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可是多数人并没意识到孩子将来在人际及婚姻上幸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父母的手里―你的小宝贝将来会有怎样的个性?他会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那要看你怎样对待他了。
虽然父母不可能塑造出孩子完美的人生,但也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忽略和无知而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和遗憾。
依恋期(0―18个月)
关键―千万不要冷落孩子
婴儿心理特点:最大的威胁是死亡,最大的任务是”活下来”。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是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他与母体分离后,周围的空气温度使他感到不舒服,呼吸、进食都是新课题,他的生存受到的挑战。如果得不到母亲的乳头和及时的关爱,他便感到了死的威胁,新生儿没有能力,完全依赖母亲的呵护,对母亲的依恋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造成对婴儿的心理伤害。
最重要人物:妈妈,没有人可以取代。
最易失误:
1.妈妈忽冷忽热:
妈妈们因工作等客观原因不能时常陪孩子,有时能满足孩子需求,有时不能情绪不稳定,没有适应角色,有时冷淡烦躁,有时呵护有加;过早训练孩子按时吃奶的习惯,即使孩子饿了,不到时间也坚持不喂奶。
坏结果:依恋型儿童―害怕被遗弃
忽冷忽热妈妈使孩子没有稳定的安全感,只有不断哭闹才能得到食物和爱护。婴儿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用哭闹吸引妈妈注意,另一方面为自己受到冷落而愤怒。妈妈带来快乐也带来痛苦,婴儿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形成了对妈妈爱恨并存的矛盾情感。
成年性格:依恋型人格―难以忍受的”爱人”
依恋儿成年后,进入另一个亲密关系时,会将强烈的依恋倾向凸显出来,令对方忍无可忍。他们对配偶爱恨并存,怨气冲天,无休止地需要亲密,不能忍受被忽视,害怕被遗弃;占有欲极强,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总在埋怨对方辜负了自己的爱,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迫使对方关心自己,这和用哭闹获得母亲婴儿如出一辙;他们嫉妒、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就是不信任。可想而知他们的夫妻相处模式有多糟糕。
2.妈妈持续冷漠:
少数妈妈不想要孩子,孩子的降临使她懊恼和失望,把孩子看做自己不幸的根源;或天性反感孩子,正如当年她的母亲反感她一样,这种母亲极少,但”杀伤力”极大;长期情绪抑郁的妈妈,对孩子也比较冷漠。
坏结果:孤独儿童―惟恐被拒绝
不幸的孩子如果降生到冷漠妈妈身边,对妈妈依恋的渴望会导致失望和痛苦,学会了自我保护―回避亲密接触。他们不常哭闹,似乎很容易满足,给什么吃什么,没有更多要求,不在乎别人是否关心。他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他们常被认为是”省事的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表现出的”独立性”而骄傲,再大点,孩子的所谓”独立性”会受到社会的赞许,他也会为此自豪,量他的致使弱点会在婚姻中暴露出来。
成年性格:孤独型人格―可怜的”冷血动物”
孤独儿童成年后会变成亲密关系中的孤独型人格,他们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事实上他不是没有亲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时期就放弃了。性格冷漠甚至冷酷,没有情趣,缺少笑容。恋爱初期也会表现出一些热情,但是亲密关系确立后,因为恐惧亲近,他们又会冷漠和退缩。他们显得很独立。因较少物质需要,富于独立和忍耐性,在事业上往往很成功,但内心的孤独和婚姻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妈妈应该尽力做到:
有人说:”上帝总是以母亲的形象出现在每个孩子身边。”不爱孩子的妈妈是极少数,当然,百分之百能满足婴儿的妈妈也几乎没有。但知道了爱对孩子至关重要,妈妈们应该尽可能地给予新生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
记住:这一阶段婴儿大声的哭泣是对死亡的恐惧,而不是哭闹。怎样关爱也不会宠坏。
如果妈妈不能时刻陪伴孩子,请孩子的父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尽职的保姆亲戚陪伴照料孩子,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探索期(18个月到3岁)
关键―要关注不要过多限制
幼儿心理特点:生存不再是时刻担心的问题。学会走路后,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外部世界,开始渴望离开母亲的怀抱去探索了,但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失去母亲的不安。
最重要人物:父母,父亲尤为重要。
最易失误:
1.控制型父母:
注意:第一阶段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妈妈可能在第二阶段出现问题―她可能过分呵护孩子,生怕出现意外,过多限制孩子的行动:”那儿不能去!””回来,会摔倒的。”她们这样做,可能出于爱孩子的本能,更可能是潜意识里害怕被孩子遗弃对孩子过分依恋,不能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
坏结果:距离儿童―害怕被控制
孩子的反应可能有两种:一种是拒绝到妈妈身边,设法保持一定距离。另一种虽然回到妈妈身边,但情感却关闭了。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孩子,他们允许妈妈抱,却把脸扭到一边不让妈妈亲,他们担心被妈妈牢牢控制和被”吸收掉”。
距离儿童与孤独儿童看似相近实际上根本不同,孤独儿童不主动要求任何东西,更不要求接触。而距离儿童通常在依恋期适应很好,他们的依恋需要得到了满足,问题出在他们需要离开母亲时,他们不害怕亲近,但是总小心保持距离,害怕过于亲近不能从控制中逃脱。
成年性格:回避型人格―可能变成”花花公子”
距离儿童长大后成为回避型人格,他们表面上可能热情但害怕深交,难以找到真爱;孤立型人格不同,后者否认自己对亲密的需要,而回避型人格承认对亲密的需要,但喜欢来去自由的关系;回避型人格的极端是”花花公子”。他们不断吸引异性,正如小时不断吸引父母一样,但很快便厌烦,不能保持稳定的关系,一旦感到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胁,就想方设法摆脱亲密关系,但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并没有消失,于是开始新的恋情。他们的感情是矛盾的,既有对依恋的需要和对被遗弃的恐惧,也有对独立的需求和对被控制的恐惧。
如果母亲在依恋期不能满足孩子,又在探索期严重限制他的探索需求,那么很可能造就一个未来感情不专的”花花公子”。
2.没耐心父母:
父母缺乏耐心,或者忙于其他事情,鼓励甚至强迫孩子过早探索和独立,常对孩子说:”去,自己一边玩去!””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你是大孩子了,别老缠着我。”忽视孩子离开后又要回来确认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探险”后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陷入寻求独立和依恋父母的矛盾情结。
坏结果:矛盾儿童―害怕失去爱
孩子恐惧独立,害怕离开妈妈。他们需要反复确证父母是否随时关心他,爱他,他们总盯着父母,怕自己稍一疏忽,父母就消失。他们使用一切手段来吸引父母的关注:眼泪、讲故事、问问题等。他们与依恋儿童不同,生气、哭闹不是他们的武器,相反,他们知道如何讨好妈妈,做出好孩子的样子。
成年性格:追求型人格―心情压抑的好丈夫或好妻子
矛盾儿童到成年后即形成追求型人格,他们总是想出各种方法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与依恋型人一样,追求型人也惧怕被抛弃,但不像依恋型人那样抱怨生气,他们是”贤妻良母”或”五好丈夫”,总是力图取悦地方,为对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并且总是努力抑制自己的不快,将对方放在首要的位置;他们活得太累,常吃力不讨好,使对方感到没有一点个人空间。
父母应该尽力做到:
父亲这时尤为重要,他应当耐心地支持孩子充满好奇地离开妈妈去探索周围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客厅、厨房、卫生间、门外,甚至街道、公园等。父亲带着孩子离开母亲的视野后,再逐渐让孩子离开自己。这时孩子行为的显著特点是:兴致勃勃地从父母身边跑开,马上又跑回来投入父母怀抱,即刻又离开……不断重复,不厌其烦。这说明孩子离开父母时,马上感到不安,特别是父母不在视线之内时。
称职的妈妈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探险”,对孩子的独立倾向没有不安感,同时她明白孩子依然需要安全感和依恋。她会让孩子知道:放心走吧,妈妈时刻等你回来,听你有趣的”历险记”。
虽然父母不可能塑造出孩子完美的人生,但也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忽略和无知而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和遗憾。
依恋期(0―18个月)
关键―千万不要冷落孩子
婴儿心理特点:最大的威胁是死亡,最大的任务是”活下来”。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是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他与母体分离后,周围的空气温度使他感到不舒服,呼吸、进食都是新课题,他的生存受到的挑战。如果得不到母亲的乳头和及时的关爱,他便感到了死的威胁,新生儿没有能力,完全依赖母亲的呵护,对母亲的依恋最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造成对婴儿的心理伤害。
最重要人物:妈妈,没有人可以取代。
最易失误:
1.妈妈忽冷忽热:
妈妈们因工作等客观原因不能时常陪孩子,有时能满足孩子需求,有时不能情绪不稳定,没有适应角色,有时冷淡烦躁,有时呵护有加;过早训练孩子按时吃奶的习惯,即使孩子饿了,不到时间也坚持不喂奶。
坏结果:依恋型儿童―害怕被遗弃
忽冷忽热妈妈使孩子没有稳定的安全感,只有不断哭闹才能得到食物和爱护。婴儿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用哭闹吸引妈妈注意,另一方面为自己受到冷落而愤怒。妈妈带来快乐也带来痛苦,婴儿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形成了对妈妈爱恨并存的矛盾情感。
成年性格:依恋型人格―难以忍受的”爱人”
依恋儿成年后,进入另一个亲密关系时,会将强烈的依恋倾向凸显出来,令对方忍无可忍。他们对配偶爱恨并存,怨气冲天,无休止地需要亲密,不能忍受被忽视,害怕被遗弃;占有欲极强,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总在埋怨对方辜负了自己的爱,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迫使对方关心自己,这和用哭闹获得母亲婴儿如出一辙;他们嫉妒、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就是不信任。可想而知他们的夫妻相处模式有多糟糕。
2.妈妈持续冷漠:
少数妈妈不想要孩子,孩子的降临使她懊恼和失望,把孩子看做自己不幸的根源;或天性反感孩子,正如当年她的母亲反感她一样,这种母亲极少,但”杀伤力”极大;长期情绪抑郁的妈妈,对孩子也比较冷漠。
坏结果:孤独儿童―惟恐被拒绝
不幸的孩子如果降生到冷漠妈妈身边,对妈妈依恋的渴望会导致失望和痛苦,学会了自我保护―回避亲密接触。他们不常哭闹,似乎很容易满足,给什么吃什么,没有更多要求,不在乎别人是否关心。他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他们常被认为是”省事的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表现出的”独立性”而骄傲,再大点,孩子的所谓”独立性”会受到社会的赞许,他也会为此自豪,量他的致使弱点会在婚姻中暴露出来。
成年性格:孤独型人格―可怜的”冷血动物”
孤独儿童成年后会变成亲密关系中的孤独型人格,他们否认自己的情感甚至物质需要,事实上他不是没有亲密的需要,而是在幼年时期就放弃了。性格冷漠甚至冷酷,没有情趣,缺少笑容。恋爱初期也会表现出一些热情,但是亲密关系确立后,因为恐惧亲近,他们又会冷漠和退缩。他们显得很独立。因较少物质需要,富于独立和忍耐性,在事业上往往很成功,但内心的孤独和婚姻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妈妈应该尽力做到:
有人说:”上帝总是以母亲的形象出现在每个孩子身边。”不爱孩子的妈妈是极少数,当然,百分之百能满足婴儿的妈妈也几乎没有。但知道了爱对孩子至关重要,妈妈们应该尽可能地给予新生儿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
记住:这一阶段婴儿大声的哭泣是对死亡的恐惧,而不是哭闹。怎样关爱也不会宠坏。
如果妈妈不能时刻陪伴孩子,请孩子的父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尽职的保姆亲戚陪伴照料孩子,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探索期(18个月到3岁)
关键―要关注不要过多限制
幼儿心理特点:生存不再是时刻担心的问题。学会走路后,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外部世界,开始渴望离开母亲的怀抱去探索了,但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失去母亲的不安。
最重要人物:父母,父亲尤为重要。
最易失误:
1.控制型父母:
注意:第一阶段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妈妈可能在第二阶段出现问题―她可能过分呵护孩子,生怕出现意外,过多限制孩子的行动:”那儿不能去!””回来,会摔倒的。”她们这样做,可能出于爱孩子的本能,更可能是潜意识里害怕被孩子遗弃对孩子过分依恋,不能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
坏结果:距离儿童―害怕被控制
孩子的反应可能有两种:一种是拒绝到妈妈身边,设法保持一定距离。另一种虽然回到妈妈身边,但情感却关闭了。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孩子,他们允许妈妈抱,却把脸扭到一边不让妈妈亲,他们担心被妈妈牢牢控制和被”吸收掉”。
距离儿童与孤独儿童看似相近实际上根本不同,孤独儿童不主动要求任何东西,更不要求接触。而距离儿童通常在依恋期适应很好,他们的依恋需要得到了满足,问题出在他们需要离开母亲时,他们不害怕亲近,但是总小心保持距离,害怕过于亲近不能从控制中逃脱。
成年性格:回避型人格―可能变成”花花公子”
距离儿童长大后成为回避型人格,他们表面上可能热情但害怕深交,难以找到真爱;孤立型人格不同,后者否认自己对亲密的需要,而回避型人格承认对亲密的需要,但喜欢来去自由的关系;回避型人格的极端是”花花公子”。他们不断吸引异性,正如小时不断吸引父母一样,但很快便厌烦,不能保持稳定的关系,一旦感到被控制和被”吸收”的威胁,就想方设法摆脱亲密关系,但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并没有消失,于是开始新的恋情。他们的感情是矛盾的,既有对依恋的需要和对被遗弃的恐惧,也有对独立的需求和对被控制的恐惧。
如果母亲在依恋期不能满足孩子,又在探索期严重限制他的探索需求,那么很可能造就一个未来感情不专的”花花公子”。
2.没耐心父母:
父母缺乏耐心,或者忙于其他事情,鼓励甚至强迫孩子过早探索和独立,常对孩子说:”去,自己一边玩去!””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你是大孩子了,别老缠着我。”忽视孩子离开后又要回来确认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探险”后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陷入寻求独立和依恋父母的矛盾情结。
坏结果:矛盾儿童―害怕失去爱
孩子恐惧独立,害怕离开妈妈。他们需要反复确证父母是否随时关心他,爱他,他们总盯着父母,怕自己稍一疏忽,父母就消失。他们使用一切手段来吸引父母的关注:眼泪、讲故事、问问题等。他们与依恋儿童不同,生气、哭闹不是他们的武器,相反,他们知道如何讨好妈妈,做出好孩子的样子。
成年性格:追求型人格―心情压抑的好丈夫或好妻子
矛盾儿童到成年后即形成追求型人格,他们总是想出各种方法保持与配偶的亲密关系;与依恋型人一样,追求型人也惧怕被抛弃,但不像依恋型人那样抱怨生气,他们是”贤妻良母”或”五好丈夫”,总是力图取悦地方,为对方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并且总是努力抑制自己的不快,将对方放在首要的位置;他们活得太累,常吃力不讨好,使对方感到没有一点个人空间。
父母应该尽力做到:
父亲这时尤为重要,他应当耐心地支持孩子充满好奇地离开妈妈去探索周围世界,这个世界可能是客厅、厨房、卫生间、门外,甚至街道、公园等。父亲带着孩子离开母亲的视野后,再逐渐让孩子离开自己。这时孩子行为的显著特点是:兴致勃勃地从父母身边跑开,马上又跑回来投入父母怀抱,即刻又离开……不断重复,不厌其烦。这说明孩子离开父母时,马上感到不安,特别是父母不在视线之内时。
称职的妈妈应该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探险”,对孩子的独立倾向没有不安感,同时她明白孩子依然需要安全感和依恋。她会让孩子知道:放心走吧,妈妈时刻等你回来,听你有趣的”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