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四十年代的精神“鸦片”炮制者

朝天逍

知名会员
注册
2002-08-02
消息
95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126
张爱玲:四十年代的精神“鸦片”炮制者
  
   四十年代,在一片赞誉的金色氛围中,傅雷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在充分肯定张爱玲《金锁记》艺术成就的同时,批评了张在小说中一味求追求趣味性,已经丧失“最有意义的主题”。如此下去“一味套用文学遗产,过于卖弄聪明机智,必将走向腐化之路。”傅雷的评价十分中肯。尽管张氏作了大量的自我辩护,声明自己“自正身洁”的创作观,但是傅雷的批评确实击中张创作的最大缺陷,即自觉地逃避严肃的思想,自觉地疏离时代。傅雷同张氏一样,都有着深厚的中西文学修养,深晓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在此傅雷并未用左翼社会分析的艺术要求,责难张爱玲的创作,而是出于关注现实生活的自由主义作家的社会良知。张生活的时代国土沦陷,民不聊生,民族处于巨大的危机之中。地处日伪沦陷区的张爱玲写的那些似梦似幻的家族小说,客观上起到了日伪屠刀起不到的作用:使人们逃避血淋淋的现实,沉醉于斑斓发霉的历史幻觉,身作奴隶而不知。正如她的汉奸老公,“艺术知音”胡兰成所说,那些作品“爱抚了委曲”(《民国女子――张爱玲论》)。从这个角度讲,张爱玲作品所起的社会作用远远超过了汉奸胡兰成的媚日文字。客观地讲,这些作品的社会影响是负面的。张在四十年代日伪时期暴得大名,迅速窜红,其背景意味深长。日伪政权,汉奸文化需要这样的作家!当然,张氏不中不西,亦今亦古的创作风格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不过,在她破香炉中无外乎是西方“现代派”的“沉屑”和传统文化糟粕的混合物:性变态、人格分裂、偷情,乱伦……除此之外,别无它物。华丽跳荡的文笔又把这一切装饰得美仑美奂缠绵凄艳。这种的精神垃圾如鸦片一般醉人迷幻。张爱玲的创作让我们重温了一遍并不过时的艺术真理:思想错误,艺术精美的作品对社会的危害作用难以估量!
至于时至今日仍不降温的张爱玲热,确实使人担犹。疏离时代,疏离严肃的思想,沉醉小我,几个小女子不想成大器,自甘堕落,依葫芦画瓢学几招也无妨。但是,严肃的作家千万不要迷失在张的阴魂旋起的滚滚红尘中。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