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往事:冰心和林徽因的恩怨 / 徐志摩林徽因从没有爱情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xyh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xyh

Moderator
注册
2002-03-07
消息
1,118
荣誉分数
13
声望点数
168
文坛往事:冰心和林徽因的恩怨

岳南

冰心和林徽因,同为福建籍,都是诗人,在当时的文化圈里都很有魅力,有许多共同的朋友,两人的夫君吴文藻和梁思成还是清华的同事。两人低头不见抬头见,按理说两人做到和睦相处应该不难,让人料不到的是,两人却是有着芥蒂和积怨的。


林徽因以一位才女的形象渐进人们的视线,而且她在建筑界功绩卓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令人称奇的是她在文学界也留下了传世杰作,虽然数量不多,但足以与现代诸多知名作家比肩,除此而外她那高贵的出身、显赫的家世、出众的容貌与气质、细腻的心思与才情都为她的生平涂抹上了一层神秘的光彩。赢得可许多男性精英的爱慕、尊敬甚至崇拜。但在上层知识女性中,她几乎是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后来梁思成的外甥女吴荔明在她所著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中,也毫不避讳地说,林徽因和亲戚里众多女性相处不谐,只与吴荔明本人的母亲梁思庄(梁思成胞妹)没有芥蒂。

林徽因与冰心的积怨又从何而起,难道仅仅因为林徽因的女性朋友少?林徽因与冰心的芥蒂应当是从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开始。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搬到北平的总布胡同的四合院后,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精英,如徐志摩、金岳霖、周培源、胡适、朱光潜、沈从文等。这些学者与文化精英聚集梁家,品茗坐论天下事,好不热闹。据说当时林徽因在其中谈古论今,皆成学问。慢慢地,梁家便形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据说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影射的就是梁家的“太太的客厅”,冰心在小说中写道:“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的守旧,特别的琐碎,特别的小方。”又说:“在我们太太那‘软艳’的客厅里,除了玉树临风的太太,还有一个被改为英文名字的中国佣人和女儿彬彬,另外则云集着科学家陶先生、哲学教授、文学教授,一个‘所谓艺术家’名叫柯露西的美国女人,还有一位‘白袷临风,天然瘦削’的诗人。此诗人头发光溜溜地两边平分着,白净的脸,高高的鼻子,薄薄的嘴唇,态度潇洒,顾盼含情,是天生的一个‘女人的男子’。”而林徽因就有一个学名叫再冰,小名叫冰冰的女儿,而小说中的女儿名曰“彬彬”。

不仅仅这样,冰心还在《我们太太的客厅》中写道:“这帮名流鸿儒在‘我们太太的客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情挥洒各自的情感之后星散而去。那位一直等到最后渴望与‘我们的太太’携手并肩外出看戏的白脸薄唇高鼻子诗人,随着太太那个满身疲惫、神情萎靡并有些窝囊的先生的归来与太太临阵退缩,诗人只好无趣地告别‘客厅’,悄然消失在门外逼人的夜色中。整个太太客厅的故事到此结束。”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萧乾夫人文洁若后来在《林徽因印象》一文中说:“我上初中后,有一次大姐拿一本北新书局出版的冰心短篇小说集《冬儿姑娘》给我看,说书里那篇《我们太太的客厅》的女主人公和诗人是以林徽因和徐志摩为原型写的。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后,家里更是经常谈起他,也提到他和陆小曼之间的风流韵事。”

冰心用看似温婉和调侃的笔调娓娓道来,实则却是在进行讽刺和抨击。哲学家金岳霖后来曾说过:这篇小说“也有别的意思,这个别的意思好像是三十年代的中国少奶奶们似乎有一种‘不知亡国恨’的毛病”。

林徽因是何等聪明之人,冰心的公开讥讽,聪明而孤傲的林徽又怎能容忍,“结怨”势在必然。与林徽因交往甚是密切的作家李健吾在评价林徽因的性格特征时说:“绝顶聪明,又是一副赤热的心肠,口快,性子直,好强,几乎妇女全把她当作仇敌。”

于是,好强的林徽因送了冰心一坛醋。李健吾还在文章里说过:“我记起她(林徽因)亲口讲起一个得意的趣事。冰心写了一篇小说《太太的客厅》讽刺她,因为每星期六下午,便有若干朋友以她为中心谈论种种现象和问题。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用。”

从各种资料来看,冰心确实写过《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并且此文从1933年10月27日开始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连载。这年的10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等人赴山西大同调查研究古建筑及云冈石窟结束,刚刚回到北平。因此,送醋之事应有一定依据。

1938年之后,林徽因与冰心同在昆明住居了近三年,且早期的住处相隔很近,步行只需十几分钟,但从双方留下的文字和他人的耳闻口传中,从未发现二人有交往的经历。

冰心直接提到林徽因的文章,仅能在晚年的一篇中寻得零星几笔:“1925年我在美国的绮色佳会见了林徽因,那时她是我的男朋友吴文藻的好友梁思成的未婚妻。”不过是男友的好友的未婚妻而已,关系交代得如此简单,不免显得口气冷淡。但冰心在介绍其他女作家时,却充溢着情感,不至于这般冷淡。林徽因直接议论冰心的文字,只在她写给费慰梅、费正清的信中有过一段话,但林徽因对冰心的名字在英文信中译成Icy Heart。Icy Heart在英语中显然不是褒义词。以林徽因让人折服的英文水平,至于犯这样的错误吗?

李健吾后来对《我们太太的客厅》一文引发的那些事总结说:林徽因与冰心之间“她们是朋友,同时又是仇敌”。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则是“她(林)缺乏妇女的幽娴的品德。她对于任何问题(都)感到兴趣,特别是文学和艺术,具有本能的、直接的感悟。生长富贵,命运坎坷,修养让她把热情藏在里面,热情却是她生活的支柱。喜好和人辩论――因为她热爱真理,但是孤独、寂寞、抑郁,永远用诗句表达她的哀愁”。

另有傅斯年上书,请求政府接济战时陷于困境的梁家,其中提到林徽因时说:“其夫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林徽因读过原信,感慨万千,在致函傅斯年感谢时说:“尤其是关于我的地方,一言之誉可使我疚心疾首,夙夜愁痛。”看来,傅斯年的赞词或许正点中了林徽因的关键穴位。

1955年51岁的林徽因已乘鹤西去,1999年99岁的中国文坛祖母冰心,也撒手人寰。逝者如斯,是友是敌也许都早已不重要。

(摘自《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林徽因从没有爱情

岳南

林徽因儿子澄清:徐志摩林徽因从没有爱情

由中国内地与中国台湾合资拍摄的电视剧于2000年首先在大陆播出后,徐志摩的堂侄徐炎从上海回到老家做客时,在徐志摩故居对陪同参观的乡亲说:“《人间四月天》违背历史事实,歪曲了徐志摩的形象,他在上海的亲属看了都感到很失望。”报载,徐炎是徐志摩伯父徐蓉初的孙子,当时72岁,退休前是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据说他小时候就生活在海宁硖石镇徐府的大家庭中,熟知诗人和家庭中的许多事情。他说,徐志摩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时候,他办刊物,创“新月”,倡导新格律诗,对文学很热情、很努力,在短短十年中,写下了几百首新诗和上百万字的散文,他是一个有很大抱负的人。然而,在电视剧中,这些都被淡化了,抽掉了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他的文学活动,剧中的徐志摩不像一个诗人,而成了一个只会成天追逐女孩的“花花公子”。最后,徐炎对《人间四月天》的评价是“不真实”,“诗人怎么成了泡妞郎”?又说:“对陆小曼也不公平,她的才情到哪儿去了?在戏里她只是一个交际花,这样的人徐志摩怎么会爱上她?”20世纪60年代陆小曼在上海去世时,徐炎曾前去凭吊,至今还珍藏着她的一副遗照,并为她保存了《志摩全集》的纸版等等。(《羊城晚报》2000年5月4日)

在徐炎发表评论第三天的5月7日,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长女梁再冰向媒体发表声明,与徐炎南北呼应,明确表示林与徐中间只有友谊没有恋情。梁再冰说:“徐志摩去世时我年纪还小,但作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女儿,我很了解徐志摩同我父母之间关系的性质。徐志摩是我家两代人的朋友。他曾经追求过年轻时的母亲,但她对他的追求没有做出回应。他们之间只有友谊,没有爱情。徐志摩是在母亲随外祖父旅居伦敦时认识她的,那时她只有16岁,还是一个中学生。当时对她来说,已结婚成家的徐志摩只是一个兄长式的朋友,不是婚恋对象。破坏另外一个家庭而建立的婚姻是她感情上和心理上绝对无法接受的,因为她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个在没有爱情的婚姻中受到伤害的妇女。”又说:“母亲在世时从不避讳徐志摩曾追求过她,但她也曾明确地告诉过我,她无法接受这种追求,因为她当时并没有对徐志摩产生爱情。她曾在一篇散文中披露过16岁时的心情:不是初恋,是未恋。当时她同徐志摩之间的接触也很有限,她只是在父亲的客厅中听过徐志摩谈论英国文学作品等,因而敬重他的学识,但这并不是爱情。她曾说过,徐志摩当时并不了解她,他所追求的与其说是真实的她,不如说是他自己心目中一个理想化和诗化了的人物。”

再冰对该电视剧的看法是:“为了渲染林、徐爱情故事,这部电视剧还对我父母的关系进行了歪曲描写,暗示他们的结合是家庭操纵的,林徽因是迫于家庭压力才选择了梁思成。但我父母之间真实的爱情故事并非如此。……该剧还把我的祖父梁启超、外祖父林长民以及我的祖母和外祖母等也都扯进了故事,这种做法实在是太恶劣,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后代的强烈反感。在此,我必须指出,梁启超、林长民、梁思成、林徽因等不仅是我的父母和长辈,他们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和知识界有影响的人物,在涉及他们的电视片中,应当根据事实,采取对历史和观众负责的态度,反映他们之间关系的真实性质,而不应利用名人效应,虚构故事,进行商业炒作,误导观众。”

最后,梁再冰态度强硬地表示:“该剧播放后,已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我在此对该剧的编导和摄制方提出强烈抗议,他们必须向受到严重伤害的家属公开道歉。”(见当日新浪网《梁再冰:徐志摩与其母“爱情故事”纯属虚构》)

梁再冰的“声明”最终没能让该剧编创人员为之道歉,反而提升了收视率与传播面。随着媒体的热炒与电视剧在社会广泛的传播,徐、林相爱一时成了坊间最热门的话题与谈资。林徽因和梁思成之子梁从诫在沉默了一阵后,终于坐不住了,他在媒体上多次指出《人间四月天》多处失实,并称该电视剧是对“历史事实和文化精神的双重歪曲”。梁从诫认为林徽因对徐志摩是亲密的友谊,但不是爱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梁从诫说:“林徽因很坦然承认她与徐志摩之间的友谊与感情,但不是那种爱,不是谈婚论嫁的那种爱。可是那个编剧就是不承认这一点。他们都非常懂得,爱一个人,首先是尊重一个人,宽容一个人,给对方留有余地,这才是它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才说它崇高。可在电视剧中,徐志摩恰恰是不尊重林徽因的,我这么爱你你为什么不爱我?我徐志摩难道还不够可爱吗?你不爱我徐志摩还想爱谁?徐志摩是这样的人吗?电视剧里甚至还有这样的台词:‘梁思成可不是我的对手。’怎么会浅薄到如此地步呢?当然林徽因也知道徐志摩爱她,她虽然没有接受徐的感情,但是也没有说:‘我不爱你,你给我滚开。’费正清的夫人费慰梅在回忆林徽因的时候说,林徽因在谈到徐志摩的时候,总是把他和英国的诗人、大文豪联系在一起。可见林徽因对徐志摩更多的是待之以文学上的师友,其实这才是他们之间的真实关系。”

梁从诫举例说当年父亲梁思成亲口对他讲,林徽因《人间四月天》这首诗是写给自己的,“但他们还是非要说这是写给徐志摩的。看来林徽因刚生的儿子确实不如徐志摩更有戏剧性,更有卖点。编剧如此霸道、如此不顾事实,真是岂有此理。我要说的第二点是,你要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特别是表现文化人之间的感情,就要体现出时代背景,体现出这些人物自身的文化内涵,否则把不同时代、不同的性格的人的关系都弄成那种很浅俗的男女关系,那不是什么意思都没有吗?可以说,电视剧不仅把林徽因歪曲了,也把徐志摩歪曲了。徐志摩并不是一个成天哭哭啼啼、只知道追女孩子的人,如果是那样的话,泰戈尔访问中国,他的邀请者梁启超和林长民也不会选徐志摩去陪同。徐志摩其实是个很有抱负的人。1924年,他曾在给金岳霖的信中表示要办一个英文杂志,邀金回来一同做事。他要办这个杂志,是为了让世界了解当时的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像电视剧里这样只知道追女人的‘徐志摩’,哪里都可以找得到,不过那也就不是徐志摩了。”

梁从诫还特别提到:“电视剧里还把徐志摩和梁思成描写成情敌,其中有这样的台词,徐志摩对林徽因说:‘我回去告诉梁思成,让他好好待你,因为我还没有放弃。’(大意如此)意思是说,你梁思成要小心,你要一松劲,我徐志摩就要抢过来了。可实际情况如何呢?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和徐志摩三个人是很要好的朋友。……后来徐志摩遇空难,也是梁思成和沈从文赶到济南去收的尸。他们之间的友谊的确不寻常,怎么会是那种低俗的‘三角恋爱’中‘情敌’的关系呢?其实问题远不止于此。剧中我所了解的几个重要人物,除林、徐外,梁启超、林长民、梁思成等都被庸俗化、丑化了。可见编导从未认真读过那一段历史,没有读过与主题相关的原始作品和文献,只能凭那种低俗、市侩心理编出这么一部廉价产品来。”(《林徽因〈人间四月天〉是写给徐志摩的吗?》祝晓风中华读书报2004年6月7日)

梁从诫在答《文艺报》记者问时,同样提及了上述观点,并反问道:“为什么徐爱林,林就非得爱徐呢?”

此话一出,引出了不少事非,一个叫陈子善的人对此著文反唇相讥道:“梁先生话说得如此斩钉截铁,我却疑窦顿生。林徽因与徐志摩泛舟剑桥、情迷英伦时,梁先生在哪里呢?不要说梁先生尚未出生,就是他父亲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恋情也尚未开始,梁先生何以断定他母亲与徐志摩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按陈子善的观点,林与徐发生过爱情故事是正常的,否则便是不可思议的。陈说:“尽管徐志摩的有关日记至今下落不明,尽管徐、林之间的通信仅有两封幸存于世,但根据现存史料,还是不难梳理两人之间的情感历程。徐志摩在剑桥留学时对林徽因一见钟情,决心‘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而林徽因虽然与徐志摩相差七岁,同样也爱上了徐志摩。”(《文艺报》2004年6月1日)

陈子善之说的基础和理由,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陈从周撰写的《徐志摩年谱》与凌叔华给陈的信上。陈从周与徐志摩两家自他们的祖父辈就相识并友善,陈的二嫂是徐志摩的堂妹,徐的表妹蒋定是陈从周的夫人,故有“三代相交,双重姻亲”之称。不过徐志摩去世那年陈只有十四岁,因感念诗人的才华和命运,立志为徐志摩撰写一部年谱,使诗人史料不致湮没于世,后终于撰成《徐志摩年谱》一书。这部书自1949年出版后,几乎成为所有研究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陈在《徐志摩年谱》1922年志摩离婚条下特加按语说:“是年林徽因在英,与志摩有论婚嫁之意,林谓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可,故志摩出是举,他对于徽因倾倒之极,即此可见。而宗孟曾说:论中西文学及品貌,当世女子舍其女莫属。后以小误会,两人暂告不欢,志摩就转舵追求陆小曼,非初衷也。”这是徐、林恋情关系的最早记载。

摘自《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 作者:岳南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新浪读书 2007年8月22日
 
后退
顶部