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良知的代价――纪念张纯如女士辞世一周年

lostseason

新手上路
注册
2005-09-10
消息
1,38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作者:鹿桐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九号,北加州,潮湿的凌晨。上帝是否也听到了这样一声温存
的枪响?

她是开向自己的,她要自己停止言说。风过大地,万籁重又归于寂静。

人生的荒诞在于:你无法选择生,却可以选择死。

我总在想,她深更半夜,驱车离家,一路狂奔,最后静静停到乡村路边,举枪指
向自己的头颅。她的心经历了怎样的煎熬?是什么使她最终变得这样义无反顾,
灰心绝望?舍弃丈夫儿子,父母兄弟,舍弃正在创作中的书籍,她急急要躲开的
究竟是什么?真的是对一切失去了兴趣、希望,还是预感了某种更恐怖的灾难,
唯有牺牲自己才能避免?

也许答案只是出乎意料的单纯:只要活着,她就无法迫使自己停止言说,说出那
些有意无意被遮蔽被遗忘的历史真相,而一旦说出,她就再也摆脱不掉它们带给
她的现实的和虚幻的阴影。

总有一些人,他们要掩盖罪恶,粉饰太平,他们巴望那些血流成河的记忆最好能
被时间冲得一干二净,或者至少,也为越来越少的人知道,直至湮没。而她却以
人间罕有的纯正,执着和勇气,完成了童年时就铸成的一桩心愿。《南京大屠杀
》以触目惊心的史实向英语世界里的人们大声惊呼,它“至今仍是一个蒙昧隐秘
的事件”,世界史上,很少有那些暴行,“在强度与规模上”,能与之相抗衡,
“忘记屠杀,就是二次屠杀。”

作为前所未有的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它迅速得到广泛回响,
在《纽约时报》畅销书名单上列榜14周之久,被评为那年度最受欢迎的畅销书。
数年内它印数达百万册。有人说她做了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或历史学
者都没做到的事。可整天面对着惨绝人寰的历史,把浩繁的资转化为形象的文字
,却使她身心俱伤,常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可她
仍说:“这是我真正不得不写的一本书。我写,是出自义愤。即使拿不到一分钱
,我也不在乎。让世界知道1937年在南京发生了什么事,对我来讲,这才是重要
的。” 那一年,她才二十九岁,年轻美好,个人生活无忧无虑。

她不会想到,文明的今天,怀着良知和正义陈述六十年前人类史上鲜为人知的罪
恶一幕,仍会招来如此忌恨和害怕,她反复强调重展真相只是为了吸取教训,不
是为了否定全体日本人民。可她仍不断收到恐吓信和电话。一次在伯克莱大学演
讲,一位亚洲男士来势汹汹,一边走上前一边语带威吓地说,他们团体正在搜集
资料,要证明张纯如书上所写全是谎言,而她,站在那里,面带微笑,坦然回击
:“寻找真理正是我感兴趣的事情。”

可私下,她一定感到了失望和恐惧,她不敢打电话,不断变换电话号码,只用电
子邮件,不敢在家接受采访,更不敢向朋友透露丈夫和孩子的信息。她开始默默
承受痛苦和压力,与恐惧忧郁做着一天一天斗争。

可她停不下来,在写完了《美国华裔史录》一书后,她又开始筹划写二战时侵入
菲律宾的日军迫使被俘美军进行的巴丹“死亡行军”。她短促的一生,似乎生来
就是背负了要向世人昭示当年日本人兽行的使命。她上路了,可那一个接一个摧
人心肝的故事却使她身心崩溃。据说在菲律宾进行实地旅行之后,她就像变成了
另一个人,情绪极其低落压抑。也许,她沉浸在那些撕肝裂胆、目眦欲裂的故事
里再也回不来了。她看到了某种情景下人类令人绝望的命运。

她不是苦大仇深的孩子,比起大多数人来,她甚至得天独厚,颇为优越。她出生
于教授之家,在美土生土长,衣食无忧,受良好教育,二十三岁那年嫁给了自己
心爱的人,她还曾幻想着要做三个孩子的妈妈。也许只是因为比别人多一点对自
己祖辈的好奇,多一点对求知求真的渴望,多一点对生活的认真投入,对写作的
爱好,使她步入了人类史上这样一个黑潭,目睹了那些惨绝人性的丑恶行迹。而
良知使她惊愕,使她再也无法忘却那些无辜沉默受辱受难的先辈灵魂。她要替他
们发出不平之音,她要把一种文化,一个民族曾经穷凶极恶、残忍血腥的一面展
示给当今活着的人看。她虽无亲历战争,可心理上她却多次奔赴了最残酷的战场
,她一次次勇敢地去了,一次次勇敢地回来,她撕心裂肺,肝胆俱碎,她呼唤良
知,呼唤正义,呼唤理性,让人们不忘这一切,不重蹈这一切,直至自己身心皆
摧,彻底绝望,一走了之。

而活着的我们,看到的仍是这个世界的丑恶和不太平,个人和作为集体的种族或
国家仍在为争夺各自的利益动辄武力。人类离消除战争,避免残杀还有漫漫长途


对于我们,这实在是个悲伤的故事,仇恨的故事。这个有着中国血统的女孩,这
个当年南京死里逃生的祖辈的后代,在寻求正义与良知的路上,最后匆匆献上的
,竟是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这怎能不让人扼腕痛惜?她让一切活着的、良知尚
存、血性尚存的中国人再也无法释怀。

她如流星一般闪过我们民族苦难的天空,她预示着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她让我
们扪心自问和羞愧。而她本人,无疑是古老中国散落在外的最为优秀的后代,值
得我们永远记取和骄傲。

她曾留言,希望家人记得生病前的她,“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
奉献过”。爱和恨会通过血液代代相传。在今日美国的图书馆里,我们时常能看
到一些长着华裔脸孔的小姑娘,她们也和当年的张纯如一样,各式的英文名后还
怀藏着一个中文名字。她们一天天长大,求知着,探索着,她们一样不会忘掉自
己的根,忘掉自己最初来自何方。而她的书,静静立在那里,告诉这些后来者,
寻根是怎样一件快乐痛苦又有意义的事......

良知虽有生命的代价,却代代相传,永不?灭。

那些如流星般扫过的生命,其璀灿光华却远远盖过了平庸者漫漫余生。

于是,我听到那个早晨她与上帝的对话:“原谅我,我做了我能做的,我要休息
了。”

于是,上帝收回了她。在那里,她又回到了七岁时那个抱着猫,听祖父讲中国故
事的小女孩。
 
Img223022033.jpg

张纯如5岁生日时许愿:祝愿全世界的小朋友和她一样吃到最美味的蛋糕。


Img225498722.jpg
 
给纯如――写在伤痛的日子里

一莼


她走了――
悄悄地
没想惊扰一个人。
她的脸,
温柔得
像高贵的女神。
她的心,
汹涌着
如沸水在翻滚!
她的眼,
喷着火
凝视着昔日的冤魂。
她的手,
紧握笔
讨伐战争的恶棍!
她的笔,
蘸着血
控诉大屠杀的残忍!
她的灵,
受伤了
转不出恐怖的幽门。
她要去探访――
三十万屈死的苍生。
把那些无声的证词
再汇集成一部
震撼人心的铁证!
于是她挥挥手
告别了――
血腥杀戮的凡尘。
她深情地呼唤着:
中国,我的亲人,
我爱你们!
她用美丽的生命
向人类发出最后的呐喊:
要和平不要战争!
 
搂主你发的第一张照片是邓丽君吧
 
最初由 yuan1984 发布
搂主你发的第一张照片是邓丽君吧

小时候照片很难分辨。偶换了一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