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离观察暮年李登辉

*果儿*

卖姑娘小和尚的小
注册
2002-04-15
消息
14,313
荣誉分数
12
声望点数
198
在台湾社会的政治光谱中,极端台独基本教义派仍拥有一席之地

  最近一次台北之行,有机会直接、近距离地接触被视为"台湾之父"的李登辉以及由他担任董事长的群策会。这个李登辉主导的智库机构,是"李登辉学校"的主要成份,集合的均是台湾一批死心塌地支持台独的高级知识分子。群策会10月19日、20日召开了主题为迈向"正常国家"的国政研讨会,围绕国会改革、经济振兴以及教育改革三个主题,展开了"台独基本教义派"之间的热烈讨论。

  我原本无意列席旁听,但台北的友人说,你不直接了解极端台独主张人士的思考模式,不亲身感受李登辉在某种特定的政治人群中的影响力,就很难理解当下的台湾何以拥有如此光怪陆离的政治光谱,也就无法准确掌握台湾内部社会复杂纷繁的统独之争。细想也有道理,于是到达下榻处后,就急急忙忙放下行李,直奔台北福华国际文教会馆的会场。

  李登辉主持的群策会国政研讨会圆桌会议,准时于20日下午3时30分举行,身高马大的李登辉步入会场时,与会者全场起立,掌声雷动。镁光灯照射下的李登辉,显然找到当年在台上的感觉,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频频向支持者招手示意。

  李登辉的精神看来不错,简短开场白之后,就交给群策会会长、前"总统府"秘书长黄昆辉主持。与会者发言期间,李登辉自顾埋首翻阅文件,似乎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总结发言上。半个小时过去了,李登辉开始打哈欠,不过精神状况并不像反对他的人描述的那样不济。不能不说,这位80多岁的政治老人,如果没有一点政治理念苦苦支撑,按照他已经安装8个心脏血管支架的状况,恐怕早就支撑不下去了。政治的亢奋可以让人不断保持回光返照的落日余晖。

  从所有发言者的发言内容来看,几乎都集中在对李登辉政治理念的赞同和呼应之上,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几乎也只有一个来源--群策会所作的民意调查结果,除此之外,并没有看到其它相关的辅助补充信息。可见这是一个并不太严谨,也不具备学术研究意义的会议。

  如果说总结发言还算是不徐不疾、中规中矩的话,自由发言则是基本教义派的江河决堤与主义滥觞。激烈批评民进党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政策者有之,主张纯而又纯的"大福佬人(指讲闽南话的台湾人)主义" 者有之,主张对所有到大陆投资设厂的台商冠予"通敌资匪"者有之,鼓吹"台湾主题性文化"者有之。可谓满场激扬,遍地极端,偏激得连李登辉都不得不出来打圆场。但可以确定的是,越是偏激的言论,场内的掌声越是热烈,可以说是七情上面,全情投入,忘乎所以。

  一个多小时的发言时间之后,李登辉开始发言。他的发言还是台语、国语、英语、日语掺杂,发言时间不长,但重心更多地放在解释较早前他接受日本媒体时表示的"钓鱼岛主权是日本所有"之上。当然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只是说得更加含糊,但意思却相当清楚,还是反复说明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台湾只有渔业权。"说我是台奸的人,我要说是'看到鬼',没有搞清楚,乱讲话。"依然是满场的掌声,掌声让李登辉陶醉,这种陶醉是他暮年生命延续的添加剂。

  失去掌声和镁光灯的李登辉是寂寞的。不甘寂寞让他筹组台联党,组建群策会。他还在努力,但他已经在抱怨媒体对他不够重视(的确,台北的主流媒体并没有对群策会的会议内容给予太多的着墨,却将报导的焦点放在李登辉的卖台言论上)。他还想回到政治舞台的中心,还想扮演一呼百应的主角,他还想圆成为台湾国国父的梦,虽然那只是一个没有办法实现的梦幻。

  友人看到李登辉指点江山的架势,不由得叹了一口气说,李登辉看来还是想继续当康熙,陈水扁在这样的"康熙"之下还不是一个真正的"雍正"。

  可以发现,在台湾社会的政治光谱中,极端台独基本教义派仍拥有一席之地,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所幸的是这些人并不多,也不是台湾政治社会的主流,他们的政治理念和民进党还有距离,是民进党实现政治转型最大的干扰、制约因素。

  李登辉从这些基本教义派身上不断获得拥载的欢呼声和掌声,基本教义派也从李登辉身上获得精神上的激励。换句话说,这次聚会,不过是台湾"凡是派"的一次相互取暖。
近距离观察李登辉,远比隔岸观火要有更为深刻的感受。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