身边,聚集了一批中日反战作家。与此同时,梅娘笔下流淌出的文字,也浸透了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残酷野蛮的战争,不仅祸害了我的故土,也无情地吞噬了日本善良的百姓”,“我的好朋友澄子,我善良的山口妈妈,包括那从遥远的烽火后方运中国书来京都的日本经理,我确信,他们都不需要战争。我不知道战争怎么才能结束,在异国的星空下,我的心困惑地战栗着。”
1942年,梅娘发表《鱼》、《蟹》及大量短篇小说,她的写作在这一年达到巅峰。当时北平马德增书店和上海宇宙风书店联合发起了“读者喜爱的女作家”的调查活动,梅娘和张爱玲,被读者评为最受欢迎的青年女作家。
对梅娘的作品,已经去世的北大教授、知名学者张中行评价甚高,“实感之一是,也是值得惊诧的,作者其时是个大姑娘,而竟有如此深厚而鲜明的悲天悯人之怀。我一向认为,走文学的路,面貌可以万端,底子却要是这个,她有这个,所以作品的成就高,经历的时间长仍然站得住。”
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张泉认为,梅娘的小说“通过朦胧的女权主义,实现了梅娘描写现实、暴露现实的目标。她对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中国女孩子的状况做了真实的描述”。
1942年成名的梅娘,其时才22岁。而她后来的荣辱沉浮和悲欢离合,却也都在这一年埋下伏笔。
正是这一年,梅娘与柳龙光回北平定居,她受聘北平《妇女》杂志做编辑记者。当时梅娘只知道丈夫应日本友人龟谷利一的约请主持一份杂志,却不知道他还肩负着中共北平地下党员的秘密使命。龟谷本想通过办杂志扫却战争阴霾、化解中日仇恨,结果被扣上宣传“大东亚共荣共存”不力的诸多罪名遣送回国。
这一年,梅娘怀上了大女儿柳青,6年后,柳龙光遇海难身亡,梅娘从此与孩子相依为命。
1957年,梅娘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公职,写作权力被剥夺,被送进地处北京昌平的一处劳改农场。因无人照料,她体弱多病的二女儿被强制送进福利院,不久因病夭折,家中只剩正念中学的柳青带着年幼的弟弟艰难度日。文革中,梅娘的儿子染上肝炎,治疗不及时,于1972年死去,从此,梅娘只剩下柳青一个亲人。柳青被作家史铁生视为“自己写作的领路人”。在史铁生看来,正是这位大女儿,让“梅姨”(史铁生这样称呼梅娘)有了决心活下去并且“独自歌唱”的理由。
1978年平反后的梅娘,回到农业电影制片厂工作,相当长一段时间,出版社寄给“梅娘”的信,传达室都称“查无此人”,因为,整个单位没人知道“梅娘”就是孙嘉瑞,更没人知道当年名震文坛的“南玲北梅”。
经过一些文学史研究学者上下求索,终于在茫茫人海中考古般地“发现”了尚在人间的梅娘。曾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一席的她,重新浮出水面。
“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多少能理解我们那一代人的处境呢?”梅娘说,“青空悠悠,时序袅袅,强力压顶时我敢于按着良知行事,可以说已经炼就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惊的坦荡。我只执着于人类的共同愿望,那就是理解、和谐、前进。”
《北京青年报》2005 年9 月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