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删

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岳麓山创设书院。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并赐以图书匾额,现存“岳麓书院”额,传为真宗手迹。南宋时,著名理学家张?主持书院,大理学家朱熹两次前来讲学,学生有千余人,时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是岳麓书院的全盛时期,有“潇湘洙泗”之称。公元1926年,岳麓书院易名为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大门前面挂着“岳麓书院”大匾. 大门两侧悬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此联由清人所撰,既颂扬了湘楚人才荟萃之盛,亦盛赞了岳麓书院造就人才之多。此联中, 惟乃语气助词, 故“惟楚有材”并非“唯楚有材”,而是“楚有才”. 讲堂为书院主体建筑,是书院山长集合生徒讲授之所,宽敞开阔,正中设讲台,后为屏风,上书张?《岳麓书院记》,系当代湖南女书法家周昭怡书。
 
讲堂正中上方高悬康熙帝“学达性天”、乾隆帝“道南正脉”两御匾,金碧辉煌。讲堂两壁嵌“忠、孝、廉、节”四字石刻,传系朱熹手书。两边轩廊分立乾隆御史欧阳正焕“整、齐、严、肃”四字石碑。讲堂右侧百泉轩,为朱熹、张?寓居遗址。 书院左侧碑廊陈列着唐代以来的文献碑刻,颇有观赏价值。较为著名的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写的《麓山寺碑》等。
 
岳麓书院座落在风景胜地岳麓山清风峡口,三面环山,层峦叠翠;前临湘江,碧波荡漾。名山美水,前依后托,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高度协调。岳麓书院院前有天马凤凰二山分峙两旁,俨若天然门户;院后有爱晚亭、舍利塔、古麓山寺等著名景点相托。整个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
 
在其千年历史中,无以数计的文化人在这里创造和传播文化。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木式、王阳明在此传播宋明理学;国学大师王文清、王先谦、皮瑞,教育家杨昌济,维新变法先驱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在此从事教育及文化学术活动;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郭嵩焘、胡林翼、刘坤一、蔡锷、陈天华、邓中夏在此就读;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此从事过革命活动.
 
品读岳麓书院,追寻千年文化精髓,感悟中华文明。既是学习,亦是享受,更是启迪与升华。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