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医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yh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yh

Moderator
注册
2002-03-07
消息
1,118
荣誉分数
13
声望点数
168
反思中医

--如何突破目前的困境,顺应时代潮流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医药让人感到沉重而急迫的问题。

本刊 (Beijing Review) 记者 冯建华




10月7日,一篇征求签名的公告迅速在网络上传播,主要内容是建议中医药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

公告的主要发起人是湖南省一位名叫张功耀的大学教授,他从事的是科学思想史研究,在中医药界并没有社会影响力,可是,由其策动的网络签名运动还是迅速得到了上万网民的支持,而且,据事后媒体披露,这些人大多集中在医疗卫生领域。

然而,事情并不仅止于此。随着一些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加入支持“取消中医”的行列,这场发生在舆论领域的交锋,很快在现实生活中引起了激烈震荡。

面对外界的置疑,一些地方的中医界提出“打响中医保卫战”。张功耀所在的湖南省中医界,反应更是激烈。从当地一家媒体得知消息后,湖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荣新奇彻底愤怒了,在咨询了相关法律后,决定起诉张功耀诽谤。

也许是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相关政府部门很快做出了回应。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这样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实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卫生部坚决反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在随后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更是把这场网络签名运动看成“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一个学者发起的网络签名运动,最后能引起这么大的社会反响,可能是任何人所没有预料到的。

争论焦点



在这场争论中,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中医是不是一门科学。

何祚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反伪科学斗士”。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直言不讳地表示,“不知所云,越听越糊涂”的中医理论是“典型的伪科学”,代表着一种“落后生产力”。

在其他主张取消中医的人看来,现代医药科学(西医)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已成为现代科学的一部分,这主要表现在西药的疗效和副作用,都能在西医理论和临床试验上得到明确的解释和论证。

与此相对比,中医现有的阴阳五行等理论过于玄奥抽象,按现有的科学知识难以理解解释,而且,中医药在临床运用阶段也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举例来说,10个中医诊疗同样的病,也许会运用10种差异很大的治疗方法,这在西医是很少出现的。此外,每种中药材的性能及毒副作用目前并没有如西药那样得到严密的临床检验,因而,在很多人看来,尽管中医有一些有效的药物和疗法,但充其量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并不是一门科学。

当然,近年来有关中医药的负面报道逐渐增多,也加剧了公众对中医药的不信任感。最近的一次发生在今年8月,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对进口自中国的“复方芦荟胶囊”进行检测时发现,其中汞含量超过英国标准11.7万倍。

“我觉得中医的问题主要在于它的疗效和危害性……因而,在现在的条件下,让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对于提高整个国家的医疗会有好处。” 张功耀这样提出自己的论据。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国粹”。西医被中国广大人民所接受,大体是出现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而在此之前,中医在中国医疗体制中一直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因而,贬低中医的言论一出现即遭到很多人的激烈反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陈大志博士是北京朝阳医院肝移植中心的副主任,有着多年在美国学习西医的经历。“虽然我对中医药持一定怀疑态度,但有一点无须置疑,这就是中医药历史悠久,在人类医学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陈大志说。

陈大志认为,现在中医药理论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并不能说它是不科学的,因为很多后来被证明是科学的东西,之前也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解释。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目前西医治疗手段中也有很多东西,按照现代医学理论,也是根本解释不了的,如此看来,也是不科学的吗?况且,现在很多西医治疗不了的疾病,中医却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中医药的特殊疗效,北京中医医院京城杏林苑中医诊疗中心主任宋艾珠有着切身的感受,因为她所在的机构经常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在她办公室的橱柜里,摆了很多痊愈出院的国外患者给她专门送来的礼物。

50岁左右的日本女患者真壁美百合,是在一次轮船事故中严重受伤的,西医治疗2年多后,一直没有多大效果。经朋友介绍,她试着来到中国寻求中医治疗。“刚来到我们医院时,简直像个机器人,从腰到颈部全用着钢托,拄着双拐,走路完全离不开别人的搀扶。” 宋艾珠说。


经过专家的会诊,医院决定对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另外配合服用一些疏通经脉的中草药。第二天,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第三天脱离了一只拐,一星期后就可以逛街了。一个月就痊愈出院回国了。待半年后回医院巩固治疗时,活泼好动的真壁美百合竟然可以在医院走廊里蹦蹦跳跳。在参与会诊的专家看来,这简直是一个奇迹。

“中医药太神奇了,我会把它介绍给更多的人。” 真壁美百合在出院时反复用生涩的中文对医护人员说。

记者在杏林苑中医诊疗中心随机采访了几位来自瑞士、罗马尼亚等国家的患者,听被告之现在有人主张让中医退出国家医疗体制,他们都表示出了非常吃惊的神情,第一反应是摇摇头问“为什么?我不理解!”。

从业三十多年的民间老中医侯满臻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医理论是建立在宏观哲学基础上的,是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来看待疾病的,而西医是建立在微观哲学之上的,看待疾病的角度也是微观的。例如,对于感冒西医认为是病毒的侵袭,而中医则认为是由于人体整个功能虚弱而造成的。因而,在诊疗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具体来说西医是采取局部抗性治疗的方式,而中医则是采取宏观调理用药的方式,仍然拿治疗感冒来说,西医只能是采用抗生素类药杀菌灭毒,中医则是从改进整个身体功能入手。

“中、西医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很难有优劣之分。中医是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如果据此站在西医的角度来否定乃至排斥中医,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对中医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侯满臻认为,中医药可以看作是一种历史回归自然的绿色运动,这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因而,中医药有着光明的发展前途。

身陷窘境



抛开争论本身,目前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医药发展在它的发源地--中国正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针对这场争论,中国知名商业网站新浪网开展了一项调查,截止10月25日18时30分,共有20046人参与调查,其中,当问到“你如何看待中医”时,约74%的人表示支持中医,反对者仅占17%。可是,当问到“如果生病你通常会选择看西医还是看中医”时,约58%的人选择了西医,超过选择中医者16个百分点。

更有甚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王丽在该院所作的调查统计显示,在被调查的病人中有90%的人不再相信中医。对于这一点,宋艾珠主任分析认为,这除了跟中医疗效相对较慢、治疗方式比较复杂等特性有关,还与一些中医院盲目夸大宣传有很大的关系。

“在经济驱动下,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医院以及私人诊所,经常以一种包治百病的姿态出现,西医治不了的各种疑难杂症,在他们那里都能治,而事实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无疑给中医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宋艾珠说。

对于中医为什么更容易被夸大宣传这种现象,侯满臻解释说,中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很多中医药或者治疗方式是以一种“秘方”的形式出现,这也就给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留下了可乘之机。

中医是一门继承性极强的医学科学。可是,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必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者,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而且考试内容近2/5是西医知识。而实际上,中医治疗水平高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正是“隐身”于民间,可他们并不懂西医,不懂外语,虽然医术高明,也拿不到行医资格,这导致许多中医医术失传,一些中医药也随着老中医的离世而彻底消亡。

而且,现行医疗执法监督制度也阻碍了正常民间行医。在目前体制下,民间行医即使属于正常死亡,因无行医执照,若有人提起诉讼,必受制裁。另一个不合理的地方是,中医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要由西医来鉴定,由于中、西医属于不同的体系,对事情的看法有时分歧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医诊治时不敢放开思路,变得过于谨慎。

现有数据表明,中国的中医人数1912年是80万人,1949年有50万人,现在的人数是不到30万。另有统计显示,中国的名老中医人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500名左右,而且这些名老中医年龄都在88岁以上。

因而,有人发出警告,中国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不过,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副院长张冰教授看来,这只是一个“前进中的问题”,不用过多担心,因为随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前主要存在于师徒传承时代的人才危机会逐渐得到缓解。

由于中医逐渐沦为“边缘地位”,中医院的经济效益普遍不够理想,加上地方政府不够重视,这种状况在一些地方表现得更为严重。以湖南省为例,2005年该省财政收入739亿元,而中医事业专项经费只有500万元,已经10年没有增加。在该省95所县级中医院的业务用房中,危房面积占到了1/3。

“为了求生存,很多中医院尽量避免开价格低的中药,而采取西医疗法,这样好赚钱。”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业务副院长柏正平举例说,有些骨折的病人,用中医的夹板固定等诊疗手段就可医好,医药费用只要60元,而选择做西医手术,却需要1600元。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很多中医院宁愿选择给患者动手术。

“现在的中医院,除极少数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方向外,大部分已名不副实,名义上是中医医院,实际已经变成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西医院,只是门诊上用点中药。病房里已完全西医化或半西医化。” 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创建者、原中央卫生部中医药局局长吕炳奎说。

重振中医药

中国政府已意识到了中医药事业发展所遭遇的困境,并开始努力扭转这种局面。

中医药目前已传播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中草药应用日益广泛,销售量不断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未来5至10年,全球中药销售额将达到2000亿-3000亿美元。但是,同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从中药的销售来看,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约160亿美元,其中日本占80%,韩国占15%,而中药发源地的中国却只占3%到5%,2005年中国的中药出口额仅有8亿多美元。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国内饱受存废之争的中医,却在非起源国家大力推行。据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邓铁涛介绍,中医针灸近年正融入英国主流医疗体系,在伦敦唐人街,中医诊所和药店是排在餐馆之后密度最大的店铺,英国医学会曾建议卫生部将中医的针灸列入国民保健计划;美国现有35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已批准针刺医疗活动,从事针刺的医师超过1万名,每年有100万以上患者接受针刺治疗。

“天然药物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国家投入重金,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力度,通过专利、标准等技术手段,占领市场,对中医药发展构成挑战。”今年8月初颁布实施的《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2006-2010)规划》明确写道。

在这项规划中,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根据规划,到2010年,中国所有乡镇卫生院都设置中医科或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服务量占总服务量的30%左右;实现中医药立法,初步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肾病等重大慢病的中医药防治,初步完成综合防治方案,建立有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标准。

10月22日,第16个世界传统医药日。当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外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资金预计将达到50亿元,而“十五”期间(2000-2005),这项投入只有8亿元左右。

对于如何振兴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很多专家认为除了政策扶持以外,当前急需改变中医药教育模式。

目前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汗,中医药主要是采取大学教育的模式来培养人才。据权威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中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达到32所,在校生人数近39万,而五年前,这个数字只有8万。

“中医药治疗最讲究个体差异,现在的中医药大学教育太注重医学典籍,与临床实践有些脱节。” 民间老中医侯满臻认为,中医药大学教育不能一味地以古书作为标准,而是应该以实际疗效作为标准。

民间老中医高儒贵则认为,现在一些中医学高校有被“西化”的趋势,西医内容占了学生课程的绝大比重,培养出来的人才吸纳了西医思想,西医思维,或者非纯粹中医思路。另外,中医教材掺杂了西医理念,冲淡了中医自身的理论基础,这很容易让中医大学生丧失对中医的信任。

对于这一点,张冰教授有着清醒的认识。“社会上很多人一直在骂,现在的中医药大学搞的‘中不中,西不西’”张冰笑着说。在她看来,这是对社会需求的不同理解而造成的结果,事实上,现在很多中医药大学的做法也很不相同,有的大学实行中、西医知识六、四开,有的实行七、三开,有的实行五、五开。

“中医药大学教育一直在探索合理的模式,出现争议和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在我看来,总体上来说是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 张冰说。

近年来,一些社会有识人士和业内专家经常呼吁,中国要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应该大力提倡师徒传承的民间模式。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或民间也在有意识地复兴这种模式。例如,广东省有关部门最近设立了一个高规格的中医研修班,遴选中医药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学员,由名老中医集体带徒,以培养新一代的“中医大家”。

“振兴中医药事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在科学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中医药的说理系统,如果世界乃至国内人民不能直观化、清楚地了解中医药的用药机理、科学内涵,那么双方就没法交流,进而产生误解。”张冰教授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