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快递 : 徐滇庆:华沙记行
发布者 guzheng 在 05-10-30 08:28
・徐滇庆・
挥剑持盾美人鱼
华沙的市标是美人鱼。说起美人鱼来,恐怕我们中国人第一个想起来的必定是安徒生童话。在丹麦哥本哈根海港中的美人鱼塑像是那么美丽姣弱、楚楚动人,可是,华沙的美人鱼却挺起胸膛,一手拿盾,一手拿剑。当我第一次在华沙老城的城墙上看见美人鱼铜像时还有几分困惑,可是在离开华沙的时候,我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座美丽城市不屈的精神。历经九死而涅磐,就是最温柔的美人鱼也会拿起武器。
站在华沙老城的市中心广场环顾四周,全部是一栋紧挨着一栋的四层楼,颜色有黄的,有兰的,有暗红的,基本式样都差不多。皇家城堡位于广场一端,尽管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可是看起来似乎还满新的。朋友告诉我,这些建筑都是在50年代后期按照历史留下来的图纸复制的。他在城堡内指给我看一幅挂图,然后领我到窗口看看对面的一栋建筑,果然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在油画中街上走的是马车,车上坐的是16世纪的波兰贵族,而眼下看见的是来自于世界各国的游客。
在皇家城堡前有一座克林斯基(Kilinski)铜像。八字胡,戴着传统的波兰皮帽,高举马刀。他原本是华沙的一个鞋匠,在18世纪领导了反抗沙皇统治的起义。他在战斗中两次负伤,起义失败以后被沙皇逮捕,关押在圣彼得堡的一座塔内。波兰人在1936年修建了他的铜像。1939年德国法西斯占领华沙之后,不知道为了什么,他们偷偷地把塑像拆掉,藏到了国家博物馆的一间密室中。数天以后,华沙街头巷尾纷纷传说从博物馆的墙上传出来一种奇怪的声音:“华沙的老百姓们,我在这里,克林斯基!”在街头还出现署名“天文学家”的字句:“为了惩罚移动克林斯基塑像,我命令冬天要加长6个星期。”战后,克林斯基的铜像又被放回了原地。
克林姆林宫的礼物
华沙的高层建筑并不多。近年来波兰经济一直不景气,经济增长率只有1%左右,而失业率高达18%。走遍华沙全城也没有看见几个施工工地。难怪“经济学家”杂志说世界上的塔吊有一多半集中到中国去了。
在华沙市中心耸立着一座134米高的塔楼式建筑,特别引人注目。无论从哪个角度,怎么看怎么像莫斯科大学的主楼。问问朋友方才得知,这果然是在1950-1955年由俄国工程师设计的建筑。波兰朋友称它是“来自克林姆林宫的礼物”。这座塔楼和周围建筑的风格很不协调。在50年代苏联重兵驻扎在波兰的情况下,这座建筑所隐喻的含义不言自明。如今这座塔楼被称为文化宫。波兰科学院和其他一些文化机构在此办公,楼内还有一些展览馆、餐厅和剧院。登上塔楼30层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华沙。城东的维斯瓦河(Vistula)在夏日照耀下闪闪发光。
尽管文化宫是全城最高的建筑,可是波兰人似乎并不愿意把它当作华沙的地标。在介绍华沙的导游画报上,新建的一栋大楼被放在正中,而把文化宫当作背景,如此一来显得文化宫矮多了。我不知道这是否反映了摄影师的某种倾向。
王宫与兵营
波兰朋友告诉我,整个华沙都是在战后重建的。如果要看波兰的传统历史文物要去离波兰市区10余公里的维拉诺(Wilanow)王宫。
从外面看波兰王宫,如果说这是一栋别墅的话,非常豪华,如果说这是王宫,和北京的故宫,法国的凡尔塞宫相比似乎小了一点。乳白色的建筑,只有二层。规模虽然不大,装璜却十分讲究。波兰国王从1681年开始就开始修建这座王宫。国王的会客厅和卧室金碧辉煌,墙上挂着历代国王和王后的画像。也许和我们唐朝的省美观相似,以丰满为美,许多王后和贵夫人胖得像个东瓜。在王宫的外墙上有许多精美的浮雕,记述波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王宫的柱顶上伫立许多塑像。建筑师别出心裁,让众多的音乐、艺术、爱情女神和各种神灵在屋顶上站岗放哨。
即使远于郊外,波兰王宫还是没有能够逃脱德寇的魔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成了德军的兵营和医院。王宫中的大部分文物都流失了。德国人把所有能搬走的东西都抢光了。战后波兰的艺术家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才逐渐恢复了王宫的原貌。波兰朋友说,德寇没有把王宫炸平就已经是万幸了。
华沙街头的纪念碑
在华沙街头有不少塑像,其中你可以见到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例如著名的音乐大师萧邦,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等等。然而,最令人震惊的是纪念华沙遭受三次大劫的纪念碑。华沙的市中心始建于19世纪。曾经三次毁于战火。在1939年德军包围了华沙,在重炮轰击下,华沙的市中心被炸为一片废墟。在1943年华沙犹太人起义。整个犹太区被毁灭了。最悲惨的是在1944年夏,华沙起义失败之后,整个华沙被希特勒匪徒荡为平地。
华沙的第一次劫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波兰陆军拥有42个师,100万人,号称世界第五,仅次于法国、德国、苏联和日本。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出动62个师不宣而战,突然袭击波兰。波兰哪里是法西斯德国的对手?几天之内损兵折将,溃不成军。按照波兰和英国、法国的同盟条约,英法理应和德国宣战,支援波兰。当时在法德边境上法国有115个师,而德军只有23个。如果英法在西线发动进攻必能有力地牵制德军,缓解波兰的压力。可是在关键时刻英法执行所谓的绥靖政策出卖了波兰,法国百万大军只是象征性地放了几枪,躲在钢筋混凝土工事后边看着波兰遭难。
波兰政府领导人还算有骨气,没有像法国贝当政府那样曲膝投降。他们从华沙突围之后经过罗马尼亚跑到巴黎,最后流亡到伦敦。在波兰政府逃亡之后华沙军民依然坚持斗争,直到弹尽粮绝。德寇在9月28日占领华沙之后大肆屠杀华沙军民,特别残酷地迫害犹太人。
波兰的西面是德国,东面是苏联。当波兰军队还在抵抗德寇侵略的时候,9月17日,苏军趁火打劫,分六路越过边境,占领了波兰20万平方公里土地,俘虏波兰军队21万人。无论斯大林提出什么借口,对于波兰民众来说,苏联和德国的行径毫无区别。
维斯瓦河桥头有个战争博物馆,在里面我看到了有关卡廷惨案的文件和图片。被苏军俘虏的波兰官兵被押到苏联修路,筑工事,服苦役。在1940年3月5日,斯大林下令将21857名军官在距离斯摩棱斯克12公里的卡廷森林集体枪决。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进攻苏联。1943年德国侵略军在卡廷发现大量波兰军官尸体,随即向全世界揭露了这件惨绝人寰的暴行。苏联方面立即反驳说,希特勒造谣,这些波兰军官正在修路。后来又改口说,在德国入侵的时候这些波兰军官来不及撤退,如果他们被害,一定是希特勒干的。狗咬狗,一嘴毛。当时人们就疑惑,如果是德军干的,他们为什么要主动向全世界揭露这件事呢?直到1992年俄国政府才把卡廷大屠杀的绝密档案交给了波兰,彻底揭开了这场血腥屠杀的真相。
在中国历史上,秦国大将白起曾经在长平活埋赵军降卒40万。理由是赵国和秦国誓不两立,怕这些降卒一有机会就会反叛。斯大林下如此毒手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在华沙博物馆中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还有些半信半疑。回到家中之后,翻开人民出版社在1995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在书中看到了白纸黑字的记载,毛骨耸然。
华沙的第二次劫难
以前,当我看到德寇惨杀犹太人的时候一方面气愤填膺,另一方面却恨其不争。几百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被屠杀,他们为什么不拿起武器反抗?当朋友带我参观了穆然诺区(Muranow)中央广场上的纪念碑之后,我知道错了。
纪念碑高约20米。灰色的花岗岩构成一座大门,中间是黑色大理石雕像。门内的人在烈火中呼喊,门前的人有的负伤,有的已经牺牲了,正中昂然屹立着几个拿着枪和手榴弹的勇士,非常有艺术感染力。
1943年4月,希特勒匪徒准备消灭华沙的犹太区(Ghetto),逆来顺受的犹太人在绝望中抗争,断然拿起了武器。在强大的德军面前,犹太人的反抗肯定是拿鸡蛋去碰石头。起义的犹太人根本就没有指望取得胜利。他们拿起武器并不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是为了得到一个具有人的尊严的死亡。纳粹大吃一惊,不得不从苏联前线调回精锐,残酷地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并派重兵驻扎在华沙。犹太人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牵制了德寇的军事力量,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贡献。在华沙博物馆中有一巨幅照片,华沙城浓烟滚滚,德寇将一群妇孺老弱押解出犹太区。图片说明:整个犹太区随后被夷为平地。1948年在当年无数犹太人被屠杀的地方竖起了这座纪念碑。修建纪念碑的黑色大理石原来是德国人从瑞典运来准备修建德军胜利纪念塔的。历史又一次嘲笑了侵略者。
十大打击中的疑问
1944年苏军开始战略反攻。苏联军界将之总结为十大打击,写进了苏联军事学院的基本教材。谈起十大打击来,苏军将领无不眉飞色舞,得意洋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学院中也曾经把这十大打击作为现代化战争的一个经典。可是,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十次打击的进程,却发现了当中有一个很大问号,在第六次打击之后,苏军主力停留在原地长达四个月,其余部队的攻击方向突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华沙是从莫斯科到柏林的必经之路。在前4次打击中,苏军节节获胜,从列宁格勒一直打到白俄罗斯。在第五次打击中,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于1944年7月27日越过边境,占领了波兰的比亚威斯托克。前锋逼近维斯瓦河,控制了通往华沙的交通要道。另一路人马向南进攻,攻占波兰的重要城市卢布林,并于7月底在华沙以南渡过维斯瓦河,占领了河西岸的普拉维。
与此同时,在第六次打击中,实力最强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拥有90个师的编制)在科涅夫元帅指挥下在7月13日发动西乌克兰战役,歼敌德军17万。在攻占利沃夫之后于7月30日强渡维斯瓦河,从南部兵临华沙城下。
至此,苏军三路大军,百万精锐从东北、东方和东南三个方向压向华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华沙起义。
在1939年德寇占领波兰之后,波兰民众不屈不挠,立即成立了第一批游击队。在波兰境内抗击法西斯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1940年总部设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在国内设立指挥机构,领导波兰抵抗运动。1942年在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下的“波兰国家军”已经发展到30万人。与此同时,波兰共产党人在苏联的帮助下组建了波兰工人党,领导的武装部队有6万余人。在苏联的波兰侨民组织了波兰第一军。波兰游击队在1944年作战一万次,歼敌15万。
1943年底波兰抵抗力量在华沙秘密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1944年7月22日宣布组建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1944年7月苏军反攻进入波兰境内。在华沙已经可以听见苏军进攻的炮声。波兰民心大振,纷纷起来响应。8月1日由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波兰国家军”发动了华沙起义,100万居民奋起反抗,消灭了驻扎在华沙的德寇,控制了全城。用不着军事专家,就是普通老百姓也知道,在华沙以东的德军防御纵深不足100公里,腹背受敌,已经落入了包围圈,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态势。德军唯一的出路是向西北方向突围逃跑。
可是,谁都想象不到,强大的苏军主力却突然停了下来。部署在华沙以东的德军非但没有逃窜,反而置面前苏军主力于不顾,回过头来猛攻华沙。当时只要科涅夫和朱可夫的大军稍微向前推进一点,华沙起义军就可以和苏军会师,从而围歼落入包围圈的德寇。可是苏军却出人意料地在比亚威斯托克一线一停就是四个月。
随后,苏军乌克兰第二、第三方面军于1944年8月20日发动第七次打击,向西南方向进攻罗马尼亚。苏军于9月在波罗地海沿岸发动第八次打击,占领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1944年9月,在第九次打击中苏军攻入匈牙利,随后进入南斯拉夫,并于10月20日攻占贝尔格莱德。第十次打击,1944年10月苏军在芬兰北部进攻,把德军追逐到挪威北部。
如果说苏军在进攻之后需要调整部署,暂时休整,似乎有情可愿,可是从1944年8月到10月期间苏军的动向来看,苏军兵锋正锐,连战连捷。根本用不着花费多少气力就可以解救华沙。可是苏军在这几个月中在南方和北方频频出击,却在华沙城前按兵不动,究竟是为了什么?
华沙的第三次大劫
理由很清楚,领导华沙起义的不是波兰工人党(共产党),而是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下的“国家军”。在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中波兰工人党并不占主导地位。按照国际法,波兰流亡政府和戴高乐的法国流亡政府一样是波兰的合法政府。由于英国和法国支持波兰流亡政府,因此被斯大林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置之死地而后快。
华沙起义极大地撼动了法西斯统治。希特勒知道如果华沙起义成功,将为整个欧洲人民树立一个反抗法西斯的榜样,加速德寇的灭亡。希特勒从柏林发出命令:“消灭华沙”。由于苏军停止了军事行动,德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迅速从前线抽调劲旅开往华沙。希姆莱亲自出马到波兹南协调镇压华沙的军事行动。
华沙起义起始于1944年8月1日,坚持战斗63天。华沙起义者浴血奋斗,在城区顽强抵抗。波兰工人党领导下的部分地下武装不顾斯大林的禁令自动地投入了战斗。起义者在强大的德军地面和空中攻击之下伤亡惨重,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坚守在几个据点里,通过伦敦的指挥中心保持无线电联络。波兰工人党领导的残部逃出华沙,退过了维斯瓦河。英法盟军竭尽全力试图从空中给起义者投送武器弹药,但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1944年10月初,华沙起义军已经伤亡殆尽,到了最后关头。按理说,斯大林在这个时候已经达到了削弱政敌的目的,应该出手拉一把。可是苏军仍然严格遵照莫斯科的命令,按兵不动,听任德寇对华沙军民展开最后的屠杀。希特勒匪徒见这些据点久攻不下,索性采取焦土政策,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轰击,将一个又一个街区全部荡为平地。无数老弱妇孺被埋葬在废墟之下。在华沙起义中共有20万军民壮烈捐躯。连运送伤员的医疗分队也被枪杀在华沙的下水道中。斯大林借刀杀人未免太狠了一点。
待到希特勒匪徒彻底屠城之后,苏军于1945年1月16日才发起进攻。华沙一线几乎没有遭遇德军的抵抗,波兰第一军和苏军当天就攻进了华沙。他们所见到的是满城尸骨,断垣残壁。华沙已经不复存在了。华沙起义的20万军民用他们的血肉铺平了苏军前进的道路。1月25日苏军前进200多公里,占领了波兹南。1月底渡过奥得河,距离柏林只有60公里了。
战后苏联和波兰当局极力贬低起义。直到50年代中期,波兰政府还在谴责、诬蔑华沙起义的勇士,镇压和歧视幸存的波兰国家军的成员。在波兰民众的压力之下,60年代在大剧院广场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可是名字却叫做“华沙英雄纪念碑”,仍然避而不提华沙起义。在以后几十年内,波兰政府拒绝给华沙起义以正确的评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989年8月1日,在华沙起义45周年之际,波兰人隆重地在共和国宫前面的克拉辛斯基(Krasinscy)广场上为华沙起义纪念碑揭幕。纪念碑前有两组起义者的塑像。一组起义者正在顽强战斗,另一组起义者正在向下水道转移。当我凝视着悲壮的华沙起义纪念碑时,我突然醒悟,为什么东欧巨变开始于波兰。
2002年1月俄国总统普京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出乎意料地向华沙起义纪念碑敬献花圈。正义虽然来得太迟,但是毕竟来了。
波兰地图变迁的启示
波兰民族多才多艺。维斯瓦河畔的华沙博物馆内有许多珍贵的艺术品,令人流连忘返。然而最引人深思的是一幅波兰地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波兰东部大约三分之一的领土被划归苏联。作为补偿,把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包括什切青港口在内)的德国领土划给了波兰。也就是说,波兰被向西平移了大约200公里。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地图集上也证实了这一变迁。
讲什么道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强权就是道理。谁的拳头硬、力气大,谁就说了算。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大打出手。国境线变过来又变过去。最终弄出来一个不讲任何道理的雅尔塔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60年了。除了德国和越南统一,取消了雅尔塔协定划定的边界之外,其他边界依然存在。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商品没有越过边界,士兵就可能越过边界。依靠领土扩张来取得市场和资源的方法只能导致战争和破坏。我同波兰的朋友交换看法,看起来,他们既没有打算收复东面失地,也不打算把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还给德国。也许正如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所说,人类终于越过了领土和意识形态的争夺阶段,新千年的主流应当是文化和商业的竞争。
华沙的历史给我们上了很生动的一课。
□ 寄自加拿大
发布者 guzheng 在 05-10-30 08:28
・徐滇庆・
挥剑持盾美人鱼
华沙的市标是美人鱼。说起美人鱼来,恐怕我们中国人第一个想起来的必定是安徒生童话。在丹麦哥本哈根海港中的美人鱼塑像是那么美丽姣弱、楚楚动人,可是,华沙的美人鱼却挺起胸膛,一手拿盾,一手拿剑。当我第一次在华沙老城的城墙上看见美人鱼铜像时还有几分困惑,可是在离开华沙的时候,我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座美丽城市不屈的精神。历经九死而涅磐,就是最温柔的美人鱼也会拿起武器。
站在华沙老城的市中心广场环顾四周,全部是一栋紧挨着一栋的四层楼,颜色有黄的,有兰的,有暗红的,基本式样都差不多。皇家城堡位于广场一端,尽管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可是看起来似乎还满新的。朋友告诉我,这些建筑都是在50年代后期按照历史留下来的图纸复制的。他在城堡内指给我看一幅挂图,然后领我到窗口看看对面的一栋建筑,果然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在油画中街上走的是马车,车上坐的是16世纪的波兰贵族,而眼下看见的是来自于世界各国的游客。
在皇家城堡前有一座克林斯基(Kilinski)铜像。八字胡,戴着传统的波兰皮帽,高举马刀。他原本是华沙的一个鞋匠,在18世纪领导了反抗沙皇统治的起义。他在战斗中两次负伤,起义失败以后被沙皇逮捕,关押在圣彼得堡的一座塔内。波兰人在1936年修建了他的铜像。1939年德国法西斯占领华沙之后,不知道为了什么,他们偷偷地把塑像拆掉,藏到了国家博物馆的一间密室中。数天以后,华沙街头巷尾纷纷传说从博物馆的墙上传出来一种奇怪的声音:“华沙的老百姓们,我在这里,克林斯基!”在街头还出现署名“天文学家”的字句:“为了惩罚移动克林斯基塑像,我命令冬天要加长6个星期。”战后,克林斯基的铜像又被放回了原地。
克林姆林宫的礼物
华沙的高层建筑并不多。近年来波兰经济一直不景气,经济增长率只有1%左右,而失业率高达18%。走遍华沙全城也没有看见几个施工工地。难怪“经济学家”杂志说世界上的塔吊有一多半集中到中国去了。
在华沙市中心耸立着一座134米高的塔楼式建筑,特别引人注目。无论从哪个角度,怎么看怎么像莫斯科大学的主楼。问问朋友方才得知,这果然是在1950-1955年由俄国工程师设计的建筑。波兰朋友称它是“来自克林姆林宫的礼物”。这座塔楼和周围建筑的风格很不协调。在50年代苏联重兵驻扎在波兰的情况下,这座建筑所隐喻的含义不言自明。如今这座塔楼被称为文化宫。波兰科学院和其他一些文化机构在此办公,楼内还有一些展览馆、餐厅和剧院。登上塔楼30层的观景台,从这里可以俯瞰整个华沙。城东的维斯瓦河(Vistula)在夏日照耀下闪闪发光。
尽管文化宫是全城最高的建筑,可是波兰人似乎并不愿意把它当作华沙的地标。在介绍华沙的导游画报上,新建的一栋大楼被放在正中,而把文化宫当作背景,如此一来显得文化宫矮多了。我不知道这是否反映了摄影师的某种倾向。
王宫与兵营
波兰朋友告诉我,整个华沙都是在战后重建的。如果要看波兰的传统历史文物要去离波兰市区10余公里的维拉诺(Wilanow)王宫。
从外面看波兰王宫,如果说这是一栋别墅的话,非常豪华,如果说这是王宫,和北京的故宫,法国的凡尔塞宫相比似乎小了一点。乳白色的建筑,只有二层。规模虽然不大,装璜却十分讲究。波兰国王从1681年开始就开始修建这座王宫。国王的会客厅和卧室金碧辉煌,墙上挂着历代国王和王后的画像。也许和我们唐朝的省美观相似,以丰满为美,许多王后和贵夫人胖得像个东瓜。在王宫的外墙上有许多精美的浮雕,记述波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王宫的柱顶上伫立许多塑像。建筑师别出心裁,让众多的音乐、艺术、爱情女神和各种神灵在屋顶上站岗放哨。
即使远于郊外,波兰王宫还是没有能够逃脱德寇的魔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成了德军的兵营和医院。王宫中的大部分文物都流失了。德国人把所有能搬走的东西都抢光了。战后波兰的艺术家们花费了很长时间才逐渐恢复了王宫的原貌。波兰朋友说,德寇没有把王宫炸平就已经是万幸了。
华沙街头的纪念碑
在华沙街头有不少塑像,其中你可以见到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例如著名的音乐大师萧邦,大科学家居里夫人等等。然而,最令人震惊的是纪念华沙遭受三次大劫的纪念碑。华沙的市中心始建于19世纪。曾经三次毁于战火。在1939年德军包围了华沙,在重炮轰击下,华沙的市中心被炸为一片废墟。在1943年华沙犹太人起义。整个犹太区被毁灭了。最悲惨的是在1944年夏,华沙起义失败之后,整个华沙被希特勒匪徒荡为平地。
华沙的第一次劫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波兰陆军拥有42个师,100万人,号称世界第五,仅次于法国、德国、苏联和日本。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出动62个师不宣而战,突然袭击波兰。波兰哪里是法西斯德国的对手?几天之内损兵折将,溃不成军。按照波兰和英国、法国的同盟条约,英法理应和德国宣战,支援波兰。当时在法德边境上法国有115个师,而德军只有23个。如果英法在西线发动进攻必能有力地牵制德军,缓解波兰的压力。可是在关键时刻英法执行所谓的绥靖政策出卖了波兰,法国百万大军只是象征性地放了几枪,躲在钢筋混凝土工事后边看着波兰遭难。
波兰政府领导人还算有骨气,没有像法国贝当政府那样曲膝投降。他们从华沙突围之后经过罗马尼亚跑到巴黎,最后流亡到伦敦。在波兰政府逃亡之后华沙军民依然坚持斗争,直到弹尽粮绝。德寇在9月28日占领华沙之后大肆屠杀华沙军民,特别残酷地迫害犹太人。
波兰的西面是德国,东面是苏联。当波兰军队还在抵抗德寇侵略的时候,9月17日,苏军趁火打劫,分六路越过边境,占领了波兰20万平方公里土地,俘虏波兰军队21万人。无论斯大林提出什么借口,对于波兰民众来说,苏联和德国的行径毫无区别。
维斯瓦河桥头有个战争博物馆,在里面我看到了有关卡廷惨案的文件和图片。被苏军俘虏的波兰官兵被押到苏联修路,筑工事,服苦役。在1940年3月5日,斯大林下令将21857名军官在距离斯摩棱斯克12公里的卡廷森林集体枪决。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进攻苏联。1943年德国侵略军在卡廷发现大量波兰军官尸体,随即向全世界揭露了这件惨绝人寰的暴行。苏联方面立即反驳说,希特勒造谣,这些波兰军官正在修路。后来又改口说,在德国入侵的时候这些波兰军官来不及撤退,如果他们被害,一定是希特勒干的。狗咬狗,一嘴毛。当时人们就疑惑,如果是德军干的,他们为什么要主动向全世界揭露这件事呢?直到1992年俄国政府才把卡廷大屠杀的绝密档案交给了波兰,彻底揭开了这场血腥屠杀的真相。
在中国历史上,秦国大将白起曾经在长平活埋赵军降卒40万。理由是赵国和秦国誓不两立,怕这些降卒一有机会就会反叛。斯大林下如此毒手究竟是为了什么?我在华沙博物馆中看到这一幕的时候还有些半信半疑。回到家中之后,翻开人民出版社在1995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在书中看到了白纸黑字的记载,毛骨耸然。
华沙的第二次劫难
以前,当我看到德寇惨杀犹太人的时候一方面气愤填膺,另一方面却恨其不争。几百万犹太人在集中营里被屠杀,他们为什么不拿起武器反抗?当朋友带我参观了穆然诺区(Muranow)中央广场上的纪念碑之后,我知道错了。
纪念碑高约20米。灰色的花岗岩构成一座大门,中间是黑色大理石雕像。门内的人在烈火中呼喊,门前的人有的负伤,有的已经牺牲了,正中昂然屹立着几个拿着枪和手榴弹的勇士,非常有艺术感染力。
1943年4月,希特勒匪徒准备消灭华沙的犹太区(Ghetto),逆来顺受的犹太人在绝望中抗争,断然拿起了武器。在强大的德军面前,犹太人的反抗肯定是拿鸡蛋去碰石头。起义的犹太人根本就没有指望取得胜利。他们拿起武器并不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是为了得到一个具有人的尊严的死亡。纳粹大吃一惊,不得不从苏联前线调回精锐,残酷地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并派重兵驻扎在华沙。犹太人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牵制了德寇的军事力量,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贡献。在华沙博物馆中有一巨幅照片,华沙城浓烟滚滚,德寇将一群妇孺老弱押解出犹太区。图片说明:整个犹太区随后被夷为平地。1948年在当年无数犹太人被屠杀的地方竖起了这座纪念碑。修建纪念碑的黑色大理石原来是德国人从瑞典运来准备修建德军胜利纪念塔的。历史又一次嘲笑了侵略者。
十大打击中的疑问
1944年苏军开始战略反攻。苏联军界将之总结为十大打击,写进了苏联军事学院的基本教材。谈起十大打击来,苏军将领无不眉飞色舞,得意洋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学院中也曾经把这十大打击作为现代化战争的一个经典。可是,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十次打击的进程,却发现了当中有一个很大问号,在第六次打击之后,苏军主力停留在原地长达四个月,其余部队的攻击方向突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华沙是从莫斯科到柏林的必经之路。在前4次打击中,苏军节节获胜,从列宁格勒一直打到白俄罗斯。在第五次打击中,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于1944年7月27日越过边境,占领了波兰的比亚威斯托克。前锋逼近维斯瓦河,控制了通往华沙的交通要道。另一路人马向南进攻,攻占波兰的重要城市卢布林,并于7月底在华沙以南渡过维斯瓦河,占领了河西岸的普拉维。
与此同时,在第六次打击中,实力最强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拥有90个师的编制)在科涅夫元帅指挥下在7月13日发动西乌克兰战役,歼敌德军17万。在攻占利沃夫之后于7月30日强渡维斯瓦河,从南部兵临华沙城下。
至此,苏军三路大军,百万精锐从东北、东方和东南三个方向压向华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华沙起义。
在1939年德寇占领波兰之后,波兰民众不屈不挠,立即成立了第一批游击队。在波兰境内抗击法西斯的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1940年总部设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在国内设立指挥机构,领导波兰抵抗运动。1942年在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下的“波兰国家军”已经发展到30万人。与此同时,波兰共产党人在苏联的帮助下组建了波兰工人党,领导的武装部队有6万余人。在苏联的波兰侨民组织了波兰第一军。波兰游击队在1944年作战一万次,歼敌15万。
1943年底波兰抵抗力量在华沙秘密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1944年7月22日宣布组建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1944年7月苏军反攻进入波兰境内。在华沙已经可以听见苏军进攻的炮声。波兰民心大振,纷纷起来响应。8月1日由波兰流亡政府领导的“波兰国家军”发动了华沙起义,100万居民奋起反抗,消灭了驻扎在华沙的德寇,控制了全城。用不着军事专家,就是普通老百姓也知道,在华沙以东的德军防御纵深不足100公里,腹背受敌,已经落入了包围圈,形成了关门打狗的态势。德军唯一的出路是向西北方向突围逃跑。
可是,谁都想象不到,强大的苏军主力却突然停了下来。部署在华沙以东的德军非但没有逃窜,反而置面前苏军主力于不顾,回过头来猛攻华沙。当时只要科涅夫和朱可夫的大军稍微向前推进一点,华沙起义军就可以和苏军会师,从而围歼落入包围圈的德寇。可是苏军却出人意料地在比亚威斯托克一线一停就是四个月。
随后,苏军乌克兰第二、第三方面军于1944年8月20日发动第七次打击,向西南方向进攻罗马尼亚。苏军于9月在波罗地海沿岸发动第八次打击,占领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1944年9月,在第九次打击中苏军攻入匈牙利,随后进入南斯拉夫,并于10月20日攻占贝尔格莱德。第十次打击,1944年10月苏军在芬兰北部进攻,把德军追逐到挪威北部。
如果说苏军在进攻之后需要调整部署,暂时休整,似乎有情可愿,可是从1944年8月到10月期间苏军的动向来看,苏军兵锋正锐,连战连捷。根本用不着花费多少气力就可以解救华沙。可是苏军在这几个月中在南方和北方频频出击,却在华沙城前按兵不动,究竟是为了什么?
华沙的第三次大劫
理由很清楚,领导华沙起义的不是波兰工人党(共产党),而是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下的“国家军”。在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中波兰工人党并不占主导地位。按照国际法,波兰流亡政府和戴高乐的法国流亡政府一样是波兰的合法政府。由于英国和法国支持波兰流亡政府,因此被斯大林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置之死地而后快。
华沙起义极大地撼动了法西斯统治。希特勒知道如果华沙起义成功,将为整个欧洲人民树立一个反抗法西斯的榜样,加速德寇的灭亡。希特勒从柏林发出命令:“消灭华沙”。由于苏军停止了军事行动,德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迅速从前线抽调劲旅开往华沙。希姆莱亲自出马到波兹南协调镇压华沙的军事行动。
华沙起义起始于1944年8月1日,坚持战斗63天。华沙起义者浴血奋斗,在城区顽强抵抗。波兰工人党领导下的部分地下武装不顾斯大林的禁令自动地投入了战斗。起义者在强大的德军地面和空中攻击之下伤亡惨重,不得不化整为零,分散坚守在几个据点里,通过伦敦的指挥中心保持无线电联络。波兰工人党领导的残部逃出华沙,退过了维斯瓦河。英法盟军竭尽全力试图从空中给起义者投送武器弹药,但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1944年10月初,华沙起义军已经伤亡殆尽,到了最后关头。按理说,斯大林在这个时候已经达到了削弱政敌的目的,应该出手拉一把。可是苏军仍然严格遵照莫斯科的命令,按兵不动,听任德寇对华沙军民展开最后的屠杀。希特勒匪徒见这些据点久攻不下,索性采取焦土政策,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轰击,将一个又一个街区全部荡为平地。无数老弱妇孺被埋葬在废墟之下。在华沙起义中共有20万军民壮烈捐躯。连运送伤员的医疗分队也被枪杀在华沙的下水道中。斯大林借刀杀人未免太狠了一点。
待到希特勒匪徒彻底屠城之后,苏军于1945年1月16日才发起进攻。华沙一线几乎没有遭遇德军的抵抗,波兰第一军和苏军当天就攻进了华沙。他们所见到的是满城尸骨,断垣残壁。华沙已经不复存在了。华沙起义的20万军民用他们的血肉铺平了苏军前进的道路。1月25日苏军前进200多公里,占领了波兹南。1月底渡过奥得河,距离柏林只有60公里了。
战后苏联和波兰当局极力贬低起义。直到50年代中期,波兰政府还在谴责、诬蔑华沙起义的勇士,镇压和歧视幸存的波兰国家军的成员。在波兰民众的压力之下,60年代在大剧院广场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可是名字却叫做“华沙英雄纪念碑”,仍然避而不提华沙起义。在以后几十年内,波兰政府拒绝给华沙起义以正确的评价。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1989年8月1日,在华沙起义45周年之际,波兰人隆重地在共和国宫前面的克拉辛斯基(Krasinscy)广场上为华沙起义纪念碑揭幕。纪念碑前有两组起义者的塑像。一组起义者正在顽强战斗,另一组起义者正在向下水道转移。当我凝视着悲壮的华沙起义纪念碑时,我突然醒悟,为什么东欧巨变开始于波兰。
2002年1月俄国总统普京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出乎意料地向华沙起义纪念碑敬献花圈。正义虽然来得太迟,但是毕竟来了。
波兰地图变迁的启示
波兰民族多才多艺。维斯瓦河畔的华沙博物馆内有许多珍贵的艺术品,令人流连忘返。然而最引人深思的是一幅波兰地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波兰东部大约三分之一的领土被划归苏联。作为补偿,把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包括什切青港口在内)的德国领土划给了波兰。也就是说,波兰被向西平移了大约200公里。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历史地图集上也证实了这一变迁。
讲什么道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强权就是道理。谁的拳头硬、力气大,谁就说了算。各国为了争夺领土大打出手。国境线变过来又变过去。最终弄出来一个不讲任何道理的雅尔塔协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60年了。除了德国和越南统一,取消了雅尔塔协定划定的边界之外,其他边界依然存在。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商品没有越过边界,士兵就可能越过边界。依靠领土扩张来取得市场和资源的方法只能导致战争和破坏。我同波兰的朋友交换看法,看起来,他们既没有打算收复东面失地,也不打算把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还给德国。也许正如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所说,人类终于越过了领土和意识形态的争夺阶段,新千年的主流应当是文化和商业的竞争。
华沙的历史给我们上了很生动的一课。
□ 寄自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