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有没有看过王朔的这篇:我最讨厌的词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hau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hau

知名会员
VIP
注册
2005-09-01
消息
378
荣誉分数
49
声望点数
138
优雅、档次、格调、情结、关怀、巨大、精神、理想、信仰、终极、高贵、贵族、父 亲、神圣、清澈、呼唤、难忘、纯粹、追寻、坚守、虚伪、沉默、价值、无比、光荣、自由 、民主、民族、奴隶、体制、未来、历史、人文、个体、生命、存在、诞生、诗意、想象、 家园、故乡、感谢、献出、爱、热爱、痛苦、幽默、智慧、博学、阅读、文本、尖锐、拒绝 、强烈、震撼、穿透力;

香水、丝巾、高脚杯、威士忌、咖啡、香烟、牛排、可口、三文治、书籍、唱片、时 光、男孩、女孩、跑车、热水澡、玫瑰、百合、寂寞、疯狂、刻骨、梦魇、午夜、午后、做 爱、优美、体液、汗、气味、眼泪、皮肤、难堪的、淡淡的、苍老、娇嫩、冰凉、透明、柔 软、飞快、漫长、堕落、快乐、晕眩、地狱、天堂、怪里怪气、痛哭、了不起、太棒了、天 哪!

披头士、贝多芬、梵高、达利、范思哲、阿玛尼、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海德格 尔、哈贝马斯、维特根斯坦、玛丽・杜拉斯、张爱玲、王家卫、艾略特、金斯堡、贝克特、 昆廷・塔仑提诺、伯格曼、斯皮尔伯格。

还有那些英语,一嘟噜一嘟噜的字母。

我一看这些词就晕,就麻蝇,就像碰到了腻友,就料到这本书是什么人写的,大概要 讲什么。

这好像是黑话,使用这些词的男男女女似乎都来自同一个背景,受过相似的教育,差 不多可算是一伙人,他们对同一种东西那么熟悉、爱好,甚至我猜他们互相睡过觉。这些人 及其他们的趣味这二年已成为图书市场上的时髦,一不留神买本书或者杂志就会遭遇这些词 ,从思想到性交,这些词是无所不能的,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并有一种极富装饰性的阅读效 果,即这些词本身具有的那般庄严、华丽和西方味道所带来的感染性。

这些词基本来自西方概念的翻译,读之如逛洋货名牌店,除了看到衣服、鞋和手袋这 些具体的实物,更重要的是感受店里那种昂贵、优越和来自远方陌生文明的严肃气氛,有一 种共享世界文明至少和人家同房一次的踏实。我注意过逛洋店的男女,包括我自己,没有不 矜持的,说话细声细气的,全是礼貌用语,生怕现了。那店里所有的商品、店员,甚至灯光 墙壁都流露着我认识的一个流氓画家在街上拦截女孩子时惯使的那副嘴脸:你可以拒绝我- -但不可以拒绝艺术!

我相信这是一种真诚,10亿农民,欠发达的内地乡村,都不能反证我们没有已经和西 方人过上同样日子、关心同样事情和有共同感受的一批人,实际上过西方知识分子或艺术家 、特别是颓废艺术青年的生活也不需要太多钱,真有钱的中国人过的倒是像土财主。所以, 你也不能说有西方式的情感、爱好西方式的表达方式是装孙子。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如果我们 现在把外来语和外来的语言影响--翻译体:意译及其生造,统统从汉语中剔除,我们就说 不成话了。

我应该高兴是不是?为什么不说这是一次书写革命呢?理性上我是这么认为的,可我无 法说服自己的感官反应,我一看到这些词和这些词后面透出的使用者的态度,就讨厌!就觉 得沐猴而冠,事儿逼!也许我这是一种更奴才的心态:你们配跟洋人想同一件事儿么?

另外还有一点怀疑:就算十个里头有九个是真的,总有一个是装的吧?时尚的、人人 拥护的东西有时让人丧气就是,你不知哪位是装的。
 
王朔这位同学,好就好在他的尖锐,敢于剥开世俗的层层伪装,露出其下掩盖着的良知或鲜血。坏就坏在他的尖酸,有他,就容不下别人。

要阅尽这世间的美,光长着一只鹰眼是不够的,有时,还要配一只超广角的蝇眼。。。
 
我最讨厌的词:
丫,丫挺的,你他妈的,老子,哥们, 狗娘养的,松货,鸟, 开瓢,板砖, 叉, 好像在哪见过你,学文科的吧,贫嘴, 第一次,处女, 负责, 没劲, 特..., 流氓,无赖,痞子,烦他, 孙子, 俗, 毛主席, ......

俺都懒得再打下去了, 翻翻阿王写的东西,里面比比皆是. 玩世不恭没什么问题, 当叛逆的一代也可以理解. 可要把粗俗当有趣, 把痞子当英雄就差劲了, 尤其不好的就是影响了咱首都男人的形象. ;)

人民日报和各地的党政机关报上面的某些词出现的频率也高的离奇, 怎么不见他老人家也写个酸文"讨厌"一下?
痞子知道跟什么人敢犯横斗狠,什么人该绕着走, 老王当然不傻.
 
吼吼
有人要咆哮......
 
看齐了.

不过,这马哥咋地啦?这么愤怒干蛤?

王朔要是看见你管他叫阿王,估计直接气死了.那您就痛快啦...
 
ZT

王朔和他同时代作家比起来,起点不算高。在刘索拉写出《你别无选择》,徐星写出《无主题变奏》,莫言写出《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马原写出《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的时候,他在写什么呢?在写《空中小姐》。这是什么东西?通俗言情故事而已,无论是立意、结构和贯穿其中的情调,都是对西格尔那本风靡七十年代的流行小说《爱情故事》的模仿。王朔那时的趣味相当于今天一个刚失恋的18岁女孩,自以为历尽风雨,有大款出钱让她做歌手,于是在自己的第一支单曲中哀怨地演唱那一段痛史。这痛史其实是一段感情游戏,一唱起来也知道这东西无聊,于是拼命夸大感受,针尖大的窟窿透过一火车的眼泪。

  第二部涉嫌抄袭他人的小说《浮出海面》是雷马克《凯旋门》和《三伙伴》以及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中国版。另一个左右着他的趣味,甚至直接成为他抄袭对象的是一个叫礼平的中国作家。

  礼平写的《晚霞消失的时候》是八十年代最好的情感小说,曾把王朔看得神魂颠倒,至少一顿饭没吃,一周夜不成寐。 他的小说所达到的文字优美和情感撼人程度是王朔从来没在一篇小说中同时达到的。我不是说王朔在情节和语言上对礼平进行了抄袭,他抄袭的是美感,具体说是他笔下的女性人物。他在《浮出海面》中那个女孩于晶身上投注的是礼平在《晚霞消失的时候》中对那个叫南什么的女孩投注的同样目光和丝毫不变的感念。对那种清秀干净有书卷气的女孩子的迷恋从此成为王朔小说中的一个套路。我觉得王朔对知识女性有一种恐惧,也许这和他在街上长大的经历有关,像他这路人很容易接受“只有难看的姑娘才读书”的流行偏见。

  《一半火焰》是王朔被阅读最多的小说,作为小说实在是没什么可说的,那就是一个耸人听闻的小报社会新闻一类的故事,后半部分是十足的败笔,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画蛇添足,看那个小说就知道了。我最不喜欢的是王朔在那里面流露的自我欣赏和自以为得计的小卖弄,好像谁一见他都要爱上他,只有他甩人家,人家对他都是苦苦追求,乃至痛不欲生。 

  哪有这种事情?不要自己写小说,就把自己搞成万人迷,过什么瘾呢?最恶心的还要人家为你殉情,完后你很悲壮,这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白日梦和自我吹嘘。 讨厌!他有些下流王朔的下流使得他的言情小说不那么纯粹。当他不那么下流时,又显得可笑,这在《永失我爱》这类小说中最为明显。对高尚的情感实在是陌生,只得使用最滥的通俗剧手法,让其中一人得不治之症,大家哭一场拉倒。他还说人家琼瑶呢,我看他在这点上还不如琼瑶。既不纯情又不坚信,这是王朔的困境,这等于让一个没吸过毒的人去想象戒毒,写得不成样子也是情理之中,令我们敬佩的只是这个人的胆儿大。

  《过把瘾就死》本来可以写成很好的情感小说,这时就看出王朔把握结构能力的严重不足,像理发那样推着写,最后仍然是一堆素材,面里和了水,也揉了半天,就是蒸不熟,始终没发出应有的香味儿,止步于一场家庭风波。王朔的问题在于他只是个经验主义者,像狗的眼睛一样看到多少就以为是全部了,基本上没有想象力。在他的创作过程中,只有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就是写那本侦探小说《单立人探案集》。十分可惜的是这次他又碰到了困扰他的老问题:想法和能力的差别―――想到了却做不到。逻辑思维能力也不是谁想有就能有的。他,老王,如果说有,也只有一点点,够冲一次马桶的,却完全不足以应付哪怕是最简单的一件刑事案件的破案。侦探小说的有趣之处在于大家一起做一个智力游戏,猜一猜谁是坏人,他是怎么被发现的。

  几乎每一步都要反向思维,穷尽所有可能之后找出最不可能又是最合情理的那个“真相”,就是成语说的“匪夷所思”。作者的智力若是等同于读者乃至低于读者,这个游戏就没法玩了。正如俗话所说,你一撅尾巴,别人就知道你拉什么屎。那你还神神鬼鬼拉个什么劲?
 
这最可怕的就是追根溯源,查你祖宗八代,哲学的说法是问“你从哪里来”,科学里也有一支搞这个,叫系谱学
王朔的心理情结在《晚霞消失的时候》里的那个南姑娘,哈哈,这个发现太好玩了
老王真要炸肺了
 
夫妻关系,在以前象老毛和江青,是爱人是同志是战友是老师和学生;今天时代变了,变成楼上两的----是爱人是朋友也是网友
 
王朔早年间,有才思,敢言,挺让我喜欢

后来,就像崔健一样,作品越来越少,只能靠吹牛骂人赚点影响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