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 题:回国一年找工作流水帐(一)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 17 19:20:33 2006), 站内
发信人: shadowplay (神仙姐姐), 信区: Oversea
(一)
2004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我回国了,从那个以football闻名的学校。卖了我的老牛Camry,退租了我宁静的带风景的一居室,拎着5年前出国时的那两个大箱子,回国了。课修完了,博士资格拿到了,论文材料找齐了,兼职全职着教书也教够了。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分开得太久了。结婚半年后我就出国了,虽然中间只要有寒暑假不是我回国就是他来探亲,但天各一方的日子,喜怒哀乐都由电话线和网线连接的日子,总是让人气馁。他是不可能来美国的,他在国内做得不错,前景也一片光明。虽然我在美国也有可能的offer,虽然我的专业在美国不愁工作,虽然5年里我也不乏追求者,但我还是选择了放弃。并不是出于要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也没有创业致富的宏伟计划,我只是想和我爱也爱我的人在一起,过快乐而不孤单的生活。
回国的主要任务是写论文,中间顺便找工作。写论文的过程历时一年,现已万事大吉。相比之下,找工作的过程就要起伏跌宕多了。我期望的职位分两类,高校研究所和公司。我这个人适应能力强,可以踏实做学问,也可以在公司打拼。所以,简历集中投在了北京所有和专业相关的重点高校、研究所,然后就是一些大公司。高校里,一些我感兴趣的博士后也投了,因为我知道自己虽然有洋学位,但在美国苦读期间,没有精力发表论文,同时因为出国时换了专业,原来国内的学术关系统统失效,博士后不失为一个好的过渡。
在美国期间我曾借口和清华某学院的副院长联系过,他人很热情,于是回国后就最先去找了他。他倒先把我介绍给了院里主管人事的党委书记,但是,之后他也很直白的说,我的专业和他自己今年要毕业的一个博士生的专业相似,如果两个都进,将来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永远是竞争。这温柔一刀的弦外之音很明白,我就不抱希望了。后来和党委书记也谈了谈,被告知清华进人的标准基本是,一、看出身,即在哪里读的本科,即使研究生的学校再牛,本科在哪里读的依然很重要。二、洋学位绝对有优势。三、宁缺毋滥,没有合适的,就先空着。同时,进人院里只是程序上监督一下,首先要主管老师同意,然后再报校级的什么委员会严格审批批准。说到我的具体情况,她倒是建议我不妨先做个博士后过渡一下,出些文章。虽然和党委书记谈得不错,看来没有主管老师的接受,直接进清华是没戏了。
后来我在这个院的网站上发现另一个副院长在招博士后,专业和我的沾边,于是就投了简历,很快得到了答复,去面试。第一次面试是海选,比较简单,不久就接到了第二次面试的通知。面试我的除了副院长,还有院里一个年轻教授,就是他,开始了对我从本科时期开始的全面置疑。节录如下:
他:你高考总分多少?
我:500
他:好像不高呀!
我:当年北大的录取线是460。
他:你的本科怎么读了5年。
我:北大当时要军训一年。
他:没听说呀,你不是留级了吧。
我:当时北大和复旦有四届学生都要先军训一年再正式回校上课。
他:你出国都考托福,GRE了吗?
我:当然。
他:有奖学金吗?
我:有
他:是全将吗?
我:是
他:你不是后来作助教了吗?
我:助教也是一种全奖。
他:你在美国怎么拿到硕士后两年就通过了博士资格?
我:因为我的硕士也是在这个系读的,所有我硕士期间修的很多学分可以转到博士。同时我一直都是系里修课最多的学生。别人一学期修2门,我基本是3-4门。
他:那也不会只用两年就通过博士资格?!
我:加上硕士三年,一共其实是五年,这是正常的。
他:我觉得不正常。
(另一位面试老师打断他:这在美国是正常的。)
后来在网上google了这位老师的来历,发现上面的党委书记说的那几条进人标准他都不具备,但现已混到了教授。他是南方某省级大学本科,工作后在北京某文科重点大学读了硕士和博士。处处自诩是中国第一个此领域的博士后,好像这也是个学位似的。文章号称40余篇,但专著只有三本,一本是他的博士论文,其它两本的是部委项目之后成书的。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了,什么海归,什么名校,在双重标准前,什么都不是。
面试之后,我被通知通过了。但是因为清华对海归博士的特殊政策,必须要拿到毕业证书
及驻外使馆开具的留学证明,才可以启动行政程序,副院长说只能静等我拿到所需的材料
,再办手续,从此杳无音信。所以,在这种若离若弃的状态下,我依旧在寻找着其它的机
会。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Jan 17 19:20:33 2006), 站内
发信人: shadowplay (神仙姐姐), 信区: Oversea
(一)
2004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我回国了,从那个以football闻名的学校。卖了我的老牛Camry,退租了我宁静的带风景的一居室,拎着5年前出国时的那两个大箱子,回国了。课修完了,博士资格拿到了,论文材料找齐了,兼职全职着教书也教够了。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分开得太久了。结婚半年后我就出国了,虽然中间只要有寒暑假不是我回国就是他来探亲,但天各一方的日子,喜怒哀乐都由电话线和网线连接的日子,总是让人气馁。他是不可能来美国的,他在国内做得不错,前景也一片光明。虽然我在美国也有可能的offer,虽然我的专业在美国不愁工作,虽然5年里我也不乏追求者,但我还是选择了放弃。并不是出于要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也没有创业致富的宏伟计划,我只是想和我爱也爱我的人在一起,过快乐而不孤单的生活。
回国的主要任务是写论文,中间顺便找工作。写论文的过程历时一年,现已万事大吉。相比之下,找工作的过程就要起伏跌宕多了。我期望的职位分两类,高校研究所和公司。我这个人适应能力强,可以踏实做学问,也可以在公司打拼。所以,简历集中投在了北京所有和专业相关的重点高校、研究所,然后就是一些大公司。高校里,一些我感兴趣的博士后也投了,因为我知道自己虽然有洋学位,但在美国苦读期间,没有精力发表论文,同时因为出国时换了专业,原来国内的学术关系统统失效,博士后不失为一个好的过渡。
在美国期间我曾借口和清华某学院的副院长联系过,他人很热情,于是回国后就最先去找了他。他倒先把我介绍给了院里主管人事的党委书记,但是,之后他也很直白的说,我的专业和他自己今年要毕业的一个博士生的专业相似,如果两个都进,将来在职称评定等方面永远是竞争。这温柔一刀的弦外之音很明白,我就不抱希望了。后来和党委书记也谈了谈,被告知清华进人的标准基本是,一、看出身,即在哪里读的本科,即使研究生的学校再牛,本科在哪里读的依然很重要。二、洋学位绝对有优势。三、宁缺毋滥,没有合适的,就先空着。同时,进人院里只是程序上监督一下,首先要主管老师同意,然后再报校级的什么委员会严格审批批准。说到我的具体情况,她倒是建议我不妨先做个博士后过渡一下,出些文章。虽然和党委书记谈得不错,看来没有主管老师的接受,直接进清华是没戏了。
后来我在这个院的网站上发现另一个副院长在招博士后,专业和我的沾边,于是就投了简历,很快得到了答复,去面试。第一次面试是海选,比较简单,不久就接到了第二次面试的通知。面试我的除了副院长,还有院里一个年轻教授,就是他,开始了对我从本科时期开始的全面置疑。节录如下:
他:你高考总分多少?
我:500
他:好像不高呀!
我:当年北大的录取线是460。
他:你的本科怎么读了5年。
我:北大当时要军训一年。
他:没听说呀,你不是留级了吧。
我:当时北大和复旦有四届学生都要先军训一年再正式回校上课。
他:你出国都考托福,GRE了吗?
我:当然。
他:有奖学金吗?
我:有
他:是全将吗?
我:是
他:你不是后来作助教了吗?
我:助教也是一种全奖。
他:你在美国怎么拿到硕士后两年就通过了博士资格?
我:因为我的硕士也是在这个系读的,所有我硕士期间修的很多学分可以转到博士。同时我一直都是系里修课最多的学生。别人一学期修2门,我基本是3-4门。
他:那也不会只用两年就通过博士资格?!
我:加上硕士三年,一共其实是五年,这是正常的。
他:我觉得不正常。
(另一位面试老师打断他:这在美国是正常的。)
后来在网上google了这位老师的来历,发现上面的党委书记说的那几条进人标准他都不具备,但现已混到了教授。他是南方某省级大学本科,工作后在北京某文科重点大学读了硕士和博士。处处自诩是中国第一个此领域的博士后,好像这也是个学位似的。文章号称40余篇,但专著只有三本,一本是他的博士论文,其它两本的是部委项目之后成书的。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了,什么海归,什么名校,在双重标准前,什么都不是。
面试之后,我被通知通过了。但是因为清华对海归博士的特殊政策,必须要拿到毕业证书
及驻外使馆开具的留学证明,才可以启动行政程序,副院长说只能静等我拿到所需的材料
,再办手续,从此杳无音信。所以,在这种若离若弃的状态下,我依旧在寻找着其它的机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