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吃车轮大战--逗逗上海人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bj130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bj130

现实只忠于现实本
注册
2002-10-04
消息
2,129
荣誉分数
1
声望点数
0
1.油墩子

北风渐起时,满街就开始飘扬着油墩子特有的香味。天色将暮时,常常会看到学生们三三两两地聚在街边,一人手里捧着一只油墩子,边怕烫龇牙咧嘴地吹着,边小心翼翼地品尝着这冬日里的美味带来的温暖。

油墩子的制法非常简单。将调稀的面糊用勺舀到特制的椭圆形铁勺(也就是模子)
里,只浅浅地铺满勺底,再放上有葱花和盐的白萝卜丝,再覆以一层面糊盖好。铁勺入油锅炸至呈金黄色取出。外脆里香,大凡经过的人,很少能抵挡它的诱惑。

2.炸臭豆腐干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大概所有的人都是听着这样的话长大的吧?臭豆腐干还真是样其貌不扬的东西,甚至谈得上丑陋,上面长着些黑黑的斑点。据说上海的臭豆腐已是顾及到初涉“异味”人们的口味,其“臭”的程度已经有所降低了。

臭豆腐的做法据说是把豆腐浸泡在含桂皮、八角及葱姜等材料的卤汁里密封,让其起化学作用。一星期后将豆腐取出,连炒几次至香味溢出。

街头的臭豆腐摊简单得很,入油锅炸至金黄后取出,蘸辣酱(上海人叫辣糊)吃了,外脆里软,鲜香可口。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臭豆腐的,它的“异味”想来和榴莲是一个道理吧,爱的人能爱得不得了,不喜欢的人则闻之色变。

3.生煎馒头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到现在还不能很明白馒头和包子的区别(极度不好意思中:P)。似乎上海是没有包子这样的说法的,至少在我的记忆里,所有有馅的、没馅的一律叫做馒头。生煎馒头的馅心以鲜猪肉加皮冻为主,以后也衍生出了鸡肉、虾肉等馅心,皮则选用精白面粉。

生煎馒头是我儿时记忆里最难忘的小吃之一。上的小学附近就有一家点心店,每天放学后就和最好的朋友一块儿买生煎吃,其实一点也不饿,只是那时年幼的味蕾经不起那样的挑逗。每人买上一两,吞咽着口水等着新的一锅的出炉(我们从不买上一锅剩下的)。巨大的平底锅,排满了白白胖胖的生煎馒头,等到锅里传出滋滋的响声,大师傅将锅盖掀开,加点水,再盖上,频频地开始左右转动着平底锅。然后再开盖,洒上葱花和芝麻。盖上后,继续潇洒自如地转动着锅子,少顷,香味四逸了出来。看着四只饱满的生煎馒头被装入小小的纸袋,那一刻满心满眼都是那翠绿葱花的诱惑和焦黄底的香味了,还有那一口咬下时烫烫的肉汁。

长大后,妈妈几次提到过那段时光。说老是看到我们在路上很不淑女地边吃边走,我开心地笑:“那时才多大?要当淑女干嘛?”

以后,吃过很多出名的生煎馒头,可惜都没有记忆里那般诱惑了。

生煎馒头以王家沙点心店的鸡肉生煎最出名。此外,大壶春、萝春阁的也都有不错的口碑。

4.稻香村鸭肫干

打小不爱吃任何动物的内脏,还记得小时候捏着鼻子屏住呼吸在妈妈的监视下吃炒腰花的惨景。鸭肫,成了唯一的例外,或许应该单指那用白纸袋包着的稻香村鸭肫干。小小的一包总共也才10来块,买来当零嘴儿吃再惬意不过。脆嫩中透着咸香,鲜得足让人忍不住吮指回味。

去年回上海逛淮海路时,逛着逛着就熟门熟路地拐到了全国土特产食品店,那稻香村鸭肫干的柜台居然是半分未移的在原处,买了两包后,急欲祭味蕾,恐于大街上“现开销”甚是不雅,遂寻Starbucks一家坐下,Mocha配鸭肫,嘿嘿。。。不差!管他旁人侧目相向。

想来做法应该不难,可是自己在家试了好几次都差强人意,只有空流口水的份了。

5.梨膏糖、五香豆

这两样算得上是祖师爷级的上海特产了,梨膏糖据说专治咳嗽,还没到那年龄需求,可信度还待考。只是流传了那么多年,总是有它特殊的疗效的吧!特地慕名到城隍庙里的梨膏糖商店去过,记得各式各样的品种看得才十来岁的我眼花缭乱,最后胡乱买了1包回家当糖果吃了。

再来说说城隍庙的五香豆。别看它浅褐色干干的样子,选料和制作都颇为讲究。据说原料蚕豆选自浙江余姚,且用清一色的青皮豆。成品后的五香豆皮薄肉松,盐霜均匀,咬嚼柔糯。吃到嘴里香喷、咸中带甜,别有风味。
 
不馋! 嘿嘿!

1-3自己都会做,只会比店家好吃,起码扯平.
4,5, 难得吃一次还好,吃个两三次一定就腻了.
所以让人带点过来足够了.
 
记得小时候,冬天去上海,在城隍庙里,一碗漂满绿油油葱花的羊肚汤,再加上一客生煎馒头。。。喷香扑鼻!
窗外还飘着雪花,小店里热气腾腾,想起那种“气氛“ 都觉得开胃阿!:D

现在可好,这里天天都是腻味的炸土豆条的味儿。。。:mad: :mad: :mad:
 
在上海的时候没觉得这些东西好吃,现在可真是馋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