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10余名反战人士在布什农场外扎营被捕[zt]

酷猫1

一意孤行
管理成员
注册
2002-08-17
消息
14,692
荣誉分数
14
声望点数
218
--------------------------------------------------------------------------------
http://www.creaders.net 万维读者网 2005年11月24日 08:23 AM

【万维读者网】美联社报道,美国10多名反战人士11月23日在布什总统得克萨斯州农场外扎营示威,违反了当地最新通过的禁止在路边扎营规定而被捕,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越战批评人士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但因反战示威而出名的“反战母亲”希恩不在场。


据美联社报道,示威人士在农场外扎起了6个帐篷,然后钻进睡袋或盖着毛毯睡觉。大约4小时以后,当地警方以非法侵入禁地为由将他们逮捕。

埃尔斯伯格是前国防部官员,在越战期间公开了7000页国防部绝密文件,迫使美国政府结束越战。他说,此次估计是他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第70次因参加示威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安・赖特女士,她曾经是美国驻蒙古大使馆的高级外交官,2003年因反对伊拉克战争而辞职。

“反战母亲”希恩由于当时她得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处理一些家庭私事而没有在场,但她的同胞姐妹迪迪・米勒参加了示威。米勒在被捕前说:“我们对于能来这里感到骄傲。”希恩计划于本周晚些时候参加示威。

“反战母亲”希恩的儿子2004年在伊拉克阵亡。2005年8月,她在距农场4公里的浅沟中扎下帐篷连续示威26天,要求面见布什,并要求美国立即从伊拉克撤军。但她的要求被拒绝。大约1个月后,当地通过法令禁止在路边扎营和停车。本周早些时候,3名示威人士发起诉讼,要求取消这两条禁令。



A260058.jpg
 
怎么可能?美国是讲人权,最民主的国家,肯定是别有用心的人编出来的。。。

oh no, oh my goddddddd。。。。
 
‘埃尔斯伯格是前国防部官员,在越战期间公开了7000页国防部绝密文件,。。。。
同时被捕的还有安・赖特女士,她曾经是美国驻蒙古大使馆的高级外交官,2003年因反对伊拉克战争而辞职。’
---有良心的人。
 
后者可以同情
但是那个泄密的家伙明显受的惩罚不够

最初由 cvictor 发布
‘埃尔斯伯格是前国防部官员,在越战期间公开了7000页国防部绝密文件,。。。。
同时被捕的还有安・赖特女士,她曾经是美国驻蒙古大使馆的高级外交官,2003年因反对伊拉克战争而辞职。’
---有良心的人。
 
最初由 cucapila 发布
后者可以同情
但是那个泄密的家伙明显受的惩罚不够

泄密---那看是什么‘骗人的秘密’。是“东京湾事件”,还是‘伊拉克的大规模武器’。 美国要干涉亚洲的事情,吃了亏活该。

ZT--------
终结越战 五角大楼绝密文件曝光记 [转贴 2005-11-14 07:04:59 | 发表者: txwz]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曾经是美国著名的冷战政策鼓吹者。但在越战中,他目睹了美国在越南战争问题上的种种谎言、欺骗,政府官员对道德与良知的背弃,对总统的盲从和愚忠。这使他从一个越战的支持者转向了一个坚定的反战者。为了结束越南战争,他做出了种种努力,但收效甚微。最终他下定决心,冒着被终身监禁的危险,将7000多页美国对越政策的绝密文件偷偷复印,交给了多家报纸予以发表。这就是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公布五角大楼文件之后引发了一连串事件,其中包括美国最高法院做出的决定―――对埃尔斯伯格和其同伴托尼.拉索拘捕和审判,以及后来的水门事件。最终,他的行动不仅终结了尼克松的总统任期,而且给越南战争画上了句号。

  1、没想到会带着绝密文件穿过警卫

  1969年9月31日傍晚,我打开自己办公室角落处的绝密保险柜,抽出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研究文件的前几卷,准备当晚交付印刷。47卷的研究文件占据了保险柜的两个抽屉,足足有八英尺高。我想,最好先复印与当今时事切实相关的那部分。我不知道复印一卷需要多长时间;也不知道在将该文件公之于众之前,自己到底能复印多少;而且当时我还没有周密考虑过公布文件的方法及时间。我希望在10月15日之前完成全部的工作,所剩时间已经不多。

  我挑选1964-1965年的几卷进行复印。这几卷与现实情况息息相关。我一直在全力避免类似的历史重演:总统私下里威胁扩大战争。当其威胁无法奏效时,便秘密制订计划,实施战争;一场战争愈演愈烈,但是民众却蒙在鼓里。这几卷文件足以表明我需要阐述的主题。我对尼克松政策的种种论断也可以在此寻根溯源。至少,这些文件可以证明,类似的情况以前曾经出现过。事实上,24年以来,上述情况曾屡见不鲜。我保险柜中的文件可以逐一做出证明。我希望利用几个晚上的时间,复印完1964年到1965年的几卷文件。到时,一旦被人识破,我也可以设法将文件的复印件公之于众。

  文件很重。这些文件没有经过兰德公司的保密系统,整个公司只有我一人拥有五角大楼文件。文件的封面全是绿色的硬皮纸。封面的上方和下方赫然用黑体字标出“绝密”二字。我把文件放入褐色的牛皮包中,走下大厅。我知道自己带的是机密文件。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带着绝密文件,穿过大厅里的警卫。

  我打开门,门口的桌后坐着两名警卫。我戴着兰德公司的徽章。实际上,这些警卫可以一眼认出兰德公司的所有人。他们说道:“晚上好!丹尼尔。”我挥了挥手,向他们示意。从他们身边经过时,一名警卫在登记簿上核对了一下我的名字,然后记了一下时间。哨兵的桌边贴着二战时期的安全警告:“让你的所见所闻留在公司。”旁边还有一幅漫画。漫画上,一个人被关在监狱中,正在接受一群保安的审讯:“想要去会见新朋友,想要游览胜地,请打开您的公文包,接受我们的检查。”

  我推开玻璃门,走向了停车场。

  2、复印文件时警报拉响了17次

  我径直前往托尼・拉索的住处,琳达・赛奈早已赶到那里。我们驱车一同前往琳达的办公室。她的办公室位于一家花店的二楼,我们从外面的楼梯走上办公室。琳达向我们演示,如何用一把特别的钥匙去除警报系统,但是连她自己也不知道钥匙是该向左拧,还是该向右拧。琳达说,她明天会去具体询问一下,然后再告诉我们。

  复印机就在楼梯顶层的玻璃门后,前面是一间接待室。另外两间屋子里放着办公桌和绘图工作台,还有一间小厨房和洗澡间。琳达带我们参观了一下,然后告诉我如何使用复印机。复印机非常大,在当时已属先进,但是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说,还是很慢,一次只能复印一页,而且复印一页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我用尽全力,把文件压在玻璃挡板上,想一次复印两页,但是中间部分非常模糊,根本无法识别。幸运的是,该研究文件是用金属线穿在一起的,可以将其逐一分开。我小心翼翼地拆开金属线,以防被人发觉曾动过文件。尽管复印的速度很慢,我还是决定一式两份。托尼和琳达在另一间屋里聊天。我把复印好的一堆文件交给托尼,让他帮助我整理一下,然后回到复印机旁,继续复印。

  这时,左面的玻璃门上忽然响起“砰砰”的敲门声。两名警察站在楼梯顶端。其中一人刚刚用警棍敲了一下门。他示意我打开屋门。我合上复印机盖,把机密文件压在复印机下,然后打开门,让他们进来。我随手拿起一张黑皮纸,盖在有机密标记的文件之上。我的心里一直在发颤:太不可思议了!他们来这儿做什么?我问道:“怎么了,长官?”

  其中一个人挥挥手,说道:“你们的警报系统响了。”

  我对着另外一个屋说道:“琳达,这儿出了点问题,需要你过来看一下。”我希望托尼已经藏好了文件。实际上,警察进屋时,他已经把文件藏好了。

  其中一名警察说道:“琳达,怎么又是你?”

  琳达说道:“我的老天!太不好意思了。这把讨厌的钥匙真让我受不了。”

  警察说道:“没有关系。”很显然,他们并不是第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漫不经心地四下打量了一番,随后说道:“这回,你可要吸取教训了。”

  琳达回答道:“我会的,我会的。”两名警察随后离开了办公室。我们互相对视了一番,然后继续工作。

  托尼替我复印了一会儿。随后,他和琳达离开了办公室。我想尽可能多地复印文件,所以决定干个通宵。

  我想把该信息传达给自己的两个孩子,但是我知道,要让女儿玛丽也卷入其中的话,我的前妻一定会大发雷霆。其实,她也不想让儿子罗伯特受我的影响,可是罗伯特已经14岁了(玛丽还不到11岁)。如果他愿意的话,我希望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参与到我们的行动中来。

  10月4日,是我开始复印麦克纳马拉文件的第三天。我带罗伯特去布伦特伍德市场吃午餐。午饭之时,我向罗伯特提到了麦克纳马拉研究文件。我说,该文件所讲述的内容全是事实,虽然与大众所了解的不同,但这的的确确是总统的计划。现在,战争将会继续进行,而且会比以前更为激烈。如果让美国大众了解到,他们在过去一直受人误导的话,他们可能会阻止战争,所以我准备把这一切转达给美国大众。因为该文件属于机密文件,所以我可能会像拒服兵役者一样,面临铁窗生涯。

  一个月前,参加哈弗福德反战人士大会时,我曾为罗伯特带回一些宣传材料,其中包括索罗的《论不合作主义》和巴巴拉・戴明的《变革与平衡》。罗伯特已经读过索罗所写的论文,我们就索罗的论文进行了探讨。我告诉他,自己现在的行动也属于非暴力不合作行为。我问他,是否可以帮助我一下。罗伯特说,他会的。当天早上,我从兰德公司拿了几卷文件。下午我们一起赶到琳达的办公室。琳达正在那里工作,但是她说,其他的员工都回去度周末了。我教给罗伯特使用复印机的方法,让他帮我复印。尽管该工作很是枯燥,他还是做得津津有味。随后我们一起出去吃了晚餐,回来后,又继续复印文件。

  警察进来的时候,罗伯特正在复印文件。他打开屋门,让警察进来。这次进来3名警察。当时,我正坐在地板上,裁剪文件上方和末端的机密标记。几名警察突然造访,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现在已经来不及隐藏所有文件了。文件碎片上的“绝密”标记可能已经引起他们的注意,但是当时的情景根本容不得他们怀疑。琳达坐在办公桌旁,一名14岁的孩子在旁摆弄打印机,俨然一幅一家人共度周末的情景。警察立刻抽身离去。罗伯特记得,当天警察一共去过两次,这的确是事实。我模糊记起,对同一警报做出回应的有两支警察分队。两年后,当琳达在大陪审团作证时,法官曾问起我复印文件的具体时间。她说,可以去察看警察局的警报记录。法官问道:“琳达,你知道自己当年拉响多少次警报吗?”数据显示,是17次。

  3、妻子鼓励我公布真相

  自1970年12月,参议员富布莱特问我:“文件是否仅是历史?”之后,参议员麦戈文退缩了,帕特里夏问我,是否值得将文件公之于众?是否应该冒着被监禁的风险去做此事?她说:“参议员们并不认为,应该冒这些风险。为何你如此确信不疑?”

  我说:“我不敢说自己的做法一定正确。也许,他们是对的。没有人可以确定,披露文件,最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我是唯一读过文件的人,而他们却没有。我不能受他们的观点左右,我必须依赖自己。”

  但现在,我和帕特里夏已经结婚。一旦我被政府监禁,遭受影响的将不再是我一个人。帕特里夏应该有发言权。她不了解五角大楼文件的内容,所以无法提出自己的观点。直到现在,我还没有让帕特里夏阅读文件。我原本希望,这样做,她便可以在面对法官时,声称自己从未见过文件。但是,要想让她与我一起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就必须让其对文件的内容有所了解。我认为,现在该是让她阅读材料的时候了。

  我从文件中选出一些备忘录。这些备忘录是对1964年到1965年之间美国各种轰炸战略正反两方面的评论,足以展示在1964年的总统竞选中以及其后的一段时间里,美国民众如何受人误导。民众丝毫不知道,约翰逊政府内部推崇的正是类似于戈德华特提出的战略。写作该备忘录的是我的上司约翰.麦克诺顿和比尔.邦迪。我曾为他们工作,对两人极为熟悉。

  我们公寓的第三层是一个改装后的阁楼,包括厨房、客厅和一个刚刚容纳一张床的卧室。帕特里夏拿起文件,走进卧室阅读,以便我使用电话。趁着帕特里夏在卧室阅读文件之时,我坐在摆满文件的办公桌旁,仔细查阅五角大楼文件的其他部分,看是否还有其他一些内容应该让她过目。一个小时之后,帕特里夏手里拿着我给她的文件,来到客厅。她在阅读中意识到的问题,我在1964年到1965年之间阅读这些备忘录时从未留意过,后来重新阅读麦克纳马拉文件时,也没有注意到。她指出,文件中所提及的轰炸战略,充斥着类似的字眼:“要让北越无法忍受自己所遭受的痛苦”;“摧毁北越民众的财物,但并不杀害他们”;“猛攻策略……”与“边攻边谈”;“……‘冷战和热战’并用……只有如此,才可以达到‘劝阻’北越的目的。每隔一段时间,对北越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猛烈轰炸……” 从卧室中走出来时,妻子的眼里噙着泪水。她说道:“这是迫害者的言语。”

  帕特里夏的观点让我震惊不已。在海军陆战队服役时,我曾直接受到战争法的教诲。多年来,自己十分看重战争法所规定的禁令:在任何情况下,不要迫害手无寸铁的民众。我一直强烈认为,不应逾越战争法;作为退役的美军士兵和政府官员,我一直将战争法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现在妻子指出,我的朋友和上司都是迫害者;这意味着我也参与了迫害的过程。尽管对战争一直持批评态度,尽管对战争的前景和正义性一直有所怀疑,我还是留在政府内部,参与战争,拒绝对民众谈论此事,参与了迫害的过程。尽管我是分析强权政治的专家,但是自己一直在想方设法逃避此事。

  短短的时间之内,帕特里夏就参透了其中的缘由。她告诉我:“文件必须公之于众。你应该这样做。”

  摘自《吹哨者自述》 美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  中信出版社 2005年10月
 
最初由 cvictor 发布
‘埃尔斯伯格是前国防部官员,在越战期间公开了7000页国防部绝密文件,。。。。
同时被捕的还有安・赖特女士,她曾经是美国驻蒙古大使馆的高级外交官,2003年因反对伊拉克战争而辞职。’
---有良心的人。

泄密---那看是什么‘骗人的秘密’。是“东京湾事件”,还是‘伊拉克的大规模武器’。 美国要干涉亚洲的事情,吃了亏活该。


你这话要引下来,以后留着用。
 
最初由 cvictor 发布

泄密---那看是什么‘骗人的秘密’。是“东京湾事件”,还是‘伊拉克的大规模武器’。 美国要干涉亚洲的事情,吃了亏活该。


当年美国佬急流勇退,把烂坛子甩给苏联,然后在阿富汗将苏联拖死。从现在越南的情况来看,这个泄密的家伙应该有负罪感。
 
最初由 chieftain 发布



当年美国佬急流勇退,把烂坛子甩给苏联,然后在阿富汗将苏联拖死。从现在越南的情况来看,这个泄密的家伙应该有负罪感。
美国佬要打什么战尽管去,你是否够资格当炮灰?希望你现在就能去伊拉克开个大装甲 。
 
最初由 cvictor 发布

美国佬要打什么战尽管去,你是否够资格当炮灰?希望你现在就能去伊拉克开个大装甲 。
then u could be a suicide bomber and blow him up?
 
最初由 adware 发布

then u could be a suicide bomber and blow him up?
你弄错了。也别老唱反调。那是支持他帮助反恐。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