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的太阳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6-08-03
- 消息
- 1,498
- 荣誉分数
- 40
- 声望点数
- 48
迷死金基德了...天才导演...
不看他的电影...用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人生不完整...
<空房间>...<漂流浴室>...<春夏秋冬又一春>...<坏胚子>...<时间>...<撒玛利亚女孩>...我只看过这么多...部部好看...
金基德也相当的年轻...才47岁...被韩国媒体誉为“21世纪最具领导潜力的导演”...同时,他也是最受国内影迷关注的作者型韩国导演之一...
金基德最早受到注目,是由于其作品酷爱表现的性、暴力和死亡等主题...在那些富有张力的故事情节中,情欲和暴力往往被用力地揉搓在一起。2000年,影片《漂流欲室》在威尼斯影展上引起轰动,这部电影在其早期作品《鳄鱼》、《野兽之都》及《鸟笼旅馆》之上,构建了一个由复杂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调组成的社会及民族隐喻――残酷的孤岛,它也成为金基德确立风格的作品(孤岛这个意象,在后来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再次出现)。这之后的《收不到的情书》,是金基德电影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峰,影片充满张力,并具有某种和中国第五代导演相通的对民族、政治和历史的进行深刻反省的饱满力量。随后,金基德又以一部《坏男人》再次对人性欲望的悲剧性给与曝光,特别是对男人欲望进行了真实的勾画。之后,金基德与张东健合作,拍摄了涉及韩国政治、军事背景的《海岸线》。
2003年后,金基德先后推出了两部很有分量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和《撒玛利亚女孩》。前者出人意料地讲起佛理轮回和因果报应,镜头唯美,构思精巧。后者则被认为是金基德个人的一个及时、良性的突破,比其以往作品一贯的冷峻多了一线希望和少有的宽容。
金基德电影的整体水平很高,题材也相当丰富,其中形式感最强、最圆满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最写实的是《海岸线》,最有冲击力的是《收不到的情书》,最集中笔墨写男性的是《坏男人》,最集中笔墨写女性的是《漂流欲室》,《撒玛利亚女孩》在他所有作品中并不显得突出,但我个人还是最喜欢他的这部电影。因为在这里,他以往的那些东西都没有失去,而以前少见的怜悯和宽容,却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处浑然天成。
《撒玛利亚女孩》是金基德创作思想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虽然剧中依然充满了残酷的暴力和人性揭露,但结尾处,金基德却摆脱了此前他已经习惯使用的,以死亡结束痛苦人生的简单做法。这样的一个开放结局,反映出金基德创作心态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已经初露端倪,但它却是在《撒玛利亚女孩》中被具体实现的。
不看他的电影...用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人生不完整...
<空房间>...<漂流浴室>...<春夏秋冬又一春>...<坏胚子>...<时间>...<撒玛利亚女孩>...我只看过这么多...部部好看...
金基德也相当的年轻...才47岁...被韩国媒体誉为“21世纪最具领导潜力的导演”...同时,他也是最受国内影迷关注的作者型韩国导演之一...
金基德最早受到注目,是由于其作品酷爱表现的性、暴力和死亡等主题...在那些富有张力的故事情节中,情欲和暴力往往被用力地揉搓在一起。2000年,影片《漂流欲室》在威尼斯影展上引起轰动,这部电影在其早期作品《鳄鱼》、《野兽之都》及《鸟笼旅馆》之上,构建了一个由复杂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调组成的社会及民族隐喻――残酷的孤岛,它也成为金基德确立风格的作品(孤岛这个意象,在后来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再次出现)。这之后的《收不到的情书》,是金基德电影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峰,影片充满张力,并具有某种和中国第五代导演相通的对民族、政治和历史的进行深刻反省的饱满力量。随后,金基德又以一部《坏男人》再次对人性欲望的悲剧性给与曝光,特别是对男人欲望进行了真实的勾画。之后,金基德与张东健合作,拍摄了涉及韩国政治、军事背景的《海岸线》。
2003年后,金基德先后推出了两部很有分量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和《撒玛利亚女孩》。前者出人意料地讲起佛理轮回和因果报应,镜头唯美,构思精巧。后者则被认为是金基德个人的一个及时、良性的突破,比其以往作品一贯的冷峻多了一线希望和少有的宽容。
金基德电影的整体水平很高,题材也相当丰富,其中形式感最强、最圆满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最写实的是《海岸线》,最有冲击力的是《收不到的情书》,最集中笔墨写男性的是《坏男人》,最集中笔墨写女性的是《漂流欲室》,《撒玛利亚女孩》在他所有作品中并不显得突出,但我个人还是最喜欢他的这部电影。因为在这里,他以往的那些东西都没有失去,而以前少见的怜悯和宽容,却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处浑然天成。
《撒玛利亚女孩》是金基德创作思想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虽然剧中依然充满了残酷的暴力和人性揭露,但结尾处,金基德却摆脱了此前他已经习惯使用的,以死亡结束痛苦人生的简单做法。这样的一个开放结局,反映出金基德创作心态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已经初露端倪,但它却是在《撒玛利亚女孩》中被具体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