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相隔10年后来山东农村,还穿着那件冬装!》

一树梨花压海棠

☆☆☆☆☆
注册
2005-05-01
消息
1,922
荣誉分数
221
声望点数
173
温家宝一件棉衣穿10年 感动数十万网民

--------------------------------------------------------------------------------
http://www.creaders.net 万维读者网 2006年02月22日 10:33 AM

财富时报记者杨宝顶报道
几十万网民关注的帖子

2006年1月30日,是农历大年初二。

这一天,网友“老旗”在《大众网》的论坛上发表了一个帖子。“老旗”可能没想到,这个发表于23点47分37秒的帖子,现在已经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引起巨大的轰动。 2月6日,中国广播网转载;2月8日,《扬子晚报》转载;2月10日,新华网转载……

接下来,诸多网站、博客、论坛转载……

这篇名叫《温总理相隔10年后来山东农村,还穿着那件冬装!》的帖子只有200余字:

“2005年除夕,温总理在济宁、菏泽与农民一起过春节。看大众日报报道,感动于总理的亲民情怀。细看照片,似曾相识――10年了,总理还穿着那件冬装!……10年前,即1995年冬天,我随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前往寿光,在蔬菜批发市场留下了这张照片。左边是时任省长的李春亭,右边是时任寿光市委书记,现任临沂市委书记的李群。这是今年除夕温总理在菏泽的照片,身上穿的似乎还是10年前的那件羽绒服。仔细看了又看,应该是同一件。……总理啊总理!”

在帖子后边,“老旗”登载了两张时隔10年的照片。如果不是这两张由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新闻照片为证,人们很难相信:现任国家总理温家宝仍穿着10年前的那件羽绒服。

在今年除夕拍的这张照片上,温总理那件绿色的羽绒服样式成旧,并已经显得皱巴巴。穿着它,温总理就像一个普通的老人。

在《大众网》的论坛上,“老旗”发表的帖子已经被近四千名的网友阅读过,这个数字在论坛里创造了纪录。通过搜索,网络上关于此文的转载链接地址也已经达到232000多个。

对温总理此举,网友们丝毫不吝啬各种赞美之词:“亲民的内在是爱民,这是一种个性情怀”“但愿总理的简朴作风能感动整个中国”“向温总理致敬,他就像普通百姓隔壁家的邻居。还是个好邻居,是个节俭的好邻居。”“非常感动,希望温总理越来越象周总理”……

新华网上,一位年逾七旬的网友留下了肺腑之言:“每当看到这些动人的场面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尽管我已是耄耋之年的人了。我们为有这样的好总理感到荣幸。祖国有希望,人民有盼头。希望各级领导、政府都能关心人民疾苦、为百姓办事!”

四个不同寻常的新年

此次来到山东济宁、菏泽并与当地农民一起过年,温家宝并不感觉陌生。从辽宁到河南,从陕西到山东,自2003年春节开始,他已经连续在农民家里度过了四个新年。

四年来,温总理给所到之处的百姓留下来的印象清晰而深刻。

你过年吃上饺子,我就放心了

2006年1月28日一大早,温家宝总理来到菏泽市五里墩村郭秀兰家中给她拜年,这位80多岁的五保户老人颇感意外。

“老人家,年夜饭准备好了没有?”一进屋,温家宝总理就握着郭秀兰的手问寒问暖。

郭秀兰回答说:“村里送来了各种年货,饺子也包好了。村里每年都忘不了我。感谢党的好政策啊!”

“这屋里有点凉,你晚上睡觉冷不冷?”温家宝总理边问边掀起老人的衣角,看是不是暖和,并起身走到老人的床前,伸手摸了摸床上的被褥,然后放心地点了点头。临走时,温家宝总理叮嘱村里的干部:“老人年纪大了,眼睛又不好,一定要在厕所里准备个便桶,晚上要有个便盆。”

在90岁老人牛辉亭家,温家宝拉着老人的手攀谈起来。老人高兴地对总理说:“几千年的皇粮国税现在全免了,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这都是中央领导得好啊!”

老人恳请总理一起吃饺子,总理就像对待家人一样说:“你让我吃饺子,我就听你的安排。”总理平易近人的话语让牛辉亭一家高兴地鼓起了掌。

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了上来。温家宝总理端起第一碗饺子送到牛辉亭老人手里,请老人先吃。

“饺子真香,我今天要多吃几个。”温家宝总理边吃还不时给老人碗里添着饺子。

牛辉亭老人说:“总理年年都和群众一起过年,不容易。”

温家宝总理笑着说:“跟大家在一起过年,我高兴,也安心。”

在济宁,在菏泽,温总理点点滴滴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看新房,问医疗,摸被窝,送慰问金,嘱置便桶便盆……这让当地百姓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新年里,感受到来自于一国总理触手可及的关怀与温暖。

总理为我们家落泪让我震惊

2005年1月4日下午,铜川当地的气温低于-10℃。在这个万家同庆的元旦佳节,张革委内心体会到的是前所未有的悲痛:她的丈夫――陕西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副总工程师牛铁奇,在前不久的特大煤矿中遇难。

但令张革委感到欣慰的是,1月2日上午10时许,温家宝总理来到了她的家中。

“事情太突然了,事前也没有一个人给打招呼。”张革委说,温家宝一进屋,就紧握着她和孩子牛津的手,亲切地安慰他们。总理拉着孩子的手落下热泪的那一刻被记者拍了下来,占据了次日全国各媒体的头版。

“当我把丈夫的情况讲述完,总理拉着儿子,就落泪了。”张革委说,“总理为我们家落泪让我震惊。”

一个国家领导人为一个普通职工的家庭落泪,这是她以前从未想到过的。

总理有两句话让张革委一直念念不忘。总理跨进她家的门,就握着她的手说:“我来晚了,我来晚了。”总理临走时说:“全国都有你们的亲人,让我们一起共渡难关。”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张革委现在仍然激动不已。

就像一个老朋友似的

2004年1月4日下午5时,郑州市民李焕昌正坐在自家的小客厅里端详着墙壁上挂着的照片。

“那是晚上8时46分,我记得很清楚,已经是万家灯火,远处传来阵阵鞭炮声。”74岁的李焕昌仍然清晰记得总理来时的情景。“我那时正在收拾过年的东西,突然看见一大群人进到院子里来了,我还在奇怪怎么有那么多记者,一抬头却看见温总理走了过来。”

李焕昌说,他非常喜欢看新闻联播,对温总理的形象非常熟悉,所以一看见温总理,没等人介绍就叫了出来。

温总理问李焕昌年货准备的怎么样?吃上饺子没有?李焕昌回答说:“年前政府送来了米、面、油和慰问金,还给我办了低保户。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

李焕昌记得,温总理临走时还祝他健康长寿。他提出了要总理30年后再来看看他,就两个人都长寿了。“但是总理说,三年后一定还来看我。”

“总理非常的亲切,坐在家里的半床上就象一个老朋友似的。”李焕昌回忆说。

当时我还没反映过来……

2003年元月31日,温家宝的身影出现在辽宁阜新市。他看望了生产一线的煤矿工人,并亲自下到了720米深的煤矿井底,实地了解工人们的生产和安全情况。从下井到升井共花了3个半小时,他在井下的实际时间达1小时40分钟左右。

时任阜新艾友矿井下调度员的刘毅当时正好当班,他回忆说:“那天下井值班时心里还有点儿不舒服,因为除夕夜中国人的传统,团聚,但是正好不巧,正好赶这个班。”

刘毅告诉记者,在临下井之前有通知说有领导下井去检查,别的信息都不知道。当时他正在指挥车辆,从下井方向过来一溜人,因为井下都带着矿灯,一般领导都带红帽斗,最先进屋的是集团公司的梁总。“他一进屋,紧接着温总理就进屋了,当时梁总就介绍了:‘温副总理来慰问你们了,来给你们拜年来了。’”

“当时我还没反映过来,温总理就把手套摘了,把手就伸过来了。当时我心里是一种激动跟幸福交叉的那种感情,就是非常激动。”“温总理说,你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来看望你们,向你们拜年;请代我向工友问好。”

一位农民的新年记忆

在温总理曾经考察过的河北省藁城市,一位农民也度过了别样的春节:南孟镇南孟村的冯志华2006年的春节过得比往常更兴奋。这源于年前他接到的一个电话:县农工委通知身为该村党支部书记的他,2月7日到中央参加一个座谈会。

一切来到的很仓促,冯志华没有做太多的准备,他事先更不知道此行能够看到温家宝总理。

冯志华回忆开会那天的情景时说,“总理穿了一身休闲的衣服,一到会场,他并没有直接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座,而是绕着桌子转了一圈,和每一个代表握手。”“真是平易近人。”

在座谈会上,冯志华就“三农问题”进行了13分钟的发言。他的发言被温总理打断了三次,温总理每一次都是对他的话进行了肯定,这在所有的代表发言中绝无仅有的。发言结束后,温总理还带头为他鼓掌,这也是代表发言时惟一的一次掌声。

“小冯,咱们俩照张相,我去过你们藁城。”座谈会后,温总理单独找到冯志华,与他合影。

冯志华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我站在温总理的右边,总理拉着我的手,向左稍微用了一下力,顺着总理的手,我站到了总理的左边,摄影师照相的时候,我的手还没有完全放好,稍微有点弯曲。”

“这是最让我感动的,因为,在我们国家,左边为大,为尊,总理和我合影的时候,不站在左边,而让我一个农民站在左边,可见他对农民的尊重,农民在他心中的位置。”

冯志华拿着那张照片激动地回忆说:“你看,这就是一个大国的总理,这就是我们的总理。”

这不由让人想起2005年11月26日。在那一天,温总理来到哈尔滨视察断水事件,他来到市民杜继亮家,告诉他们政府将保证居民用水。杜的女儿说:“谢谢政府,把群众放在心里。”温家宝马上“纠正”说:“你这话要倒过来说,应是党和政府谢谢你们。”一声“倒过来说”,这话看似平白而简朴,却蘸满着“为民”的深情,凝结着的是总理的智慧、开明和胆识。

《掺望东方周刊》援引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李强的观点认为,国家领导人今天施行的平民政治已不仅仅是态度和作风的外在表现,其核心是责任政治。

李强认为,这种政治生活中的上下沟通,对于促进中国的政治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新一届政府表现出的不仅是亲民的姿态,不仅停留于关注民生,更重要的是尊重民意,成为对民众负责的、有“交代”的政府。舆论开放的程度多年一直趋于明朗态势,对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正面影响长远而深刻。由于政府尊重民意,政治生活中出现了多年来人们一直渴望出现而未能如愿的一个现象──整个国家社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共同体的认同感大大加强了。

总书记与总理多次在农民家里过年,着眼于弱势群体,为农民工讨工钱,减免农业税……被称作“胡温新政”的中央政府正在民间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好评。

看到温总理那件穿了十年的羽绒服,我们还能想起“你们看这个政策怎么样?”;想起“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不会因没钱看病而发愁”;想起“矿工是人,我也是人,他们能下井,我为什么不能?”;想起“让人民得到实惠”……
 
小傻:
我作为来自800年后未来的地球联盟的特约记者想采访一下您。作为傻傻家族的崇拜者要耽误您一些宝贵的时间。
1,您所毕业的那个南开中学竟然为中国出了两位总理,周恩来和温家宝,不知道您有什么感想?鸡犬升天?感到骄傲?感到光荣?到处张扬?美在心里,嘴上不说?
2,听说地球联盟党即将在加拿大成立,按照我们的时空历史纪录,这个党在随后的岁月里将首先为加拿大产生一位位总理,然后地球联盟就会实现,不知道您是否想加入该党,成为首位加拿大华人总理。让南开中学再培养出1位加拿大总理。并且奠定地球联盟的基础。

希望您抽出宝贵的时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不过还真是有些是在得东西。。。
我老家是乡下,现在一些人去工地打工就不怕拿不到工钱,说是这样的事情只要去告,一个一个准。。。我觉得我们那地方都能这样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还有不彻底的地方。。。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还有农业减税,可是来真格的,不交的。。。

问题比较大我个人想应该是医疗和教育,乱七八糟,却又是一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情。应该下狠手治理。

其他的问题太多啦。。。
 
我觉的温人还是很亲切的, 也很聪明的的;

但这么大国家的总理, 也太Cheap了吧...

于公于私都没发理解的, 就算别人不心痛, 女儿总是可以帮爸爸买件衣服吧


除非温总理喜欢那件衣服, 有的人就喜欢老的东西, 或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东西, 既然这样也没什么可大书特书了, 个人好恶吗


不知道这里谁可以把一件衣服穿十年? 我说男人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而一个国家的总理如果能够体现这种美德
对普通百姓而言总是个好事, 尤其是中国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瞄准.是需要这种榜样的. 建国初期的老帅还有
主席总理等都是这样的. 还是值得人敬佩的. 也是领导艺术的一个小因素啊.作为国家领导而言,不追求奢华, 心理装着普通百姓的苦衷,这是个好事.而作为普通百姓,富贵不能淫,贫贱而不屈, 也同样让人敬佩.

中国古语. "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还是需要鼓励的. 温总的这个行为就有鼓励于此的意思.


但是如果你生活在国外. 你不必和国内的艰苦朴素来相称. 毕竟环境不同吗. 所以用不着一件衣服穿十年.



最初由 PrepareSCEA 发布
我觉的温人还是很亲切的, 也很聪明的的;

但这么大国家的总理, 也太Cheap了吧...
 
最初由 PrepareSCEA 发布

不知道这里谁可以把一件衣服穿十年? 我说男人

多了去了,不仅男人.谈不上节约不节约,不坏就穿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