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婚姻的实质[ZT]
爱情是人间最美好和崇高的东西,千百年来被人们歌颂赞美。经济学以人类的自私本性为假设,是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人们如何做出理性选择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学问,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庸俗的科学”。用庸俗的眼光来观察崇高的爱情,确实让人不习惯和难于接受。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实上,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婚姻的性质: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婚姻爱情是一种交易
上帝从生理上安排了男女之间的需求。男人是女人最大宗的消费品和客户;女人也是男人最大宗的消费品和客户。男女双方在婚姻中是单个的经济自由体,拥有自身的完全产权。婚姻是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跟一般商品交易不同的是,所付出的不是货币,而是他(她)们自己。每个男女都是一个制造爱情的个体企业,交易的内容是对方的性别差异、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等。人人心中一杆秤,爱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一种择偶标准,如果我们把择偶标准中各因素适当归类,会发现有三个主要条件:身体条件,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容貌、健康等;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等;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因素。一般来说,男人对女人的选择较为看重容貌,因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容貌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理满足,还具有正的外部性(别人看着顺眼)。女人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构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比较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
以上诸要素中,综合得分最高的人,就成了抢手商品。但每一个要素都是可变量,有的人很有钱,他(她)可能就不是太在乎对方的物质条件,而会把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年龄、美貌等当成重要的参数。有的人缺钱,就会把钱看得很重要,这就可以解释一些年轻帅哥为何选择年龄较大的富婆做老婆的现象了。
用经济学眼光看,婚姻是一种交易。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
一般认为,爱情是一种只讲奉献的非功利现象,但在经济学的视野里,爱情不管是出于何种非理性动机,都会对经济行为作出反应,没有任何爱的付出是完全不需要回报的,表面上是我们爱对方,实际上是爱自己,因为所爱之人其实是自我的对象化。只要稍作一些观察,就会发现:一、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愉悦情愫,人们从爱情中获得甜蜜与快乐;二、爱情的享受,是人们用约会时间、甜言蜜语等主要投入,辅以花前月下楼台馆所等要素投入而生产出来的;三、生产爱情的收益,取决于当事人在这方面的天赋和人力资本投资,如语言天赋、爱情观念等。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爱情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一种交易。
成本与收益:结婚目的是希望从婚姻中获取最大效用
恋爱婚姻是需要支付成本的。你要与对方见面,得牺牲时间,还要请对方吃饭喝茶,为了给对方留个好印象,你还要修饰一番,买件体面的衣服等等,这些都是直接的成本。你为了追求对方,必然要放弃做别的事情,放弃对另一个目标的追逐,这是机会成本。从寻找目标到谈恋爱到结婚,都是成本的耗费过程。
选择结婚和选择单身都是人们在成本与收益间权衡的一种理性的选择。结婚给人带来的收益是十分明显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获得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寄托。婚姻使性伴侣长期化、稳定化,使性生活安全化。二是通过男女互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个人和两个人的生活开销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比如住房和家具,一个人生活用一套,两个人生活也是用一套。三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个人支持另一方做生意,实现总效用的增加。四是起到防灾保险的作用,比如一方生病了,有人照顾,并且在因生病的失业状态下有人支付医药费用。五是可以分享家庭商品增值。婚姻作为耐用消费品,具有逐渐积累增值的特点,在规模效应的推动下,婚姻的某些独特效用会逐步显现出来,比如情感的寄托、家庭的福利、知识和智慧的交融、小孩带来的乐趣等等。有了那么多的好处,大多数人当然选择结婚了。
但是也有不少人选择独身,尤其是女子单身现象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这些现象可以用成本分析模型加以解释。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女博士、高级白领及一些事业有成的人找不到对象,原因就在于她们进入爱情门坎的机会成本太大。现代社会,一个优秀的职业女子面临着许多选择,她们有很好的工作机会,经济独立,前程美好,无须依赖男性,如果选择婚姻要放弃的东西太多,投入的成本太大,她都会舍不得。相比之下,单身反而有更好的预期回报,她们自然选择独身。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工作和发展机会越多,单身女子的群体就会越大。可是上天就是那样吝啬,不可能把好处全让你占了。单身女子事业心越强,越希望有美好的感情,但是在期望值较高的情况下,婚姻变得更加不易,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用经济学的话说叫“路径依赖”。
婚姻中的另一个现象是“红颜薄命”。古代绝代佳人姑且不论,对于普通美人的命运多舛,我们可以利用博弈论原理,从两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美女是男人们追逐的热点对象,假如最初有10个男人追,美女们总是在10个男人之间挑肥拣瘦,并从一些外在信息上对追求者做出判断和选择。随着追逐者的增多,男人们也对美女的道德人品产生了怀疑,好男人们逐渐失去信心,纷纷退出角逐。在众多男人的博弈中,“劣币驱逐良币”,有钱有权的花花公子成了最后的胜出者,女人的命运也就悲惨了。
婚姻的风险:任何交易都是存在风险的
在婚姻变故中,男方主动的较多,换句话说,花心的往往是男人。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说的是人们在消费同一种商品时,其效用随着单位数量的增加而递减。一个饥饿的人吃包子,第一个很好吃,效用最高,越到最后,越没有感觉,如果继续吃下去,就会恶心呕吐,产生负效用。如果我们把这条规律套用到爱情上,爱情的满意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初尝禁果的滋味一辈子不会忘记,年久月深,慢慢没了感觉,就像“左手摸右手”,味同嚼蜡,各自另觅甘果就顺理成章了。
婚姻变故的另一个原因,经济学往往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在谈到信息不对称时都会提到二手车市场这个经典模型。在二手车市场上,车主总是比买者更了解车况。在对车况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吃亏的总是买主。男女恋爱过程中,双方既是车主,又是买主,他们总是隐瞒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公开或放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掩饰自己的缺点,张扬自己的优点。可一旦婚姻交易成功,进入了制度框架的约束内,双方的缺点就会慢慢暴露出来。
总之,婚姻是一种交易行为,而任何交易都是存在风险的。投资理论认为,“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婚姻的制度约束及婚姻的性质决定了婚姻只允许有唯一的赌注,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由于女性的折旧率高于男性,因此女性的婚恋风险也较男性大得多。婚姻的风险来自多种复杂的因素,为了规避风险,人们在选择对象时,总是陷入周密的计算与考虑之中,房子、票子、车子、对方的职业、健康等非纯粹爱情因素成为婚姻是否安全的重要考量指标,婚前财产公证、家庭开支AA制等各种杂音乘虚而入,使原本应是两情相悦的爱情婚姻蜕变成对数量的计算与追逐,使得爱情的领地越来越小,这种理性牢笼成为现代人婚恋中的不能承受之重。
爱情是人间最美好和崇高的东西,千百年来被人们歌颂赞美。经济学以人类的自私本性为假设,是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人们如何做出理性选择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学问,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庸俗的科学”。用庸俗的眼光来观察崇高的爱情,确实让人不习惯和难于接受。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实上,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婚姻的性质: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婚姻爱情是一种交易
上帝从生理上安排了男女之间的需求。男人是女人最大宗的消费品和客户;女人也是男人最大宗的消费品和客户。男女双方在婚姻中是单个的经济自由体,拥有自身的完全产权。婚姻是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跟一般商品交易不同的是,所付出的不是货币,而是他(她)们自己。每个男女都是一个制造爱情的个体企业,交易的内容是对方的性别差异、物质金钱、权力名声、容貌才气等等。人人心中一杆秤,爱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人们在寻找对象之前,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形成一种择偶标准,如果我们把择偶标准中各因素适当归类,会发现有三个主要条件:身体条件,主要包括年龄、身高、容貌、健康等;社会条件,主要包括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等;物质条件,主要包括收入、财产、职业等因素。一般来说,男人对女人的选择较为看重容貌,因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容貌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理满足,还具有正的外部性(别人看着顺眼)。女人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构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比较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
以上诸要素中,综合得分最高的人,就成了抢手商品。但每一个要素都是可变量,有的人很有钱,他(她)可能就不是太在乎对方的物质条件,而会把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年龄、美貌等当成重要的参数。有的人缺钱,就会把钱看得很重要,这就可以解释一些年轻帅哥为何选择年龄较大的富婆做老婆的现象了。
用经济学眼光看,婚姻是一种交易。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
一般认为,爱情是一种只讲奉献的非功利现象,但在经济学的视野里,爱情不管是出于何种非理性动机,都会对经济行为作出反应,没有任何爱的付出是完全不需要回报的,表面上是我们爱对方,实际上是爱自己,因为所爱之人其实是自我的对象化。只要稍作一些观察,就会发现:一、爱情是男女之间的一种愉悦情愫,人们从爱情中获得甜蜜与快乐;二、爱情的享受,是人们用约会时间、甜言蜜语等主要投入,辅以花前月下楼台馆所等要素投入而生产出来的;三、生产爱情的收益,取决于当事人在这方面的天赋和人力资本投资,如语言天赋、爱情观念等。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爱情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一种交易。
成本与收益:结婚目的是希望从婚姻中获取最大效用
恋爱婚姻是需要支付成本的。你要与对方见面,得牺牲时间,还要请对方吃饭喝茶,为了给对方留个好印象,你还要修饰一番,买件体面的衣服等等,这些都是直接的成本。你为了追求对方,必然要放弃做别的事情,放弃对另一个目标的追逐,这是机会成本。从寻找目标到谈恋爱到结婚,都是成本的耗费过程。
选择结婚和选择单身都是人们在成本与收益间权衡的一种理性的选择。结婚给人带来的收益是十分明显的,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获得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寄托。婚姻使性伴侣长期化、稳定化,使性生活安全化。二是通过男女互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规模经济。最明显的例子是,一个人和两个人的生活开销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比如住房和家具,一个人生活用一套,两个人生活也是用一套。三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个人支持另一方做生意,实现总效用的增加。四是起到防灾保险的作用,比如一方生病了,有人照顾,并且在因生病的失业状态下有人支付医药费用。五是可以分享家庭商品增值。婚姻作为耐用消费品,具有逐渐积累增值的特点,在规模效应的推动下,婚姻的某些独特效用会逐步显现出来,比如情感的寄托、家庭的福利、知识和智慧的交融、小孩带来的乐趣等等。有了那么多的好处,大多数人当然选择结婚了。
但是也有不少人选择独身,尤其是女子单身现象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这些现象可以用成本分析模型加以解释。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女博士、高级白领及一些事业有成的人找不到对象,原因就在于她们进入爱情门坎的机会成本太大。现代社会,一个优秀的职业女子面临着许多选择,她们有很好的工作机会,经济独立,前程美好,无须依赖男性,如果选择婚姻要放弃的东西太多,投入的成本太大,她都会舍不得。相比之下,单身反而有更好的预期回报,她们自然选择独身。社会提供给女性的工作和发展机会越多,单身女子的群体就会越大。可是上天就是那样吝啬,不可能把好处全让你占了。单身女子事业心越强,越希望有美好的感情,但是在期望值较高的情况下,婚姻变得更加不易,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用经济学的话说叫“路径依赖”。
婚姻中的另一个现象是“红颜薄命”。古代绝代佳人姑且不论,对于普通美人的命运多舛,我们可以利用博弈论原理,从两方面来分析。一般来说,美女是男人们追逐的热点对象,假如最初有10个男人追,美女们总是在10个男人之间挑肥拣瘦,并从一些外在信息上对追求者做出判断和选择。随着追逐者的增多,男人们也对美女的道德人品产生了怀疑,好男人们逐渐失去信心,纷纷退出角逐。在众多男人的博弈中,“劣币驱逐良币”,有钱有权的花花公子成了最后的胜出者,女人的命运也就悲惨了。
婚姻的风险:任何交易都是存在风险的
在婚姻变故中,男方主动的较多,换句话说,花心的往往是男人。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条基本原理,说的是人们在消费同一种商品时,其效用随着单位数量的增加而递减。一个饥饿的人吃包子,第一个很好吃,效用最高,越到最后,越没有感觉,如果继续吃下去,就会恶心呕吐,产生负效用。如果我们把这条规律套用到爱情上,爱情的满意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初尝禁果的滋味一辈子不会忘记,年久月深,慢慢没了感觉,就像“左手摸右手”,味同嚼蜡,各自另觅甘果就顺理成章了。
婚姻变故的另一个原因,经济学往往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几乎所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在谈到信息不对称时都会提到二手车市场这个经典模型。在二手车市场上,车主总是比买者更了解车况。在对车况不太了解的情况下,吃亏的总是买主。男女恋爱过程中,双方既是车主,又是买主,他们总是隐瞒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公开或放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掩饰自己的缺点,张扬自己的优点。可一旦婚姻交易成功,进入了制度框架的约束内,双方的缺点就会慢慢暴露出来。
总之,婚姻是一种交易行为,而任何交易都是存在风险的。投资理论认为,“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婚姻的制度约束及婚姻的性质决定了婚姻只允许有唯一的赌注,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由于女性的折旧率高于男性,因此女性的婚恋风险也较男性大得多。婚姻的风险来自多种复杂的因素,为了规避风险,人们在选择对象时,总是陷入周密的计算与考虑之中,房子、票子、车子、对方的职业、健康等非纯粹爱情因素成为婚姻是否安全的重要考量指标,婚前财产公证、家庭开支AA制等各种杂音乘虚而入,使原本应是两情相悦的爱情婚姻蜕变成对数量的计算与追逐,使得爱情的领地越来越小,这种理性牢笼成为现代人婚恋中的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