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美现在有个时髦的新词,就连脱口秀也有用此命名的,叫做“政治正确性” (POLITICAL LY CORRECT)。用个不大恭敬的比喻, 我觉得这个词有点 像中国文革时“别说错话别站错队”的意思。倒不是莫谈国是让你闭嘴,而是你说话时遣词用语要非常小心,一定要态度公正,比如说,在正式场合,称呼黑人要说非洲裔美国人(在美国);在课堂上讲课,泛指人的时候一定要说“HE OR SHE”,否则你就有性别歧视之嫌疑。要说西方的传统也是有歧视妇女的事,虽然比起中国那孔夫子的唯小孩子和女人难养,三从四德什么的性别歧视的水平差多了,在这方面有点矫枉过正还可以理解。但凡事过犹不及,这方面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英明的指出过。我有时候就觉得这政治正确性有点过。在念博士当TA的时候,我们曾接到过一份“教职人员品行规定”的材料,很有趣,所以现在还记得一些,比如说:如果有异性学生来办公室,门一定要开着;与学生避免任何身体部位的接触;不得对学生的外貌作评价(就是说不能说你今天看着真漂亮或真精神什么的);如果你与学生有浪漫关系(人家用词就是文明,其实不就是有性爱关系吗)那你应马上申请回避,等等。总之大都是告诉?阌胍煨匝??啻κ北3直匾?木嗬耄?以趺醋聊ピ趺淳踝庞械恪吧较碌呐?耸抢匣?钡奈兜姥健?
这政治正确性里的一大内容就是反对性骚扰,在北美性骚扰有点成了谈虎色变的事。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我念研究生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出了一档子事。在学校的电脑房,他和一个也是从北京来的女同学为用电脑的事出了争执,我这位朋友是念数学博士的,学问不错,现在早当了教授了;那位女同学也是个能人,现在也是大学教授了。不过那时候两人跟斗鸡似的,都够狠的,不依不饶的。我的这位朋友吧,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像北京小痞子,嘴上不大干净,喜欢带老北京的三字经“丫挺的”,其实百分之九十的时候他是用三字经表达亲近感。谁想那天他不承想用三字经骂了那个女孩,结果那女孩当然明白三字经的意思,一怒之下就拨了报告性骚扰的电话,那电话号码可是满校园到处都有的。学校性骚扰办公室的人估计几个月也没一个报警电话,可真当回事,把警察也叫来了。这下子事闹大了,警察是吃这碗饭的,总得调查调查吧,于是叫来一个在场的中国学生作证人。警察问他我们这位老乡是怎么骚扰那位女生的。这位中国同学挺公正,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骂了几句。警察问是怎么骂的,他也就老老实实的把三字经给通报了一下。他用的是直译:“他骂她说她出生的时候她妈还没结婚呢。”那警察一边记录一边一脸的不明白:这怎么是骂人的话呢?(我估计弄不好那警察就是在未婚母亲家长大的呢) 看来加拿大警察也搞不清在中文场合里性骚扰和打情骂俏的区别;要不就是人家觉悟高,把我们的封建文化给比下去了。总之,我的那位朋友最后还是写了份检查才了结了这桩公案,好在他在中国呆过,写份检查还不是小菜一碟?依我看,这故事对男同志的教训是:要尊重女同志,否则你就找倒霉吧;而对女同志的教训是:还是加拿大这地方讲理,真正可以得理不饶人。
原载“中华读书报”
这政治正确性里的一大内容就是反对性骚扰,在北美性骚扰有点成了谈虎色变的事。有这么一个故事,在我念研究生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出了一档子事。在学校的电脑房,他和一个也是从北京来的女同学为用电脑的事出了争执,我这位朋友是念数学博士的,学问不错,现在早当了教授了;那位女同学也是个能人,现在也是大学教授了。不过那时候两人跟斗鸡似的,都够狠的,不依不饶的。我的这位朋友吧,什么都好,就是有点像北京小痞子,嘴上不大干净,喜欢带老北京的三字经“丫挺的”,其实百分之九十的时候他是用三字经表达亲近感。谁想那天他不承想用三字经骂了那个女孩,结果那女孩当然明白三字经的意思,一怒之下就拨了报告性骚扰的电话,那电话号码可是满校园到处都有的。学校性骚扰办公室的人估计几个月也没一个报警电话,可真当回事,把警察也叫来了。这下子事闹大了,警察是吃这碗饭的,总得调查调查吧,于是叫来一个在场的中国学生作证人。警察问他我们这位老乡是怎么骚扰那位女生的。这位中国同学挺公正,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骂了几句。警察问是怎么骂的,他也就老老实实的把三字经给通报了一下。他用的是直译:“他骂她说她出生的时候她妈还没结婚呢。”那警察一边记录一边一脸的不明白:这怎么是骂人的话呢?(我估计弄不好那警察就是在未婚母亲家长大的呢) 看来加拿大警察也搞不清在中文场合里性骚扰和打情骂俏的区别;要不就是人家觉悟高,把我们的封建文化给比下去了。总之,我的那位朋友最后还是写了份检查才了结了这桩公案,好在他在中国呆过,写份检查还不是小菜一碟?依我看,这故事对男同志的教训是:要尊重女同志,否则你就找倒霉吧;而对女同志的教训是:还是加拿大这地方讲理,真正可以得理不饶人。
原载“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