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season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5-09-10
- 消息
- 1,38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作者:鹿桐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九号,北加州,潮湿的凌晨。上帝是否也听到了这样一声温存
的枪响?
她是开向自己的,她要自己停止言说。风过大地,万籁重又归于寂静。
人生的荒诞在于:你无法选择生,却可以选择死。
我总在想,她深更半夜,驱车离家,一路狂奔,最后静静停到乡村路边,举枪指
向自己的头颅。她的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是什么使她最终变得这样义无反顾,
灰心绝望?舍弃丈夫儿子,父母兄弟,舍弃正在创作中的书籍,她急急要躲开的
究竟是什么?真的是对一切失去了兴趣、希望,还是预感了某种更恐怖的灾难,
唯有牺牲自己才能避免?
也许答案只是出乎意料的单纯:只要活着,她就无法迫使自己停止言说,说出那
些有意无意被遮蔽被遗忘的历史真相,而一旦说出,她就再也摆脱不掉它们带给
她的现实的和虚幻的阴影。
总有一些人,他们要掩盖罪恶,粉饰太平,他们巴望那些血流成河的记忆最好能
被时间冲得一干二净,或者至少,也为越来越少的人知道,直至湮没。而她却以
人间罕有的纯正,执着和勇气,完成了童年时就铸成的一桩心愿。《南京大屠杀
》以触目惊心的史实向英语世界里的人们大声惊呼,它“至今仍是一个蒙昧隐秘
的事件”,世界史上,很少有那些暴行,“在强度与规模上”,能与之相抗衡,
“忘记屠杀,就是二次屠杀。”
作为前所未有的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它迅速得到广泛回响,
在《纽约时报》畅销书名单上列榜14周之久,被评为那年度最受欢迎的畅销书。
数年内它印数达百万册。有人说她做了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或历史学
者都没做到的事。可整天面对着惨绝人寰的历史,把浩繁的资转化为形象的文字
,却使她身心俱伤,常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可她
仍说:“这是我真正不得不写的一本书。我写,是出自义愤。即使拿不到一分钱
,我也不在乎。让世界知道1937年在南京发生了什么事,对我来讲,这才是重要
的。” 那一年,她才二十九岁,年轻美好,个人生活无忧无虑。
她不会想到,文明的今天,怀着良知和正义陈述六十年前人类史上鲜为人知的罪
恶一幕,仍会招来如此忌恨和害怕,她反复强调重展真相只是为了吸取教训,不
是为了否定全体日本人民。可她仍不断收到恐吓信和电话。一次在伯克莱大学演
讲,一位亚洲男士来势汹汹,一边走上前一边语带威吓地说,他们团体正在搜集
资料,要证明张纯如书上所写全是谎言,而她,站在那里,面带微笑,坦然回击
:“寻找真理正是我感兴趣的事情。”
可私下,她一定感到了失望和恐惧,她不敢打电话,不断变换电话号码,只用电
子邮件,不敢在家接受采访,更不敢向朋友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开始默默
承受痛苦和压力,与恐惧忧郁做着一天一天斗争。
可她停不下来,在写完了《美国华裔史录》一书后,她又开始筹划写二战时侵入
菲律宾的日军迫使被俘美军进行的巴丹“死亡行军”。她短促的一生,似乎生来
就是背负了要向世人昭示当年日本人兽行的使命。她上路了,可那一个接一个摧
人心肝的故事却使她身心崩溃。据说在菲律宾进行实地旅行之后,她就像变成了
另一个人,情绪极其低落压抑。也许,她沉浸在那些撕肝裂胆、目眦欲裂的故事
里再也回不来了。她看到了某种情景下人类令人绝望的命运。
她不是苦大仇深的孩子,比起大多数人来,她甚至得天独厚,颇为优越。她出生
于教授之家,在美土生土长,衣食无忧,受良好教育,二十三岁那年嫁给了自己
心爱的人,她还曾幻想着要做三个孩子的妈妈。也许只是因为比别人多一点对自
己祖辈的好奇,多一点对求知求真的渴望,多一点对生活的认真投入,对写作的
爱好,使她步入了人类史上这样一个黑潭,目睹了那些惨绝人性的丑恶行迹。而
良知使她惊愕,使她再也无法忘却那些无辜沉默受辱受难的先辈灵魂。她要替他
们发出不平之音,她要把一种文化,一个民族曾经穷凶极恶、残忍血腥的一面展
示给当今活着的人看。她虽无亲历战争,可心理上她却多次奔赴了最残酷的战场
,她一次次勇敢地去了,一次次勇敢地回来,她撕心裂肺,肝胆俱碎,她呼唤良
知,呼唤正义,呼唤理性,让人们不忘这一切,不重蹈这一切,直至自己身心皆
摧,彻底绝望,一走了之。
而活着的我们,看到的仍是这个世界的丑恶和不太平,个人和作为集体的种族或
国家仍在为争夺各自的利益动辄武力。人类离消除战争,避免残杀还有漫漫长途
。
对于我们,这实在是个悲伤的故事,仇恨的故事。这个有着中国血统的女孩,这
个当年南京死里逃生的祖辈的后代,在寻求正义与良知的路上,最后匆匆献上的
,竟是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这怎能不让人扼腕痛惜?她让一切活着的、良知尚
存、血性尚存的中国人再也无法释怀。
她如流星一般闪过我们民族苦难的天空,她预示着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她让我
们扪心自问和羞愧。而她本人,无疑是古老中国散落在外的最为优秀的后代,值
得我们永远记取和骄傲。
她曾留言,希望家人记得生病前的她,“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
奉献过”。爱和恨会通过血液代代相传。在今日美国的图书馆里,我们时常能看
到一些长着华裔脸孔的小姑娘,她们也和当年的张纯如一样,各式的英文名后还
怀藏着一个中文名字。她们一天天长大,求知着,探索着,她们一样不会忘掉自
己的根,忘掉自己最初来自何方。而她的书,静静立在那里,告诉这些后来者,
寻根是怎样一件快乐痛苦又有意义的事......
良知虽有生命的代价,却代代相传,永不?灭。
那些如流星般扫过的生命,其璀灿光华却远远盖过了平庸者漫漫余生。
于是,我听到那个早晨她与上帝的对话:“原谅我,我做了我能做的,我要休息
了。”
于是,上帝收回了她。在那里,她又回到了七岁时那个抱着猫,听祖父讲中国故
事的小女孩。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九号,北加州,潮湿的凌晨。上帝是否也听到了这样一声温存
的枪响?
她是开向自己的,她要自己停止言说。风过大地,万籁重又归于寂静。
人生的荒诞在于:你无法选择生,却可以选择死。
我总在想,她深更半夜,驱车离家,一路狂奔,最后静静停到乡村路边,举枪指
向自己的头颅。她的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是什么使她最终变得这样义无反顾,
灰心绝望?舍弃丈夫儿子,父母兄弟,舍弃正在创作中的书籍,她急急要躲开的
究竟是什么?真的是对一切失去了兴趣、希望,还是预感了某种更恐怖的灾难,
唯有牺牲自己才能避免?
也许答案只是出乎意料的单纯:只要活着,她就无法迫使自己停止言说,说出那
些有意无意被遮蔽被遗忘的历史真相,而一旦说出,她就再也摆脱不掉它们带给
她的现实的和虚幻的阴影。
总有一些人,他们要掩盖罪恶,粉饰太平,他们巴望那些血流成河的记忆最好能
被时间冲得一干二净,或者至少,也为越来越少的人知道,直至湮没。而她却以
人间罕有的纯正,执着和勇气,完成了童年时就铸成的一桩心愿。《南京大屠杀
》以触目惊心的史实向英语世界里的人们大声惊呼,它“至今仍是一个蒙昧隐秘
的事件”,世界史上,很少有那些暴行,“在强度与规模上”,能与之相抗衡,
“忘记屠杀,就是二次屠杀。”
作为前所未有的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它迅速得到广泛回响,
在《纽约时报》畅销书名单上列榜14周之久,被评为那年度最受欢迎的畅销书。
数年内它印数达百万册。有人说她做了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或历史学
者都没做到的事。可整天面对着惨绝人寰的历史,把浩繁的资转化为形象的文字
,却使她身心俱伤,常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可她
仍说:“这是我真正不得不写的一本书。我写,是出自义愤。即使拿不到一分钱
,我也不在乎。让世界知道1937年在南京发生了什么事,对我来讲,这才是重要
的。” 那一年,她才二十九岁,年轻美好,个人生活无忧无虑。
她不会想到,文明的今天,怀着良知和正义陈述六十年前人类史上鲜为人知的罪
恶一幕,仍会招来如此忌恨和害怕,她反复强调重展真相只是为了吸取教训,不
是为了否定全体日本人民。可她仍不断收到恐吓信和电话。一次在伯克莱大学演
讲,一位亚洲男士来势汹汹,一边走上前一边语带威吓地说,他们团体正在搜集
资料,要证明张纯如书上所写全是谎言,而她,站在那里,面带微笑,坦然回击
:“寻找真理正是我感兴趣的事情。”
可私下,她一定感到了失望和恐惧,她不敢打电话,不断变换电话号码,只用电
子邮件,不敢在家接受采访,更不敢向朋友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开始默默
承受痛苦和压力,与恐惧忧郁做着一天一天斗争。
可她停不下来,在写完了《美国华裔史录》一书后,她又开始筹划写二战时侵入
菲律宾的日军迫使被俘美军进行的巴丹“死亡行军”。她短促的一生,似乎生来
就是背负了要向世人昭示当年日本人兽行的使命。她上路了,可那一个接一个摧
人心肝的故事却使她身心崩溃。据说在菲律宾进行实地旅行之后,她就像变成了
另一个人,情绪极其低落压抑。也许,她沉浸在那些撕肝裂胆、目眦欲裂的故事
里再也回不来了。她看到了某种情景下人类令人绝望的命运。
她不是苦大仇深的孩子,比起大多数人来,她甚至得天独厚,颇为优越。她出生
于教授之家,在美土生土长,衣食无忧,受良好教育,二十三岁那年嫁给了自己
心爱的人,她还曾幻想着要做三个孩子的妈妈。也许只是因为比别人多一点对自
己祖辈的好奇,多一点对求知求真的渴望,多一点对生活的认真投入,对写作的
爱好,使她步入了人类史上这样一个黑潭,目睹了那些惨绝人性的丑恶行迹。而
良知使她惊愕,使她再也无法忘却那些无辜沉默受辱受难的先辈灵魂。她要替他
们发出不平之音,她要把一种文化,一个民族曾经穷凶极恶、残忍血腥的一面展
示给当今活着的人看。她虽无亲历战争,可心理上她却多次奔赴了最残酷的战场
,她一次次勇敢地去了,一次次勇敢地回来,她撕心裂肺,肝胆俱碎,她呼唤良
知,呼唤正义,呼唤理性,让人们不忘这一切,不重蹈这一切,直至自己身心皆
摧,彻底绝望,一走了之。
而活着的我们,看到的仍是这个世界的丑恶和不太平,个人和作为集体的种族或
国家仍在为争夺各自的利益动辄武力。人类离消除战争,避免残杀还有漫漫长途
。
对于我们,这实在是个悲伤的故事,仇恨的故事。这个有着中国血统的女孩,这
个当年南京死里逃生的祖辈的后代,在寻求正义与良知的路上,最后匆匆献上的
,竟是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这怎能不让人扼腕痛惜?她让一切活着的、良知尚
存、血性尚存的中国人再也无法释怀。
她如流星一般闪过我们民族苦难的天空,她预示着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她让我
们扪心自问和羞愧。而她本人,无疑是古老中国散落在外的最为优秀的后代,值
得我们永远记取和骄傲。
她曾留言,希望家人记得生病前的她,“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
奉献过”。爱和恨会通过血液代代相传。在今日美国的图书馆里,我们时常能看
到一些长着华裔脸孔的小姑娘,她们也和当年的张纯如一样,各式的英文名后还
怀藏着一个中文名字。她们一天天长大,求知着,探索着,她们一样不会忘掉自
己的根,忘掉自己最初来自何方。而她的书,静静立在那里,告诉这些后来者,
寻根是怎样一件快乐痛苦又有意义的事......
良知虽有生命的代价,却代代相传,永不?灭。
那些如流星般扫过的生命,其璀灿光华却远远盖过了平庸者漫漫余生。
于是,我听到那个早晨她与上帝的对话:“原谅我,我做了我能做的,我要休息
了。”
于是,上帝收回了她。在那里,她又回到了七岁时那个抱着猫,听祖父讲中国故
事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