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合唱! “啊!黄河!”
・老 牟・
11月5日,北美中国表演艺术协会和康州康华合唱团在耶鲁著名的沃尔塞音乐厅做了名为“中国音乐之夜”的大型表演。当黄河大合唱结束以后,观众热烈的掌声夹杂着“哇!哇!”的欢叫,经久不息,使得合唱团总指挥乔万钧先生不得不两度从消失的门后走出来,指挥合唱团把黄河大合唱里的两节重唱了一遍,以谢观众。
此时,这个120人组成的大型合唱团,已经笔直地站了、唱了近一个小时,但为了观众,他们毫无倦意地把合唱重新推向高潮,使得沃尔塞音乐厅几十米高的拱形圆顶,几乎承受不了这一百多股发自丹田的强大共鸣。
“成功了!”
这是节目策划人最感到欣慰的。虽然此前合唱团已在波士顿的爵顿音乐厅两次大获成功(10月1日和30日),但纽黑文毕竟是小城市,策划人和组织者直到演出开始后才对耶鲁的观众有了信心,因为黑压压的出席人数远远超过了起先最乐观的期待,让这个可以容纳近两千人的大厅几乎座无虚席。
耶鲁副校长琳达・罗瑞默是热心中国的耶鲁领导人之一,她的出席和致词为这次演出带来了强劲的支持。
在回家的路上,问及对中国音乐会的感觉,坐在后座位上的女儿突然喊起来:“啊!黄河!啊!黄河!”连续几声。她在模仿黄河大合唱中那个高声朗诵的男士。女儿的模仿从声调到节奏都来得相当真切,让我有些惊讶。但女儿的口气是带着一点怨愤的,因为她和几个小朋友坐在角落的一个音响旁边,震耳欲聋的朗诵让她躲避不及。用她的中文说:“我的耳朵都快死了!”
其实,女儿的耳朵面对中文很早就是死的了。今天让我吃惊的是,她的耳朵居然“活”了,居然能模仿出“啊!黄河!”了,而且还模仿得挺有些味道。
我想,“啊!黄河!”这几个音符大概会永远地印记在了她的大脑中了,直到哪一天她长大后才会解读这几个字的意思。我告诉她,黄河就是去年回国时带她去看过的那条河。她有点失望和疑惑:“就是那个有很多mud的河吗?”我说mud就是泥沙,黄色是泥沙的颜色。我的解释更让她陷入困惑:这条泥河到底有什么好唱的呢?
她的困惑也许有些道理。其实,在合唱中,黄河已经不是那条暴戾混浊的河流,而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理想的化身,一个记忆中的梦想。《黄河大合唱》只是可以用来合唱的一支优美的歌,一个熟悉的旋律。
合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悄悄地在美国的华人中形成了气候。这次参加耶鲁中国音乐之夜的歌手来自新英格兰地区八个合唱队,五个来自于波士顿地区,三个来自于康州。乔万钧指挥在表演前说,站在他身后的那120个歌手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业余的,但他们的演唱水平却达到了非常专业的水平。
康州的康华合唱团成立于2005年1月,由来自北京的苏丹娜女士组建,分布在康州的纽黑文、哈特福特和新伦敦市的三个小合唱团,演出时则三合一,组成康华合唱团。纽黑文的合唱团是三支中较为强劲的一宗,汇集了一群爱好唱歌的人,大都是耶鲁人和纽黑文周围的公司人,有四五十之众。他们每周按时排练,风雨无阻。
我有几个朋友是纽黑文合唱队的,每次见面,都能听到他们滔滔不绝地谈论合唱团的新作和成就。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能看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一位朋友说,每一个星期,她最盼望的是星期五晚上,因为这一天是合唱队聚会排练的日子。对于他们,合唱已经不是单纯的歌唱,而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和寄托。无论有什么焦虑和烦恼,到了合唱的时候,一切焦虑烦恼都会烟消云散了,都会被愉快和喜悦冲刷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只有欢快和全身心的参与。
大概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需要和心理疗效,大大小小的华人合唱团才得以在北美大陆纷纷地涌出地表。
去年,CCTV-4在加州录制的一台北美同唱一首歌的节目,其中就有不少合唱。在电视演播中,我意外发现台上居然站着一位多年未联系的同学。不久我就寻到了朋友的电话,打过去,才发现这位朋友早就深深地迷上了合唱。听得出,他对自己的合唱队非常自豪,尤其是崇拜合唱团的指挥。那是一位来自上海的专业音乐老人,从隐居中被请出来指导他们的合唱团后,很快使这些业余歌手们有了专业人的进步和成就。
合唱是一种集体的行为。据说合唱的要诀就是消除特别,就是构筑整体和旋,就是用无数个体的声音,组成一种掩藏个体的共鸣。在合唱中,任何突显个人的声音都如同异端,都是致命的。
大概正是这种集体的要求,给散居在海外的华人,提供了一个聚集凝合的舞台。
在美国住久了,找到能说母语的人交流渐渐变成了一种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在中国国内,更受钟情的似乎是独唱,一个上万人的大厅,无数歌迷举着彩条为那些妖艳的、摇摆的、跳动的个体男女歌星们欢呼雀跃,那个舞台是为制造个人英雄设计和存在的,因为中国现在需要的是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
在美国的华人社群中,人们期待更多的是母语的亲情和聚会。合唱为北美华人的这种期待提供了一种极好的形式,它不但能让人交流,而且还能让人合作,让人捆绑在一起完成一个同一首歌,分享同一种快乐,走完同一个美的历程。
于是,在耶鲁的中国音乐之夜,随着120人的合唱团把合唱推至高潮,随着强大的旋律冲向音乐厅圆顶,随着观众的热烈掌声,每个合唱队员的面容都开始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快意和自豪。
我曾写过一篇打牌的文章,那句“生命的意义在于打牌”的玩笑话至今在纽黑文的不少牌窝里流传。打牌是精神疗法,是不少人的每周最爱。现在又有了合唱,纽黑文华人生活中又多了一项高级内容。
说它高级,是因为唱歌是更为积极的活动,更需要主动的参与。它需要运气,需要从丹田运气,把气从身体底层呼唤出来,让气在身体中畅通,让气在身体中产生共鸣。它的健康功效不仅是精神的而且也是身体的。不像那些坐着打牌的人,他们的丹田之气难以再生,并会面临永远地沉落在肚子里的危机。
在耶路“中国音乐之夜”的节目单中,有一条显眼的信息:欢迎更多的人加入康华合唱团。我想,这次黄河大合唱后,说不定真的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合唱,纽黑文的周末牌桌也许真会批量减少一些呢!
□ 寄自美国
・老 牟・
11月5日,北美中国表演艺术协会和康州康华合唱团在耶鲁著名的沃尔塞音乐厅做了名为“中国音乐之夜”的大型表演。当黄河大合唱结束以后,观众热烈的掌声夹杂着“哇!哇!”的欢叫,经久不息,使得合唱团总指挥乔万钧先生不得不两度从消失的门后走出来,指挥合唱团把黄河大合唱里的两节重唱了一遍,以谢观众。
此时,这个120人组成的大型合唱团,已经笔直地站了、唱了近一个小时,但为了观众,他们毫无倦意地把合唱重新推向高潮,使得沃尔塞音乐厅几十米高的拱形圆顶,几乎承受不了这一百多股发自丹田的强大共鸣。
“成功了!”
这是节目策划人最感到欣慰的。虽然此前合唱团已在波士顿的爵顿音乐厅两次大获成功(10月1日和30日),但纽黑文毕竟是小城市,策划人和组织者直到演出开始后才对耶鲁的观众有了信心,因为黑压压的出席人数远远超过了起先最乐观的期待,让这个可以容纳近两千人的大厅几乎座无虚席。
耶鲁副校长琳达・罗瑞默是热心中国的耶鲁领导人之一,她的出席和致词为这次演出带来了强劲的支持。
在回家的路上,问及对中国音乐会的感觉,坐在后座位上的女儿突然喊起来:“啊!黄河!啊!黄河!”连续几声。她在模仿黄河大合唱中那个高声朗诵的男士。女儿的模仿从声调到节奏都来得相当真切,让我有些惊讶。但女儿的口气是带着一点怨愤的,因为她和几个小朋友坐在角落的一个音响旁边,震耳欲聋的朗诵让她躲避不及。用她的中文说:“我的耳朵都快死了!”
其实,女儿的耳朵面对中文很早就是死的了。今天让我吃惊的是,她的耳朵居然“活”了,居然能模仿出“啊!黄河!”了,而且还模仿得挺有些味道。
我想,“啊!黄河!”这几个音符大概会永远地印记在了她的大脑中了,直到哪一天她长大后才会解读这几个字的意思。我告诉她,黄河就是去年回国时带她去看过的那条河。她有点失望和疑惑:“就是那个有很多mud的河吗?”我说mud就是泥沙,黄色是泥沙的颜色。我的解释更让她陷入困惑:这条泥河到底有什么好唱的呢?
她的困惑也许有些道理。其实,在合唱中,黄河已经不是那条暴戾混浊的河流,而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个理想的化身,一个记忆中的梦想。《黄河大合唱》只是可以用来合唱的一支优美的歌,一个熟悉的旋律。
合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悄悄地在美国的华人中形成了气候。这次参加耶鲁中国音乐之夜的歌手来自新英格兰地区八个合唱队,五个来自于波士顿地区,三个来自于康州。乔万钧指挥在表演前说,站在他身后的那120个歌手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是业余的,但他们的演唱水平却达到了非常专业的水平。
康州的康华合唱团成立于2005年1月,由来自北京的苏丹娜女士组建,分布在康州的纽黑文、哈特福特和新伦敦市的三个小合唱团,演出时则三合一,组成康华合唱团。纽黑文的合唱团是三支中较为强劲的一宗,汇集了一群爱好唱歌的人,大都是耶鲁人和纽黑文周围的公司人,有四五十之众。他们每周按时排练,风雨无阻。
我有几个朋友是纽黑文合唱队的,每次见面,都能听到他们滔滔不绝地谈论合唱团的新作和成就。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能看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一位朋友说,每一个星期,她最盼望的是星期五晚上,因为这一天是合唱队聚会排练的日子。对于他们,合唱已经不是单纯的歌唱,而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了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和寄托。无论有什么焦虑和烦恼,到了合唱的时候,一切焦虑烦恼都会烟消云散了,都会被愉快和喜悦冲刷得一干二净,剩下的只有欢快和全身心的参与。
大概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需要和心理疗效,大大小小的华人合唱团才得以在北美大陆纷纷地涌出地表。
去年,CCTV-4在加州录制的一台北美同唱一首歌的节目,其中就有不少合唱。在电视演播中,我意外发现台上居然站着一位多年未联系的同学。不久我就寻到了朋友的电话,打过去,才发现这位朋友早就深深地迷上了合唱。听得出,他对自己的合唱队非常自豪,尤其是崇拜合唱团的指挥。那是一位来自上海的专业音乐老人,从隐居中被请出来指导他们的合唱团后,很快使这些业余歌手们有了专业人的进步和成就。
合唱是一种集体的行为。据说合唱的要诀就是消除特别,就是构筑整体和旋,就是用无数个体的声音,组成一种掩藏个体的共鸣。在合唱中,任何突显个人的声音都如同异端,都是致命的。
大概正是这种集体的要求,给散居在海外的华人,提供了一个聚集凝合的舞台。
在美国住久了,找到能说母语的人交流渐渐变成了一种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在中国国内,更受钟情的似乎是独唱,一个上万人的大厅,无数歌迷举着彩条为那些妖艳的、摇摆的、跳动的个体男女歌星们欢呼雀跃,那个舞台是为制造个人英雄设计和存在的,因为中国现在需要的是个人主义和个人英雄。
在美国的华人社群中,人们期待更多的是母语的亲情和聚会。合唱为北美华人的这种期待提供了一种极好的形式,它不但能让人交流,而且还能让人合作,让人捆绑在一起完成一个同一首歌,分享同一种快乐,走完同一个美的历程。
于是,在耶鲁的中国音乐之夜,随着120人的合唱团把合唱推至高潮,随着强大的旋律冲向音乐厅圆顶,随着观众的热烈掌声,每个合唱队员的面容都开始流露出抑制不住的快意和自豪。
我曾写过一篇打牌的文章,那句“生命的意义在于打牌”的玩笑话至今在纽黑文的不少牌窝里流传。打牌是精神疗法,是不少人的每周最爱。现在又有了合唱,纽黑文华人生活中又多了一项高级内容。
说它高级,是因为唱歌是更为积极的活动,更需要主动的参与。它需要运气,需要从丹田运气,把气从身体底层呼唤出来,让气在身体中畅通,让气在身体中产生共鸣。它的健康功效不仅是精神的而且也是身体的。不像那些坐着打牌的人,他们的丹田之气难以再生,并会面临永远地沉落在肚子里的危机。
在耶路“中国音乐之夜”的节目单中,有一条显眼的信息:欢迎更多的人加入康华合唱团。我想,这次黄河大合唱后,说不定真的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合唱,纽黑文的周末牌桌也许真会批量减少一些呢!
□ 寄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