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清白银与日美元的换算驳林思云
--寻找 林思云的《日本的战争赔款》一文的硬伤
《日本的战争赔款》这篇文章,在我们中文网上,颇有流行度。最初发表于1999年,现在还有人当精品当客观公正的读物来推荐给大家,因为不少人觉得这篇文章,列举了许多数据,其中不少数据是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但是也有一些网友,对这篇文章看不顺眼,认为其中硬伤不少。
那么今天我就自己现有的水平,尽量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当然这篇文章的疑点不少,因此,让我们慢慢地来,一点点,揭开这篇被称作“客观公正的文章”的真实面目。
第一点,先说说,这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在不同时期白银与美元的换算问题。因为这个数学金融计算问题,技术性强性,没有更多的历史事实争议,估计应该相对比较容易些。
在这篇名为《公正看日本之--- 日本战争赔款》文章的作者是林思云,据称是在日华人。 林思云在《日本的战争赔款》几次提到白银和美元的换算问题:
“战后日本支付的战争赔款共计22・3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01年庚子赔款的12・6倍(庚子赔款为4亿5千万两白银)”
“旧金山讲和会议和台日间的“华日和平条约”鉴定后(指1951年后),北京政府声明中国保留要求日本赔款的权力,当时北京政府要求的赔款额是500亿美元,相当于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对日本战争赔款的470倍(甲午战争的赔款为2亿3千万两白银)”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对不同国家的货币进行换算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你依据某种标准算出来的结论,经常有人会质疑。比如在通货膨胀前后,同样面值为一块钱的货币实际购买力就很不一样,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常识。还有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当它的经济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发行货币含金量与规模发展得比较大的时候所发行的货币的含金量也不一样,也不好进行量化换算。
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林思云不怕这种困难,在文章开头就直接了当地告诉读者一个结论:“战后日本支付的战争赔款共计22・3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01年庚子赔款的12・6倍(庚子赔款为4亿5千万两白银)”。
但是,纵观整个文章,我没有发现这个结论的依据何在,因此,我首先要质疑林思云的换算依据是什么,能不能给一个简单的说明? 如果是引用别人,林自己动脑子想过其合理性吗?
虽然,这种历史不同时期不同货币的量化换算不好作,但也不是不能进行的。在此,我尝试来进行这种换算。在运用我的方法换算之前,我先替林思云换算一下他的公式:
“战后日本支付的战争赔款共计22・3亿美元,相当于1901年庚子赔款的(4亿5千万两白银)的 12・6倍” 即:
22.3/12.6 = 1.77,那么就是说中国的4亿5千万两白银只相当于 1.77亿美元。这里的美元应该是指1945年后,正处于黄金期的美元(1945-1971年)。换句话说,就是说20世纪初的中国的一两白银只有二战以后一美元的0.39倍。
林思云的这种换算结果对不对呢? 可惜这位林思云没有出他的换算依据,因此我们暂时不能判断其正确与否。
那么这么看待1901年时的中国白银的价值呢或者按老百姓的话,就是这一两白银的含金量/实际购买力有多少呢?
在我进行相关换算之前,先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些背景知识。
1.国际上由银本位向金本位变更的过程及二战后美元的升贬值情况:
银圆,一种以银铸造的硬币,曾广泛在世界各地流通。银圆源自由西班牙铸造之西班牙银圆,西班牙圆的重量、成色在1497年时由西班牙国王定下,每枚标?重量为27.468克,成色93.055%,即含银25.56克。之后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发现银矿,之后铸造了数以百万计的西班牙圆,运送到美洲、欧洲以至亚洲各地,成为当地流行的通货。当时,很多地方之后亦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铸造当地的银圆硬币。现在货币中「圆」(Dollar) 或「披索」(Peso)之名,即源自西班牙银圆。1792年,美元采用了金银复本位制,按照当年颁布的“美国铸币法案”,一美元折合24.057克纯银或1.6038克纯金。在南北战争前,西班牙银圆一直是主要流通的货币之一,各银行亦多以西班牙银圆作储备。在1873年之前,一「美元」按法例可被兑换成24.06克白银,即大约相等于一枚西班牙银圆。
1873年是明治6年,这一年日本第一国立银行设立,发行5种纸币5种,三菱商会设立。
十九世纪末,美国放弃银本位,欧洲和美国都逐渐向金本位过渡。
日清战争(日人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后,日本获得巨大赔偿(按日本人说法就是:日清?争の胜利による多额の赔偿金で)。这样在国库充实的情况下,日本向金本位转变,1897年(明治30)10月1日金本位制开始实施。当时,在日本的金银比为16:1。
但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停止了黄金的进出口,造成金本位体系解体。
在金本位制度后期,美元含金量为1.50466克。1934年1月31日,一美元含金量被规定为合0.888671克。黄金官价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高到35美元(1盎司(oz)=28.350克)。1946年12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美元含金量为0.88867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众国萧条,唯有美国发了战争财,经济空前发展。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194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部资本主义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相当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3/4,这使它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但是60年代,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通货膨胀严重,美元危机加深。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贬值10%,含金量减为0.73662克,黄金官价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 美元的核心地位受到严重的动摇。
2.中国的货币在近代的变更:
中国自1436年起采用银铜货币体制,主要货币为白银。至明、清与西方贸易,从外国流入之白银多为铸造成硬币之银圆。如早期西班牙圆在中国被称为「本洋」,后来输入的有墨西哥铸造的以鹰为标记的「鹰洋」。银圆在中国逐渐受所欢迎,清政府在光绪年间起亦开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铸造银圆。清政府的银圆被称为「龙洋」上有蟠龙像。
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即约等同于银圆壹枚。国币的壹圆被铸成九成银、一成铜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俗称的「袁大头」,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龙洋」、「鹰洋」等旧有银圆,在全中国流通。
1928年国民政府亦曾颁布国币条例,继续使用银本位发行货币,但国府壹圆含纯银只为23.49克,含银量亦较低,上有孙文头像,人称为「孙小头」。因为各银圆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直至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废两改元令》),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元为单位。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法币),同时将银圆收回。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元等于0.265美元。以后当时国民政府主要参考英镑和美元来制定汇价。
以上背景介绍,主要目的是为了大家对中外的币体系在近现代的发展有个大致了解,以方便理解我以下的换算过程和依据来源。
根据以上的美国货币背景介绍,可以看到在19世纪(1792至19世纪末),按照美国铸币法案,一美元折合24.057克纯银或1.6038克纯金,这段时间内的金银比是15;1。
因此,根据以上介绍,依我之认识水平,觉得应该按这个比率来换算美元和白银估计比较合理,因为这个时间段比较接近于1895年和1901年:
1美元=0.024057千克银,1亿美元=2405700千克银=48114000两银=0.48亿两银
可是按照前面林思云的计算方法:“1945年以后日本的22.3亿美元,相当于1901年中国的4亿5千万两白银的 12・6倍”
22.3/12.6 = 1.77,那么就是说中国的4亿5千万两白银只相当于 1.77亿美元,即1亿美元=2.54亿两银。
怎么回事?二者的差别这么大?
是不是我按照美国铸币法案就接近于历史事实呢?
事实上,我的算法也不准确,因为是以1792至19世纪末这个时间段的银与美元的换算标准,来对1895-1901年的白银与美元进行换算,尽管这个时间段比较接近于1901年。
世界上主要国家在19世纪末实行金本位后,银价一直下跌。因为银作用不大了,主要用于工业。但是黄金作为货币的核心,其价格一路向上走。虽然说,银价越来越低,但是对一些依然用银本位的国家来说,如处于20世纪前三十年的中国,他们还在使用的银币的含金量并没有下降得过多过快。
1930年代,为了稳定世界银价,美国、中国、印度等八个产银或用银大国,在1933年7月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 签订了一项《国际白银协定》。这个协定主要意思是说美国现在不用银作为货币单位,但是其他一些国家还依然是银本制。因此,美国每年不能收购太多的白银(主要用在工业等方面),以免引起银本位的国家的金融危机。围绕这个问题,中美两国也进行多轮白银交涉,总之中国政府一再希望美国稳定银价。最后,在1936年达成了个《中美白银协定》。
在这个1936年的《中美白银协定》中,规定的当时中国法币一元等于0.265美元。
在下面,我将依据这个规定,再进行一下白银美元的换算。即,在1936年,1亿美元等于多少亿两白银呢?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法币),同时将银圆收回。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元等于0.265美元。当时的政策是,国家对白银实行统管,要求各地将白银集中于中央银行。当时的国民政府,强行让中国居民以1银元来换1法币。当时中国银元的成色为71.5%,含银量为0.7555盎司(1盎司(oz)=28.350克),一银元合 0. 34美元, 含银量是21.42克即0.43两银。
即0.34美元=0.43两银,1美元=1.2647两银,1亿美元=1.265亿两银。
通过以上两次换算,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银价是一直不停地下降,从19世纪末的1亿美元能换0.48亿两银到1936年的1亿美元能换1.265亿两银。
实际上,193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强行让人们用一银元换一法币,当时的老百姓就很不满意了,据李敖回忆说,这是他的家人第一次领教蒋先生的金融掠夺手段,第二次就是二战后国民政府发生天价般的金圆券强迫民众去兑换。不过,在1936年,当时金融还是比较稳定的,法币的发行量也不大,所以民众也就换了。
再让我们看一段以下有关中国银币使用的史实:
历经1948年的金圆券风波后,中国政府的法币信誉全无。等到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后,民间开始盛行用银元。在台湾,法例规定的中华民国货币仍然为银圆;新台币属台湾流通的货币,只具等同国币的性质。这种情况一直维持至1990年代末,银圆方才正式完全退出舞台。中华民国现行法规所定货币单位折算新台币条例第二条规定,现行法规所定金额之货币单位为圆、银元或元者,以新台币元之三倍折算之,也就是一银元等于新台币三元。
如果按一银元等于新台币三元,是不是能得出与林思云的换算类似的结果呢,即1亿美元=2.54亿两银呢, 这个换算我就懒得做了,哪位有心人帮忙算一下。
实际上, 对1901年中国的白银与二战以后的美元进行换算,我个人觉得意义不大,除非有人也象林思云一样,利用这种换算来宣传某种观点。那么林思云利用这种换算要宣传什么样的观点呢?
简单地讲就是日本战后的赔偿是当时清政府赔偿的多多少少倍,而1951年中国北京政府对日本所要求的赔偿更是清政府付出的多多少少倍。
对这种调子,我个人是很反感的。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林思云通过多次介绍这种换算,企图给读者造成这样一种感觉,日本已经付出这么多了,比你们中国人付出的多出很多倍。
林思云身在日本,自然接触了大量日本方面提供的资料,他本人也很信以为然,于是不给出换算依据和引用出处,就直接告诉大家,日本赔偿的美元是清政府赔偿的白银的多少倍。
可是,对我们华人来说,却是另有一种算法:
在上述的各国货币背景介绍中,我谈到“日清战争(日人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后,日本获得巨大赔偿(按日本人说法就是:日清?争の胜利による多额の赔偿金で)。这样在国库充实的情况下,日本向金本位转变,1897年(明治30)10月1日金本位制开始实施” 。这是我从日本历史书上摘录的一小段。由此可见,中国白银对日本的经济军事发展作出了多少贡献。但是到底作出了多少“贡献”呢?当然这个日本历史资料没有告诉我们(我倒很希望哪一天林思云先生能告诉我们大家一下详细情况)。
有资料表明,日本政府明治27年(1894年)岁入9817万日元,28年11843万,29年18701万,3年合计4亿日元,当时美元和日元比1:1.5,折合2.67亿美元。
当年甲午海战,日本勒索中国2.3亿两白银(其中3000万两作为辽东半岛赎款),就已经相当于当时日本一年财政收入3000万两白银的7倍多!理论上这笔钱足以再建立30多支北洋队,当年中国北洋舰队仅耗资约700多万两白银。甲午战争,中国对日本的赔偿,赔的是中国两年全国的总收入,相当于日本三年的全国总收入,中国人赔垮了,日本人发了。
在林思云的“战后日本支付的战争赔款共计22・3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01年庚子赔款的12・6倍(庚子赔款为4亿5千万两白银)”这句话中,还有一个不确切的问题。
这涉及到了中国的庚子赔款到底实际赔偿了多少?
再次,我请大家再看一段史实,一段华人应该记住的史实。
庚子赔款,是因为在1900年(庚子年)发生了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被列强强迫制定了《辛丑条约》,其中赔款要求是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高达9.82多亿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0.2亿两以上。因此,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款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2倍。这笔巨款还款方法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
1.债券:由清政府发出五种债券,按分摊数额交给各国收执,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
2.额外款:"镑亏借款"。《辛丑条约》规定,赔款数目虽按银两计算,因帝国主义国家的货币用金,还须按照白银市价折合为金币,这样亏损很大,这种亏损称为"镑亏"(以英国货币金镑为代表)。清政府为筹付这笔额外支出,1905年4月又向汇丰银行订借英金一百万镑,借款利息五厘,期限20年。
3.庚款办学:中国从事传教、经商30余年的史密斯,曾于1906年向美国总统建议"退还庚款"来培植中国学生。190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用"退还庚款"来教育中国学生的提案,1909年付诸实施。从1923年起英、法、意、比、荷各帝国主义国家也竞相效仿,用此款办起了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
这笔巨款到底到底实际还了多少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作为战胜国,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弃;美、英、日、荷四国部分的庚款余额则改订偿付办法。抗日战争影响: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停止对日赔款。其时,中国也无力赔款,于是英、美等国于1938年纷纷停止"庚子赔款"。
但是至此,中国共赔款白银已近6.532亿两,折合银元近10亿元。
因此,可见林思云在《日本的战争赔款》中不太老实,对日本的赔偿列举的细得不能再细了,对中国清政府的赔偿却是简单地用4.5亿的本金提一下,根本不提实际赔偿了多少。
在此,我也有点同情林思云。为什么这 么说呢,因为日本在二战后,对自己在二战中的军事经济等研究是比较细的,加之与西主交流密切,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日本人的研究可信度比较大。日本人是如何细致地研究二战历史的呢,由林思云的这篇文章可见一斑,日本人能把自己付出了多少赔偿都能一条一条给出明细帐目来,可惜却不想知道邻国对日本的发展作了多少“贡献”。
这两天,有网友又发现一篇妙文,什么妙文呢?是关于由于近年来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及教科书等问题而引起了邻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复兴的担忧和对日本政府的指责,于是有日本研究人员在网上(主要是英文网站)发布了日本一共道歉了四十次的妙文(List of war apology statements issued by Japan),从1972年9月29 日日本首相的道歉计算起。
我在以前也写过短文,大意是不要道歉要谢罪。因为道歉这两个字,在日本文化中只用于做错了普通事而非正式的用来表示一下的用词,如果是有人犯了严重的错误如犯罪,日本报张都将用谢罪这个词。在英语中,道歉不象在日本有这么大的区别。因此,日本政客就可以用道歉这两个字来平衡国内外的压力,其实际效果就是:日本用道歉这两个字长期糊弄亚洲受害人民和欺骗国际,而且在日本国内制造了悲情意识来对抗国际正义的压力.以后国人打示威口号时,就直接用“谢罪”,不要老喊"道歉"了,否则人家日本人觉得你们没完没了的,华人真是无赖,我从1972年到现在已经道歉40次了,你们还要怎么样?!
中间插入这么一段,主要想说明,日本人作研究不可谓不细,可惜没有“史识”或者是想以表面专业的研究来掩盖什么。而对林思云这种作者,面对日本人提供的大量资料和数据,也是陷入其中,同样也由于没有“史识”,不可自拔了。
以上只是林思云《日本的战争赔款》诸多硬伤中的两个,即莫名其妙的美元与白银的换算结果和中国人实际付出多少庚子赔款不加以说明(或者说是有意避而不谈)。
更多硬伤的发现和批驳,请见以后的文章。
补记:
感谢大家看以上这么枯燥的换算过程,作为结束,也作为轻松一刻,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旧时代的金银大致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这是在一篇历史知识普及文章中看到的,主要换算依据是根据货币的含金量即实际购买力如能换多少粮食来进行的: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1石米是一个大人200天左右的口粮)
当然,以上结论不能作为学术观点来看,只能作为大家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以免大家看完我这篇长文后,一点收获都没有,那不是实在对不起大家嘛。
(林思云的《日本的战争赔款》原文请见:http://www.china-week.com/html/00019.htm 或者 http://www.boxun.com/freethinking/freetxt/lishi/ls032.htm 或者google一下)
--寻找 林思云的《日本的战争赔款》一文的硬伤
《日本的战争赔款》这篇文章,在我们中文网上,颇有流行度。最初发表于1999年,现在还有人当精品当客观公正的读物来推荐给大家,因为不少人觉得这篇文章,列举了许多数据,其中不少数据是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但是也有一些网友,对这篇文章看不顺眼,认为其中硬伤不少。
那么今天我就自己现有的水平,尽量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当然这篇文章的疑点不少,因此,让我们慢慢地来,一点点,揭开这篇被称作“客观公正的文章”的真实面目。
第一点,先说说,这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在不同时期白银与美元的换算问题。因为这个数学金融计算问题,技术性强性,没有更多的历史事实争议,估计应该相对比较容易些。
在这篇名为《公正看日本之--- 日本战争赔款》文章的作者是林思云,据称是在日华人。 林思云在《日本的战争赔款》几次提到白银和美元的换算问题:
“战后日本支付的战争赔款共计22・3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01年庚子赔款的12・6倍(庚子赔款为4亿5千万两白银)”
“旧金山讲和会议和台日间的“华日和平条约”鉴定后(指1951年后),北京政府声明中国保留要求日本赔款的权力,当时北京政府要求的赔款额是500亿美元,相当于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对日本战争赔款的470倍(甲午战争的赔款为2亿3千万两白银)”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对不同国家的货币进行换算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你依据某种标准算出来的结论,经常有人会质疑。比如在通货膨胀前后,同样面值为一块钱的货币实际购买力就很不一样,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常识。还有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当它的经济规模比较小的时候发行货币含金量与规模发展得比较大的时候所发行的货币的含金量也不一样,也不好进行量化换算。
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林思云不怕这种困难,在文章开头就直接了当地告诉读者一个结论:“战后日本支付的战争赔款共计22・3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01年庚子赔款的12・6倍(庚子赔款为4亿5千万两白银)”。
但是,纵观整个文章,我没有发现这个结论的依据何在,因此,我首先要质疑林思云的换算依据是什么,能不能给一个简单的说明? 如果是引用别人,林自己动脑子想过其合理性吗?
虽然,这种历史不同时期不同货币的量化换算不好作,但也不是不能进行的。在此,我尝试来进行这种换算。在运用我的方法换算之前,我先替林思云换算一下他的公式:
“战后日本支付的战争赔款共计22・3亿美元,相当于1901年庚子赔款的(4亿5千万两白银)的 12・6倍” 即:
22.3/12.6 = 1.77,那么就是说中国的4亿5千万两白银只相当于 1.77亿美元。这里的美元应该是指1945年后,正处于黄金期的美元(1945-1971年)。换句话说,就是说20世纪初的中国的一两白银只有二战以后一美元的0.39倍。
林思云的这种换算结果对不对呢? 可惜这位林思云没有出他的换算依据,因此我们暂时不能判断其正确与否。
那么这么看待1901年时的中国白银的价值呢或者按老百姓的话,就是这一两白银的含金量/实际购买力有多少呢?
在我进行相关换算之前,先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些背景知识。
1.国际上由银本位向金本位变更的过程及二战后美元的升贬值情况:
银圆,一种以银铸造的硬币,曾广泛在世界各地流通。银圆源自由西班牙铸造之西班牙银圆,西班牙圆的重量、成色在1497年时由西班牙国王定下,每枚标?重量为27.468克,成色93.055%,即含银25.56克。之后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发现银矿,之后铸造了数以百万计的西班牙圆,运送到美洲、欧洲以至亚洲各地,成为当地流行的通货。当时,很多地方之后亦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铸造当地的银圆硬币。现在货币中「圆」(Dollar) 或「披索」(Peso)之名,即源自西班牙银圆。1792年,美元采用了金银复本位制,按照当年颁布的“美国铸币法案”,一美元折合24.057克纯银或1.6038克纯金。在南北战争前,西班牙银圆一直是主要流通的货币之一,各银行亦多以西班牙银圆作储备。在1873年之前,一「美元」按法例可被兑换成24.06克白银,即大约相等于一枚西班牙银圆。
1873年是明治6年,这一年日本第一国立银行设立,发行5种纸币5种,三菱商会设立。
十九世纪末,美国放弃银本位,欧洲和美国都逐渐向金本位过渡。
日清战争(日人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后,日本获得巨大赔偿(按日本人说法就是:日清?争の胜利による多额の赔偿金で)。这样在国库充实的情况下,日本向金本位转变,1897年(明治30)10月1日金本位制开始实施。当时,在日本的金银比为16:1。
但是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停止了黄金的进出口,造成金本位体系解体。
在金本位制度后期,美元含金量为1.50466克。1934年1月31日,一美元含金量被规定为合0.888671克。黄金官价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高到35美元(1盎司(oz)=28.350克)。1946年12月1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公布美元含金量为0.88867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众国萧条,唯有美国发了战争财,经济空前发展。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194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部资本主义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相当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3/4,这使它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但是60年代,美国国际收支持续逆差,通货膨胀严重,美元危机加深。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并且停止美元兑换黄金。1973年2月12日,美元再次贬值10%,含金量减为0.73662克,黄金官价每盎司提高到42.22美元。 美元的核心地位受到严重的动摇。
2.中国的货币在近代的变更:
中国自1436年起采用银铜货币体制,主要货币为白银。至明、清与西方贸易,从外国流入之白银多为铸造成硬币之银圆。如早期西班牙圆在中国被称为「本洋」,后来输入的有墨西哥铸造的以鹰为标记的「鹰洋」。银圆在中国逐渐受所欢迎,清政府在光绪年间起亦开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铸造银圆。清政府的银圆被称为「龙洋」上有蟠龙像。
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即约等同于银圆壹枚。国币的壹圆被铸成九成银、一成铜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俗称的「袁大头」,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龙洋」、「鹰洋」等旧有银圆,在全中国流通。
1928年国民政府亦曾颁布国币条例,继续使用银本位发行货币,但国府壹圆含纯银只为23.49克,含银量亦较低,上有孙文头像,人称为「孙小头」。因为各银圆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直至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废两改元令》),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元为单位。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法币),同时将银圆收回。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元等于0.265美元。以后当时国民政府主要参考英镑和美元来制定汇价。
以上背景介绍,主要目的是为了大家对中外的币体系在近现代的发展有个大致了解,以方便理解我以下的换算过程和依据来源。
根据以上的美国货币背景介绍,可以看到在19世纪(1792至19世纪末),按照美国铸币法案,一美元折合24.057克纯银或1.6038克纯金,这段时间内的金银比是15;1。
因此,根据以上介绍,依我之认识水平,觉得应该按这个比率来换算美元和白银估计比较合理,因为这个时间段比较接近于1895年和1901年:
1美元=0.024057千克银,1亿美元=2405700千克银=48114000两银=0.48亿两银
可是按照前面林思云的计算方法:“1945年以后日本的22.3亿美元,相当于1901年中国的4亿5千万两白银的 12・6倍”
22.3/12.6 = 1.77,那么就是说中国的4亿5千万两白银只相当于 1.77亿美元,即1亿美元=2.54亿两银。
怎么回事?二者的差别这么大?
是不是我按照美国铸币法案就接近于历史事实呢?
事实上,我的算法也不准确,因为是以1792至19世纪末这个时间段的银与美元的换算标准,来对1895-1901年的白银与美元进行换算,尽管这个时间段比较接近于1901年。
世界上主要国家在19世纪末实行金本位后,银价一直下跌。因为银作用不大了,主要用于工业。但是黄金作为货币的核心,其价格一路向上走。虽然说,银价越来越低,但是对一些依然用银本位的国家来说,如处于20世纪前三十年的中国,他们还在使用的银币的含金量并没有下降得过多过快。
1930年代,为了稳定世界银价,美国、中国、印度等八个产银或用银大国,在1933年7月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 签订了一项《国际白银协定》。这个协定主要意思是说美国现在不用银作为货币单位,但是其他一些国家还依然是银本制。因此,美国每年不能收购太多的白银(主要用在工业等方面),以免引起银本位的国家的金融危机。围绕这个问题,中美两国也进行多轮白银交涉,总之中国政府一再希望美国稳定银价。最后,在1936年达成了个《中美白银协定》。
在这个1936年的《中美白银协定》中,规定的当时中国法币一元等于0.265美元。
在下面,我将依据这个规定,再进行一下白银美元的换算。即,在1936年,1亿美元等于多少亿两白银呢?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法币),同时将银圆收回。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元等于0.265美元。当时的政策是,国家对白银实行统管,要求各地将白银集中于中央银行。当时的国民政府,强行让中国居民以1银元来换1法币。当时中国银元的成色为71.5%,含银量为0.7555盎司(1盎司(oz)=28.350克),一银元合 0. 34美元, 含银量是21.42克即0.43两银。
即0.34美元=0.43两银,1美元=1.2647两银,1亿美元=1.265亿两银。
通过以上两次换算,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银价是一直不停地下降,从19世纪末的1亿美元能换0.48亿两银到1936年的1亿美元能换1.265亿两银。
实际上,193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强行让人们用一银元换一法币,当时的老百姓就很不满意了,据李敖回忆说,这是他的家人第一次领教蒋先生的金融掠夺手段,第二次就是二战后国民政府发生天价般的金圆券强迫民众去兑换。不过,在1936年,当时金融还是比较稳定的,法币的发行量也不大,所以民众也就换了。
再让我们看一段以下有关中国银币使用的史实:
历经1948年的金圆券风波后,中国政府的法币信誉全无。等到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后,民间开始盛行用银元。在台湾,法例规定的中华民国货币仍然为银圆;新台币属台湾流通的货币,只具等同国币的性质。这种情况一直维持至1990年代末,银圆方才正式完全退出舞台。中华民国现行法规所定货币单位折算新台币条例第二条规定,现行法规所定金额之货币单位为圆、银元或元者,以新台币元之三倍折算之,也就是一银元等于新台币三元。
如果按一银元等于新台币三元,是不是能得出与林思云的换算类似的结果呢,即1亿美元=2.54亿两银呢, 这个换算我就懒得做了,哪位有心人帮忙算一下。
实际上, 对1901年中国的白银与二战以后的美元进行换算,我个人觉得意义不大,除非有人也象林思云一样,利用这种换算来宣传某种观点。那么林思云利用这种换算要宣传什么样的观点呢?
简单地讲就是日本战后的赔偿是当时清政府赔偿的多多少少倍,而1951年中国北京政府对日本所要求的赔偿更是清政府付出的多多少少倍。
对这种调子,我个人是很反感的。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林思云通过多次介绍这种换算,企图给读者造成这样一种感觉,日本已经付出这么多了,比你们中国人付出的多出很多倍。
林思云身在日本,自然接触了大量日本方面提供的资料,他本人也很信以为然,于是不给出换算依据和引用出处,就直接告诉大家,日本赔偿的美元是清政府赔偿的白银的多少倍。
可是,对我们华人来说,却是另有一种算法:
在上述的各国货币背景介绍中,我谈到“日清战争(日人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后,日本获得巨大赔偿(按日本人说法就是:日清?争の胜利による多额の赔偿金で)。这样在国库充实的情况下,日本向金本位转变,1897年(明治30)10月1日金本位制开始实施” 。这是我从日本历史书上摘录的一小段。由此可见,中国白银对日本的经济军事发展作出了多少贡献。但是到底作出了多少“贡献”呢?当然这个日本历史资料没有告诉我们(我倒很希望哪一天林思云先生能告诉我们大家一下详细情况)。
有资料表明,日本政府明治27年(1894年)岁入9817万日元,28年11843万,29年18701万,3年合计4亿日元,当时美元和日元比1:1.5,折合2.67亿美元。
当年甲午海战,日本勒索中国2.3亿两白银(其中3000万两作为辽东半岛赎款),就已经相当于当时日本一年财政收入3000万两白银的7倍多!理论上这笔钱足以再建立30多支北洋队,当年中国北洋舰队仅耗资约700多万两白银。甲午战争,中国对日本的赔偿,赔的是中国两年全国的总收入,相当于日本三年的全国总收入,中国人赔垮了,日本人发了。
在林思云的“战后日本支付的战争赔款共计22・3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01年庚子赔款的12・6倍(庚子赔款为4亿5千万两白银)”这句话中,还有一个不确切的问题。
这涉及到了中国的庚子赔款到底实际赔偿了多少?
再次,我请大家再看一段史实,一段华人应该记住的史实。
庚子赔款,是因为在1900年(庚子年)发生了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被列强强迫制定了《辛丑条约》,其中赔款要求是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高达9.82多亿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0.2亿两以上。因此,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款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2倍。这笔巨款还款方法大约有以下三种形式:
1.债券:由清政府发出五种债券,按分摊数额交给各国收执,并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
2.额外款:"镑亏借款"。《辛丑条约》规定,赔款数目虽按银两计算,因帝国主义国家的货币用金,还须按照白银市价折合为金币,这样亏损很大,这种亏损称为"镑亏"(以英国货币金镑为代表)。清政府为筹付这笔额外支出,1905年4月又向汇丰银行订借英金一百万镑,借款利息五厘,期限20年。
3.庚款办学:中国从事传教、经商30余年的史密斯,曾于1906年向美国总统建议"退还庚款"来培植中国学生。190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用"退还庚款"来教育中国学生的提案,1909年付诸实施。从1923年起英、法、意、比、荷各帝国主义国家也竞相效仿,用此款办起了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
这笔巨款到底到底实际还了多少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作为战胜国,停止对战败的德、奥赔款支付;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部分的庚款余额,苏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弃;美、英、日、荷四国部分的庚款余额则改订偿付办法。抗日战争影响: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停止对日赔款。其时,中国也无力赔款,于是英、美等国于1938年纷纷停止"庚子赔款"。
但是至此,中国共赔款白银已近6.532亿两,折合银元近10亿元。
因此,可见林思云在《日本的战争赔款》中不太老实,对日本的赔偿列举的细得不能再细了,对中国清政府的赔偿却是简单地用4.5亿的本金提一下,根本不提实际赔偿了多少。
在此,我也有点同情林思云。为什么这 么说呢,因为日本在二战后,对自己在二战中的军事经济等研究是比较细的,加之与西主交流密切,西方一些学者认为日本人的研究可信度比较大。日本人是如何细致地研究二战历史的呢,由林思云的这篇文章可见一斑,日本人能把自己付出了多少赔偿都能一条一条给出明细帐目来,可惜却不想知道邻国对日本的发展作了多少“贡献”。
这两天,有网友又发现一篇妙文,什么妙文呢?是关于由于近年来日本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及教科书等问题而引起了邻国对日本军国主义复兴的担忧和对日本政府的指责,于是有日本研究人员在网上(主要是英文网站)发布了日本一共道歉了四十次的妙文(List of war apology statements issued by Japan),从1972年9月29 日日本首相的道歉计算起。
我在以前也写过短文,大意是不要道歉要谢罪。因为道歉这两个字,在日本文化中只用于做错了普通事而非正式的用来表示一下的用词,如果是有人犯了严重的错误如犯罪,日本报张都将用谢罪这个词。在英语中,道歉不象在日本有这么大的区别。因此,日本政客就可以用道歉这两个字来平衡国内外的压力,其实际效果就是:日本用道歉这两个字长期糊弄亚洲受害人民和欺骗国际,而且在日本国内制造了悲情意识来对抗国际正义的压力.以后国人打示威口号时,就直接用“谢罪”,不要老喊"道歉"了,否则人家日本人觉得你们没完没了的,华人真是无赖,我从1972年到现在已经道歉40次了,你们还要怎么样?!
中间插入这么一段,主要想说明,日本人作研究不可谓不细,可惜没有“史识”或者是想以表面专业的研究来掩盖什么。而对林思云这种作者,面对日本人提供的大量资料和数据,也是陷入其中,同样也由于没有“史识”,不可自拔了。
以上只是林思云《日本的战争赔款》诸多硬伤中的两个,即莫名其妙的美元与白银的换算结果和中国人实际付出多少庚子赔款不加以说明(或者说是有意避而不谈)。
更多硬伤的发现和批驳,请见以后的文章。
补记:
感谢大家看以上这么枯燥的换算过程,作为结束,也作为轻松一刻,让我们来看看中国旧时代的金银大致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这是在一篇历史知识普及文章中看到的,主要换算依据是根据货币的含金量即实际购买力如能换多少粮食来进行的: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1石米是一个大人200天左右的口粮)
当然,以上结论不能作为学术观点来看,只能作为大家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以免大家看完我这篇长文后,一点收获都没有,那不是实在对不起大家嘛。
(林思云的《日本的战争赔款》原文请见:http://www.china-week.com/html/00019.htm 或者 http://www.boxun.com/freethinking/freetxt/lishi/ls032.htm 或者google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