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社团的“瓶颈”
《多维时报》社论/华人社团兴废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多年来一直流传说华人“外战外行,内斗内行”。华人社区屡起纠纷,似乎印证这一说法。诚然,这种现象并非华人社团独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问题所在,因为它影响到华人力量的整合,进而损及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和权益。
华人社团的“瓶颈”
在美国东部地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华夏中文学校,有理由为建校以来的十年历程和成果而自豪,美东地区的华人也应该感谢这一培育上万华人后裔、聚拢上万华人家庭的“超级社团”,它不仅推动了海外中文教育,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新一代薪火相传,而且以独立社团的姿态,显示出华人社区的新力量。
和所有的社团成长历程一样,华夏中文学校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伴随着他们白手起家打开局面,既有自身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失误,也有内部的意见分歧、人事矛盾引发的困扰。人们都还记得,当初社区部分人士对华夏“简体字教学”的非议、“假希拉里风波”……都曾经见诸报端。而多维时报本期介绍的华夏最大分校之一──普兰斯堡分校去年以来经历的一些波折和纷争,也足见华夏中文学校内部的分歧并没有休止。
华人社团兴废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多年来一直流传说华人“外战外行,内斗内行”。放眼四周,华人社区屡起纠纷,似乎印证这一说法。由于意识形态、政治观点针锋相对而势同水火,姑且不去说;本是志同道合而创办社团,而后却发生矛盾,渐至不可收拾,生机蓬勃、很有希望的“朝阳事业”,没有多久竟然就偃旗息鼓,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尤其让人叹息。或许也有人试图调解,但矛盾已深,利害纠结,“清官难断家务事”,最后只好不了了之,分道扬镳,使人不禁发出类似“黄炎培之问”:“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难道华人果真跳不出所谓兴亡的“周期率”?
我们并不同意所谓“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这类愤激之辞,索性归结为“国民性”、“文化基因”,更有偷懒之嫌。因为这种现象并不是只有华人社团才孤独存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问题所在,因为华人力量不能整合,既使事业发展受阻,亦使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和权益受损。
华人社团面临制度化难关。一般来讲,华人社团刚创办时,创办者人数较少,彼此熟识,具有情感甚至血缘的纽带,易于互信;加之创业阶段,无利可图,大家凭一股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而齐心协力,制订琐细严密的条例似乎多此一举;即使彼此看法有别,也不难沟通而求同存异。然而,当社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吸纳了许多过去不熟悉的人才参与;此时社团所倚重的人才的种类也会有所变化;社团又创造和积攒了有形和无形的资产,有了利益、声誉、社会影响……往往在这个时候,才发现仅靠成员彼此的信任来合作就不够了,应该用严密的制度来界定从决策层到普通成员的权益与义务,规范彼此的关系和行为,来集中民意、纾解压力;但是,也往往在这个时候,才发现因为具体利益的纠缠,有效沟通的弱化,制定规章已经困难重重。正是这种状况,成了许多社团进入现代社会化阶段难以穿越的“瓶颈”。
基于“制度”的运作,与基于“信任”的运作,不能说是绝对对立的,也不能简单地说前者等于“法治”,后者等于“人治”,这两种运作机制,应该而且可以相辅相成。不过,这两者的假定前提确实各有侧重。制度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洞察之上、对人的弱点的防范上。作为有志于将“蛋糕”做大、吸引成千上万人参与的社团,以基于“制度”为主、以基于“信任”为辅的运作,才更有事半功倍之效。许多成功社团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条:由一小群熟识者靠彼此互信来运作的小型团体,可以通过制度化、程序化、透明化的途径,尽快完成向现代社会化机构的转换。
社团制度建设的难题,其实并非只是华人社区独有,只不过,华人由于多年的人治传统,重人情,讲亲疏,要想跨过这一“瓶颈”,受到的牵制更多,更需要进行观念的更新,强调制度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内部的矛盾在制度的框架内、沿着一定的程序来化解,而不致于越闹越大,竟至危及社团生存。好在我们身在美国,处在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拥有更便利的条件来学会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
回到华夏中文学校历程的话题上来。这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眼下的成功仅仅是序曲。我们期许,华夏中文学校借鉴其他族裔社团的成功经验,用透明、规范和符合美国法律的方式,建立起可保障持续发展的制度,更成为那些试图突破“瓶颈”侨社的垂范。
CFC中文网 - www.comefromchina.com
Sep-26-05 22:29
《多维时报》社论/华人社团兴废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多年来一直流传说华人“外战外行,内斗内行”。华人社区屡起纠纷,似乎印证这一说法。诚然,这种现象并非华人社团独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问题所在,因为它影响到华人力量的整合,进而损及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和权益。
华人社团的“瓶颈”
在美国东部地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华夏中文学校,有理由为建校以来的十年历程和成果而自豪,美东地区的华人也应该感谢这一培育上万华人后裔、聚拢上万华人家庭的“超级社团”,它不仅推动了海外中文教育,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新一代薪火相传,而且以独立社团的姿态,显示出华人社区的新力量。
和所有的社团成长历程一样,华夏中文学校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伴随着他们白手起家打开局面,既有自身由于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失误,也有内部的意见分歧、人事矛盾引发的困扰。人们都还记得,当初社区部分人士对华夏“简体字教学”的非议、“假希拉里风波”……都曾经见诸报端。而多维时报本期介绍的华夏最大分校之一──普兰斯堡分校去年以来经历的一些波折和纷争,也足见华夏中文学校内部的分歧并没有休止。
华人社团兴废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多年来一直流传说华人“外战外行,内斗内行”。放眼四周,华人社区屡起纠纷,似乎印证这一说法。由于意识形态、政治观点针锋相对而势同水火,姑且不去说;本是志同道合而创办社团,而后却发生矛盾,渐至不可收拾,生机蓬勃、很有希望的“朝阳事业”,没有多久竟然就偃旗息鼓,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尤其让人叹息。或许也有人试图调解,但矛盾已深,利害纠结,“清官难断家务事”,最后只好不了了之,分道扬镳,使人不禁发出类似“黄炎培之问”:“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难道华人果真跳不出所谓兴亡的“周期率”?
我们并不同意所谓“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这类愤激之辞,索性归结为“国民性”、“文化基因”,更有偷懒之嫌。因为这种现象并不是只有华人社团才孤独存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问题所在,因为华人力量不能整合,既使事业发展受阻,亦使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影响力和权益受损。
华人社团面临制度化难关。一般来讲,华人社团刚创办时,创办者人数较少,彼此熟识,具有情感甚至血缘的纽带,易于互信;加之创业阶段,无利可图,大家凭一股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而齐心协力,制订琐细严密的条例似乎多此一举;即使彼此看法有别,也不难沟通而求同存异。然而,当社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吸纳了许多过去不熟悉的人才参与;此时社团所倚重的人才的种类也会有所变化;社团又创造和积攒了有形和无形的资产,有了利益、声誉、社会影响……往往在这个时候,才发现仅靠成员彼此的信任来合作就不够了,应该用严密的制度来界定从决策层到普通成员的权益与义务,规范彼此的关系和行为,来集中民意、纾解压力;但是,也往往在这个时候,才发现因为具体利益的纠缠,有效沟通的弱化,制定规章已经困难重重。正是这种状况,成了许多社团进入现代社会化阶段难以穿越的“瓶颈”。
基于“制度”的运作,与基于“信任”的运作,不能说是绝对对立的,也不能简单地说前者等于“法治”,后者等于“人治”,这两种运作机制,应该而且可以相辅相成。不过,这两者的假定前提确实各有侧重。制度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洞察之上、对人的弱点的防范上。作为有志于将“蛋糕”做大、吸引成千上万人参与的社团,以基于“制度”为主、以基于“信任”为辅的运作,才更有事半功倍之效。许多成功社团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条:由一小群熟识者靠彼此互信来运作的小型团体,可以通过制度化、程序化、透明化的途径,尽快完成向现代社会化机构的转换。
社团制度建设的难题,其实并非只是华人社区独有,只不过,华人由于多年的人治传统,重人情,讲亲疏,要想跨过这一“瓶颈”,受到的牵制更多,更需要进行观念的更新,强调制度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内部的矛盾在制度的框架内、沿着一定的程序来化解,而不致于越闹越大,竟至危及社团生存。好在我们身在美国,处在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拥有更便利的条件来学会现代社会的游戏规则。
回到华夏中文学校历程的话题上来。这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眼下的成功仅仅是序曲。我们期许,华夏中文学校借鉴其他族裔社团的成功经验,用透明、规范和符合美国法律的方式,建立起可保障持续发展的制度,更成为那些试图突破“瓶颈”侨社的垂范。
CFC中文网 - www.comefromchina.com
Sep-26-05 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