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加拿大半年后,终于找到工作了。在这样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找到工作,只能说是运气好。虽然自己也不能算是特别努力,但找工作的各种途径都试过,在这过程中也有很多酸甜苦辣的事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说的是,虽然这两年的确不如前两年经济形势那么好,那么容易找到工作,特别是911以后更是雪上加霜,但正如一篇文章所说的,“这世界变了,但不是完了”。事实上,从9月份到现在以来,我认识的人当中,包括我在内,至少有5个找到专业工作,而我的朋友圈也不算大,这个数字已经不少了。基本上还是符合一般性的规律:来加拿大以后6个月到1年找到工作。我是911之后1个月找到工作的,其他些朋友也都是在那前后找到,有IT行业的,有电信专业也有其他专业如化学、土建等。证明了现在的经济形势是不怎么样,但仍然有机会,象我们公司到现在还在继续招人,时不时有些新同事进来。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放弃希望,继续努力吧,幸运女神迟早会降临在你头上的。
其次,不要被网上的文章和失业率数字吓坏了,我去年来加拿大之前和来了以后没找到工作之前,经常在网上各个论坛上逛,发现去年开始,网上基本上是愁云密布,好多人都抱怨找不到工作。偶尔有人在网上贴个贴子,说自己找到工作了,引来羡慕和祝贺的跟贴无数。感觉好象加拿大存心欺骗大家,把大家骗来以后,也没有工作机会,一大群国内过来的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在苦苦地打Labour工,熬日子。看到这些 贴子让人心酸,也让人着急。经常在想:我是不是来错加拿大了?
没找到工作之前,接触的朋友绝大部分都是没工作的,偶尔有一两个有工作的,是大家公认的羡慕对象,总觉得他们象是大熊猫――特别珍稀的一类。但事实上,上班以后发觉在加拿大找到工作正在享受加拿大生活的中国人还挺多的。不信?去各个Office集中的Building看看,哪个Building里面看不到来来往往的中国人?特别是吃中饭的时候,一堆堆的中国人特别显眼。
找到工作后,跟我们单位的那些中国人聊天,才发现他们很少上网(好几个还在使用拨号上网呢),就算上网也只是看看新闻,很少去BBS看文章,更不用说写文章了。而我现在也是差不多。想想也正常,找到工作后,每天上班辛苦,晚上回来还要做家务,哪能有精神写文章,也没功夫去看那些找工作的文章,更不用说回复了。所以说网上的文章只表达了一部分中国人对加拿大生活和工作的看法和观点,远不是在加拿大的中国人的真实反映。“一年大苦、两年小苦、三年不苦”里面说的好:“毕竟一个人的观察能力、生活面及理解能力有限,国内的朋友不可将其文章当作所有中国新移民的整幅画卷。青蛙坐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大的一个天,但那绝不是整个新移民眼中加国的天。要有成千上万个象你我一样的青蛙将每个看到的天都讲出来,联成一片,那才是我们中国移民真正的加国生活。”
下面谈谈我找工作的经历,我是来了一个月,办完各种各样手续后开始找工作的,走的和绝大部分朋友走的一样的路:上workshop、写简历、发简历、打电话、Agency面试、雇主面试,下面我想就在这些过程中一些看法讲讲自己的看法。
1、workshop――刚来的朋友可能都有同样的感受,workshop和ERC (Employment Resoure Centre) 太多了,感觉都差不多,不知道哪个好。我也曾经上过好几个workshop和ERC,感觉这些workshop质量还真是有区别的,有些简直就是在骗政府的钱,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我们的时间。尽讲些什么法律规定、员工权益、劳动保护等――这些东西也是重要,但我想我们首先需要的并不是这些,连工作都没有,谈什么劳动保护?而且从国内出来的移民大部分都是做Office工作,用得着详细地讲解在车间里遇到工头要你操作没有保护的车床应该怎么办吗?
最后我上了个ERC的workshop,在Kennedy和Eglinton路口,名字叫Kennedy Employment Resource Centre,地址是2425 Eglinton Ave. East,当时也是朋友介绍的,虽然离我住的地方还挺远,但为了好效果还是去了。现在比较起来感觉还是那里的效果最好,资料比较齐全,而且版本比较新。最重要的是它那里有一个Job Shop,凭SIN卡报名,一般一个星期后可以上课,课程安排一个星期,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内容也是讲解简历、Networking、Cold Call、面试等,但感觉那里的老师比较敬业,人也很Nice,可能因为见的中国人多的缘故吧(我那个班上18个人全部是中国人),对中国学生英语和交流上的困惑看得特别清楚,所以讲解起来比较有针对性。
另外,这个Job Shop还安排一个Mock Interview,由老师当面试官,面试过程用录像机录下来,全部人面试完了以后,全班坐在一起看录像。望着电视里面自己傻乎乎的模样,回答问题时拼命翻白眼的样子,大家都乐坏了。然后老师一个一个针对面试中不足和应该注意的地方进行讲解,这种讲解的效果尤其的好,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都差不多,因此别人犯的错误自己也容易犯。比如,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老师指出我们中国人最常说的两句话是错的,“I think”和“Of course”,这两句话在面试中是不能用的――前一句显示你对你的答案没有信心,后一句有点嫌别人问的问题傻的意味。这就是典型的中文和英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你瞧,没有这种交互似的讲解,谁想得到咱们这么常用的两句话不能在面试中用呀。
在那里上job shop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最后一天,有个中国人(前两个星期从那里结业的),找到工作以后去中心感谢老师,老师看到我们班上全是中国人,就让他给我们介绍找工作的经验,非常感谢这位朋友(因为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就不写他的名字了)。他给我们讲了很多从那里结业后找工作的经历和体会,还把他准备面试的文件夹给我们看(这部分以后再写),给我们的帮助特别大。在这里,再次感谢那位姓翁的朋友。
因此,如果刚来的朋友,还没参加过其他什么workshop的话,我建议大家可以去那里看看,那里写简历的书也特别多,我当时就是在那里泡了整整一个星期,抄了无数份标准的北美简历里用得着的句子和词汇以后拼凑出来的。
2、专业。这部分可能会和简历部分内容有交叉。我是搞电信的,这两年来加拿大的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学计算机或者和High Tech沾点边的。我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朋友当中,搞计算机的人抱怨.com风光不再,粥少僧多,竞争太残酷;非计算机的羡慕搞软件的机会多,职位多。我想分这两部分谈谈自己的看法。
找到工作以后,有些搞电信和计算机的朋友把他们的简历给我看,因为和他们搞的专业不完全相符,只能泛泛地看看,但是在这些简历中发现一个共同的地方:广而不专,博而不精。我相信这些简历写的都是真的,他们也真的在国内做到过相当高的职位(在这里,我讲的高职位,倒不是指Title高,而是指工作的Responsibility和Duties),但是作为刚过来的新移民,想一开始就找着这么高职位的工作,非常难。凭着咱们这样的新移民身份,英语又不是特别溜,刚来人家很难把一个高级的职位交给你,虽然刚来的时候你可能发现这样的高级职位在网上特别多,工资也特别高,里面的职位描述又跟自己正在干的活一模一样。但千万别把找到工作的希望放在这些职位上面,你会非常失望的。
我就吃了这方面的亏,老是以为自己一路都是在做技术活,从头做起的,到后来做的是比较高的职位。所以刚来的时候尽找些Senior的职位,竟然发现这样的职位还不少,工资也蛮高的,兴致挺高,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广告上的工作描述准备好简历,发出去无数,根本没有回音,直到有一次无意当中有一个Agent跟我打电话,说“象你这样才来几个月的新移民,这里的公司不可能把这么高的职位交给你”,后来自己仔细想想,是啊,他说的是有道理,举个不合适的例子,咱们的江总书记移民到加拿大,人家能让他当总理吗? 虽然他曾经管理过13亿人口,还能管不好加拿大这区区3千多万人?其实是一个道理。
直接从中国大陆过来的人年龄层可能介于25至35之间的比较多,这样的年龄在国内无论做哪行都可能处于技术骨干或是小的技术主管的地位。我认识一个朋友,从国内一个著名的通信企业过来,研究生才毕业了三、四年,已经是个不小的头目,负责一个很大的项目的系统设计,他的简历里面满篇都是总体设计,系统设计之类的词汇。我跟他说,象你这样才毕业三、四年,就能做到这么高的职位,我不排除有你勤奋,聪明和努力的成分,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通信业,或者说是整个中国缺人。你想想,十年文化大革命,耽误整整一代人青春,现在40到50岁之间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所以有所谓的68式的人才,即60年代出生,80年代大学毕业一帮人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地填补由于他们的学识所限而留下的空间。你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到处都是破格提拔的人才,30几岁当上市长、厅长的并不出奇,因此顺序延推下来,象咱们这样的90年代初期本科毕业的人正在各自的行业里面处于技术骨干,或是技术经理的位子――要知道,中国可是一个历来习惯论资排辈的国家呀。但是象加拿大这样的移民国家,本身就没有这样的十年动乱,况且它可以通过移民来引入人才,所以基本上来讲人才结构是合理的,在我现在的单位,3、40岁干着最基本的活的人多得是,这在中国可能很难想象。并且我问过我周围的一些从其他国家移民过来的同事,才发现真是“一人有一个故事”,好些在原来国家的地位并不低,工资也很高,为了各自的原因,离开了故土,来到加拿大,只能从基层干起。所以我劝他,刚来不要把目光放得太高,先进去,从基层做起,慢慢显示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往上走。
因此奉劝那些在国内的时候是做管理工作的朋友(我所说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指行政管理,而且还包括技术管理――国内电信企业过来的朋友可能有相当部分都是这一类) ,分析一下,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干过什么,怎么干的,事实上后面两个问题就是我在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的头两个问题,千万不要心里想着“这个东西我能干,虽然我没亲自干过,但是因为我以前或是正在干的东西跟它有关,只要给我一个月时间,我肯定能干好它”。在加拿大,没有人会允许你这么干,事实上这里的老板除了对刚毕业,或是没毕业,在公司里实习的小青年,会让他有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对于其他所有的应聘人员,不管是本地的还是移民,都希望能直接上手,不用培训,这样他的成本最小。
我刚进公司的头两天,经理给我解释了一番他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结构设置和经理名字(其实我哪记得住这些名字),同时带我逐个逐个介绍同事(事实上我一个名字也没记住);我的Team Leader给我两本资料,1本600多页,1本1000多页,都是关于我们公司用的这个系统的介绍性资料。我一个星期就在看这两本资料,第二星期一我就去找Team Leader,告诉他我看完了,他说了一句“OK“后又给了我两本资料,再让我看。到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五,经理来找我,问我在干嘛?我说在看资料,他说学到什么了吗?我除了说"A lot"以外还能说什么? 之后他就给我安排任务,要求一个星期完成,幸好这个任务是我以前最拿手的,同时这里用的软件和国内用的一模一样,一个星期后我算是勉强完成任务了,之后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接一个的任务压过来,完全没有培训的时间,要知道,前两个星期我只是看过系统的介绍性资料呀,事实上我对整个网络的了解还是慢慢通过在工作的时候慢慢地问同事,偷偷地看资料一步一步地在了解。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到,这里的单位多么市侩,多么急功近利,我知道,在99年和2000年形势好的时候,的确有些公司为了招到人,肯给你几个月的培训;但是现在的形势下,还是放弃幻想,努力提高自己实际动手的能力,关键是和加拿大的工作划分接轨,先分析一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缺陷,多问问自己“我这几年干过些什么,我还会干这些东西吗?我干过的东西呢?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我干过这个东西的?还有没有什么我没有把握的?”。
同时把自己简历中高层次的东西,如系统设计、总体方案、Proposal(我面试的时候经理问过我,你搞的是Proposal级的设计,还是Detail级的设计,你应该怎么回答?)之类的词汇尽量去掉――虽然我知道拿掉这些词汇很痛苦,我自己删掉的时候也很不舍得――我真的做过嘛,干吗要去掉?――但可能最后你会发现不得不这样做。
对于搞计算机和电信的朋友还有点建议:准备几个版本简历,将以前做的工作分几个大块,每个大块一份简历。每份简历按这边雇主的需求把自己做过的一些具体的工作细化。事实上我发现,也许雇主最后看中你的简历是因为你简历中一两句对他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其他花里胡捎的东西――甭管他的job description和qualification要求得多么苛刻,多么全面。因为每一个招进去的人都是一个庞大机构里头的一个很小的螺丝钉 (至少电信行业是这样) ,可能好几年都是做的同样的一件事,这里的雇主非常了解这一点,他也不可能了解中国人才短缺的现象,看到那些美伦美奂、包罗万象的简历――特别是写这些简历的人只在中国的同一个单位里干过三、五年,他只能怀疑你在撒谎。
时间所限,今天先写这么多,下次再写。也希望广大有工作的朋友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也许自己的一点小心得可以对别人帮助很大。帮助有需要的朋友,自己也得到快乐,这是我的生活哲学。我总觉得,只有自己身边的每个朋友都找到称心的工作,开始享受加拿大的生活,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快乐起来。加拿大属于中国人的这片天空由我们这样一个一个快乐的个体搭建起来不是更好吗?
----------------------
首先,我想说的是,虽然这两年的确不如前两年经济形势那么好,那么容易找到工作,特别是911以后更是雪上加霜,但正如一篇文章所说的,“这世界变了,但不是完了”。事实上,从9月份到现在以来,我认识的人当中,包括我在内,至少有5个找到专业工作,而我的朋友圈也不算大,这个数字已经不少了。基本上还是符合一般性的规律:来加拿大以后6个月到1年找到工作。我是911之后1个月找到工作的,其他些朋友也都是在那前后找到,有IT行业的,有电信专业也有其他专业如化学、土建等。证明了现在的经济形势是不怎么样,但仍然有机会,象我们公司到现在还在继续招人,时不时有些新同事进来。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放弃希望,继续努力吧,幸运女神迟早会降临在你头上的。
其次,不要被网上的文章和失业率数字吓坏了,我去年来加拿大之前和来了以后没找到工作之前,经常在网上各个论坛上逛,发现去年开始,网上基本上是愁云密布,好多人都抱怨找不到工作。偶尔有人在网上贴个贴子,说自己找到工作了,引来羡慕和祝贺的跟贴无数。感觉好象加拿大存心欺骗大家,把大家骗来以后,也没有工作机会,一大群国内过来的各行各业的精英都在苦苦地打Labour工,熬日子。看到这些 贴子让人心酸,也让人着急。经常在想:我是不是来错加拿大了?
没找到工作之前,接触的朋友绝大部分都是没工作的,偶尔有一两个有工作的,是大家公认的羡慕对象,总觉得他们象是大熊猫――特别珍稀的一类。但事实上,上班以后发觉在加拿大找到工作正在享受加拿大生活的中国人还挺多的。不信?去各个Office集中的Building看看,哪个Building里面看不到来来往往的中国人?特别是吃中饭的时候,一堆堆的中国人特别显眼。
找到工作后,跟我们单位的那些中国人聊天,才发现他们很少上网(好几个还在使用拨号上网呢),就算上网也只是看看新闻,很少去BBS看文章,更不用说写文章了。而我现在也是差不多。想想也正常,找到工作后,每天上班辛苦,晚上回来还要做家务,哪能有精神写文章,也没功夫去看那些找工作的文章,更不用说回复了。所以说网上的文章只表达了一部分中国人对加拿大生活和工作的看法和观点,远不是在加拿大的中国人的真实反映。“一年大苦、两年小苦、三年不苦”里面说的好:“毕竟一个人的观察能力、生活面及理解能力有限,国内的朋友不可将其文章当作所有中国新移民的整幅画卷。青蛙坐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大的一个天,但那绝不是整个新移民眼中加国的天。要有成千上万个象你我一样的青蛙将每个看到的天都讲出来,联成一片,那才是我们中国移民真正的加国生活。”
下面谈谈我找工作的经历,我是来了一个月,办完各种各样手续后开始找工作的,走的和绝大部分朋友走的一样的路:上workshop、写简历、发简历、打电话、Agency面试、雇主面试,下面我想就在这些过程中一些看法讲讲自己的看法。
1、workshop――刚来的朋友可能都有同样的感受,workshop和ERC (Employment Resoure Centre) 太多了,感觉都差不多,不知道哪个好。我也曾经上过好几个workshop和ERC,感觉这些workshop质量还真是有区别的,有些简直就是在骗政府的钱,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我们的时间。尽讲些什么法律规定、员工权益、劳动保护等――这些东西也是重要,但我想我们首先需要的并不是这些,连工作都没有,谈什么劳动保护?而且从国内出来的移民大部分都是做Office工作,用得着详细地讲解在车间里遇到工头要你操作没有保护的车床应该怎么办吗?
最后我上了个ERC的workshop,在Kennedy和Eglinton路口,名字叫Kennedy Employment Resource Centre,地址是2425 Eglinton Ave. East,当时也是朋友介绍的,虽然离我住的地方还挺远,但为了好效果还是去了。现在比较起来感觉还是那里的效果最好,资料比较齐全,而且版本比较新。最重要的是它那里有一个Job Shop,凭SIN卡报名,一般一个星期后可以上课,课程安排一个星期,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内容也是讲解简历、Networking、Cold Call、面试等,但感觉那里的老师比较敬业,人也很Nice,可能因为见的中国人多的缘故吧(我那个班上18个人全部是中国人),对中国学生英语和交流上的困惑看得特别清楚,所以讲解起来比较有针对性。
另外,这个Job Shop还安排一个Mock Interview,由老师当面试官,面试过程用录像机录下来,全部人面试完了以后,全班坐在一起看录像。望着电视里面自己傻乎乎的模样,回答问题时拼命翻白眼的样子,大家都乐坏了。然后老师一个一个针对面试中不足和应该注意的地方进行讲解,这种讲解的效果尤其的好,因为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都差不多,因此别人犯的错误自己也容易犯。比如,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老师指出我们中国人最常说的两句话是错的,“I think”和“Of course”,这两句话在面试中是不能用的――前一句显示你对你的答案没有信心,后一句有点嫌别人问的问题傻的意味。这就是典型的中文和英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你瞧,没有这种交互似的讲解,谁想得到咱们这么常用的两句话不能在面试中用呀。
在那里上job shop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最后一天,有个中国人(前两个星期从那里结业的),找到工作以后去中心感谢老师,老师看到我们班上全是中国人,就让他给我们介绍找工作的经验,非常感谢这位朋友(因为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就不写他的名字了)。他给我们讲了很多从那里结业后找工作的经历和体会,还把他准备面试的文件夹给我们看(这部分以后再写),给我们的帮助特别大。在这里,再次感谢那位姓翁的朋友。
因此,如果刚来的朋友,还没参加过其他什么workshop的话,我建议大家可以去那里看看,那里写简历的书也特别多,我当时就是在那里泡了整整一个星期,抄了无数份标准的北美简历里用得着的句子和词汇以后拼凑出来的。
2、专业。这部分可能会和简历部分内容有交叉。我是搞电信的,这两年来加拿大的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学计算机或者和High Tech沾点边的。我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朋友当中,搞计算机的人抱怨.com风光不再,粥少僧多,竞争太残酷;非计算机的羡慕搞软件的机会多,职位多。我想分这两部分谈谈自己的看法。
找到工作以后,有些搞电信和计算机的朋友把他们的简历给我看,因为和他们搞的专业不完全相符,只能泛泛地看看,但是在这些简历中发现一个共同的地方:广而不专,博而不精。我相信这些简历写的都是真的,他们也真的在国内做到过相当高的职位(在这里,我讲的高职位,倒不是指Title高,而是指工作的Responsibility和Duties),但是作为刚过来的新移民,想一开始就找着这么高职位的工作,非常难。凭着咱们这样的新移民身份,英语又不是特别溜,刚来人家很难把一个高级的职位交给你,虽然刚来的时候你可能发现这样的高级职位在网上特别多,工资也特别高,里面的职位描述又跟自己正在干的活一模一样。但千万别把找到工作的希望放在这些职位上面,你会非常失望的。
我就吃了这方面的亏,老是以为自己一路都是在做技术活,从头做起的,到后来做的是比较高的职位。所以刚来的时候尽找些Senior的职位,竟然发现这样的职位还不少,工资也蛮高的,兴致挺高,按照自己的能力和广告上的工作描述准备好简历,发出去无数,根本没有回音,直到有一次无意当中有一个Agent跟我打电话,说“象你这样才来几个月的新移民,这里的公司不可能把这么高的职位交给你”,后来自己仔细想想,是啊,他说的是有道理,举个不合适的例子,咱们的江总书记移民到加拿大,人家能让他当总理吗? 虽然他曾经管理过13亿人口,还能管不好加拿大这区区3千多万人?其实是一个道理。
直接从中国大陆过来的人年龄层可能介于25至35之间的比较多,这样的年龄在国内无论做哪行都可能处于技术骨干或是小的技术主管的地位。我认识一个朋友,从国内一个著名的通信企业过来,研究生才毕业了三、四年,已经是个不小的头目,负责一个很大的项目的系统设计,他的简历里面满篇都是总体设计,系统设计之类的词汇。我跟他说,象你这样才毕业三、四年,就能做到这么高的职位,我不排除有你勤奋,聪明和努力的成分,但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通信业,或者说是整个中国缺人。你想想,十年文化大革命,耽误整整一代人青春,现在40到50岁之间的人基本上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所以有所谓的68式的人才,即60年代出生,80年代大学毕业一帮人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地填补由于他们的学识所限而留下的空间。你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到处都是破格提拔的人才,30几岁当上市长、厅长的并不出奇,因此顺序延推下来,象咱们这样的90年代初期本科毕业的人正在各自的行业里面处于技术骨干,或是技术经理的位子――要知道,中国可是一个历来习惯论资排辈的国家呀。但是象加拿大这样的移民国家,本身就没有这样的十年动乱,况且它可以通过移民来引入人才,所以基本上来讲人才结构是合理的,在我现在的单位,3、40岁干着最基本的活的人多得是,这在中国可能很难想象。并且我问过我周围的一些从其他国家移民过来的同事,才发现真是“一人有一个故事”,好些在原来国家的地位并不低,工资也很高,为了各自的原因,离开了故土,来到加拿大,只能从基层干起。所以我劝他,刚来不要把目光放得太高,先进去,从基层做起,慢慢显示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往上走。
因此奉劝那些在国内的时候是做管理工作的朋友(我所说的管理工作不仅仅指行政管理,而且还包括技术管理――国内电信企业过来的朋友可能有相当部分都是这一类) ,分析一下,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干过什么,怎么干的,事实上后面两个问题就是我在面试的时候老板问我的头两个问题,千万不要心里想着“这个东西我能干,虽然我没亲自干过,但是因为我以前或是正在干的东西跟它有关,只要给我一个月时间,我肯定能干好它”。在加拿大,没有人会允许你这么干,事实上这里的老板除了对刚毕业,或是没毕业,在公司里实习的小青年,会让他有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对于其他所有的应聘人员,不管是本地的还是移民,都希望能直接上手,不用培训,这样他的成本最小。
我刚进公司的头两天,经理给我解释了一番他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结构设置和经理名字(其实我哪记得住这些名字),同时带我逐个逐个介绍同事(事实上我一个名字也没记住);我的Team Leader给我两本资料,1本600多页,1本1000多页,都是关于我们公司用的这个系统的介绍性资料。我一个星期就在看这两本资料,第二星期一我就去找Team Leader,告诉他我看完了,他说了一句“OK“后又给了我两本资料,再让我看。到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五,经理来找我,问我在干嘛?我说在看资料,他说学到什么了吗?我除了说"A lot"以外还能说什么? 之后他就给我安排任务,要求一个星期完成,幸好这个任务是我以前最拿手的,同时这里用的软件和国内用的一模一样,一个星期后我算是勉强完成任务了,之后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接一个的任务压过来,完全没有培训的时间,要知道,前两个星期我只是看过系统的介绍性资料呀,事实上我对整个网络的了解还是慢慢通过在工作的时候慢慢地问同事,偷偷地看资料一步一步地在了解。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到,这里的单位多么市侩,多么急功近利,我知道,在99年和2000年形势好的时候,的确有些公司为了招到人,肯给你几个月的培训;但是现在的形势下,还是放弃幻想,努力提高自己实际动手的能力,关键是和加拿大的工作划分接轨,先分析一下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缺陷,多问问自己“我这几年干过些什么,我还会干这些东西吗?我干过的东西呢?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我干过这个东西的?还有没有什么我没有把握的?”。
同时把自己简历中高层次的东西,如系统设计、总体方案、Proposal(我面试的时候经理问过我,你搞的是Proposal级的设计,还是Detail级的设计,你应该怎么回答?)之类的词汇尽量去掉――虽然我知道拿掉这些词汇很痛苦,我自己删掉的时候也很不舍得――我真的做过嘛,干吗要去掉?――但可能最后你会发现不得不这样做。
对于搞计算机和电信的朋友还有点建议:准备几个版本简历,将以前做的工作分几个大块,每个大块一份简历。每份简历按这边雇主的需求把自己做过的一些具体的工作细化。事实上我发现,也许雇主最后看中你的简历是因为你简历中一两句对他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其他花里胡捎的东西――甭管他的job description和qualification要求得多么苛刻,多么全面。因为每一个招进去的人都是一个庞大机构里头的一个很小的螺丝钉 (至少电信行业是这样) ,可能好几年都是做的同样的一件事,这里的雇主非常了解这一点,他也不可能了解中国人才短缺的现象,看到那些美伦美奂、包罗万象的简历――特别是写这些简历的人只在中国的同一个单位里干过三、五年,他只能怀疑你在撒谎。
时间所限,今天先写这么多,下次再写。也希望广大有工作的朋友把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也许自己的一点小心得可以对别人帮助很大。帮助有需要的朋友,自己也得到快乐,这是我的生活哲学。我总觉得,只有自己身边的每个朋友都找到称心的工作,开始享受加拿大的生活,我们自己才能真正快乐起来。加拿大属于中国人的这片天空由我们这样一个一个快乐的个体搭建起来不是更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