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2日电 北京奥运会时,中国人该穿什么?推广“汉服”的倡议在网络上出现后,已引发激烈辩论。新的奥运服饰设计将如何代表中国人的民族特色,仍是未知数。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刊载韩咏红发自北京的特稿,介绍这一争议中的各方观点。文章作者慨言:“难乎中国人,民族服装的问题有时比语言问题更尖锐。你可以不开口说话,但你总不能不穿衣服。”
该文转载如下:
距离北京奥运不到一年半,本月初一份有关“汉服”的倡议书,以网络为起点和阵地,掀起了一场北京奥运中国人该穿什么的激烈辩论。
奥运无论在哪个国家举行,各国无不尽力展现本民族的独特风采,而衣服是人的第二皮肤,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民族风采的载体――这份以北京奥组委和“华夏民族同胞”为对象的倡议书据此建议,2008年北京奥运采用中国远古时代的“深衣”作为礼仪服饰,让奥运开幕和闭幕式上的中国运动员队伍,以及整个奥运会期间的礼仪服务人员都身着“深衣”,或者在开幕式上出现“深衣方阵”。另外又建议以古代汉朝的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倡议书又说,中国以“礼仪之邦”自诩,然而现今在本国之内的重大场合却使用外族的握手礼,因此建议北京奥运恢复“拱手作揖”的华夏之礼,将“拱手作揖”作为北京奥运的礼仪形式。
事实上,中国应复兴汉服的呼声,在中国民间酝酿已数年。这一次的发展显示这阵“汉服热”正从原本的少数热血青年的爱好,汇集成群体的声音。倡议书引人瞩目的地方,是倡议人不再限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是包括了大学的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更不乏民间文化机构的领导人,还有来自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的学者。在今年的中国人大会议上,两名代表也分别建议将汉服定为中国式学位服,以及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的标志,加以推动复兴。
上述倡议书不但被国内20多个网站转载,部分内容还进入官方喉舌媒体《人民日报》,可见民间人士的倡议,也正进入官方的视野。
知道多一点
汉服的特点
交领(领子外形看起来如英文字母“Y”)右衽(“Y”由左边往右边系),宽袖博带(没有纽扣)。
深衣的特点
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深衣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据说创始于中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代,另有证据显示可追溯到商朝。
该文转载如下:
距离北京奥运不到一年半,本月初一份有关“汉服”的倡议书,以网络为起点和阵地,掀起了一场北京奥运中国人该穿什么的激烈辩论。
奥运无论在哪个国家举行,各国无不尽力展现本民族的独特风采,而衣服是人的第二皮肤,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民族风采的载体――这份以北京奥组委和“华夏民族同胞”为对象的倡议书据此建议,2008年北京奥运采用中国远古时代的“深衣”作为礼仪服饰,让奥运开幕和闭幕式上的中国运动员队伍,以及整个奥运会期间的礼仪服务人员都身着“深衣”,或者在开幕式上出现“深衣方阵”。另外又建议以古代汉朝的服饰“汉服”,作为中国代表团汉族成员的参会服饰。
倡议书又说,中国以“礼仪之邦”自诩,然而现今在本国之内的重大场合却使用外族的握手礼,因此建议北京奥运恢复“拱手作揖”的华夏之礼,将“拱手作揖”作为北京奥运的礼仪形式。
事实上,中国应复兴汉服的呼声,在中国民间酝酿已数年。这一次的发展显示这阵“汉服热”正从原本的少数热血青年的爱好,汇集成群体的声音。倡议书引人瞩目的地方,是倡议人不再限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是包括了大学的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更不乏民间文化机构的领导人,还有来自台湾、新加坡、加拿大的学者。在今年的中国人大会议上,两名代表也分别建议将汉服定为中国式学位服,以及将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服饰的标志,加以推动复兴。
上述倡议书不但被国内20多个网站转载,部分内容还进入官方喉舌媒体《人民日报》,可见民间人士的倡议,也正进入官方的视野。
知道多一点
汉服的特点
交领(领子外形看起来如英文字母“Y”)右衽(“Y”由左边往右边系),宽袖博带(没有纽扣)。
深衣的特点
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深衣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据说创始于中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代,另有证据显示可追溯到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