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大连空难最后的“判决”有什么看法?

张丕林纵火造成“5-7“空难应该是事实,但确凿的证据没有被公布。官方显然不可能依据张买了7份保险就认定他是纵火犯。
 
将损失减少100多万。
 
既然"确凿的证据没有被公布",咱只能认为官方"依据张买了7份保险就认定他是纵火犯"。

总结一下,得了绝症不要坐飞机,不要买一份以上的保险,最好核实一下同机的其他旅客买保险的情况,如果他们没人买保险,你可千万不能买,否则,不但钱拿不到,还弄个罪犯的名头。记住,死人是无法为自己辩护的,咱公安机关又有不公布证据的传统。
 
Re: Re: 大家对大连空难最后的“判决”有什么看法?

最初由 pretty 发布
将损失减少100多万。

对群众有了个交代。

当年,石家庄爆炸案后,将完全不知情,只是"非法"卖了炸药的夫妇处决,留下一个几岁的孤儿,也是为了对群众有了个交代。有人曾说这是中国法律的耻辱。当地人制作买卖炸药,多年来是公开的事实,炸药被用于采矿崩山。可怜那几岁的孤儿。

当时有个卖了几元钱雷管的哥们也被判了死刑,后来执行了吗?
 
南方周末:空难结论公布为何如此简单?

最初由 visitor 发布
既然"确凿的证据没有被公布",咱只能认为官方"依据张买了7份保险就认定他是纵火犯"。

总结一下,得了绝症不要坐飞机,不要买一份以上的保险,最好核实一下同机的其他旅客买保险的情况,如果他们没人买保险,你可千万不能买,否则,不但钱拿不到,还弄个罪犯的名头。记住,死人是无法为自己辩护的,咱公安机关又有不公布证据的传统。

南方周末:空难结论公布为何如此简单?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12日13:28 南方周末

认定张丕林的依据


  “证据本身就意味着犯罪的渠道,作案的工具、材料等就需要保密,有的空难还涉及到国际关系和社会稳定,所以在处理这些事件时,有关方面非常慎重。”

  “政府部门可以不公布空难细节,但应该向公众说明不公布细节的原因,以寻求公众的谅解。”

  “空难处理小组将向国务院提交实事求是的、经得起历史考验的调查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的责任者进行严肃处理。”

  7个月前,空难刚刚发生,“5・7”空难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闪淳昌向公众作出了郑重承诺。

  12月7日,新华社消息透露,空难领导小组“通过调查,并经周密核实,认定空难是一起由于乘客张丕林纵火造成的破坏事件。对这起事件,有关方面正在依法处理”。

  消息公布后,在网络和社会公众中立即引起不同反应,不少人对消息的公布方式提出质疑:为什么不能将空难调查结果,包括张丕林纵火证据等公之于众?

  “我们都有部署,密切关注网上的动态,包括各方面的反应。”国务院“5.7”空难调查领导小组某负责人的秘书在电话里向本报记者表示。

  据一位熟悉内情的专业人士透露,张丕林纵火导致飞机失控的事实在八九月份就已基本查实,但由于时机不成熟,调查结果没有立即公布,最终认定张丕林纵火有几方面原因。

  “分析这样一个因失火导致的空难事故,首先要找到燃烧起源。看火是从飞机的哪个部位烧起来的。通过调查发现,张的座位烧毁程度最严重,综合其他方面的研究,可以得出这就是燃烧起源的结论。”这位人士说。

  事故调查组还发现张的烧伤部位和烧伤程度与其他乘客不同,这也是得出最后结论的重要线索。

  这位人士说,在事故调查中,有关人员在现场找到了微量的尚未燃尽的这种易燃物。一般来说飞机是由耐火脚料制造,但是由于张的座位上方是电缆总线,从而导致飞机指挥系统失灵,飞机失控而坠海。当时机组也想降落,但附近是储油罐,如果强行降落,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飞机选择了坠入大海。

  根据有关纪录还发现,张丕林上飞机时还带了几瓶液体。

  这位人士还补充说,说起来很简单,事实上要复杂得多,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综合起来得出了目前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实际上是很严肃的。

  为什么公布得如此简单?

  官方对事故调查结果的公布十分简单,显然不能满足公众的期待,但是有关专家指出,官方如此公布有其原因。

  中国民航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永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很多国家在处理类似事故时都采取这种方式。

  “对于空防来说,很多空难细节都是保密的,为什么呢?比如暴力影片,青少年看了有可能模仿,许多犯罪或者侦查片在涉及到一些具体细节时,都不会描述出来,是因为担心犯罪分子的手段会更高明和专业。”

  此外,世界上危险品种类繁多,防止所有的专业犯罪几乎是不可能,所以对这些专业技术方面的细节只能点到为止。

  证据为什么不公布?他认为,“证据本身就意味着犯罪的渠道,作案的工具、材料等就需要保密,有的空难还涉及到国际关系和社会稳定,所以在处理这些事件时,有关方面非常慎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钟群鹏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为了避免别有用心的人,从里面学方法,所以有些细节不能公布,只公布结论,此次官方只公布两句话有其考虑。”钟群鹏目前还担任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综合组组长。

  他进一步解释说,中国发生的空难事故披露与否还有其特殊考虑。比如没有酿成很大事故的不渲染;事后处理结果通常采取冷处理方式等。

  钟群鹏还表示,冷处理有其合理注,因为很多事故也不单纯是民航方面问题,甚至和对外交往以及社会安定有关。

  国外类似事故如何处理?

  是不是国外类似事故也是以这种方式公布?王永刚举例说,美国“9.11”事件已经过去一年多,而到现在也没有详细公布劫机过程、细节以及相关证据。

  中国民航学院教授、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所长孙瑞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国外也有一个时间限制,如果公司的系统有缺陷,有关部门会勒令其改正,甚至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如果该缺陷短期内是不可能改正,则还是要为它保密,有关当局会给它整改时间,以避免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缺陷危及公众安全。

  孙瑞山指出,以美国为例,美国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敏感信息是不能公开的,一般公布调查结果有时间和其他方面的限制,特别是涉及空防安全。

  钟群鹏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事件为例,谈了美国对一些事故的处理情况。

  航天飞机爆炸后,在国会的压力下,美国成立了总统委员会,由原国务卿罗杰斯当主席,成立独立的分析专家委员会,事故发生4个月后,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256页的分析报告。

  在这之后,美国用了两年8个月又1天的时间,到1988年9月29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对飞机硬件作了4册多项改进,进行了166次试车,试车时间57686秒钟,而每一秒钟就要燃烧几十吨燃料。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美国的航天飞机越飞越好。”钟群鹏说。专家指出,国外重大事故的处理虽然会考虑保密等因素,但一般会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独立调查原则,其二是在不危及国家安全情况下,尽可能地把信息透露给社会公众。

  这位专家也指出,“5.7”空难公布得如简单有其合理性,但从实际反应看,这种公布方式也引起了公众的猜测和疑问。

  “政府部门可以不公布空难细节,但应该向公众说明不公布细节的原因,以寻求公众的谅解。”

  空难事故是如何调查的?

  钟群鹏院士曾经参与了500多起重大事故调查,他向记者介绍了一起空难发生后的调查过程。

  一起事故发生后,调查程序通常分为六部分。第一,要保护现场,现场的物品、证人、破坏情况都要监控和保护起来。第二,侦查现场,搜集背景材料,在这个基础上制定事故分析计划,这一步很重要,决定着调查的方向相约请什么类型的专家。第三,实验室工作,对一些疑点件、重大失效件进行分析,包括综合分析。第四,事故再现或者模拟仿真,一些重大事故,需要把它模拟出来。第五,事故或者失效分析报告的撰写、讨论和评审,这一过程要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第六,通过分析,寻找解决办法,如何预防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但航空事故还有其特点,事故突然,救援难度也很高,事故死亡率高,场面悲惨,飞机的机件复杂,分析起来非常困难。”

  他指出,现场工作非常重要,其中很重要的工作是寻找飞行数据和语音记录器,即黑匣子。

  一架飞机一般有两个或者一个黑匣子,它很坚固,不易摔碎。黑匣子对飞行事故调查非常重要,通过它的记录可以了解飞机失事前几分钟的航向、高度、速度、气温、风向,飞机的所有仪表参数都可以记录下来。“黑匣子还可以记录语音,主要是飞行员和地面的对话,客舱里的声音也可以记录一部分,它是事故前很重要的物证。”

  钟群鹏多次强调一起空难的调查非常复杂,涉及到寻找残片、筛选残片、目击证人等若干环节。

  记者采访的专家大都表示,空难发生后大多数都可以调查出原因,有机械方面原因,也有机组操作失误、违反操作规程,有的是天气原因,强气流造成事故,此外飞机设计的不合理也容易导致操作过程中出现事故。

  中国民航学院教授阎少华说,“国际民航组织有一个统计,现在出现的事故,70%以上和人本身有直接原因,而像‘5・7’空难这种故意恶性破坏,我只是在电影里见过。”

  应该吸取的教训

  2002年中国民航发生的两起事件一一釜山空难和“5.7”空难相隔仅22天。有专家指出,在看到直接损失的时候,间接损失实际更大,旅客陡然减少,有的航班在一段时间只有二三成的上座率,此外还有国际信誉上的无形损失。

  阎少华指出,通过一次空难,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针对空难的原因进行整改,而要反思整个系统存在的问题,各个方面都要逐步完善。

  “5・7”空难后,旅客已经明显感到各航空港加强了安全检查,比如脱鞋检查有的航空港不允许携带饮料上飞机等。

  有专家呼吁,一方面公众要配合,安全不仅是民航一家的事情,携带物品要实名实报,遵守民航有关安全方面的规定,不给恐怖分子以可乘之机;

  另一方面民航也要尊重乘客,检查时不要很不礼貌地搜身,要以礼相待,态度上要谦逊,不能引起顾客反感。

  孙瑞山指出,通过“5.7”空难,我们每个人的安全观念都要提高,安全就在我们身边,安全不仅是民航一家的事情,安全是所有人的事。

  “比如有人托你带东西就可能有危险物,在以色列就发生过类似情况,一个女孩子要坐飞机回家,她的男朋友委托她给家里带礼物,而礼里就有危险品,幸亏在机场被检查出来,才没有酿成大祸。”

  据有关媒体报道,不久前在昆明召开的2002年国际航空保安研讨会上传出信息: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空中警察将于今年年底正式组建。

  据悉,这支队伍将由中国民航总局公安局与航空公司双重管理。据中国民航总局官员透露,空中警察将像火车上的乘警一样,分配给各个航空公司,并随航班值勤,专门负责民航班机的安全。

  钟群鹏说,组建空中警察队伍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在目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建立还是有必要的,其任务比较艰巨。恐怖分子四个字没有写在脑门上,所以空中警察要会察言观色,发案后,要做保障旅客安全,稳定旅客情绪,还要和恐怖分子周旋,要有外交、智力、体力、格斗上的技能,否则不能胜任。

  但钟群鹏还提到了我国在空难及其他重大事故管理体制上的一些不足,目前安全管理还处于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阶段,因此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科学、权威、高效的国务院直属的安全生产监察机构,实施政府的监察功能。

  据悉,中国工程院最近开展了一个课题研究,涉及到我国安全生产的形势、差距和对策研究,这个课题即将完成。课题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机构,以解决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方面存在的职能分散、职责重叠、多头领导、互相扯皮等问题,以期理顺安全监察体制。
 
这在哪个国家都是这样的
 
Re: 司徒雷:“5?7”空膣?告是推卸?任,抓?丕林?罪?

中国媒体公布“5・7”空难调查结果,称空难原因是那个买了7份意外险的张丕林纵火之后,中国大陆舆论大哗,不少民熊纷纷对这一结论提出质疑。“金羊网・新快报”12月13日发表司徒雷《渴望灾难知情权》的文章说:

昨天出街的《南方周末》又把“5・7”空难给端了出来。此前,新华社播发了一条短消息。比起新华社的只言片语,《南方周末》的报道详细了点,他们的记者采访到了张丕林的母亲。

据老太太说,本月6号她接到公安局电话,一家老小赶紧奔到局里。公安局的人神情严肃地给他们念了一段百来字的通知,中心意思是,“5・7”空难是她儿子干的;之后,北航的人说了一句,既然是你儿子搞的破坏,我们就不赔偿了。

作为一位母亲,此时此地的心情,不说大家也知道――当然想了解得清楚点,你说是我儿子干的,能不能说清楚点?没有回答。

全中国的人就更糊涂了。本来新华社上周发了那条“一句话”新闻后,大家就议论纷纷,你们隔了那么长时间――12月7日才发消息,距“5・7”空难整整7个月啊――才得出这个结论,总得有点说明吧?小学生写论文还知道论点论据呢。结果是――没有。

官方没个声响,民间就风声四起。最具攻击性的一种言论是:这事根本就是北航在推卸责任,反正人都死了,抓个买了7份保险的张丕林顶罪,可收一箭双雕之效――来自己逃脱了责任,二来保险公司也不用赔一百多万了。

所有这些猜测、疑惑和谣言都在把“5・7”空难往一条黑道上领,其直接结果是,大家对这起空难越来越看不明白;其间接结果是,人们对政府的公信力越来越怀疑。

而所有这些不良后果的缘起,都是因为官方信息的高度不透明。而如果每一起天灾人祸都因为官方信息的闭塞而导致如此后果,那政府的权威就会日益流失。

正如开放的中国日益呼吁平民百姓对政治经济生活的知情权一样,我们同样渴望得到对每一起天灾人祸的知情权。这种知情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两大本能欲望:其一,人们需要知道灾难的原因,以防同样的厄运再次临头;其二,人们在灾难后需要感情抚慰,而对灾难过程的诠释,对灾难原因的揭示,都是在用理性的力量打消人们的恐惧,抚平受伤的心灵。
 
他为什么在飞机要着陆时点火?时间太紧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