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season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5-09-10
- 消息
- 1,38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张建芳
【提要】 远古时代就已自成体系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
化,它既有古老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由于一百多年来根本没有由中国
人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母语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史,导致一些学
者无法真正了解本真中华文化的精髓,无法了解中华文化中相当一部分内容的失
传与变质并非起始于近现代,汉代甚至汉代以前就已经开始失传与变质了。出土
的七千多年前的骨笛与六千多年前的天文星图等实物与后世《史记》、《汉书》
、《隋书》、《资治通鉴》等文献记载相互吻合足可证实,七千多年来的中华民
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史才称得上是本真中华文明史。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失传 变质
2004年2月18日的《中华读书报》发表了《读书读出的几个困惑》的编者按:“‘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的这句诗描绘出读书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读
书要力求读出应当质疑之处,哪怕它是经典名著。如若从这可疑之处悟出新的见
解,那就真正进入了角色。”对刘明武先生的“献疑之作”,笔者也有一些困惑
,不知能否进入角色?
一 中华文化的失传与变质仅仅起始于近现代吗?
笔者非常赞同刘先生所质疑的:“一种文化怎么会孕育出两种截然相反状态的中
华民族:一个文明而先进,一个落后又挨打?因此,需要追问的问题是,把中华
民族落后的原因归结在中华文化本身上,如此结论对吗?对于中华民族落后根源
之思考,能否换一个角度,例如文化的失传与变质?”
一种文化孕育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难道根源不就在于文化的失传与变质吗?
而且这种文化的失传与变质仅仅起始于近现代吗?难道在汉代甚至汉代以前的朝
代就没有失传与变质吗?
现今学术界只认可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据说这种“认可”还是
史学界的主流。读一读中华历术学专家蒋南华先生《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看
一看80年代贾湖出土的七千年前古人曾经用过的十六根骨笛[2],想一想天文星图
中体现出来的当时的人们已经确立出二十八宿中的十四宿[3],难道我们还不能够
认可辉煌的中华文明并非短短的五千年,而是应该上溯到七千年以前吗?
探讨《老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
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难道不应该探讨七千年前能够产生这种博大精深思
想的科学文化底蕴吗?这底蕴难道不正是发展到相当高超水平的中国传统科学技
术与思想文化吗?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到再认识,不断总结
经验,不断验证求真中得来,舍此决无其他。离开中国先哲们具体的科学实践、
认识、总结、验证,空谈诸子百家的名言警句,冥思苦想这些理论的准确含义,
用后世人尤其是中学西解的理解方式、现代语言的修辞方法、望文生义甚至断章
取义,就很可能会将这些经典释义得荒诞不经。如果不是中华文化的失传与变质
起始于汉代甚至汉代以前,难道会有百家争鸣,难道会有著名的汉代文字学家刘
熙有感于当时人们对古文字的曲解而著述的《释名》吗?
二 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时在根源处出了问题
几千年以来,我们的典籍一再失而复得的事例足可以证实七千年以上的中华文明
并没有完整地保存、流传至今,否则就不会有出土的七千多年前的骨笛与六千多
年前的天文星图等实物,并且同后世《史记》、《汉书》、《隋书》、《资治通
鉴》等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古代如此,近现代也概莫能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内,有分量的由我们中国人编写的中国科技史为空白,有分量的由我们中国人编
写的中国科技思想文化史更为空白的空白。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武
力与文化入侵,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可以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看作
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通过文化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编码在整个文
化机器中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则只能被动
接受,他们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母语在流失,文化在贬值,意识形态受到不断
渗透和改型,历史在被中心话语重新编织中受到“认知暴力”的挤压。[4]中国有
很多辉煌的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成果无法在世界的话语圈中争得合法地位,
加上近现代以来诸多高层次圈儿内的学人如曾国藩的幕僚、“第一位中国留学生
”容闳、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海外流亡十余年的康有为、从日本输入“国粹”一词
的章太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的冯友兰等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体用派
”、“孔教派”、“国粹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家”、“当代保守主义
”等,都是长期浸淫于西学之中。[5]再看低层次圈儿内,从私塾到洋学堂、从洋
学堂使用的半中半西的教材,由这些不伦不类的教材教出来的,是在中华大地上
生长却用西方人的认识方法论看事物的芸芸众生。大多数学者对老祖宗遗留下来
的中国学问的了解一团雾水,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更不必说其中之偏颇者对西
方学术的崇拜敬仰之情与对中国学问断章取义后的刻意歪曲了。大、中、小学教
育只教给我们的学生中国有老掉牙的四大发明,很少将近些年来出土实物中显现
的中华文明累累硕果灌输其中。试问,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士、硕士、博士究
竟读了多少我们的经典呢?即使读,又有多少人能够深入到中国先哲们的思想境
界而真正读得懂呢?一些研究古籍的专家、博士,也大多只是在整理文献、校勘
古籍、疏理史实上有成就,在对中国文化微言大义的阐释上往往不得力,甚至多
所误解,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解释时的根源处出了问题。
三 根源处出的问题在于忽略了中、西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
这一根源处的问题,就是近一百多年来的用世界中心语、用西方人的观念、理解
方法解释中国的学问,中国丧失了用中国人的语言、中国人的观念、理解方法解
释中国的能力。中国的国故沦为被世界中心语任意解释的对象,中学渐渐成了“
西方的中学”,中学理论成了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学理论。[6]现今中国的一些文
化精英在“科学共同体”、学究式研究结果的熏陶中根本不敢认可中国古代有科
学。试举中医为例,研究“中学”的大多数人认为:中医有很好的临床经验,有
些验方很灵验,但中医将要在21世纪取得大发展,走向世界,为世人所接受,就
必须经过分析化学、近代生理、解剖学、生物学的洗礼,把《黄帝内经》中朴素
直观的五行、阴阳、三焦、虚实、表里等辨证施治经验,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
才可以丰富医学知识,为人类造福。[7]这一“中学西范”观念似乎已经成为国际
国内文化精英和普通百姓的共识。而且,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一般只注
重社会科学领域如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的研究,很少注重对自然科
学领域如天文、医学等的研究。在涉及到“自然科学”一词时,多称:“近代科
学在西方产生,中国传统科技在近代明显落后于西方。”[8]羞羞答答地不敢称中
国有传统科学,勉勉强强承认“中国传统科技”处处比西方要矮一截。关键是他
们认为:各国的信仰冲突来源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差异。“众所周知,有中国哲学
、有美国哲学、有法国哲学,但是似乎没有中国化学、美国化学、德国化学之说
,自然科学是通用的。人文科学差异却不可抹掉……”[9]这些学者不会不经常听
说“中国医学”、“西方医学”,也一定承认在医学领域有中、西医的不通用,
只是不太了解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与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独特性一样,不
与西方国家的相同,尽管中医与西医同是自然科学,但是却无法像化学、生物学
、微生物学那样相通。作为权威性的学者,一定不会懵懂到“只要声音大的群体
认可这种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就会变成社会的公理”[10]的地步。只不过隔行如
隔山,不可能亲自探讨深层次中医学术理论的奥妙,只能听从运用中学西范方法
研究出来的现代中医理论的误导,故而不是对中国传统医学避而远之,就是道听
途说,随声附和。如果中国传统科学中的中医不科学,那么科学的西医无能为力
的肆虐“非典”如何能被中医对症下药才能控制并治愈呢?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
中医的科学性、前瞻性吗?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吗?难道这还不
足以证明中国古代的文明是以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思想为基础的吗?难道还不足
以证明中西方自然科学有差异吗?
四 编写中华文明史应该注重对“源头”与“根本”问题的发掘
编写中华文明史,难道仅仅是为中国人争口气,难道仅仅是用来抒发民族意气吗
?难道不应该直面史实,立足于全人类吗?不承认中华民族有七千年以上的文明
史,仅仅以有文字记载为依据的所谓五千年文明史能解决根本问题吗?如果不将
出土实物与典籍记载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那么出土实物就只能是出土实物,
除了被观赏、被炫耀之外还会再有其他的用途吗?除此之外,难道不应该重视对
中国文明史形成的基础――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史的发掘与展示吗?现
今中国的科学家们很难说就比古代中国的科学家聪明。像《黄帝内经》、《梦溪
笔谈》这类融科学技术与科学思想文化为一体的新的著作,现时代见不到了,只
讲技术、少讲思想的如《中医学基础》、《中国天文学史》之类科技专著充斥在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之中。即使是引进的中国科技史,也因为外国人无法较高层次
地体味古代中国先哲理解和智慧的境界,而写不出有分量的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
化史。正因为如此,中国科技史才显得只有干枯的骨架,而缺少鲜活丰满的血肉
难以吸引读者,进而使“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谬论有效地迷惑了人心,导致学术
界相当一部分文人对悠久、优秀的中华文化一定会在二十一世纪复兴而缺乏信心
。
究其原因,是很多文人虽然意识到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出了问题,但是
却很难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自成体系的生发根源,是在六千五百年前出现的
《古太极图》中体现出来的,古代中国先哲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科学认知能力与高
超认知水平。也就是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古代先哲已经对客观
物质世界本质属性有了相当科学的认知能力与高超认知水平的基础之上的。
中学西化的国内国际背景导致中学自己乱了自己的解释系统,中国文化尤其是中
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变得整体性地失语了。这种失语使得中国学术的言述方
法、思维方式和制度方式丧失了与生俱来的科学性而走向异化,使原本有血、有
肉、有灵魂的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被丑化、被践踏、被桎梏,从而失去了
昔时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和穿透性的世界性魅力。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中
的关键词,如不停歇地动感的“阴阳五行”被僵化为固体的“五种物质元素”、
双向的“阴平阳秘”[11]被释义为单向的“阴阳平衡”、“十二支”与“二十四
节气”被戴上了希腊“黄道”与埃及“地平”的“桂冠”[12]、“天地”被“自
然界”、“大气层”所取代,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中医的经络,尽管高层次
的专家学者大多数都知道在解剖中找不到它的踪迹,但是能够享受高层次教育者
毕竟不占多数,我们的初、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研究生在接触这些知识时,首
先能理解到的是他们曾经接触过的“神经线”等西学知识。如此西化的国内国际
背景,又怎么能够不使中学西化,又如何能使汗牛充栋的典籍精义阐发出来呢?
如果真正弄懂弄通了“阴阳五行”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朴素直观”的认知,而
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本质属性的科学认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不仅
仅局限于社会科学的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的天文、地理、医学、农学等
也应包容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应该只成为道学、儒学的专利,道学、儒学等
诸子百家所赖以生成的文化底蕴――六千五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3]――
尤其应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14],而六千五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则囊
括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的天文、地理、医学、农学等于其中。要知道,
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15],不注重
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的探讨与实证,中国文化的经典就很难得到准确释义,这
样阐释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很可能是词不达意、残缺不全的。
如今,考古学、文字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一而再,再而三
地证明,中华文化中许多相当辉煌的科技成果以及由这些成果中体现出来的相当
深邃、系统的科学思想的确是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传与变质了。如果我们能够正
视“失传与变质”,不局限于“五千年文明”,综合分析研究现存的典籍与抢救
回来的民间文化艺术、出土实物,并合理引用考古学、民俗学、文字学、易哲学
、中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用我们的母语重建中华文化体系,中华传统文化还
愁不能枯木再春、世代相传吗?
五 以全新的视角与正确的逻辑确立起推理新起点
应该说,只要我们认可“失传与变质”这一客观事实,充分利用所有新成果与保
存下来的典籍记载密切结合,就能将很多失传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硕果寻找回
来,重新建构起以系统的中国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为生发根源的本真中国传统文
化。然而,国际国内在文化帝国主义、西方中心主义霸权思想、世界中心语的挤
压、排斥下,现今学术体制的不合理、学术评价标准的失当和学术腐败的积重难
返,使相当一部分文人好坏不分、急功近利、惟利是图、心甘情愿做文化帝国主
义的应声虫。这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人异化已经明显导致中华文化在世界学术
界的地位卑微,导致中华文化作为“不光彩的角色”相当深入一些学者、专家和
读者的内心。
因此,只有实事求是地认可中华文化起源于六七千年以前,了解现今学术界是在
自汉代以来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逐渐失传变质又被文化帝国主义、西方中心主义
霸权思想、世界中心语而曲解、丑化的基础上来阐释中华文化的,才能确立起全
新的视角,建立起正确的逻辑推理新起点。运用重新审视,务实求真的方式对中
华文化正本清源,从诞生于六、七千年前的浑天坐标系[16]到今天现代天文学仍
在沿用的赤道坐标系,对领先于中国传统科学其他各学科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作纵
向贯通的研究与整理。对延续了五千年以上、在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都被现代医
学取而代之后,世界上唯一能与现代医学相抗衡、相媲美的中医学以及以中医学
为主的至今仍大量存在的经典如《黄帝内经》、《易》、《山海经》等,运用其
中蕴涵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作横向的相互补充与相互印证,让本
真的中华文化得以全面的回归。惟其如此,才能建立起充满真正终极关怀、能够
引领人类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本真的中华文化体系。
六 结语
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已经使中华文化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可能闭关自守。在全球化
出现诸多西方现代文明无法摆脱的危机面前,急需尽快首先回归本真中华文化,
然后重建新世纪优秀的中华文化,以致建立和谐、有序、文明的世界新文化。至
少存在了七千年以上的中华文明,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已经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
更是世界各民族已经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许多学者倡言中华文化要在世界文化
中成为强音,却总是无法脱身于用西方现代科学规范中国古代科学的桎梏,进而
无法使中华民族以致世界各民族拥有并尽情享受这些财富。
尤其是,中国的相当一部分文人,既不数典,又忘了祖先。怀抱着中华文明的“
金碗”,却不知道这“金碗”的珍贵,反而殚精竭虑地去向被文化帝国主义、西
方中心霸权思想、世界中心语挤压垄断的所谓“世界文明”讨饭吃。如果这样做
还不算是耻辱,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耻辱呢?“知耻近乎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
相当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地为了中华文化在新世纪的复兴而尽情
享用。
愿笔者的微弱肺腑之言能够警醒那些误用中学西解而对中华文化一头雾水的文人
墨客,愿笔者的微弱肺腑之言能够助燃回归本真中华文化的星星之火,愿星星之
火能够在神州大地蔓延蒸腾为熊熊烈火,愿熊熊烈火的理智之光能够闪亮在全世
界的每一个角落。
希望这一愿望能够成为具有良知的全世界文人,尤其是华人文人,重建本真中华
文化的共同心愿与共同行动:编写出比较完整的本真中国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史
,编写出比较完整的本真中国人文史,进而充分展示出本真中华文明。
【提要】 远古时代就已自成体系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
化,它既有古老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活力。由于一百多年来根本没有由中国
人用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母语编写的中国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史,导致一些学
者无法真正了解本真中华文化的精髓,无法了解中华文化中相当一部分内容的失
传与变质并非起始于近现代,汉代甚至汉代以前就已经开始失传与变质了。出土
的七千多年前的骨笛与六千多年前的天文星图等实物与后世《史记》、《汉书》
、《隋书》、《资治通鉴》等文献记载相互吻合足可证实,七千多年来的中华民
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史才称得上是本真中华文明史。
【关键词】 中华文化 失传 变质
2004年2月18日的《中华读书报》发表了《读书读出的几个困惑》的编者按:“‘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的这句诗描绘出读书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读
书要力求读出应当质疑之处,哪怕它是经典名著。如若从这可疑之处悟出新的见
解,那就真正进入了角色。”对刘明武先生的“献疑之作”,笔者也有一些困惑
,不知能否进入角色?
一 中华文化的失传与变质仅仅起始于近现代吗?
笔者非常赞同刘先生所质疑的:“一种文化怎么会孕育出两种截然相反状态的中
华民族:一个文明而先进,一个落后又挨打?因此,需要追问的问题是,把中华
民族落后的原因归结在中华文化本身上,如此结论对吗?对于中华民族落后根源
之思考,能否换一个角度,例如文化的失传与变质?”
一种文化孕育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难道根源不就在于文化的失传与变质吗?
而且这种文化的失传与变质仅仅起始于近现代吗?难道在汉代甚至汉代以前的朝
代就没有失传与变质吗?
现今学术界只认可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据说这种“认可”还是
史学界的主流。读一读中华历术学专家蒋南华先生《中华文明七千年初探》,看
一看80年代贾湖出土的七千年前古人曾经用过的十六根骨笛[2],想一想天文星图
中体现出来的当时的人们已经确立出二十八宿中的十四宿[3],难道我们还不能够
认可辉煌的中华文明并非短短的五千年,而是应该上溯到七千年以前吗?
探讨《老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墨子》、《韩非
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难道不应该探讨七千年前能够产生这种博大精深思
想的科学文化底蕴吗?这底蕴难道不正是发展到相当高超水平的中国传统科学技
术与思想文化吗?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到再认识,不断总结
经验,不断验证求真中得来,舍此决无其他。离开中国先哲们具体的科学实践、
认识、总结、验证,空谈诸子百家的名言警句,冥思苦想这些理论的准确含义,
用后世人尤其是中学西解的理解方式、现代语言的修辞方法、望文生义甚至断章
取义,就很可能会将这些经典释义得荒诞不经。如果不是中华文化的失传与变质
起始于汉代甚至汉代以前,难道会有百家争鸣,难道会有著名的汉代文字学家刘
熙有感于当时人们对古文字的曲解而著述的《释名》吗?
二 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时在根源处出了问题
几千年以来,我们的典籍一再失而复得的事例足可以证实七千年以上的中华文明
并没有完整地保存、流传至今,否则就不会有出土的七千多年前的骨笛与六千多
年前的天文星图等实物,并且同后世《史记》、《汉书》、《隋书》、《资治通
鉴》等文献记载相互吻合。古代如此,近现代也概莫能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内,有分量的由我们中国人编写的中国科技史为空白,有分量的由我们中国人编
写的中国科技思想文化史更为空白的空白。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的武
力与文化入侵,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可以将自身的意识形态看作
一种占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通过文化传媒把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编码在整个文
化机器中强制性地灌输给第三世界,而处于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则只能被动
接受,他们的文化传统面临威胁,母语在流失,文化在贬值,意识形态受到不断
渗透和改型,历史在被中心话语重新编织中受到“认知暴力”的挤压。[4]中国有
很多辉煌的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成果无法在世界的话语圈中争得合法地位,
加上近现代以来诸多高层次圈儿内的学人如曾国藩的幕僚、“第一位中国留学生
”容闳、戊戌变法失败后在海外流亡十余年的康有为、从日本输入“国粹”一词
的章太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的冯友兰等人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体用派
”、“孔教派”、“国粹派”、“学衡派”、“现代新儒家”、“当代保守主义
”等,都是长期浸淫于西学之中。[5]再看低层次圈儿内,从私塾到洋学堂、从洋
学堂使用的半中半西的教材,由这些不伦不类的教材教出来的,是在中华大地上
生长却用西方人的认识方法论看事物的芸芸众生。大多数学者对老祖宗遗留下来
的中国学问的了解一团雾水,支离破碎,不得要领,更不必说其中之偏颇者对西
方学术的崇拜敬仰之情与对中国学问断章取义后的刻意歪曲了。大、中、小学教
育只教给我们的学生中国有老掉牙的四大发明,很少将近些年来出土实物中显现
的中华文明累累硕果灌输其中。试问,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士、硕士、博士究
竟读了多少我们的经典呢?即使读,又有多少人能够深入到中国先哲们的思想境
界而真正读得懂呢?一些研究古籍的专家、博士,也大多只是在整理文献、校勘
古籍、疏理史实上有成就,在对中国文化微言大义的阐释上往往不得力,甚至多
所误解,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解释时的根源处出了问题。
三 根源处出的问题在于忽略了中、西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
这一根源处的问题,就是近一百多年来的用世界中心语、用西方人的观念、理解
方法解释中国的学问,中国丧失了用中国人的语言、中国人的观念、理解方法解
释中国的能力。中国的国故沦为被世界中心语任意解释的对象,中学渐渐成了“
西方的中学”,中学理论成了西方文化视野下的中学理论。[6]现今中国的一些文
化精英在“科学共同体”、学究式研究结果的熏陶中根本不敢认可中国古代有科
学。试举中医为例,研究“中学”的大多数人认为:中医有很好的临床经验,有
些验方很灵验,但中医将要在21世纪取得大发展,走向世界,为世人所接受,就
必须经过分析化学、近代生理、解剖学、生物学的洗礼,把《黄帝内经》中朴素
直观的五行、阴阳、三焦、虚实、表里等辨证施治经验,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
才可以丰富医学知识,为人类造福。[7]这一“中学西范”观念似乎已经成为国际
国内文化精英和普通百姓的共识。而且,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一般只注
重社会科学领域如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等的研究,很少注重对自然科
学领域如天文、医学等的研究。在涉及到“自然科学”一词时,多称:“近代科
学在西方产生,中国传统科技在近代明显落后于西方。”[8]羞羞答答地不敢称中
国有传统科学,勉勉强强承认“中国传统科技”处处比西方要矮一截。关键是他
们认为:各国的信仰冲突来源于人文科学方面的差异。“众所周知,有中国哲学
、有美国哲学、有法国哲学,但是似乎没有中国化学、美国化学、德国化学之说
,自然科学是通用的。人文科学差异却不可抹掉……”[9]这些学者不会不经常听
说“中国医学”、“西方医学”,也一定承认在医学领域有中、西医的不通用,
只是不太了解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与古代中国天文学的独特性一样,不
与西方国家的相同,尽管中医与西医同是自然科学,但是却无法像化学、生物学
、微生物学那样相通。作为权威性的学者,一定不会懵懂到“只要声音大的群体
认可这种道理,那么这个道理就会变成社会的公理”[10]的地步。只不过隔行如
隔山,不可能亲自探讨深层次中医学术理论的奥妙,只能听从运用中学西范方法
研究出来的现代中医理论的误导,故而不是对中国传统医学避而远之,就是道听
途说,随声附和。如果中国传统科学中的中医不科学,那么科学的西医无能为力
的肆虐“非典”如何能被中医对症下药才能控制并治愈呢?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
中医的科学性、前瞻性吗?难道这还不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有科学吗?难道这还不
足以证明中国古代的文明是以博大精深的自然科学思想为基础的吗?难道还不足
以证明中西方自然科学有差异吗?
四 编写中华文明史应该注重对“源头”与“根本”问题的发掘
编写中华文明史,难道仅仅是为中国人争口气,难道仅仅是用来抒发民族意气吗
?难道不应该直面史实,立足于全人类吗?不承认中华民族有七千年以上的文明
史,仅仅以有文字记载为依据的所谓五千年文明史能解决根本问题吗?如果不将
出土实物与典籍记载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那么出土实物就只能是出土实物,
除了被观赏、被炫耀之外还会再有其他的用途吗?除此之外,难道不应该重视对
中国文明史形成的基础――中国传统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史的发掘与展示吗?现
今中国的科学家们很难说就比古代中国的科学家聪明。像《黄帝内经》、《梦溪
笔谈》这类融科学技术与科学思想文化为一体的新的著作,现时代见不到了,只
讲技术、少讲思想的如《中医学基础》、《中国天文学史》之类科技专著充斥在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之中。即使是引进的中国科技史,也因为外国人无法较高层次
地体味古代中国先哲理解和智慧的境界,而写不出有分量的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
化史。正因为如此,中国科技史才显得只有干枯的骨架,而缺少鲜活丰满的血肉
难以吸引读者,进而使“中国古代无科学”的谬论有效地迷惑了人心,导致学术
界相当一部分文人对悠久、优秀的中华文化一定会在二十一世纪复兴而缺乏信心
。
究其原因,是很多文人虽然意识到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出了问题,但是
却很难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自成体系的生发根源,是在六千五百年前出现的
《古太极图》中体现出来的,古代中国先哲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科学认知能力与高
超认知水平。也就是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古代先哲已经对客观
物质世界本质属性有了相当科学的认知能力与高超认知水平的基础之上的。
中学西化的国内国际背景导致中学自己乱了自己的解释系统,中国文化尤其是中
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变得整体性地失语了。这种失语使得中国学术的言述方
法、思维方式和制度方式丧失了与生俱来的科学性而走向异化,使原本有血、有
肉、有灵魂的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被丑化、被践踏、被桎梏,从而失去了
昔时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和穿透性的世界性魅力。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知识中
的关键词,如不停歇地动感的“阴阳五行”被僵化为固体的“五种物质元素”、
双向的“阴平阳秘”[11]被释义为单向的“阴阳平衡”、“十二支”与“二十四
节气”被戴上了希腊“黄道”与埃及“地平”的“桂冠”[12]、“天地”被“自
然界”、“大气层”所取代,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中医的经络,尽管高层次
的专家学者大多数都知道在解剖中找不到它的踪迹,但是能够享受高层次教育者
毕竟不占多数,我们的初、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研究生在接触这些知识时,首
先能理解到的是他们曾经接触过的“神经线”等西学知识。如此西化的国内国际
背景,又怎么能够不使中学西化,又如何能使汗牛充栋的典籍精义阐发出来呢?
如果真正弄懂弄通了“阴阳五行”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朴素直观”的认知,而
是对客观物质世界本质属性的科学认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不仅
仅局限于社会科学的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的天文、地理、医学、农学等
也应包容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也不应该只成为道学、儒学的专利,道学、儒学等
诸子百家所赖以生成的文化底蕴――六千五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3]――
尤其应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14],而六千五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则囊
括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的天文、地理、医学、农学等于其中。要知道,
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15],不注重
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文化的探讨与实证,中国文化的经典就很难得到准确释义,这
样阐释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很可能是词不达意、残缺不全的。
如今,考古学、文字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一而再,再而三
地证明,中华文化中许多相当辉煌的科技成果以及由这些成果中体现出来的相当
深邃、系统的科学思想的确是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失传与变质了。如果我们能够正
视“失传与变质”,不局限于“五千年文明”,综合分析研究现存的典籍与抢救
回来的民间文化艺术、出土实物,并合理引用考古学、民俗学、文字学、易哲学
、中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用我们的母语重建中华文化体系,中华传统文化还
愁不能枯木再春、世代相传吗?
五 以全新的视角与正确的逻辑确立起推理新起点
应该说,只要我们认可“失传与变质”这一客观事实,充分利用所有新成果与保
存下来的典籍记载密切结合,就能将很多失传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硕果寻找回
来,重新建构起以系统的中国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为生发根源的本真中国传统文
化。然而,国际国内在文化帝国主义、西方中心主义霸权思想、世界中心语的挤
压、排斥下,现今学术体制的不合理、学术评价标准的失当和学术腐败的积重难
返,使相当一部分文人好坏不分、急功近利、惟利是图、心甘情愿做文化帝国主
义的应声虫。这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人异化已经明显导致中华文化在世界学术
界的地位卑微,导致中华文化作为“不光彩的角色”相当深入一些学者、专家和
读者的内心。
因此,只有实事求是地认可中华文化起源于六七千年以前,了解现今学术界是在
自汉代以来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逐渐失传变质又被文化帝国主义、西方中心主义
霸权思想、世界中心语而曲解、丑化的基础上来阐释中华文化的,才能确立起全
新的视角,建立起正确的逻辑推理新起点。运用重新审视,务实求真的方式对中
华文化正本清源,从诞生于六、七千年前的浑天坐标系[16]到今天现代天文学仍
在沿用的赤道坐标系,对领先于中国传统科学其他各学科的古代中国天文学作纵
向贯通的研究与整理。对延续了五千年以上、在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都被现代医
学取而代之后,世界上唯一能与现代医学相抗衡、相媲美的中医学以及以中医学
为主的至今仍大量存在的经典如《黄帝内经》、《易》、《山海经》等,运用其
中蕴涵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知识作横向的相互补充与相互印证,让本
真的中华文化得以全面的回归。惟其如此,才能建立起充满真正终极关怀、能够
引领人类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本真的中华文化体系。
六 结语
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已经使中华文化不可能独善其身,不可能闭关自守。在全球化
出现诸多西方现代文明无法摆脱的危机面前,急需尽快首先回归本真中华文化,
然后重建新世纪优秀的中华文化,以致建立和谐、有序、文明的世界新文化。至
少存在了七千年以上的中华文明,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已经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
更是世界各民族已经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许多学者倡言中华文化要在世界文化
中成为强音,却总是无法脱身于用西方现代科学规范中国古代科学的桎梏,进而
无法使中华民族以致世界各民族拥有并尽情享受这些财富。
尤其是,中国的相当一部分文人,既不数典,又忘了祖先。怀抱着中华文明的“
金碗”,却不知道这“金碗”的珍贵,反而殚精竭虑地去向被文化帝国主义、西
方中心霸权思想、世界中心语挤压垄断的所谓“世界文明”讨饭吃。如果这样做
还不算是耻辱,那么什么才算得上是耻辱呢?“知耻近乎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
相当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地为了中华文化在新世纪的复兴而尽情
享用。
愿笔者的微弱肺腑之言能够警醒那些误用中学西解而对中华文化一头雾水的文人
墨客,愿笔者的微弱肺腑之言能够助燃回归本真中华文化的星星之火,愿星星之
火能够在神州大地蔓延蒸腾为熊熊烈火,愿熊熊烈火的理智之光能够闪亮在全世
界的每一个角落。
希望这一愿望能够成为具有良知的全世界文人,尤其是华人文人,重建本真中华
文化的共同心愿与共同行动:编写出比较完整的本真中国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史
,编写出比较完整的本真中国人文史,进而充分展示出本真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