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从世界维度重新定义中国
“中国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这个表达了中国所有善意和真诚的世界定义,也源自中国的自我期许:和谐社会。
这是2005奉献给我们最为丰盛的礼物。
2005:从世界维度重新定义中国
□汤万君
汤万君简历
汤万君,安徽人,少时好酒。曾经四年读了两个大学:1982年进国际政治学院,1984年入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均未得善果。1995年,入中山大学哲学系训练大脑,1998年开始新闻生活。
2005年,受聘广州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以边缘身份保持新闻书写。
2005,中国在定义世界的进程中定义了自己。
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在这份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阐述国家发展之道的划时代文献中,世界被赋予了定义:“中国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这个表达了中国所有善意和真诚的世界定义,也源自中国的自我期许:和谐社会。
这是2005奉献给我们最为丰盛的礼物,一切回顾、反思和守望都将在这里开始。
上篇:世界中的中国
观察中国必须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寻找起点,2005是这个古老体系呈现出前所未有之开放性的年度。
2005的中国正在成为外交大国。从最高层领导人频率密集、范围广泛的出访活动,到高级政府官员积极、大胆的世界博弈,再到政策人士的各种议题对话,一切都表明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融入新的世界体系。自主性,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词。
中国在世界事务中一再提速,根本的考虑在于国家意志的表达。这既是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也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主题下重整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必经之途。为了加深对此的理解,有必要重申一个基本的历史认知。我们知道,1500年以后的世界历史是围绕着欧洲的扩张书写的,在这样一个叙事中,东方世界只是作为西方的他者而存在。当曾经阳光永照的大英帝国这个支撑着西方殖民运动的中心点无奈地萎缩,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充当了西方的旗手,并用实力整合出一个容纳了旧秩序诉求的世界体系。
美国的这种地位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遭遇了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方阵营的挑战,但这一挑战并未能撼动美国及其西方同盟的实力地位。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东方阵营因自身发展的限制等原因而瓦解,因此在现实的世界政治中巩固了美国的单极强权地位。但值得我们留意的还应该有另一个事实,以前苏联为代表的阵营实质上还是一个欧洲色彩浓重的体系,这个体系在西部欧洲殖民者沿大西洋和印度洋进行扩张的时候,在突破欧亚大陆的腹地向亚洲大陆进展。随着苏联的瓦解,这个分支体系的扩展也戛然止步、回归欧洲。
在东取海道、南破陆路的欧洲力量挤压下,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段笼罩在阴影下的书写。100多年里,这个曾经的东方帝国不是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便是被阻绝在世界之外,直至27年前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领导下,才迎来了一个打破历史困局的时机。中国的自主性由此开始演化为一个渐强的中国意志:向世界开放自己,同时要求世界对中国开放。《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写道:“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目前,世界秩序正待重建。这是一个关口,也是一次机遇。一个通过开放改革极大加强了自身实力的中国,一个已然身处全球体系的政治实体,没有理由不知难而上,不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投身到未来世界秩序的制定过程中去。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2005才刚刚开始。
下篇:中国在途中
2005的中国内部发展在愿景、实际和思想三个维度上前行。
愿景一:统一中国
2005年,行进中的中国首先在实现民族统一的道路上取得突破。序幕在1月29日随着CA1087航班的起飞在北京和台北间拉开。
新年伊始,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祖国统一的主张再度演化出新的思维。3月4日,胡锦涛主席提出对台关系四点主张: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
3月28日,国民党副主席江炳坤率团访问祖国大陆。
4月3日,台湾政界知名人士、蒋经国之子蒋孝严第五次飞至桂林拜祭亡母。
4月26日,国民党主席连战飞抵南京,“和平之旅”隆重开启。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连战,60年来两党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把手握在一起。
随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搭桥之旅”、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相继启动。两岸关系的峰回路转令炎黄子孙惊奇而又惊喜。
我们无意重复已经表达的种种看法,而选择把这一切视为本年度中国生活中最为重大的事件。因为,这是2005年呈献给中国的最伟大愿景―――两岸对话从此打破历史困局,两岸政治意见沟通、文化力量参与和民间影响互动的渠道和模式正在成形。
愿景二:和谐中国
2005的中国是关怀的中国:关怀民生,关怀公正,关怀生命。关怀,因为需要;关怀,为了和谐。
1.生命一切关怀皆从生命开始,
这个意义上的中国在2005令人不忍回首。新年的头两天,温家宝总理在陕西陈家山煤矿为166名在特大瓦斯爆炸中失去生命的矿工流下了眼泪。据中国煤炭工业网登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2005年1月1日至12月18日,全国煤矿企业发生事故67起,死亡2671人,同比增加19起、1141人。
威胁生命的矿难引起高层高度关注。为此2005年中央政府从制度化入手,全面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察,并将之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框架,以求遏止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恶性态势。
但是必须看到,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扭转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2005年,对生命的关怀也令人瞩目。去年11月30日,胡锦涛走进病房,国家主席的手和艾滋病患者的手握在一起。这象征着生命无奈流失的切肤之痛终于刺破了旧思维,艾滋病问题终于走出人性黑暗的角落,得以正式进入社会关怀的公开视野。
2005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获得国家持续的资源投入。6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干事时说,中国政府有决心有能力控制艾滋病,并将继续加大艾滋病防治力度,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同时表示,中国政府愿与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全球艾滋病防治做出贡献。
11月30日,卫生部部长高强代表中国政府就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七项承诺,表示中央政府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据披露,中国2005年投入此项工作的资金达8亿元人民币。
2.民生
科学发展、民主法治、以人为本、社会公正。这是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为“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最高主题定下的基调。
以人为本,意在关注民生;民主法治,着眼社会公正。和谐社会,是一部中国发展的交响曲。2005年,中国政府对于民生的关怀主要体现在关心农民利益、解决人口就业、医疗卫生改革和提供公平教育等几个方面。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必须读懂穷人的经济学。
此后的一年,中央政府在农村税费改革,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2005年全国共有28个省份免征农业税,全年农业税收入将由2004年的232亿元减少至15亿元左右,农民农业税负担减少200多亿元,8亿农民从中受惠。
12月19日,财政部长金人庆表示,中国2006年将在全国范围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此举意味着中央政府去年许下的“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诺言提前兑现,也预示着中国将彻底告别持续了2000多年的“地租时代”。
穷人的经济学在中国的适用范围不只在农村,就业和再就业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巨大缺口,也在中国各地的城市中制造新的贫困人群。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5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75万,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4330亿元,五项社保基金总收入则达到5900多亿元,保持了两年以来增收大于增支的势头。由于统计口径和难度方面的问题,目前中国缺乏完全的失业统计,我们无意对此做出过多评判和断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05在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解决,以及各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等方面显现的势头虽然可喜,但较之于未来5-10年内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和目前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中国仍面临严峻形势。
3.公正
2005年9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转载的《亚行2005关键指标》说,2003年中国有1.7亿多赤贫人口。这个数字引发了中国贫困人口越减越多的慨叹。
中国贫困人口是否真的越减越多?这个问题我们无意讨论,我们关心的是政府为实际存在的贫困人口做了什么。中国的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近年由于失业问题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数量也在增加。简单说来,中国贫困人口存在的原因一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二是收入分配不公平。其实二者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社会公正。2005年的中国政府在通过农民减负和解决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的途径之外,集中在三个领域里纠正日益严重的不公正现象。
7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有关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报告,宣布医改基本失败。报告立即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看病难、看病贵、医药腐败成为全社会诟病的话题。虽然卫生部在讨论过程中表现了一定程度的观点不一致,但作为中国总体改革大管家的国家发改委却立即采取措施促使部分药品降价。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积弊,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公正在民意中的低认同度。2005年岁末出现的哈尔滨和深圳天价医疗费事件,以及各级政府对事件的彻查,不仅表明民生公正不可分割,也再次表明国家对此问题的深切关注。目前,有关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行动正在途中。我们认为,这个进程不能重复一切归罪市场化的思路,而应彻底检视弊端并改革之。如是,民众方能受惠,国家始得大幸。
2005年,中国社会对于教育问题严重不满,其中城乡教育机会的实际不平等最为社会和中央政府关切。最大的好消息在岁末出现,11月16日,财政部长金人庆在北京透露,中央财政将全面支持农村在2006年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即要给农村的孩子免去全部学杂费,并将对特别贫困的提供免费的书本和住宿费。这一消息表明,中央政府已决定把11月10日刚刚由教育部在《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中公布的时间目标提前3年。
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的瓶颈现象,也在这一年让人动了肝火。8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助学贷款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原因在于有些地方不够重视。
9月1日,教育部再次发布通告,决定以强制性措施打破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执行不力的僵局,给予相关省、直辖市、自治区一个月的整改期。对地方政府,从公开点名批评到设立整改期限,如此“动怒”在教育部的历史上似乎是第一次。这种第一次,反映了中国教育在机会平等诸多方面存在严重不公正,也表明中央政府予以纠正的决心和意志。
收入分配的不公正不仅在初次分配的过程中出现,也存在于二次分配的过程之中。所谓二次分配即国家通过税收进行的转移支付。在中国,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缺陷。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长期以来存在税率累进度高―――最高边际税率达45%,而实际税收收入和税率关系脱节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征收的有效性,还制造了现实中的不公正。为此,中央政府在2005年启动个税改革。
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个税改革方案的起征点调整举行其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听证会。10月27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起征点为1600元,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10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把征管重点定位为高收入群体。
舆论认为,是次改革总体立意在解决再分配过程中的不公正,并在立法过程中吸收民意的民主原则,二者皆值得肯定。但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尚待观察,这主要是考虑到征收的效率和成本,以及对改革没有涉及税率累进性的作用等问题。
4.终义
生命、民生、公正诸多关怀,都是和谐中国这个社会终义之下的子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的讲话中,用“四个通过”题意: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这是党为新形势下的社会树立的科学发展观,它的追求是一个民主的中国,和睦的中国,公正的中国,包容的中国。在这样的一个中国里,提倡的是正义、尊重、诚信、宽容、友爱等价值观念,而这些观念也必须在本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里书写。而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一个关键就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本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思路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国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这个表达了中国所有善意和真诚的世界定义,也源自中国的自我期许:和谐社会。
这是2005奉献给我们最为丰盛的礼物。
2005:从世界维度重新定义中国
□汤万君
汤万君简历
汤万君,安徽人,少时好酒。曾经四年读了两个大学:1982年进国际政治学院,1984年入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均未得善果。1995年,入中山大学哲学系训练大脑,1998年开始新闻生活。
2005年,受聘广州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以边缘身份保持新闻书写。
2005,中国在定义世界的进程中定义了自己。
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在这份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阐述国家发展之道的划时代文献中,世界被赋予了定义:“中国认为,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这个表达了中国所有善意和真诚的世界定义,也源自中国的自我期许:和谐社会。
这是2005奉献给我们最为丰盛的礼物,一切回顾、反思和守望都将在这里开始。
上篇:世界中的中国
观察中国必须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寻找起点,2005是这个古老体系呈现出前所未有之开放性的年度。
2005的中国正在成为外交大国。从最高层领导人频率密集、范围广泛的出访活动,到高级政府官员积极、大胆的世界博弈,再到政策人士的各种议题对话,一切都表明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融入新的世界体系。自主性,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词。
中国在世界事务中一再提速,根本的考虑在于国家意志的表达。这既是为了维护自身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也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主题下重整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必经之途。为了加深对此的理解,有必要重申一个基本的历史认知。我们知道,1500年以后的世界历史是围绕着欧洲的扩张书写的,在这样一个叙事中,东方世界只是作为西方的他者而存在。当曾经阳光永照的大英帝国这个支撑着西方殖民运动的中心点无奈地萎缩,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充当了西方的旗手,并用实力整合出一个容纳了旧秩序诉求的世界体系。
美国的这种地位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里,遭遇了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东方阵营的挑战,但这一挑战并未能撼动美国及其西方同盟的实力地位。20世纪的最后十年里,东方阵营因自身发展的限制等原因而瓦解,因此在现实的世界政治中巩固了美国的单极强权地位。但值得我们留意的还应该有另一个事实,以前苏联为代表的阵营实质上还是一个欧洲色彩浓重的体系,这个体系在西部欧洲殖民者沿大西洋和印度洋进行扩张的时候,在突破欧亚大陆的腹地向亚洲大陆进展。随着苏联的瓦解,这个分支体系的扩展也戛然止步、回归欧洲。
在东取海道、南破陆路的欧洲力量挤压下,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段笼罩在阴影下的书写。100多年里,这个曾经的东方帝国不是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便是被阻绝在世界之外,直至27年前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领导下,才迎来了一个打破历史困局的时机。中国的自主性由此开始演化为一个渐强的中国意志:向世界开放自己,同时要求世界对中国开放。《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写道:“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国的国家意志。”
目前,世界秩序正待重建。这是一个关口,也是一次机遇。一个通过开放改革极大加强了自身实力的中国,一个已然身处全球体系的政治实体,没有理由不知难而上,不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投身到未来世界秩序的制定过程中去。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2005才刚刚开始。
下篇:中国在途中
2005的中国内部发展在愿景、实际和思想三个维度上前行。
愿景一:统一中国
2005年,行进中的中国首先在实现民族统一的道路上取得突破。序幕在1月29日随着CA1087航班的起飞在北京和台北间拉开。
新年伊始,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祖国统一的主张再度演化出新的思维。3月4日,胡锦涛主席提出对台关系四点主张: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
3月28日,国民党副主席江炳坤率团访问祖国大陆。
4月3日,台湾政界知名人士、蒋经国之子蒋孝严第五次飞至桂林拜祭亡母。
4月26日,国民党主席连战飞抵南京,“和平之旅”隆重开启。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会见连战,60年来两党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把手握在一起。
随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搭桥之旅”、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相继启动。两岸关系的峰回路转令炎黄子孙惊奇而又惊喜。
我们无意重复已经表达的种种看法,而选择把这一切视为本年度中国生活中最为重大的事件。因为,这是2005年呈献给中国的最伟大愿景―――两岸对话从此打破历史困局,两岸政治意见沟通、文化力量参与和民间影响互动的渠道和模式正在成形。
愿景二:和谐中国
2005的中国是关怀的中国:关怀民生,关怀公正,关怀生命。关怀,因为需要;关怀,为了和谐。
1.生命一切关怀皆从生命开始,
这个意义上的中国在2005令人不忍回首。新年的头两天,温家宝总理在陕西陈家山煤矿为166名在特大瓦斯爆炸中失去生命的矿工流下了眼泪。据中国煤炭工业网登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统计,2005年1月1日至12月18日,全国煤矿企业发生事故67起,死亡2671人,同比增加19起、1141人。
威胁生命的矿难引起高层高度关注。为此2005年中央政府从制度化入手,全面加强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察,并将之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框架,以求遏止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恶性态势。
但是必须看到,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扭转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2005年,对生命的关怀也令人瞩目。去年11月30日,胡锦涛走进病房,国家主席的手和艾滋病患者的手握在一起。这象征着生命无奈流失的切肤之痛终于刺破了旧思维,艾滋病问题终于走出人性黑暗的角落,得以正式进入社会关怀的公开视野。
2005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获得国家持续的资源投入。6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干事时说,中国政府有决心有能力控制艾滋病,并将继续加大艾滋病防治力度,确保各项措施得到贯彻落实。同时表示,中国政府愿与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全球艾滋病防治做出贡献。
11月30日,卫生部部长高强代表中国政府就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七项承诺,表示中央政府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据披露,中国2005年投入此项工作的资金达8亿元人民币。
2.民生
科学发展、民主法治、以人为本、社会公正。这是2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为“和谐社会建设”这个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最高主题定下的基调。
以人为本,意在关注民生;民主法治,着眼社会公正。和谐社会,是一部中国发展的交响曲。2005年,中国政府对于民生的关怀主要体现在关心农民利益、解决人口就业、医疗卫生改革和提供公平教育等几个方面。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他认为,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必须读懂穷人的经济学。
此后的一年,中央政府在农村税费改革,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2005年全国共有28个省份免征农业税,全年农业税收入将由2004年的232亿元减少至15亿元左右,农民农业税负担减少200多亿元,8亿农民从中受惠。
12月19日,财政部长金人庆表示,中国2006年将在全国范围全面彻底取消农业税。此举意味着中央政府去年许下的“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诺言提前兑现,也预示着中国将彻底告别持续了2000多年的“地租时代”。
穷人的经济学在中国的适用范围不只在农村,就业和再就业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巨大缺口,也在中国各地的城市中制造新的贫困人群。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5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75万,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4330亿元,五项社保基金总收入则达到5900多亿元,保持了两年以来增收大于增支的势头。由于统计口径和难度方面的问题,目前中国缺乏完全的失业统计,我们无意对此做出过多评判和断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2005在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的解决,以及各项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等方面显现的势头虽然可喜,但较之于未来5-10年内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和目前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中国仍面临严峻形势。
3.公正
2005年9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转载的《亚行2005关键指标》说,2003年中国有1.7亿多赤贫人口。这个数字引发了中国贫困人口越减越多的慨叹。
中国贫困人口是否真的越减越多?这个问题我们无意讨论,我们关心的是政府为实际存在的贫困人口做了什么。中国的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近年由于失业问题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数量也在增加。简单说来,中国贫困人口存在的原因一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二是收入分配不公平。其实二者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社会公正。2005年的中国政府在通过农民减负和解决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的途径之外,集中在三个领域里纠正日益严重的不公正现象。
7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有关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报告,宣布医改基本失败。报告立即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看病难、看病贵、医药腐败成为全社会诟病的话题。虽然卫生部在讨论过程中表现了一定程度的观点不一致,但作为中国总体改革大管家的国家发改委却立即采取措施促使部分药品降价。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积弊,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公正在民意中的低认同度。2005年岁末出现的哈尔滨和深圳天价医疗费事件,以及各级政府对事件的彻查,不仅表明民生公正不可分割,也再次表明国家对此问题的深切关注。目前,有关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行动正在途中。我们认为,这个进程不能重复一切归罪市场化的思路,而应彻底检视弊端并改革之。如是,民众方能受惠,国家始得大幸。
2005年,中国社会对于教育问题严重不满,其中城乡教育机会的实际不平等最为社会和中央政府关切。最大的好消息在岁末出现,11月16日,财政部长金人庆在北京透露,中央财政将全面支持农村在2006年真正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即要给农村的孩子免去全部学杂费,并将对特别贫困的提供免费的书本和住宿费。这一消息表明,中央政府已决定把11月10日刚刚由教育部在《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中公布的时间目标提前3年。
高等教育国家助学贷款的瓶颈现象,也在这一年让人动了肝火。8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在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助学贷款遭遇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原因在于有些地方不够重视。
9月1日,教育部再次发布通告,决定以强制性措施打破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执行不力的僵局,给予相关省、直辖市、自治区一个月的整改期。对地方政府,从公开点名批评到设立整改期限,如此“动怒”在教育部的历史上似乎是第一次。这种第一次,反映了中国教育在机会平等诸多方面存在严重不公正,也表明中央政府予以纠正的决心和意志。
收入分配的不公正不仅在初次分配的过程中出现,也存在于二次分配的过程之中。所谓二次分配即国家通过税收进行的转移支付。在中国,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缺陷。
中国的个人所得税长期以来存在税率累进度高―――最高边际税率达45%,而实际税收收入和税率关系脱节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征收的有效性,还制造了现实中的不公正。为此,中央政府在2005年启动个税改革。
9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个税改革方案的起征点调整举行其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听证会。10月27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起征点为1600元,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10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个人所得税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把征管重点定位为高收入群体。
舆论认为,是次改革总体立意在解决再分配过程中的不公正,并在立法过程中吸收民意的民主原则,二者皆值得肯定。但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尚待观察,这主要是考虑到征收的效率和成本,以及对改革没有涉及税率累进性的作用等问题。
4.终义
生命、民生、公正诸多关怀,都是和谐中国这个社会终义之下的子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2月的讲话中,用“四个通过”题意: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这是党为新形势下的社会树立的科学发展观,它的追求是一个民主的中国,和睦的中国,公正的中国,包容的中国。在这样的一个中国里,提倡的是正义、尊重、诚信、宽容、友爱等价值观念,而这些观念也必须在本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里书写。而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一个关键就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本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思路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