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集体画像

洪启功

新手上路
注册
2005-10-04
消息
156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70年代人,最先接受正规教育,最先品尝早恋,是备受争议并被热烈讨论的一代。求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创业――人生的波涛就这样一浪一浪地涌过来,或者身不由己,或者大浪淘沙,看起来掌控潮流,可偶尔也会跟不上步伐。Beyond的歌声再次响起:我们风华正茂,我们已经苍老。


生于70年代
―― 一个挥之不去的时代烙印

七十年代集体画像
1970年生
因为踩到了一点尾巴,所以对"文革"有点淡漠的记忆,说不上喜欢,也不是特别讨厌。接受理想化的东西多一点,对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充满向往;喜欢看抓阶级敌人和特务的连环画;早期看过的电影有《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等。上中学时女排"六连冠",对女排里的姑娘们的名字非常熟悉,找女朋友喜欢梳着梁艳一样马尾辫的纯情女生;没见过很有风韵的女明星,崇拜的影星是巩俐,因为巩俐的身上有乡下女孩的纯朴劲儿;不少人已成为单位领导决策层人物;混得不太如意的人也开始被后来者尊敬地称为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大多数已婚,正是生儿育女的主力,在街道大妈们的视线里出现的机会最多。

1971年生
他们是唱着"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歌上的小学,后来被改唱为"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把它交到妈妈手里边";《少林寺》热播,引起习武热,产生过出家习武的念头,后来一些人开了武校;女的挺喜欢冯程程,对许文强爱得要命;男的看《霍元甲》挺上瘾,但穿着多喜欢中山服,后来很多人戴许文强的礼帽和白围巾;上中学时爱抄歌,制成"歌本"并贴上女明星的照片收藏,这个习惯后来影响了之后两年出生的人;对1990年亚运会的盛况津津乐道;爱看《围城》这部电视剧。钱钟书式的幽默成为时尚,跟父母爱看《渴望》形成鲜明对比;上大学要军训了,言必提老山英雄,唱《血染的风采》。


1972年生
改革开放的初步成果开始在他们的生活里体现出来,不仅经常提到学习雷锋好榜样,还在作文里经常引用张海迪的例子;万元户开始受到重视,也是很多人的奋斗目标,但现在他们好多人早不止这个数了;大部分城市出生者已经是独生子女了,一些因超生而被罚款的孩子经常起"李二百"或"苏三百"这样的名字;是最早一批港台歌星的"追星族",知道了苏芮;大学时已经有一批人到商业的海洋里遨游,不过尽倒腾些磁带、丝袜、贺卡之类的小玩意儿;今年30岁出头,如今这年龄算不上"大龄青年",很多人还唱着《单身情歌》寻找另一半。


1973年生
他们有的小时还受一些苦,农村的孩子肯定对苞米面大饼子记忆犹新;只能从图书馆或者父母的嘴里知道"文革"了,对父辈们不用花票钱就可走遍全国的大串联羡慕不已;最狂热"追星族"终于产生了,不过他们追的星现在差不多都已退隐江湖,他们对陈小春之流根本不感冒;在他们十四五岁的时候"霹雳舞"开始流行,很多人因为舞跳得好而成为小女生理想的男朋友;保送上大学的情况开始增多,大学毕业时就业越来越难,找不到理想工作的人选择了考研;现在他们大概研究生毕业了,但好的工作还是不好找。


1974年生
一个苹果分两半,吃了奶糖留糖纸,过年穿新衣服;会知道诗人顾城自杀的事;他们好像是最后一批文学青年,因为搞文学而受到女孩子的青睐;每个人都有崭新的红领巾,比裤子干净得多;上大学时赶上中国"申奥"不成和冲击世界杯失败,有的人因此砸了酒瓶,大学周围的小酒馆开始成为一景;男孩子大都对军事感兴趣,看过《军事世界》一类的杂志,对军用飞机和舰艇的事了如指掌;国内的原创流行歌曲开始有一片天地,但很幼稚,一般被当做幽默来说;看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感动得一塌糊涂,对找不到孙少平那样的女朋友尤其感叹。


1975年生
小学生时代总是很有理想,喊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之类的口号,现在有的已经成为车间主任;中学时候对国际国内的事很了解,因为考试时要遇到"时事政治题",也因而看过《半月谈》;流行广交笔友的活动,很多男生的抽屉里都有外省长发女孩子的照片;早恋成了父母和老师的心头大患,个别的早恋者已经组成家庭,但多数想不起对方的名字了;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开始流行;他们开始觉得应该和1974年前出生的同龄人活得不一样,开始做出逃学等叛逆行为。


1976年生
金庸是他们最普及的科目,对翁美玲的黄蓉形象津津乐道。赶上"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时代,致使计算机在今天如此火爆;上中学时正经历"汪国真"热,每个人都在毕业留念册上写过无数忧伤的诗句;日本的卡通人物开始流行,樱桃小丸子和美国的小老鼠一样受到欢迎;对港台明星的追逐呈白热化,小虎队已经呈老态,黄家驹在大红大紫的时候早逝;师范类高校受欢迎,好找工作成为考生最优先考虑的内容;也该结婚了,但多数根本不予考虑,"快乐的王老五"式的单身汉生活成为时髦。


1977年生
小学生时代仍然向往着四个现代化的蓝图,黑板上方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讲四美三热爱"还是他们的口号;连环画越来越少,名人的少年时代全被《灌篮高手》取代,这是他们的悲哀;中学生时代世界已经变得异常丰富,男生爱打电子游戏机,女生爱看席绢之类的书。家长特别紧张,因为孩子太难管了,你说他早恋,他说其实是代沟;如果不是太笨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但大城市的户口越来越难弄了,有的人只好赖在北京;漂着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说是等待机会。


1978年生
据说,真正的"计划生育"就从他们这年开始的,所以这一年出生的孩子肯定都有过"小皇帝"之类的称呼;压岁钱到他们这时候已经达到相当大的一笔数额了,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因为他们手里有足够的钱买到远方的车票;小学的时候开始吃到麦当劳了,中学的时候就学会了泡吧、蹦迪,在幽暗的光线里抽烟喝酒摆出做作的深沉;琼瑶在他们这里受到了怀疑,因为他们喜欢的是卫慧;而对中国足球队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只喜欢酷哥张玉宁和英国人贝克汉姆。


1979年生
从小喝可口可乐,嚼绿箭口香糖,逃课看飞人乔丹太空大灌篮;追星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可以在五星级宾馆的门口等一晚上,就为了看一眼任贤齐;课余时间他们是最忙的,校外的网吧总是不容易占位子,因为太多的学生想上网聊天;笔友成了历史文物了,现在时髦的是交网友,网恋成了父母恐惧的新的洪水猛兽;读的书是《第一次亲密接触》,喜欢的名人是痞子蔡。


无奈的尴尬
尴尬一: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不仅国家不包分配,而且连本科文凭都不值钱了。
尴尬二:千辛万苦进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正赶上人家下岗,新人又怎么了!
尴尬三:1997年,全国取消福利分房,那个时候70年代出生的人刚刚参加工作。
尴尬四:小时候教育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成年后却不得不抽假烟、喝假酒、说假话,上了拿假文凭人的当,在假发票上签了字,最糟心的是,看场足球,都是假球。
尴尬五:计划经济的教育绝对抹杀个性,谁要和别人不一样,不仅老师不答应,同学也不放过。然而时过境迁,社会却需要有个性的青年一代,素质教育嘛!
尴尬六:一看到现在的高考心里就堵得慌,又是警察开道又是休息室伺候。真是今非昔比!此外,当年无人过问的成长的烦恼,如今成为正儿八经的事放在学生的身上。而那时严加制止的早恋追星,现在也很宽容地"正确引导"了。
尴尬七:美好的生活属于谁呢?20年前,"属于我,属于你,属于80年代的新一辈";20年后,1980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谁都没把70年代出生的人放在眼里。
尴尬八:70年代出生的人在60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而在80年代人眼里,他们和四五六十年代人一样,统统落伍了;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
尴尬九: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
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春风......"之类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
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
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
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
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山》的人;
是最后一拨有幸目睹过香港无线的诸多武侠剧的人―――当时是小学的年纪吧,再小一点的就看不懂了。看《射雕》里的翁美玲让我们把早逝的她奉若神明,《绝代双骄》又让我们成了梁朝伟的终身影迷。那个时期的金剧和古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最后一拨在中学毕业时都要含着眼泪唱小虎队的《骊歌》中的"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和《再见》中的"请相信我们明天一定会再见,就像白云离不开蓝天......"的人。
是最后一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