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01-15
- 消息
- 3,486
- 荣誉分数
- 333
- 声望点数
- 243
韩钢:中共历史研究的若干难点热点问题
作者简介:
韩钢,生于1958年,湖南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曾在党史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现任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教授。
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毛泽东之路•晚年岁月》、《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第二卷)等。为当代成就卓著的中青年学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共历史的研究大大地拓展了,对很多问题的研究比过去要深入得多。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就是中共历史研究的民间化,它的判断、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样,更为史学界注意,国外反响也比较大。
我将这些研究动态大致归纳为以下若干难点、热点问题。
(1)陈独秀问题(2)富田事变和苏区肃反问题 (3)长征中"武力解决"的密电问题 (4)西路军问题 (5)延安整风和"抢救运动"问题 (6)朝鲜战争问题(7)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8)反右派运动问题 (9)"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问题 (10)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问题 (11)七千人大会问题(12)“高饶事件”问题 (13)“四清”运动问题 (14)“文.革”发生的原因问题 (15)起草九.大政治报告 (16)关于“第一号令” (17)设国家主席和中共九届二中全会问题(18)“九一三事件”问题 (19)关于粉碎“四人帮”的问题 (20)中苏关系问题
一、陈独秀问题
一九四九年以后,官方对陈独秀是基本上否定的,连他在新文化运动当中的作用都不提。最早提出陈独秀问题是在一九七九年。一九七九年、一九八?年发了一些文章,重新肯定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陈独秀一共有五顶帽子――叛徒、汉奸、托派、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汉奸"的帽子最早见于一九三六年二月份的《救国时报》,有文章说"中国的托派是拿着日本人津贴的汉奸"。十月份,伍平发表文章说"陈独秀就是拿着日本津贴的汉奸"。《解放》周刊、《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最厉害的是康生于一九三八年一月份在《解放》周刊发表的文章《铲除日寇侦探民族公敌的托洛斯基匪徒》,两万多字,是针对陈独秀写的。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等八人联名质问《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说你们有什么根据说"陈独秀是拿着日本人津贴的汉奸"?《新华日报》不认错,发了一篇短评,说陈独秀就是汉奸。后来陈自己要诉诸法律了,周恩来委托徐特立去做陈的工作,才平息了这件事情。八十年代中期,研究者根据文献材料,把陈"汉奸"的帽子给摘掉了。事实上,说陈是 "汉奸"毫无根据,相反,他发表了许多抗日的言论。《毛选》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有一个注释,原来的版本说"托陈取消派是指托洛斯基分子、汉奸",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那个注释改了,等于官方表态。
所谓"叛徒"是说他在大革命时期,把领导权拱手让给了国民党新右派,出卖了革命;还有的说他一九三二年被捕,做了叛徒。其实在他入狱五年中,没有发生任何因他的被捕而使中共机关遭破坏的事。倒是出狱以后,蒋介石请他出任教育部次长,被他拒绝。所以,这顶帽子在八十年代也摘掉了。
"托派"这顶帽子没法摘,因为他确实当过一年多中国托派的领袖。
"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这两顶帽子摘得非常艰难,从八十年代中期一直摘到现在,为此成立了陈独秀研究会。研究会影响很大,但是前年被取缔了。
最近几年,陈独秀研究的突破是由于苏联档案解密,国际共运的档案大量被披露。过去说他实行"右倾投降主义",向国民党新右派让步,其实是共产国际及其代表、联共中央及其顾问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有研究者统计,从一九二四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开始),一直到一九二七年国共分裂,仅联共中央发布的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指示就有一百二十二个,联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会议七百三十八次,这还不包括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文件和会议。这表明,原来加在陈独秀头上的所谓"向国民党新右派退让"的政策和主张,其实来自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陈跟共产国际一直有不同看法。一些研究者认为给陈扣上这两顶帽子毫无道理。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二??一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二??二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修订本中,还是保留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
陈独秀研究一波三折,恐怕跟意识形态主管部门以及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人有关。八十年代出版了《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下两卷),一九八三年《中共党史资料》第一期发表了陈独秀《金粉泪》五十六首(在南京监狱写的诗)。有领导人警告说"对陈独秀的宣传不要过分",一九八三年"清污"时,党史界列为第一号的就是这两件事。
陈独秀研究还有一个更重要也更敏感的方面,就是对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研究。陈晚年对斯大林模式的反思、批判非常深刻。
作者简介:
韩钢,生于1958年,湖南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曾在党史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现任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教授。
主要著作有:《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毛泽东之路•晚年岁月》、《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第二卷)等。为当代成就卓著的中青年学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共历史的研究大大地拓展了,对很多问题的研究比过去要深入得多。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就是中共历史研究的民间化,它的判断、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样,更为史学界注意,国外反响也比较大。
我将这些研究动态大致归纳为以下若干难点、热点问题。
(1)陈独秀问题(2)富田事变和苏区肃反问题 (3)长征中"武力解决"的密电问题 (4)西路军问题 (5)延安整风和"抢救运动"问题 (6)朝鲜战争问题(7)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8)反右派运动问题 (9)"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问题 (10)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问题 (11)七千人大会问题(12)“高饶事件”问题 (13)“四清”运动问题 (14)“文.革”发生的原因问题 (15)起草九.大政治报告 (16)关于“第一号令” (17)设国家主席和中共九届二中全会问题(18)“九一三事件”问题 (19)关于粉碎“四人帮”的问题 (20)中苏关系问题
一、陈独秀问题
一九四九年以后,官方对陈独秀是基本上否定的,连他在新文化运动当中的作用都不提。最早提出陈独秀问题是在一九七九年。一九七九年、一九八?年发了一些文章,重新肯定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陈独秀一共有五顶帽子――叛徒、汉奸、托派、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汉奸"的帽子最早见于一九三六年二月份的《救国时报》,有文章说"中国的托派是拿着日本人津贴的汉奸"。十月份,伍平发表文章说"陈独秀就是拿着日本津贴的汉奸"。《解放》周刊、《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也发表了一些文章。最厉害的是康生于一九三八年一月份在《解放》周刊发表的文章《铲除日寇侦探民族公敌的托洛斯基匪徒》,两万多字,是针对陈独秀写的。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等八人联名质问《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说你们有什么根据说"陈独秀是拿着日本人津贴的汉奸"?《新华日报》不认错,发了一篇短评,说陈独秀就是汉奸。后来陈自己要诉诸法律了,周恩来委托徐特立去做陈的工作,才平息了这件事情。八十年代中期,研究者根据文献材料,把陈"汉奸"的帽子给摘掉了。事实上,说陈是 "汉奸"毫无根据,相反,他发表了许多抗日的言论。《毛选》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有一个注释,原来的版本说"托陈取消派是指托洛斯基分子、汉奸",一九八六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那个注释改了,等于官方表态。
所谓"叛徒"是说他在大革命时期,把领导权拱手让给了国民党新右派,出卖了革命;还有的说他一九三二年被捕,做了叛徒。其实在他入狱五年中,没有发生任何因他的被捕而使中共机关遭破坏的事。倒是出狱以后,蒋介石请他出任教育部次长,被他拒绝。所以,这顶帽子在八十年代也摘掉了。
"托派"这顶帽子没法摘,因为他确实当过一年多中国托派的领袖。
"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这两顶帽子摘得非常艰难,从八十年代中期一直摘到现在,为此成立了陈独秀研究会。研究会影响很大,但是前年被取缔了。
最近几年,陈独秀研究的突破是由于苏联档案解密,国际共运的档案大量被披露。过去说他实行"右倾投降主义",向国民党新右派让步,其实是共产国际及其代表、联共中央及其顾问在其中起了关键作用。有研究者统计,从一九二四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开始),一直到一九二七年国共分裂,仅联共中央发布的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指示就有一百二十二个,联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会议七百三十八次,这还不包括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文件和会议。这表明,原来加在陈独秀头上的所谓"向国民党新右派退让"的政策和主张,其实来自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陈跟共产国际一直有不同看法。一些研究者认为给陈扣上这两顶帽子毫无道理。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二??一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二??二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修订本中,还是保留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
陈独秀研究一波三折,恐怕跟意识形态主管部门以及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人有关。八十年代出版了《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下两卷),一九八三年《中共党史资料》第一期发表了陈独秀《金粉泪》五十六首(在南京监狱写的诗)。有领导人警告说"对陈独秀的宣传不要过分",一九八三年"清污"时,党史界列为第一号的就是这两件事。
陈独秀研究还有一个更重要也更敏感的方面,就是对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研究。陈晚年对斯大林模式的反思、批判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