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晋:也谈正(繁)简体字之争
www.cnd.org
发布者 lq 在 05-11-02 09:12
・周 晋・
在海外仍然要讲中文、用中文的“海峡两岸人”(注1)之间,概括起来有三个不同层次的争执和冲突:国共、统独、正简。如果以数学的正态分布曲线来划分它们,国共、统独之争属于曲高和寡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范畴,应位于总占有率很低的正态分布曲线的两端。来自两岸的一般民众犯不着为了国共、统独之异议争到脸红脖子粗,甚而连朋友也做不成;唯有正(繁)简体字之争,因每每涉及到这些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中文阅读和书写,故占据了正态分布曲线中间的大部分空间,一直是台湾来的人喋喋不休、“口水多过茶”乃至会与大陆来的人争得伤感情的话题。这些争论常常让大陆来的人感叹:国民党“妖魔化”共产党的教育与共产党 “妖魔化”国民党的灌输有异曲同工之妙。
概括起来,台湾来的人非议简体字的主要论据,是简体字破坏了中国文字固有的象形表意之美,践踏了中国传统文化;随意造字,背叛了老祖宗,可谓大逆不道。这些罪名不可谓不轻,却都似是而非。
一.文字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字本来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的,中国的象形文字之后有甲骨文,之后根据不同的需要又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多种不同的书写体出现。是不是如今的中国人仍然采用仓颉造的字,才算是没有背叛老祖宗?仓颉的时代没有电脑,是不是我们就不能造出“电脑”二字?
至于“维护传统文化”,试问现代的中国人有几个有必要看得懂中国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看不懂它们又对绝大多数的现代中国人有何防碍?台湾来的人常常取笑简体字,例如“皇后”和“前后”不分,其实这只是个阅读和理解的习惯问题。他们 “不分”不等于别人也“不分”,别人没有必要去迁就他们的阅读习惯。当他们常常用“正统”、“传统”自居时,用“夜郎自大”来形容他们是恰如其分的。
其实,大陆目前采用的许多简化字,不少在民国时期乃至民国以前就已在民间采用,国民政府也一直有意规范和公布简化字。无奈它一直忙于应付动荡和战乱,实在无瑕也无力于此事。后来文字改革被共产党政府顺应民意、放眼未来而“捷足先登”,蒋先生基于“汉贼不两立”的原则,不仅不承认简体字,还把使用简体字无限上纲到“政治正确”的高度。他们坚持自己写的是“正体字”而不是“繁体字”,意指 “中华民国”才是继承中华正统的唯一代表。所以,台湾来的人没有把简体字称作 “匪体字”,已经是很客气的了。
说到造字就想起了一场至今让人忍俊不禁的闹剧。在台湾立法院的一次质询中,立委李庆安手拿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谁也不认识的怪字:病字旁加一个省市的“省”字。她大声地质问备询的教育部长:“请问部长先生,你认得这个字吗?” 部长擦着额头的冷汗答:“不认得。”李说:“连教育部长大人都不认识的字,却公然印在小学课本上,让新入学的小朋友认,这不是很荒唐吗?”其实,更荒唐的是在造字上“只许台独放火,不许‘华统’点灯”的霸道行径、双重标准,以“水扁造字”(注2)偷梁换柱、“去中国化”的把戏已经玩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二.文字简化和改革的必要性
文字的根本功能是表达,只要表达清楚即可。为此文字当然是越简单越好,读、写都方便。十几年前新加坡就采用了简体字,你能说一向精明的新加坡人笨吗?如今简体字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接受,中国的国力上升固然是一个大原因,简体字的简单易学、方便书写、拼音化则是另三个原因。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其它国家的文字。英语只有二十六个字母,日文只有五十个名/片甲名,而中国字仅最常用的就有三千个之多,所以中国文字是非简化不可的。文字改革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很大的活力,有利于普及教育,现代的中国人不用再象中国古人“皓首穷经”那样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消耗在“皓首穷字”上,使中国人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西方语言的时间大大增加,有利于同外国人的竞争。另外,将中国字用英文字母加以汉语拼音化,是五.四时就被文化先贤们大力提倡的,它极大地有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使中文更容易走向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百年以后,当中国的历史学家得以全面公正地评价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毛泽东时代时,文字简化和改革、汉语拼音化将和“两弹一星”一样,是“太祖朝”几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绩,与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一样重要,造福中华民族,功德无量。
(注1)之所以这样称呼而不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是因为有些“彼岸人”始终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里尊重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定位。
(注2)原来想用“扁颉造字”一词,却又觉得将如此低智商的“扁”和高智商的 “颉”放在一起是侮辱了“颉”。
□ 读者投稿
www.cnd.org
发布者 lq 在 05-11-02 09:12
・周 晋・
在海外仍然要讲中文、用中文的“海峡两岸人”(注1)之间,概括起来有三个不同层次的争执和冲突:国共、统独、正简。如果以数学的正态分布曲线来划分它们,国共、统独之争属于曲高和寡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范畴,应位于总占有率很低的正态分布曲线的两端。来自两岸的一般民众犯不着为了国共、统独之异议争到脸红脖子粗,甚而连朋友也做不成;唯有正(繁)简体字之争,因每每涉及到这些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中文阅读和书写,故占据了正态分布曲线中间的大部分空间,一直是台湾来的人喋喋不休、“口水多过茶”乃至会与大陆来的人争得伤感情的话题。这些争论常常让大陆来的人感叹:国民党“妖魔化”共产党的教育与共产党 “妖魔化”国民党的灌输有异曲同工之妙。
概括起来,台湾来的人非议简体字的主要论据,是简体字破坏了中国文字固有的象形表意之美,践踏了中国传统文化;随意造字,背叛了老祖宗,可谓大逆不道。这些罪名不可谓不轻,却都似是而非。
一.文字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字本来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的,中国的象形文字之后有甲骨文,之后根据不同的需要又有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等多种不同的书写体出现。是不是如今的中国人仍然采用仓颉造的字,才算是没有背叛老祖宗?仓颉的时代没有电脑,是不是我们就不能造出“电脑”二字?
至于“维护传统文化”,试问现代的中国人有几个有必要看得懂中国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看不懂它们又对绝大多数的现代中国人有何防碍?台湾来的人常常取笑简体字,例如“皇后”和“前后”不分,其实这只是个阅读和理解的习惯问题。他们 “不分”不等于别人也“不分”,别人没有必要去迁就他们的阅读习惯。当他们常常用“正统”、“传统”自居时,用“夜郎自大”来形容他们是恰如其分的。
其实,大陆目前采用的许多简化字,不少在民国时期乃至民国以前就已在民间采用,国民政府也一直有意规范和公布简化字。无奈它一直忙于应付动荡和战乱,实在无瑕也无力于此事。后来文字改革被共产党政府顺应民意、放眼未来而“捷足先登”,蒋先生基于“汉贼不两立”的原则,不仅不承认简体字,还把使用简体字无限上纲到“政治正确”的高度。他们坚持自己写的是“正体字”而不是“繁体字”,意指 “中华民国”才是继承中华正统的唯一代表。所以,台湾来的人没有把简体字称作 “匪体字”,已经是很客气的了。
说到造字就想起了一场至今让人忍俊不禁的闹剧。在台湾立法院的一次质询中,立委李庆安手拿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谁也不认识的怪字:病字旁加一个省市的“省”字。她大声地质问备询的教育部长:“请问部长先生,你认得这个字吗?” 部长擦着额头的冷汗答:“不认得。”李说:“连教育部长大人都不认识的字,却公然印在小学课本上,让新入学的小朋友认,这不是很荒唐吗?”其实,更荒唐的是在造字上“只许台独放火,不许‘华统’点灯”的霸道行径、双重标准,以“水扁造字”(注2)偷梁换柱、“去中国化”的把戏已经玩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二.文字简化和改革的必要性
文字的根本功能是表达,只要表达清楚即可。为此文字当然是越简单越好,读、写都方便。十几年前新加坡就采用了简体字,你能说一向精明的新加坡人笨吗?如今简体字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世界所接受,中国的国力上升固然是一个大原因,简体字的简单易学、方便书写、拼音化则是另三个原因。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其它国家的文字。英语只有二十六个字母,日文只有五十个名/片甲名,而中国字仅最常用的就有三千个之多,所以中国文字是非简化不可的。文字改革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很大的活力,有利于普及教育,现代的中国人不用再象中国古人“皓首穷经”那样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消耗在“皓首穷字”上,使中国人学习现代科技知识、西方语言的时间大大增加,有利于同外国人的竞争。另外,将中国字用英文字母加以汉语拼音化,是五.四时就被文化先贤们大力提倡的,它极大地有利于外国人学习汉语,使中文更容易走向世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百年以后,当中国的历史学家得以全面公正地评价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毛泽东时代时,文字简化和改革、汉语拼音化将和“两弹一星”一样,是“太祖朝”几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绩,与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一样重要,造福中华民族,功德无量。
(注1)之所以这样称呼而不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是因为有些“彼岸人”始终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这里尊重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定位。
(注2)原来想用“扁颉造字”一词,却又觉得将如此低智商的“扁”和高智商的 “颉”放在一起是侮辱了“颉”。
□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